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资源与渔场学教案之六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教案之一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教案(1)第次课授课时间教案完成时间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渔业资源与渔场学的基本概念一,渔业资源的概念1.渔业资源的重要性渔业资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食物的一个重要来源,它为从事捕鱼活动的人们提供了就业、经济利益和社会福利。
渔业资源在食物安全、渔民就业、经济发展、对外贸易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渔业资源的价值。
世界渔业资源产量。
中国近年的渔业产量。
2.渔业资源的概念。
《辞海》中认为:“水产资源是指水域中蕴藏的各种经济动植物(鱼类、贝类、甲壳类、海兽类、藻类)的数量。
渔业上对经济动植物的数量通常称为渔业资源。
包括已成熟可供捕捞的部分和未成熟的预备捕捞的部分”。
《农业大词典》和《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水产业卷)中将渔业资源定义为:“水产资源是指天然水域中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经济动植物种类和数量的总称。
又称为渔业资源”。
在上海水产学院主编的内部教材中,将水产资源和渔业资源分别定义为“水产资源为水域中蕴藏着的经济动植物(鱼类、软体动物、甲壳类、海兽类和藻类等)的群体数量”、“渔业资源是指水产资源中可供捕捞的经济鱼类和其他经济动植物的群体蕴藏量”。
综上所述,我们将渔业资源定义为:天然水域中可供捕捞的经济动植物(鱼类、贝类、甲壳类、海兽类、藻类)种类和数量的总称。
渔业资源生物学是研究鱼类资源和其他水产经济动物群体生态的一门自然学科,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同时也是随着人类的生产活动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一门为渔业生产服务的科学。
它是鱼类学和水产动物学的发展及其在生产上的实际应用。
由于在世界渔业资源中,鱼类是人类开发和利用的主要对象,其产量居多,因此我们在渔业资源生物学中又往往以鱼类作为其主要的研究对象。
二,渔场学的概念渔场是指海域中具捕捞价值的鱼群(或其他水产经济动物)存在,且具有实地捕捞作业,又能获得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渔业产品的某一区域。
其中能够获得高产的海域,我们又称为“中心渔场”。
日本学者相川广秋在其1949年出版的《水产资源学总论》中,将渔场学描述为:“在渔场中,直接支配鱼类群集的因素,最重要的是环境因素。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教案之五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教案(5)第次课授课时间教案完成时间第二章渔业资源的生物学基础第四节鱼类饵料、食性与丰满度一、研究鱼类摄食习性的意义水产资源与其他水产生物所构成的生物群落是通过食物网联结而成的。
某群体数量的多少不仅与它的捕食者、食物的数量存在一定的关系,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鱼类的食物保障,即水域中食物的数量、质量及可获性、索饵季节的长短、进行索饵的鱼类种群的数量和质量。
这些即构成了水产资源学研究摄食习性的主要内容。
鱼类摄食生态学是鱼类生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摄食生态学研究可为进一步研究和掌握种群动态提供基础资料。
鱼类摄食生态学的研究以胃(肠)含物分析为基础,其研究层次可分为个体、种群水平和群落水平等三个水平。
二、鱼类的食饵关系与食物链1,鱼类的食饵组成饵料作为鱼类最重要的生活条件之一,构成了鱼类种间关系的第一性联系。
从总体来说,鱼类的食谱是十分广泛的,也是十分复杂的。
但就不同鱼种而言,其含饵组成却存在着千差万别,有的以水层中的浮游生物为食,有的则以水域中的虾、蟹、头足类以至自身的幼鱼为食而成为水中的凶猛肉食者,有的却偏爱水底有机腐屑,成为腐植消费者。
鱼种不同,其食饵的广谱性亦存在巨大差别。
这是鱼类物种长期适应与演化的结果。
2,鱼类食物链、食物网及其生态效率(1)食物链和食物网水域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种内、种间纵横交错的食物关系,主要表现为捕食与被捕食和竞争的关系,形成食物链和复杂的网状结构统称为食物链及食物网。
(2)生态效率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路径。
能量从一个营养级转换到另一个营养级,并不是保持不变的,而且食物链的后一个营养级所摄取利用的食物能量只占前一个营养级所提供的食物能量中很少的一部分。
即在流动的过程中,能量是逐步减少的,林德曼( Lindeman,1942)提出了“十分之一”定律,表示生态系统中能量在各个营养级间流动的定量关系,能量通过不同营养级转换的效率,称为林德曼效率或生态效率。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教案之七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教案(7)第次课授课时间教案完成时间第三章鱼类的集群与洄游栖息在海洋中的鱼类,一般都有集群和洄游的生活习性,这是鱼类生理上与生态习性上所引起的条件反射,是鱼类在长期生活过程中对环境(包括生物和非生物环境)变化相适应的结果。
作为海洋捕捞者和渔业资源研究者来讲,所关心的问题是:鱼类究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海区出现并集群,集群的时间有多长、鱼群的规模有多大等,鱼类集群的海洋环境条件是什么。
因此,我们研究鱼类集群与洄游的目的,就是要掌握鱼类集群与洄游的规律,以实现合理开发利用海洋渔业资源。
由于海洋捕捞业中,我们大多数是以鱼群为捕捞对象的,所以,研究鱼类集群行为更有直接的实践意义。
此外,通过对鱼类集群行为的研究,可以找到人为聚集鱼群的方法或控制鱼群行为的方法,从而大大地提高捕捞效率和经济效益。
第一节鱼类的集群一、集群的概念及其类型集群是由于鱼类在生理上的要求和在生活上的需要,一些在生理状况相同又有共同生活需要的个体集合成群,以便共同生活的现象。
鱼类集群在不同的生活阶段和不同的海洋环境条件下,其集群的规模、形式等是有变化的。
鱼类集群根据其集群产生的原因的不同,一般可分为四类:生殖、索饵、越冬和临时集群。
1,生殖集群。
2,索饵集群。
3,越冬集群。
4,临时集群。
二、集群的一般规律一般情况下,鱼类集群的规律如下:在幼鱼时期,主要是同种鱼类在同一海区同时期出生的各个个体集合成群,群中每个个体的生物学状态完全相同,以后的生物学过程的节奏也一致,这就是鱼类的基本种群。
此后,随着个体的发育生长和性腺成熟的程度不同,基本种群就发生分化改组;由于幼鱼的生长速度在个体间并不完全相同,其中有的摄食充足、营养吸收好的、生长较快且性腺早成熟的个体,常常会脱离原来群体而优先加入到较其出生早而性腺已届成熟的群体;在基本种群中,那些生长较慢而性腺成熟度较迟的个体,则与较其出生晚而性腺成熟度状况接近的群体汇成一群;在基本种群中,大多数个体生长一般,性腺成熟度状况较为相近的个体仍维持着原来的那个基本群体。
渔业资源学与渔场学教学大纲
《渔业资源学与渔场学》教学大纲前言本课程主要讲述了一下内容:鱼类的生物学特性如年龄、生长、繁殖、摄食、集群、洄游等以及渔业资源的调查与研究方法; 我国海洋渔业资源及世界渔业资源概况; 渔场的形成机制以及我国与世界渔场分布概况和特征。
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渔业资源与渔场学的基本概念第二节渔业资源与渔场学的研究内容第三节渔业资源与渔场学与其他学科关系第四节我国渔业资源与渔场学的研究概况第五节国外渔业资源与渔场学的研究概况第六节渔业资源与渔场学研究的重要意义第二章渔业资源的生物学基础第一节种群一、种群研究的重要意义二、种群的形成和概念三、种群结构及其变化规律四、种群的鉴定方法五、种群数量增长及其调节方式六、大黄鱼地理种群划分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分析第二节年龄和生长一、鱼类年龄与生长研究在渔业上的意义二、鳞片、耳石等构造和年龄鉴定三、鱼类年龄的研究方法四、鱼类的生长及其测定方法第三节鱼类性成熟、繁殖习性与繁殖力一、鱼类性别特征及其性成熟二、繁殖习性三、繁殖力及其测算方法第四节鱼类饵料、食性与丰满度一、研究鱼类摄食习性的意义二、鱼类的食饵关系与食物链三、鱼类摄食的类型四、鱼类摄食的特征五、鱼类的食物保障六、鱼类摄食研究方法七、肥满度和含脂量第五节鱼类群落及其研究方法一、群落的概念及其特征二、群落生态的研究方法第三章鱼类的集群与洄游第一节鱼类的集群与洄游的意义一、鱼类的集群二、鱼类集群的概念及其类型三、鱼类集群的一般规律四、鱼类集群的作用五、鱼类集群的行为机制及其结构第二节鱼类的洄游一、研究鱼类洄游的意义二、洄游的概念及其类型三、鱼类的垂直移动四、引起鱼类洄游的原因第三节鱼类洄游的研究方法一、研究鱼类洄游的类型二、标志放流方法及其应用第四章海洋环境及其与鱼类行动的关系第一节世界海洋环境概述一、世界海洋形态二、世界大洋海流三、海洋初级生产力分布、水温分布、盐度分布、叶绿素分布等第二节海洋环境与鱼类行动的关系一、研究海洋环境与鱼类行动的意义二、温度三、盐度四、海流五、光六、海底地质、地形、水深七、气象条件八、饵料生物第五章渔场学的基本理论第一节渔场、渔期及其渔场类型一、渔场二、渔场类型三、渔期四、渔区第二节渔场形成的一般原理一、海流变化二、温盐变化三、优良地形第三节渔场的分布、评价与变动一、渔场的分布二、渔场评价内容三、渔场变动其原因第四节渔场图及其编制方法一、编制渔场图的意义二、渔场图的种类三、渔场图的编制原则、内容和方法第六章渔情预报基本原理及其方法第一节渔情预报概述一、渔情预报的基本概念二、渔情预报的种类和内容三、渔情预报的基本原理及其流程第二节掌握中心渔场的基本方法一、鱼类生物学及其行动状态二、外界环境条件三、仪器侦察第三节海况分析和预报一、海况分析和预报的一般系统二、时间和空间范围三、海况参数的短期变化四、海况预测海面温度距平五、海洋锋六、资料处理方法第三节渔情预报技术与方法一、预报的指标及其筛选方法二、渔情预报方法第四节渔情预报实例分析一、带鱼二、蓝点马鲛三、鲐鲹鱼四、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五、中西太平洋鲣鱼六、北太平洋柔鱼第五节国内外渔情预报研究进展一、美国在渔情预报方面研究情况二、日本渔情预报服务中心三、我国台湾省水产试验研究所四、我国大陆渔情预报研究状况专题讨论:第七章中国海洋渔业资源及其渔场概况第一节中国海洋渔场环境特征一、总体概况二、地貌和底质三、水文条件四、饵料生物分布第二节中国海洋渔场概况一、渤、黄、东海渔场分布概况二、南海渔场分布概况第三节中国海洋重要经济种类资源与渔场分布一、主要中上层鱼类二、主要底层鱼类三、中国对虾第四节我国近海渔业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一、黄渤海二、东海三、南海第八章世界海洋渔业渔场及其资源概况第一节世界海洋渔业发展现状及其潜力一、世界海洋渔业发展现状二、全球海洋生物资源潜力第二节各海区海洋渔业发展状况分析一、太平洋海域二、大西洋海域三、地中海和黑海四、印度洋五、南极海第三节主要种类资源及其渔场一、鳕鱼类二、金枪鱼类三、头足类四、中上层鱼类五、南极磷虾第九章全球环境的变化对渔业资源的影响第一节厄尔尼诺与渔业的关系一、厄尔尼诺、拉尼娜及ENSO基本概念二、厄尔尼诺产生原因三、厄尔尼诺对渔业的影响第二节富营养化与渔业关系第三节全球温暖化和气候异常与渔业的关系一、全球温暖化与渔业的关系二、气候异常与渔业的关系第四节臭氧层与渔业关系教学进度与教时安排。
第六章 鱼类的饵料、食性及其研究方法2——渔业资源与渔场学课件PPT
3视野计算法
分析浮游生物食性鱼类的方法。
0.1-0.2g 食糜; 稀释10倍摇匀, 吸取一 滴于玻片上, 在显微镜下计算20个视野。 可计算 3-5 次求出平均值。
表示相对数量的比较, 不反映鱼类个体 的大小和摄食的数量。
4记分法
规定各食饵的分数, 如吃鱼类、 头足类、虾类、蟹类, 据大小情况规 定1个分数范围, 然后按照整个胃含物 的饵料数确定分数。
将消化管分前段和后段进行对照,通常对消化
度分三个等级:
Ⅰ级—食饵生物的个体外形较完整; Ⅱ级—食饵生物的外形不完整,已处于可分 辨的程度,属半消化状;
Ⅲ级—强烈的消化,食饵生物已完全消化, 仅剩下难以消化的部分,如眼球、脊骨、耳 石、鳞片等残骸。
(二)消化度系数的计算 鱼类的消化程度可用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K=C/Q 其中,K为消化度系数;C为食物团更正重 量;Q为食物团实际重量。
例2:黄海鳕鱼食物组成分析
鳀鱼;脊腹褐虾 ;叫姑鱼 ;玉筋 鱼;日本枪乌贼 ;对虾 ;黄鲫;小黄 鱼幼鱼,鱚,枪乌贼,鹰爪虾,火枪 乌贼,寄居蟹,鳕鱼幼鱼, 绵鳚,珊瑚类, 蚶, 牡蛎, 胡桃蛤 ,双喙耳乌贼, 中国毛 虾, 细螯虾, 日本鼓虾, 霍氏三强蟹, 海
(二)定量分析 饵料生物个体计算法 、出现频率
一种常见标准:
00级:胃、肠内均无食饵存在 ; 0级:胃内无食物,肠内有残食; 1级:胃内有少量食物; 2级:胃内食物适量,或占1/2; 3级:胃内充满食物,但胃壁不膨大; 4级:胃内充满食物,胃壁膨大。
三、鱼类摄食的定性与定量分析
(一)定性分析 鉴定食物团中的生物种类并列出名录。
例1:印度洋中西部黄鳍金枪鱼的食物组成 (2008) 帆蜥;鲐;鹦鹉螺;虾;蟹;鱿鱼;杂鱼;鲣;沙丁 鱼;章鱼;鳞鲀;竹荚鱼;未辨认甲壳类
杨香帅1221213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
我国近海渔业发展面临的的主要问题杨香帅1221213摘要: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急功近利、粗放经营,甚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导致近海的发展遇到了大量的难题。
其中尤其以中国近海的渔业问题最为严峻。
为了防止中国近海海域问题进一步恶化对海洋渔业造成更大的伤害,应当尽快治理相应的管理对策,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管理体制,加强对中国的近海的管理。
关键字:近海、污染、工农业、消失的渔汛The development of offshore fishery for our country faces the main questionXiangshuaiyang1221213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arine economy for instant success, extensive management, even at the expense of the environment, leading to the offshore development has encountered many difficulties. Especially with China's offshore fishery problems. In order to prevent the problems of China's coastal waters further deterioration of the marine fishery to cause more damage, should as soon as possible the corresponding management strategy, establish a sound management system,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 China offshore.Keyworlds:offshore, pollution, industry and agriculture, the disappearance of the fishing season前言:我国是海洋大国,海域辽阔,海洋资源种类繁多,储量丰富。
【水产课件】渔业资源与渔场学授课教案
【水产课件】渔业资源与渔场学授课教案《渔业资源与渔场学》授课教案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渔业资源学的定义和研究目的一、基本概念1、水产资源:水域中繁殖生长着的各种有经济价值的动植物的总称。
2、渔业资源:水域中可供捕捞的有经济价值的动物群体。
(1)、渔获资源(或称可捕资源):水域中已经达到性成熟或已达到捕捞规格的有经济价值的动物群体。
(2)、预备资源:水域中性未成熟,而将来可供捕捞的有经济价值的动物群体。
3、渔业(或称水产业):是开发利用和人工培养水生经济动植物以取得水产品及其加工品的生产工业。
4、渔业资源学:或称水产资源学、渔业生物学,是研究可捕种群的自然生活史(繁殖、摄食、生长和洄游)和资源数量估算方法,种群数量变动规律和可能渔获量的预报方法以及渔业资源繁殖保护措施等,从而为合理的渔业生产、科学的管理渔业资源提供依据的科学。
二、研究内容1、种群自然生活史的研究。
2、群体数量变动规律的研究。
3、渔业管理措施方面的研究。
三、研究的核心种群数量变动的基本规律。
四、研究目的为合理安排渔业生产和进行渔业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以便使我们人类能充分利用水域,并通过科学管理,增殖放流等,可持续地获取最大渔获产量。
五、相关学科1、鱼类学2、海洋生物学3、海洋学4、数理统计学5、生态学6、生理学、行为学、水产增殖学等。
第二节渔业资源学研究简史一、国外研究简史(一)渔业资源调查研究简史1、开展渔业资源调查研究的原因19世纪中期起,欧洲(主要是苏联)的一些湖泊、河流里的鱼类产量出现下降现象;19世纪末,由于人类的捕捞活动,海洋鱼类资源也出现下降现象。
其中,开发最早的北海渔业。
产量开始明显下降。
北欧国家加强对海洋渔业资源及其种群数量变动规律的研究,希望提出使渔获量保持稳定的措施。
2、渔业资源调查研究史1902年,在丹麦首都成立了“国际海洋考察理事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theExplortion of the sea)”,缩写为ICES。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第1章 绪论
第一章 绪论
1975-1978年开展了闽南一台湾浅滩渔场调查。
这是台湾海峡水域的综合渔业资源调查,第一次揭示了该地区的渔场 海洋学特征与一些经济种类的渔业生物学特性,对区域渔业开发和保护 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近年来的“908”专项调查; 其它各种区域性资源调查。
东方红2号船
东方红2号海上实验室
第一章 绪论
复习思考题 1.渔业资源的基本概念。 2.渔业资源与渔场学的概念及其研究内容。 3.研究渔业资源与渔场学的重要意义。
第一章 绪论
5·环境生物学(Environmental Biology ) : 从生物学、生态学角度出发,侧重研究保护生物学
(conservation biology)、生物学多样性(biodivers ity)和大海洋生态系(largemarine ecosystem)等为 维持生物多样性和持续利用生物资源从而关系到人类 文明和幸福未来的重大命题。
和合理利用我国近海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964一1965年南海海洋水产研究所开展了“南 海北部(海南岛以东)底拖网鱼类资源调查”。
这是我国首次在南海水域系统地进行渔业资源生物 学的调查,取得了大量丰富的资料,对南海水域的渔业生 产和管理有十分重要意义。
第一章 绪论
1973-1978年进行的北自济州岛外海、南至钓鱼 岛附近水域的东海大陆架调查。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 绪论
参考文献: 1. 陈大刚. 渔业资源生物学.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7 2. 陈大刚. 黄渤海渔业生态学. 北京:海洋出版社. 1991 3. 邓景耀, 叶昌臣. 渔业资源学. 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1 4. 邓景耀等. 海洋渔业生物学. 北京:农业出版社. 1991 5. 胡杰. 渔场学.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5 6. 陈新军.渔业资源与渔场学.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4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教学设计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教学设计引言随着人口的增加和技术的进步,渔业资源日益减少,渔业产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学习渔业资源与渔场学是了解和保护海洋资源的重要途径。
本文旨在设计一套针对大学本科生的渔业资源与渔场学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将能够:1.了解渔业资源和渔业产业的现状及其与环境、经济、政策等方面的联系;2.掌握渔业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理论;3.熟悉渔业资源的评价和管理方法,了解渔业资源管理、利用和保护的技术和政策;4.了解渔业经济与渔业产业发展政策。
教学内容1.渔业资源与渔业产业概述–概述渔业资源和渔业产业的现状;–探讨海洋生态系统与渔业的关系;–分析渔业产业的经济、政策、社会等方面的因素。
2.渔业资源与生态系统–探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了解生态系统的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研究不同生态环境下的渔业资源和渔业产业。
3.渔业资源评价与管理–分析渔业资源量、结构、分布、生态适宜性等方面的评价;–熟悉渔业管理的基本方法和管理机构;–探讨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其技术、政策实现。
4.渔业经济与渔业产业发展政策–分析渔业的价值和经济意义;–研究渔业产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掌握渔业产业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教学方法本教学方案主要采用讲解与讨论相结合的授课方法。
教师以讲解为主线,重点解释渔业资源与渔业产业相关知识。
并且,在部分内容较为复杂或存在多元观点时,通过组织小组讨论加深对该部分内容的理解。
此外,为了更好地增加课程的生动性,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观察实地渔业产业;•组织参观渔业资源管理机构和实验室;•通过文献阅读、案例分析等形式,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渔业资源和渔业产业。
教学评价为了评价该课程的教学效果,我们将采用定期考试和作业布置的方式进行教学评价。
考试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论述题等,考察学生对渔业资源和渔业产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思维能力。
作业要求学生积极查阅文献、实地调查、重点撰写相关报告,通过课程作业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案例式教学在渔业资源与渔场学中的应用
案例式教学在渔业资源与渔场学中的应用案例式教学是一种通过具体案例来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已经在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在渔业资源与渔场学中,案例式教学也能够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介绍案例式教学在渔业资源与渔场学中的应用,并探讨其在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案例一:海洋渔业资源开发案例某国的一个渔民村庄,由于长期过度捕捞和环境污染,导致当地海域的渔业资源日趋枯竭,渔业收益急剧下降,渔民生计受到严重威胁。
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当地政府积极引导渔民采用可持续的渔业开发方式,积极保护和修复海洋生态环境,通过建立海洋保护区、开展种苗放流、加强水域巡查等方式,逐步恢复海洋渔业资源,提高渔民的收益。
通过这个案例,可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海洋渔业资源开发的实际情况和问题,帮助他们理解可持续渔业开发的重要性,明白过度捕捞和环境污染对渔业资源的危害,以及政府和渔民应该采取的相应措施。
学生也可以根据这一案例,分析渔业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二:珊瑚林保护案例某国的一个海岛周围有大片的珊瑚林,而由于过度捕捞、环境污染和旅游开发,当地的珊瑚林面临严重破坏和白化现象,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
当地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建立珊瑚保护区、限制捕捞和旅游开发等,积极保护和修复珊瑚林,提高当地居民的环境意识,推动可持续的海洋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1.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案例式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案例来进行分析和讨论,引导他们根据实际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从而培养其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对于将来从事渔业资源与渔场管理工作的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3. 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案例式教学往往以真实的案例为依托,可以让学生了解渔业资源与渔场管理中的真实问题和挑战,帮助他们拓展知识视野,了解行业的发展动态,提高对学科知识的整体把握能力。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第六章 鱼类的饵料、食性及其研究方法2
9选择指数 鱼类胃含物中某一食物Biblioteka 百分数与食饵基础中这一食物百分数的比
值。
E =Ri/Pi 式中 ,E :选择指数 ; Ri :食物中某成分的百分数; Pi :食饵基础中同一成分的百分数。
(1)样品应力求新鲜。 (2)样品要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3)样品的数量。
(二)鱼类胃含物的分析
二、鱼类摄食等级的现场观察 一种常见标准:
00级:胃、肠内均无食饵存在 ; 0级:胃内无食物,肠内有残食; 1级:胃内有少量食物; 2级:胃内食物适量,或占1/2; 3级:胃内充满食物,但胃壁不膨大; 4级:胃内充满食物,胃壁膨大。
(二)定量分析 饵料生物个体计算法 、出现频率
法 、视野计算法 、记分法 、体积法、 重量法 、饱满指数、更替率(%)、选择 指数
1食饵生物个体计算法 以个体为单位, 计算鱼所吞食各种
饵料生物的数量。 简单的方法是以 + 表示存在 ; ++表
示较多 ;+++ 表示很多 ;++++ 表示极多。
2出现频率法
7. 饱满总指数与饱满分指数 ⑴饱满总指数与更正饱满总指数:
胃含物重量 ×10000/体重 胃含物更正重量 ×10000/体重 ⑵饱满分指数与更正饱满分指数:
胃含物某成分重量 ×10000/体重 胃含物某成分更正重量 ×10000/体 重
8更替率 (%) 指胃含物中各种类的更替。 更替率=(增补率+减失率)/2
4记分法 规定各食饵的分数, 如吃鱼类、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电子教材—渔情预报基本原理及其方法
第六章渔情预报基本原理及其方法第一节渔情预报概述一,渔情预报的基本概念渔情预报也可称渔况预报,它是海洋渔场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渔场学中基本原理和方法在渔业中的综合应用,是为渔业生产服务的主要任务之一。
渔情预报实际是指对未来一定时期和一定水域范围内水产资源状况各要素,如渔期、渔场、鱼群数量和质量以及可能达到的渔获量等所作出的预报。
其预报的基础就是鱼类行动和生物学状况与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及其规律,以及各种实时的汛前调查所获得的渔获量、资源状况、海洋环境等各种渔海况资料。
渔情预报的主要任务就是预测渔场、渔期和可能渔获量,即回答在什么时间,在什么地点,捕捞什么鱼,作业时间能持续多长,渔汛始末和旺汛的时间、中心渔场位置以及整个渔汛可能渔获量等问题。
在我国近海,主要以追捕洄游过程中的主要经济鱼类为主,如带鱼、小黄鱼等,如从外海深水区游向近岸浅水区产卵的生殖群体、处于越冬洄游或索饵洄游的鱼群。
渔情的准确预报为渔业主管部门和生产单位如何进行渔汛生产部署和生产管理等提供科学依据。
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近海渔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各水产研究单位对近海主要传统经济鱼类中开展了渔情预报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绩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渔场学的研究和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随着我国近海渔业资源的衰退以及远洋渔业的发展,我国一些水产研究工作者如陈新军(2003)也开始了远洋渔业鱼种的渔情预报研究工作,如柔鱼类、金枪鱼类和竹筴鱼等。
日本、美国和我国的台湾省等也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利用卫星遥感所获取的海况资料,对重要目标对象的渔情进行预报,并专门成立渔情预报研究机构。
随着信息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空间技术(海洋遥感)的发展和应用,渔情预报的手段和工具不断得到深化和发展,渔情预报的准确性也得到了提高,并将进一步得到完善和发展。
二,渔情预报的类型和内容(一)依据预报时效来分渔情预报的类型有不同的划分方法,主要是根据预报的时效性来划分,但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划分标准。
第6章1 鱼类的饵料、食性及其研究方法【渔业资源与渔场学】
1食饵生物个体计算法
以个体为单位, 计算鱼所吞食各种 饵料生物的数量。
简单的方法是以 + 表示存在 ; ++表 示较多 ;+++ 表示很多 ;++++ 表示极多。
2出现频率法
指某种饵料生物在所检测的胃含 物样品中出现的次数, 而不计算其总数 量, 最后求出食饵生物占全部检测样品 的百分比。
?五随鱼类性别的不同而变化某些不同性别的鱼类在营养食物的要求上有差异如黑海区的鲟鱼雄性个体摄食鱼类种类较多而雌性个鱼类的饵料保障是指水域中不仅具有为鱼类所提供的饵料种类而且具备保证鱼类可以进食的条件
第六章 鱼类的饵料、食性及其 研究方法
研究意义
饵料生物与鱼类分布; 饵料保障程度与种群动态; 养殖中的饵料措施; 复杂的食性关系与群落动态。
这种变化与饵料生物的季节波动和环境因 子的季节变化有关。
•
•
春季:桡足类、鱼卵等
• •
夏季:端足类、糠虾 六丝鲚(东秋海季):鼓虾、鹰爪虾、鰕虎鱼等
•
冬季:桡足类(种类与春季不同)
•(三)随栖息场所迁移而引起食性变化 鱼类 经常洄游移动于各个水域中,由于不同水 域的饵料生物组成和数量各不相同,鱼类 为了适应环境也不得不改变其食物组成。
第一节 鱼类的食物链、食物网与食性类型
•一、鱼类的食饵组成
•鱼类的食谱是十分广泛而复杂。 •1水生植物类群,从低等单细胞藻类到 大型藻类以及水生维管束植物;
•2水生动物类群,几乎涉及无脊椎动物 的各个门类以至脊椎动物的鱼类自身;
•3腐植质类,也是某些底食性鱼类的重 要饵料。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课件-渔业资源与渔场学重点(专业知识模板)
2015渔业资源与渔场学重点第一部分:名词解释第二章鱼类的种群及其研究方法1.种群(必须掌握):在一个种的分布区内,有一群或若干群体中的个体,其形态特征相似,生态、生理特征相同,特别是具有共同的繁殖习性,即相同的遗传属性——同一基因库的种内个体群。
2.基因库:一个种群中所有个体的基因型集合。
3.群体(渔业管理的基本单元):可认为群体是种群之下的一个研究单位,指能够满足一个渔业管理模式的那部分鱼,可定义为一个群体。
(由随机交配的个体组成具有时间和空间的生殖隔离,在遗传离散性上保持群体的形态、生理和生态性状的相对稳定。
)4.量度特征:量度特征又叫体型特征,主要是测量鱼体各有关部位的长度和高度,计算它们之间的比值, 主要项目有:全长与体长、头长与体长、体高与体长、吻长与头长、眼径与头长、尾柄高与尾柄长之比等。
第三章鱼类的生命周期与早期发育1.鱼类的生命周期(掌握):指鱼类个体从受精卵发育到成语,直至衰老的整个一生的生活过程,又称之为生活史或个体发育。
(了解)早期发育:鱼类生命周期中的早期阶段,从鱼卵到幼鱼的几个时期。
是鱼类数量最大、死亡最多,数量变化率最高的敏感时期。
2.鱼卵基本结构(必须掌握):(1)卵膜:位于卵的最外层,保护卵细胞免受外界因素的伤害,并使卵细胞保持一定形状,对外界环境起隔离的作用,以保证胚胎的正常发育。
(2)卵黄:是一种特殊的蛋白质,由卵细胞质的液泡酿造而成,是胚胎发育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卵黄的大小和胚胎发育时间的长短有关。
(3)油球:是许多种硬骨鱼类卵子的特殊组成部分,它是含有脂肪的,表面围有原生质薄膜的小球状体。
油球对于浮性卵不仅是营养的贮藏,还起到了“浮子”的作用,使卵子能经常保持在一定的水层;但对沉性卵只是营养的贮藏。
(4)卵质:就是卵子的细胞质,是构成卵细胞体的主要部分,是卵细胞营养和生命活动的中心。
卵质的多少决定了细胞的大小。
(5)卵核:又称生殖核或细胞核,卵裂、生长、新陈代谢都和核有直接关系。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教案之九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教案(9)第次课授课时间教案完成时间第四章海洋环境及其与鱼类行动的关系第二节海洋环境与鱼类行动的关系一、研究海洋环境与鱼类行动的意义鱼类的外界环境包括非生物性的和生物性的两个方面。
非生物因素指不同性质的水体、水的各种理化因子以及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各种非生物环境条件,包括温度、盐度、光照、海流、底形、底质和气象等。
生物因素是指栖居在一起包括鱼类本身的各种动植物,它们多数是鱼类的食物,有的还以鱼类为食,包括了饵料生物、种间关系等。
通过这些外界环境因子对鱼类行为的影响规律,既可为渔况分析、渔场探索和渔情预报等提供技术支撑,同时也为渔具、渔法的改进提供了基础和依据。
二、水温1.鱼类对温度的反应鱼类是变温动物,俗称“冷血动物”,它们缺乏调体节温的能力,其体内产生的热量几乎都释放于环境之中,体温随环境温度的改变而变化,并经常保持与外界环境温度大致相等。
尽管如此,鱼类体温和它的环境水温还不完全相等。
一般来说,鱼类体温大多稍高于外界水域环境,但一般不超过0.5℃-1.0℃。
通常,鱼类体温是随着环境温度的不同而发生改变的。
2.鱼类对水温变化的适应随着环境水温的变化,鱼类的体温也会发生改变,同时对温度变化也会产生适应性,但这种适应能力是非常有限的。
根据鱼类对外界水温的适应能力的大小,我们可以将鱼类分为广温性鱼类和狭温性鱼类。
水温对鱼类的生命活动来说,有最高(上限)、最低(下限)界限和最适范围之分。
3.鱼类的最适温度范围鱼类在最适温度范围内活动正常,在最适温度范围内鱼类将有大量的分布,这一特点对海洋捕捞业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在自然环境中,鱼类对水温也同样会表现出选择性。
但由于各种环境因子的影响极其错综复杂及个体生物学状态的变化,所以选择水温常表现为一定的温度范围。
在渔业生产方面,常常把对于某一鱼类具有高产量时的水温称为鱼类的最适温度,这种水温有一个范围,而不是某一个固定值。
一般来说此值与最适温度范围相对应(图4-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教案(6)第次课授课时间教案完成时间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实验大纲
一,实验目的
通过对几种主要经济鱼类的生物学测定,了解和掌握渔业资源生物学调查中的几项最基本测定内容方法和标准,为渔业资源生物学的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实验鱼种
小黄鱼(每组10尾),带鱼(每组3尾),鲫鱼(每组2尾),鱿鱼(每组2尾)
三,实验项目内容
(一)观察各种鳞片类型、耳石和脊椎骨等年龄标记;
(二)实验内容
1,测定鱼类和鱿鱼的量度:体长(胴长、肛长)、头长、体高、体重和纯重
2,性别和性腺成熟度:目测性别、性腺成熟度等级。
3,饵料分析:摄食等级划分、胃含物辨别(鱼类、甲壳类、头足类等)。
四,主要仪器设备及其配套数
量鱼板,两脚规,剪刀,镊子,天平称(电子称)
五,实验结果分析
1,小黄鱼体长、体重频率组成分析、优势体重和体长组,体长与体重关系式;
2,每种鱼类的性比组成及其性腺成熟度分析;
3,每种鱼类的摄食等级分析及其胃含物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