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定隆兴寺建筑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定隆兴寺建筑思想

中国古代建筑一般不留始建年代,更不留建筑师的姓名,而隆兴寺中最重要的建筑中,不仅发现有具体的始建年代,还有总设计师的名称。

“大拆大建已在我国城市化和城市建设中司空见惯,许多处于正常的设计使用年限之内的建筑被强行拆除,使中国住宅的使用寿命大大缩短,住宅短命现象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这是原建设部副部长宋春华批评我国建筑业的大拆大建现象时,讲的一段话。的确,在我们居住的城市中,有些公共建筑,由于设计上的缺陷,建成后根本无法正常使用,最终被迫拆掉。而有些建筑虽然没有被拆掉,却长期闲置或不得不改为它用,与这种现象相反的是始建于一千年前的古代建筑,却能够顽强地穿越历史的时间遂道,一直保留到今天。研究古代建筑传承过程及其建筑思想,应该对我们现代的城市规划,城市建设有所启示。

在秦朝以前的木建筑的实物没有保存下来,主要以城廓宫殿陵墓的遗址形式存在。西汉和东汉时期是中国建筑开始形成自己特有的木结构时代,也没有建筑保存下来,主要遗存是汉墓。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逐步兴盛,保存下来几座有许多佛教造像的石窟。隋朝和唐朝,使中国建筑达到全盛时期,建造了宏伟的宫殿和大量的佛教寺院。然而,中国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灭佛运动,其中三次规模较大的反佛运动的皇帝在其称号中都有一个“武”字,史称“三武灭佛”。第一次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因信奉道教,在太平真君六年(公元444年)拆毁寺庙。第二次是北周建德五年(公元576年)武帝宇文邕毁坏佛经佛像,把儒家学说作为国教。第三次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唐武宗李炎发动规模最大的一次灭佛运动,毁灭佛寺,强迫佛教徒还俗。将隋唐时期的木结构建筑精品毁灭殆尽,主要遗存是佛教寺院的佛塔。五代、北宋、辽、金时期的建筑开始向精美华丽方向发展,但营造的宫殿全部被毁,或毁于火灾,或毁于战乱,无一幸免。只有部分佛教寺院有幸存留下来,主要分布在华北,其中山西大同的华严寺和善化寺,天津蓟县的独乐寺都是辽代建筑。北宋时期的宫殿建筑在东京汴梁和西京洛阳,佛教建筑主要在真定府。由于开封城几经黄河洪水淹没,只有真定府龙兴寺的大规

模宋代建筑群传承下来。梁思成先生在《中国建筑史》中谈到北宋建筑时写道:“京外名刹首推正定隆兴寺”。

“寺”的建设始于东汉明帝刘庄。大鸿胪的办公场所,称鸿胪寺,是专门接待邻国使节迎来送往的行政官署。“佛寺”是专门招待佛教僧人留居的馆舍,沿用“寺”的概念,是官署建筑的一种。

正定隆兴寺,初名龙藏寺,唐改龙兴寺,清康熙题名隆兴寺。现存一通龙藏寺碑明确记载寺的始建年代为隋文帝杨坚开皇六年(公元586年),不过寺内已经看不到一座隋唐时期的建筑,现存建筑的大规模兴建始于宋太祖赵匡胤敕建千手观音菩萨和盖大悲阁。自宋太祖之后,宋朝皇帝便以大悲阁为主体建筑,采用中轴线布局,向南进行扩建,形成一坐南北纵深、规模宏大的宋代建筑群。明清时期,特别是康乾二位皇帝对隆兴寺倍加重视,多次重修,并进行不同规模的扩建。1961年3月4日,正定隆兴寺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宋开宝二年(公元969年),宋太祖亲临镇州(今正定)敕令铸造千手观音铜像,并建大悲阁。经过两年精心准备,开宝四年(公元971年)七月二十日,三千名士卒开始这一浩大工程,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十一月建造完成。千手观音像高七丈三尺(实测 21.3米)为我国古代铜佛像之首。铸造铜像用铜 12万斤。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北宋年产铜斤。那时铜是用来铸造货币的主要原材料,用铸造货币的铜来铸造大佛,充分显示宋太祖的气魄与胆识。盖大悲阁共伐木九万八千四百一十七根(98417根),这些木材堆垛起来可以形成和大悲阁一样高大的实心木垛,可见工程之浩大,用料之精良。宋太祖为什么花费如此大的代价建造佛像和大悲阁呢?这不仅仅是对观音菩萨的推崇,更重要的目的在于,辽国已经占据幽云十六州(今山西省与河北省北部),随时都有沿太行山东麓的平原大军南下,进攻宋朝的可能,为在辽国骑兵进犯中原南下的必经之路上,设置一道心理屏障,因辽国世重佛教,手持法器的千手观音对契丹族骑兵会有震慑作用,宋太祖敕令建造这尊千手观音佛像,尽管宋太祖知道打仗靠的是 40万宋朝兵卒。

千手观音有两种,四十只手千手观音是其中的一种,身体两侧各有二十只手。这些手分别配上佛教中意指三界(色界、空界、无色界)中二十五种众生的生存

环境,四十只手与二十五有相乘,正好象征一千只手,这是用形象化的夸张手法显示观音力量无比广大。正定隆兴寺千手观音像,共有四十二只手,一双手当胸合十,表示对释迦牟尼的尊崇,其余四十臂各持一法器。乾隆十三年(公元1749年)手抄本《隆兴寺志》记载:“左日右月;左星右辰;左裳右带;左香右花;左灯右涂;左果右茶;左食右宝;左珠右衣;左弓右箭;左铃右杵;左云右锣;左伞右盖;左螺右罐;左鱼右觞;左鼓右钟;左枪右刀;左镜右如意;左轮右经;左幢右幡;左杖右钵。”

正是由于宋太祖的推崇,观音菩萨在中国世俗中的名气和影响几乎超过了一切神祗,成为世俗心目中的第一菩萨。真是千眼遍观世界,千手护度众生。

大悲阁两翼有两座耳阁,即东侧御书楼和西侧集庆阁。大悲阁为一座出檐三层、歇山顶式的楼阁。其底层面阔七间,进深六间。自室外地平至正脊上皮通高35.5米。御书楼与集庆阁的结构与外观完全相同,均为出檐两层、中设平座、歇山顶式的二层楼阁。面阔五间、进深四间。通高 21米。大悲阁是早期宋代建筑,形式上更多的继承了唐代建筑风格,雄伟高大,但装饰不很华丽,高大的叠滋式正脊两端饰以雄伟的绿琉璃鸱尾。这座建筑屋顶平缓,出檐深远,显示宋代早期建筑的特色。

宋仁宗天圣七年(公元 1030年)东京玉清照应宫因雷火烧毁,明道元年(公元1032年)宫中又起大火,连烧八殿,如紫宸、垂拱、福宁、集英,延和等殿全部烧毁。当时宋仁宗还小,太后哭泣着对大臣诉说:“先朝以此竭天下之力,遽为灰烬,非出人意;如因其所存,又复修葺,则民不堪命。”于是宫殿没有重建,仅修葺两殿。

景祐元年(公元 1034年),宋仁宗赵祯在龙兴寺敕建天王殿。殿内供奉的四大天王是佛教王国里名气最大的神将,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皆为中国古代武将装束,寓意“风调雨顺”,暗示天下太平。天王殿建筑特点为单檐歇山顶抬梁式,只用栏额,不施拍枋,斗拱直接坐在柱头上。殿面阔五间,进深两间。天王殿是寺院中轴线最南端的第一座大殿。寺院没有山门,有“寺大山门远,山门在河南”。宋仁宗寄望天神的保护作用一直延伸到东京开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