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文言虚词“之”》微课教学附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详解文言虚词“之”》微课教学附件教学设计(微教案)
一、导入
“之”是最常见的文言虚词之一,在每篇古文里都会频繁出现。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全文324个字,就有20个“之”。现代汉语里,讽刺他人说话半文半白时,我们也会说他满口“之乎者也”。
“之”在高考中也是必考虚词,近十年来,考查频率仅次
于“以”字。因此,掌握“之”常见的意义用法以及推断技巧至关重要。
二、“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之”常见的意义和用法共有三大类八小类
1、作动词,到……去
2、作代词
(1)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我
(2)指示代词,这,这些
3、作助词
(1)位于定语、中心语间,结构助词“的”
(2)位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音节助词,不译
(4)宾语前置标志
(5)定语后置标志
“之”的意义和用法可以归纳为口诀:可以译为去到往,可以指代人事物,还可译成助词的,不用翻译取凑标。
三、怎样推断“之”的用法及意义
了解了“之”字的常见意义和用法,当它在句中出现时,我们又要怎样作出判断呢?这就需要我们探寻它的规律。“之”的规律主要就体现在它前后词语的词性上。
1、第一组例句:
(1)辍耕之垄上(司马迁《陈涉世家》)
(2)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3)吾欲之南海(彭端淑《为学》)
这组例句中,“之”是动词,译为“到”,“之”后面跟的词语分
别是“垄上”“广陵”“南海”,都是地点名词。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规律:如果“之”后面是地点名词,那么“之”作动词,译
为“到”。简言之,“之”+地点名词,“之”为动词。
2、第二组例句
(4)彼竭我盈,故克之。(左丘明《曹刿论战》)
(5)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6)之二虫又何知!(庄子《逍遥游》)
(7)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韩愈《师说》)
这组例句中,(4)(5)的“之”分别翻译为“他们(敌方军队)”“我”,是人称代词。“之”前面的词语是动词“克”“宽”,总结规律就是:动词+“之”,“之”为人称代词。
(6)(7)的“之”分别译为“这”“这些”,是指示代
词。“之”后面的“二虫”“徒”是名词,总结出的规律
是:“之”+名词(非地点),“之”是指示代词。
3、第三组例句
(8)小大之狱,虽不能查,必以情。(《曹刿论战》)
(9)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司马迁《项羽本纪》)
这里的“之”是结构助词“的”。“之”前面是形容词“小大”和名词“将军”,“之”后面是名词“狱(案件)”“首(首级)”,总结规律为:形容词/名词+“之”+名词,“之”是结构助词“的”。
4、第四组例句
(10)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庄子《庖丁解牛》)(1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往往有得。(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12)不知东方之既白。(苏轼《赤壁赋》)
这组例句中,“之”的用法是“位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
性”。“之”前面是代词“臣”,名词“古人”“东方”,“之”后面是代词/名词发出的动作,或对名词的状态描述,从词性上说,是动词或形容词。总结的规律是:代词/名词+“之”+动词/形容词,“之”的用法是取消句子独立性。
5、第五组例句
(13)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归有光《项脊轩
志》)
(14)顷之,持一象笏至。(同上)
(15)填然鼓之。(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这组例句的“之”是音节助词,主要作用是凑足音节,使文句音韵和谐,不需要翻译。观察“之”前面,分别是时间词“久”和动
词“鼓”,但这里的动词是不及物动词,所以总结出的规律是:时间词/不及物动词+“之”,“之”是音节助词。
6、第六组例句
(1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17)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18)夫晋,何厌之有?
这组例句的“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例句(16)“之”前面是名词,后面是动词,从形式上看,与“取消独立性”的格式相同,但是翻译的时候顺序却是要调换的。总结出的规律是:名词+“之”+动词,翻译时前后词语顺序需要调换,“之”就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句(17)(18)是一个固定结构“何……之有”,看到这个结构,可直接判断“之”为宾语前置标志。
7、第七组例句
(19)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
(20)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柳宗元《石钟山记》)(2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韩愈《马说》)
这组例句的“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例句(19)“之”前面是名词“爪牙”,“之”后面是形容词“利”,与“之”取独的结构有类似,但翻译的时候同样需要前后顺序调换。总结规律是:名词
+“之”+形容词,翻译时词序需要调换,“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句(20)(21)也包含一个固定结构“名词+之+……者”,这种结构里的“之”就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8、推断方法汇总
“之”+地点名词,“之”为动词
“之”+名词(非地点),“之”是指示代词
动词+“之”,“之”为人称代词
形容词/名词+“之”+名词,“之”是结构助词“的”
代词/名词+“之”+动词/形容词,“之”的用法是取消句子独立性
时间词/不及物动词+“之”,“之”是音节助词
名词+“之”+动词,翻译时前后词语顺序需要调换,“之”就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名词+“之”+形容词,翻译时词序需要调换,“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另有两个固定结构“何……之有”“名词+之+……者”,可帮助判断。
四、实战训练:
[2014 江西卷]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C.①而陈氏寓之于我群焉
②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分析:①是动词+“之”,“之”为代词;②是“之”+地点名
词,“之”是动词
[2012年广东卷]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B. ①于是三十余年之纠葛,豁然一清
②并开引河,导之入淮
分析:①是名词+“之”+名词,“之”为结构助词“的”;②是动词+“之”,“之”是代词
[2009 广东卷]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B.①发兵捕之,久不得
②周怀政之诛,帝怒甚
分析:①是动词+“之”,“之”是代词,他;②是名词+“之”+动词,“之”取消句子独立性。
[2007 江西卷]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B.①国家之需赋也,如枵腹待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