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_课程与教学的组织定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课程的纵向组织结构

Baidu Nhomakorabea



1.培养目标,即预期的课程学习效果-----课程目标 2.课程设置,即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应开设那些学科----应开设的学科 3.学科开始顺序和各学科的主要任务。--------------先上 什么然后上什么 4.课时分配,一节课应该分配多少课时 学年和学周安排,---------教学周数 5.考试考查的 ,要求,方法------考试要考的内容 执行计划的若干实施要求。-------怎样地去执行
教科书




教科书的采用或认可制度有国定制,审 定制,自由制3种。 国定制:中央制定的 审定制:由民间编辑出版教科书,经中 央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审核 自由制:民间编辑出版教科书,无须经 教育行政部门审查或认可。
教科书

注意问题: 科学性,思想性,效用性的统一 实现社会发展,个人发展,的统一。教 科书的编写从总体上是为社会发展服务。 但必须与个人的需要相吻合。-----------课 程组织的基本取向 使学科逻辑,心理逻辑,教学逻辑相互 结合。-----依据 教科书的编排有利于学生的学习,阅读。
(二)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它一般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实施建议3个部 分。如有“附录”则为4个部分。 前言部分: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课程的基本理 念,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怎样设计 课程目标:总目标和阶段目标,---------总的和 阶段性的 实施建议:有教材编写意见,课程资源的开发 与利用,教学建议,评价建议
第三节课程的组织结构

课程的组织结构就应该是课程各要素, 各成分,各部分之间合乎规律的配合, 组织。这种配合,组织不是单一维度的, 而是全面的,包括纵向水平和垂直水平 两个维度。
一、课程的纵向组织结构


纵向结构具体表现为怎样从最宏观的课 程目标具体化为最微观的课程形式。---就是从由上面倒下面,由宏观到微观的 课程形式 最一般的纵向组织结构是:课程计划 (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教科书这样一种从宏观的设计到微观的 教学安排的课程结构。
二、课程的横向组织结构

课程的横向组织结构探讨的是课程各组 成部分如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问题, 即课程类型的组织体系,如工具类,知 识类,技艺类学科以何种比例唯一。是 否需要设置选修课,必修课程如何安排, 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学科课程如何协 调----------协调各个学科
(一)课程的类型

是课程的横向组织结构中,按照课程设 计的不同性质和特点形成的课程门类。
第五章 课程与教学的组织

一、教学目标
1、掌握课程组织、教学组织形式、个别

教学、班级授课、道尔顿制、能力分组 教学、复试教学等概念。
的要素与准则、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 班级授课的优缺点;熟悉并学会运用几 种主要的课程类型。

2、理解四种组织的课程取向、课程组织
第五章 课程与教学的组织

二、教学重点 课程组织、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及其启示。 三、教学难点 教学组织形式的演变,现代教学组织形 式-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四、教学内容
(二)基本的课程类型及其组织

从课程的表现形式或者说影响学生的方式划分: 1.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1)显性课程的涵义 显性课程也称为正式课程,官方课程,公开课 程,显露课程。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 在学校课程计划中明确规定的学科以及有目的, 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活动,按照预先编订的 课程表实施。----------------------------也就是在课 程表出现的课程?课外活动?
课程组织有两种功能: 一是通过课程要素的有效安排,激发学 习者的学习动机; 二是使学习产生最大的累积效果,达成 课程目标。
(二)课程组织的要素
1、概念:指陈述具有共同特征的事、物或理 念的名词。


2、原理:指对两个以上的概念关系的说明。
3、技能:包括技巧、能力与习惯。 4、价值观:指关于价值的一定信念、倾向、 主张、态度的系统观点。
课程组织的准则
人类的生活是统整的,知识是相关联的 ,做 学科的割裂仅是一种本位思考、一种便利性 的做法,并不符合世界的统整本质 科目与科目之间的统整 学习领域与学习领域之间的统整 认知、技能、与情意之间 的统整 校内活动与校外活动之间 的统整

第二节 课程组织的基本取向


一、学科取向的课程组织 当课程以学科逻辑为根据,围绕学科组 织起来的时候,即为学科取向的课程组 织。属于这种取向的典型课程理论流派 包括: 永恒主义:认为课程主要应由永恒科目 构成,这些永恒科目包括:语法规则、 阅读、修辞、逻辑和数学等。
一、课程的纵向组织结构


课程计划(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 校的教育任务,由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 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体现 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办学的基 本纲领和重要依据。 课程计划的基本内容由培养目标,课程 设置,考试考查,实施要求4个部分组成, 具体可以分为7个方面---------------也就是 它的内容和格式


第一节 课程组织的涵义与准则
一、课程组织的涵义 (一)课程组织的概念 课程组织就是在一定教育价值观的指导 下,将各种课程要素合理地进行排列组 合,妥善地组织成课程结构,使之在动 态运行中产生合力,增进学习效果的累 积学习功能,以有效地实现课程目标。


第一节 课程组织的涵义与准则

二)基本的课程类型及其组织

(2)隐性课程的涵义 亦称非正式课程,非官方课程,潜在课 程,隐蔽课程。(与显性相对应)是指 学校政策和课程计划中未明确的,非正 式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也就是 如进行课外参观博物馆啊,集体阅读, 交流诗集等
二)基本的课程类型及其组织



(3)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的关系 显性课程是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活动,---系统知识 隐性课程是非计划,非预期,无组织的,随机性的, 是师生不自觉流露和接受的。,陶冶性情,发展学生 的人格,提高学生的审美,养成学生的行为习惯----学 习到态度,价值观,行为方式 相互补充,显性课程通过普遍性的经验积淀逐渐形成 新的隐性课程,推进隐性课程的发展, 隐性课程为显性课程提供直接经验的或社会政治,价 值体系的支柱
二、学习者取向的课程组织

当课程根据学生的心理逻辑、围绕学生 兴趣和发展组织起来的时候,即为学生 兴趣的课程组织。这种课程组织取向把 课程视为学习者的经验。这种课程组织 模式包括: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 普雷斯克特的“发展课题”取向的课程 组织。斯特拉迈耶“持久生活情境”取 向的课程组织等。
三、社会问题取向的课程组织
课程组织的准则
讨论学习内容先后的问题,哪些该先
呈现,哪些该后呈现,必须安排妥当。 由单纯到复杂,由熟悉到不熟悉,由 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半具体、到抽 象 由整体到部分,由古及今或由今及 古 内容的顺序(逻辑顺序) 心理过程的顺序(心理顺序)
课程组织的准则

(三)整合性 是指课程要素的横向联系或水平的组织, 即在各种课程要素间寻求内在的联系, 建立适当的关联,由此整合成一个有机 整体,克服分科分割所造成的课程内容 支离破碎的状态,以便达到最大的学习 累积效果。
(二)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研究本学科的内部部分内容之间的纵向, 横向的联系。-------课程的组织结构 处理好理论与事实,观点,材料,知识, 技能的关系,使学生技能掌握知识,又 能够加以运用。----------课程组织要素 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自学能 力,动手能力,创造力。----个性发展
(三)教科书


教科书简称课本,是根据课程标准系统 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是课程标准 的具体化。凡是课程计划中规定的课程, 一般都有相应的教科书。---------根据课 程标准的具体化。体现在课本上 教科书是教学内容选择和组织的物化形 态,教科书规定的内容限定了教学的范 围,成为师生双方进行教学的最重要资 源。------------教学内容的具体是教科书
二)基本的课程类型及其组织



根据课程内容的主次与学习者的经验、兴趣划 分: 2.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1)必修课程涵义 必修课程是由国家,地方,学校规定,学生必 须学习的课程。是学校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 (2)选修课程涵义 选修课程是指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资源 选修的课程。---------不是要规定要修的是资源 的
一、学科取向的课程组织


基本观点:当课程以学科逻辑为根据, 围绕学 科组织起来的时候,即为学科取 向的课程组织。 流派:
永恒主义:认为课程主要应由永恒科目构成, 这些永恒科目包括:语法规则、阅读、修辞、 逻辑和数学等。 要素主义:认为课程必须由人类社会中的文 化精华——学术研究领域构成,这些领域包 括:本国语、语法、文学、写作、数学、科 学和历史等。 结构主义:认为课程应当围绕学科结构组织 起来。
课程标准必须以课程计划为依据,并为后者贯 彻落实服务。

(二)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课程标准必须以课程计划为依据,并为 后者贯彻落实服务。 在编制过程中,要注意: 分析本学科的目的,要求,内容体系, 确定基本的学科体系和知识结构。----知 识体系结构,目的,要求等 使学科逻辑和学生的心理结构有机结合 起来。-------依据
一、课程的纵向组织结构



6.科学,合理的课程计划的制定需要的问 题: 7.指导思想明确,我们的教育应该面向四 个现代化目标层次清楚,目标要全面恰 当,要求有明显的阶段性和层次之分。 整体结构合理。合理安排各类课程
(二)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课程计划) 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 方面的指导性文件。教学大纲实际上是 规定教学工作的一个纲领性文件,它是 从总的方面来规定国家课程教学过程达 到这一素质要求。-----------就是要从总的 方面来规定 课程标准规定了国家对国民在某方面或 某个领域的基本素质要求。
(二)基本的课程类型及其组织
选修课程,根据学习的要求,可以 分 限定选修课程(在规定的范围内选 择) 任意选修课程(自己选什么就是什 么)

当课程以适应或改进生活为根据、围绕 主要的社会问题组织起来的时候,即是 社会取向的课程组织。这种课程组织取 向认为:课程是为学生适应或改进社会 情境作准备,课程内容应源于社会或整 个世界的状况和情境。这种取向的课程 组织模式包括:以博比特和查特斯为代 表的社会行为主义程组织;以拉格、布 拉的梅尔等为代表的社会改造主义课程 组织等。


二、课程组织的准则

课程组织包括两个维度:横向组织与枞 向组织。为使课程组织适当而且有效, 在组织课程时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准则, 我们将它们总结为:
二、课程组织的准则

(一)连续性 是指让确定的各种课程要素在不同学习 阶段反复出现,不断予以重复,以使学 习者反复学习
课程组织的准则

(二)顺序性 顺序性与连续性有关,但又高于连续性。 是指每一后续学习的课程内容建立在前 面学习的内容基础上,但课程内容中对 同一课程要素作更深、更广、更复杂的 处理,做到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
四、混合取向的课程组织

当课程组织谋求学科逻辑、学生逻辑、当代社 会生活中的问题几方面的结合的时候,即是混 合取向的课程组织。这种课程组织取向认为: 学校课程本质上是学科知识、学生经验、当代 社会生活经验三方面的统一。因为人的经验本 身具有整体性,任何把人的经验的某一部分从 整体中人为隔离出来加以片面强调的做法,都 无助于人的经验的健全发展。这种取向的课程 组织最典型的模式是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的课 程组织。

学科取向的课程组织



要素主义:认为课程必须由人类社会中 的文化精华——学术研究领域构成,这 些领域包括:本国语、语法、文学、写 作、数学、科学和历史等。 结构主义:认为课程应当围绕学科结构 组织起来。 学科取向的课程组织模式包括单学科课 程组织、相关学科课程组织、融合课程 组织、广域课程组织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