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典美学范畴
中国传统美学范畴
中国传统美学范畴一、中和“中”的最基本的意思是对立的两个因素或两个极端的中间,但并非正中间,而是一个“合适”的位置。
如建筑领域皇宫里太和殿的位置、佛教寺庙里大雄宝殿的位置;山水画中被诸峰所烘托的“主峰”的位置;书法中左右“布局、势展、结构、操纵、侧泻、力悖”的主笔位置。
“中”美以儒家中庸思想为哲学基础,突出表现为在处理对举的矛盾范畴如情与理、形与神、虚与实、情与景等时,一方面肯定宝物的变化达到一定限度即将转化为反面;另一方面则要求保持一定的限度,避免向反面转化,所谓“叩其两端”而又“允执厥中”。
两端是指一个事物的本末、终始、正反等相对的两个方面;“叩其两端”是指认识和把握事物相对、相反的两个方面,这是破解事物内部规律、探究事物本质的科学方法。
“允”是公允,“厥”是代词“其”,“中”是指两极的中间。
“允执厥中”是指所做所思不落两极,而要把握适当的限度,以保持事物的平衡;只认识或者把握其中的任何一极都将失之于片面。
因此“中”美十分重视和强调“不即不离”、“若即若离”的审美原则,对此可形象生动地概括为“似花还是非花”。
“和”是“中”的衍生、发展。
它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对立的、有差异的因素的融合。
“和”也不是对立或差异因素等比例的融合,而是以“合适”的比例融合,既是平衡又是质的融合。
它们求同存异、平等共生、相互渗透、融会贯通。
首先是说它容纳万有,并使所容纳的一切均合乎规范;其次是处理对立关系时要坚持“对立不对抗”的融合、定位、互补的原则;三是有一个中心,并以之来融合和对立差异的因素。
“和”美,是以先秦尚“和”思想为哲学基础的,强调的是“整体意识”,具体表现就是以“和”为美。
以“和”为美就是在进行审美创造和评价时要具有整体意识,它的典型表述就是“和而不同,同而不和”、“温柔敦厚”等如孔子的“和为贵”、“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尽善尽美”等都是“和”的美学思想的运用。
孔子倡导的“和”的美学思想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很多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都是以“和”为核心的,中国古代的艺术家始终致力于“以整体为美”的创作,将天、地、人、艺术、道德看作一个生气勃勃的有机整体。
中国古典美学的自然范畴的基本命题
中国古典美学的自然范畴的基本命题中国古典美学的自然范畴的基本命题中国古典美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自然的独特观察和理解,形成了独特的美学理论和审美观念。
自然是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命题之一,其范畴涵盖了自然景观、自然现象、自然物体等各个方面。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典美学中关于自然范畴的基本命题,分析其内涵和特点。
一、自然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根本命题之一自然作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认为是世界的根源和万物的创造者。
在中国古典美学中,自然是审美活动的主要来源和基本对象,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中国美学传统中,关于自然的命题主要包括自然的形式、自然的动态、自然的规律以及自然与人的关系等。
二、自然形式的审美价值中国古典美学中关于自然形式的审美价值主要体现在对自然景观的赏析和感受上。
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经常以自然景观为题材,在山川湖海、花草树木等自然元素中寻找美的表达。
他们通过对景物的观察和描绘,追求表现自然之美的艺术效果。
例如,唐代诗人王维追求“山水平和”,他的山水画以清新脱俗的形式刻画了自然的宁静和恬淡之美,通常被视为中国古代山水画的经典典范。
三、自然动态的审美价值自然界变化万千,中国古代哲学家把自然界万物的变化规律视为世界的本源。
这种关注变动的态度也体现在中国古典美学中。
例如,在中国传统园林中,注重“变幻有度”,追求自然景观的多样性和变化性。
园林的设计常常通过景色和季节的变换来展示自然的动态美。
明代画家文徵明在他的山水画中,通过独特的笔触表现出大自然的变幻之美,使观者能够感受到时间和空间的流动。
四、自然规律的审美价值中国古典美学中,自然规律被认为是美的源泉和审美活动的重要参照。
中国古代哲学家提出的一些关于自然规律的概念和原理成为中国古典美学的基石。
例如,唐代大文豪韩愈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观点,认为人应该符合自然规律才能达到美的境界。
宋代理学家程颢、程颐主张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人应当适应自然规律,以达到心与物的和谐。
对中国古典美学“圆”范畴的文化解读
对中国古典美学“圆”范畴的文化解读对中国古典美学“圆”范畴的文化解读【作者】闫月珍【作者简介】闫月珍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510631)中国古代文学专业1996级研究生【内容提要】鉴于以往学者对“圆”这一富于民族特色的美学范畴考察较少,本文着重分析“圆”范畴的涵义,认为以“圆”论艺源于中国传统的圆形思维模式,并探讨佛教文化对这一范畴形式的影响。
【关键词】圆/圆形思维模式/佛教文化最早以“圆”作为审美标准论文的是南朝齐代的谢朓。
《南史·王筠传》载沈约引谢朓语,说:“(沈约)又于御筵谓王志曰:‘贤弟子文章之美,可谓后来独步’,谢朓常见语云:‘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近见其教首,方知此言为贵。
”可见,谢朓以圆美这一标准衡量诗歌的优劣,而真正确立“圆”在文论史上地位的是齐梁之际出现的《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共50篇,“圆”出现18次,有16篇涉及到,涉及创作论、作品论、鉴赏论等方面,刘勰以“圆”论文已包括“圆”在文论上的主要意义。
“圆”在齐梁时代成为美学范畴,正如钱钟书所说:“盖自六朝以还,谈艺者于‘圆’字已闻之耳熟而言之口滑矣。
”(注:《谈艺录》读本,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316页。
)以“圆”论艺还涉及书法等其他艺术门类,本文重点探讨作为论文标准的“圆”。
一、作为论文标准的“圆”的含义分析以“圆”论文的材料,笔者将“圆”范畴四方面的涵义归纳如下:第一,创作论方面,作者艺术技巧达到完美境地的“圆通”。
古代艺术家虽推崇“圆”,但并非孤立地加以崇尚,他们认为,以“方”入“圆”,因“圆”识“方”,方得艺术技巧之大美境地。
《老子》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王弼注:“法自然者在方,法方在圆,而法圆在自然,无所违也。
”得圆者即得自然之妙韵。
《庄子·齐物论》:“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仁常而不周,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五者园而几向方矣。
陆德明《经典释义》:“园,崔音圆,司马云:‘圆也’。
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的美育内涵
《 现代启 示 录 》中 , 国 大 兵 一 边 听 着 贝 多 芬 的 美
审美 修 养 来 衡 量 , 多 的 美 学 范 畴 可 以归 约 为 气韵 、 骨 、 浑 这 三 种 。 诸 风 雄 关键词 : 夫修养 ; 美范畴 ; 生境界 ; 工 审 人 气韵 ; 骨 ; 浑 风 雄 中 图分 类 号 : 8 0 B 3— 文献 标 志 码 : A 文章 编 号 :0 5— 0 2 2 1 ) 3— 0 9— 8 29 0 1 (0 2 0 0 5 0
古代美 学并 不 由 ‘ 象 美 ’ 论 说 抑 或 认 知论 这 形 之 个 范 围所 笼 罩 , 反 而 最 早 是 由 ‘ 它 风俗 ’ ‘ ’ 与 礼
这 一方 面谈起 , 也是从 ‘ 身 ’ ‘ 修 、 养生 ’ ‘ 神 ’ 、养 、 ‘ 修行 ’ 实 践 角 度 被 展 开 的 , 以基 本 上 中 国 等 所
内蕴 与 文 学 作 品 的 风 格 相 表 里 。文 气 说 铸 造 的美 学 范 畴 来 自人 物 品 藻 , 人 物 品 藻 用今 天 的 观 念 看 就 是 以 而 人 的 精 神 境 界 为 中 心 的 审 美 。这 种 审 美 实 际包 含 着 一 种 以提 升 人 的 精 神 境 界 为 中 心 的 美 育 观 念 。而 这 种
系做一 个 对立 的 区分 , 这就 导致 艺 术 丧失 了席 勒 所 提 出 的 , 即美 育使得 人 通过 审 美 获得 感 性 与 亦 理 性 的统 一 的作用 。在 西 方现 代艺 术 中 , 美 与 审 道 德是 分 裂 的 。正 因 为 如 此 , 科 波 拉 的 电影 在
论中国古典诗词意境的美学特征
论中国古典诗词意境的美学特征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是中国古典诗词理论中一个独特的审美范畴。
它的形成既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经验的概括,也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审美标准,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审美心理的积淀。
一、诗词意境的源流意境在我国古典文艺创作中源远流长,最早可从中国古代的《诗经》、《周易》、《庄子》、《楚辞》中找到。
而诗词创作中意境理论的形成,则晚得多。
“意境”一词,盖出于佛经。
从哲学上讲,佛教所云之“境”,实质是指诉诸于人之感官与意识的形象感知,也就是审美欣赏中的“共感”,它指的是主体与对象之间心物两契,产生情感上的共振共鸣状态。
这一理论后被文艺理论所借用。
唐代诗人王昌龄最早使用“意境”概念,在他的《诗格》中提出了“三境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
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二曰情境。
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三曰意境。
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这里的“三境”,实际上就是意境的三种类型。
只是把偏重于描写景物的称为物境,偏重于抒写情怀的称为情境,偏重于说理言志的称为意境。
中唐以后,刘禹锡则以“境生于象外”道出意境的内涵。
晚唐司空图提出“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思与境谐”等,进一步扩大了意境的研究领域。
至此,意境的基本内容和理论构架已经确立。
宋至清代,关于意境的理论渐趋成熟。
宋代,苏轼主张“意与境会”,严羽“别材”、“别趣”则进一步扩大和规范了意境的范围,他在《沧浪诗话》中认为意境的妙处在于“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境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明代陆时雍研究了意境的韵味问题。
清代王夫之则探讨了情与景的关系,“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故曰,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
”意境理论的集大成者王国维对意境进行了深人研究,他将古典诗词中是否有境界的创造作为评判其优劣成败的关键,认为诗词曲赋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美学基本范畴
美学史上关于崇高的主要观点:
▪ 西方最早提出崇高这一概念的,是古希腊 的朗吉努斯。是文章风格上的崇高、修辞 学上的崇高。为什么呢?当时修辞是他们 日常工作的需要。论辩在古希腊的社会生 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怎么样能够战 胜论敌就很重要。所以,非常重视辩论的 修辞效果。
▪ 最早从美学上对崇高进行研究的,就是大 工业革命之后的事情了。18世纪英国美学 家博克。我们不是第一次提到这个人物了。 《论崇高与美》一文,区分了崇高与优美。 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博克认为“美感以 快感为基础”,崇高感是“以痛感为基 础”。
第五章 美学基本范畴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什么叫范畴?
▪ 什么是范畴?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普遍 本质的概括和反映。概念也是对本质的概 括和反映,但是概念更具体、更细致、相 对来说范畴更为基本,更为核心,自然也 就更为的重要。美学范畴就是人们对于美 的现象形态的认识和把握。
一、西方美学基本范畴
▪ 优美:这是人类最早把握的一种美学形
崇高与壮美的区别:
▪ 它们都是一种雄伟壮阔的美。 ▪ 崇高包含了丑、强调恐怖、神秘,是矛盾
对立的状态。壮美则是一种单纯的雄伟或 者壮阔,不含有丑的因素,仍然属于和谐 美。 ▪ 从美感上讲,壮美给人的是一种单纯的昂 扬、振奋。但是崇高则往往伴随着恐怖和 痛苦。
一、西方美学基本范畴
▪ 悲剧:作为美学范畴的
▪ 只有到了康德这里,崇高才具有了深刻的哲 学内涵。康德从哲学上充分揭示了崇高与美 的区别,从而真正确立了崇高在美学中的独 特地位。他认为,美是一个不确定的悟性概 念,崇高却是一个理性概念的表现。他还认 为美的愉快是跟质相连,而崇高主要涉及量。 因此,一个是数量的无限巨大的崇高,如崇 山峻岭、大海、天空。一个是力量的无限巨 大的崇高,如火山的爆发、暴风骤雨 。
4.2中国传统审美范畴
三、气韵
气韵要求艺术家以生动的艺术形象,使其 含蕴无限情趣和勃勃生机,从而给欣赏者 造成形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想象空间。它 是神似与形似的统一,是自然与艺术的统 一,也是主体与客体的审美统一。
郭若虚(宋)
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 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所谓神之又神 而能精焉。凡画,必周气韵,方号世珍。 ——《图画见闻先,气韵超 乎其表;山水以气韵为主,形 模寓乎其中,乃为合作。
——《艺苑卮言》
张旭:《肚痛帖》
四、虚实
虚实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范畴,反映 出中国古典艺术的一个重要审美原则,即 通过有限的艺术形象含蕴着丰富而生动的 审美意味,给人以无穷的情思与遐想,从 而产生迷人的审美魅力。 虚实的关系可归结为: 化实为虚,化虚为实,虚实相生; 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
史伯
和实生物,同则不济。
中和之美:北京故宫
中和之美:苏州园林
二、刚柔
阳刚与阴柔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对重要范畴。 它们被用来描述美的分类与艺术风格,与崇 高(或壮美)、优美(或秀美)相当,但并 不完全等同,带有鲜明的汉民族特色。 它作为美学范畴时,既表现两个具有对立统 一关系的审美对象,又表现同一审美对象中 对立而又统一的不同审美属性,甚至还被用 来描述艺术家的创作个性与艺术风格。
以实为虚
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 从首至尾,自然如行云流水,此其难也。 ——(宋)范晞文:《对床夜语》
笪重光
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 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 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清)笪重光:《画筌》
五、意境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由于它包蕴着 “意象”、“形神”、“情景”等诸多范畴的基本 思想,因而凝聚着中国艺术的根本精神,成为中国 美学独特体系中的精髓与核心。 意境通过具体物象的描绘,展现出富于意蕴的艺术 形象,以有限的象伸展于无限之象,从而超越了具 体、有限的物象与形象,进入了无限的时空与大我, 获得对人生哲理的一种深切感悟。
论中国古典美学范畴
4.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中国古典美学范畴体系的研究有两大任务: 一是空间上展示中国古典美学的静态 结构; 二是时间上展示中国古代审美意识发展的动态过程。一个科学的中国古典 美学范畴体系,应该能同时宏观上实现这两大目标, 因此范畴体系的建构过程中应 充分注意逻辑与历史的统一。体系性即是逻辑性。古典美学范畴关系的梳理要能 呈现出审美活动的客观结构。这个客观结构由两部分构成:一是人类审美活动的 共有结构, 古典美学诸范畴理应能覆盖人类审美活动各重要环节, 勾勒出这一活动 的基本轮廓, 由此而揭示出人类审美活动的共同规律。一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 结构。古典美学范畴体系应该成为一座中国古典美学的微缩模型。具体地, 古典 美学关于艺术本质、艺术构成、艺术创造、艺术欣赏等各环节的基本思想应在这 里得到简明扼要的呈现, 而民族美学的整体特征也正是通过这个基本框架而获得 的。体系性即是历史性。古典美学范畴的梳理要能同时展示中国古典美学史的基 本过程。因此, 范畴间关系的排列, 不仅要照顾到人类审美活动的逻辑结构, 同时 也要照顾到诸范畴现实发生的时间顺序, 不能为逻辑而牺牲历史。
3.显现本学科特征。 使本学科自身的研究对象、方法自觉和完备起来, 使之成为一门真正独立、系统 的科学, 这是中国古典美学范畴体系研究的又一基本任务, 而清醒、强烈的学科意 识是范畴体系研究者应具备的又一基本条件。因此, 中国古典美学范畴体系的研 究就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工作: 于一大堆范畴中, 分清哪些是哲学范畴, 哪些是美学 范畴?为此, 我们既要追踪美学范畴, 更要在美学范畴和哲学范畴间划清界限。有 些人认为, “道”与“气”都是美学范畴, 对此我们不敢苟同。一方面, 我们承认, 这两个范畴对古典美学其它范畴有着十分重要、深刻的影响。比如“气”之于 “气韵”、“道”之于“意境”。但是, 我们还是不能把它们当作美学范畴, 因为 它们所表达的不过是一种抽象的哲学观念, 它们可以被借用到美学中表达某种思 想和见解, 但它们本身还不是美学范畴。要成为美学范畴, 它们就不能只是被偶然 地借用到美学中, 而应是相当稳定地被使用于美学中的概念。而且, 更重要的是, 在概念层次上, 它们的内涵应主要地、明确地反映人类审美活动某一方面的具体 内容。
论中国古典美学范畴“善”的美学阐释及其现代意义
论中国古典美学范畴“善”的美学阐释及其现代意义中国古典美学范畴中的“善”,是一种最为重要的审美理念之一。
它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深刻意涵,拥有着广泛的现代意义。
本文将对这一概念进行美学阐释,并举出五个例子证明,解释其中的现代价值。
一、美学阐释在中国古典美学范畴中,“善”通常被理解为世间万物的正确性和美好,或是品格和行为的高洁。
这种正确性和美好是指对于社会与文化价值的合乎标准,体现了人类所追求、赞赏的美德。
“善”的美学价值在于它是一种品格的美。
在西方文化中,品格的美主要是指人的品质,如勇气、正义、诚实、感恩等等。
而在中国古典文化中,则更多地强调人的道德和伦理修养。
这一观念源于传统儒家的思想,把道德准则视为人类最高尚的美德,并且认为它是稳定社会秩序所必需的。
“善”的美学价值不仅在于它的道德价值。
更重要的是它体现的是人类对美的追求。
善的美,蕴含着对美好事物的渴求和追求,具有一种感性的美学美。
二、现代价值在现代社会,善的美学价值体现的不仅是道德修养与品德,也体现了对于个人精神内在世界的追求以及社会价值的重建。
1.社会品质在当今社会,关于“公德”的概念几乎成为了共识。
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公德意识还显得相对薄弱。
通过强调个人的道德与伦理,善的美学价值有助于促进人们的道德观念塑造、素质教育,进而提高每个人的社会品质。
例如,德国哲学家荷尔德林曾说:“人们为了自己的廉洁而做,而非因为执法严苛。
”这句话也有助于提醒人们,道德规范不涉及法律规定,因此,它们都应该在个人内心中根深蒂固地形成。
2.文化遗产“善”的美学价值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为远古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它植根于中国文化的深处,使得许多人更加喜欢从它的角度深入探讨文化传承的历史发展。
以古代文献中经典的《论语》为例。
提倡以“礼”为中心,“礼仪之道渊而深”;倡导“仁爱”,“人和也”,这些都是传统文化因高贵的道德所形成的。
同时,“善”的美学价值的宣扬也有利于保留与传统文化有关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
美学概论名词解释意境
美学概论名词解释意境
意境名词解释:是中国古典美学传统的一个重要范畴。
意境就是艺术中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是艺术中主客观因素的有机统一。
意境中既有来自艺术家主观的“情”,又有来自客观现实升华的“境”,这种“情”和“境”不是分离的,而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境中有情,情中有境。
意境是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熔铸的产物,它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中一个引人瞩目的范畴。
意境作为一个美学范畴,答应形成于唐代,古往今来,人们对于意境的领悟都不尽相同。
意境在有些人那里又被称作境界,境界这个概念则大多始于王国维。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提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这些意境,或者是说境界,大多是虚无缥缈的东西,非常人所能理解。
这些意境的感悟则大多需要人去“悟”,静思或者顿悟。
意境是没有本体的,你无法具体的阐述它究竟长什么样,是个什么东西,意境只是种感觉,因而随着感受意境美感的人的不同,每个人对意境的理解也就不同。
仁者乐(yao四声)山,智者乐水。
对爱山的人而言,山川就是意境,对爱水的人而言,水就是意境。
道是意境,禅是意境。
屋宇楼房是意境,宇宙四方也是意境。
一些重要的美学命题及范畴
一些重要的美学命题及范畴1.感兴——兴象——兴会审美体验—审美文本—审美鉴赏感兴:中国古代的审美体验论可称为感兴论。
感兴是外感事物、内动情感而又情不可遏的特殊状态的产物。
兴象:兴象是审美文本的核心层面,“兴象”包含了两个方面的意思:“象”乃是感兴之象,是兴媒、兴辞激发感兴的结果;“兴”则是以物起兴,是在对物象进行深层感悟和理解的基础上发生动荡、飞越的审美体验。
兴会:是指中国古典美学中关于审美鉴赏的一种经典看法,强调审美鉴赏是一种由文本符号感触而生成的富有直觉特点的体现形式。
2.“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是著名的德国古典美学家黑格尔对“美”所下的定义。
“理念” 即“绝对理念”,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出发点,亦即黑格尔所论的人类历史和世间万物的本源。
表现在美学中,“理念”是美的内容,而“感性显现”是美的形式。
美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理念完满地贯通于感性形象,或者感性形象无处不表现理念,达到与理念水乳交融的一致,这时体现的就是美。
3.“感性冲动”、“形式冲动”和“游戏冲动”这是著名的德国古典美学家席勒提出的命题。
按席勒的看法,人类有两种对立的冲动:一种是“感性冲动”它来自人的感性本性,把人置于时间的限制之中,使人变为物质;一种是形式冲动,它来自理性本性,保持人格不变,扬弃时间和变化,追求真理和正义。
这两种冲动都是人所固有的天性,理想的完美人性就是二者的和谐统一。
他提出了第三种冲动即“游戏冲动”。
他说,只有游戏冲动才能恢复人性的完整。
所谓游戏,是与强制相对立的,使人在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都达到自由。
美是游戏冲动的对象,即活的形象。
人的生命受感性需要的支配,形象受理性需要的支配,都没有真正的自由。
只有在游戏冲动中,人才避免了来自两方面的强制,把生命与形象,感性与理性,物质与精神统一起来,获得充分的自由。
席勒的结论:“只有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最完整的人。
”他反复强调,要使感性的人成为道德的人,除了使他首先成为审美的人,就别无他径。
中国古代的基本审美范畴
也。”——谢赫 • “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
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 尽而意无穷。”——严羽 《沧浪诗话》 【羚羊角萌生渐长,没有痕迹可求;“凑泊”,是佛家禅语,指人用“思维”去 理解会合】
鲁迅先生称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 书”。
“美”、“味”、“妙”
“美”
•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 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辨者不善。” • “智者不言,言者不知。” • “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 “是以圣人......光而不耀。”
•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惚兮恍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恍惚:仿佛、不清楚。 象:形象、具象。 窈兮冥兮:窈,深远,微不可见。 冥,暗昧,深不可测。精:最微小的原质,极细微的物质性的实体。微小中之最 微小。甚真:是很真实的。信:信实、信验,真实可信。】 【老子的宇宙发生论。】
“有无”、“虚实”
“有无”、“虚实”
•《道德经》:“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ó,yuè)乎?虚 而不屈,动而愈出。” •《易经》:“一阴一阳之谓道。”
【橐龠:用手操作的鼓风工具,即古代的风箱。(天地的运作难道不像风箱一 样么,虽里面空虚却不会穷竭,越是排除,它风量越多。)】 【阴阳是气,不是道,一阴一阳才是道。】
“埃及、希腊的建筑、雕刻是一种团块的造型。米开朗基 罗说过:一个好的雕刻作品,就是从山上滚下来也滚不坏 的,因为他们的雕刻是团块。中国就很不同。中国古代艺 术家要打破这团块,使它有虚有实,使它疏通。”
中国古典美学“趣”范畴的审美解析
中国古典美学“趣”范畴的审美解析
程龙
【期刊名称】《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年(卷),期】2013(031)005
【摘要】“趣”作为中国古典美学中处于核心地位的美学范畴,它的形成过程可概括为:汉代及以前是其萌芽期,魏晋南北朝是其过渡期,唐宋是其成型期,明清是其兴盛期.在传承发展中,“趣”由最初的非审美系统扩大到审美系统,意义不断延伸,使用范围也日益扩大,最终呈现出“自然之趣”、“艺术之趣”、“人心之趣”三种表现形态.同时,作为一个美学范畴,“趣”表现出主客观统一性、依附性和“反常合道”性的美学特征.
【总页数】3页(P106-108)
【作者】程龙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3
【相关文献】
1.中国古典美学“厚”范畴审美风格论
2."气"之审美视域——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研究
3.中国古典美学“游”范畴的审美演进与文学生成
4.观:作为中国古典美学审美范畴的意义存在
5.论中国古典美学“游”范畴的审美意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和”之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研究述评
人 与 对 象 建立 起 感 知 关 系 . 在 占代 美 学 中属 于 “ 感 ” 这 交 的 内 容 ;第 二 层 含 义 是 指 人 与 对 象 在 找 到 相 通 之 处 的 基
础 上 的情 感关 系 。 是 审 美 的核 心关 系 , 先 秦 儒 家 美学 这 在
中集中体现为“ 比德 ” 第 三 层 含 义 是 指 人 与 对 象 找 到 了 ;
己的 个性 特 征 与具 有 中 国特 色 的 审美 观 念 .成 为 中 国人 的 思 维 定 势 , 及 中 国 美 学 思 想 的 基 调 殷 杰 ] 为 : 以 2 认 “ ” 美 是 中 国古代 早 期 “ 和 ” 想 历 史 的具 体 化 。儒 和 为 中 思
家 温 柔 敦 厚 的 “ ” 与 道 家 自然 无 为 的 “ ” 之 互 补 , 德 和 道 和
2 年 来 , 关 “ ” 研 究 成 果 散 见 于 各 类 学 术 期 刊 和 部 0 有 和 的
分 要 求 论 著 中 。 文 从 精 神 实 质 、 论 内核 、 维 视 野 、 本 理 多 当 代 阐释 等 四 个 方 面 对 这 些 研 究 成 果 加 以 综 述 。
关 键 词 :“ ” 研 究 成 果 和 特 点
界 , 家 的 “ 和 ” 想— — 超 世 的 哲 学境 界 , 声 的 “ 道 天 思 郑 心
和 ” 想 — — 现 世 的世 俗 境 界 。夏 滟 洲 [] 过 对 先 秦 音 乐 思 1通 0 美 学特 征 的概 括 , 中 国音 乐 思 想 的核 心 “ ” 分 析 . 对 和 的 提
I
“口 禾 "之 国 古 典 美 学 范 畴 研 究 述 评 中
金 鸽 平
( 州学院 衢 艺术 系 , 江 衢州 浙 34 0 2 0 0)
中国古典美学范畴
中国古典美学范畴
中国古典美学范畴是指中国古代美学中用来描述和评价美的概念和范畴。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国古典美学范畴:
1.意境: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它是指艺术家在创作中所创造的一种富有诗意和感染力的艺术境界。
2.气韵:气韵是指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生命力和精神气质,它是中国古典美学中非常重要的范畴之一。
3.神似:神似是指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和气质与客观事物的本质相符合,它是中国古典美学中非常重要的范畴之一。
4.形神:形神是指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它是中国古典美学中非常重要的范畴之一。
5.意象:意象是指艺术家在创作中所创造的一种形象或符号,它是中国古典美学中非常重要的范畴之一。
6.风骨:风骨是指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刚健有力的风格和精神,它是中国古典美学中非常重要的范畴之一。
7.情韵:情韵是指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韵味,它是中国古典美学中非常重要的范畴之一。
这些范畴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们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艺术家和理论家对美的认识和评价,也对后来的中国美学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九讲-中国古代审美范畴
古人对此颇多论述,兹举几例: 宋代的魏泰《临汉隐居诗话》:“诗者,述事以寄情。 事贵详,情贵隐,及乎感会于心,则情见于词,此所以入 人深也。如将盛气直述,更无余味,则感人也浅,乌能使 其不知手舞足蹈?”
明代钟惺在《文文瑞诗议序》中论道:“诗之为教, 和平冲淡,使人有一唱三叹,深永不尽之趣。”“哀乐含 情,妙在都不说破。” 明代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说:”善言情者,吞吐 深浅,欲露还藏,便觉此衷无限。” 清代的叶燮在《原诗· 内篇》中写道:“诗之至处,妙 在含蓄无垠,思致微妙。”
孔子评《诗经· 周南· 关雎》,称其“乐 而不淫,哀而不伤”,这成了后世诗歌评 论的一条重要标准。《礼记· 中庸》说: “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 和。”它们都主张,无论在现实生活中, 还是在艺术创作和审美活动中,都要对情 感加以一定的节制。
当审美成为“理想”
第二,人格精神的和谐 人格精神的和谐,也体现出对适度的 追求。 以儒家的主张为例,孔子心目中的理 想的人格精神:直道中行、刚柔并济、外 圆内方等等。内中包含的是人格的完美不 简单在于一味的刚猛、或一味的柔弱。过 之,就不是适度,就不能实现人格的完善。 道家的人格精神所强调的和谐适度则在于 中国古代诗学认为,诗歌创作要努力做到对 立的因素达到和谐统一。唐代皎然为此提出“巧 直”、“意采”的概念,皎然认为, “巧”与 “直”、“意”与“采”是对立的一对范畴,但 在诗歌创作中,人们往往顾此失彼,废巧尚直, 废采尚意。但高明的诗家则“兼而求之”。皎然 在《诗式· 诗有二废》中提出:“虽欲废巧尚直, 而思致不得置;虽欲废言尚意,而典丽不得移。” 皎然在《诗式· 诗有六至》中倡导诗要“至险 而不僻,至奇而不差,至丽而自然,至高而无迹, 至近而意远,至放而不迂”。这其中自然暗含中 和的精髓。
中国古代美学范畴体系的逻辑结构及其现代意义
中国占代美学范畴体系的逻辑结构及其现代意义祁志祥摘要:中国古代美学关于“美”的认识有五大基本范畴,即“滋味”“文饰”“心性”“道德”“适性”。
这五大范畴渗透在中国古代儒、道、佛、艺四大文化形态中,衍生出儒、道、佛、艺等本同末异、丰富多彩的美论范畴群,与五大基本范畴形成互补、相得益彰。
在审美环节,“乐感”“直寻”“殊好”“正赏”“真妙”范畴体现了中国古代美学观照对象之美的完整要求,“体味”“情观”“静观”范畴则体现了中国古代审美的方法论思想。
于是,中国古代美学就呈现出一个主客呼应、有主有次、相互关联、气象万千的范畴体系。
其中凝聚的美与有价值的乐感相联系的思想,对当下的审美实践和中国特色美学学科体系建构有很好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国古代美学;美学范畴;逻辑结构;现代意义作者简介:祁志祥,文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美育研究中心、上海政法学院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教授。
中图分类号:B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569(2020)03-0201-07把握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大抵有两种方式:一是从代表人物及其代表论著切入,由此产生的成果是中国美学思想史;二是从主要范畴或命题入手,由此产生的成果是中国美学思想体系。
新时期以来,相关研究成果已相当丰富。
①总体说来,中国美学思想体系的研究成果和水准比不上中国美学思想史的研究。
其中,中国古代美学范畴体系的研究又弱于中国古代美学范畴的个案研究。
在中国古代美学范畴研究承前启后的今天,加强美学范畴体系的研究具有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
美学是美之学,其研究重点是美及审美经验的真谛。
②中国古代美学范畴体系由美论与审美论两部分构成,其中美论是主体部分,可分为中国古代美学美论的五大基本范畴和儒、道、佛、艺四大文化形态美论的特殊范畴。
于是,中国古代美学体系便成了由一系列中国古代美论与审美论的范畴构成的琳琅满目、丰富多彩的灿烂景观。
①具体有:胡经之主编《中国古典美学丛编》0中华书局1988年版)、祁志祥《中国美学原理》0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王振复主编《中国美学范畴史》0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等。
中国古典美学的概念、范畴
中国古典美学的概念、范畴中国古典美学是指在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美的理念、审美标准以及艺术表达方式的体系。
这个概念涵盖了广泛的范畴,包括哲学、文学、绘画、音乐、建筑等多个领域。
以下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些核心概念和范畴:审美观念:中国古典美学强调“雅俗共赏”、“含蓄内敛”等审美观念。
美不仅仅是感官上的愉悦,更是一种内涵深厚的精神追求。
美与道德、人生哲学紧密相连。
和谐之美:古典美学中强调的是和谐、均衡、统一的美感。
这体现在艺术作品中,追求构图的协调、色彩的和谐,以及意境的深远。
象征与意境:古典美学注重作品背后的象征意义,强调通过象征手法表达深邃的思想和情感。
意境在古典美学中被认为是艺术的灵魂,追求“意蕴于境”。
文学美学:文学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包括诗歌、散文、戏曲等形式。
诗以“言志”、“咏物”为主题,强调用简练的语言表达深沉的情感。
绘画美学:中国画强调意境的表达,注重“写意”和“意境”。
山水画通过线条和墨色的运用,追求虚实结合,表达出一种静谧而宏伟的美。
音乐美学:古典音乐追求“和谐共鸣”,通过音律的安排传达出情感的起伏。
琴棋书画与音乐被称为“文人四艺”,体现了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
建筑美学:古典建筑注重形式的庄重、布局的谨慎,体现了“礼乐之邦”的审美追求。
园林艺术也是建筑美学的一部分,强调“景在虚心”。
道德美:在中国传统美学中,美与道德有着密切的关系。
美不仅仅是外表的装饰,更要具备道德的内涵,美德的追求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内容。
总体而言,中国古典美学强调的是内涵、深度、和谐以及文人情怀。
这种美学观念贯穿于古代文学艺术、哲学思想和生活方式之中,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传统美学体系。
美学基本范畴
2021/2/11
9
美学史上关于崇高的主要观点:
▪ 西方最早提出崇高这一概念的,是古希腊的 朗吉努斯。是文章风格上的崇高、修辞学 上的崇高。为什么呢?当时修辞是他们日常 工作的需要。论辩在古希腊的社会生活中 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怎么样能够战胜论 敌就很重要。所以,非常重视辩论的修辞 效果。
2021/2/11
2021/2/11
14
崇高与壮美的区别:
▪ 它们都是一种雄伟壮阔的美。 ▪ 崇高包含了丑、强调恐怖、神秘,是矛盾对
立的状态。壮美则是一种单纯的雄伟或者 壮阔,不含有丑的因素,仍然属于和谐美。 ▪ 从美感上讲,壮美给人的是一种单纯的昂 扬、振奋。但是崇高则往往伴随着恐怖和 痛苦。
2021/2/11
15
2021/2/11
1
一、西方美学基本范畴
▪ 优美:这是人类最早把握的一种美学形态 。
▪ 西方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和谐的统一,把杂 多导致同一,把不协调导致协调。
▪ 中国古代同样认为美在于“和”。史伯: “和五味以调口”、“和六律以聪耳”。
2021/2/11
2
优美的基本特征——和谐
▪ 首先,表现为感性形式的和谐统一。 ▪ 其次,表现为内容的完整统一。 ▪ 再次,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 最后,主客体关系的和谐统一。
2021/2/11
32
滋味:
▪ 滋味直接起源于钟嵘的《诗品》。但是,以 味论美却是中国人很早就有的传统。钟嵘 的味论,从创作和欣赏两个方面强调了文 艺的审美特征。从创作方面来说,没有必 要过多的政治伦理道德,而要注重是否具 有审美感染力。从欣赏方面而言,也不必 要被动的接受它的教诲,而是要去品尝它 特有的美。
▪ 第二层则更加深化,不仅指精神面貌,还包括了 人的智慧、才情、个性等等。简单的说就是包含 了人格的诸方面,同时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要 达到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 道
二。论“自然” 《道德经·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 然”。自然,在道教教义中是指“道”的存在、运动、变化的一 种特性或状态。道教以“道”名教,将“道”作为教义思想的核 心。由“道”出发,从不同角度派生出了“朴”、“一”、“柔 弱”、“无为”、“不争”等观念,“自然”也是其中之一。 “自然”所描述的就是“道”的不加任何强制、不依靠任何外在 原因、自己发生、自己存在、自己演化、自己消灭的一种性质和 状态。《通玄真经》卷八《自然》篇,唐代默希子题注称:“自 然,盖道之绝称,不知而然,亦非不然,万物皆然,不得不然, 然而自然,非有能然,无所因寄,故曰自然也。”即自然是道的 最重要的特性,道生万物都是不假外力自然而然的,而且是不得 不然的。 事实上,以自然为理想的道家文化对中国温特你的审美实践产生 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文人山水画与山水诗都是道家文化的产物。
儒 道
一。论“道” ‘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用以说明世界的本原、本体、 规律或原理。在不同的哲学体系中,其涵义有所不同。 道的客 观性。道是客观的,它是万物的本原。作为本原的道与自然是同 一的,它就是自然,老子说,“道法自然”。“道之为物,惟恍惟 忽,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夷希微”三者混而为一,它是没有 形状的形状,无物却有象。道是真正的混沌,• 混沌是客观存在的, 它是无序的有序。“无”和“有”是道的别名,都是客观的。道 创生了万物,• 而且养育万物,道对万物“生之畜之”。 1。道的内涵层次: 1)道作为一种审美理想 2)道作为一种人生境界 3)道的认识与内涵 2。道的审美映现 1)浮云出没有无间 2)豪华落尽见真淳
儒 道 屈
禅
一。论“意” 音译末那。意谓‘思量’,指知觉器官所有的知觉能力。 《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二就心、意、识的差别有多说,《俱舍论》 卷四略出二说,即(大正29· 21c)︰集起故名心,思量故名意, 了别故名识。复有释言,净不净界种种差别故名为心,即此为他 作所依止故名为意,作能依止故名为识。故心、意、识三名,所 诠义虽有异,而体是一。按《俱舍》等以心意识之体是一,然通 常皆以意为过去,识为现在,而为识所依止者,即云为‘意’。” 可从取境的作用而知。如眼根,像一架照相机,能摄取外 境作资料,现为心相而生起眼识。意根是根,所以也能摄取境界。 《中含》〈大拘絺罗经〉说︰‘五根异行异境界,各各自受(取) 境界,(中略)意为彼尽受境界。’意根不但有他独特的(‘别 法处’)境界,还能承受五根所取的境界。五根如新闻的采访员, 意根是编辑部的外稿搜集者。意根能取五根的所取,又为五根起 用的所依。五根与意根的交感相通,即说明了意根为身心和合的 中枢。
1.多义性和模糊性。 2.传承性和变易性。 3.通贯性和互渗性 4.直觉性和整体性。 5.灵活性和随意性。
寻找或建构中国古典美学范畴体系所必须遵循的四项 基本原则:
1.强烈的美学原理意识 是民族美学史研究的必要前提。其实, 美学原理是处理民族美学范畴材料的最基本、 首要的方法。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的基本框架从哪里来? 正从美学原理所讨论的人类 审美活动的基本结构中来。比如, 如果我们根据美学原理对人类艺术审美活动三大 块的划分——审美对象、审美创造和审美欣赏——来梳理中国古典美学诸范畴, 思 路就会豁然贯通, 归纳起来就非常方便。而且我们相信, 这样的归纳是基本正确的, 因为任何一个民族的审美活动, 只要它自觉成熟到一定地步, 就必然会呈现为这样一 个过程或结构。审美范畴必然会反映当时的审美意识, 而审美意识的自觉也必然会 产生相关的范畴, 不管其概念表达形式是什么。否则, 这一民族审美意识的自觉程度 就大可怀疑了。如何寻找本民族美学范畴体系?以美学原理关 于人类审美活动的基 本见解来归纳民族美学的范畴材料, 恐怕是最基本的思路。 2.反映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意识。 凸显本民族对人类审美活动的独特理解是中国古典美学范畴体系研究的主要内容。 在第一项原则的参照下, 我们才容易发现那些富有民族特色的范畴, 比如“气韵”, “味”等, 它们分别是一些关于艺术思维、艺术内涵和艺术欣赏的重要而又独特的 美观念, 而整个古典美学的民族特色也正由它们所承载、印证。单个的范畴研究容 易使我们陷入就事论事的境地, 一旦同类型范畴被集中在一起, 古典美学的民族特色 就焕然显豁了。
儒 道 屈
意象”是中国古典美学进入自觉艺术审美阶段的第一个重要范畴。 实际上, 它就是中国古典美学对人类艺术审美对象的高度概括。 “意象”范畴的出现, 标志着中华民族艺术审美意识的初步自觉。 “意”与“象”结合在一起, 所揭示的正是人类艺术审美活动的 基本矛盾——具象与抽象间的矛盾。确实, 人类一切艺术审美对 象, 均由精神性内在情思意蕴与外在的感性表象这两部分构成。 因此, 意象范畴不仅揭示出人类艺术审美对象的内在结构, 同时也 道出了其基本特征——感性。如硬要拿它与美学原理范畴比较, 那么它大致相当于“艺术形象”这一范畴。“意象”只是对人类 艺术审美对象的最抽象概括。中国古典 美学史上还出现了一系 列比“意象”更为具体的关于艺术审美对象的范畴, 如“情志”、 “形神”、“气韵”、“文质”、“情景”、“笔墨”、“骨肉” 等。我们以为, 它们与“意象”一样, 揭示的仍是艺术审美对象的 内在结构。因而, 根本地, 仍属于艺术审美对象范畴。但是, 由于 它们分别来自不同的艺术门类, 都带有门类艺术的具体的质的规 定性, 因而, 比之于“意象”, 它们对艺术审美对象的规定就显得 更为具体, 内涵也更丰富、更生动。它们与“意象”范畴是种属 关系, 是“意象”范畴这一属概念下的一组种概念, 比“意象”有 了更多的现实性。“意象”与“情志”等范畴在艺术审美对象范 畴内部又形成了一个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
儒
一.论“气” “气”在我国古代众多理论范畴中占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的理论 形态和在它的影响下的思维方式,对我国古代文化特性的形成和 演变影响深远。正是这一概念,促成了我国不同于西方的文化特 色。审美文化与“气”的生命属性有着血肉联系,它在古代审美 文化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1.“气”的美学特征 “气”从自然现象到形上本体再度哦说明和伦理的支柱,这一基 质直接决定了古代美学的特色。实现了中国审美的整体有机性, 我国古代处于“气”的统一观念下,则古代艺术的最高理想便是 能集音乐· 诗歌· 书法和绘画于一体。同时古典文化中常常也把 “气”作为一种人生的境界和生命的体验。 2.“气”的实现 艺术首先展示的是这种有“气”的生动意象,艺术的文本生成过 程,同时也是创作主体如何传输他所蕴含之“气”的过程。在接 受者那里就变成了接受者如何体味作品中的“气”的问题。
儒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礼乐 礼节和音乐。古代帝王常用兴礼乐为手段以求达到尊卑有序远近 和合的统治目的。 西周时期,周天子分封天下,所分封的诸侯国林立,为维护 其以周天子为中心的有秩序的统治,周文王四子,周武王之弟— —周公旦开始制礼作乐,将礼乐作为一种维护周天子宗法制度统 治的工具。礼乐制度在这一时期得到非常完善的发展,奠定了中 国传统文化的基调。 1.儒家美学其来自有悠久坚实的历史根源,它是“礼乐传统”的 保存者,继承者和发展者 2.两千年来以儒家哲学为主体的华夏美学中的一些基本观点范畴 问题,矛盾和冲突就已经孕育在这传统根源中。如果和处理社会 与自然,情感与形式,艺术与政治,如何处理天人关系如何理解 自然文化。。。。。即是一般美学的普遍问题,更是中国古典美 学的核心问题。
儒 道 屈
一。论“象” 1.观物取象 从自然之象到意中之象,进而成为艺术之象这是艺术创造者凭借 对客观自然的情感感受,进行艺术构思和艺术创作的升华与飞跃。 观物取象,则是这一过程得以实现的基础和基本运作方式。 2.意象 意象理论在中国起源很早,《周易•系辞》已有“观物取象”、 “立象以尽意”之说。不过,《周易》之象是卦象,是符号,是 以阳爻阴爻配合而成的试图概括世间万事万物的六十四种符号, 属于哲学范畴。诗学借用并引申之,“立象以尽意”的原则未变, 但诗中之“象”已不是卦象,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具体可感的 物象。 诗对意象的推重,是因为“言不尽意”,逻辑语言不能完美 地表达诗人心中之意,就只好“立象以尽意”,用意象诉诸感性 来作另一种表达。“言征实则寡余味也,情直致则难动物也,故 示以意象。” 意象入诗的目的和所要达成的效果,是以“象” 征“意”,是喻示,是象征,是“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4.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中国古典美学范畴体系的研究有两大任务: 一是空间上展示中国古典美学的静态 结构; 二是时间上展示中国古代审美意识发展的动态过程。一个科学的中国古典 美学范畴体系,应该能同时宏观上实现这两大目标, 因此范畴体系的建构过程中应 充分注意逻辑与历史的统一。体系性即是逻辑性。古典美学范畴关系的梳理要能 呈现出审美活动的客观结构。这个客观结构由两部分构成:一是人类审美活动的 共有结构, 古典美学诸范畴理应能覆盖人类审美活动各重要环节, 勾勒出这一活动 的基本轮廓, 由此而揭示出人类审美活动的共同规律。一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 结构。古典美学范畴体系应该成为一座中国古典美学的微缩模型。具体地, 古典 美学关于艺术本质、艺术构成、艺术创造、艺术欣赏等各环节的基本思想应在这 里得到简明扼要的呈现, 而民族美学的整体特征也正是通过这个基本框架而获得 的。体系性即是历史性。古典美学范畴的梳理要能同时展示中国古典美学史的基 本过程。因此, 范畴间关系的排列, 不仅要照顾到人类审美活动的逻辑结构, 同时 也要照顾到诸范畴现实发生的时间顺序, 不能为逻辑而牺牲历史。
儒 道 屈
二。论“风骨” 风骨,中国古代文论的基本概念和术语,实质是对文学作品内容 和文辞的美学要求。以“风骨”评诗论文最完备最系统的是刘勰 的《文心雕龙》。画论中谈风骨,始见于南齐谢赫的《古画品 录》。谢赫在序中提出评画的六个标准,其一是“气韵生动”, 其二是“骨法用笔”。前者重在风神,与神似相近,后者重在笔 致的骨梗有力。谢赫又将画家分为六品,评一品画家曹不兴说: “不兴之迹,殆莫复传,唯秘阁之内一龙而已。观其风骨,名岂 虚哉!”以后“风骨”这一概念,便被广泛运用于画论。“风骨” 也被用于书法品评。晋卫夫人《笔阵图》说:“善笔力者多骨, 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 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书法要录》)唐代张怀□ 的《书议》,始将“风骨”引入书法评论中。他说:“以风神骨 气者居上。妍美功用者居下。”又论草书说:“以风骨为体,以 变化为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