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溪湿地综合保护系列政策举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系列政策与举措
水体景观
一概况
水体景观有较大规模、占主导地位,优势度较高。
目前已没有原生湿地景观,而是在长期的江南渔桑农业的改造下,逐步形成的以鱼塘为主、并由大面积的河港湖漾水网及狭窄的塘基和大面积的洲渚相间构成的城市次级湿地地貌景观。属于“自然-人工复合型湿地”。
湿地内河港、池塘、湖漾、沼泽等水域面积约占总面积的70%左右,其中滩地20余处;6条河流流经湿地,河道总长110多千米;大小鱼塘2770多个,重叠交错呈“鱼鳞状”。水体库容量约500万立方米。水网密度高达25km/km2。
西溪湿地从水系上归属于杭州市区运河水系的运河西片,处于低山丘陵与平原的过渡地带。上承山区性河流沿山河西段上游闲林港的部分山水和上埠河、东穆坞溪以及北高峰、龙门山北麓之水下泄主要经余杭塘河、沿山河汇入京杭运河。区域内主要南北向的河道有五常港、蒋村港、紫金港等,东西向的主要有沿山河部分、严家港、余杭塘河部分等。水体的总的流向是从南到北,但当余杭塘河水位较高时,会出现局部倒灌现象。西溪湿地的平均深度到达1.15m,但是每日测量显示深度范围在1.45-1.7m之间。西溪湿地的水源供应是稳定的,日水位和年水位波动变幅不大。
二现状
西溪综保工程实施前,因人口激增、生产过度,西溪湿地的水质曾一度回落到劣五类标准。西溪综保工程采取一系列措施后,水污染得到有效治理。2009年,西溪湿地水质从劣五类指标提升到三类指标,部分核心区域甚至达到二类、一类标准,并持续保持着这一良好状态。2014年3月前水质达到IV类。2016年9月份起,作为“杭城之肾”的西溪湿地,水域正式跨进了地表水标准的II 类水时代。
西溪湿地生态研究中心最新检测结果显示:无论是游人如织的游船码头,还是鲜有人迹的生态保护区,西溪湿地的水质达到了2005年建立国家湿地公园以来的最高值;西溪湿地整体水质已达Ⅱ类以上、透明度0.8米以上,部分区域透明度达到1.2米至1.5米,与西湖整体水质持平。
三系列政策与举措
2003年8月启动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
在实施区域水源污染监测的基础上,从疏浚、截污、配水、生物治理4方面入手,全面改善西溪湿地水体环境和水体质量。一是沟通水系。恢复贯通鱼塘间水文联系,并将其与西溪湿地外部水系整合、通连,形成广阔的人工多水塘系统,增强湿地水体的流动性和自净能力,遏制和降低湿地水质的富营养化。二是截污纳管。在搬迁保护区居民的同时,对保留建筑实行截污纳管,纳入统一的污水处理系统。个别无纳管排放条件的区域,建立沼气池和污水处理装置实行就地处理。三是适当配水。统筹协调区域或流域内水资源,保证西溪湿地保护的生态用水,加大对西溪周边区域水源污染治理力度。同时认真研究钱塘江引配水的可行性方案,以保证西溪湿地的常年水质。四是生物治理。对主要河网进行疏浚、清淤,
充分发挥湿地的滞洪和调蓄功能,结合配置典型湿地植物等方法,尽快恢复湿地自净功能,把西溪湿
地公园建成“活水公园”。
2009年9月,钱塘江引水入城工程试配水:
通过从钱塘江珊瑚沙引水经上泗地区及引水隧洞进入城西留下地区,然后经调度部分进入西溪湿地。把钱塘江的优质水通过隧洞引入到西溪湿地,再由西溪湿地向整个城西河道布水,最后经京杭大运河再次排入钱塘江,形成“取之于江,还之于江”的水体循环,不仅为西溪湿地提供充足的优质水源,还有效改善整个杭州城西的河道水质。
自钱塘江引水后,西溪湿地内部和外围河道的水质均基本维持在地表三类和四类的水平,主要是受外来污水的影响;总氮虽不作为河流型水体的水质评定指标,但从数据看,大部分监测点都是低于五类标准。
由于钱塘江引水经暗渠和留下区域的河道,其裹挟的大量泥沙迅速沉积,因而造成西溪湿地河道底泥厚度明显增加。
2011年12月1日起施行《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保护管理条例》
2013年11月29日浙江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提出“五水共治”:
2014年3月,西湖区拉开了全面治理西溪湿地水质的序幕。先“溯源”:通过拆除违建、集污纳管等方式,治理西溪湿地周边河道。不到一年时间,西溪湿地周边的上埠河、沿山河等主要河流水质,从Ⅳ类及以下提升到了Ⅱ类及以上;西湖区还建立“溪沟长制”,由村、社区负责人担责,常态化治理和监管每一条“毛细血管”。
再“清淤”:在周家村、深潭口、茭芦田庄等客流量较大的码头区域,清理水底的淤泥。仅2016年,西溪湿地清淤就超过5.7万立方米。如今,在西溪湿地的码头上船后,不少游客惊喜地发现,水里的鱼群清晰可见。
2016年6月,西湖区又投资超过1000万元,启动钱塘江清水入城工程,大大改善了西溪湿地水体的透明度。
后续工作也正在进行。
2016年4月12日,浙江省政府发布《浙江省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浙江“水十条”):
明确提出水污染防治工作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目标指标,为今后一个时期的水污染防治确定了任务书、时间表和路线图。
生物多样性
一概况
动物资源丰富
昆虫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昆虫标本有480种,分属于15目、133科、 417属,其中鳞翅目种数最多,其他各目种数依此为鞘翅目、半翅目、蜻蜓目、同翅目、膜翅目、直翅目、双翅目、等翅目、脉翅目、螳螂目、蜚蠊目、革翅目、竹节虫目和缨翅目。鳞翅目有34个科,种类最多的是螟蛾科(28种)、夜蛾科(25种)、天蛾科(13种)和灯蛾科(13种),是鳞翅目
中的优势科。其它各主要目中占优势的科有蜻蜓目:蜻科(11种);鞘翅目:天牛科(15种)、叶甲科(14种)、瓢虫科(10种)。
两栖类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有两栖类1目4科10种,即中华蟾蜍、弹琴水蛙、泽陆蛙、黑斑侧褶蛙、金线侧褶蛙、镇海林蛙、斑腿树蛙、大树蛙、小弧斑姬蛙和饰纹姬蛙。古北界种类3种,东洋界种类7种,其中华中区种类3种,华中华南区种类4种。所记录的10种两栖类中,大树蛙属于西溪湿地罕见种类,数量稀少,属于浙江省重点保护动物;弹琴水蛙、黑斑侧褶蛙、斑腿树蛙、镇海林蛙和小弧斑姬蛙具有一定的数量,属于偶见种类;而中华蟾蜍、泽陆蛙、金线侧褶蛙和饰纹姬蛙数量较多,属于常见种类,也是西溪湿地两栖类中的优势种。[7] 爬行类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有爬行类3目8科15种,其中黑眉锦蛇属于浙江省重点保护动物。古北界和东洋界广布种6种,东洋界种类8种,其中华中区种类2种,华中华南区种类6种。其中,北草蜥、红点锦蛇、黑眉锦蛇、赤链华游蛇和乌梢蛇属于西溪湿地的常见种类,是西溪湿地爬行类的优势种;多疣壁虎、铅山壁虎、中国石龙子、蝘蜓、赤链蛇、王锦蛇和蝮蛇属于偶见种类;中华鳖为罕见种类。
鸟类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有鸟类15目41科126种,其中有松雀鹰、雀鹰、普通鵟、红隼、燕隼、游隼、褐翅鸦鹃和斑头鸺鶹等8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构成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鸟类以留鸟为主,有57种,占45.2%;其是夏候鸟和冬候鸟,均为29种,各占23%;旅鸟最少,只有11种,占8.8%。其中湿地水鸟28种,占22.2%,其中鸊鷉科1种,鹭科10种,鸭科3种,秧鸡科5种,水雉科1种,鹬科4种,翠鸟科4种。
兽类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有兽类5目7科14种,分别是远东刺猬、大臭鼩、灰麝鼩、东亚伏翼、黄鼬、鼬獾、狗獾、猪獾、赤腹松鼠、黑线姬鼠、黄胸鼠、华南兔。
鱼类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有鱼类45种,隶属 6目14科35属,其中10种鱼类为人工养殖品种。在所有鱼类中,鲤形目种类最多,有30种,占总数的66.7%。鲈形目次之,有8种,占总数的17.8%。鲇形目再次之,4种,占总数的8.9%。鳗鲡目、鳉形目和合鳃目最少,各1种,各占总数的2.2%。在鲤形目中,鲤科28种,鳅科2种。由此可见,西溪国家湿地公园鱼类种类以鲤形目鱼类占绝对优势。而在鲤形目中,鲤科鱼类种类又占绝对优势,鳅科鱼类种类较少。
植物资源丰富
西溪湿地有维管植物254种,隶属于204属91科。其中蕨类植物8科9属9种;裸子植物4科6属7种;双子叶植物67科146属184种;单子叶植物12科43属54种。以禾本科、菊科、豆科和蔷薇科占主要地位。植物种类丰富多样,但缺乏特有属、种。[6] 常见的有狗尾草、狼尾草、狗牙根、牛膝、柿、朴、早园竹、海州常山、忍冬、野蔷薇、苦楝、构树等。
据资料,西溪湿地现有植物566种、鸟类157种、昆虫703种。
二问题及系列措施
对湿地本身的保护就是对生物多样性最大的保护,如果自然环境没有被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