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优秀表格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悟梨花
1、再读写梨花的语句,思考梨花的含义及作用。
【交流点拨】有四处:
(1)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2)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3)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4)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小结:以梨花美景来衬托美丽的梨花姑娘,以花写人,以花映人,写出了花的美,更突出了人的精神的美,表达出对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的赞美之情。(顺势点出梨花是全文的线索)
2、课文为什么用“驿路梨花”作标题?并引用陆游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为结尾?
两次误会:第一次:“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时,他说不是。第二次:“我们”和瑶族老人认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然而又不是。
悬念作用:在结构安排上,采用一连串的布疑,一环套一环地设悬与释念,以形成一股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文势。在故事情节发展上,带有浓郁的扑朔迷离、波谲云诡的神秘色彩。在读者心理上,造成疑团顿生、捉摸不定而非寻根究底不可的情绪。
3、作业布置:
(1)运用本文设置悬念、误会的手法写一件事。
(2)如果梨花姑娘回娘家,路过(经过)小茅屋,会发生什么事?
六、作业设计
1、“梨花”在文中多次出现,所指各不相同,指出下面三句中“梨花”各自的含义。填序号即可。
(1)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2)我们这才明白,屋里的米、水、干柴,以及那充满了热情的“请进”二字,都是出自那哈尼小姑娘的手。多好的梨花啊!()
事件发生的顺序: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哈尼族姑娘梨花照料小茅屋——梨花出嫁后梨花妹妹继续照料小茅屋——瑶族老人借住——“我们”路过这里住宿,瑶族老人送大米,一起修葺了小茅屋。
总结:从全文看,文章采用的记叙顺序是顺叙,而中间又巧妙的穿插了一些故事,使文章曲折有致,构思颇具匠心。
2、还有那些值得借鉴的写法?
四、写法探究
1、找出本文表示时间的词语,体会本文是什么记叙顺序?这种顺序有什么作用?
本文表示时间的词语:
暮色 夕阳西下 一弯新月 这天夜里 第二天早上 上个月 几年前 十多年前
课文描写的顺序:“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瑶族老人为小屋送米——“我们”一起修葺小茅屋——梨花妹妹照看小茅屋——梨花妹妹说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姐姐梨花照料小茅屋。
迷茫:广阔而看不清楚。
恍惚:不真切,不清楚。
简陋:简单粗陋不完备。
延伸:延长伸展。
香气四溢:指香气浓郁,向四面飘散。溢,水满外流。
2.了解作者
彭荆风,1929年生,江西萍乡人,作家。1952年开始在报刊发表作品,1955年出版短篇小说集《边寨亲人》。1956年与人合写电影文学剧本《边寨烽火》与《芦笙恋歌》,文革后出版作品有长篇小说《鹿衔草》,中篇小说《蛮帅部落的后代》《爱与恨的边界》《绿色的网》,短篇小说集《驿路梨花》等。
3.背景链接
文革时期,作者被投入囚牢;在牢房中,还坚持写作。“四人帮”垮台后,他的作品才重见天日。《驿路梨花》是作者坐了七年监狱以后重新提笔的第一部作品。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位作家对党的无比信赖,对新生活的无比热爱。确如作者在《驿路梨花》一书的后记中所写:“我热爱生活,……尽管我的功力有限,我还是要尽力为欢乐的生活奏乐。”正是在这样的心理下,作者才写出《驿路梨花》这样温暖如春阳的文章。
(3)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A梨花姑娘B自然界中的梨花
C梨花精神,即助人为乐的精神
2、《练习册》中基础部分1-10题
板书 设计
设计一:
四写梨花景美讴歌
驿路梨花木屋主人人美
设悬误会结构美 赞美
象征手法精神美
设计二:
梨花的含义
自然界的梨花 美丽善良的梨花姑娘 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课题
14 驿路梨花
课时按排
2课时
主备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掌握生字读音,生词含义,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学习略读课文的方法,在整体感知全文基础上,品赏文章巧妙的构思,探究文中梨花的深刻含义及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梨花精神”,在生活中也做一个乐于助人、文明善良的人。
推荐作品:《太阳升起》《绿月亮》《断肠草
2、同学们,梨花是洁白的,给人以纯洁的感受,梨花姑娘也是美的,所有为小茅屋的存在做过贡献的人都是美的,因为他们身上闪耀着雷锋精神。这篇文章让我们看到雷锋精神在祖国的边疆生根、开花,我们的人民群众已经表现出良好的社会公德。相信,只有我们不忘初心,将雷锋精神谨记心头,我们的未来一定是“驿路梨花处处开”。
这些,都表明草屋主人很热心,想得细致周到。草屋应有尽有,准备周全,安排妥当。过路人怎能不“对小茅房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呢?作者对小屋作如此细致的描绘,正是为了表现小屋主人善良赤诚之心,火一般的热情以及他的细心体贴。
2、本文有个疑问贯穿全文,这个疑问是什么?(这也是本文的悬念)小屋的主人是谁?
3、本文构思巧妙,有三次悬念和两次误会,再次略读课文,请找出来。边读边思,并勾画批注。说说这样写的好处。(找一找;读一读;说一说)
设计三:
一间小屋 二次误会 三设悬念 四处梨花 五个人物
误会作用:两个误会都带有喜剧色彩,而且又是人物交替误会,波澜迭起,别有情趣。在这双重误会中,迸发出雷锋精神的灿烂光辉。
总之,作者巧妙地设置悬念和误会,使情节富有戏剧性。整篇文章,短短的篇幅,却形成了路转峰回,跌宕起伏之势,读来很有味道。
五、评议小结
1、小屋的主人到底是谁?
2、文章为什么不以《小茅屋的故事》为题,而以《驿路梨花》为题?
外部:草顶、竹篾泥墙(远看);门从外扣着,白木门板上用黑炭写着两个字:“请进”(近视)
内部:先写火塘(室内地上挖的小坑,四周垒上砖石,中间生火取暖),灰是冷的;再写大竹床,虽然简陋,却铺着厚厚的稻草;又写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面装满了水,接着写自己的感受,“尝了一口” “清凉可口”;又借着电筒光发现墙上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屋内的描写,就像电影镜头的推移,最后停在那几行粗大的字上,犹如电影中的特写镜头。
【交流点拨】设置了三次悬念。第一次悬念:“我们”正焦急时发现小茅屋,却没有人,没有灯。“我们”产生这样的疑问:“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第二次悬念:“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而老人说:“我不是主人”。到底谁是主人呢? 第三次悬念:当“我们”要感谢哈尼小姑娘时,她说:“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解放军叔叔为什什么盖房子呢?
点拨:“驿路梨花”一语双关,在作者笔下,这既是自然界的梨花;又是梨花姑娘;还是雷锋同志助人为乐精神的象征:梨花的自然美和人物的心灵美,巧妙地联系在一起,达到了和谐的统一,自然而深刻地表现了文章的中心意思。
结尾“驿路梨花处处开”,作者在这里以花喻人,喻示雷锋精神就像洁白的梨花,在祖国大地处处开放,照应题目和开头,深刻地揭示了主题。
2、出示学习目标
二、自读交流
1.检测文中生字词。
(1)正确认读。
陡峭(qiào)着急(zháo)露宿(lù )喷香(pèn )
菌子(jùn)麂子 ( jǐ )撵走(niǎn ) 修葺(qì )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修葺:修理房屋。葺,用茅草覆盖房顶。
折损:因过分尊重使人承受不起,客套话。
驿路:这里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五、联读小结
1、“文革”中我经受了许多磨难。打倒“四人帮”后,我本来有许多痛苦的遭遇可以写,特别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伤痕文学”特别走红。我7年监狱生活更是走俏的题材,但是我却没有写这些。 “文革”后写的第一篇作品是传递美好情感的《驿路梨花》……我愿不断发现生活中的美,并传播给更多的朋友。
——彭荆风《我写<驿路梨花>》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这首诗最后一句“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是说,可以预料到来年寒食节,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表达了陆游听到收复西京的消息,异常高兴的心情。作家彭荆风借用这首诗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写了篇散文《驿路梨花》,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探究彭荆风要通过“驿路梨花处处开”表达怎样的情感?
教学重点
把握故事梗概,理清篇章结构。
教学难点
深入分析文章的上半部分,体会悬念的作用。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个 性 设 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立标
1、同学们,我们首先欣赏一首诗,说一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南宋 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第二课时
一、知目标:赏析梨花
找出文中写“梨花”的语句,读一读品一品,说说梨花的含义及作用。在文中相关语段作勾画批注。
二、品梨花
1、找一找,读一读。找出文中写“梨花”的语句,并有感情的朗读。
2、想一想,写一写。静思细想,揣摩批注,写几句品赏的话。
3、说一说,议一议。找出自己喜欢的梨花语句写点欣赏的话,在小组中交流自己写的批注,为全班交流做准备。
三、研读理解
(一)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学生自读,勾画圈点。课文写了哪些人?这些人为路边小茅屋做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2、填表检测(表格在PPT上)
四、细读探究
1、这些人物因为什么物件(东西)走到了一起?(小屋)这是件怎样的小屋?透过小屋你可以见到怎么样的屋主人?
【交流点拨】对小屋的描是由远而近,由外及里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