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全册
全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全册 共110页)
全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全册共110页)目录1 消息二则2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3 “飞天”凌空4 一着惊海天5 藤野先生6 回忆我的母亲7*列夫·托尔斯泰8*美丽的颜色9 三峡10 短文二篇11*与朱元思书12 唐诗五首13 背影14 白杨礼赞15*散文二篇16*昆明的雨1.消息二则国学名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学习重点掌握新闻常识,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学习难点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特点。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历史背景;掌握新闻常识;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2.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自主突破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区域.()溃.退()锐.不可当()芜.湖()歼.()灭要塞.()督战..()芜.湖()阻遏.()管辖.()2.解释下列词语。
(1)溃退:(2)要塞:(3)业已:(4)锐不可当:(5)摧枯拉朽:3.常识填空:(1)新闻的定义:“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
所以新闻,又叫,是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
(2)、新闻的六要素:、、事件发生的、、。
(3)新闻的三个特点:A、内容真实准确;()B、报道迅速及时;()C、、语言简明扼要。
()(4)新闻的结构通常包括、、、、五部分。
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答案:1.yù kuì dǎng jiān sài dū wúè xiá2.(1)失败而退却。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全册
八年级语文(上)课中导学1《消息二则》【学习目标】1.了解消息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消息的能力。
2.根据消息的结构理清课文内容和层次。
(重)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
(难)【预习检测】听写:【文学常识】一【文体常识】一【字词积累】“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
芜湖(wG 摧枯拉朽(1)溃退(ku i)荻港(d i)锐不可当(d a ng)泄气(xi。
)要塞(s d i )签(qi a n)订歼(ji a n)灭摧枯拉朽: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当,抵挡。
【整体感知】2.分别找出两则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3.找出两则新闻结构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合作探究】1.默读勾画消息一,哪些词语最能体现作者的感情倾向?表达了怎样的新闻主题?2.消息二报道的主体是写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为何是从中路军写起?何处详写?何处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3.揣摩语言,把握新闻语言准确精炼的特点。
如: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八年级语文(上)第1页共2页八年级语文(上)第1课巩固练习1.下列词语中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芜(w S)湖摧枯(g⑴拉朽B溃(ku i)退繁他川昌・・・・C获(hu o)港锐不可当(d a ng)D歼(ji G n)灭要塞(s G i)• ・・・2.为下面的语句加上合适的动词,正确的一项是: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及()一切抵抗之敌,()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江阴要塞,()长江。
A消灭、击败、夺回、占据、控制B歼灭、击败、占据、控制、切断C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D消灭、击溃、控制、占据、控制3.下面是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语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导语和标题扣的很紧,是标题的拓展和具体化。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学案(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学案(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学案第1篇】一、设计思想:新闻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一种文体,电视、报纸、网络都是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途径。
但是,学生只是停留在感性的认识上,并没有真正了解这种文体的特点和结构,所以,我想通过让学生模拟新闻播报的形式,由感性到理性,引导学生去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结构明显,容易分辨。
再由学生模拟“天气预报”讲解员来讲解各路军的渡江经过,体会新闻语言的简明、准确的特点,感受这则消息给当时中国军民的巨大鼓舞作用。
印象会更加深刻。
并以此文为例文,学习消息的写作,进一步加深对新闻特点和结构的理解和把握。
二、教材分析: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都是战争题材的文章,让学生理解我们不要战争,要和平的深挚愿望。
这则新闻是第一篇课文,《课标》上要求只需初步了解新闻文体,学会读新闻,体会课文洋溢的胜利激情。
三、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认知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自学能力也初步具备了,因此,我想更多的训练他们的表达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和概括能力。
四、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2、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3、理解本则新闻的巨大鼓舞作用五、重点难点1、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2、体会新闻语言简明、准确的特点3、了解渡江战役的经过,4、难点,体会这则消息对中国人民的巨大鼓舞六、教学策略与手段学生引导学生,学生挑战学生,合作讨论,共同总结。
七、课前准备1、学生:预习课文,朗读课文,读准字音,预习朗读指导:朗读时应庄重,平稳,略带喜色,标题要读出气势;语速不宜过快,也不宜过慢;要注意标题、导语、主体部分之间及主体部分三个层次之间的停顿。
关键在于把握节奏。
2、教师:研读教材,立足文本,力求问题深入浅出、准备投影仪、小教鞭八、教学过程(一)导入:(找班上朗读较好的男女生各一名,模拟《新闻联播》的新闻主播,播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读到导语部分,停止。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一、读,读出故事内容二、理解重点词语、句子三、读出故事寓意教学过程一、导入由“精卫填海”导入二、检查预习作业(课件展示,有疑义的地方师生讨论)(一)利用工具书,给加点字注音万仞(rèn)惩山北之塞(cheng)(se)荷担者(he)箕畚(ji)(ben)河曲智叟亡以应(sou)(wu)一厝朔东(cuo)(shuo)始龀(chen)无穷匮也(kui)雍南(yong)曾不能损魁父之丘(zeng)(二)找出句中通假字并解释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同“返”,返回)2、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同“无”,没有)4、一厝朔东(“厝”同“措”,放置)5、指通豫南(“指”同“直”,一直,直接)(三)指出下列加横线词的古今意义1、何苦而不平(古义:愁什么,担心什么今义:不值得)2、曾不能(古义:竟,却今义:曾经)3、损魁父之丘(古义:削平今义:损坏)4、年且九十(古义:将近今义:并且)5、惩山北之塞(古义:苦于今义:惩罚)6、聚室而谋曰(古义:家人今义:房屋)7、如太行、王屋何去何?(古义:把。
怎么样今义:怎样)8、汝心之固(古义:思想今义:心理)(四)指出下列句中“之”字的用法及意义1、冀州之南(助词,的)2、山北之塞(助词,介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在意义)3、出入之迂(助词,介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在意义)4、跳往助之(代词,指愚公家)5、何曲智叟笑而止之(代词,指愚公)6、操蛇之神闻之(代词,指愚公移山这件事)(五)指出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1、面山而居(连词,表承接)2、笑而止之(连词,表修饰)3、而山不加增(连词,表转折)4、何苦而不平(连词,表承接)(六)指出下列加横线词的活用类型1、毕力平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2、面山而居(名词用作动词,面对着)3、箕畚运于渤的海之尾(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七)指出下列同一词语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焉:始一反焉(句末语气助词)杂然:杂然相许(纷纷)且焉置土石(哪里)杂然前陈(零乱的样子)固:汝心之固(顽固)且:年且九十(将近)吾义固不杀人(本来)且焉置土石(况且)(八)将下列省略句补充完整1、一厝朔东(一厝于朔东)2、帝感其诚(帝感于其诚)(九)将下列倒装句改为一般语序1、且焉置土石?(且置土石焉)2、告之于帝(于帝告之)3、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三、读1、自读课文,划分句读,有疑的地方画出,师生讨论预设: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2、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2、听范读录音3、个别同学读课文,其余同学听评4、分角色朗读,读出语气、语调、情感5、全班齐读6、全班背诵四、思考、讨论,完成课堂练习1、开头一句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其作用:衬托愚公形象的高大,山越高大,移山的任务越艰巨,愚公敢于移山的决心和勇气就越突出,其精神就越伟大。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导学案第【1】篇〗一、课题《昆明的雨》(语文八年级)二、教材简解《昆明的雨》是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本单元已学习写人记事散文《背影》,托物言志散文《白杨礼赞》,议论性散文《永久的生命》《我为什么而活着》。
本文是本单元的最后一篇,是写景抒情散文。
学生通过对前三课的学习,已对散文这种文体有了一定的了解,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比如品味语言。
而本文作为自读课文,更要延续和强化这种方法,贴着文本的阅读才是真阅读。
文章通过描写昆明的雨以及雨季中的人、事、景、物的形、声、色、味等,来表达作者对昆明的雨(即过往岁月)的想念,抒发了作者对人世间平淡生活的珍爱。
文章的形很散,内容有一幅题字书画,一个民间风俗,一碗人间烟火,一则从容笑话,一个杨梅女孩,一盘缅桂香花,一对热情母女,一次雨中小酌,一首情味小诗等,但始终只有一个神,就是爱自然、爱生活、爱平民百姓、爱昆明的雨。
三、目标预设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朗读课文,感悟平淡语言中的不平淡,平淡构思中的不平淡,体会汪曾祺散文“淡而有味”的特点。
3.感受作者爱自然、爱生活、爱平民百姓、爱昆明的雨的感情。
四、重点、难点感悟平淡的语言中的不平淡,平淡构思中的不平淡,体会汪曾祺散文“淡而有味”的特点。
五、设计理念1、对话互动理念2、自主性学习理念3、培养阅读能力理念六、设计思路1.知识和能力:通过默读课文,找出昆明的雨中的人、事、景、物等内容,体会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2.过程和方法:通过品读字、词、句、段平淡中的不平淡,体会作者对昆明人、事、景、物的喜爱与想念之情。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作者爱自然、爱生活、爱平民百姓的人文情怀。
七、教学过程(一)导入由汪曾祺的一段话导入。
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
——汪曾祺板书课题:昆明的雨汪曾祺平淡(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人教部编版)全册导学案-23 周亚夫军细柳.doc
23周亚夫军细柳导学案司马迁主备人审核人印刷批准【学习目标】1、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或显文言文的能力;2、揣摩人物语气,体会人物思想感情;3、能根据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4、理解对比写法;5、了解本文的现实意义。
【重点难点】1、重点词汇和语句;2、词类活用现象;3、体会人物思想感情;4、对比在文中的作用。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大家好!大家还记得:王维的《观猎》一诗吗?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风劲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这首五言律诗描写了一位将军打猎的情景。
诗中对涉猎将军的英姿作了形象、逼真的描写,热情的歌颂了将军的豪迈气概,曲折的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这里面的将军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主人公―――周亚夫,来讲述他在细柳营的故事,体会他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
二:课前预习基础知识1、给加线的字注音。
棘门()彀()弓弩()诏令()揖()介胄()曩者()辔()称谢()2、难字认读彀gòu诏zhào辔pèi曩nǎng3、形似字┏诏:诏令┏胄:甲胄┏驰:驱驰┗昭:昭华┗胃:胃口┗弛:松弛┏揖:作揖┏弩:弓弩┏壁:墙壁┗楫:舟楫┗驽:驽马┗璧:璧玉4、词语解释【军细柳】在细柳驻军。
军,驻军。
【大入边】大规模侵入汉朝边境。
边,边境。
【已而之细柳军】不久来到了细柳军营。
已而,旋即;不久。
之,到达。
【披甲】披戴盔甲。
被(pī),穿着。
【锐兵刃】使兵器锋利。
锐,使……锋利。
【不得】不被允许。
得,表示许可。
【居无何】过了不久。
无何,不多时,不久。
【于是】在这个时候。
是,代词,指这个时候。
【约】规定。
【驱驰】纵马奔驰。
【持兵】手执兵器。
兵,兵器。
【揖(yī)】双手抱拳行礼。
【介胄之士】穿戴着盔甲的将士。
介,铠甲。
胄(zhòu),头盔。
课文中介胄的意思是穿铠甲,戴头盔。
【天子为动】天子被他所感动。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飞天凌空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飞天凌空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飞天凌空导学案第【1】篇〗导学目标:1.了解新闻特写的有关知识,明确新闻特写的一些特点。
2.认真阅读课文,品味文章优美而生动的语言。
(重点)3.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学法指导一:【动词的作用】动词的作用可以表达为:准确生动地+描绘了……过程(……技巧)+显示了/写出了……性格(形象)+表现了……心情(品质/精神/感情)学法指导二:【文章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联想、想象、象征(托物言志)、比较、对比、衬托、反衬、烘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笔铺垫、前后照应、直接、间接描写、欲扬先抑等。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对有着“跳水皇后”之美称的郭晶晶,这位美女我们大家是再也熟悉不过了,可是在1982年新德里亚运会上跳水比赛中夺得金牌的女运动员又是谁呢?今天就让我们揭开这神秘的面纱去一睹她的芳容吧!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优雅(yǎ) 掠过(lüè) 翘首(qiáo) 屏息(bǐng)一刹那(chà)慷慨(kǎi)哧地(chī)悄然(qiǎo)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翘首:抬起头来。
屏息:暂时抑止呼吸。
酷似:好像。
慷慨:大方,不吝惜。
轻盈:形容女子动作、姿态轻柔优美。
由衷:指衷心的,出自内心的,不是假装的。
如梦初醒:像刚从梦中醒来,比喻过去一直糊涂,在别人或事实的启发下,刚刚明白过来。
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
3.背景介绍《“飞天”凌空》是一篇新闻特写,发表于1982年11月25日《光明日报》,由夏浩然,樊云芳采写。
仅540多字的特写。
记者别具匠心地选用了百余个动词,堪称精当运用动词的新闻经典范文,30多年了,今天再来读它,依然觉得比赛像刚发生在昨天一样,现场动态感十足,是那样的真切感人,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新闻,而且还具有美学价值,因此作品被评为全国好新闻一等奖。
2022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全册第五单元20.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
20*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学习目标1.学习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说明事物的方法。
2.引导学生从十幅浮雕中了解我国近百年的人民革命斗争史,进而理解“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真正含义,激励学生继承光荣的革命传统,为祖国的建设事业努力奋斗。
预习新知【积累精彩语句】1.碑身四周围绕着双层汉白玉栏杆,栏杆的形状和天安门前玉带桥的汉白玉栏杆一样,美观朴素,洁白耀眼,使挺拔的碑身显得更加庄严、雄伟。
2.小碑座的四周,雕刻着以牡丹花、荷花、菊花等组成的八个大花圈,这些花朵象征着英雄们品质高尚、纯洁,表示全国人民对他们的永远怀念和敬仰。
3.当我走下台阶、离开纪念碑的时候,我再一次向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默默致敬。
【了解文学文化常识】1.作者作品周定舫(1931—)新华社记者,1953年8月从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分配到新华社北京分社担任记者,现为北京新闻学会会员。
在漫长的记者生涯中,担负过首都十大建筑、毛主席纪念堂等重大报道任务。
他采写的和与人合写的《建设中的北京》《北京城里里外外》《北京公用事业的服务员们》《当你们熟睡的时候》《祖国的天常蓝水常清》等作品,分别被收入《北京在前进》《人民的好总理》等书中。
2.写作背景在我国举行开国大典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于1949年9月30日决定:为了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在首都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当天下午6时,毛主席率领全体政协代表在天安门前广场上举行了建立纪念碑的奠基典礼。
随后,以毛主席为首的政协各单位首席代表一一执锨,奠下纪念碑的基石。
当时,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向全国各建筑设计单位、大专院校建筑系,发出征选纪念碑各种形式的设计方案和设计修改方案。
经全国广泛讨论,确定了现在的碑型图样。
人民英雄纪念碑于1952年8月正式动工兴建,于1958年4月22日建成,前后长达5年零8个月,可见时间之长工程之浩大。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中国石拱桥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中国石拱桥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中国石拱桥导学案第【1】篇〗〖教学重点〗分析卢沟桥这一典型实例、说明文语言的平实准确。
〖教学过程〗一、中国石拱桥的又一杰作--卢沟桥。
卢沟桥是中国石拱桥又一个惊人的杰作,上节请同学们做了预习,现在找们讨论一下,卢沟桥与赵州桥有哪些异同。
地点,在永定河上,永定河是比?河更宽的大河。
时间,比赵州桥晚些,但距今也已八百多年,称得上历史悠久。
桥比赵州桥长得多,略窄。
桥面更平坦。
结构上最大的区别是卢沟桥是联拱石桥,它是靠石砌桥墩联成整体抵御洪水的。
它也很美观,尤其是柱头上千态万状的石狮子别具特色。
卢沟桥在中外都享有盛誉,并且是抗日战争的纪念地。
归纳、板书:上节课我们总结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除了具有石拱桥的一般特点:出现较早,结构坚固,形式优美的特点之外,还只有历史悠久,数量多、分布广、多样杰出的更突出的特点。
赵州桥和卢沟桥的典型实例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些特点。
其中、文章介绍得最充分的是它们的杰出:巧妙、奇特和精美,因为这方面最能说明中国石拱桥在结构坚固、形式优美方面的突出成就。
说明事物时如何选择实例,如何运用实例,这篇课文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二、中国石拱桥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同学朗读第9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标注、归纳,原因有几个,是什么?教师归纳:原因有三:首先,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其次,设计施工有优良传统(“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赵州桥、卢沟桥正是杰出代表);再其次,富有建筑用的各种石料。
三条中第一条是最重要的,因为人民的勤劳智慧,才可能利用丰富的石料,才可能发扬优良的传统。
三、中国石拱桥现代的发展同学齐读第10段:提问:这一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中国石拱桥的新发展呢?归纳:长虹大桥,世界最长的独供石桥,拱长一百一十二点五米,是赵州桥的三倍。
双曲拱桥,世界上仅有,全国造了总长20余万米,最长一孔一百五十米。
这种钢筋混凝土拱桥继承发展了石拱桥的传统。
第07课回忆我的母亲(导学案)-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系列(部编版)
第07课《回忆我的母亲》导学案【学习目标】1.抓住文章的主线,概括典型事例,品味质朴、真挚的语言。
2.学习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和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的写法。
3.感受朱德母亲平凡而伟大的品格,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情。
【重点难点】1.学习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方法,感受朱德母亲平凡而伟大的品格。
2.品味质朴、真挚的语言,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情。
【学习过程】了解作者朱德(1886—1976),字玉阶,四川仪陇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
他曾参加辛亥革命,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参加了南昌起义。
抗日战争后,任八路军总司令,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德同志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2.文体知识回忆录3.字词积累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溺.水(nì)佃.农(diàn)劳碌.(lù)任.劳任怨(rèn)私塾.(shú)周济.(jì)宽厚.(hòu)东挪.西借(nuó)仁慈.(cí)连.夜(lián)慰.勉(wèi)不辍.劳作(chuò)祖籍.(jí)妯.娌(zhóu)衙.门(yá)为富不仁.(rén)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聊叙:叙谈叙谈。
聊,姑且、略;叙,谈。
任劳任怨:做事不怕辛苦,不怕招人埋怨。
不辍劳作:不停地劳动(耕作)。
辍:停。
为富不仁:剥削者为了发财致富,心狠手毒,没有一点儿仁慈的心肠。
东挪西借:指到处挪借款项。
4.写作背景1944年2月15日,朱德总司令的母亲,八十六岁高龄的锺太夫人逝世了。
当时的朱德完全不知情,半个多月后才收到报丧信,在悲痛中写下《母亲的回忆》一文。
1944年4月5日,《母亲的回忆》刊登在延安《解放日报》上。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全册)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全册)第一单元导学案研究目标:- 熟悉本单元的课文内容和主题。
- 掌握重点词汇和短语的意思并灵活运用。
- 提升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
研究内容:- 课文:《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
- 重点词汇:故事、材料、论据等。
- 研究方法:阅读分析、讨论交流、写作练等。
研究计划:- 第一课:《记叙文》- 阅读课文,了解记叙文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 思考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 合作讨论,理解课文的深层含义。
- 完成课后练,巩固记叙文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 第二课:《说明文》- 阅读课文,掌握说明文的写作方式和逻辑思维。
- 研究关键词汇,如材料、方法、原因等。
- 分组讨论,分析和比较不同类型的说明文。
- 完成写作任务,练撰写简单的说明文。
- 第三课:《议论文》- 研读课文,了解议论文的结构和论述技巧。
- 掌握关键词汇,如论据、观点、推理等。
- 小组辩论,培养辩论和思辨能力。
- 完成写作练,提升议论文的写作水平。
- 第四课:写作训练- 阅读并分析范文,理解不同类型文章的写作特点。
- 选择一个感兴趣的主题,展开写作尝试。
- 互相交流,给予反馈和建议。
- 进行修改和润色,提升文章的表达能力。
研究评价:- 课堂表现:积极参与讨论,良好的合作态度。
- 作业完成情况:课后练和写作任务的完成情况。
- 研究进步: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的提升程度。
参考资料:-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材》- 《语文教学辅助资料》。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的基本常识,理解消息的特点.2、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3、感悟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锐不可当的英雄气魄。
评价任务:1、识记新闻知识,理解消息特点。
2、诵读全文,体会短小精悍、一气呵成的语言特点。
3、感受文中流露的自豪感。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由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引入新闻知识。
二、了解新闻相关知识:(一)消息的概念1.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
2.狭义的新闻报道专指消息,即是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向公众告知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二)消息的特点1、时效性:在最快的时间内报道所发生的最新的事情。
(释题)2、真实性:即用事实说话。
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冷静客观的风格传递信息。
3、传播性。
所有的新闻都是为了大范围地传播和交流信息的。
(三)新闻的要素: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即“五个W加一个H”: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How(如何)(四)新闻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以记叙为主,可适当议论。
(五)新闻结构: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一般包括引标、主标、副标。
导语:是消息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
是消息中最主要的事实,是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材料,是本则消息报道的价值所在。
主体:承接导语、揭示主体,对消息事实做具体的叙述与展开。
背景:是新闻事实发生的历史条件或现实环境。
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段落或最后一句话。
背景和结语有时暗含在主体中。
消息有比较固定的格式,即将内容作由主到次的组织,称为“倒金字塔式”结构,即*在前。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藤野先生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藤野先生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藤野先生导学案第【1】篇〗一、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掌握文中的生字词,了解鲁迅及其创作(二)过程与方法:理解本文用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及其对人物性格和思想的作用(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本文用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及其对人物性格和思想的作用教学难点:学习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三、教学方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恩师是让人怀恋的,一位好老师有时会影响我们一生。
从小学到初中,你们也一定有让自己难忘的老师,你能用一两句话评价一下这个令你难忘的老师吗?(三个学生发言)好了,看来大家心里都有一位让你恋恋不忘的老师,我们的鲁迅先生除了七年级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寿镜吾”先生外,还有一位令他难忘的`老师,他就是鲁迅在日本求学时的医学老师。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鲁迅先生写自己老师的文章——《藤野先生》板书课题藤野先生(注意藤字),(二)作者及文体介绍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同时,被称为“中国现代小说之父”]是中国新文学运动的旗手。
1918年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石,此后又发表了《阿Q正传》《孔乙己》《药》等文章。
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而已集》《坟》《南腔北调集》《二心集》《三闲集》《华盖集》《且介亭杂文》等。
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又名《旧事重提》,鲁迅晚年时期回忆童年、少年、青年时期的人和事)河埠步(五)研读课文,分析藤野先生形象1、藤野先生外部形象师:我们刚刚对我们心中难忘的老师做了评价,我们一起来看看鲁迅怎样评价他的老师藤野先生的(PPT,学生齐读)鲁迅用了这样一个词来评价藤野先生“伟大”(板书:伟大),同学们,在你们心中,提到伟大一词,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抽生发言)老师一听到这个词,也自然想到了这些形象。
全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全册 共114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全册共114页)目录1 消息二则2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3 “飞天”凌空4 一着惊海天5 藤野先生6 回忆我的母亲7列夫·托尔斯泰8美丽的颜色9 三峡10短文二篇11与朱元思书12唐诗五首13背影14白杨礼赞15 散文二篇16 昆明的雨17、中国石拱桥18、苏州园林19蝉20 梦回繁华21 《孟子》二章22 愚公移山23周亚夫军细柳24 诗五首饮酒春望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导学案一、预习案(一)学习目标1.走进新闻----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
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3.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用自己的话概括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重点认真阅读新闻,领会文章内容,了解这则新闻的意义,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三)预习导学1.知识链接★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著有《毛泽东选集》5卷,遗墨辑有《毛泽东书信手迹选》《毛泽东题词墨迹选》《毛泽东诗词手书》《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
★写作背景1948年底到1949年初,随着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蒋介石赖以进行内战的军事力量基本丧失殆尽,国民党政权摇摇欲坠。
蒋介石并不甘心失败,他一方面玩弄“和谈”阴谋,一方面收缩兵力,在长江南岸加强防线。
中国共产党愿意在惩办战争罪犯、废除伪宪法和伪法统等八项条件下同国民党政府进行和平谈判。
1949年4月1日,中共代表团和国民党政府代表团在北平开始谈判。
经多次商谈,中共代表团在4月15日将和平修正案送交国民党代表团。
4月20日,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宣告破裂。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本文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1 消息二则【导学目标】1.学习读新闻的方法。
了解不同新闻体裁的特点,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认真阅读课文,把握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重点)3.能边读课文边揣摩作者的态度与倾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难点)4.感受人民解放军的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课时计划】2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法指导:1.自主学习,围绕“自我研学”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我研学”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我研学”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
2(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芜.湖( ) 摧枯.拉朽( ) 溃.退( ) 荻.港( ) 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341.大声朗读课文,勾画出导语部分。
思考:这个导语有什么作用?2.阅读课文,找出这则新闻的“五要素”。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步骤三品味语言感受魅力阅读课文,列举文中表达准确的词语,分析其效果。
1.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2.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步骤四精读课文深层探究1.这则消息报道的是一场大战,只用不到二百字,你觉得效果如何,请说出自己的感觉。
作者为什么不详写渡江战斗的情景?2.小组合作交流:有人认为,消息是客观公正的报道新近发生的事情。
既然是客观报道,就不应在字里行间带有感情色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语文(上)课中导学1《消息二则》【学习目标】1.了解消息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消息的能力。
2.根据消息的结构理清课文内容和层次。
(重)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
(难)【预习检测】听写:【文学常识】——【文体常识】——【字词积累】“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
芜湖(wú)摧枯拉朽(kū)溃退(kuì)荻港(dí)锐不可当(dāng) 泄气(xiè) 要塞(sài )签(qiān)订歼(jiān)灭摧枯拉朽: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当,抵挡。
【整体感知】1.分别找出两则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2.找出两则新闻结构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合作探究】1.默读勾画消息一,哪些词语最能体现作者的感情倾向?表达了怎样的新闻主题?2.消息二报道的主体是写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为何是从中路军写起?何处详写?何处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3.揣摩语言,把握新闻语言准确精炼的特点。
如: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八年级语文(上)第1课巩固练习1.下列词语中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芜.(wú)湖摧枯.(gǔ)拉朽B溃.(kuì)退繁.(fán)昌C获.(huò) 港锐不可当.(dāng) D 歼.(jiān)灭要塞.(sāi)2.为下面的语句加上合适的动词,正确的一项是: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及()一切抵抗之敌,()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江阴要塞,()长江。
A消灭、击败、夺回、占据、控制B歼灭、击败、占据、控制、切断C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D消灭、击溃、控制、占据、控制3.下面是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语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导语和标题扣的很紧,是标题的拓展和具体化。
B导语从兵力、战线等方面概述了渡江战役的情况。
C导语交代了时间,交代了背景,渲染了渡江战役的热烈气氛。
D导语中的“冲破”“横渡”等词语有力的表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的雄伟气势。
4.新闻中最常用的文体是,即狭义的新闻。
在结构上,一般包括五个部分:。
其中:是主要部分,是辅助部分,可以省略。
新闻的六要素:。
新闻的表达方式:,有时兼有。
新闻的特点:。
导语的位置及作用:。
八年级语文(上)课中导学2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重)2.阅读课文,把握消息的内容、结构,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重)3.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注社会生活和时代变迁。
(难)【预习检测】听写【文体常识】——【字词积累】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的事实的及时报道。
是一种最讲时效的宣传形式,具有内容新、事实准、报道快、篇幅短的特点。
遗嘱(yí)渗透(shèn)卓有成就(zhuó)仲裁(zhòng)拨款(bō) 逝世(shì) 颁发(bān) 挪威(nuó)遗嘱:人在生前或临死前用口头或书面形式嘱咐死后各事应如何处理。
颁发:授予,分发某一样东西,比如勋章,奖状等。
卓有成就:有突出的成绩,成就。
建树:在事业上有很大的成就或表示建立不朽的功勋。
【整体感知】1.初读课文,找出消息的六要素。
2.再读课文,找出消息结构的各部分。
【合作探究】1.课文的主体部分详写了什么内容,略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2.最后一段交代新闻背景,进一步介绍颁奖资金的来源,补充说明资金管理权和评奖的分离。
你觉得作者有什么用意?3.体会消息语言的准确性。
如:德国的伦琴(物理学奖),他发现了X射线。
“发现”能换成“发明”吗?八年级语文(上)第2课巩固练习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或字形不正确的一项是:A遗嘱.(zhǔ)颁.(bān)发挪.(nuó)威B渗.(shèn)透卓.(zhuó)越建竖.(shù)C拨.(bō)款逝.(shì)世射.(shè)线D仲.(zhòng)裁粉碎.(suì)协.(xié)会2.下面对《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导语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导语点明了时间,交代了地点及获奖者做出的贡献。
B导语和标题紧密相扣,是标题的拓展和具体化。
C导语交代了诺贝尔奖颁发的时间。
D导语交代了诺贝尔奖的种类及获奖条件。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标题、电头、导语、主体、结语是新闻结构的五个部分。
B本文详写了首届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情况和资金的来源,略写了颁奖机构、时间和地点。
C最后一段交代了新闻背景,进一步介绍了颁奖资金的来源,补充说明资金管理者和评奖的分离。
D最后一段,有助于读者了解诺贝尔奖的资金来源,消除读者心中的疑虑。
补充说明两权分离是为了表明诺贝尔奖的公正和公平。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诺贝尔生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是杰出的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和企业家。
他一生获得技术发明专利355项,其中硝化甘油制作炸药的发明最为闻名,他不仅从事研究发明,而且进行工业实践,兴办实业。
B在《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一文中,作者客观讲述事实,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C导语是文章的第一段话,交代了颁奖的时间、颁发者以及颁奖机构和设立的奖项。
D这篇新闻所报道的是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具体情况。
文中详细例举了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得的奖项和所做贡献。
同时明确了颁奖机构、时间和地点等。
这篇新闻事实准确,内容详略得当,是新闻中的佳作。
八年级语文(上)课中导学3 “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特写的有关知识,明确新闻特写的内容和主旨。
2.品味文章优美而生动的语言。
培养快速阅读新闻特写的能力。
(重)3.学习运动员不怕困难勇于拼搏的精神,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难)【预习检测】检查【文体常识】——【字词积累】新闻特写:截取新闻事实的横断面,抓住富有典型意义的某个空间和时间,通过一个片断、一个场面、一个镜头,对事件或人物、景物做出形象化的报道的一种有现场感的生动活泼的新闻体裁。
凌(líng)空掠(lüè)过翘(qiáo)首刹那(chà)瞬(shùn)间潇(xiāo)洒慷慨(kǎi )轻盈(yíng)悄(qiǎo)然屏( bǐng)息敛(liǎn)声:抑制语声和呼吸。
形容畏惧、小心的样子。
眼花缭(liáo)乱:看着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整体感知】通读课文,说说这篇新闻特写记录了哪几个画面,复述这些画面,并体会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合作探究】1.新闻特写特点之一就是抓画面,用富有特征的细节表现主题。
默读并批注,体会吕伟跳水动作的“飞天”之美。
(可从选词、修辞手法、写法等角度进行品析感受)2.新闻特写以形象化的描写作为主要表现手段,体会文章这一特点。
如:她站在十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白云似在她的头顶飘浮,飞鸟掠过她的身旁。
八年级语文(上)第3课巩固练习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A 酷似.(sì)掠.(lüè)过翘.(qiáo)首眼花缭.(liáo)乱B慷慨.(kǎi)屏.息(bǐng)敛.(liǎn)声如梦初醒.(xǐng)C凌.空(líng)轻盈.(yíng)刹.那(chà)震.(zhèn )耳欲聋D悄.然(qiāo)旋.风(xuán)瞬.(shùn)间从容不迫.(pò)2.根据课文主要内容,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漂浮的白云、飞鸟与吕伟的“沉静自若”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托”字,犹如定格静静地停留在空中,与“疾如流星”形成强烈的反差。
B“‘哧’地插入碧波之中”的身体与“悄然不惊”的水花以及“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构成动与静的协奏曲。
以静衬动,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C一组跳水动作,记者就用了7个比喻,其中既有明喻又有暗喻,如“伴随着旋风般的空中转体三周”“吕伟轻轻一跳,就向空中飞去”是明喻,“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像轻盈的、笔直的箭”是暗喻。
D文中运用比喻、拟人、对照等多种修辞手法,增强了作品的形象性、生动性,调动了读者丰富的形象力。
3.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特写的本意是指摄影中“放大了的近景”。
在新闻学上,特写是以描写为主要表现手法的一种新闻体裁,它往往截取新闻事实中某个最能反映其特点或本质的片段或细节,作形象化的再现和放大。
主要表现手法是描写、选材、截取“局部”,而非一件事的始末或一个人的一生,不去放大细节。
B这篇优秀的新闻特写,再现了吕伟跳水夺冠的镜头。
第二、三、四段把这精彩的瞬间镜头——“5136”动作分解开来,用几个定格的画面:“飞天”“转体”“入水”,加以展示。
C文章以镜头快进的方式,细致描绘,用文字描绘画面,从多方面调动读者的视觉、听觉以及想象力,似观看电影特写镜头,清晰而逼真,产生一种亲临其境、亲观其景的感觉。
D消息以叙述为主,较少出现直接的抒情和议论,看不到报道者明显的态度、立场或评论。
特写以描写为主,适当穿插议论抒情。
二者都要求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
八年级语文(上)课中导学4 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学习目标】1.了解通讯有关知识,明确通讯的一些特点、结构,培养阅读通讯的能力。
(重)2.理清内容、层次,体会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
(重)3.见证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伟大时刻,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强爱国意识。
(难)【预习检测】检查听写【文体常识】——【字词积累】通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
它属于记叙文,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
着陆(zhuó) 桅杆(wéi) 凛冽(lǐnliè) 舰艉(wěi) 浩瀚(hàn)娴熟(xián) 默契(qì) 镌刻(juān) 澎湃(péngpài) 殚精极虑(dān) 【整体感知】通读课文,说说这篇通讯记录了哪些画面,复述这些画面,并体会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把握文章主旨。
【合作探究】1.文章的主标题有何妙处?第①段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第③④段在文中有何作用?2.本文如何采用现场特写的方法,突出画面的形象性的?例如第18段重点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及描写方法?有何作用?3.作者把舰载机成功着舰的形状比作“V”字,有何寓意?4.文中在描写舰载机着舰过程时多次描写了现场人的情形,有何作用?5.最后一段重点采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有何作用?八年级语文(上)第4 课巩固练习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桅.杆(wēi) 着.陆(zhuó) 凛冽.(liè) 一丝不苟.(gǒu)B坠.毁(zuì) 娴.熟(xián) 循.声(xún) 殚.精竭虑(dān)C姿.态(zī) 默契.(qì) 瞬.间(shùn) 惊心动魄.(pò)D镌.刻(juān) 咆哮.(xiào) 澎湃.(bài) 无怨.无悔(yuàn)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A中国白手起家....,一切从零开始,终于圆了航母舰载机着舰这一强军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