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别样人生
苏轼的一生
▪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题西林壁》
▪ 公元1084年,苏轼终于结束了他的黄州团练副使生活,奉调汝州。在路过九江 时,游览庐山,写下若干首诗,而这一首,是最后的总结。身处庐山之中,看到的 一切峰峦和流水都只是庐山的一部分,而非整体。有时候,我们所得非所见,所见 非所感,所感非事实。我们看到的是非对错其实并非真正的是非对错,因为我们的 眼界会被事物本身所遮挡,同时,又会受自己的好恶所左右。很多时候我们身在局 中,会被众多繁杂的事务蒙蔽双眼,走不出来,但自己作为旁观者时,就能看出利 弊来了。所谓,当局者迷。
▪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
▪ 元丰二年,苏轼由于诗词入狱,真是成也诗词,败也诗词。在黑暗的牢 房里,苏轼以为自己再也看不到外面的世界了,“魂飞汤火命如鸡”,苏轼 是有些可怜自己的,一颗拳拳报国之心,却是没有用处,到头来恐怕要客死 京城。
▪ 宋神宗也不是糊涂的君主,虽然他也不喜欢苏轼的恃才放旷,但是忠奸 他心中自有定数。再者当时的苏轼已经有一定的影响力了,朝廷里也有不少 人在帮助他,最终宋神宗还是放了苏轼。
▪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 任平生。
▪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 无风雨也无晴。
▪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 这首词写自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年。苏轼和大家一起出行游玩,中途遇 到大雨,同伴狼狈躲雨,却只有苏轼不以为意。在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时, 选择我行我素,有一种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因为人生的风雨和自然界的风 雨没有不同,都是一会晴天一会雨天,习惯就好。人生,就像泰戈尔一句诗: 天空没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我已飞过。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社会人生中的 风雨、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
苏轼乐观的故事
苏轼乐观的故事苏轼,自号东坡居士。
也是我们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一位伟大诗人。
那么你们对苏轼背后的故事了解多少呢?本文的内容是苏轼乐观的故事,喜欢的话记得分享。
苏轼的一生颠沛流离,命运多舛。
他一再被贬谪,甚至下狱。
然而,豁达的苏轼无论在什么样的逆境下,都不悲声叹气、怨天尤人。
无论处在何时何地,他总是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登山览胜,临渊赋诗,总是努力寻找人生的快乐,寻找人生的休闲感,而这种寻找反过来又提升了他诗词文章乃至做人的境界,很多流芳百世的诗词都是他在逆境中创作出来的。
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苏轼受“乌台诗案”之累,首次被贬黄州。
*历十月十二日的晚上,温柔的月光洒进苏轼栖身的屋舍,还在疗伤的苏轼不能拒绝月光的邀请,披衣起床,走入月光的怀抱,接受月光的抚摸,“解衣欲睡,月*入户,欣然起行”。
柔美的月光,抚平了苏轼的所有伤痛。
享受当下的月*才是最真实的,苏轼的痛苦升华了,他因此感到了快乐。
而快乐的进一步延伸就是分享。
他想到了在承天寺的朋友张怀民,也贬谪在此地,于是,他把这位朋友喊了来,两人一起在庭园中,在月*中散步赏月,并给我们留下了最美的月*描绘:“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像水一样澄澈,庭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投*下来,好像水草交错。
于是,两位文坛巨子在人生境界的澄澈度上,有了交集。
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58岁的苏轼被流放到广东惠阳,职务是宁远*节度副使,境况是“惠州安置”。
苏轼被贬谪至惠阳后,一间小小的寺庙,一片平凡的森林,居然让他醍醐灌顶,豁然醒悟:快乐就在当下!*传统的士大夫读书人都有一个习惯,就是爱好山水,无论在什么样的境况中,总要在山水中寄寓感情,抒发情怀,苏轼在惠州,自然也忘不了游赏山水。
当时,他没有专门的官邸,寄居在惠州嘉佑寺,听说东弥陀寺后面有座松风亭,风景不错,就准备去游玩一番。
这松风亭在一处高地上,亭子周边种了二十多种松树,清风一过,松涛阵阵,十分赏心悦目。
苏轼的人生态度
苏轼的人生态度苏轼的人生态度篇(一):苏轼旷达乐观的故事苏轼是一位非常旷达乐观的诗人,那么你想了解一下苏轼旷达乐观的故事吗?下面一起去阅读一下吧,希望大家喜欢!苏轼旷达乐观的故事苏东坡的仕途之路异常坎坷,在42年的官宦生涯中,1/3的时间在“下放”中度过。
42岁时,他因“乌台诗案”受小人谗言,被宋神宗贬到黄州。
而他并没有自暴自弃、放浪不羁,而是将一腔悲愤化作了文学创作的动力。
此间,他寄情于山水、与古人神交,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等流传千古的词作,在词坛开创了豪放之风的先河,也给自己的创作开辟了一方广阔天地。
“心烦手不闲,手忙心怡然。
”苏东坡在流放中,心中虽然烦闷,但却没有无所事事,反而事必躬亲,进而发展出耕地、烹调的爱好。
在劳动中,他的心情也变好了。
于是他成功地把“致君尧舜”的入世心态很快地转变为“聊从造物游”的出世心态,并激发出独特的创造力。
最典型的是,苏东坡在下放黄州、惠州期间,创造出20多种菜肴,如东坡肉、东坡鲫鱼、东坡豆腐等,这些菜品至今还被人们津津乐道。
、苏轼的故事1、苏轼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立志读尽人间书:自幼聪明过人的苏轼七岁知书,十岁能文,常常出口成章,发言为诗。
许多年长的人都来苏家向小苏轼请教学问,渐渐苏轼的名声就传出去了。
听多了众人的夸奖,再加上自家书房中已经找不到没读过的书了,苏轼渐渐骄傲起来,他觉得自己从先秦诸子百家到汉代大赋、唐代诗歌都很精通,可以说到了“学富五车”的程度了。
在这种自满的情绪的支配下,他得意洋洋地在自己书房挂了一幅自己写的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就在小苏轼自满的时候,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一天,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拿着一本书上门求教。
他对小苏轼说:“我问了好多文人,但他们都不认识这本书上的字。
听说你博学多识,大家都把你叫神童,你肯定认识,所以我走了好多路专门来找你,希望能得到你的帮助。
”苏轼一听很自信地接过老人手里的书,心想:“不就是字吗?我肯定行!”但他翻开书看了一会儿就呆了,这本书不但没看过,就连名字都没听过,而且书中有很多字他根本就不认识。
(完整word版)解读苏轼的一生
大家好,本人笔名为文刀,此次为你:解读苏轼的一生作为苏轼的眉山老乡,这两年我一直想写写我心中的苏轼,可一直没有下笔。
苏轼文风是行云流水,我今日也乱写一下,想到哪里写到哪里,了这个欠账。
中华三千年文人丛林,苏轼是我的最爱,凡是见到有关苏轼的书,我几乎都读都买。
唐宋八大家全集,浏览为主,只有苏轼全集唯一细读品味,这或许与我有苏轼眉山小老乡情结有关。
苏轼已经被古人写满了。
感谢宋代印刷术发达,宋人爱写日记、笔记,苏轼一生历史素材丰富,轶事多多。
作为有号召力的文化明星,苏轼也被今人写烂了。
中国人林语堂用英文写成《苏东坡传》,后人再反译为中文,不愧一代名传,文笔灿烂,摇曳多姿。
我看新出的刘小川的《苏东坡》和徐棻的《苏东坡和他的大宋朝》虽然篇幅大得多,与林语堂的《苏东坡传》相比,还是不是一个数量级。
大文人写大文人,时有神来之笔,实在难以超越。
刘小川写苏东坡,人物对话若彻底用四川话来写,也许更有味道。
徐棻写苏东坡,采用戏剧手法,虚构人物,如苏兴、江琥之类,又想历史写真,两难。
她还不如干脆写成一个电视连续剧剧本。
我看苏轼,千年后还有高分贝余响,杭州密州徐州黄州惠州儋州眉州都在抢夺这块金字招牌,不只因为他文学各个方面全能,更重要的是他人格完美,平易近人,风趣幽默,在大文豪中最有世俗凡人样、人间烟火味,很有大众亲和力。
他没有理学家那种假正经、伪道学味,可以亲切称他为我们的苏东坡。
苏轼是北宋高官,最高做到翰林学士知制浩,相当于国务院秘书长,离参知政事(总理级)差一点。
他是小皇帝的老师,又是高太皇太后垂帘听政时的秘书,可惜皇帝学生宋哲宗亲政后欺师。
看来他与张居正一样,师生关系没有搞好。
纵比来看,在宋代当文官最舒服,有官妓佐酒伴游,也许还陪睡。
苏轼本人长相清瘦,身高170厘米以上,比欧阳修人才强,又会诗词文赋,语言活泼风趣,因此更有女人缘。
我猜测身在后宫的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都有点暗恋他,皇帝宰相都有点嫉妒他。
他性激素水平似乎并不高,子女数量不如弟弟苏辙。
苏轼的心得8篇
苏轼的心得8篇心得体会可以让我们更加珍惜生活中的美好瞬间,感悟人生的真谛,心得简单的说就是我们在读书或者实践之后写下的感受性文字,作者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苏轼的心得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苏轼的心得篇1在古代的众多诗人中,我最喜欢的是苏轼。
因为他他的天才,他的灵动,他的超逸,他的多情,他的别致,浑身散发着诗香。
大起大落,沉浮莫测的.人生,曲折多难的儿女情长。
走近苏轼,揭开他心灵深处的神秘面纱,去感受他的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人生的跌宕起伏,狂风暴雨,他一笑泯千仇,淡然漠视,在烟雨迷蒙的人生中探求新的道路。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的坦然乐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身遭贬谪又蒙受冤屈,处境险恶,生活困顿,但他临危不惧,永远坚信阳光总在风雨后。
风雨不断打击着他支离破碎的人生,苏轼没有见风使舵,也没有惊慌失措,而用平常心去面对,去承受。
他带着乐观旷达,走进自然,走近山水,消除一切挫折、不幸。
登临山水,怀古凭吊,去感受大自然的雄奇壮丽,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在苦闷中寻求超越和解脱。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他苦闷和彷徨的同时,他为泛舟赤壁静谧美好的景色所陶醉,对归隐江河以寄余生的向往。
他将有限的生命融入大自然,使精神得以获得超然,获得自由。
走近苏轼,让我们一起体会他的安逸,顽强。
苏轼的心得篇2苏轼虽然早已逝,不朽诗篇流万世。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句话选自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苏轼,字东坡,号东坡居士,诗词量仅次于李白。
他曾经在京城做过三品的礼部尚书。
后因修改宰相王安石的著作,被调到西湖去当太守,他修建了苏堤,无意中还发明了“东坡肉”,且治民有方,所以整个西湖的百姓都很爱戴他。
他天性风流,常放下太守的架子去钓鱼;坐船去欣赏风景;去游览各地名胜;品尝杭州自己独有的各色美食……颇有一股要踏遍杭州西湖的气势,他还美其名曰:与民同乐。
苏轼的人生起伏与文学创作
苏轼的人生起伏与文学创作苏轼(1037年-1101年),原名苏东坡,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备受推崇的文学家、政治家和艺术家。
他的一生经历了大起大落,但始终坚持着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代宗师。
在他的作品中,不仅体现了对国家和民生的关怀,更表现了对自然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本文将探讨苏轼的人生起伏与文学创作,以期能更全面地了解这位伟大文学家的艺术成就和人生精神。
苏轼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家境虽富裕,但家风十分明朗,父母对他的教育十分重视。
他从小就表现出对文学的浓厚兴趣,并在十几岁的时候已经开始有所创作。
由于他的家庭背景和政治环境的变迁,苏轼经历了许多的起伏和挫折。
父亲在苏轼很小的时候去世,这使得家庭的压力更大,他不得不早早地背起了照顾家庭的责任。
考取功名之后,苏轼先后历任官职,并且在政治上有过多次的风波。
这些政治上的不幸遭遇最终让他遭遇了流放和牢狱之灾,生活经历了一段非常艰难的时期。
即使在这样的逆境中,苏轼的文学创作却并没有因此停滞不前,反而更加蓬勃和丰富。
在流放时期,他不仅以《浣溪沙》、《定风波》等词作表现了浓烈的家国情怀,还写就了《前赤壁赋》、《秋夜将暮时赋》等传世之作。
他用汉赋与宋词相结合的方式,表现了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自然的感悟和对人性的理解,传达出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痛苦人生的反思。
正是在这段饱受磨难的岁月中,苏轼完成了许多不朽之作,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
苏轼的文学创作有着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他的作品不仅在描写技巧和艺术表现上有着高超的造诣,更在思想内涵和情感表达上有着深刻的见解。
他的词作清丽明快,富有婉约之情,表现了对美好生活和爱情的渴望;而他的赋作则充满豪迈的气魄和对国家兴亡的忧虑。
他的作品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被誉为“苏门六子”之一,影响了后世无数的文学创作。
除了文学创作,苏轼在政治和社会上也有着重要的贡献。
苏轼人生各个阶段的代表作
苏轼人生四个阶段及代表作:1、读书、应举与入仕时期,亦即王安石全面变法以前时期。
这一时期苏轼主要经历了读书、应举、入仕等几个阶段。
苏轼读书很有自己的特色,一是受其父影响,不拘于经书而广涉群览,博闻强记;并且,有一套“八面受敌”即每次从不同角度去读书的科学方法;二是关心政治,“奋励有当世志”。
代表作:《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2、自请离朝,出任地方时期。
这一时期苏轼主要经历了出离中央、历任四州(杭州、密州、徐州、湖州。
杭州是他诗歌创作热情高涨期;密州是他词的创作步入繁盛期)、乌台受审、贬谪黄州等事件。
从此,苏轼的生活、思想发生了巨大的转折,文学创作进入全盛期。
一方面诗词文赋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写下了不少代表作;同时创作个性更加成熟,在反映现实的同时变得更超脱、更旷达。
代表作:《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3、重回朝廷及连放外任时期。
苏轼这次在朝期间,主持过学士院考试和进士贡举,为国家振兴擢拔人才,于是有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陈师道等云集京师,一时文坛兴盛,为北宋后期的文学发展开创出一个新的局面。
代表作:《惠崇春江晚景二首》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4、远谪惠、儋时期。
这期间,哲宗重新起用新党,把屡受旧党排斥的苏轼作为旧党处置,致使苏轼经历了一贬再贬的打击,一直被流放到今天的海南省儋县(儋州)。
代表作:《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苏轼:人生的三重境界,是一场充满禅意的修行
苏轼:⼈⽣的三重境界,是⼀场充满禅意的修⾏禅,是梵语的⾳译,意思是“安静的沉思”。
参禅,不是佛门中⼈的专利,也不是艰涩难懂的学问,若能有⼼修⾏,便是在红尘⾥,依然可得禅意。
宋代⼤诗⼈苏轼的⼀⽣就是⼀场充满禅意的修⾏,他⽤半⽣的颠沛流离感悟着⼈⽣的真谛,不断突破⾃⼰⼈⽣中的重重境界。
⼀念之悟,即⼊佛地。
下⾯就让我们⼀起看看苏轼的⼈⽣有着怎样的禅意吧。
曾经,有个急躁的青年请教禅师如何应对⽣活中的种种磨难,禅师看了看青年,举起⼿中的茶盏悠悠的说了句:“吃茶去”。
当⼈们的⽣活滑落⾕底的时候,世⼈往往表现出急躁和焦虑的情绪。
此时⼈们最需要的是静⼀静⼼,空⼀空繁杂的思绪,或许便能柳暗花明,迎来新的转机。
公元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锒铛⼊狱,迎来了⼈⽣的⾄暗时刻。
苏轼在狱中焦急万分,⼀度悲观的认为⾃⼰必死⽆疑。
于是,苏轼和⼉⼦约好,若是哪⽇朝堂上有处置⾃⼰的坏消息,那么就送⼀条鱼过来作为暗号。
哪知有⼀天⼉⼦有事,托了⼀位朋友来送饭,这位朋友并不知道送鱼是暗号,于是给苏轼送去⼀道肥美的鱼⾁⼤餐。
苏轼⼀看,以为⾃⼰⼤限将⾄,便在极度悲痛焦虑下,写好了给弟弟的诀别诗,然后等待着死神的降临。
有时候,悟道离⼈们很远,远得看不到尽头;有时候,悟道⼜离⼈们有近,近得就在⼈们眼前。
苏轼在狱中时,长期处于精神极度压抑状态,⼀直未能想出脱⾝之法。
眼下结局既知,患得患失之⼼⼤为减少,反⽽让苏轼可以理清思路解决眼前的局⾯。
苏轼想到,⾃⼰的诗⼀定会被呈给皇上,这样可以多耽搁⼏天时间,利⽤这个时间差,外⾯的亲朋故友或许能想到救⾃⼰的⽅法呢。
想到这⾥,苏轼索性放下了⼼事,该吃吃该喝喝,挺过了他⼈⽣最艰难的时刻。
结果正如苏轼所料,他的弟弟苏辙为营救他四处奔⾛,故旧也多上书为他求情,就连死对头王安⽯也说了句:“哪有盛世杀才⼦的道理啊”,⼀句话救了苏轼的命。
其实,苏轼救赎⾃⼰的彼岸不过距他⼀步之遥。
有时候,⼈们只需放下⼼中⽆谓的苦恼,霎时间便柳暗花明,天地皆宽。
你知道苏轼吗
你知道苏轼吗?你了解苏轼吗?一提起苏轼你自然而然就会想起他那脍炙人口的美文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那么,这些流传千古的诗词名句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传奇故事,而对于生活中和官场上的苏轼,你又了解多少呢?苏轼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人生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与他本人的个性为人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我们今天的人又该如何解读他的宦海沉浮与儿女情长呢?后世的人们为什么对苏轼始终有一种特别的喜爱,历经千年而不衰?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与众不同的文化学者,品尝跌宕起伏的别样人生。
苏东坡,是历史上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宋代书法四大家之一。
他真名苏轼,号东坡居士,出生于宋仁宗年代四川眉山县。
他的父母都是文化水平很高的人,他和弟弟从小就受到很好的教育,在十几岁就能把几十万字的《汉书》从头到尾的背出来。
苏轼年少时,天资聪颖,他广泛阅读诗书,博通经史,又长于作文,因而受到人们的赞赏,自矜之情亦随之而萌。
一日,苏轼于门前手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尽”与“遍”对,活画出苏轼当时的自傲之心。
没料到,几天之后,一鹤发童颜老者专程来苏宅向苏轼“求教”,他请苏轼认一认他带来的书。
苏轼满不在乎,接过一看,心中顿时发怔,书上的字一个也不认识;心高气傲的苏轼亦不免为之汗颜,只好连连向老者道不是,老者含笑飘然而去。
苏轼羞愧难当,跑到门前,在那副对联上各添上两字,境界为之一新,乡邻皆刮目:“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苏东坡的词一改宋时的软靡颓醉风格,走的是豪迈雄浑的路子,总是那么风神朗朗,仿佛春风得意的人一生都走在坦途上。
但,若一牵扯上亲人,便霎时间柔肠百转起来: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
这是他写给好友李常诗中的两句,是那么珍惜,惦念,仿佛要把唯一的弟弟捧在手里。
妻子王弗去世后的十年,也是他在政治上受尽折磨的十年,于是写道: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有一次,苏东坡到山上游玩,来到一座道观。
梦里不知身是客,吾心归处作故乡——苏东坡在黄州的日子
梦里不知身是客,吾心归处作故乡——苏东坡在黄州的日子元丰三年(1080)正月初一,苏轼在长子苏迈的陪伴下,由御史台差人押赴黄州。
二月初一,苏轼抵达黄州,而住哪儿却成了问题。
因朝廷规定,像苏轼这种戴罪异地安置的“官员”,不享受住房、工资、补贴等福利,吃穿住行都得自理。
还好城外定慧院僧人相邀,父子二人才有了落脚处,安心等待家人的到来。
能得此清静之所的接纳,实则因由太守徐君猷乐道尚文,特别仰慕苏轼的文采,而给予了照顾。
后两人性情相投,视彼此为知己,更多了佳话流传至今。
苏轼贬谪之地黄州,今属湖北黄冈市,依托长江优势,经济文化繁荣,历史悠久浑厚。
但在千年前,这里却是偏远、荒芜之所,人烟稀少,物产不丰,百姓生活十分清苦。
而被剥夺了官员待遇的苏轼,将如何克服艰苦条件、养活一家老小呢?此时考虑此问题还尚早,因为家眷还在路上呢。
暂时安顿下来的苏轼,一时间无所事事,作息饭食便同僧人。
除此外,他早晚会围着寺院的树林转悠,以散步来消遣,慢慢地,人静心空,思绪沉下来,过去的种种犹如影像放映:少年时的出类拔萃,青年时的意气风发,到如今的窘迫受困,都源于何故、起于何因?回想起来,在贬谪黄州以前,苏轼虽未在朝堂上大展拳脚,却在地方干得如鱼得水。
太守之职,赋予了他最直接的决策、指挥和处理权,因而苏轼治理管辖区时,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路和步骤去规划和实现,做起来政令通畅,往往事半功倍。
所以,在“乌台诗案”发生前,苏轼仕途算是一帆风顺的。
对于“乌台诗案”这猝不及防的挫折和打击,还来不及认真思考总结,便风尘仆仆地到了黄州。
眼下寄居寺庙,腾出了厘清自己的时间和空间。
于是,他开始问自己,有人跌了一跤,躺着怨天尤人;有人摔了跟头,爬起来顿悟了。
自己该怎么做?在定慧院的日子,很悠闲,也自在。
苏轼去山林里探幽觅胜,到江那边寻友访朋,坐禅院中听佛问道,他开始真正走进宗教,并尝试由此获得心灵平静和生命安宁。
他在《黄州安国寺记》中道:“间一二日辄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垢所以生而不可得。
部编版 语文 初三 (下)第三单元知人论世 对比阅读江城子 密州出猎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
1、乌台诗案——一夜白头,拉开苏轼不同人生的序 幕。
“乌台诗案”中,苏轼下狱后未卜生死,一日数惊。在等 待最后判决的时候,其子苏迈每天去监狱给他送饭。由于父 子不能见面,所以早在暗中约好,平时只送蔬菜和肉食,如 有死刑判决的坏消息,就改送鱼,以便心里早做准备。一日 ,苏迈因银钱用尽,需出京去借,便将为苏轼送饭一事委托 远亲代劳,却忘记告诉远亲暗中约定之事。偏巧那个远亲那 天送饭时,给苏轼送去了一条熏鱼。苏轼一见大惊,以为自 己凶多吉少,便以极度悲伤之心,为弟苏辙写下诀别诗两首 ,并且一夜白头。这一经历是苏轼人生的重大转折,自此, 历经生死的苏轼开启了别样人生。苏轼更加的认清自己的内 心,不再济济于名利,活得更加坦然和自我。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 、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 ,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 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 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 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 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 、枯木等。
2、人物生平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 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 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 )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唐宋八 大家之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 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 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 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 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 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二任杭州 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任龙图阁学士、
解读苏东坡:一生荣辱告诉我们什么是自在人生人生苏东坡
解读苏东坡:一生荣辱告诉我们什么是自在人生人生苏东坡一生荣辱告诉我们什么是自在人生假如你此时正处于人生上升期,你应该读读苏轼,因为失意总在不经意间出现。
苏轼,二十一岁入京参加科举考试,在欧阳修的推崇下,名动京城。
三十四岁,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自请到地方任职。
四十三岁,因“乌台诗案”贬官至黄州任团练副使。
五年后回京然后又到地方上任职。
五十七岁时又被贬官至惠州。
六十二岁再次贬官至海南儋洲,这是仅次于满门抄斩的处罚。
六十五岁去世。
单就个人际遇讲,还有什么比苏轼的人生更悲催?然而他留下的诗、文、词、书法、画,千年来却一直被后人交口称赞。
相比于苏轼,我们的失意算是什么?又该怎么看待这些失意?一、魂惊汤火命如鸡他是豪情万丈的。
故垒西边,凭江临风,随便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便惊艳了千古。
他是潇洒飘逸的,诗文中,他总在驾舟,弄琴,参禅问道。
原以为日子就会这样自在下去…甚至当有人告诉他,他的诗文受到检举时,他还笑言:“再也不愁皇上看不到我的诗了。
”他也曾脆弱过,官府的人来抓他时,气吞山河的情怀,淡然无染的禅心都无处可寻了。
他躲在角落里不肯出来,但又不能不面对。
别别扭扭出来时,还在纠结着该不该穿官服。
那天,他没来得及和家人道别,就被一根麻绳绑住,带走了,而理由,竟只是因为一些若非因陷害苏东坡,历史上不会留下他们任何一笔的小人物,对他才情的嫉妒以及因此引发的构陷。
“苏东坡在游街,整个民族在丢人。
”作家余秋雨这样写道。
然而,这还不是最惨的境地。
“遥怜北户吴兴守,诟辱通宵不忍闻”。
通宵侮辱、摧残到了其他犯人也听不下去的地步,而侮辱、摧残的对象竟然就是苏东坡!生命最低谷,他写下了这样的话:梦绕云山心似鹿,魂惊汤火命如鸡。
但,不敢抱怨,只能说“圣主如天万物春,草臣愚暗自亡身。
”他的人生曾经繁花似锦,高朋满座,但此时此刻却只能“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
”从春风得意到落木萧萧,这一夜间的世态炎凉,摧垮了生命的尊严,却没摧垮坚韧的心。
苏轼:不如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不如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一个文人的唏嘘一生。
宋代是公认的、文人知识分子最幸福的朝代。
宋太祖“勒石三戒”密诏不杀士大夫。
这是否代表宋代的文人都能过上美好人生呢?看看苏轼颠沛的人生,就知道:并非如此!在中国古代文人谱系中,苏轼当得起TOP5,上到花甲老人,下到黄口小儿,几乎人人知苏轼,即便不通文墨,也总归是听过“东坡肉”的。
就是这样一个名垂千古,且还将再垂万古的大知识分子,在他活着的65年人生中,几乎与顺遂绝缘,横看竖看,都是悲剧的一生。
1、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还是从苏轼的出身开始吧。
这样一个文豪,当然出生于文艺世家,眉州苏家,上追400年,先祖是唐朝诗人苏味道,再往上,甚至能追溯到东汉赵郡苏氏。
很多人说,苏轼算得上宋代的寒门贵子,单以钱财论,苏家的确谈不上富贵。
但从家风家学的角度来说,苏家算得上是精神文化层面的巨富。
老父苏洵,带着儿子苏轼和苏辙,独领中华文坛千年风骚。
这样的出身,羡慕不来,也烙印了苏轼铮铮不媚的性格脾气。
19岁时,苏轼娶了同乡王进士的女儿,王弗。
本以为妻子只是个样貌端正的闺秀,没想到她还精通文墨,能够跟自己对谈古今天下事。
此时的苏轼,舒展着腰身,感知着生命的蓬勃脉动。
20岁,苏轼赴开封参加科举,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惊艳考官。
说起来也很不幸,主考欧阳修读了苏轼的文章,一厢情愿的认定这手笔必然是自己学生曾巩写就的,为了避嫌,将此文定为第二名。
但总归苏轼的才名没有被埋没,欧阳修和当时的文坛领袖们,一致认定苏轼将来必成大材。
可惜命运馈赠了苏轼骨子里的才气,是以拿走他的好运气作为交换的。
初入京师,博得才名,还没来得及施展,苏轼的母亲程氏去世了,苏家三父子,只好扶丧离京。
意气风发的20岁,就生波折,好在苏轼的才气,取之不竭。
22岁,苏轼返回开封,24岁参加制科考试(一种不定期的非常规考试),轻松考中。
仕途,就此展开。
苏轼被分配到凤翔府(陕西),做了知府陈希亮的副手,这个陈希亮,说起来是苏轼的老乡兼世交。
苏轼的人生经历和人生态度
苏轼的人生经历和人生态度苏轼,北宋文学家、文学批评家、政治家、军事家,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人生经历和人生态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苏轼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家族世代都有文学才华。
从小就展露出卓越的文学天赋,他的父亲苏洵是一位著名文学家,对他的文学修养产生了重要影响。
然而,苏轼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
他曾多次遭遇官场的陷害与排挤,甚至被贬到地方任职。
然而,苏轼并没有被这些挫折击垮,他始终保持着乐观的人生态度。
苏轼的人生经历充满了坎坷与挫折,但他对于人生的态度却一直积极向上。
他以一颗豁达的心态面对人生的起伏,从不畏惧困难与挑战。
苏轼曾经说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句名言表达了他对于人生的理解和追求。
他认为人生短暂,面对困境和挫折,应该坚持自己的信仰和追求,不畏艰辛,勇往直前。
苏轼的乐观人生态度源于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文学的热爱。
他相信文学的力量可以超越人生的苦难,带来心灵的宁静和慰藉。
在他贬官期间,他甚至写下了许多慷慨激昂的诗歌,表达了他对人生的豪情壮志和对理想的追求。
他的诗词中充满了对自然美景和人生哲理的描绘,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
苏轼的人生态度也深受佛教和道家思想的影响。
他对佛教的研究使他更加懂得人生的无常和世间的虚幻。
他认为人生如梦幻泡影,应该通过修身养性来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他也深受道家思想的启发,提倡“无为而治”,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遵循自然的规律,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苏轼的人生经历和人生态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豪情壮志和坚持追求的精神成为了后世文人的楷模。
他以自己的文学才华和政治见解,推动了文化的繁荣与社会的发展。
他的乐观人生态度也给后人树立了榜样,鼓舞了无数人面对困境时的勇气和信心。
苏轼的人生经历和人生态度展现了一个文人的风采和追求。
他的坚韧不拔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在他的诗词中得以充分体现。
他以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人生的真谛和追求,成为了后世的楷模和榜样。
苏轼的人生经历和人生态度
苏轼的人生经历和人生态度苏轼是中国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他的一生充满了波折和坎坷,但始终保持着一颗豁达、乐观的心态。
人生经历:苏轼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他年轻时便展现出了卓越的文学才华和政治才干。
在朝廷中,他曾经担任过多个要职,如翰林学士、江宁知府、杭州知州等。
然而,由于权贵和奸佞的排挤和陷害,他多次被贬谪,流放到边远的地区。
在流放期间,苏轼经历了艰难困苦,饱受疾病和孤独的折磨。
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灰心丧气,放弃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他用他的诗词歌赋,抒发了他对仕途的看法和感受,表现了他对生活的不屈不挠。
人生转折:在苏轼被贬为黄州司马时,他的人生经历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在这段时间,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过去,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他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道:“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无奈和悲哀,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生活的豁达和乐观。
在黄州时期,苏轼还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如僧人佛印、道士吴复古等。
这些朋友对他的精神生活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鼓励。
人生态度:苏轼的人生态度是乐观向上、坚韧不拔的。
他坚信人生应该追求真理、追求自由和幸福。
他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地学习和成长,而人生的价值则在于为他人带来幸福和快乐。
在苏轼的许多诗篇中,都表达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他倡导一种“旷达”的人生态度,即不被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所打倒,要以豁达、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
例如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写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这句话表达了人生中的无常和变化,但也表达了面对人生变化的乐观和坚韧。
总的来说,苏轼的人生经历和人生观念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经历告诉我们,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都要坚韧不拔地面对生活;他的人生态度则告诉我们,要以乐观、豁达的心态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追求真理、追求自由和幸福。
苏轼的人生态度与诗意人生观
苏轼的人生态度与诗意人生观概述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的杰出文学家、书法家和政治家。
他以其卓越的才华和深刻的思想而闻名于世。
苏轼热爱诗词创作,同时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并表现出一种独特的人生态度和诗意人生观。
人生态度苏轼在面对困境和挫折时展现了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他曾多次被贬谪流放,但从未失去对人生和艺术的热情。
他以宽容、豁达的心态接受命运的安排,并将其融入自己的艺术创作中。
另外,苏轼注重自我反省和修身养性,倡导儒家思想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认为个体对于社会和国家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强调了个体改革、自我完善和道德修行。
诗意人生观苏轼提倡追求诗意人生,在他的诗作中表达了对自然、艺术和人生的热爱。
他喜欢借助诗词表达并感受人生中的美好瞬间,将自然景物和人情世故融入诗歌之中。
此外,苏轼也强调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他认为只有在内心平静、舒适的状态下,才能真正体验到人生的乐趣和美好。
影响力苏轼以其卓越才华和独特见解,在文学、艺术以及思想领域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不仅通过自己的创作体现出自己对人生的态度,还通过文学评论等方式传播着这种诗意人生观。
苏轼所提倡的积极向上、追求美好和人文精神等理念,也深深地影响了后来许多文化名流、艺术家和知识分子,并塑造了一代又一代人对于宇宙观和人生哲学的理解。
结论苏轼以其独特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推崇诗意人生观而为后世人所敬重。
通过他的诗作和思想传承,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到对待人生的积极态度和追求美好的动力,同时也能够体会到诗意人生带来的心灵愉悦和启示。
前半生的苏轼后半生的苏东坡
前半生的苏轼,后半生的苏东坡苏轼曾对自己的一生作过总结: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这是苏轼病逝前两个月,遇赦北还游览金山寺时,看着自己的一幅画像,心里百感交集,写下的《自题金山画像》诗。
他用自嘲的口吻,抒写平生到处漂泊,功业只是连连遭贬。
可以说这首诗成为了苏轼在最后时光里,对于自己的一生,最贴切、也是最为真实的诠释。
纵观他几十年的人生,几起几落,风风雨雨,失意坎坷,一生入狱一次,多次被贬。
一贬再贬,一次比一次远,真可谓是倒霉的一生。
当初,他与弟弟苏辙一同进士及第时,东坡才22岁,可说是少年得志,春风得意,又得欧阳修等名人赏识,一时间名声大噪,可以说风光无限。
然而正当他意欲大展宏图之时,一个噩耗从故乡传来——苏母去世,他只得回乡守孝。
期满才回到京城。
也是命运多舛,刚做了几年官,其父苏洵又故去,又回乡守孝三年。
待重回到京城,形势已发生了变化,王安石新党当政,以前的恩师欧阳修和相交的朋友都受到了排挤。
当时的形势对苏东坡相当不利。
他如果“识时务”也许成了“俊杰”,可原本就任性豪侠的东坡,心中对这一切很是不平。
王安石推行新法,他看到了新法的弊端,接连上书神宗,反对变法方案,搞得王安石很是愤怒,并就此遭到王安石一派的排挤。
无奈,只好自请外放为官。
他如触到霉头一般,从此开始了一路坎坷的人生旅途。
元丰二年(1079年),四十三岁的苏轼被调为湖州知州。
上任后,他即给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是诗人,笔端常带感情,即使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彩,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被新党利用。
他们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
七月二十八日,上任才三个月的苏轼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
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因其上植柏树,终年栖息乌鸦,故称乌台)。
苏轼的人生经历和人生态度
苏轼的人生经历和人生态度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人生经历和人生态度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苏轼出生在一个文化世家,自小就展现出卓越的才华。
他早年就读于岳阳楼学,师从李观,学习文学和诗词。
后来,他参加了科举考试,成为一名官员。
然而,他的政治生涯并不顺利。
由于他敢于直言,对不公正的政治决策提出异议,因此多次遭到贬谪和囚禁。
但是,这些困境并没有让苏轼丧失信心和激情。
苏轼的人生态度可以用“豪放洒脱”来形容。
他坚持自己的信念,不受外界的压力和诱惑。
面对困境和逆境,他始终保持乐观和积极的态度。
他以自己的坚韧和智慧,战胜了许多困难。
他在囚禁期间,依然保持着写作的热情,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诗词和文章。
他的作品洋溢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表达了他对人生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苏轼的人生经历和人生态度对我们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他的才华和精神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无论是在文学创作上还是在面对困境时,他都展现出了非凡的能力和勇气。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是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其次,他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面对困难和挫折,我们不能放弃,而是要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
苏轼的人生经历和人生态度也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启示。
首先,他的经历告诉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努力,才能取得进步和成就。
苏轼从小就非常勤奋,努力学习文学和诗词。
他的才华和成就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得来的。
其次,他的人生态度告诉我们,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都要坚持自己的信念,不放弃追求自己的梦想。
最后,他的作品也告诉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
只有真正热爱生活,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苏轼的人生经历和人生态度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
他的才华和精神都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他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努力和坚持,才能取得成功。
他的人生态度告诉我们,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坚持自己的信念。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
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
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
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
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 米芾(fú)、蔡襄并称宋四家;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 坡乐府》。
苏轼的别样人生
二 仕途坎坷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的别样人生
二 仕途坎坷
公元1075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留下了 一首气势雄豪,淋淳酣畅的爱国情怀的诗: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的别样人生
二 仕途坎坷
▼
▼
苏轼的别样人生
主考官、当朝的翰林学士、大文人、文坛领袖
苏轼的别样人生
一 少年成名
第一关,小菜一碟,苏轼、苏辙轻松过关。
第二关 第一名的水平,得了个第二名,虽冤但还是过 了。 第三关 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苏轼、苏辙也轻松过关。
被授予“进士及第”。
苏轼的别样人生
一 少年成名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意思是五十少进士,因为进士科较难,所以五十岁人考中, 已经算年轻了.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 题西林壁(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 赠刘景文 .冬景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4、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苏轼这一年才二十二岁,苏辙也不过才十 九岁。五十岁你考
中进士算是年青的,那二十二岁和十九岁考中进士岂不是少年 成名天下知吗。
苏轼的别样人生
一 少年成名
三年之后,苏轼、苏辙在父亲苏洵的带领下,再次来到京城,参加科举考试。
当朝皇帝宋仁宗特别赏析苏轼的文采,苏轼拿下第一。
苏轼从此走上仕途!
1、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公元1057年,21岁的苏轼和18岁的弟弟苏辙在父亲苏洵的带领
下,前往当时的京城开封参加科举考试......
第一道关:开封府举行的乡试, 过关成为举人,才有资格往下考。
第二道关:礼部组织的考试,相当于我们现在教育部组织的考试。 第三道关: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
苏轼的别样人生
一 少年成名
第一关,小菜一碟,苏轼、苏辙轻松过关。
第二关 小插曲。
题目《刑赏忠厚之至论》
苏轼的别样人生
一 少年成名
曾巩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 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 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 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 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二 仕途坎坷
王安石: 字介甫,号半山。江西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
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王安石变法
苏轼的别样人生
二 仕途坎坷 王 安 石 变 法 背 景
北宋王朝建立之后,开国皇帝赵匡胤吸取了唐王朝灭亡的经验教训,采取了
一系列的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比如说他不重用军人,军队由他自己直接控制,他大批地重用文职官员。
反对!
其一:苏轼认为,改革的关键在用人制度,而不在于制 度本身。
其二:苏轼主张循序渐进式改革,反对狂风暴雨式变革。 其三:苏轼与许多反对改革的元老有密切渊源关系。
苏轼的别样人生
二 仕途坎坷
宋神宗曾经有两次提拔苏轼在朝廷担任非常重要的官职, 但都被当朝宰相王安石拒绝。
为避免引火烧身,苏轼主动提出离开朝廷,到地方为官。 几经辗转,到了杭州......
5、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苏轼的别样人生
二 仕途坎坷
苏轼的别样人生
二 仕途坎坷
第一个官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三年任期满,调回朝廷担任官职----判官诰院。 这一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副宰相)。
苏轼的别样人生
苏轼的别样人生
一 少年成名
苏轼的别样人生
一 少年成名
夜梦嬉戏童子如,父师检责惊走书。 计功当毕春秋余,今乃沮及桓庄初。 坦然悸悟心不舒,起坐有如挂钩鱼。
------《夜梦》
晚上梦见自己小时候贪玩的事,父亲对学习监督得很严格,按照学习 计划,当天本来应该读完《春秋》这部史书,结果才读到桓公庄公部分, 不及全书的三分之一。心里担心父亲来检查家庭作业,所以感到提心吊 胆总是不踏实,好像嘴里挂了鱼钩的小鱼一样焦虑不安。
苏轼的别样人生
一 少年成名
苏轼(shí) : 轼:古代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 苏辙(zhé): 辙:车轮压过的痕迹。
苏轼的别样人生
一 少年成名
《后汉书.范滂传》 苏轼:“我希望长大后也做范滂这样的人,您同意吗?” 母亲:“你能做范滂,我为什么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呢?”
苏轼的别样人生
一 少年成名
古人云:学而优则仕
你重用文职官员你就得投入,提高工资待遇。这个负担加到谁身上呢?加到
老百姓身上。当时的北宋的王朝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不得不改革了。
当时年仅二十岁的宋神宗继位,决心要励精图治,改革变法。改革变法得
需要一个主持大计的人,宋神宗的研究就锁定在了王安石的身上。
苏轼的别样人生
二 仕途坎坷
苏轼对于王安石变法的态度:
二 仕途坎坷 乌 台 诗 案
乌台诗案发生于元丰二年(1079年),时御史何正臣等上表弹 劾苏轼,奏苏轼移知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 政,随后又牵连出大量苏轼诗文为证。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 后在御史台狱受审。据《汉书·薛宣朱博传》记载,御史台中有柏 树,野乌鸦数千栖居其上,故称御史台为“乌台”,亦称“柏台”。 “乌台诗案”由此得名。
名师讲坛
同心教育语文大素养课程
欢迎你
名师讲坛
同心教育语文大素养课程
唐宋八大家之
苏轼的别样人生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的别样人生
苏轼:
(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 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