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百家争鸣》PPT课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事在四方wenku.baidu.com要在中央;圣人执要 四方来效。 ——《韩非子》
韩非子
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主 要代表,主张: 1、“法治”; 2、强化中央集权和君主权力。 著有《韩非子》一书。
孙 子
孙 膑
春秋末期杰出军事家,提 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避实击虚”、“攻其无备, 出其不意”等军事名言,著有 《孙子兵法》。

战国时期,庄 子继承和发展了老 子的道家思想,著 有《庄子》一书, 后人称他为庄子, 把他和老子合称为 老庄。

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 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战争使)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 获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 ——墨子
姓墨名翟,战国时期鲁国人, 主张 “兼爱”、“非攻”,他的言行记录 在《墨子》一书中。
韩非子
孙子
战国时期
春秋末期
“兼爱”“非攻” “法治”、加强中央 集权和君主权力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事备而后动”
兵家
孙膑
战国时期
老子 ,姓李,名耳,又称老聃,春秋末期人,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 不相往来。——《道德经》 主要观点: 1、一切事物都有相互矛盾的两个对立面,对立双方可以互相 转化; 2、主张“无为”。
儒道之争
道家是隐士的代表,道家思想是隐士的哲学。 隐士是士的另类。隐士逃避政治、不逃避社 会生活。 儒道之争概括为三句话:有药可救,还是无药 可救;拯救天下,还是拯救自己;积极有为 还是消极无为。 道家大气,儒家实在;欣赏道家,赞成儒家。 做人学道家,做事学儒家。
儒法之争 法家思想——血染的思想 1、儒、墨、道三家都为“天下谋”。墨家“兴 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天下人民谋利。 道家为个体幸福。儒家虽为君谋,但为了达到 这个目的,劝统治爱护老百姓。但法家则只为 君谋,为了成为霸主保住权力权势,可以几种 手段并用,法、术、势并重,所以它缺乏人民 性,很少为人民着想,就很难长久。 2、儒、墨、道忠于理想,法家面对现实 3、三家复古守旧,法家与时俱进。
当今的思想观点
孔子 孟子
思想渊源
墨子
韩非子
老子
孙子
以德治国 尊敬师长, 礼治文明、有教 全民教育 素质教育 无类 平等博爱 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非攻” 富贵不能淫、贫 贱不能移、威武 廉正、廉洁、自律 不能屈 法治 依法治国
以不变应万变
无为而治
知己知彼,百战 了解市场行情,确定投 不殆 资方向
著有《孙膑 兵法》。 主张“事备 而后动”。
“百家争鸣”的意义 是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对当时及后世影响深远
诸子百家中对中国影 响最大的是哪家?
儒家 孔子的学说被历代统治者利用和改 造,成为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 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
儒家思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有 没有成为主流思想呢?
儒法之别 1、政治上,是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与宗法贵族政 体的对立; 2、人性论上,是人性恶(或人性趋利论)与人 性善(人性非功利论,道义论); 3、在治理国家的方法上,是“以力服人”与 “以德服人”的对立; 4、在“法”与“人”的评价上,是“法治”与 “人治”的对立; 5、在法律精神上,是“刑无等级”与“刑不上 大夫”(礼不下庶民)的对立‘ 6、在法律形式上,是成文法与判例法的对立。
儒墨之争
儒与侠
1、时代不同:孔子生在春秋末,墨子生在战国初,孔 子温和,墨子激愤 2、立场不同:孔子的立场是贵族的甚至是统治阶级的。 孔子看不起体力劳动,认为从事农工商的都是小人, 只有读书做官才是君子。墨子的立场是平民的,代表 体力劳动人民,他的生活作风和思想感情,比较接近 劳动人民。 3、代表士人的不同阶层: 儒家代表士人的上层,有贵 族气,主要是文士,参与政治,充当智囊文秘。孔子 为儒指引的出路是读书做官。墨家代表士人下层,有 平民味,主要是侠客,参与军事,墨子为侠指引的路, 是平时自食其力,急时行侠仗义。 相同之处:都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也都有原则和底线。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大解放
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发生在什么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
2.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背景)
时代背景
诸子百家简表
学派 代表人物 时代 主要主张或著作 儒家 道家 墨家 法家 “仁爱”、“克己复 孔子 春秋晚期 礼”“有教无类”、“因 材施教” 战国时期 “仁政”“民贵”“君 孟子 轻”…… 老子、庄子 春秋晚期、战国 一切事物有对立面且可 互相转化、“无为” 墨子 战国前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