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高原特色农业面临的问题及挑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面临的问题及挑战

一、问题

(一)基础设施薄弱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差,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40%左右,高稳产农田占耕地面积不到三分之一,一半以上耕地面积得不到有效灌溉。农机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仅为44.5%,低于全国63%的平均水平18.5个百分点,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足。畜牧业生产设施设备落后,规模养殖比例较小。农业信息化水平,信息化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领域的应用处于起步阶段,农业大数据平台、物联网运用、电子商务等发展滞后,“互联网+高原特色农业”推进缓慢。

(二)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

高原特色农业总体上表现为“大资源”“小产业”“弱效益”,反差强烈。种植养殖大户、专业合作组织培育不够,发育不足。规模化生产基地配套设施不完善,优势特色产品损耗大,增值低。大多数农业企业仍以原料供给型、资源消耗型、初级加工型为主、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水平低,产前、产中、产后衔接不紧密。龙头企业散、小、弱,缺乏精深加工研发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大企业,难以带动更多的农民建立紧密的利益联接机制。多数产业处于分工低端,产业链条短,产品开发层次不高,附加值低。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仅为0.65:1,远低于全国2.2:1的水平。

(三)农业现代化程度低

参照我国2020年现代农业发展的5项定量指标,云南农业现代化程度较低。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重仅为30%,低于70%的标准40个百分点;高标准农田比重仅为27%,低于60%的标准33个百分点;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仅为44.5%,低于80%的标准35.5个百分点;农业科技进步贡献仅为55%,低于60%的标准5个百分点;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8242元,低于23000元的标准14758元。

(四)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不强

全省优质品种研发、关键科技攻关、配套技术集成、高端产品开发等方面的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不完善。高素质科技和管理人才匮乏。教学、科研与生产实际脱节,产品开发与市场消费需求不符,科技成果转化慢。示范基地建设数量不足,实用技术示范、推广滞后,良种良法推广应用率和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技术指导、生产保障、加工销售、金融信贷等相关服务化比较薄弱。检验检测检疫体系不健全,标准体系不完善,信息服务网络建设滞后,生产供应与市场需求信息不对称。

(五)高素质劳动力缺乏

云南外出务工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三分之一。留守务农人员结构性特征明显,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现象十分严重,农村人口教育程度不高,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重点对象中70%以上的劳动力只有初中文化水平。

二、挑战

(一)面临国际国内市场的双重竞争

国际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国际农产品贸易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全球贸易主导权竞争日益激烈。世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全球贸易主导权竞争日益激烈,我国在国际农业贸易竞争中面临的竞争环境越来越严峻。国内方面,各省(市、区)通过发展设施农业开发特色优质农产品,对云南利用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形成一定的冲击,如何将云南的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农业优势和市场优势,推进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的难度明显加大。

(二)面临资源和环境的双重约束

一方面,云南国土面积中山区面积占94%,高原特色农业是典型的山地农业。水资源在空间和时间上分布不均,水利化程度不高,对大宗农作物和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影响大。低温、雪灾、干旱、大风、冰雹、雷击、洪涝、滑坡、泥石流等气象灾害及次生、衍生灾害、各种病虫害等灾害频繁发生,应对的压力不断增大。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农民多采取大水(漫灌)、大药(高农药)、大肥(多施肥)、地膜覆盖等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导致土壤肥力下降,产出率降低。

另一方面,农业开发周期长,见效慢,土地、资金和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工业对农业、城市对农村资源要素“虹吸”效应更加凸显,农业发展要素在工农和城乡之间的均衡配置面临很大挑战;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导致部分高产稳产农用地被占用,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基地建设空间被压缩。

(三)协调资源要素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难度加大

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协调资源要素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难度加大。由于耕地补偿标准低、农村金融缺失、农村劳动力价格低廉等因素,土地、资金和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工业对农业、城市对乡村资料要素“虹吸”效应可能更加凸显,农业发展要素要在工农和城乡之间的均衡配置面临很大挑战。

三、面临的发展环境条件

(一)资源优势明显

云南农业发展具有独特的气候、资源、生态、区位等优势,地处低纬高原,具有鲜明的立体气候特征,农业生产季节限制不明显;是全国乃至全世界不可多得的生物种质资源宝库,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开发潜力巨大;森林覆盖率高,工业污染少,生态修复功能强;毗邻三国、面向两洋,口岸通道众多。

(二)产业基础较好

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畜牧业快速增长,进入全国畜牧大省行列;特色产业不断壮大,特色经济类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突破1亿亩,烟叶、核桃、天然橡胶、鲜切花、咖啡面积产量居全国第一,茶叶、甘蔗、肉类、蔬菜、马铃薯产量居全国前列,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总产值增长率、农业增加值增长率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居于全国前列;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进一步加强,农产品出口快速增长,成为全省第一大宗出口产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品牌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进一步增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与现代化进一步推进。

(三)政策环境良好

习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指导工作时,把“着力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作为对云南提出的“五个着力”之一,要求云南立足多样性资源这个独特基础,打好高原特色农业这张牌,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积极发展多样性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农村改革综合方案》对农业农村改革作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部署,将有效盘活农村资产,拓展农村经济发展空间,形成以工促农的良好局面,为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国家“一带一路”、产业转移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给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和各级党委、政府坚持把“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为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和舆论环境。

(四)市场优势明显

人们对农产品消费需求已经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城乡居民对绿色、有机、优质高效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强,绿色、生态、有机农业是未来世界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云南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具备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的先天条件。云南作为中国与东盟相邻的省份以及连接南亚的国际大通道,有着突出的区位优势和发展国际合作的潜能,可以将资源优势、生态优势和产品优势转化为质量优势、品牌优势和效益优势,打造优质、生态、绿色农业,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促进农业特色农产品出口,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农村经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