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工业大学考研马克思主义原理历年高频真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哲学真题答案
1.如何理解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是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它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的平衡状态。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辩证统一的,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绝对的运动中也包含着相对静止的状态;物质的具体形态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承认运动的绝对性,并不否认相对静止;承认相对静止,但不能把静止绝对化。

否认绝对运动,把相对静止绝对化,就会走向形而上学不变论;借口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就会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

2.本质和现象的辨证关系
本质和现象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①二者的对立主要表现为:现象显露于事物的外部,可以为人们的感官直接感知;本质深藏于事物的内部,只有靠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现象是多变易逝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

现象比本质丰富、生动,本质比现象普遍、深刻。

现象是具体的、多种多样的,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②二者的统一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现象不能脱离本质,本质是现象的根据,任何现象都是从特定方面表现本质,不表现本质的现象是没有的,即使是假象也是事物本质的表现。

另一方面,本质也不能脱离现象,任何事物的本质都要通过某种现象表现出来,不表现为现象的赤裸裸的本质也是不存在的。

3.为什么说文化结构具有相对独立性
以各种意识形式为内容的文化结构源于经济结构,但他已经形成,便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这种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文化结构变化发展与经济结构的变化发展不一定完全同步。

第二文化结构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形成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传统。

第三,文化结构对经济结构以及政治结构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4.简述量变和质变的含义及二者的辨证关系。

量变是指事物量的规定性的变化,即事物数量的增减、内部要素的次序和场所的变化。

质变是指事物质的规定性的变化,即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质变和量变是辨证统一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

总之,世界上任何事物的运动,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由量变到质变的循环往复。

5.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

唯物主义都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但是在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上,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则是“半截子”唯物主义:它们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一到社会历史领域,就陷入了唯心主义,认为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观实在性,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正确指出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6.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总之,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社会的人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实践
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一切社会现象最后的根源,人通过实践活动把握物质世界,又通过实践活动改造物质世界,并改造人自己,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社会是实践的产物和过程。

7.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

人的价值在社会关系中存在,人的价值关系就是个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

人的价值包括两方面内容。

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评价人的价值的标准应是两方面内容的结合,唯物史观在二者的关系问题上首先强调个人对社会、对他人的贡献,即人的社会价值是第一位的,人只有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求得个人的发展,实现个人价值。

人的价值最基本的关系是工具和目的的关系,人既是目的又是手段,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

8.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的。

社会历史从根本上是生产力的发展历史。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根本原理。

人民群众不但创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而且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杰出的英雄人物在历史发展中有重要作用,但不能说人民群众与英雄人物共同创造历史。

这是因为:1.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作用是杰出人物历史作用的基础。

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从属于并受制于人民群众的作用。

2.杰出人物的力量来源于人民群众。

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杰出人物就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有任何作用。

3.杰出人物发挥历史作用的方向和程度、功过是非,都取决于是否符合历史规律和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

4.无论英雄人物作用有多大,都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趋势,而且杰出人物的失误,还要靠人民群众的实践来纠正。

总之,最终决定历史发展方向的是人民群众。

9.试用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原理阐述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革;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体现为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过程。

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也是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客观依据。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和法律,是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但是,原有的政治体制,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进行,逐渐暴露出一些弊端,如官僚主义、权利过分集中、家长制、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等现象,又是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相矛盾的,只有改革原有的政治体制,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原有政治体制是适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起来的,存在着党政不分、政企不分,权利、决策高度集中,法制不健全等现象,严重妨碍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只有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才能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扫清道路,才能巩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成果。

9a.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说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意义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二者相互依存,对立统一。

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矛盾的特殊性不能脱离普遍性而存在,普遍性也离不开特殊性,二者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基本思想原则的理论基础。

我国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
过程中的理论成果。

(3)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方面,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注意中国的特点。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就是把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果。

只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走自己的路,我们才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取得胜利。

9.b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必要条件,是第二位的,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内因决定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外因要求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10.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物质和运动密切相关、不可分割。

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也不存在没有运动的物质,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11.辨证否定观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辩证否定观是通过事物的内在矛盾而进行自我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并通过自我否定实现自我运动、自我发展,它包括两次否定对肯定的否定和对否定的否定,和三个阶段: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总之否定的规律表明事物发展的总方向和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又是曲折的,迂回的。

事物的发展过程就是前进性和曲折性、上升性和回归性的对立统一。

12.人类认识的总规律。

人类在实践的基础上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又用理性认识指导实践,并在时间中检验和发展认识,这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过程,实践和认识这种循环往复,推动了认识的不断发展。

13.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

错误,混淆了新旧事物的本质区别。

新生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则是指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而日趋灭亡的事物。

区别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是事物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是否有强大的生命力及远大前途。

不能把是否是新出现的作为衡量标准。

有些事物虽然是新出现的,但本质上却是旧事物,是旧事物以新的形式出现了。

14.有用即真理。

错误。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能够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获得成功,因而它是“有用”的。

但“有用”的却不一定都是真理。

因为人的价值观不同,人们的价值评价标准,即“有用”的标准是不同的。

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有用的就是真理”的观点是以主观需要为唯一评价标准,否定了真理的客观评价标准。

15.地理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错误。

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但是不是决定力量。

生产方式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是社会存在的主要内容,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它决定了社会的基本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和发展。

16.人的价值主要在于对社会做贡献。

人是依赖社会而生活又对社会发生作用的存在物,因此人的价值主要在于人的社会价值。

人的社会价值即是个人对社会的贡献。

为社会做贡献正是人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的根本途径,人只有为社会做贡献,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幸福,才能求得个人发展,才是自我价值的充分体现。

17.实践和认识的辨证关系。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又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18.哲学是以具体科学为基础的
正确。

哲学以具体的科学为基础,是以具体的科学成果为自身生长的土壤,哲学之所以能够存在和发展,就在于它根植于具体科学的土壤中,不断从具体的科学所提供的新材料、经验和知识中总结出哲学的一般结论,否则哲学就会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19.人工智能没有人类意识所特有的能动的创造性。

人工智能可以存储巨大的记忆容量,但不会自动地提出问题,而且它对任务的解决是机械的,只有在逐一差对了一切可能的途径之后才能够找到正确的答案。

人类意识则能够主动提出新问题,进行发明创造,无需回忆全部信息就可以找出所需要的答案。

20.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正确。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件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

21.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

错误。

偶然性是必然性相对应的哲学范畴,二者辩证联系,不可分割。

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补充和表现形式,偶然性的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必然性通过无数偶然事件为自己开辟道路并得以实现。

科学探索的任务是通过反复试验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即通过大量偶然性发现必然性。

偶然性是科学活动中的“机遇”,对科学发现有着重要作用。

把偶然性看作科学的敌人就无法认识必然性,实际也就取消了科学。

2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的大脑就像肠胃分泌胃液那样分泌意识。

错误。

意识的本质要从意识产生的机制和意识的内容两方面来揭示,即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是高度完善的特殊物质器官,是意识的物质基础,意识则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人类意识高于动物心理,是与人脑本身的复杂结构和它的特殊生理过程密切相关。

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割裂意识的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辩证统一,会导致唯心主义和庸俗唯物主义,混淆物质与意识的界限,把意识当作人脑的“分泌物”,否认了意识主观性的特点。

23.科学技术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科技革命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实现了生产力的变革,生产力的变革最终又实现了生产关系的变革.②科技革命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于科技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精神生活条件大大改善.③科技革命带来了思维方式的变革.不仅影响了思维的主体,
同时也改进了思维的工具.。

24.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由事物发展的辨证本性和新旧事物的本质特点决定的:第一,新事物是旧事物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合乎规律的产物。

第二,新事物是促使旧事物灭亡的因素,但又是旧事物不能战胜或克服的因素。

第三,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旧事物不符合事物的发展趋势,不再具有发展的必然性。

总之,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和最终结果。

25. 简述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 统一行使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第二, 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第三, 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26.辨证思维方法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关系
一、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方法论前提,辨证思维的基本精神和原则贯穿于当代科学思维方法之中。

二、当代科学思维方法丰富了辨证思维方法,从各个方面丰富了辩证法的世界图景,进一步促进辨证思维方法的具体化,辩证思维方法应该从科学思维方法中吸取营养以丰富自身。

27.唯物史观主要内容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总是受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

28.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

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

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即以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辩证思维运动和发展的规律。

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但是在表现形式上则是不同的。

客观辩证法采取外部必然性的形式,离开人的意识、思维而独立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主观辩证法则采取观念的、逻辑的形式,是同人类思维的自觉活动相联系的,是以概念为基础的辩证思维规律,可以简要地把主观辩证法称为概念辩证法。

二者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都是唯物辩证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