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段语文小练笔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高段语文小练笔指导
东街小学侯晓艳
新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课堂小练笔,能有效地打通阅读与作文的壁垒,通过激发兴趣,降低难度,化整为零,多角度全方位地开展学生书面语表达能力训练,将书面表达能力的训练渗透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情趣相融的氛围下不知不觉地形成较强的书面语表达能力,因而深受语文教师的欢迎。
但是,就是这课堂小练笔,它虽为学生的习作练习开辟了另一阵地,为学生抒发情感提供了另一空间,为习作内容增添了无限精彩,但我们也时常能看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
现象一:没有合理挖掘教材因素,单纯强调每课必练,忽视多与少的统一、我们常常看到教师在讲到某个关键词或某个重点句式时,立即要求学生仿照造句,借以拓展思维;还有不少教师在引导学生学完某个中心段后,要求学生模仿这一段的写法“如法炮制”。这样生硬的“课堂练笔”迫使学生无感却要抒发,无话却要述说,这样的练笔显然是高耗低效的。有学生甚至编了童谣:“练笔练笔,一天不练,老师生气”。
现象二:课堂练笔纯粹为写而写,无视恰当时机。曾听一位教师教学课文《鸬鹚》,在学完鸬鹚的外形后,教师出示了红腹锦鸡的标本,要求学生模仿作者的写法写一段话。且不说这样的课堂练笔对高年级学生缺乏“智慧的挑战”,单论先让学生闷头写上几分钟又细细
交流后,老师再来引导学生学习下文,感悟作者是如何写鸬鹚灵巧捉鱼,此时学生的思想早已“跳离”了课文,教师还能牵得回来吗?老师势必要重新想方设法创设课文情境,引导学生再走进课文。这样的练笔,脱离课文语境,显得支离破碎,劳而无获。
现象三:练评脱离。由于课堂练笔的密度大,而且篇数较多,因而有的教师在学生完成练笔后,根本没有时间细致地批阅,只是淡而无味地评上个等级便给了学生。这样没有对学生练笔的优缺点进行及时表扬和指正,完全是为练而练,练评脱离,极大地挫伤学生的创作激情。
由此看来,进行课堂练笔最怕的便是急功近利。心理学上有这样一个实验:在给小小的绣花针穿线的时候,你越是全神贯注地努力,你的手就抖动得越厉害,线就越不容易穿入。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目标的颤动”。我想,功利性太强的课堂练笔,是不是也患了这种“目标的颤动”症呢?
我认为,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重视因文而异,拓展学生练笔空间,为孩子广开“写”路,巧妙地练,恰到好处地练。在练笔时能准确把握练的时机,练在当练时,练在理解的深入处,练在情感的共鸣处,练在主题的升华处……教师虽不问一句,不着一语,却能使学生沉浸在情感的波澜里,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飞翔在想像的王国里,自读自悟自写。对于学生练笔,我们要积极开放地进行评价,使学生能情动而辞发,例如采取现场讲评,评优激励的方式;评文也评人,以达到叶圣陶所说的人文合一;进行“综合会诊”,以追求最佳的批
改效果……
而这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教师能够“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能结合文章找到恰当的练笔引燃点,从而有效启动学生的练笔欲望,“给学生一个支点,让他们可以撬起地球”。所以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带上自己的一颗慧心,注意根据语文教学的阶段性,小学生心理的特点及认知规律来确定语言表达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点,巧妙挖掘训练“泉眼”,先让学生“心动”,而后“笔动”。这样使学生依托教材在不断实践、积累和创新的过程中,提高自己赏析语言的能力,养成锤炼语言的习惯。
如何让学生进行丰富、活泼的有效性练笔,我谈几点自己的做法:一、作文首先要文通句顺。
“通”则“懂”,“懂”则“通”,“不通”则“不懂”,“不懂”则“不通”。道理似乎就是这么简单。
二、学写作文必须大量阅读。
读书是基础,读书是积累,读书是吸收。胸无点墨,怎能下笔成文?学写作文还必须每天写一点。写好之后,要多读,多思、多改。文章是写出来的,好文章却是改出来的。作文教学应该寓教于乐,寓作文修改于一问一答中,这就是作文,更是语文,体现的是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的思想。
我个人认为:作文教学应该遵循规律,从听、读入手,说、写结合。这里揭示的一个道理,那就是学生的作文必须先吸收,后输出。没有充足的吸收作为基础,是不可能有优质的语言文字的输出。
三、以听为导,培养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写作也不例外。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首先要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而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最好办法就是听。让学生听他们喜欢听的童话故事。
也许很多老师都会说,我们平时就是这样做的,但是我想说的是,让学生听也有技巧。而能够较好的激发学生欲望的是采取悬念式的讲故事。就是我们老师讲故事的时候在精彩处卖关子,然后推荐书籍,让学生自觉地钻进阅读的大门。
四、以读为主,积累素材。
有句话这样形容:阅读时作文的父亲。我觉得一点不为过。确实,阅读是积累,是体验,也是亲近作者的唯一途径。我们老师应该记住的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如果说在课堂指导学生阅读,好比在游泳池里教学生游泳的话,那么,让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就好比带领学生在江河湖海里搏击风浪。
五、以说为媒,搭桥过河。
如果能把学生的说这个环节做好,就容易使学生从口头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也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所以,在学生写作之前能够提供比较好的说话训练,就可以为后面的写打下基础。教师应该积极创造机会为学生提供口语交际的机会。
六、以写为本,提高水平。
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素材,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因此上面的“读”才有用武之地。“学以致用”,任何的学习,
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运用。只有能运用的知识才是真正学会的知识。所以,应想尽办法发挥学生的写作能力,把学到的知识运用起来。
听说读写是个整体,彼此互相促进,也互相影响,是个相辅相成的过程。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以写促读,以读促写,这叫‘相得益彰’。”我想:以听促读,以读促说,以说促写,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螺旋上升,最终达到听说读写的最佳组合,形成整体效益。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应该充分利用其中的内在联系,努力提高作文教学的整体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