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4)文学地理学的学科建构_梅新林
梅新林的学术探索与创新之路
梅新林的学术探索与创新之路学术探索是一个不断累积并不时出现超越的过程,其动力与灵魂皆在于学术创新。
近年来,梅新林教授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江南城市化进程与古代文学转型研究》、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直接资助项目《中国学术编年》、教育部人文社科专项任务项目《二十世纪红学进程与学术思潮》、浙江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江南文学世家系列研究》以及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宋代江浙文学家群体研究》《中国文学地理学的学术体系建构与研究》等等,从一个侧面标示着梅新林正在进入一个学术创新的勃发期与成果的高产期。
梳理一下这些项目的内在关联,并结合梅新林20余年来的学术历程以及代表性论著,其最为显著的学术成果集中在以下四大板块:1、以红学为中心的明清小说研究。
梅新林于1995年出版《红楼梦哲学精神》,引起红学界的极大关注。
此书上溯20世纪初王国维、俞平伯的研究理路,以文本研究为轴心,以哲学研究为指归,是200余年红学史上第一部富有独创性的《红楼梦》哲学研究专著,其独辟蹊径、高屋建瓴的对《红楼梦》的崭新解读,拓展了红学研究的新领域,开辟了红学研究的新境界。
此后,梅新林相继提出了“拓展红学研究的文化视界”、“红学文献、文本、文化研究的融通创新”、“回归文本而又超越文本”等前沿理念,预示着世纪之交红学转型的前行方向。
于今,梅新林又进而将以上前沿理念融会贯通,提出“红学新批评”的学术理念,并主编出版《红学新批评文丛》,以此广纳红学新生代的研究力量与精粹成果。
以红学为中心,梅新林进一步拓展至明清小说研究,重点是对四大奇书展开研究,除了在《文学评论》等重要刊物发表系列论文外,所主编的《四大奇书研究史》也即将出版。
2、以区域文学为起点的文学地理学研究。
梅新林积极组织学术力量,申报浙江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江南文化中心,并与中国人民大学合作,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在近期重点推出《江南史研究丛书》与《江南文化世家研究丛书》两套书系。
文学地理学:时空交融的研究范式
文学地理学:时空交融的研究范式引言文学和地理学是两门看似相距甚远的学科,前者涉及到文字和情感表达,而后者则关注地理位置、环境和地球现象。
然而,这两门学科在研究对象的层面上存在着明显的交叉点。
如何将文学和地理学进行结合,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背后隐含的地理学元素,进而读懂作品所传递的更深层次的意义。
因此,出现了一门新的学科——文学地理学,它将会是一种全新的研究范式。
文学地理学概述文学地理学是指通过地理学和文学两个科学的交叉,从时空角度探究文学作品背后所蕴含的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和方法。
它将文学作品视为一种呈现空间和时间交流的艺术形式,并且使我们更加容易理解虚构世界和真实世界之间的复杂关系。
文学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是文化地理学,它关注文学作品中的地理位置和环境。
例如,一些文献作品叙述的地理特征、地理位置及其社会、文化意义等等都可以用文化地理学的研究方法来加以探讨。
第二种是情感地理学,它关注作品的空间特征及情感关系。
例如,作品中的人物之间的关系、事件发生的时间和空间位置、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等都可以用情感地理学的研究方法来探讨。
第三种是历史地理学,它关注作品背后的历史意义。
例如,一些小说中反映的历史时期、社会制度及其环境特点等等都可以用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来解析。
时空交融的文学作品文学地理学中,一些文学作品通过呈现时空的交融,表现了对于文化、社会和历史的深层次思考和理解。
以下是一些经典的时空交融的文学作品:《红楼梦》《红楼梦》是一部明清文学巨著,作者曹雪芹描写了一场豪门破败的故事。
这部作品中有多个人物,每个人物的命运都与家族的命运息息相关。
小说中的空间和时间因素也十分重要。
整个故事发生在一个特定的场域中——贾府,是一个建筑复杂和地理环境极其优美的场所,它代表着封建时代下士族的生活习惯和残酷的社会现实。
在故事发生的过程中,时间因素也在不断地变化。
最后,随着贾府的破败和主人公们的离散,时间和空间的终结成为小说的核心主题。
近五年来中国文学地理学研究状况综述 文学专业
近五年来中国文学地理学研究状况综述摘要:文学地理学是由中国本土学者提出并发展起来的一门文艺学与地理学、地域美学相交叉的研究文学的学科,也是批评与研究文学的一种新方法。
作为一个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新兴领域,文学地理学在我国有着极强的生命力。
本文从学科建设、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地理分布与文学区研究、个案研究和宏观跨界研究几个方面对中国文学地理学近五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大致呈现出中国文学地理学的发展现状,并对其未来的发展做出展望。
关键词:文学地理学,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文学地理学是由中国本土学者提出并发展起来的一门文艺学与地理学、地域美学相交叉的研究文学的学科,也是批评与研究文学的一种新方法。
简单来说,文学地理学就是在一定的地域空间内研究和探索文学家、文学作品、文学流派和文学现象。
本文将传统的历史文学发展与中国现代文学和外国文学及民居文学进行了融合,由近代学者提出之后,文学地理便凭借着自身的特点和学科深受力在国内学术界的地位稳步攀升。
自近代时由学者梁启超首次提出后,文学地理学便在国内学术界不断升温,逐渐成为了文学跨学科研究中的热门领域。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文学地理学研究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只是近来才被作为一门学科而正式确立。
曾大兴在《文学地理学学术史略》中指出文学地理研究在中国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发展在中国历史长河当中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在公元前544年到1905年是片段言说阶段,而在1905年到2011年是系统研究阶段,而在2011年至今是学科建设阶段。
文学地理学的研究是综合性、跨越学科边界的,其研究思路总是能够突破人为的设限,完成文学与地理学科的良性互动,扩展和丰富比较文学的研究范畴,促进文学与地理学知识领域之间的互补、互证和互识。
近五年来,文学地理学的发展日趋成熟,无论是在理论构架还是方法运用上面以及实证研究层面,吸引了许多专家学者投身于文学地理的研究当中,创造出了令人惊喜的研究成果。
文学地理学的学科属性
晰的文学地理学学科形象 , 揭示出这一学科 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 并有助于文学地理学学科 自身的发展与
成 熟 。为此 , 者拟 从学 科归 属 、 笔 学科定 位 、 学科 性质 等 三个 方 面对 文 学地 理 学 的 学科 属 性做 一 些 初步
之一。
我们 可 以从 文学 史 、 文学 理论批 评 史 中整理 出文 学地 理学 发展 的清 晰脉源自络 。与此相 对照 的是 , 中 在
[ 收稿 日期] 0 2 42 2 1 - —6 0 [ 作者 简介] 李仲凡 (9 4 ) 男 , 17一 , 陕西安康人 , 陕西 理工学 院文学 院副教授 , 士 , 士研究 生导师 , 博 硕 主要 从事现 当 代文学研究 。
生 学科或 附属 学科 , 不是 中国文 学 史的 附庸 。文 学地 理 学既是 文 学理论 的一 种新 形 态 , 更 也是 一 系列文 学研 究方 法和批评 方 法 的总和 , 它的理论 性 与 实践 性 应该 并重 。
[ 关键 词 ] 文 学地 理 学 ;学科 ;属性 [ 中图分 类号 ]00 1-3 [ 文献标 识码 ] A [ 文章 编号 ]6 32 3 (02 0 - 0 -5 17 — 6 2 1 )30 1 9 0 0
文 学 地 理 学 的 学 科 属 性
李 仲 凡
( 陕西理工学 院 文学 院,陕西 汉 中 7 30 ) 20 1
[ 要 ] 文 学地理 学应该 以文 学 为本位 , 摘 学科 归属上属 于文 学 而非地 理 学。文 学地 理 学不 但会 改 变既有的文学研究格局 , 还会 为文学研 究带来全新 的契机和广阔的前景 , 其作为人文地理 学分支学科 的 学科 意 义十 分有 限 。文 学地理 学 的学科 定位 是成 为 与文 学 史 并列 的二 级 学科 , 而不 是 中 国文 学 史的 次
葛永海教授主要学术成果介绍
葛永海教授主要学术成果介绍葛永海教授治学严谨,主张史论结合,言必有据,越饾饤之琐屑,求视角之多维与学科之融通,以“宏观运思,细部精求”为门径,以“不蹈旧径,不作陈言”为律条,以“证文史之融通,探时空之架构,启文化之哲思”为学术目标。
其学术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古代城市文学研究 在此领域推出颇具开拓性的专著《古代小说与城市文化研究》,为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结项成果,入选《上海市社会科学博士文库》。
该著出版后,《文艺报》《浙江社会科学》等发表书评给予较高评价,认为“选题新颖,富有原创性和开拓性”。
该成果分别获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二等奖、浙江省社科联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等奖项。
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城市叙事的古典传统及其现代变革研究”,同名书稿通过选题申报,拟于2019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匿名专家评审意见指出:该研究项目“选题很好,既有新意,也保证了一定的厚度。
城市叙事是当前的热门,而追溯其古典传统,试图贯通古今,以城市叙事为核心做贯穿整个中国文学史的研究,从而对现当代文学提出建设性意见,则构成该研究的学术特色。
作者雄心勃勃,实际完成得也很好,使这项研究达到优秀的水平”。
此外如《以城市书写为视角的明代奇书解读》《论唐代都城民谣的类型与特性》等论文,以城市视角切入古代文学研究,皆有取径新颖、阐释精到之特点。
古代小说的综合研究 在古代小说尤其是在明清小说领域用力颇勤,所发表的《明清白话小说中的俗赋及其文学史意义》《清代中晚期小说的“粤民走海”叙述及其文化意义》《“同形异构”的聚合———〈水浒传〉与〈儒林外史〉的另一种文化阐释》《明清小说庭园叙事的空间解读》《明清小说之季节叙事及其文化意蕴》等论文致力于明清小说之文化批评,以求文献、文本与文化之三者融通。
再就是《金瓶梅》研究。
对于《金瓶梅》学术史之研究,已有多年积累,30余万字的《金瓶梅研究史》已完稿拟出版,阶段性成果主要有:《营建“金学”巴比塔———域外〈金瓶梅〉研究的学术理路与发展走向》发表于《文艺研究》,后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全文转载,获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二等奖;《金瓶梅研究百年回顾》(合作)发表于《文学评论》,为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全文转载,获《文学评论》年度学术论文提名奖;《告别道学时代———〈金瓶梅〉性描写研究之检视和总结》,收入章培恒等著《雪夜煮酒话金瓶———金瓶梅方家谭》。
文学地理学批评文献(二)
文学地理学批评文献(二)文学地理学批评文献(二)1、杨蕾《“威弗莱”的文学地理学解读》,《世界文学评论》2008年第2期。
2、刘遥《关于文学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与发展前景——邹建军教授访谈录》,《世界文学评论》2008年第2期。
3、赵义华《“荒凉山庄”中叙事空间的修辞效用》,《世界文学评论》2009年第1期。
4、刘遥《奥维德“变形记”的空间性》,《世界文学评论》2009年第1期。
5、张新花《“魂游”中“监狱”空间》,《世界文学评论》2009年第1期。
6、陈汝冰《论“厄舍府的倒塌”的双重空间》,《世界文学评论》2009年第1期。
7、邓兰潘秋子《“文学作品中的地理空间问题”研讨会综述》,《世界文学评论》2009年第2期。
8、袁运隆《三重空间中的历史意蕴》,《世界文学评论》2009年第2期。
9、谭芳《地理空间视野下的文学地理学》,《世界文学评论》2009年第2期。
10、胡红梅《神圣的悲剧仪式——论“凯蒂琳”中的自然审美空间》,《世界文学评论》2009年第2期。
11、高丹《诗意的栖居:论“培尔?金特”中的三重地理空间建构》,《世界文学评论》2009年第2期。
12、孙国亮《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方言小说在文学地理学向度的研究》,《世界文学评论》2010年第1期。
13、谭杉杉《二元对立的冲突:论“与生俱来的烦恼”中的双重地理空间》,2010年第1期。
14、周钢山《论“海上夫人”的两种地理意象及象征意义》,2010年第1期。
15、邓岚《“海上夫人”中爱情与地理空间的关系》,2010年第1期。
16、谭咪咪《论“咱们四人醒来的时候”中的文学地理意象及其隐喻意义》,2010年第1期。
17、吴海超《易卜生诗歌的文学地理学研究》,《世界文学评论》2010年第2期。
18、谭芳《海洋——易卜生后期戏剧的中心意象》,《世界文学评论》2010年第2期。
19、钟云霞《“当咱们死人醒来的时候”的两重地理空间》,《世界文学评论》2010年第2期。
论文学地理学语境中的“白洋淀诗歌群落”
(Z 8 75 。 S 00 1 ) 收 稿 日期 : 0 0 2 2 9— 2— 5 0
作者简介 : 刘聪颖 , 17 (9 2一) 女 , , 河北邯郸人 , 河北邯郸 学院 中文 系副教授 , 主要研 究方 向:0世 纪西方文 学 2 及 文 艺理 论 、0世 纪 中外 文 学 关 系。 2
那荡漾的水波成为诗人 的精神源 泉。 淡水湖泊 白洋淀方 圆百里 , 道纵横 交错 , 与西 湖媲 风骨 , 河 堪 美。“ 水乡” 是产 生“ 白洋淀 诗歌群 落” 不可忽视 的背景 因素 , 尤其是“ 湿地” 的地理形态与诗歌审 美之间有相 当 的同构关系 , 所以湿地有着重要的入文生态意义 , 由此 并
‘ 地理 ’ 之于 ‘ 文学 ’ ‘ 的 价值 内化 ’ 作用 , 所谓价值 内化 ,
就 是经 过文学家 主体 的审美观照 , 为客体 的地理空 间 作 形态逐步积淀 、 升华为文学世界的精 神家园 、 精神原型 以
及精神动力” 本文探讨的正是一些客观 的文学地理学 。
因素对白洋淀 诗群形成起 到的促进作用 。
方水 乡, 当代 诗坛 , 出了一 个诗群—— “ 在 跃 白洋淀诗 歌
习惯和精神气候 , 包括 政治 、 民族性 格 、 生活情趣 等整 个 社会文化氛 围。由此可见 , 地理 在文学 艺术 上有很 大 的 作用。“ 文学地理学” 一词来源 于梅新林 《 中国文 学地理
学导论》 一文 , 中指 出: 文学地理 学是融合 文学与地理 文 “
河 北省保定 安新县境 内坐落 着一片 片洼地 , 水气 连 天, 是华北平 原上水草丰美 的明珠 , 当地 人称“白洋淀 ” 。
文学地理学读书笔记
文学地理学读书笔记文学地理学定义:文学地理学,是以文学与地理环境之关系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学科。
“文学地理”这个概念,由近代学者梁启超先生首次提出。
——百度百科文学地理学主要研究文学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从空间的维度,探讨文学的发展演变。
——《文学地理学批评的对象和性质》曾大兴,编者按文学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文学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文学地理学的学科建设—曾大兴教授访谈录》一、《文学地理学研究方法》——曾大兴文学地理学研究方法分类:1、系地法:考证文学事象发生的地点,然后按照形式文学区或功能文学区进行排列。
例如某个作家是在哪里出生、成长的?某个作品是在哪里产生的? 某个作家一生到过哪些地方? 某种文体的起源地在哪里? 之后又传播到了哪些地方? 某个文学流派的发源地在哪里?之后又扩散到了哪些地方? 某个文学景观的地理位置在哪里? 某个文学区的中心地哪里? 等等,都要考证清楚,然后制成相关的表格或地图。
2、现地研究法:(1)把文献研究法和田野调查法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
——曾大兴(2)“现地研究”的方法学,是指“回到作品产生的现地,以科学方法验证相关的古代文献,提供贴近研究诗人作品及生活的新资讯”的研究方法。
所谓“现地”有三:一、是真实的山川大地。
二、是曾经亲历其地者所记录的世界。
三、是古人生活的客观条件。
现地研究,并不只是历史地理的探讨,它是立足在文学研究上,尽一切可能向原作者时代收集物证,并以严谨的论证过程和现代仪器程式进行检验的鉴识科学。
——简锦松: 《唐诗现地研究》,台湾中山大学出版社3、空间分析法:对文学作品的地理空间( 包括各种空间元素及其结构与功能) 进行分析和解读。
文学作品的地理空间是指存在于文本中的以地理物象、地理意象、地理景观( 地景) 为基础的空间形态,如山地空间、平原空间、海洋空间、草原空间、乡村空间、都市空间等等。
“空间分析法”的适用对象主要是文本空间的分析,用台湾学者范铭如教授的话来讲,就是“探讨文学里的空间”。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学位委员会关于公布2012年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学位论文)的通知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学位委员会关于公布2012年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学位论文)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学位委员会
•【公布日期】2013.05.22
•【字号】沪教委高[2013]26号
•【施行日期】2013.05.22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
正文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学位委员会关于公布2012年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学位论文)的通知
(沪教委高〔2013〕26号)
各有关研究生培养单位:
根据《上海市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做好2012年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学位论文)评选工作暨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初选工作的通知》(沪学位办〔2012〕9号),经过各研究生培养单位遴选推荐和专家评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学位委员会审核,确定《陈那、法称因明的推理理论--兼论因明研究的多重视角》等158篇博士学位论文(具体名单见附件1)和《论现代性视域中人的全面发展--基于马克思的人学视角》等169篇硕士学位论文(具体名单见附件2)为2012年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学位论文),现予以公布。
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学位论文)评选工作是建立研究生培养质量监督和激励机制,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质量的重要措施。
请各研究生培养单位要以评选研究生优秀成果(学位论文)为契机,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完善质量保证和监督机制,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附件:1.2012年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学位论文)名单(博士学位论文)2.2012年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学位论文)名单(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上海市学位委员会
2013年5月22日附件1
附件2。
建设与文学史学科双峰并峙的文学地理学科
建设与文学史学科双峰并峙的文学地理学科文学地理学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我国本土逐渐兴起的一个学科。
本文总结了文学地理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探讨了文学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明确了文学地理学的任务与目标,阐述了文学地理学的意义,并首次提出建设与文学史学科双峰并峙的文学地理学科。
一、文学地理的意识和方法源远流长“文学地理”这个概念虽然是近代学者梁启超提出的(见《中国地理大势论》),但是它的渊源,却可以追溯到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三百》编辑成书的年代。
春秋时代的学者把《诗三百》中的“国风”按照不同的王国和地区来分类,所体现的就是文学地理的意识。
成书于战国早期的《左传》,在“襄公二十九年”这一部分,记载了吴公子札对“国风”的评价,这一段话所体现的,也是文学地理的意识。
东汉的班固在《汉书·地理志》中,在讲到“故秦地”的雍州、梁州以及天水、陇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一带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时,一再援引《诗经》“秦风”、“豳风”中的某些篇章和诗句加以印证。
如果说,班固的这种方法,可以称为“以诗证地”的话,那么,南宋的朱熹在《诗集传》里,则大量使用了“以地证诗”的方法。
朱熹明确指出:看诗,要“看他风土,看他风俗”。
所谓“看他风土”、“看他风俗”,就是考察文学所赖以形成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
用今天的眼光来看,“以诗证地”的方法可以说是人文地理学的方法,以“以地证诗”的方法则可以说是文学地理学的方法。
在班固之后,朱熹之前,还有南朝的刘勰,唐朝的魏征,都有过文学地理方面的言论。
刘勰的《文心雕龙·物色》讲到了文学与“山林皋壤”即地理环境的关系,并且提出了“江山之助”这一命题。
魏征的《隋书·文学传序》则把“江左”的文学与“河朔”的文学进行比较,他所使用的方法正是今天的文学地理研究经常使用的方法。
宋代以后的许多文学流派,习惯于以地域来命名,例如“江西诗派”、“永嘉四灵”、“公安派”、“竟陵派”、“桐城派”、“常州派”等,通过这样的命名来彰显流派,或多或少具有地域色彩的文学主张或创作倾向。
元代静修文人集团作家与集部著述考
元代静修文人集团作家与集部著述考党永辉【摘要】活跃于元代冀中南地区的静修文人集团,成就突出,影响深远.以人地关系理论为前提,以人文地理学为视阈,从宏观角度对静修文人集团存在时间与活动地域进行界定,考察、分析静修文人集团主要成员、发展阶段,考述其集部著述及其版本源流,以期有裨益于静修文人集团文学与文献的研究.【期刊名称】《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3(016)004【总页数】4页(P20-23)【关键词】元代;冀中南;静修文人集团;集部著述【作者】党永辉【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成都61006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62静修文人集团出现于冀中南,活跃于元代,波及明前期,影响后世。
冀中南是指河北省位于京津之南的地区,包括今石家庄市、保定市、沧州市、衡水市、邢台市及邯郸市六市全部及廊坊市一部分。
静修文人集团领袖人物为刘因,因其自号静修,学者称其为静修先生,故称所创学派为静修学派。
静修学派主要成就在四书学方面,但他们在文学上亦取得了相当的成就。
静修文人集团是以静修学派为主体,在师徒、父子等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
后世对静修文人集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核心人物刘因和苏天爵身上,很少将该文人集团作整体考究。
刘因研究多集中于哲学成就,苏天爵研究多注重其史学贡献,于其二人文学创作关注甚少,对该文人集团其他成员研究可谓颇为寂寥。
甚至有举省文学通史之谓的七卷本《河北文学通史》[1],仅以一节篇幅,对刘因诗文创作进行论述,于该文人集团语焉不详,对其他作家则毫无涉及,不可不谓之忽焉。
本文拟对静修文人集团作家与集部著述等相关问题略陈固陋,期收抛砖引玉之功。
一、静修文人集团空间分布考据梅新林《中国文学地理形态与演变》统计,元代首都大都所在的中书省文学家数量位居第二。
其中,真定路文学家十五人,位居中书省第二;保定路文学家五人,位列第七。
[2]真定路治所真定县文学家十一人,以县为单位仅次于大都。
“诗界革命”文学地理考察
中 图分 类号 : 2 2 7 I 2 .
文献 标 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6 13 4 2 1 ) 6 0 8 —6 17 .9 X( 0 0 0 —0 10
晚清“ 诗界革命” 中国文学史上重要 的一页。然百 是 多年来 , 人们对 “ 诗界革命” 中所体现 的强烈的文化地理 倾 向, 却鲜有研究。随着建构 “ 中国文学地理学” 的要求 , 对文学空间维度研究的重视 , 已成为 目前学界探讨的重要
第 9卷第 6期
21 0 0年 6月
广州 大学学报 ( 会 科学版 ) 社
Junl f un zo nvri S c l c n eE io ) ora o a ghuU iesy( oi i c dt n G t aSe i
Vo . No. 19 6
Jn 00 u .2 1
空间研究 中极具重要意义。梅新林指出: 文学地理的核 “ 心关系是文学家与地理 的关系, 中文学家是 主体 , 其 是灵
魂; 地理是客体 , 是舞 台。文学家 的“ 户籍” 之所在, 也就 是文学活动空 间与舞 台的中心 之所在 ; 而文 学家 的 ‘ 户 籍’ 又非凝 固不变 , 而是始终处于活动之中的 , 因此以文学 家为主体与灵魂 、 以地理为客体与舞台的文学版图也就始 终处于不断的变化之 中。 _ 诗人籍贯分布 以及其宦游地 ”2 理空间之变动研究 , 为人们了解文学现象的内在规律 , 揭
滨 海 区 域 的 地 理 位 置 、 化 特 质 等 因 素 息 息相 关 。 由 于 东 南 滨 海在 近 代 历 史 上 的 门 户 位 置 , 成 为 文 它
东西文 明 交流 与冲 突 的最前 沿, 为新 派诗人 呼 吸 西方 新 思 想 、 观 念 , 受 西 方新 事 物提 供 了优 厚 新 感
文学地理:论中国古代文论资源对文学地理学的建构(2)剖析
论中国古代文论对文学地理学的建构[摘要]文学地理学是中国本土化学科,其学科建立的意义在于以中国声音传达在以批判传统文学研究视角的基础上对于文学、文学理论研究的积极开拓,然这尚处于起步阶段,并且由于对“文学地理“这一核心理论界定不清,而直接导致了文学地理学系统建构的盲点与困难。
为此,回归中国古代资源,从人-地及其关系—文学地理—文学地理学、地理—作家—文学—地理两个关系范式来寻求这一问题的解答显然具有研究的学理性和学科发展的亟需性。
[关键词]文学地理文学地理学中国古代文论得益于西方空间学研究的兴盛与丰硕成果,全球化过程中一体化与地方化的辩证认识,地理学研究包括人文地理学、文化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民族地理学、环境学等一系列学科的发展与推进,以及对于中国古代文论资源的发掘、现代转化与中西对话,以2011年11月11日在江西南昌召开的“首届中国文学地理学暨宋代文学地理研讨会”为标识性事件,文学地理学研究作为当下学术研究热点之一不断升温。
从目前学术界研究形势来看,关于文学地理的研究成果较多,主要包括“两大研究队伍的双重取向:一是以地理为本位的人文地理(或称文化地理)研究,其中多包含文学研究;二是以文学为本位的文学地理研究”,大体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吸收与酝酿期(起步期)”,90年代的“多元发展期”,21世纪之后的“整体研究与理论建构”期[1]。
从学科建设而言,主要代表学者有杨义、邹建军、潘正文、梅新林、刘小新、王兆鹏等人,这些学者在文学地理学的学科定位、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理论范畴等作出过积极探讨,然而,“作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才逐渐兴起的新学科,中国文学地理学还远没有完成学术体系的建构。
”[2]因此,立足于文学地理学中国本土化的学科属性,发掘中国古代文论资源以实现对文学地理学学科的建构,形成中西对话与共建,必然是中国学者对世界学术的独特贡献。
一文学地理学主要关注的是以人-地及其关系为核心所形成的地理与整个文学生产之间的关系,作为一个学科进行建立,邹建军认为:“文学地理学的存在与发展,并不只是在于其有自己的研究方法,而主要在于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那就是文学中的地理空间问题。
文学与地理空间的互动--以《吴船录》、《石湖诗集》与《方舆胜览》为例
文学与地理空间的互动--以《吴船录》、《石湖诗集》与《方舆胜览》为例段天姝【摘要】文学的存在与发展都离不开时间与空间这两个维度,有如创作主体在文学发展的时间轴上以“影响的焦虑”这一形式与时间和时代产生互动和影响,其与地理空间也存在着更紧密互动的联系:一方面,创作主体受地理空间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因素的激发,并在题材、情趣、风格等方面受到地理空间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创作主体也通过创作活动反作用于空间,通过文学的中介对人文地理与地域文化形成塑造作用。
【期刊名称】《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00)006【总页数】6页(P81-86)【关键词】《吴船录》;《石湖诗集》;《方舆胜览》;范成大;文学地理【作者】段天姝【作者单位】复旦大学,上海 20043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02220世纪末,文化地理学作为一门具有知识交叉性、综合性、系统性、整体性的学科,在中国学界引起相当的关注。
纵观国外的文化地理学研究,成果颇为丰富,其中,最主要是以迈克·克朗的《文化地理学》[1]较有代表性。
其着重研究了文化是怎样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起作用的,并将文化视为实际生活情景中可定位的具体现象。
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不断推进极大地拓展了中国文学研究者的学术视野,尤其是在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领域,将中国古代文学置于丰富多彩的文化地理背景下,运用人文地理的相关理论确立新的研究视点,成为古代文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事实上,仅仅从地域性的角度来考察,中国对于地域与文学的论述更为久远。
《礼记·王制》中就记载了“王使太师陈诗以观民风”的做法,就是要通过各地诗歌的采集来体察各地的民风民情,说明上古时代人们就发现了诗歌和各地民风的联系以及诗歌具有的地域文化特征。
《诗经》“国风”按照15个地区收集诗歌,生动地表现出各个文化区域的不同民情风貌,是将文学按地域性划分的先声。
而20世纪80年代中期,金克木率先提出了“文艺的地域学研究”设想,[2](P85-89)认为可以从文艺的地域分布,文体和风格流传的地理轨迹,以及某种文学艺术地域学最初的研究模式和基本路向等,对文学进行全方位的综合研究。
文学地理学的体系建构与理论反思
文学地理学的体系建构与理论反思文学地理学是近年来学界比较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不少学者进行了理论建构与实践研究,取得一些成果。
但就目前的研究现状而言,文学地理学面临着几大难题:一是理论资源亟需梳理;二是学科归属存在争议;三是命名的困境;四是体系建构与实践操作的困境。
如何解决这些难题,对文学地理学进行理论反思,将是今后文学地理学研究要面对的问题。
【关键词】文学地理学;研究困境;理论反思彭民权,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文学博士。
(江西南昌330077)近些年,文学研究的空间维度逐渐引起学界的重视,陆续有学者提出诸如“空间叙事学”、“重绘中国文学地图”等理论构想。
“文学地理学”也是近年来中国文学研究界的热点话题之一,其对文学与地理关系的关注,拓宽了传统文学研究的范围与视野,成为文学研究的新的增长点。
通过不少学者的研究实践与理论构建,中国文学地理学正向体系化、学科化的方向发展。
然而,作为一个还处于草创期的理论与研究路向,目前的文学地理学远远没有达到有学者宣称的“完成了中国文学地理学学术体系的建构”,还存在很多问题。
从理论建构与实践操作两个层面看,文学地理学虽然是一个极富发展潜力的学术增长点,但其面临的困境与挑战仍然不少。
如何摆脱这些困境,将是文学地理学研究者们亟待思考与探索的问题。
就当前的研究现状而言,中国文学地理学学者主要从两大方面展开研究:其一,从宏观的角度进行理论与体系的建构;其二,实证研究,着重研究具体地理环境下的文学特征。
由于当前从事文学地理学研究的学者大多来自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因而实证研究是当前文学地理学研究的主流,成果也较为丰硕。
与之相比,中国文学地理学的理论体系建构,虽然有不少学者进行了尝试,也有专著出版,但还远称不上成熟。
从体系建构与学科建设的角度看,中国文学地理学要想最终成长为一门学科,还需要面对与解决诸多难题。
一、理论资源亟需梳理任何一种理论或体系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需要一定的理论资源。
新时期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界的文学地理学研究
学与空间关系的实证研究,21 世纪以来尤其是近十
研究当下文学地域、区域特点困难重重、矛盾多
学、少数民族文学以及文学思潮、文学评论、文学
对此,很多省市区域文学史的编撰者也是有所
期刊、文学活动等多个领域,对 400 多位西部作家
认识的,也有学者非常强烈地反对区域文学史的编
的作品及创作流变进行研究梳理,完整展现了中国
写。方维保认为,省籍文学史繁荣的深层原因在于
之一。 1990 年代严家炎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性特别值得点赞。从在湖北大学召开的第 6 届年会
与区域文化丛书”可以说是集大成之作。包括吴福
开始设立硕博论坛,至今已连续举办了 6 届。每次
辉著 《都市漩流中的海派小说》、朱晓进著 《“山
参与的年轻人都很积极活跃,表明了该领域的活力
药蛋派”与三晋文化》、费振钟著 《江南士风与江
理及相关学术问题的研究,也可以说学者众多,成
研究》 从人地关系与文学地理的生成,现代作家人
果累累。每个人都是多面手,每个人都是实干家,
文气质的地理生态征候,作家“地理自我”的情感
每个人都是理论探索者。新时期以来,中国现当代
坐标,故事、地理场所与文学地标的互文性,作为
文学研究界对文学地理学的相关研究经历了文化观
世纪转型期的表现、湖北作家队伍的构成与创作质
再生地理资源和地域文化,也得到了彰显和强化。
量的关系、湖北小说诗歌散文创作的基本特色与主
要成就等问题。既注意到生活和创作在荆楚大地上
二 21世纪初中国当代区域文学的研讨总结
的作家的某些与地域文化相关的共性,也充分正视
21 世纪初,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开始成为中国
语在国内最早见于 1902 年梁启超发表的 《中国地
文学地理学学科建构热点问题的思考
文学地理学学科建构热点问题的思考刘庆华【摘要】文学地理学是近30年在国内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从宏观层面看,主要热点问题集中在文学地理学的学科属性、研究对象与任务及理论体系的建构等方面.文学地理学应该“成为一个可以和文学史双峰并峙的独立学科”,其研究对象应该以文学为本位,其理论体系的研究相对薄弱并亟待建构.【期刊名称】《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3(012)003【总页数】4页(P52-55)【关键词】文学地理学;文化地理;人文地理【作者】刘庆华【作者单位】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广东广州51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0-05中国古代的文学创作及文学批评有着一贯的将文学与地理结合的传统,但真正“把古人的那些片段的言说发展为较有条理的专论的人,是近代的刘师培、王国维和汪辟疆等人”[1]10。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特别是受前苏联地理学界从20世纪30年代起对德、英、法、美等国蓬勃兴起的人文地理学的批判的影响,以及国内的“左”的思想路线的影响,发轫于中国的文学地理学的研究被中断了,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恢复。
据李伟煌、曾大兴辑录整理的《文学地理学论著目录索引》[2]342-433,1905 ~2011 年间一共发表了文学地理学方面的论文(包括硕士、博士学位论文)1 126篇、专著245部,其中20世纪80年代前的论著只有41篇(部),也就是说97%的成果都出自20世纪80年代之后。
1986年,金克木先生在《读书》杂志发表随笔《文艺的地域学研究设想》,呼吁从地域的角度研究文学艺术。
1989年,曾大兴在《社科信息》发表他的第一篇文学地理学论文《中国历代文学家的地理分布》,通过实证研究客观上回应了金先生的呼吁,并在此基础上于1995年出版了《中国历代文学家之地理分布》一书(湖北教育出版社),该书详细地考察了中国历代文学家的地理分布格局、分布重心、分布成因和分布规律,成为我国第一部系统地研究文学家之地理分布的学术专著,黄霖先生称其“研究相当宏观和富有条理,与明确建构‘中国文学地理学’实差一步之遥”[3]。
地域文化因素与古代文学教学——以新疆地区为例
新 的视 角 。 古代新 疆作 为一块 独特 的地理 文化单 元 , 与 古代 文学或 多或 少发生 着关联 。 如 果将 这种
研 究 古 代 文 学 的 方 法 引进 课 堂 , 对 于新疆 高校 的古代 文学教 学大有裨 益 。 关键 词 : 地域 ; 古代 文 学 ; 教 学; 新 疆 中图分 类号 : G 6 4 2 . 4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9 —1 0 7 6 ( 2 0 1 3 ) 0 3 —0 1 O 0 —0 4
文化空间 , 在 这 块 土 地上 , 有 很 多 独 特 风 格 的 自然
《 重绘 中 国文学 地 图》 响 、 《 重 绘 中 国 文 学 地 图 与 中
国文 学 的 民族学 、 地理 学 问题 》 、 《 重 绘 中 国 文 学 地
图通 释 》 嘲 、 《 重 绘 中 国 文 学 地 图 纲 目》 【 9 】 、 《 文 学 地 理 学 的渊 源 与视 境 》 】 , 梅 新林 的《 中 国 文 学 地 理 形 态
2 0 1 3年 9 月
第 3 2卷 第 3 期
伊犁 师范学 院学报 ( 社会 科学 版 ) J o u na r l o f Y i l i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 S 0 c i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
遗 产 。古代 文 学作 家 、 作 品 与 地 域 文 化 之 间 关 系 紧 密 。近 现 代 以 来 , 随 着 西 方 学 术 研 究 方 法 的介 人 , 中
国 学 人 开 始 自觉 或 不 自觉 地 运 用 地 理 文 化 学 的 方
法 研 究 文 学 。如 刘 师 培 的《 南 北文 学不 同论》 Ⅲ 、 汪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