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复习资料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原复习资料

1、马克思主义的最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精髓?P14
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根本要求,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的精髓。

分论点P3
2、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
P2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来源于: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3、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
剩余价值理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
4、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四个最)
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P28.29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根据这一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其二,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存在的问题,根据这一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是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与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观的区别?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所以我们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区别: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中运动是指物质的运动,而唯心主义运动观中运动是精神、思想的运动。

另外,它们运动发展的根本动力也不同,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物质运动的动力是物质之间的自身矛盾,而唯心主义运动观动力原则在于人的意识、思想、观念。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为什么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同物质不可分割,这说明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但并不否认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暂时处于相对静止。

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绝对运动中存在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存在着绝对运动,即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不舍静,静中含动。

2.因为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

一切事物都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当中。

河水是流动的,因此人第二次再踏入河中的时候,第一次的水流早已远去。

所以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4、实践的含义及其特点、形式?
实践的含义:就是人类为了自己的理想所进行的能动地改造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实践的基本特征: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1.物质生产实践。

(这是人改造自然世界的活动。

物质生产实践是各种实践活动的基础,没有这种活动人的其他一切活动都无法进行,生产实践是认识的基本来源。

)2.处理和调整社会关系的实践。

3.科学实验和精神生产活动。

5、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和根本方法?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和发展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矛盾分析法是根本方法
6、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第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7、物质普遍联系的原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首先,一个事物内部的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着的。

其次,事物和外部其他事物是联系着的。

再次,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是统一的联系之网上的一个网结,并通过这个联系之网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其内容包括:
(1)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3)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具体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为前提,而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又以它们的客观实在性为基础。

9、如何运用矛盾分析法的观点分析看待问题?
(1)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
(2)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10、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及其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一种趋势和联系。

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的属性,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


主要矛盾是居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主导和决定作用。

次要矛盾是处于从属的地位,对事物发展起次要作用。

二者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没有主要矛盾,无所谓次要矛盾,反过来说也是一样。

主要矛盾的解决决定着次要矛盾的解决,次要矛盾的解决也影响着主要矛盾的解决。

11、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其意义(为什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华佗治病——对症下药)?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
矛盾的存在是普遍的,但矛盾在具体事物和时空中的表现是特殊的。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所包含的矛盾与其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以及矛盾解决的形式有其不同的特点。

表现形式有:第一,矛盾性质的特殊性。

第二,矛盾地位的特殊性。

第三,矛盾解决形式的特殊性。

意义:矛盾地位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在认识和实践中要坚持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

重点论就是要在认识和实践中集中精力抓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了这些矛盾,解决了这些矛盾,其他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

毛泽东把抓重点的方法叫牵牛鼻子的方法。

不分主次,平均使用精力的方法叫均衡论,这是无重点的工作方法,是要避免的。

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只有抓住主要矛盾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

重点论,也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

两点论就是在着重抓主要矛盾及其主要方面时也要研究非
主要矛盾及其非主要方面,以促进主要矛盾的解决,在此要反对一点论。

重点论和两点论是统一的,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1)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区别。

它们的区别表现在,矛盾的普遍性是共性,具有绝对性,特殊性是个性,具有相对性;矛盾的普遍性比特殊性深刻,特别性比普遍性丰富。

特别性、个性不可能全部进入共性、普遍性,否则世界就丧失了自己的丰富性、个体性。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矛盾的两面,任何一个事物都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矛盾的共性、普遍性存在于个性特殊性之中,个性中必然包含共性,以共性为本质。

个性是共性的基础,共性是个性的本质。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在一个较大范围内是特殊性的东西,在较小的范围内就转化为普遍性的东西,反之亦然。

12、质变和量变的含义?质变和量变的辨证关系原理?
(1)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2)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3)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

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我们来看一些实例:正如1987年党的十三大规定了“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部署。

三步走战略中,“三步”中的前两步也可以看做是阶段性质变,而第三步可以看做是根本性质变,因为由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是一个根本性的变化。

事物的量变到一定程度就要引起质的变化.然后又在新质的基础上进行新的量变。

例如一粒种子长成一颗苍天大树的过程。

13、辨证的否定观和形而上学的否定观有什么区别?
辩证的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对立(1)辩证的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所引起的自我否定;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是包含肯定的否
定,作为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否定就是扬弃,既克服又保留。

(2)形而上学否定观则认为,否定是外在的否定、主观任意的否定;否定是绝对的否定,是不包含肯定的否定,这就既割断了事物的联系,又使发展中断;其信条是:"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

"(3)辩证否定观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辩证的否定观启示我们要对一切事物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和方法。

在考察事物时,必须在肯定中看到否定,在否定中看到肯定,不能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14、规律及其特点?
规律揭示的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的特点主要有:(1)规律具有客观性。

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人们能够通过实践认识它、利用它;(2)规律具有重复性。

这是其最基本的属性,人们正是对社会、自然现象的多次重复进行探索,抓住其内在联系,证明它的规律性;(3)规律具有稳定性。

规律虽然不是一成不变,但它具有相对稳定性。

15、度及其意义?
度是质和量的统一,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超出度的范围,一物将转化为他物。

度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1、为什么说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和基本的观点?(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人类获得认识的两条途径?
途径:直接经验、间接经验
2、两条不同的认识路线?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同唯心主义先验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有什么不同?)
1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唯心主义认识论(先验论)
2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唯物主义认识论(反映论)
基本原理:
1.认识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2.认识要适应实践的发展变化
3.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决定认识
4.认识有其历史性特征
5.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
6.要发扬创新精神
不同: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在继承了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合理前提的同时,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
首先,它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 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其次,它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 认为认识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片面到全面、由浅入深的充满矛盾的能动反映过程。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它是认识的初级阶级。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关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认识论的唯物论。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只有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

4、真理及其客观性?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凡真理都是客观的。

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关系:第一,二者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
第二,二者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绝对性和相对性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个方面,任何客观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
5、真理和谬误的界限?
界限在于真理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则相反。

6、为什么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1)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性。

人们对于一个具体事物的正确认识,一般说来仅仅经过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一次循环,是
不能达到的,往往需要从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原因在于人的认识总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种种限制。

2)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人们对于一个具体事物的认识,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达到了主观与客观的符合,认识运动就基本完成了。

然而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而言,人的认识又没有完成。

客观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在空间上,客观世界存在的事物是无限多样的,层次和联系是没有穷尽的;在时间上,事物发展的这一过程向另一过程的推移转变也是无限的,旧过程结束了,又开始新过程,新事物层出不穷。

因此,人们需要不断地扩展和深化认识。

人类认识运动是永无止境的。

7、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

首先,真理的本性在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其次,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只有那种能够把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联系和沟通起来,从而使人们能够把二者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而具有这种特性的东西只有社会实践。

被实践证实了的正确理论,对于人们的新的认识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并不能把它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逻辑证明在人们探索和论证真理的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但是,逻辑证明是不能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及两种不同的社会历史观?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是划分唯物史
观和唯心史观的标准。

一种是唯物史观,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另一种是唯心史观。

坚持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2、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和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为什么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是与社会存在相对应的哲学范畴,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因为,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
部社会生活。

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3、★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含义、构成及其辨证关系?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4、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内容?
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5、社会发展的动力?(根本动力、最终动力、直接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
6、社会基本矛盾?社会革命和改革的根源?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社会革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生产力的发展和旧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的发展和旧的上层建筑之间出现矛盾冲突,是社会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①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

②改革就是要用新体制取代旧体制,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③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7、马克思主义怎样看待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悲观主义和科学乐观主义的错误在什么地方?
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其一,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其二,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

其三,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

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总之,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

科学乐观主义的实质是“技术崇拜”或“技术救世主义”,其基本特征是把技术理想化、绝对化或神圣化,视技术进步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和根本动力。

虽然也看到了技术产生的社会问题,但是他们认为技术产生的社会问题并不代表技术本身有问题,而是由于人类利用和掌握技术上的缺陷或失误。

科学悲观主义认为,现代技术的高度发展带来了对地球的过度开发与消耗以及对周遭环境的严重污染,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这是无法避免和克服的。

8、★★★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个人在社会中的作用?群众观点
和群众路线?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意义及结合实际如何坚持群众观点,以人为本?
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的基本原理出发, 认为人类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 是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劳动群众的历史 ,所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唯物史观主张在考察个人的历史作用时,要具体分析个人及其作用的性质、
大小。

个人是指社会群体中单个的成员,是社会的一个“分子”。

个人在历史上的
作用存在着差别。

有的人的作用大些,有的人的作用小些;有的人对历史发展起
促进作用,有的人对历史发展起阻碍作用。

在分析或评价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时,
要坚持历史的、具体的观点,不应简单化。

群众观点就是人民群众至上的观点。

具体内容: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和应用。

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一切为了群众”,这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方法,也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工作方法。


9、衡量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准?
生产关系的性质、政治法律制度、科学文化发展水平和道德风尚都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而生产力发展水平则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最高的根本的标准。


1、商品及商品的二因素、劳动的二重性及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的关系理论?
商品是劳动产品,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而价值是商品特有的社会属性;
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即劳动二重性。

具体劳动是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才是社会属性。

正是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他们都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2、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和价值规律的内容要求、表现形式和作用?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即等价交换。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的表现形式。

作用:
1、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分的分配比例
2、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