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传说中的“九王夺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传说中的“九王夺嫡”
郑小悠
谈谈传说中的“九王夺嫡”(一):皇位继承是历史大问题
谈谈传说中的“九王夺嫡”(二):先说孩儿他妈
谈谈传说中的“九王夺嫡”(三):康熙的教子误区
谈谈传说中的“九王夺嫡”(四):“九王”势力范围之太子胤礽
谈谈传说中的“九王夺嫡”(五):“九王”势力范围之皇长子胤褆
谈谈传说中的“九王夺嫡”(六):“九王”势力范围之皇十三子胤祥
谈谈传说中的“九王夺嫡”(七):“九王”势力范围之皇八子胤禩
谈谈传说中的“九王夺嫡”(八):“九王”势力范围之皇十四子胤禵
谈谈传说中的“九王夺嫡”(九):“九王”势力范围之雍正皇帝
谈谈传说中的“九王夺嫡”(十):康熙死的那一天(上)
谈谈传说中的“九王夺嫡”(十一):康熙死的那一天(中)
谈谈传说中的“九王夺嫡”(十二):康熙死的那一天(下)
谈谈传说中的“九王夺嫡”(十三):康熙皇帝的心路历程
谈谈传说中的“九王夺嫡”(一):皇位继承是历史大问题
不能免俗的蹭个热点,热点是什么,嘿嘿嘿,你懂的。
按照儒家的观念,兄之与弟,虽然也有长幼之序,但总体而言地位是比较平等的,兄对弟的友、弟对兄的恭,是比较柔性的关系,没有父子之间绝对服从的要求。另外,中国古代从较早时候起就发展出了诸子均分遗产的继承制度,和西方主流的单子(长子)继承差别很大。也就是说,在传统中国民间,兄长之于弟弟在财产方面没有什么优势,相反,很多中小地主或自耕农家庭是由长兄负责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供养资质较好的弟弟读书科举。我看到过很多清代文献记载,一个官员因为工作出色获得皇帝的接见,在问及他的家庭情况时,该官员就说起自己怎样家境贫寒,父母早亡,是靠兄长辛苦耕种或是外出教书、做事,嫂嫂操持家务、辛勤教养,将自己培养成材的。乾隆年间的名臣大学士陈宏谋长兄陈宏诚,因教育陈宏谋有功,被乾隆皇帝特赐匾额曰:“友恭笃庆”。另一位名臣刑部尚书、直隶总督胡季堂因为感激长嫂的抚养之恩,为兄嫂申请封典,而这种封典一般只能赠予官员的父母。
在民间,因为兄弟一心、分工合理、互相帮衬而兴家旺族的例子数不胜数。但在帝王家,宫廷斗争、兄弟阋墙的悲剧却随时都在发生,万一出现个把兄友弟恭的例子,就会被史家形容为“不啻布衣昆季”,换句话说就是:居然还有这样的皇家兄弟,真是活久见啊!
汉景帝刘启曾经与同母弟刘武亲密无间,梁王为兄长抵挡七国叛军,景帝口口声声要立弟弟作继承人。然鹅,老妈窦太后偏心小儿子,将大儿子的军,到底把兄弟关系搅合砸了。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小辈儿之间的事,爹妈憋老瞎掺和!
有读者可能会说:这些人怎么就那么想不开呢!当个有闲有钱有地位的普通皇二代,那是多
好的事啊!何必拼死拼活去做皇帝这个高危职业?事实上,对于皇子来说,清闲不是你想躲,想躲就能躲,是要满足很多主客观条件的。长者那话怎么说来的?人的一生要靠自我奋斗,当然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
首先,皇子想当富贵闲人,从主观上来说,首先要心态好、胆子小,另外还要性格软弱、文不成武不就。心态好而能力强,那是不行的。因为匹夫无罪,怀璧其罪,你没有搞事的想法,但是有搞事的能力,人家还是不放心的。就算贤如周公,也要恐惧流言之后呢。
第二是不能和任何显眼的、有野心的人搭上关系,这里包括自己的亲妈、太太、叔伯兄弟、舅父姑父、亲朋好友、重臣大将,以及身边工作人员。赵王刘如意还是个小孩子,他有什么过错?只是因为母亲戚夫人是刘邦的宠妃,得罪了吕后,他就被毒死了。至于中晚唐那些被宦官废立的皇帝,更不是一般窝囊,任由宫奴辈折腾来折腾去,没有自主的能力。对于这些人来说,被裹挟倒霉,和自己胆大作死,虽然出发点不一样,结局是一模一样的。而他们由于身份的原因,被裹挟的可能性实在太大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条件一和条件二在某些程度上,其实是矛盾的。一般来说,容易被各方势力裹挟的人,普遍性格柔弱、缺乏控制力,甚至干脆就是幼儿。而个性刚强,不太理会浮言的人大多不会被利益集团选中。像康熙诸子中,人缘儿最好,得到宗室、外戚、军功集团一致推戴的八皇子胤禩性格就比较懦弱,如果是他登上皇位,就不可能有雍正帝那样幅度的政治改革。
第三,皇子想做富贵闲人,还得赶上承平之世才有可行性。政局动荡、天下大乱,不但百姓没有好日子过,这些天潢贵胄也是一样。赶到北宋靖康、明末甲申,这种王朝覆灭之际,前朝宗室都是一锅烩的命。碰上孙吴、西晋、刘宋这样一家一姓频见兵戎的时代,想凭着老实巴交独善其身,几乎也没有可能。
第四是要当朝皇帝或是摄政者存心还算厚道,最起码讲究个面上的敦睦之情,另外国家法制健全,大家都认同基本要按规矩来的做事原则。一不小心碰上吕后、武则天、金熙宗、海陵王这样专杀宗室,有一个杀一个,有两个杀一双的大boss,怕都难逃一劫。
为了维持政权稳定,避免兄弟相残,在3000年前的周代,中国人确立了完备的宗法制度——嫡长子继承制,试图保证最高统治权力世袭的稳定性。即在一夫一妻多妾的前提下,首先依长幼顺序立嫡妻所生之子,如无嫡子,则立众妾所生的最年长的庶子,其他条件不予考虑。几千年来,制度虽然还是那个制度,但执行情况实在不容乐观。
首先,嫡、长的身份是生而成之,是贤是愚是强是弱无法保证。最高统治者的个人素质如果太成问题,就算合法性足够强,即位后也很难控制局面。最典型的就是“白痴皇帝”晋惠帝。另外有的合法继承人虽然本身素质也说得过去,但是架不住挑战者太厉害,唐朝的李建成、明朝的建文帝就是这种类型。
其次,嫡子的身份是其母决定的,长子的身份是其出生顺序决定的,如果嫡子母亲早死或者后位不稳、长子生母并非宠妃或者半路失宠,继承人的地位就岌岌可危了。尤其是后者,案例比比皆是。就算在嫡长子继承制执行得比较好的明代,备受万历皇帝宠爱的郑贵妃也差点帮他的儿子福王夺取帝位。至于最近东邻那档子事,似乎也掺和进了这个问题。
第三,嫡长子继承制规定的是现任君主有儿子的情况,如果君主没有儿子,或是儿子死在他前面,那可麻烦大了。到底是立弟、立侄、立孙,还是立什么?是考虑血缘关系远近?还是考虑国有长君、贤君?选择范围一大,问题就更加复杂,想要平稳过度,各方满意,着实不易。
第四,宗法制是中原王朝的传统,中国历史上大量存在的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本来没有这样的说法。他们入主中原后或许也想建立稳定的皇位继承秩序,但大多会经历非常惨烈的斗争过程,北魏拓跋氏甚至定下了立子杀母的残忍制度,并执行了一百多年。
清朝的满洲(女真)统治者,在入关前,也没有什么嫡长子继承之类的明确继承制度,为了面对强大的外部压力和生存挑战,政权在初兴阶段,基本采取诸王子自由竞争能者上的继承策略。入关后,一方面为了柔化宗族关系,避免再出现叔侄兄弟打成一团的局面,一方面为了表现自己融入汉地文化,遵守儒家秩序,康熙皇帝在与吴三桂作战最为焦灼的时间点上,果断册立襁褓中的嫡子胤礽为皇太子,在一段时间内起到了稳定人心的效果。
然而在其他皇子长大成人之后,康熙帝才发现,立嫡长子为太子等接班这件事,和满洲旧制严重水土不服。太子胤礽虽然资质不坏,但也没有明显优于其他皇子。其他皇子了解本民族历史,也不认可太子的天然合法性。于是八旗重臣、外戚勋贵,各拉一派,各执一词,让太子危机重重。而生活在紧张状态下的太子一旦有所动作,当然更不能为父亲和诸兄弟所容。两立两废之后,太子胤礽被彻底被淘汰出局。而一旦太子空置,其他皇子各显身手,兄弟关系彻底变成丛林法则,皇位继承退回到了入关前的混乱局面,康熙在这一问题上的汉化追求彻底以失败告终,清朝的嫡长子继承制刚一开始就走到了尽头。
谈谈传说中的“九王夺嫡”(二):先说孩儿他妈
“九王夺嫡”这个说法现在算是深入人心,亲戚朋友家十五六的孩子,听说我学清史的,基本上见面第一个问题就是:九王夺嫡到底怎么回事啊?四阿哥和十四阿哥到底谁是好人?问得我真是手足无措,只好应付道:“都不是什么好人。”如果孩子们再继续问:他们到底爱不爱若曦?若曦到底最爱谁?我真是…….
“九王夺嫡”这个说法,最早出自二月河先生的小说《雍正皇帝》,但现在大、中学生了解这个名词,大概更多的还是通过各类清宫剧和穿越小说,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清宫“科普”知识。在百度上,九王夺嫡又称九龙夺嫡、九子夺嫡,是指“清朝康熙皇帝的儿子们争夺皇位的历史事件。当时康熙皇帝序齿的儿子有24个,其中有9个参与了皇位的争夺。九个儿子分别是:大阿哥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最后四阿哥胤禛胜出,在康熙帝去世后继承皇位,成为雍正帝。”就看涉及到这么多人,事情也是够复杂了吧,毕竟东邻折腾得那么热闹,一共也就哥儿仨……。所以,我们到底要从何处说起呢?那就从孩儿他妈说起吧,毕竟孩子都是妈生的,这算普世真理。
清王朝在关外以及入关之初,后宫制度比较简陋。皇帝的女人按大类分就是三等,一是正妻,即皇后。二是侧妻,如皇太极的关雎宫宸妃(皇太极的真爱海兰珠)、永福宫庄妃(后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