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性肾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膜性肾病
一、定义:膜性肾病是一个病理形态学诊断名词,其特征性的病理学改变是肾小球毛细血管襻上皮侧可见大量的免疫复合物沉积。多见于40岁以上患者,大多数患者以肾病综合征起病,约20%的患者表现为无症状、非肾病范围的蛋白尿。
二、发病原因及机制
特发性:大多与抗磷脂酶A2受体抗体(PLA2R)相关,PLA2R 抗体与足细胞上的相应抗原结合,形成原位免疫复合物,继而通过旁路途径激活补体,形成C5b-9膜攻击复合物,损伤足细胞,破坏肾小球滤过屏障,产生蛋白尿。特发性膜性肾病沉积物局限于肾小球基底膜的上皮侧,一般不伴肾小球固有细胞增殖和局部炎症反应,如有,则需排除继发性膜性肾病可能。
继发性:
三、临床表现
大多数患者以肾病综合征起病,约20%的患者表现为无症状、非肾病范围的蛋白尿。膜性肾病患者尿蛋白定量很少超过15 g/d,如超过,要注意微小病变性肾病或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的可能。膜性肾病患者每天尿蛋白定量波动很大,可能与患者蛋白摄入、体位和活动量有关。约有一半患者有镜下血尿,但大量镜下血尿不是膜性肾病的特征,临床上要注意寻找继发性病因。17%~50%成年患者起病时伴高血压。若起病时就有高血压和肾功能损害,预后通常较差。膜性肾病起病往往较隐匿,有些患者是在常规体检时发现有蛋白尿。突然起病,尤其是伴明显肾小管功能损害者,要警惕继发性膜性肾病的存在(感染、药物和毒物)。膜性肾病患者,特别是肾病综合征临床表现持续存在的情况下,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可以高达40%,明显高于其他肾小球疾病患者。蛋白尿的程度和持续时间与患者预后关系密切。此外,男性、高龄患者、伴肾功能不全和较多肾小球硬化和肾小管损伤者预后较差。
1.症状
(1)年龄以40岁以上多见,起病往往较隐匿;
(2)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度浮肿、高脂血症),或无症状、非肾病范围的蛋白尿;
(3)可伴少量镜下血尿;
(4)部分病人伴高血压和/或肾功能损伤。
2.体征
双下肢或颜面浮肿,严重时可出现腹腔积液、胸腔积液,多为漏出液;
部分患者可无临床症状,在常规体检时发现有蛋白尿。
四、肾活检病理改变
(1)光镜:肾小球毛细血管襻基底膜病变是膜性肾病的特征性改变。肾小球无增生性和炎症渗出性病变;晚期可出现系膜区增宽、节段性细胞增生;也可表现为肾小球毛细血管袢节段塌陷、废弃,甚至整个肾小球毁损。早期光镜下肾小球体积正常或稍增大,毛细血管襻开放好、轻度扩张,PASM-Masson和Masson三色染色上皮侧可见颗粒状的嗜复红物沉积,沉积物间可见基底膜反应性增殖,向外延伸形成“钉突”。随疾病进展,肾小球毛细血管襻基底膜增厚,袢僵硬。GBM“钉突”与“钉突”融合,将嗜复红物包绕,致GBM增厚不规则。晚期GBM内嗜复红物溶解、吸收,基底膜呈“链条样”改变。上述不同时期病变可同时出现在一个病例中。原发性膜性肾病肾小球系膜区和内皮下一般无免疫复合物沉积,如存在则应与继发性膜性病变鉴别,如狼疮性肾炎等。随疾病进展,可发生肾小管萎缩和间质纤维化,间质可见泡沫细胞。由于膜性肾病起病年龄多为中老年,因此常见动脉透明变性和弹力层分层。如早期就存在肾小管和间质病变,应注意除外继发性膜性肾病。
(2)免疫病理:IgG呈颗粒状沿肾小球毛细血管襻分布,多数患者可伴有C3沉积,少数病例尚可见IgM和IgA沉积。若发现C4、Clq沉积要注意除外继发性因素的存在。
(3)电镜:肾小球毛细血管襻基底膜上皮侧见电子致密物沉积。I
期:上皮侧电子致密物较小,呈散在性分布,基底膜结构完整。II期,上皮侧致密物增多,基底膜样物质增生,向上皮侧突起起形成钉突。III期:基底膜样物质进一步包绕电子致密物至膜内,基底膜明显增厚,出现不规则分层。IV期:基底膜内电子致密物开始吸收,出现电子透亮区,基底膜呈虫蚀样改变。如果在系膜区和内皮下见电子致密物,应注意继发性病因的存在。
足细胞病变包括足细胞胞质肿胀,足突融合、厚度增加。可见足细胞活化的一些表现细胞器增加,脂质和蛋白吸收滴,以及微绒毛化。
五、病理分期
膜性肾病Ⅰ期
光镜:HE、PAS染色时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基本正常,PASM染色时可见节段分布的细小的上皮下嗜复红物,未见“钉突”,内皮细胞、系膜细胞及袢腔多不受累。
免疫荧光:病变明显,可见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沿基膜分布,有时呈假线性改变。
电镜:上皮下电子致密物小,形态不规则,稀疏分布,基膜致密层正常,钉突不明显,壁层上皮细胞改变明显,胞浆富细胞器,邻近致密层的脏层上皮足突增宽,内见较多聚集的微丝。在膜性肾病出现症状之后就要及时的进行治疗,以免病情恶化。
膜性肾病Ⅱ期
光镜: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基膜弥漫均匀一致增厚,上皮侧梳齿状“钉突”形成,弥漫分布。
免疫荧光:同1期病变一样,免疫复合物呈颗粒状弥漫分布于基膜上皮侧,高倍镜观察有时呈纤细的颗粒,因此可呈假线性样分布。
电镜:上皮侧电子致密物及钉突显而易见,它们的大小、形态多较规则,均匀一致性分布,因此,脏层上皮细胞胞浆丰富,含较多细胞器,足突融合,系膜区尚属正常。膜性肾病的治疗需要及时,控制病情是患者必须要做到的。
膜性肾病Ⅲ期
光镜: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基膜明显增厚,“钉突”较大,多数区域融合,连接成片,好象一层新形成的基膜将沉积物包绕。
免疫荧光:肾小球毛细血管袢上皮侧沉积物体积增大,散在分布,逐渐融合于基膜之中,废弃的肾小球中也可见阳性的免疫球蛋白和补体。
电镜:肾小球基膜致密层明显增厚,外侧缘(上皮侧)不规则,增厚的致密层中及上皮侧仍可见电子致密物。脏层上皮细胞足突融合,微绒毛化均较2期病变明显。膜性肾病虽然在治疗的时候会遇到麻烦,但是患者只要坚持下来就能治愈。
膜性肾病Ⅳ期
光镜:HE、PAS染色时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基本正常,PASM染色时可见节段分布的细小的上皮下嗜复红物,未见“钉突”,内皮细胞、系膜细胞及袢腔多不受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