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排序

快速排序
快速排序

精通八大排序算法系列:一、快速排序算法

精通八大排序算法系列:一、快速排序算法

作者July 二零一一年一月四日

------------------------------------------写此八大排序算法系列之前,先说点题外话。

每写一篇文章,我都会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一、保持版面的尽量清晰,力保排版良好。

二、力争所写的东西,清晰易懂,图文并茂

三、尽最大可能确保所写的东西精准,有实用价值。

因为,我觉得,你既然要把你的文章,公布出来,那么你就一定要为你的读者负责。

不然,就不要发表出来。一切,为读者服务。

ok,闲不多说。接下来,咱们立刻进入本文章的主题,排序算法。

众所周知,快速排序算法是排序算法中的重头戏。

因此,本系列,本文就从快速排序开始。

------------------------------------------------------

一、快速排序算法的基本特性

时间复杂度:O(n*lgn)

最坏:O(n^2)

空间复杂度:O(n*lgn)

不稳定。

快速排序是一种排序算法,对包含n个数的输入数组,平均时间为O(nlgn),最坏情况是O(n^2)。

通常是用于排序的最佳选择。因为,排序最快,也只能达到O(nlgn)。

二、快速排序算法的描述

算法导论,第7章

快速排序时基于分治模式处理的,

对一个典型子数组A[p...r]排序的分治过程为三个步骤:

1.分解:

A[p..r]被划分为俩个(可能空)的子数组A[p ..q-1]和A[q+1 ..r],使得

A[p ..q-1] <= A[q] <= A[q+1 ..r]

2.解决:通过递归调用快速排序,对子数组A[p ..q-1]和A[q+1 ..r]排序。

3.合并。

三、快速排序算法

版本一:

QUICKSORT(A, p, r)

1 if p < r

2 then q ←PARTITION(A, p, r) //关键

3 QUICKSORT(A, p, q - 1)

4 QUICKSORT(A, q + 1, r)

数组划分

快速排序算法的关键是PARTITION过程,它对A[p..r]进行就地重排:PARTITION(A, p, r)

1 x ←A[r]

2 i ←p - 1

3 for j ←p to r - 1

4 do if A[j] ≤ x

5 then i ←i + 1

6 exchange A[i] <-> A[j]

7 exchange A[i + 1] <-> A[r]

8 return i + 1

ok,咱们来举一个具体而完整的例子。

来对以下数组,进行快速排序,

2 8 7 1

3 5 6 4(主元)

一、

i p/j

2 8 7 1

3 5 6 4(主元)

j指的2<=4,于是i++,i也指到2,2和2互换,原数组不变。

j后移,直到指向1..

二、

j(指向1)<=4,于是i++

i指向了8,所以8与1交换。

数组变成了:

i j

2 1 7 8

3 5 6 4

三、j后移,指向了3,3<=4,于是i++

i这是指向了7,于是7与3交换。

数组变成了:

i j

2 1

3 8 7 5 6 4

四、j继续后移,发现没有再比4小的数,所以,执行到了最后一步,

即上述PARTITION(A, p, r)代码部分的第7行。

因此,i后移一个单位,指向了8

i j

2 1

3 8 7 5 6 4

A[i + 1] <-> A[r],即8与4交换,所以,数组最终变成了如下形式,

2 1

3

4 7

5

6 8

ok,快速排序第一趟完成。

4把整个数组分成了俩部分,2 1 3,7 5 6 8,再递归对这俩部分分别快速排序。

i p/j

2 1 3(主元)

2与2互换,不变,然后又是1与1互换,还是不变,最后,3与3互换,不变,最终,3把2 1 3,分成了俩部分,2 1,和3.

再对2 1,递归排序,最终结果成为了1 2 3.

7 5 6 8(主元),7、5、6、都比8小,所以第一趟,还是7 5 6 8,

不过,此刻8把7 5 6 8,分成了7 5 6,和8.[7 5 6->5 7 6->5 6 7]

再对7 5 6,递归排序,最终结果变成5 6 7 8。

ok,所有过程,全部分析完成。

最后,看下我画的图:

快速排序算法版本二

不过,这个版本不再选取(如上第一版本的)数组的最后一个元素为主元,而是选择,数组中的第一个元素为主元。

/**************************************************/ /* 函数功能:快速排序算法*/

/* 函数参数:结构类型table的指针变量tab */

/* 整型变量left和right左右边界的下标*/

/* 函数返回值:空*/

/* 文件名:quicsort.c 函数名:quicksort () */

/**************************************************/

void quicksort(table *tab,int left,int right)

{

int i,j;

if(left

{

i=left;j=right;

tab->r[0]=tab->r[i]; //准备以本次最左边的元素值为标准进行划分,先保存其值do

{

while(tab->r[j].key>tab->r[0].key&&i

j--; //从右向左找第1个小于标准值的位置j

if(i

{

tab->r[i].key=tab->r[j].key;i++;

} //将第j个元素置于左端并重置i

while(tab->r[i].keyr[0].key&&i

i++; //从左向右找第1个大于标准值的位置i

if(i

{

tab->r[j].key=tab->r[i].key;j--;

} //将第i个元素置于右端并重置j

}while(i!=j);

tab->r[i]=tab->r[0]; //将标准值放入它的最终位置,本次划分结束

quicksort(tab,left,i-1); //对标准值左半部递归调用本函数

quicksort(tab,i+1,right); //对标准值右半部递归调用本函数

}

}

----------------

ok,咱们,还是以上述相同的数组,应用此快排算法的版本二,来演示此排序过程:这次,以数组中的第一个元素2为主元。

2(主) 8 7 1 3 5 6 4

请细看:

2 8 7 1

3 5 6 4

i-> <-j

(找大) (找小)

一、j

j找第一个小于2的元素1,1赋给(覆盖重置)i所指元素2

得到:

1 8 7 3 5 6 4

i j

二、i

i找到第一个大于2的元素8,8赋给(覆盖重置)j所指元素(NULL<-8)

1 7 8 3 5 6 4

i <-j

三、j

j继续左移,在与i碰头之前,没有找到比2小的元素,结束。最后,主元2补上。

第一趟快排结束之后,数组变成:

1 2 7 8 3 5 6 4

第二趟,

7 8 3 5 6 4

i-> <-j

(找大) (找小)

一、j

j找到4,比主元7小,4赋给7所处位置

得到:

4 8 3

5 6

i-> j

二、i

i找比7大的第一个元素8,8覆盖j所指元素(NULL)

4 3

5

6 8

i j

4 6 3

5 8

i-> j

i与j碰头,结束。

第三趟:

4 6 3

5 7 8

......

以下,分析原理,一致,略过。

最后的结果,如下图所示:

1 2 3 4 5 6 7 8

相信,经过以上内容的具体分析,你一定明了了。

最后,贴一下我画的关于这个排序过程的图:

完。一月五日补充。

OK,上述俩种算法,明白一种即可。

-------------------------------------------------------------

五、快速排序的最坏情况和最快情况。

最坏情况发生在划分过程产生的俩个区域分别包含n-1个元素和一个0元素的时候,

即假设算法每一次递归调用过程中都出现了,这种划分不对称。那么划分的代价为O(n),

因为对一个大小为0的数组递归调用后,返回T(0)=O(1)。

估算法的运行时间可以递归的表示为:

T(n)=T(n-1)+T(0)+O(n)=T(n-1)+O(n).

可以证明为T(n)=O(n^2)。

因此,如果在算法的每一层递归上,划分都是最大程度不对称的,那么算法的运行时间就是O(n^2)。亦即,快速排序算法的最坏情况并不比插入排序的更好。

此外,当数组完全排好序之后,快速排序的运行时间为O(n^2)。

而在同样情况下,插入排序的运行时间为O(n)。

//注,请注意理解这句话。我们说一个排序的时间复杂度,是仅仅针对一个元素的。

//意思是,把一个元素进行插入排序,即把它插入到有序的序列里,花的时间为n。

再来证明,最快情况下,即PARTITION可能做的最平衡的划分中,得到的每个子问题都不能大于n/2.

因为其中一个子问题的大小为|_n/2_|。另一个子问题的大小为|-n/2-|-1.

在这种情况下,快速排序的速度要快得多。为,

T(n)<=2T(n/2)+O(n).可以证得,T(n)=O(nlgn)。

直观上,看,快速排序就是一颗递归数,其中,PARTITION总是产生9:1的划分,

总的运行时间为O(nlgn)。各结点中示出了子问题的规模。每一层的代价在右边显示。

每一层包含一个常数c。

完。

July、二零一一年一月四日。

=============================================

请各位自行,思考以下这个版本,对应于上文哪个版本?

HOARE-PARTITION(A, p, r)

1 x ←A[p]

2 i ←p - 1

3 j ←r + 1

4 while TRUE

5 do repeat j ←j - 1

6 until A[j] ≤ x

7 repeat i ←i + 1

8 until A[i] ≥ x

9 if i < j

10 then exchange A[i] ? A[j]

11 else return j

我常常思考,为什么有的人当时明明读懂明白了一个算法,

而一段时间过后,它又对此算法完全陌生而不了解了列?

我想,究其根本,还是没有彻底明白此快速排序算法的原理,与来龙去脉...

那作何改进列,只能找发明那个算法的原作者了,从原作者身上,再多挖掘点有用的东西出来。

July、二零一一年二月十五日更新。

=========================================

最后,再给出一个快速排序算法的简洁示例:

Quicksort函数

void quicksort(int l, int u)

{ int i, m;

if (l >= u) return;

swap(l, randint(l, u));

m = l;

for (i = l+1; i <= u; i++)

if (x[i] < x[l])

swap(++m, i);

swap(l, m);

quicksort(l, m-1);

quicksort(m+1, u);

}

如果函数的调用形式是quicksort(0, n-1),那么这段代码将对一个全局数组x[n]进行排序。函数的两个参数分别是将要进行排序的子数组的下标:l是较低的下标,而u是较高的下标。

函数调用swap(i,j)将会交换x[i]与x[j]这两个元素。

第一次交换操作将会按照均匀分布的方式在l和u之间随机地选择一个划分元素。

ok,更多请参考我写的关于快速排序算法的第二篇文章:一之续、快速排序算法的深入分析。

C语言几种常见的排序方法

C语言几种常见的排序方法 2009-04-2219:55 插入排序是这样实现的: 首先新建一个空列表,用于保存已排序的有序数列(我们称之为"有序列表")。 从原数列中取出一个数,将其插入"有序列表"中,使其仍旧保持有序状态。 重复2号步骤,直至原数列为空。 插入排序的平均时间复杂度为平方级的,效率不高,但是容易实现。它借助了"逐步扩大成果"的思想,使有序列表的长度逐渐增加,直至其长度等于原列表的长度。 冒泡排序 冒泡排序是这样实现的: 首先将所有待排序的数字放入工作列表中。 从列表的第一个数字到倒数第二个数字,逐个检查:若某一位上的数字大于他的下一位,则将它与它的下一位交换。 重复2号步骤,直至再也不能交换。 冒泡排序的平均时间复杂度与插入排序相同,也是平方级的,但也是非常容易实现的算法。 选择排序 选择排序是这样实现的: 设数组内存放了n个待排数字,数组下标从1开始,到n结束。 i=1 从数组的第i个元素开始到第n个元素,寻找最小的元素。 将上一步找到的最小元素和第i位元素交换。 如果i=n-1算法结束,否则回到第3步 选择排序的平均时间复杂度也是O(n²)的。 快速排序 现在开始,我们要接触高效排序算法了。实践证明,快速排序是所有排序算法中最高效的一种。它采用了分治的思想:先保证列表的前半部分都小于后半部分,然后分别对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排序,这样整个列表就有序了。这是一种先进的思想,也是它高效的原因。因为在排序算法中,算法的高效与否与列表中数字间的比较次数有直接的关系,而"保证列表的前半部分都小于后半部分"就使得前半部分的任何一个数从此以后都不再跟后半部分的数进行比较了,大大减少了数字间不必要的比较。但查找数据得另当别论了。 堆排序 堆排序与前面的算法都不同,它是这样的: 首先新建一个空列表,作用与插入排序中的"有序列表"相同。 找到数列中最大的数字,将其加在"有序列表"的末尾,并将其从原数列中删除。 重复2号步骤,直至原数列为空。 堆排序的平均时间复杂度为nlogn,效率高(因为有堆这种数据结构以及它奇妙的特征,使得"找到数列中最大的数字"这样的操作只需要O(1)的时间复杂度,维护需要logn的时间复杂度),但是实现相对复杂(可以说是这里7种算法中比较难实现的)。

稳定排序和不稳定排序

稳定排序和不稳定排序 这几天笔试了好几次了,连续碰到一个关于常见排序算法稳定性判别的问题,往往还是多选,对于我以及和我一样拿不准的同学可不是一个能轻易下结论的题目,当然如果你笔试之前已经记住了数据结构书上哪些是稳定的,哪些不是稳定的,做起来应该可以轻松搞定。本文是针对老是记不住这个或者想真正明白到底为什么是稳定或者不稳定的人准备的。 首先,排序算法的稳定性大家应该都知道,通俗地讲就是能保证排序前2个相等的数其在序列的前后位置顺序和排序后它们两个的前后位置顺序相同。在简单形式化一下,如果Ai = Aj, Ai原来在位置前,排序后Ai还是要在Aj位置前。 其次,说一下稳定性的好处。排序算法如果是稳定的,那么从一个键上排序,然后再从另一个键上排序,第一个键排序的结果可以为第二个键排序所用。基数排序就是这样,先按低位排序,逐次按高位排序,低位相同的元素其顺序再高位也相同时是不会改变的。另外,如果排序算法稳定,对基于比较的排序算法而言,元素交换的次数可能会少一些(个人感觉,没有证实)。 回到主题,现在分析一下常见的排序算法的稳定性,每个都给出简单的理由。 (1)冒泡排序 冒泡排序就是把小的元素往前调或者把大的元素往后调。比较是相邻的两个元素比较,交换也发生在这两个元素之间。所以,如果两个元素相等,我想你是不会再无聊地把他们俩交换一下的;如果两个相等的元素没有相邻,那么即使通过前面的两两交换把两个相邻起来,这时候也不会交换,所以相同元素的前后顺序并没有改变,所以冒泡排序是一种稳定排序算法。 (2)选择排序 选择排序是给每个位置选择当前元素最小的,比如给第一个位置选择最小的,在剩余元素里面给第二个元素选择第二小的,依次类推,直到第n-1个元素,第n个元素不用选择了,因为只剩下它一个最大的元素了。那么,在一趟选择,如果当前元素比一个元素小,而该小的元素又出现在一个和当前元素相等的元素后面,那么交换后稳定性就被破坏了。比较拗口,举个例子,序列5 8 5 2 9,我们知道第一遍选择第1个元素5会和2交换,那么原序列中2个5的相对前后顺序就被破坏了,所以选择排序不是一个稳定的排序算法。 (3)插入排序 插入排序是在一个已经有序的小序列的基础上,一次插入一个元素。当然,刚开始这个有序的小序列只有1个元素,就是第一个元素。比较是从有序序列的末尾开始,也就是想要插入的元素和已经有序的最大者开始比起,如果比它大则直接插入在其后面,否则一直往前找直到找到它该插入的位置。如果碰见一个和插入元素相等的,那么插入元素把想插入的元素放在相等元素的后面。所以,相等元素的前后顺序没有改变,从原无序序列出去的顺序就是排好序后的顺序,所以插入排序是稳定的。 (4)快速排序 快速排序有两个方向,左边的i下标一直往右走,当a[i] <= a[center_index],其中center_index是中枢元素的数组下标,一般取为数组第0个元素。而右边的j下标一直往左走,当a[j] > a[center_index]。如果i和j都走不动了,i <= j, 交换a[i]和a[j],重复上面的过程,直到i>j。交换a[j]和a[center_index],完成一趟快速排序。在中枢元素和a[j]交换的时

最短路径问题的一种高效实现

基金颁发部门:科技部国家863高技术发展研究计划项目 项目名称:混沌密码系统的理论与实现技术 编号:2006AA01Z426 申请人:王茂才 作者简介:康晓军(1978-),男,讲师,博士研究生。王茂才,男,讲师,博士研究生。 最短路径问题的一种高效实现 康晓军 王茂才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430074) 摘要:本文通过对Dijkstra 最短路径搜索算法的分析,从数据存储结构方面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一种数据文件结构,实验证明该实现具有较高的效率。 关键字:网络分析 最短路径 Dijkstra 分类号: TP301.6 文献标识码:A An Efficient Implementation of Shortest Path Problem Based on Dijkstra Algorithm Kang XiaoJun Li ShengWen (The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430074) Abstract : In this paper, Author analyzes the optimization based on the Dijkstra’s shortest path algorithm form the data storage configuration. At the same time, we discuss a structure of date file. In the experiment prove the high efficiency. Key words : network analysis ; The shortest path ; Dijkstra 引言: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以及地理信息科学的发展,GIS 系统因其强大的功能得到日益广泛和深入的应用。网络分析作为GIS 最主要的功能之一,在电子导航、交通旅游、城市规划以及电力、通讯等各种管网、管线的布局设计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网络分析中最基本最关键的问题是最短路径问题。最短路径不仅仅指一般地理意义上的距离最短,还可以引申到其他的度量,如时间、费用、线路容量等。相应地,最短路径问题就成为最快路径问题、最低费用问题等。由于最短路径问题在实际中常用于汽车导航系统以及各种应急系统等(如110报警、119火警以及医疗救护系统),这些系统一般要求计算出到出事地点的最佳路线的时间应该在1 s ~3 s 内,在行车过程中还需要实时计算出车辆前方的行驶路线,这就决定了最短路径问题的实现应该是高效率的。其实,无论是距离最短、时间最快还是费用最低,它们的核心算法都是最短路径算法。经典的最短路径算法——Dijkstra 算法是目前多数系统解决最短路径问题采用的理论基础,只是不同系统对Dijkstra 算法采用了不同的实现方法。 1 经典Dijkstra 算法的主要思想: 设G = < V , E , A >为一个具有n 个顶点的赋值有向图,设x 0∈V 。我们循序渐进地建立这样一个顶点集合X ,对所有x ∈X (x ∈V ),我们知道从x 0到x 的最短路径。 开始,X = { x 0 },然后每一步向X 种加入一个顶点x ,加入x 的条件是已知从x 0到x

排序算法稳定性

各种排序算法稳定性的探讨 首先,排序算法的稳定性大家应该都知道,通俗地讲就是能保证排序前2个相等的数其在序列的前后位置顺序和排序后它们两个的前后位置顺序相同。在简单形式化一下,如果Ai = Aj, Ai原来在位置前,排序后Ai还是要在Aj位置前。为了简便下面讨论的都是不降序排列的情形,对于不升序排列的情形讨论方法和结果完全相同。 其次,说一下稳定性的好处。排序算法如果是稳定的,那么从一个键上排序,然后再从另一个键上排序,第一个键排序的结果可以为第二个键排序所用。基数排序就是这样,先按低位排序,逐次按高位排序,低位相同的元素其顺序再高位也相同时是不会改变的。另外,如果排序算法稳定,对基于比较的排序算法而言,元素交换的次数可能会少一些(个人感觉,没有证实)。 回到主题,现在分析一下常见的排序算法的稳定性,每个都给出简单的理由。 (1)冒泡排序 冒泡排序是通过相邻比较、实时交换、缩小范围实现排序的。第1次操作n个元素,通过相邻比较将0~n-1中的最大元素交换到位置n-1上,第2次操作n-1个元素,通过相邻比较将0~n-2中的最大元素交换到位置n-2上……第n-1次操作2个元素,通过相邻比较将0~1上的最大元素交换到位置1上完成排序。在相邻比较时如果两个元素相等,一般不执行交换操作,因此冒泡排序是一种稳定排序算法。 (2)选择排序 选择排序是通过不断缩小排序序列长度来实现的。第1次操作n个元素,选择0~n-1中的最小者交换到位置0上,第2次操作n-1个元素,选择1~n-1中的最小者交换到位置1上……第n-1次操作2个元素,选择n-2~n-1上的最小者交换到位置n-2上完成排序。在每次选择最小元素进行交换时,可能破坏稳定性。这种情况可以描述为:约定要发生交换的位置称为当前位置,被交换的位置称为被交换位置,被交换位置上的元素为选中的最小元素。如果当前位置之后和被交换位置之前存在与当前位置相等的元素,执行交换后就破坏了稳定性。如序列5 8 5 2 9,我们知道第一遍选择第1个元素5会和2交换,那么原序列中2个5的相对前后顺序就被破坏了,所以选择排序不是一个稳定的排序算法。 (3)插入排序 插入排序是通过不断扩大排序序列的长度来实现的。第1次操作1个元素,直接放到位置0上即可;第2次操作2个元素,在0~1上为当前元素找到合适位置并插入;第3次操作3个元素,用在0~2上为当前元素找到合适位置并插入它……第n次操作n个元素,在0~n-1上为当前元素找到合适位置并插入完成排序。讨论元素的插入过程,假设当前是第n次操作,要在0~n-1上为当前元素寻找合适位置,设置一个工作指针初始化为n-1,向前移动工作指针直到遇到一个不大于当前元素的元素,就在这个元素的后面插入当前元素,仔细体会这个插入过程,不难理解插入排序是稳定的。 (4)快速排序 快速排序有两个方向,左边的i下标当a[i] <= a[center]时一直往右走,其中center是中枢元素的数组下标,一般取为当前排序段的第一个元素。而右边的j下标当a[j] > a[center]时一直往左走。如果i和j都走不动了,这时必有结论a[i] > a[center] >= a[j],我们的目的是将a 分成不大于a[center]和大于a[center]的两个部分,其中前者位于左半部分后者位于右半部分。所以如果i>j(i不能等于j,为什么?)表明已经分好,否则需要交换两者。当左右分好时,j 指向了左侧的最后一个元素,这时需要将a[center]与a[j],交换,这个时侯可能会破坏稳定性。

快速排序

快速排序是由东尼·霍尔所发展的一种排序算法。在平均状况下,排序n个项目要Ο(n log n)次比较。在最坏状况下则需要Ο(n2)次比较,但这种状况并不常见。事实上,快速排序通常明显比其他Ο(n log n) 算法更快,因为它的内部循环(inner loop)可以在大部分的架构上很有效率地被实作出来,且在大部分真实世界的资料,可以决定设计的选择,减少所需时间的二次方项之可能

递回关系式为: T(n) = O(n) + T(1) + T(n - 1) = O(n) + T(n - 1) 这与插入排序和选择排序有相同的关系式,以及它被解为T(n) = O(n2)。 [编辑] 乱数快速排序的期望复杂度 乱数快速排序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特性,在任意输入资料的状况下,它只需要O(n log n)的期望时间。是什么让随机的基准变成一个好的选择?假设我们排序一个数列,然后把它分为四个部份。在中央的两个部份将会包含最好的基准值;他们的每一个至少都会比25%的元素大,且至少比25%的元素小。如果我们可以一致地从这两个中央的部份选出一个元素,在到达大小为1的数列前,我们可能最多仅需要把数列分割2log2 n 次,产生一个 O(nlogn)算法。 不幸地,乱数选择只有一半的时间会从中间的部份选择。出人意外的事实是这样就已经足够好了。想像你正在翻转一枚硬币,一直翻转一直到有 k 次人头那面出现。尽管这需要很长的时间,平均来说只需要 2k 次翻动。且在 100k 次翻动中得不到 k 次人头那面的机会,是像天文数字一样的非常小。借由同样的论证,快速排序的递回平均只要 2(2log2 n)的呼叫深度就会终止。但是如果它的平均呼叫深度是O(log n)且每一阶的呼叫树状过程最多有 n 个元素,则全部完成的工作量平均上是乘积,也就是 O(n log n)。 [编辑] 平均复杂度 即使如果我们无法随机地选择基准数值,对于它的输入之所有可能排列,快速排序仍然只需要O(n log n)时间。因为这个平均是简单地将输入之所有可能排列的时间加总起来,除以n这个因子,相当于从输入之中选择一个随机的排列。当我们这样作,基准值本质上就是随机的,导致这个算法与乱数快速排序有一样的执行时间。 更精确地说,对于输入顺序之所有排列情形的平均比较次数,可以借由解出这个递回关系式可以精确地算出来。 在这里,n-1 是分割所使用的比较次数。因为基准值是相当均匀地落在排列好的数列次序之任何地方,总和就是所有可能分割的平均。 这个意思是,平均上快速排序比理想的比较次数,也就是最好情况下,只大约比较糟39%。这意味着,它比最坏情况较接近最好情况。这个快

关于各种排序方法的比较

各种排序方法的总结 一.直接插入排序 1.时间复杂度 移动次数和比较次数受初始排列的影响。 最好情况o(n) 最坏情况o(n2) 平均情况o(n2) 2.空间复杂度:o(1) 3.算法特点 稳定排序; 算法简便,且容易实现 适用于顺序和链式两种存储结构,链式存储时不需要移动记录,只修改指针; 适合于初始记录基本有序的情况; 当记录无序,且n较大时,不宜采用。 二.折半插入排序 1.时间复杂度 移动次数受初始排列的影响。 最好情况o(nlog2n) 最坏情况o(n2) 平均情况o(n2) 2.空间复杂度 o(1) 3.算法特点 稳定排序; 算法简便,且容易实现 只适用于顺序存储结构,不能用于链式存储结构; 适合记录无序、n较大的情况; 三.希尔排序 1.时间复杂度 2.空间复杂度 o(1) 3.算法特点 不稳定排序,记录跳跃式的移动; 只适用于顺序存储结构,不能用于链式存储结构; 增量序列可以有多种取法,最后一个增量值必须是1; 适合记录无序、n较大的情况; 四.冒泡排序 1.时间复杂度 移动次数和比较次数受初始排列的影响。 最好情况o(n) 最坏情况o(n2) 平均情况o(n2) 2.空间复杂度 o(1) 3.算法特点 稳定排序; 适用于顺序存储结构和链式存储结构; 适合记录无序、n较大时不宜采用; 五.快速排序 1.时间复杂度 移动次数和比较次数受初始排列的影响。

最好情况o(nlog2n) 最坏情况o(n2) 平均情况o(nlog2n) 2.空间复杂度:o(log2n) 递归算法 3.算法特点 不稳定排序; 算法简便,且容易实现 适用于顺序存储结构; 适合记录无序,且n较大情况。 六.直接选择排序 1.时间复杂度 比较次数不受初始排列的影响,移动次数受影响。 最好情况o(n2) 最坏情况o(n2) 平均情况o(n2) 2.空间复杂度 o(1) 3.算法特点 不稳定排序; 适用于顺序存储结构和链式存储结构; 移动记录的次数较多,适合记录占用空间较多时,采用此方法; 七.堆排序 1.时间复杂度 移动次数和比较次数受初始排列的影响。 最好情况o(nlog2n) 最坏情况o(nlog2n) 平均情况o(nlog2n) 2.空间复杂度:o(1) 3.算法特点 不稳定排序; 适用于顺序存储结构; n较小时不宜采用。 八.归并排序 1.时间复杂度 移动次数和比较次数受初始排列的影响。 最好情况o(nlog2n) 最坏情况o(nlog2n) 平均情况o(nlog2n) 2.空间复杂度:o(n) 3.算法特点 稳定排序; 适用于顺序和链式两种存储结构; 九.基数排序 1.时间复杂度 唯一一个不通过比较和移动记录实现排序的方法。 最好情况o(d(n+REDIX)) 最坏情况o(d(n+REDIX)) 平均情况o(d(n+REDIX)) 其中,d表示关键字的位数;n表示关键字的个数;REDIX表示基,即位上关键字的取值范围4.空间复杂度:o(n+REDIX) 5.算法特点 稳定排序; 适用于顺序和链式两种存储结构; 使用条件较多,需要知道各级关键字的主次关系和各级关系字的取值范围。

分治算法实验(用分治法实现快速排序算法)

算法分析与设计实验报告第四次附加实验

while (a[--j]>x); if (i>=j) { break; } Swap(a[i],a[j]); } a[p] = a[j]; //将基准元素放在合适的位置 a[j] = x; return j; } //通过RandomizedPartition函数来产生随机的划分 template vclass Type> int RandomizedPartition(Type a[], int p, int r) { int i = Random(p,r); Swap(a[i],a[p]); return Partition(a,p,r); } 较小个数排序序列的结果: 测试结果 较大个数排序序列的结果:

实验心得 快速排序在之前的数据结构中也是学过的,在几大排序算法中,快速排序和归并排序尤其是 重中之重,之前的快速排序都是给定确定的轴值,所以存在一些极端的情况使得时间复杂度 很高,排序的效果并不是很好,现在学习的一种利用随机化的快速排序算法,通过随机的确 定轴值,从而可以期望划分是较对称 的,减少了出现极端情况的次数,使得排序的效率挺高了很多, 化算法想呼应,而且关键的是对于随机生成函数,通过这一次的 学习终于弄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不错。 与后面的随机实 验和自己的 实验得分助教签名 附录: 完整代码(分治法) //随机后标记元素后的快速排序 #i nclude #in elude #inelude #include using namespacestd; template < class Type> void S &x,Type &y); // 声明swap函数 inline int Random(int x, int y); // 声明内联函数 template < class Type> int Partition(Type a[], int p, int r); // 声明 Partition 函数template int RandomizedPartition(Type a[], int p, int r); // 声明 RandomizedPartition 函数 int a[1000000]; //定义全局变量用来存放要查找的数组 更大个数排序序列的结果:

选择排序的算法实现

课题:选择排序的算法实现 授课教师:钱晓峰 单位:浙江金华第一中学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选择排序算法思想。 (2)初步掌握选择排序算法的程序实现。 2.能力目标:能使用选择排序算法设计程序解决简单的问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难点:选择排序算法的VB程序实现。 2. 教学重点:对于选择排序算法的理解、程序的实现。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本节课使用教学辅助网站开展游戏竞技和其他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和分析游戏中的玩法,得出“选择排序”的基本思路,进而使用VB来实现该算法。让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学到知识,然后再以这些知识为基础,组织学生进行又一个新的游戏。“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寓教于乐”便是这堂课的主导思想。

四、教学过程

五、教学设计说明 在各种游戏活动、娱乐活动中,人们都会不知不觉地使用各种基础算法的思想来解决问题。通过这类课堂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容易地理解和接受这些算法。“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寓教于乐”便是这堂课的主导思想。

本节课以教学辅助网站为依托,以游戏活动“牛人争霸赛”为主线,将教学内容融入到游戏活动中,让学生从中领悟知识、学到知识,然后又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新的游戏活动中。 本节课所使用的教学辅助站点记录了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通过这个站点,我们可以实时地了解每一个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也解决了《算法与程序设计》课程如何进行课堂评价的问题。 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对选择排序算法思想的理解和选择排序算法的程序实现。如何解决这两个难点是一开始就需要考虑的问题,本节课通过玩游戏的方式,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一种排序思维状态,然后引导学生分析玩游戏的步骤,这样就可以很顺畅地让学生体验到选择排序的算法思想。然后,进一步分析这种方法第I步的操作,让学生根据理解完成第二关的“流程图游戏”,这又很自然地引导学生朝算法实现的方向前进了一步,接着让学生分析游戏中完成的流程图,得出选择排序的程序。为了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最后以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巩固知识、强化理解。 六、个人简介 钱晓峰,男,中共党员,出生于1981年12月,浙江湖州人。2004年6月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同年应聘到浙江金华第一中学任教信息技术课。在开展日常教学工作的同时,开设的校本课程《网站设计与网页制作》、《常用信息加密与解密》,深受学生好评;与此同时,还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开发了《金华一中网络选课系统》、《金华信息学奥赛专题网》等网络应用程序;教学教研方面,也多次在省、市、学校的各项比赛中获奖。

分治法实现快速排序与两路合并排序

实验报告 (2015 / 2016 学年第二学期) 课程名称 实验名称分治法实现快速排序与两路合并排序 实验时间年月日指导单位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指导教师 学生姓名班级学号 学院(系) 专业 实验报告

三、实验原理及内容 实验原理: 分治法:即分而治之。将问题分解为规模较小,相互独立,类型相同的问题进行求解。对于无序数组的有序排序也就是按某种方式将序列分成两个或多个子序列,分别进行排序,再将已排序的子序列合并成一个有序序列。 实验内容: 两路合并排序算法的基本思想是:将待排序元素序列一分为二,得到两个长度基本相等的子序列,其过程类似于对半搜索;然后将子序列分别排序,如果子序列较长,还可以继续细分,知道子序列长度不超过1为止。 以上的实现由下列代码执行: void SortableList::MergeSort() { MergeSort(0,n-1); } void SortableList::MergeSort(int left,int right) { if (left

选择法排序的教学设计

VB 程序设计之十大算法-------“选择排序”教学设计 姓名:XXX 邮箱:XXX

本节课取自《Visual Basic 语言程序设计基础》,因本书中涉及到排序类的题型不多,而且知识点比较单一,例题没有很好的与控件结合起来,因此在课堂中将引入形式各样的题型,让学生通过读题、分步解题来掌握知识点,得出一类题型的解题规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中职二年级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班级,班级由33名同学组成。他们大部分突显出拿到编程题无从下手的窘况,缺乏分析问题的能力,由于英语底子薄,在编写代码方面有时即使知道该如何书写,但也总因为单词写错而影响整题得分。 【考纲分析】 对于这一算法,在考纲中只有这样一句话:“掌握选择排序法的编程方法”。但是对于这个知识点是高职高考中操作设计大分题,因此必须让学生引起高度的重视。例如在2016年的高职高考中,最后一题设计题16分就是关于排序题。【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简单排序题,得出读题的方法和解题“三步走”模块化的概念。 2.能够将长代码进行分块化编写,从而解决复杂题型。 过程与方法 1.读题时学会抓住其中的关键字,知道解题思路 2.边讲边练的教学法,帮助学生自主学习 情感与态度 1.以简单易懂题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树立信心 2.培养学生处理复杂问题的耐心 【教学重点】 1.清楚选择排序的固定代码 2.对编程类题型形成“输入、处理、输出”三步走的概念 3.养成高职高考解题的规范性。 【教学难点】 1.能够学会捕捉题中的关键字 2.能够书写选择排序与控件相结合的代码 【教学方法】 分析法、举例法

C语言常用排序算法

/* ===================================================================== ======== 相关知识介绍(所有定义只为帮助读者理解相关概念,并非严格定义): 1、稳定排序和非稳定排序 简单地说就是所有相等的数经过某种排序方法后,仍能保持它们在排序之前的相对次序,我们就 说这种排序方法是稳定的。反之,就是非稳定的。 比如:一组数排序前是a1,a2,a3,a4,a5,其中a2=a4,经过某种排序后为 a1,a2,a4,a3,a5, 则我们说这种排序是稳定的,因为a2排序前在a4的前面,排序后它还是在a4的前面。假如变成a1,a4, a2,a3,a5就不是稳定的了。 2、内排序和外排序 在排序过程中,所有需要排序的数都在内存,并在内存中调整它们的存储顺序,称为内排序; 在排序过程中,只有部分数被调入内存,并借助内存调整数在外存中的存放顺序排序方法称为外排序。 3、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 所谓算法的时间复杂度,是指执行算法所需要的计算工作量。 一个算法的空间复杂度,一般是指执行这个算法所需要的内存空间。 ===================================================================== =========== */ /* ================================================ 功能:选择排序 输入:数组名称(也就是数组首地址)、数组中元素个数 ================================================ */ /* ==================================================== 算法思想简单描述:

快速排序算法(论文)

1 绪论 快速排序(quicksort)是分治(divide and conquer)法的一个典型例子。快速排序(Quicksort)是对冒泡排序的一种改进。由C. A. R. Hoare在1962 年提出。它的基本思想是:通过一趟排序将要排序的数据分割成独立的两部分,其中一部分的所有数据都比另外一部分的所有数据都要小,然后再按此方法对这两部分数据分别进行快速排序,整个排序过程可以递归进行,以此达到整个数据变成有序序列。 快速排序算法具有良好的平均性能,因此它在实际中常常是首选的排序算法。本次任务主要以快速排序算法实现对任意数字序列的排序,并解决书本P59页 2-26问题: O n n 试说明如何修改快速排序算法,使它在最坏情况下的计算时间为(log) 所选编程语言为C语言。

2 快速排序算法 2.1快速排序算法简介 快速排序算法是基于分治策略的排序算法。即对于输入的子数组a[p:r],按以下三个步骤进行排序。 (1)分解:以a[p]为基准元素将a[p:r]划分成3段a[p:q-1],a[q]和a[q+1:r],使a[p:q-1]中任何一个元素小于等于a[q],而a[q+1:r]中任何一个元素大于等于a[q]。下标q在划分过程中确定。 (2)递归求解:通过递归调用快速排序算法分别对a[p:q-1]和a[q+1:r]进行排序。 (3)合并:由于对a[p:q-1]和a[q+1:r]的排序是就地进行的,所以在a[p:q-1]和a[q+1:r]都已排好的序后,不需要执行任何计算,a[p:r]就已排好序。

2.2 图1 快速排序算法流程图

2.3快速排序算法的算法实现 第一趟处理整个待排序列,选取其中的一个记录,通常选取第一个记录,以该记录的关键字值为基准,通过一趟快速排序将待排序列分割成独立的两个部分,前一部分记录的关键字比基准记录的关键字小,后一部分记录的关键字比基准记录的关键字大,基准记录得到了它在整个序列中的最终位置并被存放好,这个过程称为一趟快速排序。第二趟即分别对分割成两部分的子序列再进行快速排序,这样两部分子序列中的基准记录也得到了最终在序列中的位置并被存放好,又分别分割出独立的两个子序列。这是一个递归的过程,不断进行下去,直至每个待排子序列中都只有一个记录是为止,此时整个待排序列已排好序,排序算法结束。 快速排序的过程: (1)初始化。取第一个记录作为基准,设置两个整型指针i,j,分别指向将要与基准记录进行比较的左侧记录位置和右侧记录位置。最开始从右侧比较,当发生交换操作后,再从左侧比较。 (2)用基准记录与右侧记录进行比较。即与指针j指向的记录进行比较,如果右侧记录的关键字值大,则继续与右侧前一个记录进行比较,即j减1后,再用基准元素与j所指向的记录比较,若右侧的记录小,则将基准记录与j所指向的记录进行交换。 (3)用基准记录与左侧记录进行比较。即与指针i指向的记录进行比较,如果左侧记录的关键字值小,则继续与左侧后一个记录进行比较,即i加1后,再用基准记录与i指向的记录比较,若左侧的记录大,则将基准记录与i指向的记录比较。 (4)右侧比较与左侧比较交替重复进行,直到指针i与j指向同一位置,即指向基准记录最终的位置。 可实现的快速排序算法如下: void QuickSort(int a[],int p,int r) { i f(p

选择排序法教案

选择排序法教案 教学目标: 掌握选择排序的算法,并会用选择排序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选择排序算法的实现过程 教学难点: 选择排序算法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在实际生活中经常会产生一系列的数字,比如考试的成绩,运动会跑步的成绩,并对这些数据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得到我们所需要的数据,那么怎么样来实现这些排序呢?引入今天的课题。 二、新课 1.给出10个数,怎么实现排序呢? 78,86,92,58,78,91,72,68,35,74 学生回答:依次找出其中的最大数,找9次后能完成排序。 ●排第一个数时,用它和其后的所有数逐个进行比较,如果比其它数要大,则 进行交换,否则保持不变。经过一轮比较后,我们得到最大数,并置于第一位置。 相应的程序代码为: For i=2 to 10 if a(1)

a(i)=tmp end if next i 以此类推,我们得到一个通式,用于排第j个数For i=j+1 to 10 if a(j)

C语言常用排序算法

1、稳定排序和非稳定排序 简单地说就是所有相等的数经过某种排序方法后,仍能保持它们在排序之前的相对次序,我们就说这种排序方法是稳定的。反之,就是非稳定的。 比如:一组数排序前是a1,a2,a3,a4,a5,其中a2=a4,经过某种排序后为a1,a2,a4,a3,a5,则我们说这种排序是稳定的,因为a2排序前在a4的前面,排序后它还是在a4的前面。假如变成a1,a4,a2,a3,a5就不是稳定的了。 2、内排序和外排序在排序过程中,所有需要排序的数都在内存,并在内存中调整它们的存储顺序,称为内排序; 在排序过程中,只有部分数被调入内存,并借助内存调整数在外存中的存放顺序排序方法称为外排序。 3、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 所谓算法的时间复杂度,是指执行算法所需要的计算工作量。 一个算法的空间复杂度,一般是指执行这个算法所需要的内存空间。 ================================================ 功能:选择排序 输入:数组名称(也就是数组首地址)、数组中元素个数 ==================================================== 算法思想简单描述: 在要排序的一组数中,选出最小的一个数与第一个位置的数交换; 然后在剩下的数当中再找最小的与第二个位置的数交换,如此循环 到倒数第二个数和最后一个数比较为止。 选择排序是不稳定的。算法复杂度O(n2)--[n的平方] ===================================================== void select_sort(int*x,int n) { int i,j,min,t; for(i=0;i

查找和排序算法的实现(实验七)

实验七查找和排序算法的实现 ?实验目的及要求 (1)学生在实验中体会各种查找和内部排序算法的基本思想、适用场合,理解开发高效算法的可能性和寻找、构造高效算法的方法。 (2)掌握运用查找和排序解决一些实际应用问题。 二.实验内容: (1)编程实现一种查找算法(如折半查找、二叉排序树的查找、哈希查找等)算相应的ASL。 (2)编程实现一种内部排序算法(如插入排序、快速排序等)。 三.实验主要流程、基本操作或核心代码、算法片段(该部分如不够填写,请另加附页) (1)编程实现一种查找算法(如折半查找、二叉排序树的查找、哈希查找等)算相应的ASL。 程序代码: 折半查找: 头文件: #defi ne EQ(a,b) ((a)==(b)) #define LT(a,b) ((a)v(b)) #defi ne maxle ngth 20 typedef int ElemType; typedef struct{ ElemType key; ElemType other; }card;〃每条记录包含的数据项 typedef struct{ card r[maxle ngth]; int len gth; }SSTable;〃一张表中包含的记录容量 void Create(SSTable & L); int Search(SSTable L,i nt elem); 功能函数: #i nclude"1.h" #i nclude"stdio.h",并计,并计

void Create(SSTable &L) { printf(" 新的线性表已经创建,请确定元素个数(不超过20) \n"); scanf("%d",&L.length); printf(" 请按递增序列输入具体的相应个数的整数元素(空格隔开) \n"); for(int i=0;ielem) { printf(" 表中没有该元素(不在范围内) \n"); return 0; } int low=0,high=L.length-1; int mid; while(low<=high) { mid=(low+high)/2; if(EQ(L.r[mid].key,elem)){printf(" else if(LT(elem,L.r[mid].key)) { high=mid-1; } else { low=mid+1; } } printf(" 表中没有该元素(不在范围内) return 0; } 主函数: #include"stdio.h" #include"1.h" int main() {该元素在第%d 位\n",mid+1); return 0;} \n");

选 择 排 序 算 法 原 理

选择排序原理证明及Java实现 简单介绍 ? 选择排序是较为简单的排序算法之一,它的原理就是每次把剩余元素中最小的那个挑选出来放在这些剩余元素的首位置,举个栗子: 长度为5的一个数组:3,0,-5,1,8 第一次选择后: -5,0,3,1,8 第二次选择后: -5,0,3,1,8 第三次选择后: -5,0,1,3,8 第四次选择后: -5,0,1,3,8 最后一次选择: -5,0,1,3,8 注:标记红色字体的为发生交换的元素,下划线标记的为剩余元素 简单证明 ? 设数组a共有N个元素,对其进行选择排序: ?第一次选择将最小元素放在的位置,即此刻最小 ? 第二次选择将上一步操作后的剩余元素中的最小元素放在?的位置,因此必然小于等于,由于此刻的是从上一步操作后的剩余元素中选出的,必然也大于等于 同理,共经过N次选择后: Java代码实现

public class SelectionSort { public static void sort(Comparable[] a){ --排序操作 int min,i,j; for (i=0;i=a.length-1;i++){ --从头到尾选择length次 for (j=i+1;j=a.length-1;j++){ if (isLess(a[j],a[min])) } --采用打擂原理获取最小值的索引 exchange(a,i,min); public static boolean isLess(Comparable x,Comparable y){ return https://www.360docs.net/doc/b811116542.html,pareTo(y)0; } --判断x是否小于y public static void exchange(Comparable[] a,int i,int j){ --交换数组a中索引i和j所指的元素的值 Comparable t=a[i]; a[i]=a[j]; public static boolean isOrdered(Comparable[] a){ --判断数组是否有序 for (int i=0;i=a.length-2;i++){ if (a[i].compareTo(a[i+1])=0) continue; return false; return true;

第10章 排序练习题及答案

第十章排序 一、选择题 1.某内排序方法的稳定性是指( D )。 A.该排序算法不允许有相同的关键字记录B.该排序算法允许有相同的关键字记录C.平均时间为0(n log n)的排序方法D.以上都不对 2.下列排序算法中,其中( D )是稳定的。 A. 堆排序,冒泡排序 B. 快速排序,堆排序 C. 直接选择排序,归并排序 D. 归并排序,冒泡排序 3.稳定的排序方法是( B ) A.直接插入排序和快速排序B.折半插入排序和起泡排序 ] C.简单选择排序和四路归并排序D.树形选择排序和shell排序 4.下列排序方法中,哪一个是稳定的排序方法( B) A.直接选择排序B.二分法插入排序C.希尔排序D.快速排序 5.若要求尽可能快地对序列进行稳定的排序,则应选(B)。 A.快速排序 B.归并排序 C.冒泡排序 6.如果待排序序列中两个数据元素具有相同的值,在排序前后它们的相互位置发生颠倒,则称该排序算法是不稳定的。( CE )就是不稳定的排序方法。 A.起泡排序B.归并排序C.Shell排序D.直接插入排序E.简单选择排序 7.若需在O(nlog2n)的时间内完成对数组的排序,且要求排序是稳定的,则可选择的排序方法是( C )。 A. 快速排序 B. 堆排序 C. 归并排序 D. 直接插入排序 8.下面的排序算法中,不稳定的是( CDF ) ! A.起泡排序 B.折半插入排序 C.简单选择排序 D.希尔排序 E.基数排序 F.堆排序。9.下列内部排序算法中: A.快速排序 B.直接插入排序 C. 二路归并排序 D. 简单选择排序 E. 起泡排序 F. 堆排序(1)其比较次数与序列初态无关的算法是(CDF )(2)不稳定的排序算法是(ADF )(3)在初始序列已基本有序(除去n个元素中的某k个元素后即呈有序,k<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