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种心理容易上当受骗
大学生受骗现状调查探析及防骗措施探析
大学生受骗现状调查探析及防骗措施探析摘要:当前社会经济纵横发展,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受骗的事件多有发生,更有的甚至酿成惨痛后果。
如何预防诈骗和提高大学生的防骗能力成为了学生自身、家庭、学校、社会以及司法部门共同关注的问题。
此次调查综合考虑多方面影响因素,运用数据分析,总结大学生被骗的各种主客观原因,并且提出行之有效的防骗措施,为大学生提高警惕、防止受骗提供一定的理论知识来源关键词:大学生;受骗现状;防骗措施1 前言21世纪是高科技、高速信息时代,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社会治安问题日益突出。
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普及,诈骗成为了经济领域中波及面广泛、社会危害严重、增长较快的高频多发犯罪类型。
随着高校校园的日益“社会化”,部分不法分子频频将诈骗的黑手伸进高校,大学生被诈骗的案件屡屡发生,给大学生造成了很大的财产损失和精神创伤。
如何有效减少和防止大学生受骗事件的发生,已然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2 调查对象及思路此次调查以山东中医药大学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
一是制定研究方案,把握整体思路;二是进行具体实施,通过问卷调查、个别交谈、资料收集等方式,了解大学生受骗现状和其中存在的问题;三是分析研究调查成果,从而提出行之有效的具体解决措施3 调查结果及分析此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662份,其中有效调查问卷600份,有效率达90.63%,样本可信度较高(一)受骗者角度分析1.性别因素此次调查男生227人,女生373人。
通过数据看出男生认为自我防骗能力非常好的占23.79%,女生仅占6.97%;男生经常被骗的占2.64%,女生为5.36%。
这说明女生往往容易被骗,女生的防骗能力要低于男生。
在对被骗的主观原因的分析上,男生认为思想单纯被骗的占60.35%,女生占71.31%。
女生相对男生来说,思想单纯,更容易相信他人,自我保护意识较差2.年级因素此次调查大一年级283人,大二年级122人,大三及以上年级195人,对比数据可以看出随着年级的增高,防骗能力也有所提高,在大三及以上年级中47.18%的同学能识别所有骗局,大二年级中有46.73%的同学,大一年级中仅有45.93%的同学3.户口(家庭环境)因素此次调查来自城市的184人,来自农村的416人。
老人为什么容易被诈骗
老人为什么容易被诈骗老年人是社会上主要的受骗对象,为什么老人会容易被诈骗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老人容易被诈骗的原因,来欣赏一下吧。
老人容易被诈骗的原因年纪越大就越容易相信别人随着年纪增大,有些老年人的知识、信息结构明显跟不上社会的发展,对社会中很多复杂的现象知之不多。
有些老年人的知觉反应迟钝,轻信花言巧语,加之与社会接触较少,分析判断能力减弱,对花样翻新的骗术不易识别,易被歪理邪说所迷惑,便往往成为犯罪分子诈骗的目标。
物质、健康需求增大部分老年人退休或下岗后经济状况不稳定,常期望能有机会意外致富,因此容易上假广告和推销商的当,损失钱财。
另外,随着身体各项机能逐渐衰退、病痛增多,他们对晚年生活的不确定感以及对死亡的恐惧感会增强。
这时,他们会容易迷信各种“神奇”的疗法,以求“不得病”,一些江湖骗子就利用部分老年人的心理,打着祛病强身、偏方有奇效等幌子进行欺骗。
与亲人缺乏沟通、联系人到晚年,就希望得到更多的关怀。
一旦跟家人、亲戚的联系不足,面对陌生人递过来的“关爱”橄榄枝,老年人很难设防。
在很多的保健产品诈骗中,骗子假装对老人关怀备至、嘘寒问暖。
另外,诈骗者通过电话等手段谎称自己是老人的儿孙,并且用自己遇到急事为由头要一大笔钱。
看似简单的手段,却因为被骗者独居、与儿孙联系少,屡屡得手。
诈骗的形式越来越专业化对老人进行诈骗的形式一直在变化,在物价、医疗上涨等背景下,老龄人的安全感降低,很容易陷入到许以重利等融资投资中去。
老年人是投资理财风险防范最弱的群体,投资理财知识缺乏,获取市场行情信息的渠道窄,再加之耳根软,一些不法分子就利用老年人的这些“特点”,设下投资理财陷阱,引诱老年人上当受骗。
老人防诈骗知识第一,要保障老年夫妻的和谐婚姻,老年夫妻既是双方生活依靠,又是精神支柱,良好的夫妻关系是老年人幸福生活的保障;第二,培养广泛的业余爱好,参加体育锻炼、文化娱乐活动,有助于消除老年人心理孤独感;第三,保持一定的社会交往,常参加社会公益性活动;第四,政府部门、老龄办、社区等要大力倡导尊老爱老和老年人自我防范的教育;第五,儿女们要经常回家看看,要和老年人经常交流沟通,切勿漠视或反感老年人的唠叨,对老年人应该多些理解和关心;第六,儿女们定期陪伴老年人到医院体检或到心理咨询部门进行心理检测;第七,儿女们要正视老年人再婚问题,老年人吃穿不愁,并不代表他们生活得幸福,不要一味地持反对意见。
网络诈骗背后的心理学原理解析
网络诈骗背后的心理学原理解析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诈骗事件也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
网络诈骗以其隐蔽性和高效性,成为了犯罪分子的首选手段。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为什么有些人明明知道是网络诈骗,却仍然上当受骗?这背后是否隐藏着一些心理学原理呢?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对网络诈骗背后的心理学原理进行解析。
首先,网络诈骗利用了人们的贪婪心理。
人类天生具有贪婪的本性,渴望获取更多的利益和好处。
网络诈骗犯罪分子往往以高额回报、低风险的方式吸引受害者。
他们通过制造一种紧迫感,让受害者觉得自己有机会获得巨大的利益,从而迷失了理性判断。
例如,一些网络诈骗犯罪分子会通过发送虚假的中奖信息或者投资机会,让受害者产生贪婪心理,进而上当受骗。
其次,网络诈骗利用了人们的社交心理。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渴望与他人保持联系和交流。
网络诈骗犯罪分子往往通过冒充亲朋好友或者权威机构的身份,与受害者建立起信任关系。
他们会利用社交媒体或者电子邮件等方式,向受害者发送虚假信息,引导受害者进行某种操作,例如转账、提供个人信息等。
由于受害者在心理上认为这是一个可靠的来源,往往会毫不怀疑地执行操作,最终导致上当受骗。
第三,网络诈骗利用了人们的恐惧心理。
人类对于未知和危险的事物往往感到恐惧和不安。
网络诈骗犯罪分子往往通过制造一种紧急情况,让受害者感到恐惧和焦虑,从而迫使受害者做出错误的决策。
例如,一些网络诈骗犯罪分子会冒充警察或者法院工作人员,以涉嫌犯罪、违法行为等为由,向受害者施加压力,要求其提供财产或者个人信息。
受害者在恐惧的驱使下,往往会不顾一切地配合,最终被骗得血本无归。
最后,网络诈骗利用了人们的好奇心理。
人类具有探索和好奇的天性,渴望了解新鲜事物。
网络诈骗犯罪分子往往通过制造一种神秘感或者独特性,吸引受害者的好奇心。
他们会利用点击链接、下载附件等方式,引导受害者进入一个虚假的网站或者打开一个恶意文件,从而获取受害者的个人信息或者控制其设备。
盗窃、抢劫与诈骗犯心理
第三章盗窃、抢劫与诈骗犯心理●盗窃犯罪心理●抢劫犯罪心理诈骗犯罪心理一、盗窃犯罪心理中国的盗窃犯罪状况1950年的第一次犯罪高峰:立案53.1万盗窃31万1961年的第二次犯罪高峰:立案42.1万盗窃34.1万1985年:盗窃立案43.1万起1989年:167.3万起1990年:盗窃占到刑事案件的84.2%刑法修正案(八)出台以后,刑期从管制、拘役至无期徒刑●一、盗窃数额较大,法定刑在三年有期徒刑以下的量刑标准1000—2500元管制、拘役、有期徒刑六个月或单处罚金2500—4000元有期徒刑六个月至一年● 4000—7000元有期徒刑一年至二年● 7000—10000元有期徒刑二年至三年。
●二、盗窃数额巨大,法定刑在三年至十年有期徒刑的量刑标准● 10000—17000元有期徒刑三年至四年● 52000—60000元有期徒刑九年至十年●三、盗窃数额特别巨大,法定刑在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及无期徒刑的量刑标准● 132000—150000元有期徒刑十四年至十五年150000元以上的处无期徒刑盗窃类型:盗窃: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根据手段不同:1、扒窃:指犯罪人与被害人直接接触,即采用掏兜或割包的方式秘密窃取他人财物的犯罪行为。
2、偷窃:指犯罪人与被害人不直接接触,根据犯罪人与被害人的关系又将其分为内盗、外盗和内外结合。
盗窃一般特征:分布广、团伙化、专门化、手段多样智能化技术化(一)盗窃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1、强烈的物质需求2、缺乏羞耻心,道德和法制观念淡薄3、家庭教育不当4、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5、疏于防范、管理存在漏洞6、销赃渠道畅通盗窃犯罪的心理特点:a、盗窃犯罪的理性选择:盗窃的成本和利益作出评估、盗窃的机会属性进行考量b、盗窃犯的道德和法制观念:自私、利欲、利己的道德观念;对待法律的采取轻视甚至对立的态度;法律观念对自己行为的调节和控制方面有缺陷;对于刑罚的认知采用淡化的技巧(二)盗窃犯的心理特点:1、认知特点消极错误的认识,物质利益第一位侥幸心理严重仇富心理2、情绪情感特点盗窃初犯:恐惧与兴奋并存初犯到惯犯:恐惧情绪不明显部分人自认为是劫富济贫的好汉,大部分情感冷漠,自私自利,对受害人的遭遇毫无同情之心。
网络诈骗手段下大学生受骗心理特征及相关建议
网络诈骗手段下大学生受骗心理特征及相关建议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迅速普及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但随着而来的网络安全问题需要人们关注并及时解决,使用互联网的人越来越多,网络中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和不确定因素,网络诈骗事件层出不穷,在这个网络诈骗现象下,由于大学生未接触社会,很容易就成为不法分子的诈骗对象,手段丰富的网络诈骗充分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实施诈骗。
关键词:网络诈骗;受骗心理特征;建议网络诈骗手段丰富,一些不法分子把大学生作为诈骗对象,日常在网络新闻中也会时常看到大学生被骗的新闻,学生的钱财会受到损失,同时也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难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三观,对学生的价值观念会产生影响。
网络诈骗实质就是一种心理斗争,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充分研究学生的受骗心理特点,让他们了解不法分子的诈骗手段,使学生有正确的方式来抵挡不法分子的诈骗行为,保障自身生命财产安全。
1.大学生受骗心理特征1.受骗前的心理特征高校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快速时期,还没有达到成熟的阶段。
一些大学生都认为自己的认知和心理都很成熟,对于社会上的事物自己会有简单的判断,形成一定的意识。
当网络诈骗事件发生时,一些学生明知道是诈骗,但自认为可以依靠自己的智慧和方法逃脱骗局,在放松戒备的时候,非常容易步入不法分子的圈套[1]。
大学生的逐利心理严重。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拜金主义这种奢靡之风随之而来,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价值观的形成,在这种背景下,学生的判断力和分辨能力较低,非常容易迷失方向,不正确的逐利心理观念会使学生陷入不法分子的圈套。
大学生的同情心理严重,学生的内心世界还是很单纯、善良、富有同情心,这种大学生普遍存在。
当学生了解到他人的不幸和悲惨的遭遇就会心生怜悯,产生同情心,不由自主的对学生产生关心和帮助的行为。
恰好不法分子就利用学生这一心理特点,采用网络捐款的模式向学生进行诈骗。
大学生的好奇心比较严重,人们总趋向于了解好奇事物和不熟悉的事物,总是有一种好奇心去了解它,找到答案的内心活动。
诈骗心理
诈骗犯罪中被骗者的心理分析摘要:近年来,诈骗违法犯罪案件日益增多,由诈骗带来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十分重。
当前我国诈骗违法犯罪出现了新的情况及新的诈骗手段,分析诈骗与被骗心理,有利于研究诈骗的防范对策,减少被骗的可能性,更好地维护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飞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经济活动与交往日益频繁,与此同时,诈骗违法犯罪也日益严重,并呈现出知识化、智能化特征。
这也同时使更多的个体被骗。
但是,只要能更加充分认识被骗者的心理,知道他们是因何被骗,并在平常生活中加以注意,那么我们是可以减少被骗的次数,甚至不被骗的。
一、形形色色的诈骗方法(一)冒充各种身份行骗。
诈骗者为了达到诈骗的目的,通常是到处行骗、流窜作案,常会针对不同的诈骗对象,冒充那些有一定社会地位、经济实力或特殊权力的人。
如冒充领导干部及其亲属和冒充军人、司法人员、知识分子、侨胞、外商等特殊身份人员。
(二)金融诈骗。
金融诈骗一般包括贷款诈骗、保险诈骗、信用卡诈骗等。
(三)网络诈骗。
网络诈骗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利用网络银行、网络贷款、网络交易、网络拍卖、网络购物等进行诈骗; 网络传销诈骗;网络交友诈骗;网络捐款诈骗等。
(四)街头诈骗。
街头诈骗的整个犯罪过程都经过周密的计划。
其特点主要有以团伙作案为主;时间多为白天上班、银行营业期间;地点多选在居民区附近;对象多为老年人和家庭妇女。
街头诈骗犯罪的手段多种多样,主要有利用迷信看病消灾、捡拾财物、兑换假外币等。
(五)合同诈骗。
诈骗者常以订立合同的名义为其非法活动披上“合法”的外衣,多利用皮包公司进行诈骗。
(六)“幸运中奖”诈骗。
多用手机短信、信函、电话等方式发出中奖通知,要求缴纳包装费、邮寄费、个人所得税等。
(七)谎报险情诈骗。
向被骗者谎称其亲人、朋友或同学遭遇车祸或其他重大交通事故,急需用钱,在被骗者一时心慌,情急不及思考、查证的情况下,仓促间误信诈骗者而上当受骗。
(八)以刊登假广告进行诈骗。
揭秘传销九大诱导心理
钱,希望拿回来,这也是很多明明 清醒了 的人,还 不甘心 退出的真正传销,想拿点回来,但 是我们仔 细想 想:当你 在 贪 别 人 的 利 时 ,很 多 人 其 实 贪 的 是 你 的 本 !
9 心理惯性的培养
很多传销的人在心理上对传销有依赖,有惯性了, 他们觉得:自己就是这行的精英了,是领 导了,是 可以 忽 悠人的人了,他的成就感:来自拉人头,来 自因此 而来 的 经 济 提 成 。很 多 时 候 他 们 不 需 要 去 外 面 做 什 么 ,电 话 ,网 络、QQ、短信 聊 天 就 是他 们 所 谓成 功 的 武器 ,屡 试 不 爽 !
着 ,所 以 ,手 段 越 是简单的传销, 人们就越是很容 易上当受骗。
30 健康博览·2012/06
·
心
4 团队忽悠心理
灵
传销的核心宣传队伍的营销技术是利用人们渴望 短期致富的心理,营造一个团队的气氛,在这 个气 氛里, 人们会模糊自己的利益,甚至 觉得是整个团 队在 帮助 自
很小,成功的概率很高。比如,唱立 志的歌 曲,大 肆宣 讲 某些成功人士是如何成功的之类,让人在一 个团 队心 理 的 强 大 暗 示 下 ,去 做 无 怨 无 悔 的 所 谓 的 事 业 !
他们 有 过创 业 的 艰辛 ,经 历 过 了 事 业 的 失 败 之 后 ,他 们 传销,你的本钱可以拿回来,你的时 间,可 以 被 追 上 ,你
的心 理 就 失 去 了平 衡,很 多 人 觉 得 ,自 己 的 时 间 被 浪 费 的 成 功 指 日 可 待 。 不 马 上 参 加 都 不 行 。
健康博览·2012/06 31
了,本钱没有 了,再慢慢去日积月 累就来不 及了,个人的
6 门槛低廉心理
我 们做 任 何 事 情,基 本 上 说 来 ,高 高 低 低 都 是 有 门 槛 的 。而 传 销 是 没 有 门 槛 的 ,只 要 进 入 ,自 己 的 钱 肯 定 是 要 投 进 去 的 。你 没 有 钱 ?没 有 关 系 ,爸 爸 妈 妈 ,爷 爷 奶 奶 , 哥哥 姐 姐,弟 弟 妹 妹,朋友 爱 人 ,同 学 同 事 ,他 们 也 总 有
最新防诈骗安全教育知识大全
最新防诈骗平安教育知识大全防诈骗平安教育知识篇1防盗五法一、外出时,注意检查家中门窗是否锁上关好,不要将大量现金和金银首饰等贵重物品放在家中。
二、上街购物、外出玩耍时最好不带大量现金,准备好局部零钱,尽量别露钱包和贵重财物。
三、在公交车站、旅游景点、商场超市等公共场所尤其是上下车、检售票、购物交款时,将钱包、手机等贵重物品贴身携带,将挎包斜挎在前面,注意与周围人员保持间隔。
四、自驾车出游的,不要将贵重物品放置在汽车内以及后备厢中,并将汽车停放在有专人看管的停车场。
五、晚上睡觉前,检查门窗和防盗设施,不要将衣物和贵重物品放在窗边。
防抢五招一、在言谈举止和穿着打扮上,不要过分显富、露富。
二、存取款时,留意身边是否有可疑人员,在取大额钱款时,最好两人以上同行。
三、开车存取款时,一旦发现汽车轮胎被扎等意外情况,应做到钱物不离身,防止乘机施行抢夺。
四、夜晚出行最好不带包,尤其是女性不要挎单肩包。
五、如遇抢劫、抢夺的,一定要注意体貌特征、所驾乘交通工具的牌照和品牌以及逃跑方向,及时报警。
防骗十手一、接到亲人“出事”、返还购置税等时,应进展全面核实,不要轻信。
二、对宣传可代理炒股、预测彩票中奖号码等网站,不要轻易根据其授意,通过汇款形式缴纳费用。
三、对收到的中奖短信、赠送遗产邮件,不予理睬。
四、看到掉下的包裹不要理睬,有人以平分失物为由纠缠时及时报警,切莫贪小廉价。
五、对有陌生人以做生意谈业务为由借手机通话时,应当予以回绝。
六、对有人以大钱换零钱或主动用零钱换整钱时,应多注意。
七、在公共场所不要和陌生人多交谈,对陌生人以熟人或同乡名义借钱的,应当予以回绝。
八、对在公共汽车上用其他“外币”向乘客兑换人民币的,应当予以回绝并报警。
九、对有人以同学、朋友名义邀请赌博的,应当回绝并报警。
十、对有人以签合同验资为名,要求查看对方卡内现金并索要密码的,应当予以回绝。
防诈骗平安教育知识篇2一、预防网络诈骗的方法1、全面理解网站不掉诈骗陷阱网络诈骗的共同点是被骗者轻信或贪图廉价造成的。
哪些青少年心理原因导致他们易受毒品诱惑?
哪些青少年心理原因导致他们易受毒品诱惑?
大家都知道近期我国正在开展青少年禁毒相关工作,那么,为什么青少年特别容易受毒品诱惑呢?现在,老师就青少年心理原因进行分析。
哪些青少年心理原因导致他们易受毒品诱惑:
1、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心理、发展时期,生理、心理防线薄弱,却有较强的新奇心理,不易抵制毒品侵袭。
2、缺乏辨别是非能力,容易上当受骗。
3、缺乏对吸毒危害性的认识。
4、无所事事,精神空虚,易沉浸于自我麻醉的状态。
5、家庭的不良教育或环境中友伴的影响。
6、不良的腐朽物质文化的影响。
由于以上原因,吸毒贩毒分子利用青少年的特点,诱使青少年吸毒、贩毒,走上犯罪道路。
为此,我们有理由告诫青少年朋友:千万不要去尝试毒品。
如何防止青少年吸毒:
1、接受毒品基本知识和禁毒法律法规教育,了解毒品的危害,懂得“吸毒一口,掉入虎口”的道理;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不盲目追求享受,寻求刺激,赶时髦;
3、不听信毒品能治病,毒品能解脱烦恼和痛苦,毒品能给人带来快乐等各种花言巧语;
4、不结交有吸毒、贩毒行为的人。
如发现亲朋好友中有吸、贩毒行为的人,一要劝阻,二要远离,三要报告公安机关;
5、不进歌舞厅,决不吸食摇头丸、K粉等兴奋剂;
6、即使自己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引诱、欺骗吸毒一次,也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不再吸第二次,更不要吸第三次。
一些青少年心理原因导致他们容易被被毒品诱惑,而家长们一定要注意孩子的心理以及身体的变化,不要让孩子染上毒品,一失足成千古恨。
康菲特青少年成长中心再次呼吁,预防青少年吸毒从你我做起!。
受骗的常见原因
受骗的常见原因受骗的常见原因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包括心理原因、社会原因、技术原因等。
以下是我对受骗的常见原因的讨论:一、心理因素:1.贪婪:贪念是人性中的一个弱点,有些人追求财富和利益的欲望过于强烈,容易被高回报的诱惑所吸引,从而失去理性判断能力。
2.盲目自信:一些人对自己的判断力过于自信,总是觉得自己不会被骗,从而忽视了一些不寻常的迹象和警示信号。
3.好奇心:人们对新事物和新鲜感的追求使他们容易相信一些虚假承诺和不切实际的庞大利润,从而掉入骗局。
4.依赖心理:有些人出于对他人的信任和依赖,容易相信他人的谎言和欺骗,从而成为骗子的猎物。
5.羊群心理:人们常常受到社会舆论和群体压力的影响,追随大流,认为如果其他人相信某个事物,那它一定是真的。
这种盲从和从众心理使人容易上当受骗。
二、社会因素:1.信息不对称:在信息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快,但信息质量良莠不齐,人们很难判断真假信息,骗子利用信息不对称的空间,混淆视听,使人难辨真伪。
2.社会信任危机:一些社会道德缺失和腐败现象使人们开始怀疑他人和机构的诚信度,这种疑虑和不信任感使人们容易上当受骗。
3.社会经济状况: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人们追求高回报成为常态。
一些骗子就会利用人们贪婪的心理,利用经济压力和财务困境来设圈套。
三、技术因素:1.骗子利用高科技手段: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诈骗、手机诈骗等新型骗术层出不穷。
骗子通过技术手段不断创新,让人难以防范和识破。
2.网络安全意识薄弱:人们对网络安全、隐私保护等意识不足,容易泄露个人信息给骗子。
此外,很多人缺乏基本的网络知识,无法辨别和识别网络骗局。
尽管受骗的原因各有不同,但可以通过加强自身防范意识、增强对信息真实性的判断和提高科技水平来减少受骗的风险。
同时,政府和社会也需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整体社会的反骗防范能力,共同打击骗子,维护社会的公平和谐。
“心理操纵者”操纵你的5种方法
“心理操纵者”操纵你的5种方法人群中存在很多“心理操纵大师”,他们往往善于洞悉“人心”,并使用一些方法去达到逐步控制你的目的。
识别一个隐藏的“心理操纵大师”很难,但是识别出他们所用的方法却非常容易,下面就是最常用,最典型的5种心理操纵方法。
(1)控制叙事:“控制叙事”是指控制你所相信的和感知的东西,这是操纵大师都想要做的东西,因为只要控制了你的现实,你就逃脱不了他们的魔爪了。
控制叙事最常用的手段就是“骗局”和“煤气灯”。
骗局很好理解,就是通过一环套一环的骗术,扭曲你对现实的感知。
而煤气灯则是通过反复的误导实现的。
比如总是告诉你,你获得不了成功,是因为你天生能力不行,然后通过持续的,旁敲侧击的证明,让你相信这个论断,并最终扭曲了你的认知。
(2)超道德主义:所谓“超道德主义”,是指披着道德外衣(或编造的,听起来像道德的措辞)的陈述,试图误导,责备他人。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有些虐待狂虐待自己的亲属,并坚称自己是一个有道德的人,非常爱自己的亲属,这么做都是“为他。
他们给坏事披上了一层道德外衣,让残忍听起来很崇高,并达到操纵的目的。
(3)三方合力:在操纵过程中,很多时候操纵者并不是单单自己下场,而是结合了多方力量。
比如说,最简单的情况,当兄弟们产生了争执,他们往往会试图说服父母站在他们的立场上帮助他们说话。
操纵者往往都是人多势众的那一方,他们擅长使用各种外部力量来达到操纵的目的。
(4)利用你的优点:真正的“心理操纵大师”绝对不会利用你的弱点,因为每个人都会对自己薄弱的地方非常警惕。
他们擅长的是利用你的优点,在你擅长的地方去欺骗你。
曾经美国就有一个专门针对投资老手的骗局,他们利用了投资老手的专业知识和过度自信,包装了一个骗局。
而这些投资老手们则因为自己很懂,过于大意,纷纷被骗。
人们很少会在自己不擅长的地方吃亏,而是往往因为自己擅长而受骗。
(5)突破边界:一个不太认识的人请求帮个小忙,则只需要花费几分钟,于是你顺手帮忙了。
用户受骗的常见原因有那些
用户受骗的常见原因有那些用户受骗的常见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缺乏对风险的认识、缺乏金融知识、盲目相信他人、贪图小利、心存侥幸心理等。
以下将逐一分析这些原因。
首先,缺乏对风险的认识是导致用户受骗的一个重要原因。
很多人在进行投资或者参与一些理财活动时,缺乏对风险的认识,对于项目的可行性、市场的波动性以及投资回报的概率等方面的风险认识不足,容易轻信他人的承诺,从而被一些诈骗分子利用。
其次,缺乏金融知识也是导致用户受骗的一个重要原因。
很多人对于金融产品的特性、投资方式、风险控制等方面知识有限,对于一些虚假的高收益投资产品缺乏辨别能力,容易上当受骗。
同时,缺乏金融知识也会导致在日常消费中容易被一些商家的虚假宣传所误导,购买一些低质和不合理的产品。
再者,盲目相信他人也是用户受骗的常见原因之一。
很多人对于别人的承诺和推荐缺乏审慎态度,盲目相信所谓的专家、投资顾问或者销售人员的话语,而忽视了对于投资项目本身的风险评估。
这种盲目相信他人的行为容易使得人们在投资和消费中受到欺骗。
此外,贪图小利也是导致用户受骗的一个常见原因。
很多人为了追求高额的利润而忽视了投资项目的风险和可行性,追逐所谓的“暴利”,容易上当受骗。
例如,一些高收益的投资项目虽然从表面上看非常吸引人,但实际上往往存在较大的风险,而只看到了眼前的利润而忽略了背后的风险,结果往往是被骗财骗色。
最后,心存侥幸心理也是导致用户受骗的一个重要原因。
很多人对于投资和消费中可能存在的欺骗行为抱有侥幸心理,认为自己不会成为受害者,结果往往让自己陷入了麻烦。
这种侥幸心理会让人放松警惕,容易被一些不法分子所利用。
综上所述,用户受骗的原因主要包括缺乏对风险的认识、缺乏金融知识、盲目相信他人、贪图小利、心存侥幸心理等。
要防范受骗,首先要加强自己的金融知识和风险意识,不要轻信他人的承诺,审慎对待投资和消费,同时也要警惕自己的贪婪和侥幸心理,理性对待投资和消费,才能避免成为受骗的对象。
退休后最傻的十种人
退休后最傻的十种人现今社会,随着人口老龄化的逐年加剧,退休后的老年人群体也愈发壮大。
退休是人生一大转折点,对于老年人来说,如何度过这段时光,决定了他们晚年生活的质量。
然而,很多老年人不懂得如何“退休”,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常常做出愚蠢的行为,这里列举了十种最傻的退休方式,读完后请不要模仿!1.盲目借款很多老年人因为退休后生活缺少经济来源,会寻求银行或亲友的借款。
借款不是不可以,但必须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盲目不计后果地借款必定是错误的选择。
2. 总是想着上当受骗老年人太过于“单纯”,以至于让骗子们钻了空子。
退休后的老年人被骗财骗色的例子屡见不鲜,总是容易相信不相信的话,被不诚实的人骗取自己的财产。
3. 不知道如何花钱有些老年人退休后过度节俭,把钱放在银行里一分不动,积攒起来就像一座摆在那里的“财富岛”。
老年人应该理智地安排自己生活的品质。
4. 忽视保健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健康问题越来越多,退休后容易沉迷于某一项爱好或忽视生活中的保健问题而引发疾病。
5. 把退休当成废弃期有些老年人觉得退休了,就是一辈子什么都不用做,什么都不用做的状态。
这种状态下,一个人会逐渐消沉萎靡,丧失生活的目标和动力,进而影响生活质量。
6. 忽视社交退休后,有很多老年人真的很自由,不再有任何死期限制自己的行为,然而,在这笔掌握你命运的自由念头下,很多老人过于沉迷自我陶醉,一心自己感兴趣的事,却不注重人际关系。
7. 对于好奇心的陈旧认识好奇心是人类的天性,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些老年人的好奇心却逐渐淡化。
他们认为“我这个年龄了,对什么都不再有兴趣”,这种消极心理注定要让退休后的日子过得枯燥。
8. 忽视安全退休后,老年人可能会独居或和同龄人一起住,但一些老年人忽视了自身和室友及生活环境的安全问题,容易被不良因素侵害或发生意外。
9. 觉得自己什么都懂很多老年人认为经历过岁月的洗礼,什么东西都已经明白了。
殊不知,时代在变化,一些知识和观念在发生变化,倘若自己不愿意接受新鲜事物,就会不断地跟不上社会,失去与社会的联系。
网络欺诈背后的心理学原理
网络欺诈背后的心理学原理网络时代的到来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但同时也给一些不法分子提供了机会,利用网络进行欺诈行为。
众所周知,网络欺诈行为的主要方式是以虚假信息为依托,进行名为“鱼饵”的诱骗。
本文将阐述网络欺诈的心理学原理,以期提高大众对于网络欺诈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1.暴力心理学原理斯坦利.米尔格兰姆的电击实验表明:在一种权威的存在下,普通人会服从他们命令而造成致命伤害。
事实上对于网络欺诈来说,用权威来说服被骗者,从而诱骗对方上当受骗也是非常有效的手段。
比如,“银行职员”或者“公检法”等角色的背景,就能够制造出压力和控制感,使受害人更容易上当受骗。
2.社会认同心理学原理社会认同意味着人们按照行为准则和社会规范的规定去思考、衡量自己行动的适当性和正确性。
在网络欺诈行动中,骗子利用这一原理来取得信任。
假冒身份或者冒充熟人,再通过相互扶持的方式拉拢新的被害者加入,最终达到扩大骗局的目的。
3.等价交换心理学原理这个原理表明人们在每一次互动中,按照等价交换的方式逐步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
在网络欺诈中,骗子也使用这个原理,打擦边球进行欺诈。
具体来说,骗子利用虚假信息、折扣或奖品等手段来吸引受害者,给对方一些小恩小惠或者微利,而这些小恩小惠在受害者心目中也被视为“等价”的、“有利”的,从而达到建立信任的目的。
4.逆向心理学原理逆向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是,向他人建议完全相反于自己希望得到的回应,从而达到悖论、混淆等目的。
在网络欺诈中,骗子利用这个原理来骗取受害者的钱财。
比如,利用“机会难得”、“快速致富”等词句,迷惑受害者,让受害者产生贪念和焦虑,从而在心理上迅速下定决心,让他们无法再思考这些骗局的缺陷和不足。
总的来说,网络欺诈既然抓住了人的心理弱点,所以要想避免成为被骗受害者,首先应该提高警惕,迅速识破这些欺诈手段。
此外,如果在遭受网络欺诈后,及时报警也是十分重要的,这不仅可以为曾经受害者赢得维权的机会,同时也可以避免事态进一步扩大。
心理学的陷阱——巴纳姆效应
心理学的陷阱——巴纳姆效应心理学中有很多陷阱,巴纳姆效应就是其中之一,让我们走进神奇的巴纳姆效应,揭开星座之说的神秘面纱。
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是1948年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以杂技师巴纳姆的名字命名,认为每个人都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
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哪怕自己根本不是这种人,这也是我们为什么会感觉星座、算命很准。
一、起源巴纳姆效应又称福勒效应、星相效应,是1948年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当人们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广泛的形容词来描述一个人的时候,人们往往很容易就接受这些描述,却认为描述中所说的就是自己。
正如一位名叫肖曼·巴纳姆的著名杂技师在评价自己的表演时说,他之所以很受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
20世纪50年代,心理学家保罗·米尔以著名的美国马戏团艺人菲尼亚斯·泰勒·巴纳姆的名字将弗瑞尔的实验结果命名为“巴纳姆效应”。
二、实验心理学家弗拉(Bertram Forer)于1948年对学生进行一项人格测验,并根据测验结果分析。
试后学生对测验结果与本身特质的契合度评分,0分最低,5分最高。
事实上,所有学生得到的“个人分析”都是相同的:“你祈求受到他人喜爱却对自己吹毛求疵。
虽然人格有些缺陷,大体而言你都有办法弥补。
你拥有可观的未开发潜能尚未就你的长处发挥。
看似强硬、严格自律的外在掩盖着不安与忧虑的内心。
许多时候,你严重的质疑自己是否做了对的事情或正确的决定。
你喜欢一定程度的变动并在受限时感到不满。
你为自己是独立思想者自豪并且不会接受没有充分证据的言论。
但你认为对他人过度坦率是不明智的。
几种主要犯罪类型的心理分析_OK
下残棋、小赌博,托儿
3、幸运中奖诈骗
22
4、以刊登假广告进行诈骗 5、金融诈骗 (1)贷款诈骗
从银行骗取资金的犯罪行为。
(2)保险诈骗
是指投保人、被保险人或受益人以骗取保险金为目的, 以虚构保险标的,编造保险事故或保险事故发生原因, 夸大损失程度,故意制造保险事故等手段。
28
江西贫困县股长卷款亿元
从2006年开始,国家级贫困县江西省鄱阳县财政局 经济建设股股长李华波,利用职务之便,与当地信 用社主任勾结,采取私刻公章等手段,连续多年从 财政专项账户上套取资金9400万元,相当于这个国 家级贫困县年财政收入的1/4。其间竟无人察觉,在 安全抽身外逃后还主动打电话给单位领导泄露“机 密”。
施骗---被骗阶段:取得被害人的完全信任后,于是犯罪人开始实施骗术,收起 诱饵,获取财富,而被害人则完全被蒙在鼓里,主动将钱物交到骗子手里。
结束期:
逃避---悔恨阶段:诈骗活动的尾声,表现为犯罪人的迅速逃离与被害人的幡然 醒悟。
20
(四)被害人受骗的心理原因:
需求迫切:面临困境,急于解决问题(资金短缺、产 品滞销、原材料短缺、急找能人等)
32
(二)暴力犯罪的一般特点
1、犯罪主体绝大多数是青少年
多数为14-25岁的青少年,高峰年龄为23岁
2、具有突发性
情绪控制能力差,遇到刺激,容易冲动
3、犯罪动机的复杂性
各种犯罪动机都可能出现
4、犯罪的恶劣性
是最严重的刑事犯罪,表现为对他人生命的非法 剥夺和对他人身体的伤害,手段极其残酷。
33
“自私是人的本性”、“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生 在世,吃喝二字”……
法制观:对法律的评价和法律对行为的调节 控制能力存在偏差,侥幸心理严重
女性被骗失身后的四种心理危机
女性被骗失身后的四种心理危机女人被骗,当然表面上看是遇人不淑,遇到骗子自然要受骗。
但事实上,骗子只是女人被骗的外因,内因还在女人自己身上,凡是爱骗的人都是存在被骗子可供利用的缝隙的。
女人被骗大多是缺少防范,内心过于善良,或是内心存在不切实际的幻想,而后被骗子制造的假象所迷惑,于是就入套了。
当然,女人上当受骗,要么是被男人的外表所欺骗,要么是被男人的言行所迷惑。
特别是男人利用情感来骗取女人,往往男人装有钱、有地位或是装好心,只要这触动女人的神经,就很容易上女人以为遇到了贵人或是缘分中人,男人再来点多情浪漫,就更容易让女人分不清东南西北了。
在现实生活中,明明周边的人都发现了骗子的可疑,但身在其中的女人往往会觉得别人是出于忌妒,或是多管闲事。
但等到女人财色两空之时,最后不得不面对受骗失身的事实时,心理就无形之中发生重大的改变。
这时很容易产生四种心理危机:1、自信心受到打击,产生自卑心理。
女人发现自己被骗,发现自己只是生活在一种虚假的幻象之中,一厢情愿地做个美梦,当梦醒之时,自己想要的都只是幻象,自己宝贵的东西却被人掠走,就觉得自己真是太傻,没出息。
于是对自己的认识发生倒个儿的反转,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
特别是现在许多网上交友的人,容易被骗失身,本身就因太相信网络而不愿对现实生活中的人交往,现在受骗了,对网络失去信心,极可能产生自我封闭的自卑心理。
2、自尊心受到伤害,呈现过于敏感的自我保护心理。
每个人都有自尊,但受骗上当而失身的女人来说,最大的伤害莫过于自尊心受到伤害。
但往往发现被骗过后,受骗人没有办法进行报复,却要置身于现实生活中,生怕别人看不起自己,于是呈现出心理脆弱的症候,本身别人是无意说的话,她都可能认为是在说自己,都要生气,事实上,是一种自尊心受到伤害后潜意识中的自我保护心理在作祟,但往往过于敏感了,这种过于敏感,让女人显现出脆弱,这种脆弱敏感,实质上是对自尊心的一种下意识的保护。
3、情绪变动易迁怒他人,产生严重逆反心理。
为什么有些大学生容易上当受骗
为什么有些大学生容易上当受骗社会治安的日趋复杂,形形色色的犯罪分子往往在我们年轻幼稚、思想单纯的大学生身上打主意,借危难帮扶,结交之机、推销或招聘之名,变换手法,施展骗术,引诱学生上当。
我们也要掌握一定的防骗手段来进行自我保护。
1、思想单纯,分辨能力差。
很多同学从小学、中学到上大学都有“十年寒窗”的经历,与社会接触较少,思想单纯,对一些人或者事缺乏应有的分辨能力,更缺乏刨根问底的习惯,对于事物的分析往往停留在表象上,或根本就不去分析,使诈骗分子有可乘之机。
2、感情用事,疏于防范。
帮助有困难的人,这是我国的优良传统,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
但如果不假思索地“帮”一个不相识或相识不久的人,这是很危险的。
然而遗憾的是,我们有不少学生就是凭着那种幼稚、不作分析的同情、怜悯之心,一遇上那些自称走投无路急需你帮助的“落难者”,往往就会被骗子的花言巧语所蒙蔽,继而“慷慨解囊”,自以为做了一件好事,殊不知已落入骗子设下的圈套之中。
3、有求于人,粗心大意。
每个人免不了求他人相助,但关键是了解对方的人品和身份。
有些同学在有求于人,而有人愿“帮助”时,往往是急不可待,完全放松了警惕,对于对方提出的要求,往往是惟命是从,很“积极自觉”地满足对方的要求。
4、贪小便宜,急功求成。
贪心是受害者最大的心理缺点。
很多诈骗分子之所以屡骗屡成,很大程度上也正是利用人们的这种不良心态。
受害者往往是为诈骗分子开出的“好处”、“利益”所深深吸引,自以为可以用最小的代价和付出,获得最大的利益和好处,见“利”就上,趋之若骛,对于诈骗分子的所作所为不加深思和分析,不作深入的调查研究,最后落得个“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可悲下场。
防范事项在当今的大学校园,大学生上当受骗的事时有发生,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不加选择地结交朋友同学们大多是从学校走进学校,进入大学后吃住在学校,每天过着宿舍——食堂——教室(实验室)三点一线的生活。
大多数学生喜欢结交朋友,但一些同学防范意识差,警惕性不高,从而导致上当受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种心理容易上当受骗
2003年12月15日 09:32 深圳新闻网
人为什么会受骗?表面上看是骗子们高明的骗术致人迷惑,实际上骗术之所以高明,就在于它迎合或抓住了部分人的某种心态,换一个角度说就是,再高明的骗术只要得不到施骗对象的反应就无法成功。
所以,骗人招数再多,最好的防骗办法莫过于去除不良心态,在来历不明的利益面前不为所动。
警方人士介绍,人之所以上当受骗,有4种不良心理是需要市民们提防的:一是贪财心理,有的人存在贪图非分之财的心理,遇上“发横财”的“机会”,便会贪财心切不顾其他;二是封建迷信心理,一看见“神医”便完全信任,以致人财两空;三是盲目从众心理,十分容易在一些托儿的唆使下掏出自己的钱财;四是自以为是心理,过高评价自己的判断能力,对骗子层出不穷的骗术没有防范。
(来源:晶报) 编辑:赵丽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