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毒理学知识要点归纳

卫生毒理学知识要点归纳
卫生毒理学知识要点归纳

执业医师考试考点总结

卫生毒理学

[考点1] 毒理学分为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和管理毒理学。

[考点2] 卫生毒理学的研究任务主要包括:

①对环境因子(特别是外源化学物)进行安全性毒理学评价和危险评定;

②研究机体与环境因子有害的交互作用的规律,即中毒机制;

③为制定有关安全限值/卫生标准和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④研究预防和治疗化学物中毒的。

[考点3] 毒性是指化学物引起生物体损害作用的固有能力。

[考点4] 毒物是指能够使生物体发生有害反应、破坏结构和功能甚或引起死亡的任何物质。[考点5] 毒理学研究方法包括:

①实验动物整体(体内)试验;

②体外试验;

③受控的人体试验;

④人群流行病学研究。

[考点6] 损害作用是外源化学物毒效应的具体表现。

[考点7] 速发/迟发作用:

①速发作用指机体接触化学物后在短时间内出现的毒效应。

②迟发作用指机体接触化学物后,经过一定的时间间隔才表现出来的毒效应。

[考点8] 可逆作用指停止接触化学物后,造成的损伤可以逐渐恢复的作用。

[考点9] 不可逆作用是指停止触化学物后,损伤不能恢复,甚至进一步发展加重。化学物的毒作用是否可逆,主要取决于所受损伤组织的修复再生能力和损伤强度。

[考点10] 构成高危险人群易感性的生物学基础包括:

①年龄;

②性别;

③遗传因素;

④营养及膳食情况;

⑤疾病状况。

[考点11] 生物标志可用于:

①毒性测试的指标;

②外源化学物毒作用机制/模式研究;

③动物体内试验和体外试果外推至人;

④外源化学物对人体健康危险度评定。

[考点12] 决定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损害发生作用的重要因素,首先是剂量,其次是暴露特征。

[考点13] 在毒理学中,机体最常见的暴露外源化学物的途径为:经口、吸入和经皮。

[考点14] 急性毒性试验是指在24小时内一次或多次染毒;短期重复剂量毒性试验是指在1个月或短于1个月的重复染毒;亚慢性毒性试验是指在1个月至3个月或相当于实验动物生命周期的1/10的重复染毒;慢性毒性试验是指在3个月以上的重复染毒或相当于终生染毒。[考点15] 反应的观察终点通常以“有”或“无”、“异常”或“正常”来表示。

[考点16] 化学物的剂量越大,所引起的量反强度越大,或出现的质反应发生率越高。

[考点17] “S”形剂量-反应曲线的特点:

①大多数个体在中位剂量(即50%的反应值)两侧的剂量范围内发生应;

②曲线的中位剂量可用于描述平均反应;

③在剂量-反应曲线的左侧,群体中有很小比例在低剂量发生反应,是易感组或易反应组。

[考点18] 时间-反应关系通常包括:

①潜伏期;

②延迟效应;

③效应持续时间;

④暴露时间与浓度的关系。

[考点19] 绝对致死量或浓度(LLLL100或LLLL100)是指引起一组受试实验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考点20] 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LLLL50或LLLL50)是指引起一组受试实验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或浓度,LLLL50数值越小,表示外源化学物急性毒性越强。

[考点21] 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LLLL01,MLD或LLLL01,MLC)是指一组受试实验动物中,仅引起个别动物死亡的最小剂量或浓度。

[考点22] 安全限值=NOAEL/不确定系数。

[考点23] 暴露范围和危害范围的概念是以人群“暴露量”估计值为中心,定性地反映人群暴露的危险。

[考点24] 暴露范围(MOE)表示为:暴露范围=NOAEL/人群暴露量。MOE大,发生有害作用危险小。

[考点25] 暴露危害范围大,发生有害作用危险大。

[考点26] Zac为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即:Zac=LLLL0000/LLLL LL LLLL。当Zac值越小时,则说明化学物从产生轻微的慢性毒效应到急性中毒之间剂量范围越宽,即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越大。

[考点27] Zch为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即:Zch=Limac/Limch。当Zch值越大时,则说明化学物从产生急性轻微损害到导致急性死亡的剂量范围越窄,引起死亡的危险越大。

[考点28] 简单扩散:不消耗能量、不需要载体、不受饱和限速与竞争性抑制的影响。简单扩散的速率可用Fick定律表示:R=K×A(CC11-CC22)/d

[考点29] 生物膜两侧的浓度梯度对于扩散速率的影响最重要。

[考点30] 易化扩散又称载体扩散,化学物质为顺浓度梯度转运,不需要消耗能量。参与易化扩散的主要载体为溶质载体(slc)转运蛋白家族。

[考点31] 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胃液呈酸性,pH为2,弱酸性物质主要呈非解离状态,小肠的pH>6时,弱碱性物质主要以非解离状态存在,易与吸收。

[考点32] 空气中的化学毒物以气态(气体、蒸气)和气溶胶的形式存在。呼吸道是他们吸收的主要途径,肺是主要吸收器官。气态物质在呼吸道吸收与作用的部位主要取决于脂溶性和浓度。吸收速率的快慢受多种影响,最主要的是化学毒物在肺泡气中与肺毛细血管中的浓度差(或分压差)。

[考点33] 非极性物质透过角质层的能力与脂溶性成正比,与分子量成反比,分子量大于

40ODa的物质难以透过。

[考点34] 器官/组织的血流量及其对化学毒物的亲和力是影响分布的关键因素。

[考点35] 白蛋白是血浆中含量最丰富的蛋白质。

[考点36] 血脑屏障主要由脑内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底膜和星形胶构成。

[考点37] 肾脏是机体最重要的,也是机体最有效排泄器官。

[考点38] 弱酸、弱碱性物质的命运取决于尿液的pH。在生理条件下,尿液的pH为6~

6.5,一般低于血浆pH,有利于弱酸性物质的排泄。

[考点39] 时效是毒物动力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考点40] 生物利用度(F)又称生物有效度,指化学毒物进入血液循环的百分率。公式为:F=AUC(非静脉注射途径)/AUG(静脉注射途径)。

[考点41] 表观分布容积计算公式:LL dd(LL/kkkk)=X(染毒剂量,mg/kg)/C(时间为0时化学物的血浆浓度,mg/L)。

[考点42] 消除速率常数KK ee表示单位时间内化学毒物从体内消除的量占体内总量的比例,单位为时间的倒数??1。KK ee越大,化学毒物从机体消除的速度越快。

[考点43] 生物半减期(tt11/22)指机体体内血浆中的化学毒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考点44] 清除率指单位时间内机体所有消除途径能够排除化学毒物占有的血浆容积值,化学毒物的CL越大,从机体消除的速度越快。

[考点45] I相反应的结果是使被催化的底物暴露或获得功能基团。

[考点46] 无论是催化反应的多样性,还是使化学毒物解毒或活化为活性中间产物的数量与种类,细胞色素P450酶系均在生物转化酶中居于首位。

[考点47] 细胞色素P450酶系主要由三种成分组成,即:血红蛋白类、黄素蛋白和磷脂。其中细胞色素P450最为重要,是催化反应中的活性中心。

[考点48] 机体催化化学毒物水解的酶包括:酯酶、酰胺酶、肽酶和环氧化物水解酶,广泛存在于血浆、肝、肾、肠和神经组织中。

[考点49] Ⅱ相反应主要在肝脏进行。

[考点50] 葡糖醛酸结合是哺乳动物体内最主要的结合反应类型。

[考点51] 乙酰化作用含有芳香胺/肼基团的化学毒物代谢的主要途径为。

[考点52] 氨基酸结合是羧酸和芳香羟胺的主要代谢途径。

[考点53] 生物代谢的活化过程:

①亲电子物的形成;

②自由基的形成;

③亲核剂的形成;

④氧化还原反应物的生成。

[考点54] 代谢解毒的过程:

①无功能基团毒物的解毒;

②亲电子物的解毒;

③自由基的解毒;

④亲核物的解毒;

⑤蛋白质毒素解毒。

[考点55] 人的CYP1A1(芳经羟化酶)在肝外组织表达,肺的活性最强,可催化多种芳香烃成为致癌物。

[考点56] 某些有害气体的水溶性决定其在呼吸部位。

[考点57] 分散度越大,则颗粒越小,表面积越大。

[考点58] 化学毒物的解离程度取决于其本身的解离常数(pKa)和其所介质的pH。

[考点59] 酶的基因多态性是造成保留差异的重要原因。

[考点60] 成年动物生理特征最明显的差别是性别因素。

[考点61] 分娩后,化学毒物转运进入乳汁的数量和速率取决于毒物的pKa、脂溶性、分子量、蛋白结合水平以及血浆与乳汁之间的pH梯度。

[考点62] 一般认为,同种动物接触化学毒物的吸收速度和毒效应大小的顺序是:静脉注射>腹腔注射≥吸入>肌内注射>皮下注射>经口>经皮。

[考点63] 酒精的急性中毒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抑制,长期接触则引起肝脏的病变或者酒精依赖。

[考点64] 苯急性中毒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抑制,慢性中毒可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白血病。

[考点65] 常用的溶剂有水、植物油、悬浮剂为羧甲基纤维素和阿拉伯树胶,助溶剂为吐温-80。

[考点66]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毒物,以相似的方式和机制作用于同一毒作用靶,其对机体产生的总效应等于各化学毒物单独产生的效应之和,称为相加作用。

[考点67]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毒物作用于机体,其作用方式和作用部位等可能不同,所致的生物学效应也互不干扰,表现为各化学毒物本身的毒效应,称为独立作用。

[考点68] 各化学毒物交互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总效应大于它们各自产生的效应之和,称为协同作用。

[考点69] 一种化学毒物对某器官或系统无毒性,但与另一种化学毒物同时或先后暴露时可使后者毒性增强,称为加强作用。

[考点70] 各化学毒物交互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总效应小于它们各自产生的效应之和,称为拮抗作用。

[考点71] 毒理学试验的基本原则:

①化学毒物对实验动物产生的毒作用可以外推到人;

②实验动物必须暴露于最高剂量﹔

③选择成年的健康(雄性和雌性未孕)实验动物和人可能的暴露途径。

[考点72] 毒理学试验的基本目的:

①明确受试物毒作用的表现和性质;

②进行剂量-反应(效应)研究;

③确定毒作用的靶器官;

④确定损害的可逆性。

[考点73] 判断生物学意义时,应考虑:

①计量依赖趋势;

②结果的重现性﹔

③相关指标结果的一致性;

④差别的大小与类型;

⑤两种性别的一致性。

[考点74] 急性毒性指机体一次或24小时内多次接触一定剂量的化学毒物后在短期内发生的损害作用和致死效应,但一般规定24小时内不超过3次,且每次灌胃应至少间隔4小时。[考点75]经口染毒试验,要在试验前对动物禁食,小鼠、大鼠主要在夜间进食,故要求染毒前隔夜禁食。大动物可在染毒前不喂食,染毒后继续禁食3~4小时。

[考点76] 观察持续时间:测定化学毒物的LLLL50(LLLL50),一般要求计算实验动物接触受试物后14天内的总死亡数。

[考点77] 经典的皮肤刺激评价方法为Draize试验,常用动物为兔和豚鼠。观察时间的长短应足以观察和判断可逆或不可逆刺激作用,一般不超过14天。

[考点78] 蓄积作用是发生慢性中毒的基础。

[考点79]短期重复剂量毒性指机体连续或反复接触化学毒物2~4周所产生的毒效应。[考点80]亚慢性毒性指机体在较长时间内(相当于生命周期的1/10)连续或反复多次接触化学毒物所产生的毒效应。所谓“较长时间”对于啮齿类动物来说,一般为“1~6个月”。对大鼠通常为90天。

[考点81] 慢性毒性是指机体长期甚至终生连续或反复多次接触化学毒物所产生的毒效应。这里的长期对于啮齿类动物来说,一般为12~24个月。

[考点82] 实验动物选择一般用啮齿类动物,首选大鼠,以6~8周龄的成年动物为宜,雌雄各半。应在停止给予动物受试后继续观察14天。

[考点83] 亚慢性毒性试验:通常啮齿类动物为大鼠,非啮齿类动物为犬。每组大鼠不少于20只,犬不少于6~8只,且性别通常为雌雄各半。

[考点84] 慢性毒性试验目的:

①阐明受试物慢性毒作用的性质、靶器官和可逆性,为研究中毒机制和防治对策提供线索;

②确定慢性染毒条件下,受试物的剂量-反应关系,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剂量(LOAEL)和未观察到有害作用的剂量(NOAEL),为制定受试物的安全限值、进行危险评定提供毒理学资料;

③观察不同物种动物对受试物的毒效应差异,为将研究结果外推到人提供依据。

[考点85] 光修复是针对紫外线引起的嘧啶二聚体的修复功能,参与修复的酶是光裂合酶。[考点86] 突变的基础是遗传物质DNA的改变,根据DNA改变牵涉范围的大小,可将遗传损伤分为三大类,即: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和基因组突变。

[考点87] 致突变物引起的突变,对机体产生的不良后果主要取决于靶细胞类型。

[考点88] 体细胞突变的不良后果:

①体细胞突变与癌变﹔

②体细胞突变与致畸;

③体细胞突变的其他不良后果(致死性突变和可遗传的改变)。

[考点89] 目前致突变试验能够检测的遗传学终点有四种:

①基因突变;

②染色体畸变﹔

③非整倍体;

④DNA原始损伤。

[考点90] 染色体畸变试验:

①微核试验,最常用的是小鼠;

②染色体畸变试验﹔

③显性致死试验,一般认为显性致死主要是由于染色体损伤的结果。

显性致死试验以胚胎死亡为观察终点,用于检测受试物对动物性细胞的染色体损伤作用。

[考点91] 几种常见的致癌物:多环芳经、N-取代芳香族化合物、黄曲霉毒素、N-亚硝胺。[考点92] 化学致癌是一个多阶段的过程,至少包括引发、促长和进展三个阶段。

[考点93] IARC分类:

①I类为人类致癌物;

②2A类为对人很可能的致癌物和2B类为对人可能的致癌物;

③3类为对人的致癌性尚不能确定;

④4类为可能对人类不致癌。

[考点94] 遗传毒性致癌物的特点为:

①具有致突变性;

②致癌性有剂量依赖性。

[考点95] 表观遗传毒性致癌物:

①促长剂;

②激素调控剂;

③细胞毒剂;

④过氧化物酶体增值剂;

⑤免疫抑制剂;

⑥固态物质。

[考点96] 小鼠皮肤肿瘤实验典型的引发剂为致癌性多环芳烃,促长剂为佛波醇酯。

[考点97] 小鼠肺肿瘤诱发试验典型的引发剂为乌拉坦,促长剂为二丁基羟基甲苯。

[考点98] 哺乳动物长期致癌试验常用的是大鼠和小鼠,一般选用刚离乳的动物,雌雄各半。

[考点99] 肿瘤发生率是整个试验结束后,患瘤动物总数在有效动物总数中所占的百分率。计算公式为:肿瘤发生率(%)=(试验结束时患肿瘤动物总数/有效动物总数)×100%。[考点100] 发育毒性的主要表现为发育生物体死亡、结构异常、生长迟缓功能缺陷。

[考点101] 外源化学物对生殖与发育过程的损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性腺毒性;

②胚胎毒性;

③胎盘毒性。

[考点102] 器官形成期对致畸物最为敏感,器官形成期是发生结构畸形的关键期。

[考点103] 致畸作用是发育毒性中最重要的一种表现常规致畸试验,是评定外源化学物是否具有致畸作用的标准方法。

[考点104] 母体毒性是指化学毒物对妊娠母体的有害效应,表现为增重减慢、功能异常、临床体征甚至死亡。影响发育的母体因素主要包括遗传、疾病、营养、应激等,也可以通过胎盘毒性影响发育。

[考点105] 三段生殖毒性试验:

①第一阶段试验生育力与早期胚胎发育毒性试验:目的是评价外源化学物对配子的发育与成熟、交配行为、生育力、胚胎着床前和着床的影响。实验动物首选大鼠;

②第二阶段试验胚体-胎体毒性试验(致畸试验)目的是评价母体自胚泡着床到硬腭闭合期间(器官形成期)接触受试物对妊娠雌性和对胚体-胎体发育的有害影响;

③第三阶段出生前后发育毒性试验(围生期毒性试验)首选大鼠。

[考点106] 生殖毒性试验主要观察下列4个指标:

①受孕率:反映雌性动物生育能力及受孕情况。受孕率=妊娠雌性动物数/交配雌性动物数×100%;

②正常分娩率:反映雌性动物妊娠过程是否受到影响。正常分娩率=正常分娩雌性动物数/妊娠动物数×100%;

③幼仔出生存活率:反映雌性动物分娩过程是否正常。幼仔出生存活率=出生4天存活幼仔数/分娩时出生存活幼仔数×100%;

④幼仔哺乳成活率=反映雌性动物受乳哺育幼仔的能力。幼仔哺乳成活率=21天断乳存活率幼仔数/出生4天存活幼仔数×100%。

[考点107] 在毒理学研究中提倡“3R”原则,即替代、减少和优化。

[考点108] 现行的化学物毒性测试策略有3种基本方案︰成组方案、分阶段(分层)方案和专用方案。

[考点109] 危险评定包括4个步骤:

①危害识别;

②危害表征;

③暴露评定;

④危险度表征。

[考点120] 危害识别是定性的危险评定,其余三个组成部分构成定量的危险评定。

[考点121] 危害识别应确定对于某个毒理学终点,待评价化学物是否是实验动物和人类的毒物。

[考点122] 危害表征是对一种化学物或场所(景)可能引起的有害作用进行定性和定量描述,包括剂量-反应评定和伴随的不确定性。

[考点123] 暴露评定主要是评价到达靶人群的特定化学物的浓度或量,包括:数量、频率、期限、途径和范围。

[考点124] 危险表征主要是决策建议,包括:发生的概率、严重性、给定的人群和伴随的不确定性。

[考点125] 化学品的管理是政府行为,必须依法管理,有主管的政府机构,应该设置政府部门间协调机构。

[考点126] GHS包括5个部分:

①导言;

②物理危害;

③健康危害;

④环境危害;

③9个附件。

[考点127] 危险交流的主要信息包括:

①危险的性质;

②危险度评定的不确定性;

③危险性管理的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