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67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要点)第五章 课程与教学的组织

合集下载

自考00467 《课程与教学论》

自考00467 《课程与教学论》

自考00467 《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1.[单选]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一般认为这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

2.[单选]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诞生的社会背景是20世纪初美国发生的“社会效率运动”。

3.[单选]博比特的科学化课程开发方法可总称为“活动分析”。

4.[简答]博比特认为课程开发的过程。

博比特认为课程开发的具体过程包括如下5个步骤:第一,人类经验的分析。

第二,具体活动或具体工作的分析。

第三,课程目标的获得。

第四,课程目标的选择。

第五,教育计划的制定。

5.[简答]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与博比特的区别。

尽管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与博比特的极其相似,但二者还是存在一些细微区别:(1)查特斯把理想视为课程的有机构成。

他指出:“课程是由理想和活动这两者构成的。

”理想不能从现实的人类活动中直接分析出来,理想是对现实的超越。

而博比特则把活动和经验作为课程的组成部分。

(2)查特斯强调系统知识。

查特斯认为学习者应认识到知识对生活的意义而追求知识,他主张通过对人类生活的分析以确定学科的哪些要素是最重要的,并将这些要素纳入课程之中。

博比特则更强调人类从事活动所需的经验与能力。

(3)查特斯把课程开发的方法称为“工作分析”。

“工作分析”与“活动分析”在基本精神上是完全相通的,不过“工作分析”主要是指对人类的职业领域的分析,而“活动分析”要来得宽泛,它不仅包括职业领域,还包括非职业领域。

6.[单选]拉尔夫·泰勒,是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者,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集大成者。

因而被誉为“现代评价理论之父”、“现代课程理论之父”。

7.[单选]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8.[单选]泰勒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曾指出,“泰勒原理”“是作为特定环境条件下的产物而形成的,并且是为了给处理这类情境提供一种可靠而井然的程序”。

这里的“特定环境条件”主要是指“八年研究”。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整理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整理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整理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是课程成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的标志。

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泰罗主义诞生的社会背景:20世纪美国发生的“社会效率运动”。

特征“效率取向、控制中心,把科学等同于效率,把人视为生产工具"拉尔夫泰勒的贡献拉尔夫泰勒"当代教育评价之父","现代课程理论之父"《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也因而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

"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4)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泰勒原理"的实质(深层价值取向):"技术兴趣(技术理性、工具理性)"。

核心是控制,对环境的控制它倾向于把课程开发过程变成一种普适性,划一性的模式。

学科结构运动代表人物:布鲁纳学术结构的基本特征:学术性,专门性,结构性。

课程领域的概念重建:追求解放兴趣美国著名的课程论专家派纳,著作《理解课程》,美国课程发生了重要的"范式转变":由"课程开发"范式转向"课程理解"范式。

是围绕"泰勒原理"展开的。

"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本质:追求解放兴趣(解放理性),是人类对解放和权力赋予的基本兴趣。

"解放兴趣"的核心是"自我反思"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是德国教育家拉特克,自称“教学论者”。

夸美纽:《大教学论》标志着理论化,系统化教学论的确立。

原理(1)教学以自然为鉴的原理。

两层含义:第一,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天性,年龄,能力进行,这是一个不变的自然法则。

第二,教学要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2)兴趣与自发原理(3)活动原理(4)直观原理裴斯泰洛齐的教学论第一次提出"教育的心理学化"思想的是——裴斯泰洛齐(瑞士),伟大的教育实践家赫尔巴特四个教学的"形式阶段",一:明了。

自考00467《课程与教学论》

自考00467《课程与教学论》

自考00467 《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1.[单选]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一般认为这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

2.[单选]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诞生的社会背景是20世纪初美国发生的“社会效率运动”。

3.[单选]博比特的科学化课程开发方法可总称为“活动分析”。

4.[简答]博比特认为课程开发的过程。

博比特认为课程开发的具体过程包括如下5个步骤:第一,人类经验的分析。

第二,具体活动或具体工作的分析。

第三,课程目标的获得。

第四,课程目标的选择。

第五,教育计划的制定。

5.[简答]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与博比特的区别。

尽管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与博比特的极其相似,但二者还是存在一些细微区别:(1)查特斯把理想视为课程的有机构成。

他指出:“课程是由理想和活动这两者构成的。

”理想不能从现实的人类活动中直接分析出来,理想是对现实的超越。

而博比特则把活动和经验作为课程的组成部分。

(2)查特斯强调系统知识。

查特斯认为学习者应认识到知识对生活的意义而追求知识,他主张通过对人类生活的分析以确定学科的哪些要素是最重要的,并将这些要素纳入课程之中。

博比特则更强调人类从事活动所需的经验与能力。

(3)查特斯把课程开发的方法称为“工作分析”。

“工作分析”与“活动分析”在基本精神上是完全相通的,不过“工作分析”主要是指对人类的职业领域的分析,而“活动分析”要来得宽泛,它不仅包括职业领域,还包括非职业领域。

6.[单选]拉尔夫·泰勒,是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者,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集大成者。

因而被誉为“现代评价理论之父”、“现代课程理论之父”。

7.[单选]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8.[单选]泰勒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曾指出,“泰勒原理”“是作为特定环境条件下的产物而形成的,并且是为了给处理这类情境提供一种可靠而井然的程序”。

这里的“特定环境条件”主要是指“八年研究”。

《课程与教学论》自制读书笔记(完整+重点)

《课程与教学论》自制读书笔记(完整+重点)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00467(简答题部分★66)钟启泉、张华辽宁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第一节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第二节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第三节课程与教学的涵义第四节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一、选择:1、课程与教学研究是教育研究中的基本核心领域。

2、美国博比特《课程》、《怎样编制课程》以及查特斯《课程编制》是课程独立研究诞生标志。

3、泰罗主义假设是:人受经济利益驱动,其特征是:效率取向、控制中心。

4、博比特是科学化课程理论的奠基者,内容为教育本质、课程本质、课程开发方法(活动分析)。

5、博比特:课程的本质:儿童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从事的活动及经验。

6、活动分析: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的方法。

7、博比特:课程目标即能力,是课程开发的基本依据,遵循效率原则。

由具体化和标准化的知识、技能、习惯、价值、态度、鉴赏力构成。

8、贾德和桑代克确立“行为的—联结主义的学习观”,为“泰勒原理”奠定了心理学和方法论基础。

9、泰勒:“现代评价和课程理论之父”,出版《成绩测验的编制》、《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确立了“课程基本原理”和“评价原理”,统称为“泰勒原理”。

10、泰勒原理形成于“八年研究”:30年代经济大萧条,进步教育协会展开了旨在改革课程体制的实验研究,泰勒负责开发课程的一般程序和原理。

11、泰勒原理的实质是对“技术兴趣”,“技术理性”的追求,创造性、学校实践的特殊性、教师和学习者的主体性被忽略。

12、50年末至60年末,西方指向教育内容现代化的课程改革运动即“学科结构运动”。

诞生了“学术中心课程”。

13、布鲁纳《教育过程》确立了“学科结构运动”的理论基础与行动纲领。

14、学术中心课程是以专门的学术领域为核心开发的课程,由知识领域及其研究方法构成,其基本特征:学术性、专门性、结构性。

15、施瓦布、费尼克斯认为学科结构是“实质结构”与“句法结构”的统一。

强调学术中心课程是课程现代化的最基本特征。

0467课程与教学论_第五章课程与教学的组织

0467课程与教学论_第五章课程与教学的组织

课程组织的涵义与基本标准
2. 课程类型和组织结构
课程理论与实践中典型的课程类型 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直线课程与螺旋式课程;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课程组织的涵义与基本标准
2. 课程类型和组织结构·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
学科课程:以文化知识(科学、哲学、艺术)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 标准从不同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 将所选出的指示组织为学科。最古老的,适用范围最广的课程类型。
经验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 关系:二者的关系是:课程理论,课程哲学的基本问题,本质上是儿童当下的
心理经验与凝结在学科中的逻辑经验之间的关系。 区别:经验课程一儿童当前的活生生的心理经验为基点,学科课程则以学科中
的逻辑经验为基点。 联系:经验课程并不排斥逻辑经验的教育价值,排斥的是逻辑经验脱离儿童的
Content
01 课程组织涵义与基本标准
课程组织涵义 课程组织的基本标准
02 课程类型及其组织结构
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直线性课程与螺旋式课程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03 教学组织
班级授课组织 个别化教学组织 教学过程的组织
课程组织的涵义与基本标准
1. 课程组织的涵义
课程组织的涵义与基本标准
2. 课程类型和组织结构·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
经验课程的优点 经验课程强调学习者的直接经验的价值,把学习者的需要,动机,兴趣作为课
程开发的基点,以学习者的人格发展为课程目标,在经验课程中学习者成为真 正的主体,寻到了课程的意义之源,扭转了千百年来把课程视为学习者的控制 工具的局面; 经验课程真正找到了文化遗产,学科知识的教育价值; 这种观点摆正了儿童的人格发展与当前社会生活的关系。

00467课程与教学论

00467课程与教学论

00467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第一节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一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早期发展: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贡献二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发展的里程碑:拉尔夫?泰勒的贡献三学科结构运动与学术中心课程四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施瓦布的贡献五课程领域的概念重建:“解放兴趣”的追求第二节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一启蒙时期教学论的确立:拉特克与夸美纽斯的贡献二启蒙时期教学论的发展:卢梭与裴斯泰洛齐的贡献三19世纪教学论的里程碑:杜威的教学论四20世纪教学研究的发展线索第三节课程与教学的涵义一课程的涵义二教学的涵义第四节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一现代教育中课程与教学的分离二课程与教学分离的认识论根源:二元论三20世纪课程与教学整合的第一次努力:杜威的贡献与局限四20世纪课程与教学的重新整合:“课程教学”的理念第二章课程开发区与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第一节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一目标模式二过程模式第二节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一以认知发展为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二以行为控制为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三以人格发展为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第三章课程与教学的目标第一节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涵义与功能一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涵义二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功能第二节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取向一“普遍性目标”取向二“行为目标”取向三“生成性目标”取向四“表现性目标”取向第三节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确定一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来源(课程开发的基本维度)二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环节第四章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第一节课程内容的选择一课程选择的基本取向二课程行径的基本环节第二节教学方法的选择一教学方法的本质二教学方法的选择三教学方法的选择第五章课程与教学的组织第一节课程组织的涵义与基本标准一课程组织的涵义二课程组织的基本标准第二节课程类型及其组织结构一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二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三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四直线式课程与螺旋式课程五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第三节教学组织一班级授课组织二个别化教学组织三教学过程的组织第六章过程实施与教学过程第一节课程实施的涵义与研究价值一课程实施的涵义二课程实施的研究意义第二节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一忠实取向二相互适应取向三课程创生取向四三种取向的比较及启示第三节课程实施的基本模式一“研究、开发与传播”模式二兰舆课程变革动因模式三课程变革的情境模式第四节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一课程变革的特征二学区的特征三学校的特征四外部环境的特征第五节教学过程的本质一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二教学过程是教学认识过程与人类一般认识过程的统一三教学过程是教养和教育的统一第六节课程实施与教学设计一课程实施与教学的关系二从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看教学设计第七章课程与教学的评价第一节课程与教学评价的涵义、功能与类型一何谓课程与教学的评价二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功能三课程与教学评价的类型第二节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历史发展与取向一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历史发展二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基本取向第三节课程与教学评价的模式观一评价的模式及其指标二几种典型的评价模式第八章课程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第一节课程研究与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一课程研究的一般趋势二20世纪世界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三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四中国课程教材改革的未来走向第二节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一教学研究的一般趋势二建构主义教学观及相应的教学模式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一.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一)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早期发展: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贡献1.课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是1918年美国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的《课程》一书。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归纳00467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归纳00467

适用文档第一章课程与教课研究的历史发展1、1918 年,美国有名教育学者博比特第一版《课程》一书,一般认为这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出生的标记。

P32、截止 20 世纪 20 年月上半叶,课程这一研究领域才最初在美国比较完好地去里起来,博比特与查特斯等人的课程开发理论与时间,开启了“课程开发理论”。

P43、博比特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的奠定者、开辟者。

P44、教育的本质:1 教育为成人生活作准备 2 教育是促使小孩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 3 教育即生产。

课程的本质:在博比特看来,课程是小孩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而从事的一系列活动及由此获得的相应的经验P5-65、拉尔夫·泰勒是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定者。

被誉为“现代评论理论之父。

他的《课程与教课基根源理》也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

P9-106、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是“八年研究” ,泰勒原理的本质是:“技术兴趣”的追求 P11-127、学科构造运动:20 世纪 50 年月末至 60 年月末,西方世界发生了一场指向教育内容现代化的课程改革运动,叫学科构造运动。

此中心内容是用“学科构造观”重修过程。

在这场运动中出生了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学术中心课程”。

学科构造运动是课程现代化进度中重要的里程碑。

P138、比较有名的新课程:物理科学研究委员会,研究开发的PSSC物理课程,“生物科学课程研究会” ,研究开发的 BSCS生物课程,研究开发的 SMSG数学课程,“化学键取向研究会,研究开发的CBA化学与 CHEMS化学,”地球科学科学设计研究会,所开发的 ESCP地学等等这些课程可统称为“学术中心课程”。

P139、在充足议论的基础上,会议主席杰罗姆·布鲁纳作了题为《教育过程》的总结报告。

该报告确定了“学科构造运动”的理论基础与行动纲领,并从理论上理性地解决了存在与学科专家和教育专家之间的长久论战。

P1410、学术中心课程:是指特意的学术领域为核心开发的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笔记整理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笔记整理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整理第一章绪论第一节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1、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理解)课程与教学论实质上是以课程与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和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的目的和任务的。

2、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理解)课程与教学论作为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的基本任务可以表述为:认识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和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

3、几本重要的著作(了解)《礼记·学记》是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著。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学术界常把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作为教育学和教学论学科发展成熟的基本标志。

第二节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4、目前关于课程与教学关系的认识(理解)在国外,对课程(论)与教学(论)之间的关系的看法,有四种不同的主张,形成了四种不同的模式:1.二元独立模式(Dualistic Model)布鲁纳2.相互交叉模式(Interlocking Model)3.包含模式(Concentric Model)4.二元循环联系模式(Cyclical Model)第三节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演进▲5、一、萌芽期(前科学期)1.背景:从课程与教学的产生到公元16世纪,学校教育规模比较小,为社会的统治阶层强权垄断,主要是上层社会的贵族教育和宗教教育。

2.代表人物与思想:中国《学记》西方昆体良《雄辩术原理》3、特征:有了对教育内容、学科问题的思考,但还是没成为独立的学科,课程与教学思想还停留在经验的描述和总结阶段。

二、教学论学科的形成期(建立期)1.背景:17世纪到19世纪之间2.代表人物:拉特克,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人。

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教学阶段理论)3、特征:教学论成为独立学术领域三、学科的分化与多样化时期(繁荣期)1、背景:20世纪至今,教学论的发展进入了分化和多样化的轨道。

2、代表人物与思想:杜威(教学五步骤),凯洛夫3、被理论界视为二战之后三大新教学论流派:布鲁纳:美国,结构主义教学理论瓦·根舍因:德国,范例教学理论赞科夫:前苏联,教学与发展教学理论4、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5、课程论的独立与大发展:博比特(美国),《课程》写于1918年,做为课程论独立学科的开始。

00467课程与教学论复习必看资料

00467课程与教学论复习必看资料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诞生时间:“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从教育中分离出来(这种分离是相对的)还是20世纪初的事情。

标志:“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一般认为,这是课程成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的标志。

”一、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早期发展: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贡献以时间为主线,以人物为标志,以思想为内容。

1923年,美国另一著名学者查特斯出版了《课程编制》一书,截止20世纪20年代上半叶,课程这一研究领域才最先在美国确立起来.博比特与查特斯等人的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开启了"课程开发的科学化运动",他们的课程理论也因而被称为"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社会背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诞生的社会背景是20世纪初美国发生的"社会效率运动"。

科学管理之父:泰罗主义F.W.Taylor(本书译为泰罗,以与后面的Tyler区分):人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因而是可控制的;效率即科学;科学管理即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而对人及其工作进行有效控制。

博比特的课程开发理论:(20世纪初~1950s):(1)教育的本质第一,教育是为成人生活作准备。

第二,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

第三,教育即生产。

(2)课程的本质课程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而从事的一系列活动及由此而取得的相应的经验。

“博比特的课程本质观以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为出发点,但却落实于儿童的活动与经验。

”(3)课程开发的方法——活动分析(activityanalysis)。

活动分析是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的过程与方法。

他的课程开发的具体过程包括五个步骤:人类经验的分析;具体活动或具体工作的分析;课程目标的获得;课程目标的选择;教育计划的制定。

总之,他的课程开发就是一种"课程工程"或"教育工程",他是"效率取向","控制中心"的。

00467《课程与教学论》非选择题分章节汇总

00467《课程与教学论》非选择题分章节汇总

《课程与教学论》历年非选择题汇总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简述学术中心课程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P14 2017年4月简答实践性课程的内涵及本质。

P17 P20 2016年4月简述夸美纽斯教学原理的基本内容。

P26 2018年10月请谈谈您对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的“形式阶段”理论的认识。

P38 2020年10月筒答“教育性教学”思想。

P40 2016年10月简述杜威关于教育的四个哲学命题。

P41 2017年10月简述“三大新教学论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P49 2019年4月简述有关课程定义的三种代表性观点。

P53 2019年4月结合教育发展与改革实践,试述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内涵发展的六大趋势。

P54-56 2017年4月第二章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简述泰勒模式中课程目标的三个来源。

P77 2018年10月简述“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

P77 2017年4月简答泰勒选择学习经验的五条一般原则。

P80-81 2016年4月简述泰勒评价理念的特点。

P83 2018年4月简述发现学习的内涵与特征。

P97-98 2019年10月简述布鲁纳“发现学习”的基本特征。

P98 2017年10月简述有意义学习所必须符合的基本条件。

P103 2020年10月简述奥苏伯尔关于学习成就动机的三种驱力。

p109 2021年4月简述范例教学模式中“范例”的基本特征。

P122 2021年4月简述范例教学模式的教学论原则。

P125 2019年4月简答范例教学模式的一般程序。

P126 2016年10月简述相比于传统教学论,赞可夫的发展性教学模式的优越性。

P131 2020年8月请论述程序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及意义。

P135 2019年10月第三章课程与教学的目标简述普遍性目标存在的缺陷。

P149 2019年10月简述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三大领域。

P155 2019年4月请简述“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典型特征。

P160 2020年10月简答布卢姆等人“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局限性。

课程与教学论第五章课程与教学的组织

课程与教学论第五章课程与教学的组织
A、(1)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是十八世纪流行于欧洲的 一种经 验课程思潮。其主要代表 人物是法国教育思想家 卢梭、瑞士教育 家裴斯泰洛齐、德国教育家福禄倍尔。
课程与教学论
目录
第一章 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第二章 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 第三章 课程与教学的目标 第四章 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 第五章 课程与教学的组织 第六章 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 第七章 课程与教学的评价 第八章 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第五章 课程与教学的组织
第一节 课程组织的涵义与基本
标准
一、课程组织的涵义
课程组织:即是在一定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之下将所选出的各 种课程要素妥 善组织为课程结构,使各种课程要素在动态运 行的课程结构系统中产生合 力,以有效实现课程目标。
1、概念,是诸种课程计划的最基本的构成 2、原理,是科学家通过观察实验而得出的结论 3、技能,如基础教育中的3R(读、写、算)等 4、方法,每一学科领域特有的探究方式 5、价值观,哲学价值观是支配行为的基本信念 在课程发展史上,博比特与查特斯最早论述了课程组织问题。博比特在1924年出版的《怎 样编制课程》
阶段、不同学习阶段相适应 7)学术中心课程,是指以专门的学术领域为核心而开发的 课程。基本特 点是学术性、结构性、专门性。
8)综合学科课程,是把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学科整合起来, 形成一门新的
学科。
9)学科课程的两个显著特征 A、以学科知识或文化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课程 开发以学科知
识及其发展为基点,强调学科知识的优先性 B、课程组织循着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进行 10)学科课程的三个优点:
课程结构:指把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分成各部分,在不同的学习时间安 排不同 的课程类型,由此形成一个课程类型的组织体系。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00467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00467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00467钟启泉、张华辽宁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第一节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第二节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第三节课程与教学的涵义第四节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一、选择:1、课程与教学研究是教育研究中的基本领域、核心领域。

2、美国博比特《课程》、《怎样编制课程》以及查特斯《课程编制》是课程独立研究诞生标志。

3、泰罗主义假设是:人受经济利益驱动,其特征是:效率取向、控制中心。

4、博比特是科学化课程理论的奠基者,内容为教育本质、课程本质、课程开发方法(活动分析)。

5、博比特:课程的本质:儿童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从事的活动及经验。

6、活动分析: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的方法。

7、博比特:课程目标即能力,是课程开发的基本依据,遵循效率原则。

由具体化和标准化的知识、技能、习惯、价值、态度、鉴赏力构成。

8、贾德和桑代克确立“行为的—联结主义的学习观”,为“泰勒原理”奠定了心理学和方法论基础。

9、泰勒:“现代评价和课程理论之父”,出版《成绩测验的编制》、《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确立了“课程基本原理”和“评价原理”,统称为“泰勒原理”。

10、泰勒原理形成于“八年研究”:30年代经济大萧条,进步教育协会展开了旨在改革课程体制的实验研究,泰勒负责开发课程的一般程序和原理。

11、泰勒原理的实质是对“技术兴趣”,“技术理性”的追求,但开发过程中的创造性、学校实践的特殊性、教师和学习者的主体性被忽略。

12、50年末至60年末,西方指向教育内容现代化的课程改革运动即“学科结构运动”。

诞生了“学术中心课程”。

13、布鲁纳《教育过程》确立了“学科结构运动”的理论基础与行动纲领。

14、学术中心课程是以专门的学术领域为核心开发的课程,由知识领域及其研究方法构成,其基本特征:学术性、专门性、结构性。

15、施瓦布、费尼克斯认为学科结构是“实质结构”与“句法结构”的统一。

强调学术中心课程是课程现代化的最基本特征。

自考00467 《课程与教学论》

自考00467 《课程与教学论》

自考00467 《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1.[单选]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一般认为这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

2.[单选]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诞生的社会背景是20世纪初美国发生的“社会效率运动”。

3.[单选]博比特的科学化课程开发方法可总称为“活动分析”。

4.[简答]博比特认为课程开发的过程。

博比特认为课程开发的具体过程包括如下5个步骤:第一,人类经验的分析。

第二,具体活动或具体工作的分析。

第三,课程目标的获得。

第四,课程目标的选择。

第五,教育计划的制定。

5.[简答]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与博比特的区别。

尽管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与博比特的极其相似,但二者还是存在一些细微区别:(1)查特斯把理想视为课程的有机构成。

他指出:“课程是由理想和活动这两者构成的。

”理想不能从现实的人类活动中直接分析出来,理想是对现实的超越。

而博比特则把活动和经验作为课程的组成部分。

(2)查特斯强调系统知识。

查特斯认为学习者应认识到知识对生活的意义而追求知识,他主张通过对人类生活的分析以确定学科的哪些要素是最重要的,并将这些要素纳入课程之中。

博比特则更强调人类从事活动所需的经验与能力。

(3)查特斯把课程开发的方法称为“工作分析”。

“工作分析”与“活动分析”在基本精神上是完全相通的,不过“工作分析”主要是指对人类的职业领域的分析,而“活动分析”要来得宽泛,它不仅包括职业领域,还包括非职业领域。

6.[单选]拉尔夫·泰勒,是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者,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集大成者。

因而被誉为“现代评价理论之父”、“现代课程理论之父”。

7.[单选]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8.[单选]泰勒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曾指出,“泰勒原理”“是作为特定环境条件下的产物而形成的,并且是为了给处理这类情境提供一种可靠而井然的程序”。

这里的“特定环境条件”主要是指“八年研究”。

最新自考00467 《课程与教学论》 学习笔记 重点掌握

最新自考00467 《课程与教学论》 学习笔记 重点掌握

自考00467 《课程与教学论》 学习笔记 重点掌握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1.[单选]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一 般认为 这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

2.[单选]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诞生的社会背景是 20 世纪初美国发 生的“社 会效率运动”。

3.[单选]博比特的科学化课程开发方法可总称为“活动分析”。

4.[简答]博比特认为课程开发的过程。

博比特认为课程开发的具 体过程包括如下5个步骤: 第一,人类经验的分析。

第二,具体活动 或具体工作的分析。

第三,课程目标的获得。

第四,课程目标的选择。

第五,教育计划的制定。

5.[简答]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与博比特的区别。

尽管查特斯的 课程开发理论与博比特的极其相似,但二者还是存在一些细微 区别: (1)查特斯把理想视为课程的有机构成。

他指出:“课程是由理想和活 动 这两者构成的。

”理想不能从现实的人类活动中直接分析出来,理想 是对现实的 超越。

而博比特则把活动和经验作为课程的组成部分。

(2) 查特斯强调系统知识。

查特斯认为学习者应认识到知识对生活的意义 而追求知识,他主张通过对人类生 活的分析以确定学科的哪些要素是 最重要的,并将这些要素纳入课程之中。

博比 特则更强调人类从事活 动所需的经验与能力。

(3)查特斯把课程开发的方法称为 “工作分 析”。

“工作分析”与“活动分析”在基本精神上是完全相通的,不过 “工作分 析”主要是指对人类的职业领域的分析,而“活动分析”要 来得宽泛,它不仅包括 职业领域,还包括非职业领域。

6.[单选]拉尔夫·泰勒,是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者,是科学 化课程开发 理论的集大成者。

因而被誉为“现代评价理论之父”、“现 代课程理论之父”。

7.[单选]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 的圣经”8.[单选]泰勒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曾指出,“泰勒原理”“是作为 特定环境 条件下的产物而形成的,并且是为了给处理这类情境提供一 种可靠而井然的程 序”。

1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代码00467课程与教学论笔记整理

1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代码00467课程与教学论笔记整理

1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代码00467课程与教学论笔记整理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一)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识记1.课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博比特《课程》2.活动分析: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的过程与方法。

工作分析:指对人类的职业领域的分析。

3.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4.八年研究5.学科结构:包括两个基本涵义,一是一门学科特定的一般概念、一般原理所构成的体系;二是一门学科特定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态度。

学科结构是这两个基本涵义的统一。

6.“实践性课程”的四要素:教师、学生、教材、环境。

7.课程审议:指课程开发的主体彼此之间对具体教育实践情境中的问题反复讨论权衡,以对这些问题获得一致性的理解与解释,最终作出恰当的、一致性的课程变革的决定及相应的策略。

领会1.博比特与查特斯课程开发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对课程发展的贡献与局限博比特基本内容:教育的本质、课程的本质、课程开发的方法——活动分析查特斯基本内容:两者的贡献与局限:他们第一次把课程开发过程本身确认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并将该领域科学水平提升到时代所允许的程度。

但也存在历史局限性:把教育与课程视为准备成人生活的过程,导致对儿童价值的忽视。

把教育过程等同于企业生产过程。

这种课程开发的科学化水平低,并未真正把握课程开发过程的本质。

2.“泰勒原理”的实质:“技术兴趣“的追求。

技术兴趣是通过合规律的行为而对环境加以控制的人类基本兴趣班,它指向于对环境的控制与管理,其核心是”控制“。

3.学术中心课程的基本特征:学术性、专门性、结构性。

历史地位:P164.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的本质:“实践兴趣“的追求。

实践兴趣:是建立在对意义的”一致性解释“的基础上、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理解环境的人类的基本兴趣。

5.“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本质:“解放兴趣“的追求。

解放兴趣:是人类对解放和权力赋予的基本兴趣,这类兴趣使人们通过对人类社会之社会结构的可靠的、批判性洞洞察而从事自主的行动。

课程与教学论第五章重点

课程与教学论第五章重点

第五章课程与教学的组织一.课程组织的含义与基本标准课程组织的含义:即在一定的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之下将所选出的各种课程要素妥善组织为课程结构,使各种课程要素在动态运行的课程结构系统中产生合力,以有效实现课程目标。

课程要素的含义:第一,概念。

第二:原理。

第三,技能。

第四,方法。

第五,价值观。

课程组织的基本标准:包括垂直组织的标准所谓“垂直组织”是将各种课程要素按纵向发展序列组织起来。

课程的垂直组织有两个基本标准即“连续性”和“顺序性”“连续性”是指将所选的各种要素在不同学习阶段予以重复“顺序性”是指将所选的课程要素根据学科的逻辑体系和学习者的身心发展阶段由浅至深、由简至繁组织起来。

水平组织标准所谓的“水平组织”是指要各种要素按横向(水平)关系组织起来。

水平组织的基本标准——整合性所谓的“整合性”,是把所选出的各种课程要素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找到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将之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

课程的整合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学生经验的整合(2)学科知识的整合(3)社会生活的整合或称“社会关联”二.课程类型及组织结构课程结构的含义:课程结构是“课程的组织结构”的简称,是指把学生的在校学习实践分成各部分,在不同的学习时间里安排不同的课程类型,由此形成一个课程类型的组织体系。

影响其因素包括1.课程流派2.课程的功能3.课程开发所处的层次美国课程论专家麦克尼尔曾指出,影响课程的组织结构的因素主要包括一下几个方面:(1)课程流派(2)课程的功能(3)课程开发所处的层次学科课程的含义:学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

学科课程的基本类型:1.科目本位课程:是由各自具有独立体系、彼此缺乏联系的科目所组成的课程{而确立起“礼、乐、射、御、书、数}这就是中国的六艺西方的科目本位论包括一下几种思想形态第一”要素课程“说。

{七艺}就是典型代表第二“泛智课程”说。

2007年版《课程与教学论》0467第五章

2007年版《课程与教学论》0467第五章

第五章课程与教学的组织第一节课程组织的涵义与基本标准以下为课程组织的涵义:领会1.课程组织的涵义即是在一定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将选出的各种课程要素妥善组织成课程结构,使各种课程要素在动态运行的课程结构系统中产生合力,以有效实现课程目标。

2.课程要素的涵义即课程的基本构成。

(概念、原理、技能、方法、价值观)以下为课程组织的基本标准:领会1.连续性是指将所选出的课程要素在不同学习阶段予以重复。

2.顺序性是指将所选出的课程要素按照逻辑体系和学习者的身心发展阶段由浅至深、由简至难地组织起来。

3.整合性是把选出来的各种课程要素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找到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将之整合成一个有机体。

第二节课程类型及其组织结构以下是课程结构的涵义:领会:课程结构的涵义把学生在校的学习时间分成各个部分,在不同的学习时间安排不同的课程类型,由此形成一个课程类型的组织体系。

以下是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一)领会1.学科结构的涵义以文化知识(科学、哲学、艺术)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取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选择的知识组织为学科。

2.学科课程的基本类型(1)科目本位课程由各具有独立体系,彼此缺乏联系的科目所组成的课程。

(2)学科中心课程指以专门的学术领域为核心而开发的课程。

同时诚实地尊重学科本身的逻辑和儿童的心理逻辑。

(3)综合学科课程是指将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学科整合起来,形成一门新的学科。

3.学科课程的基本特征(1)以学科的知识或文化的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课程开发以学科知识及其发展为基点,强调学科知识的优越性;(2)课程组织遵循着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进行。

4.学科课程的优势与限制优势:(1)有助于系统传承人类文化遗产;(2)有助于学习者获得系统的文化知识;(3)有助于组织教学与评价,提高学习效率。

限制:(1)容易导致轻视学生的需要、经验和生活;(2)容易导致忽略当代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3)容易导致单调的教学组织和划一的讲解式教学范式;(4)学科变革起来难度较大。

00467课程与教学论 大纲知识点提纲

00467课程与教学论 大纲知识点提纲

使用说明:1.本内容为大纲所规定的必掌握分层次知识点,请参考教材完成学习。

在学习本材料之前,我们强烈建议您准备以下物品:A.考试的教材B.历年真题C.红黑双色笔我们提倡的是根据本材料,拿着红黑双色笔在教材上勾画,这个过程是把书多厚,再把书读薄,最后独立完成本材料所列出来的所有大纲考点!2.有关考试大纲对各考核层次的说明:自学考试中对各知识点分别按四个认知层次确定其考核要求。

这四个认知层次从低到高依次是:识记、领会、简单应用、综合应用。

它们之间是递升关系,后者必须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上,其含义分别是:(1)识记—能对考试大纲中的定义、定理、公式、法则等有清晰准确的认识并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2)领会—要求对大纲中的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有一定的理解,理解它与有关知识点的联系和区别,并能给出正确的表述和解释(3)简单应用—会用大纲中各部分少数几个知识点解决简单的计算、证明或应用问题(4)综合应用—在对大纲中的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理解的基础上,会运用多个知识点经过分析、计算或推导解决稍复杂一些的问题简答的说:识记大概记住就好了,不用死背,除非是概念。

一般出在选择题里。

领会在简单题里,答对要点即可。

应用在分析题里,需要在原文的基础上在阐述多点内容,这样就可以得高分。

3.凡是本材料中所标出的近年已经考到的的知识点必是今后若干次考试的重点和常考点,考题不过是换个形式而已,比如名词解释换为简答等!1 / 10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识记]课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是什么?[200907 单选,201007 单选][领会]简述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过程?[领会]简述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早期发展?[200904 单选、200907 单选][领会]简述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发展的里程碑?[201007 单选,201104 单选][领会]简述学科结构运动与学术中心课程?[201004 单选][领会]简述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201104 单选][领会]简述课程领域的概念重建?[领会]博比特课程开发理论的基本内容有哪些?[201107 单选][识记]下面这句话是出在哪位教育家“教育主要是为了成人生活,而非为了儿童生活。

课程与教学论课件第五章-课程与教学的组织

课程与教学论课件第五章-课程与教学的组织

经验课程的特点: 经验课程以学习者当下活生生的直接经验为课程开发的核心,课程目 标的基本来源是学习者的经验及其生长需要。 学习者是能动的创造性的存在 学习者是整体的存在 重视学习者的个性差异。
(三)经验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 1.区别:经验课程以儿童当前的活生生的心理经验为
基点,学科课程则以学科中的逻辑经验为基点。 2.联系:经验课程并不排斥逻辑经验的教育价值,排
学科课程的显著特征: 以学科知识或文化的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来源,课程开发以学科知识 及其发展为基点,强调学科知识的优先性 课程组织遵循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进行。
(二)经验课程(活动课程) 经验课程又称“活动课程”、“生活课
程”、或“儿童中心课程”,它是以儿童的主 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经验课程 旨在培养丰富的具有个性的主体。儿童的兴趣、 动机、经验是课程的基本内容。
综合课程是一种多学科课程组织模式,它 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
2、联系: (1)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区分是相对的。
分科课程总包含着知识之间的某种程度的综合。 (2)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又是相互依赖、相
互作用的。
(四)综合课程的局限 1、知识的琐碎化问题; 2、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技能问题; 3、教师的知识难以整合问题; 4、学校结构问题; 5、评估困难问题。
50年代后,核心课程主要有两种取向。 第一种是视为学科取向的组织模式。如泰勒。 第二种是混合取向的组织模式。核心课程是谋求学习者、社会、学科彼此平衡与整 合的课程组织模式。如古德莱德和瓦斯
(二)核心课程的本质 核心课程是课程体系中居于核心位置的具有生成力的
那部分课程,它与课程体系的其他部分(边缘课程)形成有 机的、内在的联系。
社会本位综合课程:30年代到60年代之间,社会改造主义。 布拉梅尔德的轮形课程。70年代后,比较典型的有科学技术-社会(STS)课程,环境教育课程、国际理解课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课程与教学的组织一、本章复习建议:本章在历年考试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建议学员全面掌握,重点复习。

从历年的真题来看,要练习的题型来讲包括单项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

二、本章重要知识点讲解第一节课程组织的涵义与基本标准一、课程组织的涵义课程组织是指在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指导下将所选出的各种课程要素妥善组织为课程结构,使各种课程要素在动态运行的课程结构系统中产生合力,以有效实现课程目标。

课程要素即课程的基本构成,大致包括如下几个方面:概念、原理、技能、方法、价值观。

二、课程组织的基本标准课程组织的两个纬度:“垂直组织”和“水平组织”(一)垂直组织的标准垂直组织:指将各种课程要素按纵向的发展序列组织起来。

课程的垂直组织有两个基本标准:即“连续性”和“顺序性”。

连续性指将所选各种课程要素在不同学习阶段予以重复,此标准首先由泰勒提出的。

顺序性指将所选课程要素根据学科的逻辑体系和学习者的身心发展阶段由浅至深,由简到繁地组织起来。

它强调的是课程要素的拓展和加深.塔巴对此有所论述。

(二)水平组织的标准水平组织:指将各种课程要素按横向(水平)关系组织起来。

课程的水平组织的基本标准——整合性整合性:将所选各种课程要素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找到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将之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

课程的整合性主要包括:学生经验的整合;学科知识的整合;社会生活的整合或社会关联。

第二节课程类型及其组织结构课程组织结构简称课程结构,是指把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分成各部分,在不同的学习时间安排不同的课程类型,由此形成一个课程类型的组织体系。

一、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一)学科课程学科课程:以文化知识(学科,哲学,艺术)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指示组织为学科。

1.学科课程的类型:科目本位课程,学术中心课程,综合学科课程。

第一,科目本位课程1涵义:是由各自具有的独立体系,彼此缺乏联系的科目所组成的课程。

思想形态:⑴“要素课程”说(代表人,亚历士多德);⑵“泛智课程”说(代表人,夸美纽斯,他提出"泛智论");⑶赫尔巴特主义课程论(代表人,赫尔巴特);⑷功利主义课程论(代表人,斯宾塞,赫胥黎)。

第二,学术中心课程涵义:是指以专门的学术领域为核心开发的课程。

这种课程形态是课程内容现代化过程中的产物。

其基本特点是:学术性,结构性,专门性。

第三,综合学科课程涵义:是把两门或多门以上的学科整合起来,形成一门新的学科。

它可分为: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等。

2.学科课程的特征:⑴以学科知识或文化的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课程开发以学科知识及其发展为基点,强调学科知识的优先性;⑵课程组织循着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进行。

3.学科课程的优点与缺陷:优点:⑴有助于系统传授人类文化遗产;⑵有助于学习者获得系统的文化知识;⑶有助于组织教学与评价,便于提高教学效率。

缺陷:⑴学科课程是以知识的逻辑体系为核心组织起来的,容易导致轻视学生的需要,经验和生活;⑵容易导致忽略火热的当代社会的现实需要;⑶容易导致单调的教学组织形式和划一的讲解式教学方法;⑷变革起来难度较大。

(二)经验课程(活动课程)★1.含义:又称“活动课程”,“生活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它是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2.三种典型的经验课程理论形态:第一,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

代表人: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

基本特征:⑴“经验”是建立在感官知觉基础上的对事物的认识和反映;⑵终极目的是使人的善的天性充分展开,使人达到“原始自然状态”,使人成为“自然人”;⑶内容基本来源是儿童、自然、知识、社会;⑷与之相应的是“发现教学”;(5)理论基础是“启蒙哲学”,是启蒙理性精神和浪漫主义两种不谐和音的交响。

第二,经验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

代表人:杜威基本特征:⑴ “经验”是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是主动行动和对行动结果反思的结合;⑵终极目的不是外部强加的,而是内在教育、课程本身的;⑶内容基本来源是儿童、学科知识、社会;⑷与“问题解决教学”是内在统一的,因为教材与方法是内在统一的,这种内在统一终究取决于经验的性质;(5)“经验课程”的理论基础是经验自然主义哲学或实用主义哲学。

第三,当代人本主义经验课程论。

基本特征:⑴“经验”是“存在”体验或“反思”精神;⑵终极目的是使每一“具体存在的个体”个性完全获得自由独立;⑶内容来源是自我、自然、知识、社会;⑷与教学完全一体化,二者完全融合起来;(5)理论基础是现象学、存在哲学、法兰克福学派、精神分析理论等当代人本主义哲学。

233.经验课程或活动课程的基本特征:⑴ 经验课程以学习者当下的活生生的直接经验为课程开发的核心,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是学习者的经验及其生长需要;⑵在经验课程中,学习者是能动的创造性的存在;⑶在经验课程中,学习者是整体的存在;⑷经验课程重视学习者的个性差异。

4.经验课程或活动课程的优点及限制(缺点):优点:⑴在经验课程中学习者成为真正的主体,寻到了课程的意义之源,扭转了千百年来把课程视为学习者的控制工具的局面;⑵经验课程真正找到了文化遗产,学科知识的教育价值;⑶这种观点摆正了儿童的人格发展与当前社会生活的关系。

限制(缺点):⑴经验课程容易忽略系统的学科知识的学习;⑵经验课程容易导致“活动主义”;⑶经验课程的组织要求教师有相当高的教育艺术,对于已经习惯了班级上课制和讲解教学法的教师而言很难适应。

5.经验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关系:二者的关系是课程理论、课程哲学的基本问题,本质上是儿童当下的心理经验与凝结在学科中的逻辑经验之间的关系。

区别:经验课程以儿童当前的活生生的心理经验为基点,学科课程则以学科中的逻辑经验为基点。

联系:不能对经验课程与学科课程持一种非此即彼的二元论态度,二者是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的,经验课程并不排斥逻辑经验的教育价值,排斥的是逻辑经验脱离儿童的心理经验从而阻碍儿童的发展;学科课程也不排斥儿童的心理经验,排斥的是盲目沉醉于儿童当前的经验发展水平从而抑制儿童经验的进一步发展。

二、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一)综合课程的涵义与基本类型涵义:有意识的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知识观和方法论去考察和探究一个中心主题或问题的课程取向。

基本类型:1. 学科本位综合课程:涵义:是以学科或文化知识作为课程整合的基点,课程整合的核心主要源于学科,这种综合课程试图打破或超越各分科课程自身固有的逻辑,形成一种把不同学科内容有机整合为一体的新的逻辑。

基本类型:⑴相关课程: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既在一些主题或观点上相互联系起来,又保持各学科原来的相对独立;⑵融合课程:将有关学科融合为一门新的学科,融合之后原来学科之间的界限不复存在;⑶广域课程:能够涵盖整个知识领域的课程整体。

2. 社会本位综合课程涵义:以源于社会生活的问题为课程整合的核心,其目的是使学习者适应或改进当代社会生活。

其课程哲学是"社会改造主义"。

范例:轮形课程,STS 课程,环境教育课程,国际理解教育课程3. 儿童本位综合课程涵义:是以儿童当下的直接经验,儿童的需要和动机,儿童的兴趣和心理发展为课程整合的核心,其目的是促进儿童的人格发展。

又称"经验本位综合课程","综合经验课程"。

(二)倡导综合课程的基本依据:第一,文化或学科知识的发展不是相互隔离,彼此封闭的,而是相互作用,彼此关联的;第二,学生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第三,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整体性。

(三)综合课程的限制第一,知识的琐碎化问题;第二,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技能问题;第三,教师的知识难以整合问题;第四,学校结构问题;第五,评估困难问题。

(四)开发综合课程的有效策略第一,确定作为综合课程组织核心的主题、问题和概念的选择标准。

第二,教师与教育行政人员要对综合课程进行恰当规范与合作。

第三,开发综合性评估形势。

第四,建立单一学科知识与跨学科知识相结合的教师培训计划。

(五)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关系:区别: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是两类不同的课程。

分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

综合课程是一种多学科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

联系:首先,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区分是相对的。

分科课程总包含着知识之间的某种程度的综合。

像学科本位综合课程开发出来成为课程计划的一部分之后总还保留着某种分科的形式。

其次,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又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

三、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一)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涵义必修课程:同一学年的所有学生必须修习的公共课程,是为保证所有学生的基本学力而开发的课。

选修课程:依据不同学生特点与出路,容许个人选择的课程。

这是为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开发的课程。

(二)选修制度的起源与发展趋势:最初确立在大学,最早实行选修制的学校是德国的大学。

到美国以后才迅速发展起来。

正式选修制是由美国的埃利奥特最先确立。

其发展趋势是:初中阶段尽量扩大学生自选学科机会;高中阶段扩充综合性的新学科、形成特色课程。

(三)选修制度与个性化教育、个性发展选修制度与个性化教育、个性发展的关系:选修制度是个性化教育、个性化课程的有机构成,是支撑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

“学会选择”必然是个性化教育,个性化课程的基本宗旨。

(四)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第一,从课程价值观看,两者关系可以归结到“公平发展”与“个性发展”之间的关系层面。

第二,两者具有等价性,即是说二者拥有同等的价值。

第三,两者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有机统一,成为个性化课程的有机构成。

四、直线式课程与螺旋式课程(一)直线式课程与螺旋式课程的涵义“直线式课程”:是指将一门学科的内容按照逻辑体系组织起来,其前后内容基本上不重复。

在我国学科课程的组织中直线式课程组织依然占主流。

“螺旋式课程”是将特定学科内容在不同学习阶段重复呈现,同时利用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的成熟性,使学科内容不断拓展与加深——“螺旋式上升”。

最初倡导者是布鲁纳。

4(二)直线式课程与螺旋式课程的关系联系:二者具有内在联系,彼此间具有互补性。

螺旋式课程是由直线式课程发展而来,在课程组织过程中二者很难截然分开。

区分:直线式课程主要根据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展开,对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关注不够。

螺旋式课程则将学科逻辑与学习者的心理逻辑有机结合起来。

五、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一)隐形课程研究的渊源与流变1.隐性课程研究的渊源:杜威的“附带学习”;克伯屈的“附学习”。

“附带学习”:伴随具体内容的学习而形成的对所学习的内容以及学习过程本身的情感,态度,如忍耐的态度、喜欢或不喜欢的情感等。

“附学习”指比较概括的理想,态度及道德习惯,它是逐步为学生所获得的,一经获得,就将持久的保持下去,影响人的一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