从“课堂话语权”的拥有看“理想课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课堂话语权”的拥有看“理想课堂”

教学本质上是一个对话的过程,是一个在教学材料的撮合下,实现学生视域、教师视域、编者视域和作者视域走向融合的过程。时下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言堂已经少见,多是一派“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热闹景象。但课程改革倡导的“对话”不仅仅是“让学生说话”这么简单,它更强调师生交流中彼此心灵的敞开与接纳。在这个意义上说,师生双方,谁拥有“课堂话语权”,谁将决定课堂教学的走向。

一、历史追问:学生话语权缺失的多层面探析

学习过程中话语权的拥有与改变虽然是各种因素的复杂聚合,但不可否认,权力占据者却具有明显的优势支配权。可以肯定,谁一旦占有话语优势,露出霸权色彩,谁就能驾驭乃至控制整个课堂的局势。在一些课堂特别是公开课教学中,话语霸权总是伴随教师追求规范、欣赏精彩而或隐或现。规范精彩的语言演练和示范引领固然必不可少,但如果将规范技巧奉为圭臬,漠视个体的情感体验,忽视鲜活的生命律动,甚至无视那些也许跟课堂不是十分搭边但焕发异彩的活力与喜乐,就很难营造一个真正开放、亲和的交流语境。不仅如此,还会造成以下弊端:

1.削弱部分学生进入话语场的权力

这类公开课中,当教师完成对文本的阐释,常会按自己的思路提出问题,并组织讨论。学生的话语构成必须受制于教师的定位,只有如此才能获得言语的资格,才能与教师的言说一起构成统一的

话语空间。正因为这样,那些教师所教学科中学得较为出色、也较能与教师的发问“对路”的学生,其话语很容易被接纳进话语场中,并成为一个可以在场域中不断发言的人。反之,那些不能与其话语定位相“配合”的学生,自然而然地成为所谓的“边缘人”。相信没有人心甘情愿去品尝边缘人的滋味。

2.缩小学生回答问题的话语空间

不难发现,公开课上很少有教师让后进生回答问题。那些回答错了的学生,其中有不少很想再举手回答另外的问题,但常常被教师有意跳过。整个公开课在一种话语的“井然有序”中,匆匆切断教师与另一部分学生言说的联络。即使让学生“随便谈”,也是按着教师话语所示的方向,否则可能会被立刻划上一道话语界线,既关闭学生的现场“述说”,更关闭学生的场外“述说”。

3.剥夺学生自由独立的发问空间

在时下的不少公开课教学中,经常可以听到教师这样“放权”: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想问什么就问什么吧!表面看,似乎给了学生自由表达的机会,可实际情况呢?当教师或教师群体的实际或潜在话语对学生或学生群体施加控制时,前者就获得了对后者的支配权势。也就是说,教师话语对学生话语的控制可以导致学生话语的自我控制,使学生人为揣摩和迎合教师企望的话语,至少他们知道教师在公开课这类场合下是不希望学生提一些让其“为难”的问题的。如此,学生还能真实、自由、灵动地发问吗?

二、理想描述:构建开放自由的课堂话语机制

1.允许多维度的答案

应该把答案的唯一性、标准性和封闭性同多样性、创新性和开放性统一起来。特别是语文课,如果我们仍然在“雪化了是水,而不是春天”的定式答案中打转转,语文教育将走入愈来愈窄的死胡同,学生的思维将与宽度、深度背道而驰。事实上,当我们不断尽力扩充学生思维的空间时,其思维的成果便会越丰硕,智力的价值也会越可观。当然,提问必然受到问题定向和时间的限制,正所谓:问题有悬念、思维有碰撞、感悟有挑战、探究有喜悦。

2.允许“节外生枝”的对话

不可否认,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师生必然会面对无数的不确定性。有时,恰恰是所谓的“节外生枝”,才是滋润和丰富学生心灵和人格的“维他命”。优秀的教师不是对课堂情境进行面面俱到的预设,而只是预设课程或者课堂大体的轮廓,以便给各种不确定性的出现留下足够的空间,并把这些不可预测的事件作为课堂进一步展开的契机,作为能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品质形成的契机。

3.允许学生的独特体验

教师既不能以自己的理解替代学生的理解,也不能以个别学生的理解遮蔽其他学生的理解;教师应尽可能地敞开、擦亮每个学生的自我视野,才是教师的责任和智慧所在。例如,《小猴子下山》一文的主旨是告诫大家不要学小猴子的“朝三暮四”。但是,有一个学生却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观点:“小猴子努力获取最好的,即使是一无所获的结果,也无怨无悔。”显然,这样的认识显得有点“另

类”,与传统精神似乎“格格不入”,但是,你能说他的想法没有任何道理吗?

既然所谓的课堂对话意味着心灵的接纳、欣赏、碰撞和融合,那么,谁拥有话语权就显得至关重要。特别是当这种“直面对话”为师生之间创造了“发现世界”“发现自我”乃至“相互发现”之时,对话所承载的多重意义就更加重要。因此,构建一种充满浓浓“民主味”、浓浓“合作味”、互动交往、创造生成的课堂对话氛围,应该成为教师多重追求中的重点之一。但愿,教师能够改变“鼠目寸光”的教学观,在理性并且在冷静掌控的基础上,能够将话语权“拱手相让”,以一种更为灵活、更为柔和、更为大气的姿态,将课堂教学推入师生双方都喜欢的理想境界。

(作者单位甘肃省永昌县六坝乡中心小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