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5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版权所有仅供参考
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物理组罗美荣
授人以鱼,莫若授人以渔。它揭示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科学过程和思想方法。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重在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各种思维能力中最活跃和最具创造力的就是发散思维(即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是依据研究对象所提供的各种信息,使思维打破常规,寻求变异,广开思路,充分想象,探索多种解决方案或新途径的思维形式。它的主要特征是求异性和多样性,包括横向思维、逆向思维及多向思维。它要求开放眼界,对已知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并加工,从而收到一个信息输入和多个信息产生的功效。其特点表现在思维活动的多向性;其功效表现为可以开启心扉、震撼心灵、挖掘深层信息,架设起由已知达未知的桥梁,创造出新的思维和解法;其操作要求从一点出发,向四周辐射,心骛八极,思接千载,从而编织起信息、网络达到思维的预想目标。所谓“求异”就是关注现象之间的差异,暴露已知与求知之间的矛盾,提示现象与本质之间差别的一种思维。即从多方面、多角度、多起点、多层次、多原则、多结果思考问题,并在多种思路的比较中,选择富有创造性且能更有效地表达自已见解的思路。具体表现为:由封闭性到开放性;由求同性到求异性;由规范性到自由性;由稳定性到多变性;由慢节奏到快节奏。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呢?
1、师生共同营造“敢问、敢说、敢想”氛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诱发思维,诱发创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激发学生动脑提问题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敢于生疑发问,努力开发学生求异思维能力。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观点,不管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是幼稚肤浅的还是超越教学要求的,甚至游离于教学目标之外,教师都应适宜给予鼓励与肯定。尤其对具有导向性、启发性、富有思维价值的疑问,更要及时表扬,并组织学生讨论,创造良好的生疑发问的气氛;不能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观点置若罔闻,或挖苦斥责,这样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并挫伤学生生疑发问的积极性,压抑学生思维的发展。好的提问方式可以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通过逐步提高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学、讨论和得出正确的结论,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促使他们钻研教材,还可以开阔他们的思路和开发他们的智力,进而培养自学能力。同时,更要还学生以学习的主人并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2、打破常规思维,克服学生的思维定势
学生由于前概念的存在而形成的思维定势,在学习物理新知识的过程中容易产生消极的影响。容易造成知识的负迁移,影响新知识的接受。比如在高一讲授矢量知识时,学生都较难接受,原因是学生已经习惯于物理量的标量运算,习惯于把速率等同于速度,距离等同于位移。认为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运动,没有力物体就静止,抛出去的物体要继续运动,必须受到力的作用等等。而克服思维定势的关键在于把物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理解清楚,即把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和适用范围及条件搞清楚。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实验来帮助突破教学难点。如设计一个物体在受力越来越小的情况下,而速度却越来越大的实验来帮助对该问题的理解。克服思维定势,不按常规思路解决问题的发散思维,如利用平均值、极限法、图象法、整体思维法等巧解巧算,培养创造发散。只有克服思维定势,才能引导正确思维,从而提高发散思维能力。
3、多角度设计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结合问题的创设,让学生带着问题做实验,在亲身体验中探求新知识,开发智力潜能,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十分重要。创造发明常常需要多角度思考问题,多角度设计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的能力,从而使思路开阔,想象力丰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锐性,提高发散思维的能力。
例如:在复习“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实验时,可提出这样的问题:请你设计几种测定重力加速度的方法。
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讨论和争辩,在争辩中交换学生的思维“支持点”,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产生“发现”“发明”的思想萌芽。然后教师收集学生提出的各种设计方案:(1)用落球法:g=2h/t2;(2)用闪光照片:g=△S/T2;(3)用打点计时器和纸带:g=△S/T2;(4)用滴水法:g=2h/t2;(5)用天平和弹簧秤:g=G/m;(6)用圆锥摆:g=Lω2sinθ;(7)用倾角为θ的气垫导轨:a=g sinθ;(8)用单摆;(9)用平抛物体运动轨迹和桌面离地的高度求……等等。
接着,引导学生进一步相互讨论和交流。例如:你是如何想到这一方法的?它的实验原理是什么?还有没有其它的方法?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在知识发展的纵横线上产生新颖的设想,导致“思维开窍”,在“窍”中迸发创新力。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甚至相互争辩。在讨论中提出方案(1)的学生认为:只要测出物体运动的位移和运动时间,利用位移公式就可测得;提出方案(2)的学生认为:测出连续相等时间内的相邻两位移之差,利用匀变速运动的推论就可测出等等。从而使全班学生获得共识:设计时应考虑与重力加速度有关的原理和规律。这样既复习巩固了已有知识,突
出教学重点,还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教学中有意识的让学生进行多角度设计实验,以训练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从而提高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4、注重习题的多向求解
多向求解的训练有助于发散思维的培养,主要是因为它要求学生的思维活动要“多向”,不局限于单一角度和方向,不受一种思维的束缚。在习题教学中,注重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答的训练。一题多解,就是广开思路,用多个物理规律去处理同一物理问题,这样,脑海中储存的大量信息会充分调动起来,在探求问题的解法方案中,使思维极大地得到发散。一题多变,主要包括题型变换、条件变换两种形式。例如:填空题与选择题的互换,已知与未知的互换等。具体做法就是让学生经过思考,把原题变成保持原知识点不变的题。通过一题多变,培养学生的变化发散思维。一题多问主要有:一题多问型,一带几连带性题组等形式,这是拓宽思路的先导,也是引水入田的渠道。使设问逐渐加深,引导思维逐渐深化,可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一题多答主要有:一是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二是由于条件的不定性,使同一问题有不同的答案。善于运用“一”和“多”的转化,运用同一概念和规律去分析和处理多种物理问题,运用多个不同概念和规律去处理同一物理问题,通过知识的迁移和思维的发散,培养学生思维的交通性、灵活性和敏捷性。在习题的训练中,还应注重物理科学方法的指导,如把理想模型法、等效法和类比法等物理方法渗透到课堂教学和习题训练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一次高三复习课上我让学生做了如下一道高考题:
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有一静止的物体,现以水平恒力甲推此物体,作用一段时间后,换成相反方向的水平恒力乙再推此物体,当恒力乙作用时间与恒力甲相同时,物体恰好回到原处,此时物体的动能为32J,则整个过程中恒力甲和乙做的功各为多少?
当学生做完此题后,我鼓励学生,“能否用其他方法试解?看谁想的方法最多最简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积极探索,结果大多数学生用了两种以上的解法:有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知识解的,有用动量定理和动能定理解的,有用平均速度和动能定理解的,有用图象法解的。解法各异,繁简不一,综合起来有六种之多。通过一个例题,不仅让学生复习巩固了力学的大部分知识,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碰撞出发散性思维的火花,其意义远远超过了做题本身。
一般来说,物理现象并不是孤立的,描述物理现象的方法也不是单一的,反映和描述物理现象的规律也有内在的联系。因此,物理问题往往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法思考和解答,教学中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解题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再思考,探讨和寻求更好更简便的解法,既可以使学生复习和进一步掌握知识,形成知识的纵向和横向联系的立体结构,又可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4 网络教学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教育的要求和学生的需要,建立以信息教育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育模式已成为发展趋势,让学生在知识信息的海洋里自由驰骋,对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处理信息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将起很大作用。而随着知识的不断更新,边缘学科的发展和高考综合科的设置,学科的界限将越来越不明显。因此,加强学科间的渗透,努力设置多学科的整合课,让教育资源共享。通过多种知识的学习和发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将显得更加重要。如在讲重核的裂变时,可以把物理、化学、生物、历史等学科的知识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也能获得其它学科的知识。
教学实践印证,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状态,大部分学生对物理学产生了兴趣,物理学习的积极性高了,学习成绩也有了显著提高。
现代心理学认为:创造能力=知识量×发散思维,个人创造能力的大小和他们的发散思维成正比。可见,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培养,正是造就一批具有创新思维和掌握创新方法的现代新人的重要手段,是当今学校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