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步标版运动生理学血液与运动
运动生理学讲稿(第五章 血液与运动)
3.激素(运到全身或靶细胞、靶器官)。
4.将热量运输至全身和体表。
二、血液的调节机能--维持血浆的酸碱度(绪论已讲)
△血浆的缓冲机理:
HL(乳酸)+ NaHCO3→NaL + H2CO3
↘→CO2↑H2O
NaOH + H2CO3→NaHCO3+ H2O
△血浆的缓冲途径(使NaHCO3与H2CO3的比例维持20︰1)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一)颜色和比重:
红色:(红细胞--Hb),全血比重1.050~1.060;红细胞比重1.090~1.092;
血浆比重1.025~1.034。
(二)粘滞性:液体内部物质分子或颗粒间的摩擦而使流动产生阻力的特性。约为水的4~5倍。
(三)渗透压和酸碱度(见绪论部分)
四、运动对血液有形成分的影响
三血液的重新分配人体在运动劳动情绪激动和体温升高等情况下体内需要大量循环血液时贮存血量便释放出来加入到循环血液当中去同时消化排泄器官的血液也会转移到肌肉中以利于肌肉运动的需要运动结束后又有一部分血液贮存起来或转移到相应器官这种现象称为血液的重新分配
第五章血液与运动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了解血液的基本组成、理化特性及运动对血液的影响。
一般安静时动脉血氧饱和度为19/20×100% = 95%
静脉血氧饱和度为15/20×100% = 75%
3.氧离曲线(氧合血红蛋白解离曲线,反映了Hb与O2的结合量随氧分压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曲线形状为S型(或倒S型)(参见P150图5-1)
(1)氧离曲线的生理意义:
①上段:曲线较平坦。是Hb与O2结合的部分,PO2相当于60~100mmHg(PO2处于较高水平)表明PO2的变化对血红蛋白氧饱和度的影响较小,对肺换气有利,有利于人体摄氧,有利于人体适应高原空气。
王步标运动生理学 能量代谢与运动共75页
31、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32、鼓腹无所思。朝起暮归眠。 33、倾壶绝余沥,窥灶不见烟。
34、春秋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 扬明辉 ,冬岭 秀孤松 。 35、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尔·
王步标版运动生理学第三章血液与运动
1、掌握血液各组成成分及其功能。 2、熟知血液的理化特性。 3、明确血液对运动和训练的反应和适应。
➢ 教学重点
血细胞及血液的功能。
➢ 教学难点
血浆对机体酸碱平衡的维持。
内容提要
血液的组成及其特性 血液的功能 血液对运动和训练 的反应和适应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及其特性
一、血液的组成 占体重7~8%或70~80ml.kg-1
O型血;
例:
红细胞中无A、B凝集原
给血者: O型 血清中有抗A、抗B凝集素
可凝集
红细胞中有A凝集原
受血者: A型 血清中有抗B凝集素
不凝集
B 交叉配血试验:
红细胞
给 血 者
主 侧
血清
红细胞
负 侧
受 血 者
血清
如果两侧都无凝集反应,可输血; 如果主侧出现凝集反应,不可输血; 如果主侧无凝集反应,而负侧出现凝集反应,虽可以输 血,但在输血时一定要注意量不可太多,输血速度不可 太快,以免出现凝集反应。
1、血容量增加,红细胞压积减少,血粘度下降
增大了运动时的心输出量,减少血流阻力,改善了血 循环,增强了血液携氧、运输营养和排泄废物的能力。
2、红细胞流变性增加。
改善微循环,提高红细胞寿命,提高其运输功能。
3、碱贮备增加:提高抗疲劳能力。
练习题
1、影响血液运输O2和CO2能力的主要原因有( )。 A.血浆量, B.血量, C.血细胞数, D.血红蛋白含量。
小结
1、血液的组成。红细胞比容。 2、红细胞正常值、功能,Hb正常值、功能,血型。 3、白细胞正常值、功能。 4、血小板正常值、功能。 5、血量、pH值、渗透压。 6、血液主要功能:运载O2、CO2、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维 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缓冲酸碱,防御和保护的功能。 7、运动时,循环血量增加,红细胞增多,红细胞压积增大, 血液粘度增加。 8、运动后白细胞总数增加,血小板平均容积增加和活性增强。 9、训练能使血容量、红细胞变形能力增加,血粘度下降,碱 贮备量增加。
王步标版运动生理学第十章 运动训练若干问题的生理学分析
机制:痕迹效应。在运动生理学中,一般将大脑受到不同性质
和强度的刺激后残留的兴奋性,称之为"痕迹"。
(二)准备活动的安排
一般性准备活动 专门性准备活动
(三)影响准备活动生理效应的因素
时间: 10-30min 强度: 45%最大吸氧量
或 心率:100~120次· min-1
内容与形式:与专项相适应 与正式练习的间隔:不超过15min
提高,加上运动速度下降,吸氧基本上等于需氧。内环 境得到改善,呼吸循环系统功能活动增强,动力定型得 以恢复。
3. 影响“极点”与“第二次呼吸”的 因素
影响极点的因素:运动项目的特点、运动强 度、运动员的训练水平、赛前的功能状态,以 及运动开始阶段的运动节奏等因素。 减轻极点反应的措施:①良好的赛前状态和 适当的准备活动 ;②掌握好运动起始阶段的 节奏,注意体力分配;③极点出现后,调整 好呼吸和运动强度。
一、渐增负荷原则
1.定义:是指在训练中采用的生理负荷量与强度应该超 过已经适应的符合进行训练的原则。 2. 目的:提高机体对抗负荷的能力。(在运动员机体 能够承受的范围内,运动负荷必须足够大,训练频度 必须足够高) 3.生理学分析 循序渐进地增加负荷,使运动员的机能水平在不 断进行的反应—适应过程中,逐渐提高到最大运动潜 能。
五、适时恢复原则
概念:要及时消除训练中产生的疲劳,并通过生物适
应过程产生超量恢复和提高机体能力的生理学原则。
生理学依据:人体功能能力和能量储备的“超量恢复”
机制。
六、周期安排原则
周期安排原则:是指周期性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
练原则,也就是依照训练者机体的生物节律,循环往复、 逐步提高地安排训练内容和负荷量度。
王步标版运动生理学 第二章 呼吸与运动
O2
O2 CO2
CO2 CO2 CO2 CO2 CO2 CO2 CO2 CO2
O2 O2
肺泡毛 细血管
2、组织换气
CO2 O2 O2 O2 O2 O2
CO2 O2 O2 O2 O2 O2
组织毛细血管
O2 CO2
CO2 CO2 CO2 CO2 CO2 CO2 CO2 CO2
O2 O2
• 当代谢产物中有大量酸性物质时,它们与HCO3作用,生成 H2CO3,后者分解为CO2和H2O,使血中PCO2上升,导致呼吸 运动加强,CO2排出量增加,因而血浆中pH值的变化不大;
• 当体内碱性物质增多时,与H2CO3作用使血中NaHCO3等盐浓度 的增高,于是H2CO3浓度和PCO2降低,导致呼吸减弱,呼吸的 减弱又使H2CO3浓度逐渐回升,维持了其与NaHCO3的正常比值 ,因此对血浆PH值的影响也较小。
问:肺泡通气量=? 每分通气量=? 通气效率=?
B 深而慢的呼吸意义: 增加肺泡通气量,提高肺通气效率;
呼吸肌不易疲劳
21
(四)用于肺通气的耗氧量 安静时占2.4%,运动时增加,可占10%以 上,高达120ml.min-1。
22
二、肺换气
(一)气体交换的原理和动力
1、气体交换的方式:自由扩散。 2、气体交换的动力——气体分压差和性质。 ※ 分压:是指混合气中各组成气体所具有的压力
血-脑屏障,但通过CO2易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 液:CO2+H2O→H2CO3→H++HCO3- 发挥刺激作 用的。
由于血液中H+不易通
过血脑屏障,故血液
pH值的变化对中枢化
学感受器直接作用不大。
中枢化学感受器也不感
运动生理学知识:运动和血液供应的关系
运动生理学知识:运动和血液供应的关系运动生理学是研究运动对身体的生理变化及其对身体机能产生的影响的学科。
今天,我们将要探讨运动和血液供应之间的关系。
血液是人体的液态运载系统,它通过流动运输氧气、营养物质、荷尔蒙和细胞等重要成分,以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
当人体进行运动时,血液供应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运动过程中,肌肉会对氧气、营养物质和需要排除的代谢废物的需求增加,此时,血液供应会随之增加,以满足肌肉的需求。
在人体的运动过程中,肌肉实际上无时无刻都在接受血液的供应。
当运动开始时,心脏会立即开始加快跳动,以及增加输出量,以满足肌肉对氧气和营养物质的需求。
此外,血管也会立即扩张,以增加流量并帮助肌肉更快地摄取和利用氧气。
另一个关键因素是血红蛋白。
血红蛋白是血液中的一种特殊蛋白质,其作用是将氧气从肺部输送到身体各部分。
当身体进行运动时,血红蛋白中的氧气也会相应增加。
这是因为运动会使心脏更频繁地跳动,从而加快流量并将更多氧气运送到肌肉。
此外,肌肉本身也会释放一定数量的氧气,以满足其需要。
此外,血液供应对运动的效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身体进行高强度或长时间的运动时,肌肉代谢会产生大量乳酸。
这会导致肌肉疲劳,并产生更多的代谢废物。
此时,血液供应的作用就显得格外重要。
通过血液的流动,肌肉可以排出这些代谢废物,并获得更多氧气和营养物质,以增加能量并延长运动时间。
总的来说,血液供应对身体的健康和运动能力都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加强运动和监测血液状况,我们可以提高身体健康水平,获得更佳的身体表现。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多运动,保持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来保持身体健康和高效的运动水平。
(2024版)《运动生理学》第八章(血液循环与运动)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运动生理学》第八章(血液循环与运动)自动节律性:心肌细胞在无外来刺激的情况下,能自动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房室延搁:心房肌的传播速度较快、左右心房几乎同时收缩,而兴奋在房室交界处的传导速度极慢的现象。
期前收缩(早搏):在窦房结兴奋的有效不应期之后,心脏受到一次足够强的额外刺激,随之产生的一次正常节律以外的收缩。
代偿间隙:在期前收缩后,窦房结的正常兴奋恰好落在了期前兴奋的有效不应期之内,不能引起心脏的兴奋与收缩,心脏会有一段较长时间的舒张期的现象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
心率:指每分钟心脏跳动的次数搏出量:一侧心室每搏动一次所射出的血量。
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所输出的血量。
心力储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的能力心肌收缩能力:心肌不依赖前后负荷而改变其力学性能的一种内在特性。
异常调节:指与神经、体液因素无关,由于心肌初长度改变而导致搏出量改变的一种调节方式。
阶梯现象:由于心率增加引起心肌收缩能力增强的现象。
血压:指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重力性休克:指当较长时间剧烈运动并骤停时,肌肉泵消失和重力作用使大量静脉血沉积于下肢的骨骼肌中,心输出量减少,动脉血压下降,脑部供血不足而出现晕厥的现象。
肌肉泵:骨骼肌的运动和静脉瓣膜配合,对静脉回流起了一种“泵”的作用呼吸泵:呼吸运动对静脉回流也起着“泵”的作用减压反射:当血压突然升高时,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至延髓心血管,导致心迷走中枢活动增强,心交感中枢活动减弱,动脉血压下降的现象。
血液的重新分配:运动时,运动的肌肉和心脏的血流量显著增加,不运动的肌肉和内脏器官的血流量减少,皮肤的血流量先减少后增加的现象。
运动性心脏肥大:由于长期的锻炼或训练而引起的心腔扩大和心壁增厚为主要标志的心脏肥大。
心脏重塑:在运动性心脏肥大的同时,心肌细胞内的线粒体、氧化酶、毛细血管、肌浆网、心肌细胞的特殊分泌颗粒及神经支配等微细结构均会发生相适应的变化。
运动生理学课件第六章血液与运动
2020/3/15
运动生理学
14
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
2、Hb与运动
Hb浓度对有氧运动能力有显著影响。 运动员Hb的理想值是男性160~170g/L, 女性为150~160g/L 由于运动训练引起的Hb浓度、红细胞数和/或HCT低于 正常水平的一种暂时性现象,称为运动性贫血。
运动员贫血是指当运动员的Hb浓度低于正常水 平,是以运动员的健康水平为标准的。
2020/3/15
运动生理学
26
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功能
缓冲系统由缓冲对组成。血浆中的缓冲对有: NaHCO3/H2CO3、Na-蛋白质/H-蛋白质、Na2HPO4 /NaH2PO4等,以NaHCO3/H2CO3的缓冲效率最高。 由于血浆中的NaHCO3是缓冲固定酸的主要物质,习 惯上将血浆中的NaHCO3称为碱贮备 (alkaline reserve), 通常以每100毫升血浆中的碳酸氢钠含量来表示碱贮 备量。
9
2020/3/15
运动生理学
10
白细胞
1、白细胞生理特性 (1)形状:无色,有核,球形细胞 (2)数量:(4.0~10.0)×109/L;新生儿白细胞数较高,下 午白细胞数较上午稍高 (3)特性:白细胞具有变形运动、趋化性、吞噬和分泌等多种 生理特性。 2、成分 (1)粒细胞 约有60%的白细胞内含有颗粒。中性粒细胞、嗜 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2)单核细胞 有较强的吞噬作用 (3)淋巴细胞 T细胞、B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的胞浆颗粒内含多种生物活性物质, 其释放的肝素具有抗凝血作用,有利于保持血管的畅 通,还可以加速脂肪分解为游离脂肪酸的过程。 ➢ 淋巴细胞的功能
淋巴细胞在免疫应答中起核心作用。
2020/3/15
运动生理学课件血液循环与运动
心输出量增加
随着心跳加速,每次心跳 泵出的血液量也会增加, 从而提高总的心输出量。
心肌肥厚
长期运动训练会使心脏肌 肉增厚,从而提高心脏的 泵血能力。
运动时的血液流动与分配
皮肤血管扩张
运动时,为了散热,皮肤 血管会扩张,导致一部分 血液流向皮肤。
肌肉血管扩张
运动时,肌肉中的血管会 扩张,以增加对肌肉的血 液供应。
了解血液循环与运动的关系对于科学地进行运动训练、预防运动损伤和促进健康具 有重要意义。
02 血液循环系统基础知识
心脏的结构与功能
总结词
作为血液循环系统的核心,心脏负责将血液泵至全身各个部位。
详细描述
心脏是一个强健的肌肉泵,通过有规律的收缩和舒张运动,将血液从心房泵入 心室,再从心室泵入动脉,为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
运动训练中的血液循环管理
1 2 3
训练强度和持续时间的控制
适当的训练强度和持续时间可以刺激血液循环系 统的适应性改变,提高血液的运输能力和氧合能 力。
恢复性训练的安排
恢复性训练可以帮助运动员在训练后快速恢复, 减少肌肉疲劳和损伤的风险,促进血液循环系统 的恢复。
营养和补水的补充
合理的营养和补水计划可以支持血液循环系统的 正常运作,预防脱水、低血糖等不良状态。
降低血脂水平
运动能够降低血脂水平,包括降 低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 醇,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
水平。
增加血容量
运动能够增加血容量,使血液中的 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动能够调节血糖水平,提高胰岛 素的敏感性,有助于预防和治疗糖 尿病等代谢性疾病。
05 运动生理学在实践中的应 用
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 决实际运动中的问题 ,提高运动表现和健 康水平。
第五章:血液与运动(运动生理学课件)
胞利用,同时,组织中的CO2扩散进入血液,动脉血变成了 Pco2高的静脉血。 血红蛋白就是这样不断的在Po2高的肺部通过氧合 结合氧,在Po2低的组织通过氧离释放氧,以实现其运载O2
血
1、相对抗的红细胞 抗原与血浆抗体相遇, 会发生红细胞凝集反 应。
型
2、输血时,必须首 先检查供血者与受血 者双方血型,同时, 还应进行交叉配血实 验,观察有无红细胞 凝集反应。
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
一次运动对红细胞数量的影响
(1)短时间大强度运动比长时间 耐力运动红细胞增加明显。同样运动 时间越长,运动量越大,红细胞增加 越多;运动后即刻红细胞数量增多: 血液会重新分配; (2)长时间运动排汗和不感蒸发 引起血液浓缩; (3)短时间静力性或动力性运动, 肌肉持续收缩使静脉受压迫,血液流 向毛细血管增多,毛细血管压升高, 血浆水分渗出,血液浓缩。
3、
血浆渗透压分类
晶体渗透压 胶体渗透压
血浆蛋白等胶体物质(主要为白蛋
白)
组成 压力 意义
无机盐、糖等晶体物质(主要为NaCl)
大(300mmol/L或770KPa)
维持细胞内外水分交换和平衡 保持RBC正常形态和功能
小(1.5mmol/L或3.3KPa)
维持血管内外水的平衡
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分的交 换和维持血浆容量
红细胞
红细胞内的蛋白质主要是血 红蛋白。 血红蛋白数量:成年男性为 120~160g/L;成年女性为 110~150g/L . 贫血:血液中红细胞数量、 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 红细胞比容:全血中红细胞 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血红蛋白
1、血红蛋白生理特性 血红蛋白(Hb)是红细胞 主要成分,是一种结合蛋 白。一分子血红蛋白由一 分子珠蛋白和四分子亚铁 血红素组成。 功能:运输O2、CO2;缓冲血 液酸碱度。 作用:评定运动员机能状态、 训练水平、预测运动能力 和运动选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3/14
(一)血浆
1、水 约占90% ~92%。
2、血浆蛋白 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 主要功能 :作为代谢物和激素的载体;缓冲酸碱;维持
渗透压;免疫;参与生理止血。
3、电解质( 无机盐) “离子” Na+ K+ Ca+ + Cl主要功能 :维持渗透压、酸碱平衡、组织细胞的兴奋性,
能力。由血浆和红细胞中的许多缓冲对构成了缓冲系统, 既能抗酸,又能抗碱。
2020/3/14
? 教学目的
1、掌握血液各组成成分及其功能。 2、熟知血液的理化特性。 3、明确血液对运动和训练的反应和适应。
? 教学重点
血细胞及血液的功能。
? 教学难点
血浆对机体酸碱平衡的维持。
2020/3/14
内容提要
血液的组成及其特性 血液的功能 血液对运动和训练 的反应和适应
2020/3/14
酶活性的激动剂。
4、非蛋白有机物 氨基酸、尿素、尿酸、糖、脂类、
激素、维生素、酶、氧、CO2等
2020/3/14
(二)血细胞(blood cell)
红细胞(RBC)
男 4.0~5.5 ·L-1
×1012个
平均 5.0 ×1012个
·L-1
女 3.8~4.5 ×1012个
白细胞(WBC)
·4~L-10×109个·L-1 1平1 均平数均7×4.1209×个1·012L个- ·L-
渗透压大小取决于溶质颗粒的数目。
(1)组成
2020/3/14
晶体渗透压:无机离子、尿素、 G 等小分子 胶体渗透压:血浆蛋白等大分子
2020/3/14
渗透和渗透压示意图
返回
(2)正常值:血浆总渗透压为768KPa (5776mmHg ,7.6大气压) 大部分为晶体渗透压,小部分为胶体渗透压 (3.3KPa,20~30mmHg )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及其特性
一、血液的组成 占体重7~8%或70~80ml.kg-1
血浆
水 占90~92%
溶质
血浆蛋白 无机盐 非蛋白有机物:血糖、血脂、激素、 维生素、尿素、尿酸、氨基酸等
红细胞
血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2020/3/14
血液的组成
50—60% 1%
2020/3/14
血浆 血小板和白细胞
4.功能 ①运载O2和CO2 ;
②缓冲酸碱; 还有免疫功能。
2020/3/14
血红蛋白
Hb由一分子的 珠蛋白和四分 子亚铁血红素 组成,珠蛋白 约占96%,血红 素占4%,
2020/3/14
血红蛋白分子组成
血型
(1)凝集反应:输血时,有时输入的红细胞可以彼此凝集在 一起,成为一簇簇不规则的细胞团,这种 现象称为红细胞的 凝集反应。 (2)血型:依据红细胞上所含的凝集原,把血液区分为若干 类型,称血型。 (3)血型的种类:ABO、RH、MN、P、HLA等血型系统
ABO血型系统中抗原和抗体
血型 红细胞抗原(凝集原) 血清中的抗体(凝集素)
A型 B型 AB型 O型
2020/3/14
A
B A、B 无
抗B 抗A 无 抗A、抗B
A凝集原,抗B凝集素
(抗A) (抗B)
B凝集原,抗A凝集素
A、B凝集原,无凝集素
无/14
(血型测定)
(4)输血原则:
C.血中细胞的数量,
D.血液的酸碱度。
2、红细胞比容是指红细胞( )。
A.与血浆容积之比, B.与血管容积之比, C.与其他血
细胞容积之比, D.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3、红细胞膜的表面积与红细胞体积的比值越大,其可塑性变
形能力越小。( )
4、参与机体免疫功能的血浆蛋白是( )。
A.白蛋白, B.球蛋白, C.纤维蛋白,D.均不是。
2020/3/14
2、白细胞WBC
正常值:4~10×109个·L-1 功能:参与机体的保护和防御反应
2020/3/14
3、血小板
正常值
1~3×1011个·L-1
功能
? 促进止血 ? 加速凝血 ? 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 完整性
2020/3/14
2020/3/14
2020/3/14
止血
由血管的损伤部 位收缩,血小板粘附、 聚集、变态,从而形 成白色血栓,然后由 血液凝固系统形成纤 维蛋白(胶冻状血块) 完成止血过程。血液 凝固的过程简称凝血 或血凝.
2020/3/14
血液的功能
运载功能: 运载O2、CO2、营养和代
谢产物
调节功能: 调节酸碱平衡,调节渗
透压、体温、水平衡等
保护和防御功能: 白细胞吞噬病
菌,血小板凝血止血功能
2020/3/14
缓冲pH功能
正常血浆 pH值: 相对稳定。 7.35~7.45。
缓冲对:由弱酸和它的盐组成的,具有缓冲酸、碱的
2020/3/14
二、血液的理化特性
? 血量 占体重7~8%或70~80ml.kg-1 ? 比重和粘度 比重为1.05~1.06。粘度全血为水的
4~5倍,血浆为水的1.6~2.4倍。
? 血浆pH 正常时为7.35~7.45。
动脉血约为7.4,静脉血约为7.35。
? 血浆渗透压
概念 溶液具有吸引水分子透过半透膜的力量。
A 输血时最好选择同型血液,只有在紧急情况下才采用
O型血;
例:
红细胞中无A、B凝集原
给血者: O型 血清中有抗A、抗B凝集素
可凝集
红细胞中有A凝集原
受血者: A型 血清中有抗B凝集素
不凝集
2020/3/14
B 交叉配血试验:
红细胞
给 血 者
主 侧
血清
红细胞
负 侧
受 血 者
血清
如果两侧都无凝集反应,可输血; 如果主侧出现凝集反应,不可输血; 如果主侧无凝集反应,而负侧出现凝集反应,虽可以输 血,但在输血时一定要注意量不可太多,输血速度不可 太快,以免出现凝集反应。
血小板(PLT)
1~3×1011个·L-1 平均1.6×1011个·L-1
2020/3/14
1、红细胞(RBC)
1.形态 2.正常值
男4.0~5.5 ×1012个·L-1 女3.8~4.5 ×1012个·L-1
3.血红蛋白( Hb)
男 120-160g .L-1 (140) 女 110-150g .L-1 (130)
(3)等渗溶液:与血浆总渗透压相等的溶液。 例:0.9%NaCl 溶液(生理盐水);5% 的葡萄糖溶液 高渗溶液:渗透压高于血浆总渗透压的溶液。 低渗溶液:渗透压低于血浆总渗透压的溶液。
2020/3/14
练习题
1、对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有重要作用的是( )。
A.血浆与组织液的晶体渗透压,B.血浆胶体渗透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