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 第一课时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
《古代诗歌四首》一课主要介绍了四首古代诗歌的背景和内容。
这四首古代诗歌分别是《古风·无言独上西楼》、《七步诗》、《鹅》和《闻笛》。
《古风·无言独上西楼》是一首描写古代豪杰壮志豪情的诗歌,作者通过描写登高望远的情景,表达了自己无畏艰险、追求理想的精神。
《七步诗》是一首描写历史上著名的秦始皇与嬴政公主的故事的诗歌,通过描写秦始皇七步成诗的情节,表达了秦始皇聪明才智、胸怀壮志的形象。
《鹅》是一首描写古代饮酒赋诗文化的诗歌,作者通过描写饮酒征调、壮志豪情的场景,表达了自己豪情壮志和对时代的向往。
《闻笛》是一首描写世事沧桑、人生无常的诗歌,作者通过描写听到笛声引发的哀思和对逝去时光的怀念,表达了人生的无常和时间的流逝之悲。
通过学习这四首古代诗歌,我们可以了解古代诗歌的表达方式和抒情手法,感受古人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也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和情感的营养。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第一课时-课件
作者档案
曹操,字孟德,沛国谯 (qiáo)县(今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和诗 人。与曹丕、曹植合称“三曹”。
他善诗歌,有《步出夏门行 》等篇。他的诗歌散文清峻整 洁,气魄雄伟,慷慨悲凉,篇 中抒发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并 反映了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
课件PPT
写作背景
课件PPT
《观沧海》选自《曹操集》,是曹操诗《步出夏 门行》的第一章。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 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在 平定乌桓,消灭袁绍残余势力后,他跃马扬鞭,登 山观海。站在高高的碣石山上,面对洪波涌起的大 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当目睹祖 国的大好河山后,更激起诗人要统一中国的强烈愿 望,故才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 出其里”的诗句。
写作背景
课件PPT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为好友王昌 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在盛唐 诗坛上,王昌龄也是璀灿的群星之一,以写边塞题 材著称,特别擅长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 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 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 王昌龄贬龙标尉的时间不可确考,有人推测大约在 天宝七八年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此时正 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 给远方的友人。
词语解释
课件PPT
龙标:指王昌龄。古代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 名来称呼一个人。 左迁:古尊右卑左,即贬官。 子规:即布谷鸟,又称“杜鹃”。 五溪: 今湖南西部、贵州东部五条溪流的合称。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
听读课文,读准节奏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山东省临沂市费城镇初级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15 古代诗歌四首(第一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古代诗歌四首(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3.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并熟练背诵。
4.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观沧海曹操一.导入新课曹操,字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并思考: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实的?哪些是想象的?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学生交流学习,全班讨论明确。
三.研读赏析“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次北固山下王湾一.导入新课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二.感知内容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2.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三.研读与赏析学生自主探究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选悬”是怎样的情景。
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讨论明确。
四.作业背诵这二首诗。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原文《清平调·其一》——宋代:辛弃疾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江雪》——唐代: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登鹳雀楼》——唐代: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望岳》——唐代: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 会当凌絜输,嗟尔远道之人。
\ 胡为乎遗却少年事,他年会取寻常差。
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以及常见修辞手法2.学会课内四首古代诗歌的基本意思和表达手法3.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四首古代诗歌教学重点1.学习和理解古代诗歌的结构(用典、对仗、排比、押韵等)2.准确读懂课内的诗歌3.有感情地诵读出四首古代诗歌教学难点1.学生对一些生僻的成语、用典理解能力不足2.押韵的理解和表达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用PPT展示古代诗歌的结构和特点,让学生初步了解。
2.学生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小诗或歌词,是否有哪些编排模式和修辞手法。
学习新课(25分钟)1.教师将四首古代诗歌在PPT上展示,学生朗读出诗歌,然后老师讲解古诗的背景和意义2.老师指导学生分析结构特点,并解释其中较为复杂的用词。
3.分组讨论,每组精读一首古诗,并在课前准备课后分组朗读以及剧情表演。
课堂练习(10分钟)1.教师根据课文,出题检测学生的课文阅读水平和理解能力。
2.根据语言表达练习,提出一些押韵的练习。
总结(5分钟)1.总结学生在今天学习过程中的易错点和问题,进行梳理。
2.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表扬或点评,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经典名著。
课后作业1.整理今天上课的笔记2.按照分组分派的任务,整理出小组的诵读稿3.选择本课中最喜欢的一首古诗,进行背诵。
总结这堂课的核心是学习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常见修辞手法、掌握四首古代诗歌的基本意思和表达手法,重点培养和提高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能力。
古代诗歌四首第一课时《观沧海》《次北固山下》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古代诗歌四首第一课时《观沧海》《次北固山下》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预习课导学】(自习15分钟)预习任务:1、了解诗歌常识,把握相关文学常识。
2、背诵并默写全诗。
3、理解诗歌主旨,学会赏析名句。
预习步骤:1、背诵全诗。
2、了解每一首诗的及写作背景。
3、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4、赏析名句。
【探究课导学】第一课时《观沧海》《次北固山下》【学习目标】1、了解一些古代诗歌常识。
2、学习《观沧海》和《次北固山下》,理解诗歌主题和的思想感情。
3、观赏精彩文句,培育想象力量,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资料助读】简介:1.作家作品简介1、《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毫县)人。
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在镇压黄巾起义中,渐渐扩充军事力气。
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剧势力。
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渐渐统一了北方。
建安十二年(207年)东征乌桓,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
后封魏王。
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
善诗歌,《步出复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理想,气魄宏伟,慷慨悲凉。
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学情检测】:1、文学常识填空。
《观沧海》一诗选自______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的诗以__________见称。
《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次”意为__________,该诗为唐代诗人______。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组,巩固几遍,会写为止。
碣石()澹澹()竦峙()萧瑟()【整体感知】:熟读全诗,,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自研自探导学】1、研读《观沧海》,品评探究,领悟诗的意境美。
(1)“”开篇点题,交待了观看的方位、地点以及观看的对象。
(2)“”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课件
布置作业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新课导入
(师生一起朗诵以前学过的李白的诗歌,如《静夜诗》《望 庐山瀑布》《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等。) 通过这些诗歌,我们了解到李白是一个热情奔放、想象丰富、 重情重义的人。今天,我们将走进他的另一首诗歌《闻王昌 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表现了李白什么样的思想感 情?又具有什么样的艺术风格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3.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描绘大 海形象的?
【合作探究】(1)“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 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2)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 又将北征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原解除后顾之忧。 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 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
布置作业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三课时
次北固山下
新课导入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 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 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而闻名于天下。
作者介绍
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唐 代诗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官洛阳 尉。早有文名,往来吴、楚间,不得归家, 故有此作。其诗流传不多。
2.结合注释解读诗意。
【合作探究】在青山之外旅行,在绿水之中行舟。 潮水涨满时,两岸之间水面显得更宽阔。顺风行船一帆高挂。 夜将尽未尽的时候,一轮红日从海上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 春意。 思念故乡的家书要传到哪里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优质课件(共150张PPT)
合作探究
3.诗中哪个词真实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感情? 愁心。
4.本诗借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借月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思 念、同情和关切之情。
合作探究
方法指导 如何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
古人云:诗言志。但古典诗词中往往不是直接表露思想感情,而是 借助于某一种文学手段(诗化的语言等)曲折、隐晦地表达。因此,在 理解古诗词时,就需要联系背景,结合手法等进行分析。 1. 根据日常文言词汇的积累,扫清字词障碍,读懂诗词的主要内容。 首先要通读诗词,从整体上去理解诗词内容。对于相对较难的诗词,要 耐心多读,反复推敲,以便将诗词的前后内容联系起来理解。
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合作探究
1.请同学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即布谷鸟,又称“杜鹃”
降职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写作特色
2.意境开阔,气势雄浑。 诗人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 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日月”四句是写景的高 潮,诗人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 诗人以饱满的激情,勾画出大海变化万千的特点和波澜壮阔 的气势。
板书设计
观沧海
观海地点:东临碣石
海水:水何澹澹
观沧海
到达,登上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多么
耸立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水波荡漾的样子
译: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精读细研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静 景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件(共85张PPT)
灿烂:光彩耀眼的样子。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庆幸得很呐,就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心愿志向。
幸甚至哉:幸运得很,好极了。 幸,幸运。 至,达到极点。
以:用。
咏:表达,抒发。
精读细研
4 古代诗歌四首 /
反复朗读诗歌,全诗以哪个字统领全篇?作者观 到的景象有哪些?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碣石”点明地点,“观沧海”点明事件。 这两句写出了登临的地点和目的,显示了诗人的 壮阔胸怀。“观”字统领全诗。
合作探究
4 古代诗歌四首 /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奋发昂扬的精 神,抒发了诗人渴望统一全国、建功立业的 豪情壮志及远大抱负。
课堂小结
概括主题
4 古代诗歌四首 /
这首乐府诗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 景象,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奋发昂扬的精神,抒发了 诗人渴望统一全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及远大抱负。
这首诗借描写暮春景色,叙述好友被贬之事, 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不幸的遭遇的关切、同情, 以及因朋友远去偏僻之地而产生的深深担忧之 情。
课堂小结
主题思想
4 古代诗歌四首 /
这首诗通过描写暮春的景象,表达
了诗人对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
情和关心。
写作特色
4 古代诗歌四首 /
❶想象丰富,笔势灵动。
第三、四句发挥奇特的想象,把明月想象成能 够寄愁心的载体,托明月以达情,气势超逸,笔 势灵动,使全诗创设的意境更加悠远,一时之间 分不出谁是李白谁是明月,明月已成为李白的 化身,形影相随地送老朋友前往贬谪之地。诗 人通过想象将明月人格化,使其具有人的思想 情感和行为动作,这正是诗歌的独特之处。
博大胸襟 建功立业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件:古诗四首(共72张PPT)
23
名句赏析: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残夜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 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露春意。 两句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匆匆不可 待,让人顿生思乡之情。 作者无意说理,却在写景逼真,叙事真 切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旧 事物必将被新事物取代,从而给人以乐 观、积极、向上的艺术力量。
• 目的是“观沧海”。 • “以”字可证明。 – “以”是目的连 词。
8
讨论交流: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是诗 的线索,全诗以“观”字展开, 写登山所见所思。 2、诗人描绘了哪些景物?
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
9
哪些语句是实景? 哪些语句是虚景?
实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虚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从《观沧海》一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 乐府 体 四言 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 首 感怀 写景诗。
27
3、《观沧海》诗中最能反映作者的博大胸 襟的诗句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4、 《观沧海》一诗以 观 字统领全篇,先 写 实 景,然后写 虚 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 人 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 。 停泊 5、《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次”意为 该诗作者为唐代诗人 王湾 。
作者撷取“杨花落尽”“子规啼”的景 象,更包含了飘零之感和离别之思。
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 和作者情感两个角度进行赏析。 拟人。抒发了诗人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 虑、关心之情
• 在本诗中,李白为什么要以“明月”入诗?
“明月”除了有普天同照、能够把心儿 带给朋友外,更能表现友谊的纯洁,表明王 昌龄人格的高洁。
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案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下面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案,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案(一)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学习乐府诗《观沧海》。
一、导入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中华文明史册上优秀的诗歌灿若繁星。
诵读古代优秀诗歌,可以让我们心灵得到滋润和净化,情感变得丰富。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诗的世界。
这节课我们要来学第一首诗《观沧海》。
二、题目解说沧海,大海。
文题交代事件“观沧海”。
此诗描写的是曹操站在碣石山上所观看到的沧海的壮丽景色。
《观沧海》是曹操乐府组诗《步出夏门行》四章中的第一章。
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汉乐府指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
这些诗,原本在民间流传,经由乐府保存下来,汉人叫做“歌诗”,魏晋时始称“乐府”或“汉乐府”。
后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诗,亦称“乐府诗”。
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三、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诗歌《蒿里行》《龟虽寿》《短歌行》等。
四、写作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
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歌。
五、朗读诗歌1、读准字音。
碣石(jié) 澹澹(dàn) 竦峙(sǒng zhì) 萧瑟(sè)2、读准节奏,二二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3、个别读,听录音,齐读。
4、读懂诗意。
向东行到达碣石山,远眺那苍茫的大海。
海水水波荡漾,山岛耸立。
树木郁郁葱葱,各种草木长势旺盛。
秋风飒飒,巨大的波浪不断涌起。
日月昼夜运转,好像出自大海之中。
璀璨的银河,好像也出自大海的胸间。
真是幸运极了,让我用诗歌来表达我的雄心壮志。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作者】曹操【朝代】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作者】李白【朝代】唐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次北固山下》【作者】王湾【朝代】唐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朝代】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篇二】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11、理解诗歌大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通过诵读,品会诗歌中描绘的意境,学会把握诗歌意象的方法。
3、激发学生诵读古代诗歌的兴趣,提高审美和鉴赏能力。
重难点:1、《观沧海》中“大海”这一意向的准确把握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的理解3、《次北固山下》中重点分析颈联蕴含的自然理趣4、《天净沙·秋思》中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结合第一课时《观沧海》教学目标:1、熟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
3、品味语言,体会诗中描绘的宏伟壮丽景象。
4、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教学过程:一、导入一代枭雄曹操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话题,这一切都缘于河南省文物局的高调宣布--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抢救性发掘的一座东汉大墓被确定为文献中记载的魏武王曹操高陵。
曹操是一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在老百姓的眼里,他是阴险狡诈的白脸奸雄;在读书人眼里,他是文才卓异的文坛巨擘;在政治家的眼里,他是叱咤风云的乱世枭雄;在历史家的眼里,他是雄才伟略的盖世英豪,真实的曹操是一位怎样的人呢:让我们通过一首诗来初步了解一下这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三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三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水平:1、体会作者用凝练的语言描写出的一幅幅美妙的风景图,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水平。
过程与方法:1、在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
2、背诵四首诗,重点理解诗词中景物描写和抒发感情的佳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学生古诗文修养,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1、体会四首诗的意思。
2、品味诗、词的特点。
教学难点:1、培养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水平。
2、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使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国的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分别有哪几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生: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师: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学习《观沧海》1、走近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后山。
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
诗作融会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2、朗读(1)教师范读,学生听准字音、停顿(2)生齐读,师指导其不足之处(3)生自读,读出自己的理解3、研读诗歌(1)教师讲解: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作者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待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十句写观海所见。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原文及教案【原文】《观沧海》【作者】曹操【朝代】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作者】李白【朝代】唐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次北固山下》【作者】王湾【朝代】唐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朝代】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大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通过诵读,品会诗歌中描绘的意境,学会把握诗歌意象的方法。
3、激发学生诵读古代诗歌的兴趣,提高审美和鉴赏能力。
重难点:1、《观沧海》中“大海”这一意向的准确把握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的理解3、《次北固山下》中重点分析颈联蕴含的自然理趣4、《天净沙·秋思》中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结合第一课时《观沧海》教学目标:1、熟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
3、品味语言,体会诗中描绘的宏伟壮丽景象。
4、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教学过程:一、导入一代枭雄曹操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话题,这一切都缘于河南省文物局的高调宣布--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抢救性发掘的一座东汉大墓被确定为文献中记载的魏武王曹操高陵。
曹操是一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在老百姓的眼里,他是阴险狡诈的白脸奸雄;在读书人眼里,他是文才卓异的文坛巨擘;在政治家的眼里,他是叱咤风云的乱世枭雄;在历史家的眼里,他是雄才伟略的盖世英豪,真实的曹操是一位怎样的人呢:让我们通过一首诗来初步了解一下这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
七年级上册语文统编七语上 4 古代诗歌四首【第一课时】课件
分
享
交
流
(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我认为: “乡书”“归雁”两词点出全诗的感情——淡淡的思乡愁绪。诗人 旅居他乡,久不得归,心中十分惆怅。在此,诗人直接表达自己的 感情。另外,此处作者借用“鸿雁传书”的典故,鸿雁是一种大型 候鸟, 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分
享
交
流
(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尾联
旅途之景 江水之景 江春之景 思乡之情
乡愁 乡思 博大 胸襟
课 时 小 结
学习古代诗歌
把握朗读技巧 以读促解
发挥联想和想象 读出画面
结合作者及创作 背景,体味情感
夜未尽之时,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 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 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分 享 交
景
情
流
(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我认为: “客路”“行舟”两个词已暗含身在异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另外“青 山”“绿水”两词描写景色,诗人乘舟正朝着眼前的“绿水”前进,驶进“青 山”,驶向“青山”之外的遥远的客路,羁旅天涯的漫漫征途远在青山绿水之 外,景中暗藏忧郁之情。
学 会 读 诗
停顿 重读 延缓 语调
01. 有理解地诵读,读好诗歌的节奏 02. 重读凸显景物特点、诗人情感等需强调的词语 03. 读好押韵词,读出绵延不绝的意味 04. 用语气的轻重缓急和抑扬顿挫来表达对诗歌的理解
了
解 内
哪个字统领全篇?
容
水
沧海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三面临长江,与金山、焦山合称京口三山。
“次”的意思是:。次北固山下,就是的意思。在冬尽春来的时候,诗人沿江东行途中泊舟在北,感受时光流驶,心中不禁涌起的思想感情。全诗融写景、抒情于一体,和谐优美,妙趣横生,堪称千古名篇。
七年级《古代诗诗歌四首》导学案
课型:
设计:汤丽
审核:
审批:
班级:
小组:
姓名:
使用时间:____月____日星期__
课题:
第___1___课时
累计___2___课时
学习过程
流程及学习内容
要求和方法
学习目标:
1、了解一些古代诗歌常识。
2、学习《观沧海》和《次北固山下》,理解诗歌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欣赏精彩文句,培养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1)文中的千古名句是: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两句诗的意思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写的是什么美景?
三、当堂检测
1、按要求写出《次北固山下》相应的诗句:
首联:颔联:
颈联:尾联:
2、《观沧海》中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的句子是:
(二)研读课文
1、研读《观沧海》,品评探究,领会诗的意境美。
(1)“”开篇点题,交待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2)“”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作者描绘的景物有哪些?其中哪些是动景,哪些是静景?
(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渲染了大海怎样的气势?
(4)哪些语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2、研读《次北固山下》,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美。
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于口语,用于韵也更接近口语。如本课的《》
2.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观沧海》是的名篇,也是我国第一首完整的写景诗篇,建安12年(207年)曹操北征乌桓,统一了北国,凯旋归来时登上碣石山,伫立峰顶,面对大海,浮想联翩,写下这篇乐府诗。当时曹操大军,铠甲未卸,征尘未洗,正可以挥师南下,征讨孙刘,实现统一,完成宏业。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的壮丽景象,表现了的抱负。
一、自主学习
1、了解古代诗歌常识
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诗。如本课的《》。而把唐朝新出现的诗、叫近体诗。如本课的《》和《》就是律诗。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言律诗、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归(yàn)水何(dàn)(xiāo)(sè)
4、文学常识填空。
《观沧海》一诗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__________见称。
《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次”意为__________,该诗作者为唐代诗人______。
二、合作、探究、展示:
《次北固山下》作者,生卒年不详,洛阳人,唐玄宗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这一联闻名。
3、根据拼音写出恰当的词语
(cāng)海(jié)石(sǒngzhì)(cháo)平
(一)整体感知
1、《观沧海》写景句子从“”到“”共十句,其中,前六句写的是景,后四句写的是景。这首诗借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已的融合在一起,诗人以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和的表现。诗中洋溢着激情。
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