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民俗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庆阳文化的历史长河
• • • • • • • • 庆阳 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远在20万年以 前,人类就在这里繁衍生息。7千多年前就有了 早期农耕。据《史记》记载,人文始祖轩辕黄帝 在此曾与中医鼻祖岐伯论医,有《黄帝内经》行 世,“岐黄故里”由此得名。周先祖不曾率族人 “奔戎狄(今庆阳)之间”,与其子鞠陶、孙公刘 等“教民稼穑”,“务耕种,行地宜”,开启了 先周农耕文化之先河,史称“周道之兴自此始”。巍巍周祖陵矗立 于庆城东山之巅,殿宇巍峨。位于西峰区温泉乡的老公殿被中国民 俗学会命名为“华夏公刘第一庙”。
黄土高原风貌
•
葬礼习俗
• 丧,指哀悼死者的仪礼;葬,指处置死者遗体的方式。庆阳有史可考 的丧葬习俗明显地继承和沿袭了中原丧葬制度的基本形式,反映了陇 东文化与中原文化一脉相称的历史事实。 • 以农为本的经济,决定了汉民族自遥远的古代以来就形成了视土地为 生命,讲究人死之后“入土为安”的思想意识,土葬成为汉民族数千 年以来的标准葬式。董志塬一带自汉代以来的坟墓形式为长方形竖穴 加半圆形横洞,与人间基本的地坑院窑洞式住宅极为相似。贵族、富 户也有在方形土坑下砖箍洞穴,而普通老百姓横挖土穴用于安放棺木 。本区坟丘的形式最初为圆形,但近代以来则崇尚圆锥式。大约自古 代社会中期以来,庆阳的墓葬中出现了石刻的墓志铭,用于记载死者 的姓名、官爵、身份、生卒年月、生平事迹等,而广大平民则多用普 通的砖以辛红书写、红纸(布)包裹成墓砖以代之。
糖粘糕→
↓洋芋布拉 擀面皮↘
我们的窑洞,革命的基地
•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农民的象征。在这里,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 深 层文化人民创造了窑洞艺术(民间艺术)。过去,一位农民辛勤劳作 一生,最基本的愿望就是修建几孔窑洞。有了窑娶了妻才算成了家立 了业。男人在黄土地 上刨挖,女人则在土窑洞里操持家务、生儿育女 。小小窑洞浓缩了黄土地的别样风情。 • • 深达一二百米、极难渗水、直立性很强的黄土,为窑洞提供了很好 的发展前提。同时,气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较少等自然状况 ,也为冬暖夏凉、十分经济、不需木材的窑洞,创造了发展和延续的 契机。由于自然环境、地貌特征和地方风土的影响,窑洞形成各式各 样的形式。但从建筑的布局结构形式上划分可归纳为靠崖式、下沉式 和独立式三种形式。
庆阳文化精髓
• 庆阳民俗文化独树一帜。刺绣、剪纸、皮影、道情和民歌堪称庆阳“ 五绝”。庆阳民歌享誉“黄土歌魂”,唱遍全国的《咱们的领袖毛泽 东》、《绣金匾》、《军民大生产》三首革命歌曲,是庆阳人孙万福 、汪庭有等农民歌手的佳作。评剧精品、电影《刘巧儿》讲述的就是 华池县农民封芝琴争取婚姻自主的真实故事。在陇东道情的基础上孕 育诞生的陇剧,是甘肃惟一的新剧种。庆阳剪纸巧夺天工,以香包为 代表的民间刺绣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已蜚声海内外。目前,庆阳已 获得中国民俗学会命名的中国香包刺绣之乡、徒手秧歌之乡、民间剪 纸之乡、窑洞民居之乡、五蝠皮鼓——庆阳一绝,环县——道情皮影 之乡、温泉乡公刘庙——华夏公刘第一庙、周祖农耕文化之乡、荷花 舞之乡、中国民俗文化及民间工艺美术调研基地、中国民俗艺术教研 基地等11大命名。2004年,在中央电视台和央视国际网络共同组织 的西部名城评选活动中,我市从170多座参评城市中脱颖而出,被评 为最具艺术气质的西部名城。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 还命名庆阳市贺梅英等48名民间艺人为中国民间艺术大师;甘肃省民 间文艺家协会命名庆阳市马秀珍等63名民间艺人为甘肃省民间艺术家 ;庆阳市民间工艺美术协会命名170人为庆阳市工艺美术大师。
甘肃民俗
-----走进甘肃庆阳
B1131班 崔凯 学号:49
庆阳地域
• 庆阳是一块神奇的高天厚土。庆阳地处祖国大西北、陕甘 宁三省的交会处,全市总土地面积27119平方公里,总人 口256万,辖环县、华池、庆城、镇原、宁县、正宁、合 水七县和西峰区。地势南低北高,海拔在885米与2082米 之间。山、川、塬兼有,沟、峁、梁相间,高原风貌雄浑 独特。全境有10万亩以上大塬12条,面积382万亩。董志 原平畴沃野,一望无垠,有13627亩,是世界上面积最大 、土层最厚、保存最完整的黄土原面,堪称“天下黄土第 一原”。子午岭的400多万亩次生林,为中国黄土高原上 面积最大、植被最好的水源涵养林,有“天然水库”之称 。国道211、省道202两条主干线纵贯南北。国道309、省 道303线横穿东西,构成“两纵两横”公路主骨架。供电 、通讯和广播电视三大网络覆盖全境。
• 羊肉泡 羊羔肉是庆阳地区环县等地传统的地方风味名吃之一,肉嫩味鲜, 不膻不腻,非常可口。 每年立春至端阳节后前后,是食用羊羔肉的最好季节
凉粉,凉粉鱼
• 降火、美源自文库、美味
• 荞剁面 荞剁面是庆阳地区北部环县、华池、庆阳县等地久负盛名的传统名 吃,食之别有风味。近年来,随着荞麦播种面积和产量日渐缩减,愈 见荞面食品之稀罕。这里用荞面制成的传统名吃花样繁多,主要有荞 面铬铬、荞面削面、荞面搅团、荞面煎饼、荞面凉粉等等,而荞剁面 最为有名
皮影与道情的完美结合
• 陇东皮影艺术又称“灯影子戏”、“牛皮娃娃戏”,远在北宋时期就 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存在了。因受陇东民间剪纸艺术的影响,有了其 独特的艺术构思和艺术处理手法――刀法,各种人物造型、山石花卉 、金殿宝帐、神仙鬼妖和走兽飞禽形肖神似,异常逼真。主要艺术特 征是比例紧凑夸张,以明线为主,着色简单明快,尤重图案变化的装 饰。一草一木、一人一体,在刀法及着彩上都显现出色彩眩晕的效果 ,以雪花纹为最精致,所有刻工都镂现出中国远古文化的符号。 陇东皮影后演变为陇东道情。道情是一种以说唱形式为主的民间 小曲,是广大人民群众自娱自乐的乡间小调。源于唐代。陇东道情是 一个保存最好,集民间音乐,雕刻艺术于一身的民间艺术,剧团曾于 53年、57年两次到北京演出,演员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的亲切接见, 87年又应意大利之邀,前往罗马、米兰、威尼斯等十三个大城市演出 20多场,深受赞誉
庆阳的璀璨瑰宝
• • • • • • • 庆阳有璀璨的古代遗珍瑰宝。世界瞩目的“ 环 江翼龙”和“黄河古象”化石,均发掘于 境内马莲河流域。标志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 肇始的华夏第一块旧石器出土于华池县赵家岔 新石器时代的仰韶、齐家文化遗址和历代古 建筑、石刻、墓葬及古生物化石点有近千处之 多。战国秦长城横跨镇原、环县、华池三县。 古代的“高速公路”秦直道沿子午岭穿越正宁、宁县、合水、华池四 县。开凿于北魏时期的北石窟寺为甘肃四大石窟之一。庆阳历代名人 辈出,各领风骚。东汉思想家王符的《潜夫论》、西晋学者傅玄的《 傅子》和明代文学家李梦阳的《空同集》,在中国思想史、文学史上 都具有重要影响,是先贤们留给后世的不朽的精神遗产。
民间艺术社火
• “正月里,过新年,秧歌社火闹翻天”社火
是一种祈祥纳福,趋疫逐魔的活动,更是 春节期间在汉族乡村社会中普遍流行的一 种大型民间文艺活动。对于庆阳人而言, 社火也是过年期间一项重要的社会活动!以 此促进和谐发展!
婚礼习俗
• • 婚嫁 庆阳地区自古以来深受中原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婚姻制度上基本上实行一夫一妻制 ,少数达官贵人、富裕商户、地主财东有纳妾现象。在婚姻形式上,以聘娶婚为唯一 标准的婚姻形式。此外,买卖婚、交换婚、掠夺婚、续嫁、童养媳等也零星可见。 在全国解放前,男女之间的婚配原则主要是门当户对,年龄相当,严禁同族近亲之 间的婚配。受特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以聘娶婚为主要形式的婚 姻几乎完全取决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极端少见的自由婚被视为“伤风败 俗,不恭不孝”,受到普遍的责难和非议。由于地处偏僻,人口稀少,本地一直有早 婚的习俗。直到解放前夕,当地男女的普遍结婚年龄在十五六岁,甚至更小。共和国 建立以后,根据1950年颁布的《婚姻法》,明确废除了封建包办婚姻,买卖婚姻,提 倡男女平等,自由恋爱,将结婚年龄定为男20岁,女18岁,并且确定了结婚自愿、离 婚自由、寡妇改嫁自由的婚姻原则。从此,婚姻关系以在政府登记,领取结婚证书为 准,规范了婚姻制度。此后,逐渐由封建包办的聘娶婚向以自由恋爱的自主婚过渡。 七十年代以来,政府大力提倡晚婚晚育,将结婚年龄推迟到男25岁,女23岁。八十年 代新婚姻法又规定结婚年龄为男22岁,女20岁。在陇东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西峰城区 ,实际结婚年龄已越来越大于这个标准。
• 香包又叫香囊,也叫馨香。它是如何演变而来的 呢?五月俗称毒月,根据风土志记载,农历五月 五日为阳极之日又叫中天节,有制造各式各样避 邪物的风俗,而在荆楚岁时记,也记载着每逢端 午节这一天,以艾草剪成老虎的形状,或者剪裁 布做成小老虎,来避除一些有毒的东西,另外风 俗通上面记载,用五色彩线系绑在小孩子的手臂 上,可使他长命百岁,叫它做长命缕。慢慢的这 两项风俗逐渐合而为一,演变成用五色彩线系着 一个装满艾草,雄黄和檀香粉末,混合香料的小 布袋给小孩挂着,防止毒虫侵扰,有袪毒避邪的 功用,并成为一种保命吉祥的象征。于是就此确 定了香包的地位。
庆阳 民俗文化独树一帜。刺绣、剪纸、皮影、道情和民歌堪称庆阳“五 绝”。庆阳民歌享誉“黄土歌魂”,唱遍全国的《咱们的领袖毛泽东》、 《绣金匾》、《军民大生产》三首革命歌曲,是庆阳人孙万福、汪庭有等 农民歌手的佳作。评剧精品、电影《刘巧儿》讲述的就是华池县农民封芝 琴争取婚姻自主的真实故事。在陇东道情的基础上孕育诞生的陇剧,是甘 肃唯一的新剧种。庆阳剪纸巧夺天工,以香包为代表的民间刺绣源远流长, 底蕴深厚,已蜚声海内外。目前,庆阳已获得中国民俗学会命名的中国香 包刺绣之乡、徒手秧歌之乡、民间剪纸之乡、窑洞民居之乡、五蝠皮鼓— —庆阳一绝,环县——道情皮影之乡、温泉乡公刘庙——华夏公刘第一庙、 周祖农耕文化之乡、荷花舞之乡、中国民俗文化及民间工艺美术调研基地、 中国民俗艺术教研基地等11大命名。
庆阳饮食
• 大凡衣食住行人必不可少,俗话说君子谋道小人谋食,今 天故做次小人说说庆阳的美食。天下之大各地物产不有异 ,所以就有不同地方美食的特色。
• 庆阳小吃:
• 臊子面 灌肠 荞剁面 面片子 烩面 搅团 凉皮 凉粉 洋芋疙瘩 土暖锅 麻食等等 羊肉泡 油糕
• 臊子面 其名因浇臊子汤而的名,此物为陇东的上等传统美食,大凡祝寿生 日之长寿面,贵客到来主妇必用臊子面款待,当然臊子面制作的好坏 代表了一家主妇乃至东家的厨艺水平 。
剪纸文化
• 剪纸是中国民间流行的一种历史悠久的镂空艺术。所谓剪纸,就是用 剪刀将纸剪成各种各样的图案,如窗花、门笺、墙花、顶棚花、灯花 等。每逢过节或新婚喜庆,人们便将美丽鲜艳的剪纸贴在家中窗户、 墙壁、门和灯笼上,节日的气氛也因此被烘托得更加热烈。在农村, 剪纸通常是由妇女、姑娘们来做。在过去,剪纸几乎可以说是每个女 孩所必须掌握的手工艺术,并且还被人们来品评新娘的一个标准。
庆阳香包甲天下
• “香”字的上面是禾苗的禾,“香”字的下面是 太阳。因此“香”字的释义就是“万物生长靠太 阳”,“香”字就代表了生命和活力。“包”即 “包容万物”、“包容天下”、“小宇宙”。一 个“香包”,富含诸多涵义和寄托。 • 农历的五月五日,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过端午节 ,而在所有的端午的习俗中,最富于静态美和温 馨气息的莫过于制作和佩戴香包。以往由于医药 不发达,人们就把具有杀菌作用的雄黄,艾草, 菖蒲研成粉末,用布包起来戴在胸前,利用它散 发出来的香气使夏天的虫菌不来侵扰,这就是香 包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