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建筑形式与技术的结合
谈适宜技术生态建筑
谈 : 绍 了“ 宜技 术生态建筑” 介 适 的技 术特征、 用价值和设计 策略 , 应 并结合设计 实例 对技 术策略进行 了具体 的阐述 , 强调 了“ 适宜技 术生态建筑” 对化解环境危机 的重要性 , 以促 进适 宜技 术生 态建筑的推广应用。
热 带雨林的破坏造成全球气候变 暖、 口增长造成城 市问题 的 紧 人 显然 ,适宜技术 ” 当代建筑技术发展 的成 果和传统地域适 “ 是 应性技术 的结合 。因此 ,适宜技术生态建筑” “ 在其 技术策略上 必 然遵循 以下原 则 : ) 设计 中 自然融 汇 世界 科技 发展 的最 新 成 1在 果, 在经济 、 适宜 的前 提下 最大效 能地 表现新 技术所 提供 的可 能 和蕴涵 的精神 ;) 2 根据综 合实 际的地域 条件 , 对技 术进行 比较 和
的生态建筑应该成为研究 的重点 。
重技术发展与地 域文化 传统 的协调 , 技术现 代化 的进程 中 , 在 努
力保 护地域文化结 构的连续 和完整 ;) 5 注重 技术发展 与地 域社 会 经济状况的协调 , 免脱 离实 际经济发 展水平 、 目追求 技术 的 避 盲
1 适 宜技 术生 态建 筑 的技术 特征
关 键 词 : 宜技 术 生 态建 筑 , 适 自然环 境 , 态 , 能 生 节 中 图 分 类 号 :U 0 . T 215 文 献 标 识 码 : B
建筑离不开其 所依 存 的环境 : 一方 面 , 筑反 映所处 自然 或 料和技术相对成熟 , 建 仍然有现代建筑表达可能性的国家和地区。 人 工环境的某些特征 ; 同时 , 建筑又影 响环境 , 无论是 自然环 境还 3 适宜 技术 生态建 筑 的设计 策略 是社会环境 , 总会 因其 中的建筑存在 而发展或倒 退。就 自然环境 而言 , 人类社会 面临着前 所未有的生 态环境恶化 , 石油燃烧 、 如 对
生态建筑分析
生态建筑分析生态建筑是指在建筑设计、施工和运营过程中注重节能环保,并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的建筑形式。
它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为目标,通过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提高建筑舒适度和质量。
下面将对生态建筑进行分析。
首先,生态建筑的设计理念是重要的方面。
生态建筑的设计应该充分考虑自然条件,如阳光、风力、地形等因素,并结合建筑材料和技术,实现最佳的能源利用效果。
同时,设计应注重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与融合,以实现最佳的生态效益。
其次,生态建筑的节能性是其核心特征之一。
通过采用节能技术和设备,如太阳能电池板、节能灯具、高效绝热材料等,生态建筑可以有效减少用电量,并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此外,生态建筑还可以通过设计合理的通风系统,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风力,进一步降低能耗。
再次,生态建筑的材料选择也是至关重要的。
为了实现高效的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生态建筑应选择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材料,如再生材料、低碳材料和无毒环保材料等。
这些材料不仅具备良好的性能,还可以减少能源和资源的消耗,降低环境污染。
其次,生态建筑还应充分考虑室内环境的舒适性。
通过合理的采光设计、温湿度控制和噪音减少等手段,生态建筑可以提供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满足人们在居住和工作中的需求。
这一点对于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居民的生活质量非常重要。
最后,生态建筑的运营和维护同样需要重视。
建筑师和设计师应该为建筑设定合理的操作和维护指南,确保建筑的环境性能得到长期的保证。
同时,员工和居民也应该接受相关教育和培训,增强对生态建筑的理解和参与意识。
总的来说,生态建筑在设计、节能、材料选择、室内环境和运营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减少能源消耗,生态建筑可以实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和改善人居环境的目标。
在未来的建筑发展中,生态建筑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带领人们走向低碳、环保的未来。
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生态建筑与自然保护
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生态建筑与自然保护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生态建筑与自然保护在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在建筑领域,生态建筑概念的兴起旨在寻求人类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
生态建筑通过创新设计理念和绿色技术,将建筑与自然保护有机结合,以实现资源高效利用、环境友好和舒适可持续的建筑环境。
本文将探讨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及生态建筑对自然保护的贡献。
一、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建筑与自然环境作为两个相互依存的要素,其和谐关系对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传统建筑往往对环境资源消耗巨大,导致环境破坏和生态平衡被打破。
然而,随着生态意识的提高,人们开始重视建筑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并寻求一种新的理念来建设可持续的未来。
生态建筑的核心理念是将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打破了传统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对立关系。
通过合理的设计和技术应用,生态建筑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消耗,降低对非可再生资源的依赖,同时提供人们健康舒适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生态建筑注重人与自然的亲和性,通过利用自然光、自然通风和自然降温等手段,创造出更加宜居的建筑环境。
二、生态建筑对自然保护的贡献1. 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生态建筑采用了许多可持续的设计和建造方法,以实现对资源的最大程度节约和循环利用。
例如,通过使用太阳能、风能和雨水收集系统等绿色技术,生态建筑能够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降低能源消耗和排放。
此外,生态建筑还注重材料的选择和使用。
选择可再生材料和低碳材料,能够减少资源消耗,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同时,生态建筑倡导使用可回收材料,促进建筑废弃物的再利用,使资源能够得到有效回收和循环利用。
2.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系统恢复生态建筑的设计考虑了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致力于保护和增加现有的生物多样性。
通过合理规划和建设,生态建筑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和恢复自然植被,创造适合各种生物生存的生态环境。
此外,生态建筑还通过设置绿化屋顶、垂直绿化和生物廊道等措施,提供了适合动物栖息和迁徙的生态走廊,促进本地生态系统的交流与发展。
生态建筑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生态建筑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37292219891119****37088119781010****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生态建筑设计的概念已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
当前人们已经意识到环境问题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同等重要,理想情况下的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就是将建筑物与其周围的自然、人文环境进行合理组合,以优化建筑物的建筑质量,达到减少建筑成本、节能环保,以及给人们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的目的。
生态建筑要求设计师对建筑设计进行创新和探索,不断发现并解决问题。
这有利于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增强人们的生活满意度。
基于此,本篇文章对生态建筑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建筑学;建筑设计中;应用引言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持续进行,一系列负面影响也随之而来。
城市建筑的增多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能源紧缺问题。
因此,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生态建筑学的运用,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缓解对能源和土地资源的浪费,从而进一步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目前,在城市发展中,建筑已经成为城市建设的必要项目,不仅能够解决土地资源利用方面的问题,而且能够很好地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生态建筑学和其设计目标浅谈生态建筑学为生态学发展逐渐形成的学科,可将生态学、建筑学结合的新型学科,并以自然生态作为重点部分于建筑中应用人工生态的方式构建建筑。
值得一提的是,生态建筑学可联系区域具体状况,将生态学、建筑学联系起来,通过新型技术安排建筑学相关学科,促使环境、建筑融合以利于很好地调节四季气候,同时创设良好的室内气候环境。
建筑能耗不断加大,致使建筑物建设期间消耗大量的能源,而且运营阶段会生成较多废弃物,这就需要在高层建筑设计期间,合理使用节能技术加以设计,生态建筑设计作为主要部分,在高层建筑设计时应用生态建筑可很好地利用环境、现有资源,而且能够充分发挥出建筑技术的应用价值,按要求使用可再生资源,从而降低能源消耗。
生态与建筑的有机结合
基 金项 目 : 徽 省 教 育 厅 自然 科学 研 究 重 点 资助 项 目 (0 3 j4 z ) 合肥 工业 大 学 自然 科 学 研 究 资 助 项 目( 7 8 0 F 安 2 0 kO 2d 和 0106 )
作 者简 介 : 刘 伟(9O )男 , 1 8 一 , 山东 济 宁人 , 肥 工 业 大 学 生 硕 士 生 ; 合
渐脱 离 出来 , 要 建 立 的 是 一 个 多 学 科 整 合 的 “ 他 建 筑 +技 术 ” 验 室 。 实 托 马斯 ・ 赫尔佐 格认 为 , 所谓 生态 建筑其 实并 无 统一 或符 号化 的 固定 格 式 , 是应 该 从 建 筑 的材料 、 而 形式 等各 个 方 面 结 合 本 土实 际气 候 、 理 位 置 等 情 地 况 , 行有 效 整 合 , 进 以达 到 节 约 能 源 与 资 源 的 目的 。
维普资讯
生 态 与 建 筑 的有 机结 合
刘 伟 , 郑 先友
( 肥 工 业 大 学 建 筑 与 艺 术 学 院 , 徽 合 肥 2 0 0 ) 合 安 3 0 9
摘
要: 文章分析 了建筑大师托马斯 ・赫尔佐 格的建 筑设计作 品以及其设计思想 。从 当前生态建筑设计 的误 区人手 , 通过对新 型
1 生态 建 筑 学 概 念 的提 出
早在 2 O世纪 6 O年 代 , 罗 ・ 保 索列 里就 将 生态学 ( oo y 与建 筑 学 ( c i cu e 合 并 起 来 , Eclg ) Arht t r) e 创造 出
科 的整 合 , 对 设 计 从 技 术 和 结 构 的实 施 过 程 中 逐 反
郑先友(93 )男 , 1 6 一 , 安徽 庐 江人 , 肥 工 业 大 学 副 教 授 . 合
拂去高技术面纱的生态建筑——托马斯·赫尔佐格作品的生态设计原理和策略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FLICKING AWAY IT’S HIGH—TECH VEIL ——THE ECo.DESIGN PRINCIPLES AND TACnCS IN WoRKS oF THoMAS HERZoG
酬in “Jia-lbin ZhaIIg Qi
第一,北向光线的利用。北向光线属于漫射 光,且带有的太阳热量较少,因而在赫尔佐格的作品 中被大量使用。其常用手法是通过反射作用,把北 向光线均匀引人室内。如汉诺威26号展厅(图6) 中,为了给高大展览空间提供高质量的均匀照明,光 线通过大面积北向天窗上的百叶折射到展馆室内屋 顶上巨大“反射板”而引入更远的公共区域,从而使 光线均匀分布。在林茨的设计中心(图7)项目中, 通过在屋顶上的一种塑料格栅,将北面光线反射、折 射进入室内,而将南侧直射光线过滤,这样就使展示
拂去高技术面纱的生态建筑——托马斯·赫尔佐格作品的生态设计原理和策略——李建斌,等
47
万方数据
于其高出通风口一定距离,且设计成中间下部凸出 的形式,这样就形成文丘里效应(气流从开阔处进入 狭窄渠道后速度骤然增加的现象)而极大促进室内 空气流出。另外,在进行通风设计时,由于大厅规模 及使用性质不同,进风口的位置也选用了不同的形 式。一般进风口在建筑下部,如林茨的设计中心、旧 仓库改造等项目。但是在汉诺威26号展厅项目中, 新风从距地面4.7 m高度吹进,冷空气缓慢下降后 逐渐升温后再从高起的屋顶排出。这个气流缓慢下 降后又上升的过程可以最大限度地回收室内上升空 气的余热,还减少了对工作区使用者的影响,也使这 样大的空间内气流尽量均匀(图11)。
工业建筑2008年第38卷第7期
区获得高标准的采光,且不牺牲室内热舒适度,也不 增加额外能耗。
浅谈生态与生态建筑设计的实践
浅谈生态与生态建筑设计的实践作者:彭汉莎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21期摘要: 建筑的可持续发展主要是指当考虑环境、城市与建筑问题的时候, 应当将我们这一代的眼前利益与整个人类的长远利益结合起来, 将一个地区的局部利益与整个世界的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公正合理地分享我们这个地球上有限的资源。
同时我们还应当最大限度地杜绝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这样才有可能为后人留下一片静谧而富腴的乐土,使人类能够长久地生存下去。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生态建筑;建筑设计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ainly refers to when considering the environment, city and architecture issues, should be our immediate interests of this generation and the long-term interests of mankind together, the overall interests of local interests in a region and the whole world together, fair and reasonable shareof our earth limited resources.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also maximize prevent resource waste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so it is possible to leave a piece of quiet and rich fertile land for future generations, so that human beings can long survive.Keywor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architectural design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前言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
解析建筑设计中绿色建筑技术优化结合
解析建筑设计中绿色建筑技术优化结合摘要:本文深度探讨了绿色建筑设计技术的优化应用,并突出了其在选择建筑材料、能源使用、水资源的节约及维护环境质量等多个方面的核心地位。
绿色建筑技术的运用,通过环保材料、节能设备及智能化控制系统,大幅降低了建筑能耗和水资源消耗,从而优化了室内环境,提升了居住舒适度和生活品质。
将绿色建筑技术嵌入建筑设计之中,系实现建筑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核心。
关键词:绿色建筑技术;建筑设计优化;可持续性引言随着环境问题逐渐凸显,绿色建筑技术随之崛起,成为建筑设计的新趋势,引领着可持续发展的风尚。
绿色建筑技术的本质宗旨是降低建筑行业对环境的副作用,最大限度地优化资源利用效率,并致力于提升居住者的生活质量。
为实现此目标,绿色建筑技术须融入建筑设计,全面展现其独有优势。
本篇文章深入探讨了绿色建筑技术如何在建筑设计中得到高效应用,目的是激发建筑师的创新灵感,并为他们的实践指明道路。
一、绿色建筑技术概述绿色建筑技术是一种综合性的建筑设计理念,旨在通过采用环保材料、优化能源利用、合理设计建筑结构等手段,最大限度地减少建筑对环境的影响,提高建筑的资源利用效率[1]。
其核心理念是“节约、循环、健康、舒适”,即在保证建筑功能和使用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减少能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降低生态成本、提高环境质量。
绿色建筑技术的主要特点包括:(一)节能减排:绿色建筑技术的终极目标,是达成节能与降低排放。
采用隔热材料、双层玻璃窗等节能型建材,以及LED灯泡、节能空调等设备,可显著降低建筑物的能源使用。
采取这些措施能够显著降低建筑业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从而直减温室气体的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产生积极的缓解作用。
(二)资源循环利用:绿色建筑技术核心在于推动建材的可持续发展和循环利用。
采用如竹子、快速生长的木材等可持续资源,并推广建筑材料的循环利用,可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循环经济模式让废弃建材重获新生,变废为宝,不仅实现了资源的持续利用,更为建筑业绿色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基于生态学与建筑学理念交融的绿色建筑设计
保护 自然环境 , 又要 使现有 资源得 到合 理利用 , 要 以绿色 建筑 的 此 同时 , 我们都知 道人 的主要 活动场所 就是 建筑物 , 因此环保 生 要求做指导 , 实现建筑发展的可持续 。在 中国无论 是北京 、 上海 、 态、 和谐高效 的建 筑环境 是至关 重要 的。所 谓 的绿 色建筑 , 技 术
第4 0卷 第 5期 2 0 1 4年 2月
S HANXI AR CHI T EC T UR E
பைடு நூலகம்
山 西 建 筑
Vo 1 . 4 0 No . 5
F e b . 2 0 1 4
・3l ・
文章编号 : 1 0 0 9 - 6 8 2 5 【 2 0 1 4 ) 0 5 - 0 0 3 1 - 0 2
境三者之间达到动态平衡的状态 。然而从狭义 上 , 我们又可 以将 建筑视为一个生态 机体 。机体 内部通 过空 间设计 与 内部 建筑 设 计融合 , 使空 间 、 资源 、 能源、 建筑 、 生态 形 成一 个健 康 的循 环 系
则 只会使绿色建筑设计理念 的学习成为空谈 。
3 绿 色智 能建筑 的设 计
关键 词 : 绿色建筑 , 生态 学 , 建筑学 中图分类号 : T U 一 0 2 3 文 献标 识 码 : A
0 引言
境, 怎样达到生态与环 境 的整合 ; 通过学 习能使 他们避 免 以后从
地球” 的伤害 ; 通 过学习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 展 , 近年来 新兴 了许 多建筑 理论 , 如 事建筑业时对 自然环境及 人类母 亲—— “ 以个 智能建筑和绿色建筑 , 这些理论的出现极 大的影响 了生 产力 的变 可 以使他们懂得如何 有效的利 用各种 自然 和人文资源条 件 , 科学 、 化。社会 资源的一个很重要 的存在形式 就是信息 资源 , 飞速发展 体建筑设计促进城 市生态 系统 的可持续 发展 。追 求理 性 、 高端建筑的同时必须做到 回归 自然 。这正是 人 、 自然及社会 的协 的信息产业 , 使社会效率大幅度调高 , 智 能建筑也 应运而 生 ; 与 此
绿化技术在生态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浅析绿化技术在生态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摘要: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状态得到了极大的改观。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人类的生活环境面临着极大的挑战,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保护的呼声越来越高。
生态建筑成为21世纪建筑设计发展的目标。
本文从生态建筑的概念以及建筑原则出发,结合现在绿化技术的发展,来探讨绿化技术在现代生态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生态建筑;绿化技术;设计;应用随着各国经济的日益繁荣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世界上的人口数量急剧增长,各地大搞房屋建造,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的需要。
就目前我国的范围来讲,城市在进行建筑的设计与施工中,并没有进行生态环境的保护,城市的建筑物日益增长的同时,城市的环境也面临着巨大的威胁。
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各城市建筑业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建筑行业纷纷寻求各种技术,来建造适合人们居住和符合环保技术要求的生态建筑。
一、生态建筑与绿化技术1、生态建筑的概念。
生态建筑,亦可称之为绿色建筑,是指建筑施工队伍在进行建设期间,将建筑科学技术与生态学紧密联合起来,在结合当地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合理安排建筑物与其他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力求建筑物满足生态环境的要求。
我国青岛地区的天人环境公司就建造了一座生态办公楼,该公司利用当地的海洋性季风气候,将绿化技术与非绿化技术完美结合,形成了三套针对外围护结构的节能降耗体系。
其中一是包含了以垂直绿化为主的绿化带,二是含屋顶绿化的能源屋顶系统,三是阳台绿化的遮阳防晒系统。
2、绿化技术概述。
绿化技术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的绿化技术是指在建筑物周围增加植被的覆盖率,改善原有的种植栽培技术,增加建筑物室内与室外的绿色植物数量,使植被达到环保的要求。
广义上的绿化技术还包括对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在增加建筑物植被覆盖率的同时改善原有的供水供电系统,减少能源的浪费,达到深层次上的环境绿化。
绿化技术在国外已经得到了有效的利用,国外建筑师们将建筑学与生态学相结合,建造出像马来西亚米那亚大厦和大别山庄度假村等一系列的绿色建筑。
浅谈生态与建筑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
筑 与 社 会 、 济 以及 其他 产 业 之 间 的 新 型 、 方位 的关 联 。只 有 经 多 将 建 筑 的 物 态 构 成 加 入 到 社 会 、 经 济 的 多产 业 的 物 质 大循 环 中 , 建 筑 业 与其 他 方面 相 互融 合 、 透 , 最 终 构 成 有 似 生 态 使 渗 并 食 物 链 的联 结 ,才 有 可 能 为 将来 的 建 筑 发 展 寻 求 到 新 的 能源 、 材 料 途 径 , 为超 过使 用寿 命 期 的建 材 提供 物 尽其 用 的 降 解 渠 并
道。
生态 学迅 速 发展 并 与 其 他 学 科相 互 渗 透 , 形成 多种 边 缘 学 科 。 其 中生 态建 筑 学 就 是 生态 学 概 念 在 规划 和 建 筑 领 域 的体 现 。它 运 用 生 态学 中 的共 生 与 再 生原 则 , 营造 结 合 自然 并 具 有 良好 在 生 态 循环 的人 居 环境 方面 进 行 研 究和 实践 。生 态建 筑 也 悄 悄 地
理 、 效 利 用 能 源 和 资 源 的 良性 局 面 , 一 途 径 就 是 要 建 立 建 高 唯
生态 学 是 1 6 8 9年 由德 国 学 者 海格 尔 提 出 的一 门关 于 研 究 有机 体 与 环境 之间 相 互 关 系 的科 学 。它把 传 统 的 动植 物 研 究 扩 展 为人 与 环境 之间 的相 互 关 系的 研 究 。 中 共 生 与 再生 原 则 表 其 明 了不 同 物质 之 间 的合 作 共 存 和 互 利 关 系 , 以及 自然 界 中物 质 资源 的 有 限性 问题 。 在“ 可持 续 发 展 ” 则 指 引下 , 别是 本 世 纪 6 原 特 0年 代 以来 ,
结 构 构 件 断面 臃 肿 。 果 主控 制 楼 的承 重体 系 改 为 钢筋 混凝 土 如 结 构 , 可 以 满 足 防 火 要 求 且 不 需 设 置 保 护 层 , 据 实 际 受 力 既 根 情况 设 计结 构 断 面 , 构 更 轻 巧 , 效 利 用 面 积 更 大 , 且 与 采 结 有 而 用钢 结构 相 比可 减 少工 程 投 资 。 这种 设 计 也 带来 了另 外 一 个 但 问题 , 因外 商 没 有这 样 的 成 熟 设 计 , 控 制楼 与 阀 厅 间 的衔 接 、 在 构 件 预埋 等都 将 带来 更 多的 中外 设计 交 叉和 施 工 不便 。 果 阀 如 厅 和 主 控 均 采 用 钢 筋 混 凝 土 结 构 , 提 高 国 产 化 的 进 程 , 资 可 投
仿生建筑的建筑形式
仿生建筑的建筑形式仿生建筑是一种借鉴自然界生物形态和结构的建筑形式。
通过观察和研究自然界中各种生物的优秀特征和适应能力,仿生建筑将自然界的智慧与建筑设计相结合,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建筑形式。
首先是仿生树形建筑。
仿生树形建筑通过模仿树木的生长形态,设计出高大的建筑结构。
例如,巴塞尔市竞技场就是一座仿生树形建筑,建筑外观呈现出树干和树枝的形态,不仅展现出建筑的力量感,同时也融入了自然界的和谐美感。
其次是仿生壳形建筑。
仿生壳形建筑是通过模仿动物壳的结构特点,设计出充满曲线和弧形的建筑形式。
这种建筑形式不仅能够提供良好的抗风能力,还能够创造出流线型的建筑外观。
例如,法国阿尔贝洛市天主教堂就是一座仿生壳形建筑,整体外观呈现出贝壳的曲线和弧形,既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又具有独特的美感。
再次是仿生织网结构建筑。
仿生织网结构建筑是通过模仿蜘蛛丝或昆虫的织网行为,设计出具有高强度和轻质的建筑结构。
这种建筑形式常用于悬索桥、网状覆盖物等工程中,可以实现大跨度的覆盖,并且具有极高的抗震能力。
例如,北京国家体育场(鸟巢)就是一座仿生织网结构建筑,借鉴了鸟巢和蜘蛛网的结构原理,不仅实现了大跨度的覆盖,还充分考虑了空气流通和光照等因素。
最后是仿生生态建筑。
仿生生态建筑是通过模仿生物的生态系统,设计出具有自愈能力和环保特性的建筑形式。
这种建筑形式常用于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项目中,通过利用自然界的循环原理,实现建筑的能源自给和废弃物的循环利用。
例如,新加坡滨海湾花园就是一座仿生生态建筑,借鉴了植物的光合作用和水分循环原理,实现了零排放的绿色建筑。
总之,仿生建筑是一种创新的建筑形式,通过借鉴自然界的优秀特征,实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不仅可以提高建筑的功能性和舒适性,还可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
未来,仿生建筑有望成为建筑设计的重要趋势,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环境。
生态建筑被动式设计策略与设计技术分析
生态建筑被动式设计策略与设计技术分析发布时间:2023-01-15T07:57:40.348Z 来源:《建筑创作》2022年16期作者:张杰[导读] 生态建筑被动式设计具有节能环保以及保证建筑与周围环境和谐性等方面优势,是实现建筑低碳、零碳目标的一种技术体系,张杰上海非同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上海市 200082摘要:生态建筑被动式设计具有节能环保以及保证建筑与周围环境和谐性等方面优势,是实现建筑低碳、零碳目标的一种技术体系,是建筑行业如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深度探讨重要课题。
文章将以云和湖城堡项目为例,通过对生态建筑被动式设计基本情况的介绍,对设计技术相关内容展开分析,结合碳中和相关内容,对案例进行具体分析和探讨,以便对生态建筑被动式设计方式以及低碳建筑处理方法等内容有更加清晰的认知。
关键词:生态建筑;被动式设计;碳中和;一体化设计;可持续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加快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发展绿色低碳产业,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控制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的核心内容。
为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加快绿色设计以及绿色规划等一系列内容的落实,确保能够更好地展开生态环境保护以及资源利用,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实现碳中和以及碳达峰目标。
建筑行业需要加强自身的改革以及发展力度,注重生态建筑模式的推广。
一、生态建筑被动式设计生态建筑的被动式设计会按照生态学原理内容,对群体展开生态化管理以及建设,确保能够在满足生态建筑具体要求的基础上,达到和周边环境进行有效协调的目标。
会将内外生态服务功能强化,落实到管理以及建造和设计等各个环节之中,保证能够达到经济、人文以及自然等各项生态目标,满足净化、文化以及美化等各方面需求。
被动式建筑的核心是通过被动式节能技术降低建筑在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能耗。
将保温建筑构件作为基本的建筑材料,并在建筑建造过程中加强密闭结构的应用,结合对高效建筑通风以及创新型门窗等技术的合理使用。
关于试点立体园林绿色生态建筑的实施方案》
关于试点立体园林绿色生态建筑的实施方案一、项目背景与目标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建筑行业的高速发展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为应对这一挑战,我们提出试点立体园林绿色生态建筑的实施方案,旨在推动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目标。
本项目的主要目标是:1. 降低建筑对环境的负荷;2. 提高建筑的环境友好性;3. 探索立体园林与绿色建筑的有效结合方式;4. 为后续的绿色生态建筑推广积累经验。
二、立体园林设计立体园林设计是本项目的重要一环,主要包含以下内容:1. 植被选择: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土壤条件的植物,确保植物生长良好,且具有一定的生态效益;2. 空间布局:根据建筑的特点,合理规划植物种植区域,充分利用建筑的立面空间,形成多层次的绿化结构;3. 灌溉系统:设计合理的灌溉系统,确保植物得到充足的水分;4. 景观设计:结合建筑风格,将立体园林融入整体景观,提升建筑的观赏性。
三、绿色建筑技术绿色建筑技术是实现本项目目标的关键,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节能技术:采用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2. 环保建材:使用环保、低能耗的建筑材料,如绿色混凝土、天然石材等;3. 自然通风与采光:通过建筑设计,充分利用自然通风与采光,减少人工通风和照明;4. 智能化管理:运用智能化技术,对建筑进行实时监控与管理,提高建筑的能效。
四、实施步骤与时间表1. 项目准备(1-2个月):完成项目立项、资源调配、团队组建等工作;2. 立体园林设计(3-4个月):完成立体园林的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等工作;3. 绿色建筑技术整合(2-3个月):将绿色建筑技术与立体园林设计进行整合,形成完整的实施方案;4. 施工与调试(6-12个月):完成建筑的施工、设备安装与调试工作;5. 运行与维护(持续进行):对项目进行持续的运行管理,确保项目的稳定运行。
五、预期效果与影响本项目的预期效果与影响主要包括:1. 环境改善:通过立体园林的构建,增加城市绿化面积,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2. 节能减排: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将有效降低建筑的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贡献;3. 经济效益:本项目虽以环保为目标,但也考虑经济效益。
生态建筑: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苏州水乡原生态建筑与新生态建筑的思考
TH LY EN0 C0G
长窗, 种长窗南北均 设, 季安装以后 这 冬 使原来 单层的门窗变成双层 , 增强了室 内 的保温效果。 遮 阳: 传统建 筑中多采用屋檐遮阳,
这也 是 该 地 区建 筑 的一 大特 色。屋 檐不 但
建筑 生态节能也 随之成为 当前
的一 项 重要 的任 务 。 着人 们居 住 需 求 的 随
不断提高, 越来越多的节能技术被运 用到 我国的建筑工程中去。 在对国外先进技术 的不断学习和借鉴的基础 上, 清华大学超
低能耗示范楼、 北京锋 尚国际公寓、 南京
朗 诗 国 际 街 区以 及 上 海 等 地 陆 续 建 起 一 些 生 态 节 能示 范 工 程 , 大 都 采 用了 国外 但
点, 即联 排住宅占地面积最小 , 而独栋别 墅占地最大 , 建筑 面宽越小越约 土地。
居建筑处理手法的精华所在, 庭院从功能
上可以起到采光 、 通风 和排水的作 用, 大
维普资讯
ER NGo EY
多数 的庭院进深较 浅, 与建筑物的高度相 比约为1 1 : 左右, 结合建 筑物的围廊 、 挑 檐使整个 民居内部 的交通面积减少, 节省
用、“ 竹筒屋” 挑层、 、 庭院、 空斗墙、 动 活
窗、 遮阳等以及地 方材料的应用方面。
河 面 风 及 主 导 风 向 的 利 用 : 州 水 苏 乡传 统 建 筑 在 选 址 上 通 常 都 考 虑 了对 自 然 风 的利 用 , 筑 一 般 都 沿 河 布 置 , 面 建 河
风及 主导风 向( 南风 ) 东 迎着 的街 道为建 筑带来清凉的自然风 , 夏季可 以有效 地改 5 城 开 2 7 4[ 市 发] 0 01 0
未来建筑生物设计与生态建筑的结合
未来建筑生物设计与生态建筑的结合随着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们对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友好型建筑的需求不断增长。
在这一背景下,未来建筑生物设计与生态建筑的结合成为了一种新的趋势。
本文将探讨未来建筑生物设计与生态建筑的结合,包括其定义、原则和应用案例。
一、定义未来建筑生物设计是将生物学与设计原则相结合,创造具有生命力的建筑。
生态建筑是指在建筑设计、建筑材料、能源利用等方面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建筑。
未来建筑生物设计与生态建筑的结合,即在生态建筑中运用生物设计的手法,巧妙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理和机制,实现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二、原则1. 模仿自然:未来建筑生物设计与生态建筑的结合,首先要模仿自然。
借鉴生物系统的原理和结构,将自然界的轮廓、颜色、纹理等元素引入建筑设计中,使建筑更加与自然融为一体。
2. 节能环保:未来建筑生物设计与生态建筑的结合要注重节能环保。
通过运用生物学原理,设计能够自动调节温度、采集太阳光能的建筑材料和系统,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3. 搭建生态系统:未来建筑应该成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搭建起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的生态系统。
例如,在建筑外墙或屋顶种植植物,增加绿化覆盖面积,改善空气质量。
4. 促进循环利用:未来建筑应该鼓励循环利用资源,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
通过利用再生材料、废弃物回收等方式,将建筑废弃物转化为可再利用的资源。
三、应用案例1. 垂直森林:垂直森林是由意大利建筑师斯蒂法诺·博埃里设计的一种生态建筑形式。
它通过在高层建筑外墙种植大量树木和植物,形成一个生态系统,提供氧气、净化空气、吸收二氧化碳等多种功能。
2. 生物墙:生物墙是一种将植物和建筑结合在一起的设计手法。
通过在墙面上种植各种植物,不仅可以增加绿化覆盖面积,还可以起到隔热、隔声、净化空气的作用。
3. 蜂巢塔:蜂巢塔是一座由建筑师石岩设计的生态建筑典范。
塔楼外墙以蜂巢样式设计,利用空心结构形成自然通风系统,降低能耗,提高建筑的环境适应性。
《2024年生态建筑的仿生研究》范文
《生态建筑的仿生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人类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生态建筑已成为当今建筑领域的研究热点。
生态建筑的设计理念在于将自然环境与人工建筑有机结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的。
仿生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通过研究生物体的结构、功能和形态等,为人类提供新的设计灵感和技术手段。
本文旨在探讨生态建筑的仿生研究,分析仿生学在生态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以期为未来的建筑设计与建设提供参考。
二、仿生学在生态建筑设计中的应用1. 仿生学与建筑形态设计仿生学通过研究生物体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等,为建筑形态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
例如,鸟类的巢穴具有轻盈、稳固的特点,可以启发建筑师在设计时采用类似的结构,以实现建筑的轻量化和稳定性。
此外,仿生学还可以借鉴生物体的自然色彩和纹理,使建筑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达到和谐共生的目的。
2. 仿生学与建筑功能设计仿生学不仅关注生物体的形态,还研究其功能。
在生态建筑的功能设计中,仿生学可以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
例如,根据仿生学的原理,建筑师可以设计出具有自适应调节功能的建筑外壳,以适应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温度、湿度和光照等变化。
此外,仿生学还可以借鉴生物体的生理结构和功能,如生物的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等,为建筑提供新的节能、环保的设计思路。
3. 仿生学与建筑材料与技术仿生学在建筑材料与技术方面也具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研究生物体的材料结构和性能,可以为建筑提供新的材料选择和技术手段。
例如,仿生学可以借鉴生物体的骨骼结构,开发出具有高强度、轻量化和耐久性的建筑材料。
此外,仿生学还可以为建筑提供新的施工技术和方法,如仿生自修复材料、智能建筑材料等,以提高建筑的性能和寿命。
三、生态建筑仿生研究的实践案例以某生态住宅区为例,该住宅区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运用了仿生学的原理。
建筑师借鉴了自然界的生物结构和功能,采用了轻盈、稳固的建筑形态,使建筑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同时,建筑外壳采用了自适应调节功能的材料和技术,能够根据气候条件自动调节温度和湿度,实现节能环保的目的。
中国建筑的艺术与技术结合的实例
我国建筑的艺术与技术结合是我国建筑史上的重要特色,它展现了古代我国建筑师在同时追求美学和实用性的艺术理念。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通过一些具体的实例来探讨我国建筑的艺术与技术结合。
一、古代建筑中的木结构古代我国建筑以木质结构为主,典型的例子包括寺庙、宫殿和民居。
木构建筑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对称美和稳固性能,表现了对木材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建筑技术的高超水平。
我国古代建筑中常见的斗拱结构,它通过榫卯连接的方式使得整个建筑结构更加稳固,并且在造型上也展现出了独特的美学。
二、青砖建筑的发展青砖建筑是古代我国建筑中的重要形式之一,它体现了我国传统建筑中对材料运用的精湛技艺。
青砖的运用不仅使得建筑更加坚固耐用,还在美学上体现了简洁大方、色泽自然的特点。
北京的故宫以其精美的青砖建筑闻名于世,展现了我国古代建筑在美学与技术上的完美结合。
三、园林建筑的审美诉求我国的园林建筑以其清幽的环境和精致的构造而著称,它凸显了我国古代建筑注重审美诉求的特点。
园林的设计包括山石、水池、楼台等元素的有机结合,呈现出一种亲近自然的美学意境。
苏州的拙政园体现了园林建筑中的审美理念,通过巧妙的构思和安排呈现了一幅水墨般的画卷。
四、现代建筑中的创新技术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现代建筑在艺术与技术结合方面也有了新的突破。
我国国家大剧院(鸟巢)的建设采用了先进的结构设计和材料运用,展现了我国现代建筑在技术上的卓越成就。
鸟巢的外观设计也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理念,呈现了现代艺术与传统美学相融合的新风貌。
五、古代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我国建筑的艺术与技术结合不仅体现在古代建筑中,也延续到了当代的建筑实践中。
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成为当代建筑师们的重要课题。
山西的木塔建筑保留了古代建筑的传统结构和工艺,同时也融入了现代科技,使得传统与现代在这些古建筑中实现了有机的结合。
我国建筑的艺术与技术结合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卓越成就,也在当代建筑领域中展现出新的活力。
自然与建筑的结合——生态建筑设计
自然与建筑的结合——生态建筑设计自然与建筑,一直以来就是人们所关注的话题。
在过去的建筑设计中,人们通常会采用“树木定建筑”的方式,即在建筑完成后,再种树、种花,使建筑与自然形成一种良好的协调关系。
而在现代的建筑设计中,人们开始注重生态建筑设计,将建筑的设计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深度结合,追求建筑与自然的一体化。
生态建筑设计是一种新的设计方式。
它关注的是建筑在自然环境中的协调性,追求一种永续性发展。
生态建筑设计的目的是寻找一种能够使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方式,从而创造出一种优美的风景线,提高生活环境的质量。
第一,生态建筑的设计原则在生态建筑设计中,所作出的设计需要符合以下几个原则:1. 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的消耗。
2. 利用自然环境来降低建筑的温度。
3. 减少建筑的资源消耗。
4. 在建筑设计上,追求自然的和谐,形成新型的生态系统。
要实现上述目标,需要在设计方案上进行全面考虑。
例如,在建筑的选择上,可以选择用环保材料,如竹、木、石灰等,这些材料是天然的、可再生的,并且不含有重金属和其他有害物质。
此外,对建筑的布局、朝向、窗户、门等进行优化设计,这些设计都是为了在最大限度地满足自然环境的要求的同时,减少建筑自身的资源消耗。
第二,生态建筑的设计实践现在,生态建筑的设计已经离我们不再遥远。
在设计实践中,人们已经尝试着将生态建筑的设计原则融入到建筑设计中。
如上海天山居、北京的绿地中心、武汉卓达生态广场等等,都是以“人本、自然、健康”为设计理念,用绿色、环保的概念去打造的。
从小区居住环境到建筑空间布局都充分考虑到人们的健康需求和对自然环境的呼吁,营造出独具特色的生态环保住区。
而在申办2022年北京冬奥会,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也是一典型的生态建筑实践项目。
该项目以三个“绿色赛道”为设计理念,通过自然通风、节能、太阳能等手段,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自然环境,从而成为一个兼具高科技和人性化的建筑项目,为城市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建筑形式与技术的结合生态建筑形式与技术的结合摘要:生态建筑作为现在的潮流建筑,他的设计理论其实非常简单,因为生态建筑在设计的理念上都是更关心材料的使用,以及对大自然中能源的利用,建设出让人们满意的,合格的绿色建筑。
文中主要对生态建筑的技术进行了分析,以及对建筑形式与技术相结合的建筑进行分析。
关键词:生态建筑;建筑形式;建筑技术;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一、引言随着全球工业化的飞速发展,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对环境造成的破坏随之加剧,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进入了不和谐的危机状态,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越演越厉。
在干旱、暴风雪、沙尘暴等极端天气频发的现实面前,人们逐渐认识到:整个地球是层层相扣的生态系统,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是经济系统的物质支持,在生态系统被破坏的情况下,生态资源水平必将下降,进而制约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生态建筑所谓生态建筑,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科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等,合理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建筑和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同时具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较强的生物气候调节能力,以满足人们居住生活的环境舒适,使人、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
因此,它是以生态原则为指针,以生态环境和自然条件为价值取向所进行的一种既能获得社会经济效益,又能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边缘生态工程和建筑三、生态建筑的技术在生态建筑的技术应用上,生态建筑涵盖高、中、低几个层面,使生态观念和可持续思想能超越经济因素的束缚,从乡野农村到繁华都市,都能看到生态建筑的身影。
一般情况下,生态建筑分为如下三个技术层面。
低技术。
从资金投入上来说,其前期投入少,具有较强的地方性和传统性,多“因地制宜”地应用于小规模一般性建筑,提倡利用本地材料和传统技术的乡土设计手法,并能取得良好的节能效果。
中等技术。
顾名思义,中等型技术的工程耗资少,规模一般,劳动者素质不高,对于材料的选用,没有过高的要求,设计较简单,利用风力、太阳能等自然资源。
高技术。
高技术同低中技术相比需要技术性更强,投资也大,一般运用的都是新技术与新材料,不过得到的回报也很大,需要更强的技术管理性。
四、生态建筑的理念原则大自然有着其自身发展的规律,不容人为破坏,人类建筑必须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规律,这是生态建筑最基本的内涵。
具体到建设领域,就是在建筑选址、规划和建造过程,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尤其是生态资源脆弱敏感区的不良影响;尽量减少对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甚至是浪费;尽量多适应清洁高效的可再生能源,减少环境污染;要使用新工艺、新材料,提高建筑效率,增加建筑实体的寿命和循环性,以降低环境压力。
建成后的建筑要与所在地的生态环境有机融合,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循环利用自然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地球上有的资源是非常有限的,具有不可循环再利用的特点,但部分资源不仅可重复使用,而且清洁环保。
因此可循环、再利用的建筑,对于节约能源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建筑的设计理念就是对建筑的使用处于生态平衡状态,人们对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废水进行回收处理,再循环使用,这样不仅可以大大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尽量减少对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而且减少了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从而达到整体节约能源和生态保护的双赢效果。
因此,在建材方面尽量使用可循环使用的材料,以降低建材耗能,减少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特别是掩埋物对地下环境的污染,如木材、钢材、砖瓦等可进行化学处理回收,循环后使之既可用于建筑,也可用于作化工原料,这些材料在化学处理过程,一般也不会产生有毒、有害物质,对环境不产生新的污染,还起到了节约能源的作用。
在建筑物的使用中,可以使用太阳能、风能等自然中的可再生的能源;使用雨水收集,利用各种废物进行热电联产等,不仅减少废水、废物对环境的污染,而且再次利用回收资源还起到了节能减排的效果,对促进社会经济和自然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五、生态建筑技术与形式的结合通常用于低技术和中等技术所要求的地域环境和本地材料无法满足的大都市。
本文中主要以高技术为主。
对于高技生态建筑的形式特征分析,遵循“造型元素→技术目的→物理元素”的分析过程,我们可以将高技术生态建筑的建筑特征分类为热适应性、风适应性、光适应性三大类型,当然,仍然有不少高技术生态建筑,采用多种技术手段来实现生态要求的同时,也以多种形式体现生态建筑的特征,因而无法简单地将其划归何种物理元素,这类高技术生态建筑,我们将其归为综合类型。
风适应性高技术生态建筑福斯特的瑞士保险公司英国伦敦总部(图1)创造出了人性化的空间,在这里人们可以享受到自然的阳光和通风。
他的设计形式都是通过科学的分析所得出来的,这也许是富勒设计科学思想在生态建筑上的体现。
为了让建筑物进行有效的室内通风,减少室外的风阻,把前庭造成螺旋状的,整个建筑造型呈流线型,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扰流起到了显著作用。
流线型的建筑设计,使整个建筑物看起来就像一株植物,减少了外界风力对建筑物造成了任何影响。
这是经过流体力学计算得出的最优化型体。
前庭空间的设计是上升螺旋式的,整个建筑被玻璃覆盖,高 179.8 米,面积约为41,810 平方米,地上 40 多层,地下一层。
外覆层结构是内部与外界的声学缓冲区,提供自然通风、采光和室外的感觉。
每层楼板边缘空出,层与层空出的空间与楼板呈一角度,最后形成一系列的螺旋形庭。
建筑的自然通风就得益于螺旋型前庭的空气动力学形式,产生巨大的压力差,使每个楼层都有自然通风,自然通风系统有效配合了中央空调系统,降低了建筑的运行成本,提高了高层办公空间的质量。
图一、瑞士保险公司英国伦敦总部(二)光适应性高技术生态建筑德国盖尔森基兴科学园区技术研究中心(图 2),是第一次提出了“日光间”的设计,在建筑临湖一面 ( 西侧 ) 设置了一面巨大的玻璃幕墙,幕墙后就是科学园区的“通廊”,这是一个贯通三层、宽约 10m、长约 300m 的公共区域。
这一巨大的“通廊”作为办公楼主体和外界之间的气候缓冲区,也对研究中心的内部气候调节和提高能源效率起到重要作用。
在屋顶上有巨大的太阳能光电板,平均每年能够产生200,000kW 的电力,不仅节省了电费,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资源的一种节省。
该建筑的大厅设计思想源于中技生态建筑中常用的“日光间”,巨大的倾斜玻璃通廊为建筑提供一个休憩的共享空间时,也成为一个接受阳光,缓冲热量的气候缓冲大厅,有效地减少人工照明所需的电力。
太阳能光电板则将光照转化成电能。
这里,两个造型元素主要的处理元素是“光”,当然大厅也处理了“热”和“声”这两个物理量。
图2、德国盖尔森基兴科学园区技术研究中心热适应性高技术生态建筑荷兰德尔福特科技大学中心图书馆(图3),这一设计是建筑、技术、生态设计成功融合为一体的范例。
对这个图书馆建筑最简洁的描述应该是:这是一座建立在大约 100 万本科技图书上的风景。
它有着透明的中央大厅、阅读室、学习室和各种办公室。
这些空间被埋藏在一片葱绿的草坡下,建筑元素并不那么显著,只是在草坡的上部建有一个玻璃圆锥体作为建筑的标志。
图书馆最吸引人的莫过于其巨大的草坡屋顶,这是它的造型特征。
这样的屋顶有其生态上的优点,由于它的热积聚和热绝缘特性,在其下面的室内空间较少受外界气温波动的影响。
当然,这一草坡屋顶并不仅仅是出于生态角度的考虑,也是用地地形和周围环境的直接产物。
我国生态建筑案例分析南京锋尚由公寓楼和别墅区组成。
为了保持墓地的历史传统和当地文化,设计师将人们对“古老的城墙、茂盛的树木、婉蜒流淌的护缄河”的记忆引入到建筑中,充分运用最具代表性的本土元素:白墙、灰瓦、木格栅的搭配,形成色调简洁明快的现代中式风格。
除了鲜明的建筑特色之外,南京锋尚最引入注目的是其生态节能设计。
建筑采用断热铝合金窗框结构,窗框内、外铝皮间有硬尼龙断热层,确保透风系数低至0.3立方米/小时,隔绝噪音40分贝以上;低辐射中空氩气玻璃在保证最佳透光率的同时,留住冬季阳光,阻挡夏季室外辐射,双向阻热。
电动室外铝合金卷帘遮阳系统还提供了额外的保护,内部填充聚氨酯阻热材料,在保证采光及冬季日照的前提下,阻挡了80%的太阳辐射热量,并可以通过室内电动按钮自动调节。
项目利用可再生能源(地热和太阳能)的地源热泵系统为空调系统提供冷热源系统,同时提供生活热水,比常规系统能耗降低30%~50%。
该系统依靠土壤源热泵消耗一个单位的电能,就能获得约4个单位的总能量,比空气源热泵效率更高。
毛细管辐射采暖制冷空调系统及置换式新风系统提供非常高的舒适度,同时系统运行比常规系统节能20-30%,并且其利用的是低品位的冷热源,与提供低品位冷热源的地源热泵系统配合,可达到最佳节能效果。
南京锋尚运用被动节能策略,积极采用先进节能技术,把每平方米能耗指标降低到了7瓦。
北京锋尚采暖能耗达每平方米12.5瓦(这在当时已经是相当低了,北京锋尚的“低能耗”相当于节能80%以上,国家建设部的目标是2020年全国实现节能65%)。
而南京锋尚通过利用太阳能集热板供热和太阳能光伏设备发电两种形式,满足了整个建筑的微能耗需求,实现了能源的自给自足。
总而言之,生态建筑就是将建筑看成一个生态系统,本质就是能将数量巨大的人口整合居住在一个超级建筑中,通过组织(设计)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态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系统内部有秩序地循环转换,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无废、无污、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现在在世界各地都有很多的生态建筑,我们应该多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使生态建筑在我国的发展更加迅速。
参考文献[1]梁呐,戴复东. 高层建筑的生态设计策略研究[J]. 建筑科学,2005,01:16.[2]. 生态建筑[J]. 中国住宅设施,2011,08:14[3]黄雷. 生态建筑技术的形式表达[J]. 工程建设与设计,2011,10:04.------------最新【精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