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

合集下载

古代烹饪的文化底蕴与人文精神

古代烹饪的文化底蕴与人文精神

古代烹饪的文化底蕴与人文精神古代烹饪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体现了丰富的饮食技艺和独特的烹饪美学,更融合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

通过对古代烹饪的回顾与分析,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

本文将从食材选择、烹饪技艺和饮食习惯等方面,探讨古代烹饪的文化底蕴与人文精神。

一、食材选择:“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古代烹饪注重食材的选择,深受“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影响。

古人认为,选择与人体健康和养生有益的食材能够与自然保持和谐,达到身心协调的境界。

在古代中国,五谷为基础的主食,如稻米、小麦、玉米等,被视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粮食。

同时,各种蔬菜、水果和瓜果也被广泛应用于古代烹饪中,以保证人们的膳食均衡和营养摄入。

二、烹饪技艺:匠心独运的工艺精髓古代烹饪技艺独具特色,讲究匠心独运,不仅追求菜品的美味和口感,更注重对食材的炒、煮、蒸、烧等烹调方式的细致掌握。

煎、炒、炸、煮、烧、蒸、炖等各种烹调方法可以谓之烹饪技艺的精髓。

通过烹调技艺的传承和创新,古代厨师们开创出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烹饪方法,如镬烧、炒、炖汤等,在风味、颜色、口感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效果。

三、饮食习惯:凝聚社会共识的生活方式古代烹饪不仅作为一种技术,更是一种社交活动。

饮食习惯凝聚了人们对于饮食品味和社会交往的共识,代表着人们对于生活方式的选择和追求。

古人讲究饮食有节制,提倡饮食健康,追求饮食的品味和礼仪,同时餐桌上的食物也常常与传统节日、乡土风情等丰富多样的文化元素相结合。

比如,春节的年夜饭,端午节的粽子,冬至的汤圆等等,都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展现了古代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

总结:古代烹饪的文化底蕴与人文精神,凝聚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生活智慧。

通过对食材选择、烹饪技艺和饮食习惯的回顾与分析,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古代烹饪的精髓和独特之处,还能深入理解和感受到古人对于饮食文化的重视和人文精神的追求。

古代烹饪的文化底蕴与人文精神,不仅以其深深植根于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更通过世世代代的传承,为我们今天的饮食文化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和启发。

中国社会的传统美学与审美眼光

中国社会的传统美学与审美眼光

中国社会的传统美学与审美眼光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化传统的国家,其中包含着丰富多彩的美学传统和审美眼光。

这些美学传统和审美眼光已经深深融入了中国人的生活中,无论是从日常生活、现代审美,还是从文化底蕴、历史底蕴、民族传统上,中国的美学传统和审美眼光已经深深地影响了每个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传统美学中国传统美学最为重要的特点是其强调和讲究"大美"、"大美学"和"人文美学"。

所谓"大美",就是指最高境界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大美学"则是指对人类文化和文明的认识和研究,其中包含着艺术、文学、哲学、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而"人文美学"则是指人类文化与自然文化相融合的审美活动。

这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可以得到充分的反映。

在古代社会中,中国人重视自然美和人文美,崇尚自然、简朴、淳朴的生活和美学观。

李时中在《文学月刊》中写道:"古代中国人就喜欢寻找光芒之外的光芒,注重天人合一,讲求自然与人的和谐相处"。

这种文化统治的融合是中国传统美学中最为重要的特征之一,也是大家熟知的"天人合一"思想的实质。

天人合一,即达成文化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类与自然文化相辅相成,这一思想成为了中国美学传统的精神象征。

从人文美学的角度看,中国传统美学强调民族文化的价值,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庞大的宝库,诗歌、书画、音乐、舞蹈等杰出的艺术形式都呈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和华美的艺术感染力。

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仅只是艺术,还包含着丰富的哲学、社会学、法学、历史学等各个领域。

这种文化底蕴在中国美学传统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现代审美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环境不断发生变化,中国的传统美学也随之发生了一些变化,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审美眼光和表达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中国传统美学素养对儿童艺术教育发展的影响

中国传统美学素养对儿童艺术教育发展的影响

中国传统美学素养对儿童艺术教育发展的影响1. 引言1.1 中国传统美学对儿童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中国传统美学对儿童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体现在许多方面。

中国传统美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传统美学在儿童艺术教育中的重要性在于,通过学习和传承中国传统美学,可以使儿童从小就接触和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他们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和兴趣,增强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中国传统美学注重道德情操和人文精神,强调美与善的统一。

在儿童艺术教育中,通过引导儿童学习和体验传统美学中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精神,可以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操和道德情怀,使其在审美活动中不仅追求艺术的美感,更注重美德的培养和修养。

这有助于儿童养成良好的品格和行为习惯,提升其道德素养和人文素养。

中国传统美学强调和谐与美的统一,提倡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共生。

在儿童艺术教育中,通过学习中国传统美学,可以使儿童领悟到自然界万物相生相克、和谐共生的道理,培养他们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之心和保护环境的意识,使其在审美活动中注重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追求生态艺术的价值和意义。

中国传统美学对儿童艺术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通过学习和传承中国传统美学,可以激发儿童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向往,培养其审美情操和道德情怀,提升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能力,使其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得到全面发展,从而推动儿童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

2. 正文2.1 中国传统美学传承与教育中国传统美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儿童艺术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中国传统美学的传承与教育让儿童能够接触并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使他们在艺术学习中融入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和审美观念,增强文化自信心和文化认同感。

通过传承与教育,儿童能够了解中国美学中的审美标准和规范,培养对美的独特感悟和审美情趣,从而在艺术创作和欣赏中更加有眼光和鉴赏力。

传统文化的底蕴

传统文化的底蕴

传统文化的底蕴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传统艺术、习俗、制度和道德规范等的总称。

它是历史的沉淀,是一个民族独特的文化符号和精神世界的集中体现。

传统文化的底蕴是指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深厚内容和丰富内涵。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究传统文化的底蕴。

一、传统文化的历史沉淀传统文化的底蕴首先体现在它蕴含的悠久历史中。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文化积淀,源远流长的历史为传统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这种历史的沉淀使传统文化具有了不可复制的特殊价值,同时也为后人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对象。

二、传统文化的审美魅力传统文化的底蕴还体现在它所具有的独特审美魅力上。

无论是中国的古诗词、绘画、音乐还是戏曲,都蕴含着深层次的审美情趣。

传统文化强调“以人为本”,追求的是内在的精神境界和情感表达。

这种审美魅力引领着人们追求高雅的生活境界,也影响到了当代的文化创作和审美观念。

三、传统文化的道德底蕴传统文化的底蕴还在于它所传递的道德理念。

尊老敬老、孝道、礼仪廉耻等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念。

这些道德底蕴通过代代相传,形成了中国人民的行为准则和道德信仰。

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和行为指南,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底蕴对于社会的和谐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传统文化的文化瑰宝传统文化的底蕴还展现在其所包含的丰富文化瑰宝中。

无论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传统医药、传统工艺还是传统节日等,都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文化瑰宝激发了人们对于文化传承的热情,并且成为了当代文化的瑰宝和民族自豪感的来源。

五、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传统文化的底蕴最后体现在其蕴含的深刻思想精髓中。

儒家文化强调人本主义和仁爱之道,道家文化追求心灵和谐与自然统一,佛教文化倡导的是无私奉献和修身养性。

这些思想精髓渗透到了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中,成为了塑造中国人民思想品质的重要力量。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的底蕴是多方面、多维度的。

它既是历史的瑰宝,也是审美的源泉;既是道德的准则,也是文化的遗产;更是思想的植根和文明的基石。

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

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

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

以下是关于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的章节划分及相关内容: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的核心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这一思想认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

艺术作品应当体现这种内在的联系和和谐,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二、审美意趣的追求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强调审美意趣的追求。

它认为,艺术作品不仅要有美的形式,更要有深刻的内涵和意义。

艺术家应当通过自己的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引导观众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三、崇尚自然的审美观念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崇尚自然的审美观念。

它认为,自然是最美的艺术品,艺术家应当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创造出自然美和人文美相融合的艺术作品。

同时,艺术作品也应当符合自然规律,追求自然的真实和自然的美。

四、追求和谐的审美价值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追求和谐的审美价值。

它认为,艺术作品应当体现出和谐、平衡、统一的美感,达到整体的完美和协调。

艺术家应当通过艺术表现出社会、自然、人类之间的和谐关系,传达出人类对和谐世界的向往和追求。

五、强调道德的审美标准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强调道德的审美标准。

它认为,艺术作品应当符合道德规范,传递出正义、善良、美好的价值观念。

艺术家应当通过自己的创作,引导观众认识到道德的重要性,传递出正面的社会信息。

以上是关于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的章节划分及相关内容。

这些精神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标准。

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一)

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一)

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一)中国传统美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哲学思想与文艺思想于一体,有着丰富多样的形态,映射出中华民族心灵的方方面面。

中国传统美学的生生不息,是因为其中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它以人为中心,将人与自然,人与审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因此,研究传统美学,就不能不研究它与人文的内在关系。

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首先体现在对于人生解放和人生意义的不懈追寻中。

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生命、以和为美的民族。

审美活动作为人的个体生命意义的体认,在特定年代往往获得直接的表现。

相对于哲学的理性思辨与伦理的实践,审美活动通过“吟咏情性”,使人的生命冲动在美的王国中得到升华,精神获取自由,意义得到形而上的超越。

这一点,在魏晋南北朝表现得最为明显。

汉魏以来,中国社会陷入空前的动乱分裂之中,然而人们并没有放弃对于黑暗的抗争和理想人格的追求。

当时,在各种哲学思潮展开对于天道人事重新思考的同时,审美活动也成为人们重铸精神人格的创造活动,以人为本的文化观念融入美学思想之中。

著名哲学史家汤用彤先生对之有过精辟的论述:“魏晋人生观之新型,其期望在超世之理想,其向往为精神之境界,其追求者为玄远之绝对,而遗资生之相对。

从哲理上说,所在意欲探求玄远之世界,脱离尘世之苦海,探得生存之奥妙。

”当时虽然佛教活动开始兴盛,然而在现实人生痛苦的解脱,精神人格重构方面,审美活动显然更具有人文意蕴,更能契合人生需要。

当时的美学著述辉煌灿烂,泽溉后世,正是这种文化精神的结晶。

中国传统美学人文底蕴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能够代替宗教意义上的人文关怀,独立承载民族文化心理的安顿。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和奋斗中,形成了乐观向上的人生观,“生生之谓易”、“乐天知命而不忧”,便是这种心理的表征。

不管这里面有多少消极的成份,但是这种文化心理却使得中国人在遭遇危厄与痛苦时,能够在审美活动中获得解脱。

钱钟书先生曾在《诗可以怨》一文中指出,六朝人认为审美具有止痛安神的作用。

人文底蕴素养包含的基本要点

人文底蕴素养包含的基本要点

人文底蕴素养包含的基本要点
人文底蕴素养是指一个人在人文知识、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等方面的修养和素质。

下面是人文底蕴素养的基本要点:
1. 人文知识:包括文学、历史、哲学、宗教、艺术等领域的知识。

这些知识能够让人了解人类的历史和文化,培养人的思考能力和批判思维。

2. 价值观念:人文底蕴素养中的价值观念包括人的尊严、自由、平等、公正、责任等。

这些价值观念能够指引人们的行为和判断,帮助人们做出正确的选择。

3. 审美情趣:人文底蕴素养也涉及到艺术和美学的领域。

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能够让人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4. 人文关怀:人文底蕴素养也包括对他人和社会的关怀和关注。

这种关怀体现在涉及到社会公益、社会正义、环境保护等方面,能够使个人从自我中心走向社会责任。

5. 跨文化交流:人文底蕴素养也要求个人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通之处,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和沟通。

总之,人文底蕴素养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要求个人具备广博的人文知识、正确的价值观念、高尚的审美情趣、对他人和社
会的关怀以及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这些要点共同构成了一个人具备良好人文底蕴的基本要素。

中式美学的概念

中式美学的概念

中式美学的概念中式美学是指以中华文化为基础的美学思想,它包括了传统美学、民间美学、礼乐美学、自然美学、人文美学、古典美学、神秘美学、佛教美学、建筑美学和民俗美学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分别阐述这些方面的内容,以展示中式美学的广度和深度。

1.传统美学传统美学是指从古至今在中华大地上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美学思想。

它以儒家、道家、佛教等思想为基础,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传统美学注重内在的修养,追求精神上的境界,以及推崇艺术的意境和神韵。

2.民间美学民间美学是指在民间生活中所体现出的审美观念和艺术形式。

它主要包括民间传说、民间艺术、民俗风情等,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朴实的审美风格。

民间美学在表现形式上追求简洁、明快、夸张、对比等手法,以及蕴含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和民众的智慧。

3.礼乐美学礼乐美学是指以礼仪和音乐为核心的美学思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乐文化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它通过仪式和音乐来规范人际关系和道德修养。

礼乐美学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群体之间的秩序和团结。

4.自然美学自然美学是指在对自然界的欣赏和感悟中形成的美学思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美学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自然界本身的审美价值。

自然美学在表现形式上追求简洁、流畅、幽雅等风格,以及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的精神境界。

5.人文美学人文美学是指以人类文化为基础的美学思想。

它强调的是人类文化与自然环境、社会制度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发挥。

人文美学在表现形式上追求人文精神的体现,推崇人类的智慧和才情,以及关注人类自身的价值和意义。

6.古典美学古典美学是指以古代文化为基础的美学思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古典美学注重内在的修养和外在的表现,追求艺术的完美和神韵。

古典美学在表现形式上主要涉及诗词、书法、绘画等领域,推崇经典的传统文化和优雅的审美情趣。

7.神秘美学神秘美学是指以神秘主义为基础的美学思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神秘美学主要体现在宗教、哲学等领域,它通过神秘的理念和象征来传达一种超凡脱俗的美学体验。

浅析中国传统美学的生命底蕴文化

浅析中国传统美学的生命底蕴文化

浅析中国传统美学的生命底蕴文化20世纪90年代,中国当代美学进人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在实践美学之后,生存美学、生命美学、体验美学、超越美学等等异彩纷呈。

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表现为对人当下生存的关注,它们的理论大致都建立在生命本体的基础上。

为此,可以将它们统称为生命美学。

从实践美学到生命美学,既是一种超越,亦是一种回归。

华夏民族宇宙意识的大旨是强调时空一体,时空变化与生生不息的生命创造融为一体。

老子提出了“道”、“气”、“象”“有”、“无”“虚”、“实”等等,无非是在说由“道”展开的一切生命流程。

先秦诸子大都是用宇宙生命流动的哲学观点指导着思考问题。

孔子说过:“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可见,他也认为世界是自然发展的生命流程。

《易·系辞》云:“夭地之大德曰生。

”将事物看成生命的流程,生命通过阴阳交换的方式而展开,而人是特殊的生命,要以体现道的善性对待人类和万物,从而找到安身立命之所,要透过万物之生而创和谐环境以利于自身的生存繁衍。

这便是中国古代生命哲学的精髓,它的深层意蕴是从生命出发视一切为统一于道的生命流程。

下面,我们再从构成中国传统思想主干的儒道两家美学思想进行分析。

儒家美学思想中审美追求和生命追求是通过“致中和”统一起来的。

“人而不仁,如乐何?”“乐”即美的创造活动,审美活动应与“仁”一致。

而“仁”的目的在和谐,即顺天道以阴阳和合的动态发展。

只有和谐才有利于从事农业的民族生存。

儒家关心的是个人如何为族类生存繁衍作贡献,而又在这贡献中体现出个人的价值。

这样能使族类乃至宇宙万物的生命流程得以顺利展开,个人也会得到一种生命充实且能发挥创造性的美感。

按儒家的观点,这种美感往往根植于人生的内在精神世界里。

在文艺创造和审美活动中,只要不失本心,就一定会以“致中和”为原则,这原则在《乐记》里有很好的说明,其中一句“合生气之和”更是点睛之笔。

依照“天人合一”的命题,人的艺术精神本来就是自然宇宙的生命创造精神,人的心灵正是宇宙和人生的交合处。

人文底蕴是什么

人文底蕴是什么

人文底蕴是什么人类社会发展至今,源远流长的文化积淀孕育出厚重的人文底蕴。

人文底蕴是指在社会和历史背景下,人类创造的艺术、哲学、道德、宗教、传统、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淀和遗产。

它涵盖了人类的精神风貌、智慧思维和审美意识等方面的独特性,并深刻地影响和塑造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一、艺术的人文底蕴艺术是人文底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各种艺术形式表达人类的情感、思想和审美追求。

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传递了人类对美的理解和追求。

中国的传统绘画以山水、花鸟、人物等题材为主,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和人文的追求与倾诉。

音乐和舞蹈作为非语言形式的艺术,能够表达深刻的情感和对生命的热爱。

戏剧作为一种集合了音乐、言语、动作等元素的综合艺术形式,通过戏曲、话剧、舞剧等表现形式,讲述了人类的故事和追求。

二、哲学的人文底蕴哲学是人文底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探究了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哲学家们通过思考和推理,试图回答关于生命、自由、道德、伦理等问题,深化人们对自身和世界的认识。

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理念世界到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变革观念,哲学对人类文明的影响无处不在。

哲学思想不仅仅具有理论的意义,更是思考人生意义和规划未来的重要基石。

三、道德的人文底蕴道德是人文底蕴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是指人类行为准则和原则。

道德观念源远流长,拥有跨越时空的普世价值。

从古希腊的伦理哲学到中国的儒家文化,道德一直是人类生活的重要基准。

道德观念指引着人们的行为,要求人们对他人的关爱、正义的尊崇和良知的追求。

在现代社会,道德问题依然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伦理等方面的讨论和批评。

四、宗教的人文底蕴宗教是人文底蕴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宗教提供了信仰体系和生活方式,帮助人们寻求心灵平静和人生意义。

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教义和仪式,例如基督教的祈祷、佛教的禅坐和伊斯兰教的朝拜等。

宗教还承载着人们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观念,为人类社会的和谐共存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人文底蕴解析

人文底蕴解析

人文底蕴解析“人文底蕴”一词,是指一个文化的精神、思想、艺术、历史等因素的综合体。

它代表了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文化深度和广度。

随着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人文底蕴逐渐成为一个跨越国界的共同话题。

本文将尝试从几个角度对人文底蕴进行解析。

一、历史一个文化的历史是其人文底蕴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精神信仰、道德观念等方面。

例如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其五千年历史的悠久程度是世界其他国家所无法比拟的。

历史上的文化传承在线性上逐渐推进,每个阶段都固有领袖人物和伟大思想的开拓者。

因此,当今中国人文底蕴深厚,其精髓是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

二、哲学思想哲学思想是人文底蕴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具有智慧的生命,人通过思考来理解自己所处的世界。

哲学思想不仅能够反映人的生存状态和存在价值,还可以传承文化精华和灵魂。

例如,古希腊文明以自由平等、美德理念为特点并且倡导“人类最高的快乐是追求知识的乐趣”。

在此基础上,又形成了不同的哲学思想,如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苏格拉底等。

三、文化艺术文化艺术是人文底蕴的重要体现。

因为文化的艺术性为人在表达和传递文化精髓方面提供了一种独特而又精美的手段。

在文化艺术中,经典文学、音乐、绘画、舞蹈等形式都是承载着文化遗产的载体。

例子如中国的戏曲、京剧、评剧,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展现出的独特魅力。

现在,随着全球化的到来,各种文化艺术形式的交流,同样也为人们感受其他国家、文化的魅力提供了平台。

四、传统价值观念传统观念是人文底蕴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与哲学思想联系密切,是实现人文底蕴的重要途径。

在不同社会中有不同的传统观念。

例如,东亚文化中,道德观念、尊老爱幼、尊重神灵等都是传统观念的重要体现。

在这些特定的文化背景里,传统观念组成了一个人文底蕴,引领着每个人走向更高层次的生命进程中。

传统观念还可以促进文化的流传,经典传承保护。

总的来说,人文底蕴代表了一个民族的文化深度和广度。

历史、哲学思想、文化艺术、传统价值等不同因素,都是不同文化传承的重要体现。

中国传统美学的哲学基础与实践

中国传统美学的哲学基础与实践

中国传统美学的哲学基础与实践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而中国传统美学则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倡导的美学理念与西方美学迥然不同,强调“内涵美”、“气韵美”、“意境美”、“神韵美”等方面的表达,凝聚着中国文化的深邃内涵和人文精神。

本文将从哲学基础和实践两个方面阐述中国传统美学的魅力与价值。

一、中国传统美学的哲学基础1. 中庸之道中国传统美学的哲学基础主要体现在中庸之道的理念之中。

中庸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被赋予了很高的地位,是一种以“中道”为核心的处世之道。

中庸之道鼓励人们通达事物的中间道路,避免任何极端的情况,使之达到平衡和谐的状态,因此可以更好地审美事物的内涵和气质,感受自然之美和天人合一的美妙意境。

2. 道家哲学中国传统美学的哲学基础还源自于道家哲学的思想理念。

道家哲学认为“道”是一种流动不息的力量,贯穿于一切事物之中。

而这种流动之中形成的变化和转化也构成了自然之美及人文之美的无穷魅力。

因此,道家哲学的思想内容为中国传统美学的思想内核和哲学基础之一。

3. 儒家文化儒家文化也为中国传统美学的哲学基础带来了诸多的贡献。

儒家文化强调人本主义的思想,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内心感受,认为人性的美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

因此,中国传统美学所追求的“内涵美”、“含蓄美”、“意境美”等等的理念都是由这种儒家文化所孕育的。

二、中国传统美学的实践中国传统美学不仅具有深刻的哲学基础,还体现在众多的实践中。

这些实践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美学的艺术风范和文化底蕴。

1. 园林艺术园林艺术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园林艺术所体现的“山水结合”、“人工自然”、“虚实结合”、“意境增添”等等方面的特点,都是中国传统美学所追求的宗旨。

中国古典园林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注重利用山水、树木、花卉等元素的自然美,同时注重在园林建筑和栽植中体现“中正美”、“适度美”等等理念,通过这种体验带来的美妙意境和文化情怀让人令人陶醉不已。

2. 书法艺术书法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代表性艺术之一,它是中国的“国粹”,被誉为“云水禅心”、“诗画之魂”,其毛笔的挥洒、颜色的运用、笔画骨韵等等都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和美感。

语文阅读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含答案.doc

语文阅读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含答案.doc

语文阅读: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含答案)-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袁济喜①中国传统美学的生生不息,是因为其中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它以人为中心,将人与自然,人与审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因此,研究传统美学,就不能不研究它与人文的内在关系。

②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首先体现在对于人生解放和人生意义的不懈追寻中。

审美活动作为人的个体生命意义的体认,在特定年代往往获得直接的表现。

汉魏以来,中国社会陷入空前的动乱分裂之中,在各种哲学思潮展开对于天道人事重新思考的同时,审美活动也成为人们重铸精神人格的创造活动,以人为本的文化观念融入美学思想之中。

当时虽然佛教活动开始兴盛,然而在现实人生痛苦的解脱、精神人格重构方面,审美活动显然更具有人文意蕴,更能契合人生需要。

③中国传统美学人文底蕴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能够代替宗教意义上的人文关怀,独立承载民族文化心理的安顿。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和奋斗中,形成了乐观向上的人生观,“生生之谓易”“乐天知命而不忧”,便是这种心理的表征。

钱钟书先生曾在《诗可以怨》一文中指出,六朝人认为审美具有止痛安神的作用。

“长歌可以当哭,远望可以当归”,是中国传统美学看待人生与审美关系时的基本价值观念。

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渗透着中华民族对自然和人生的体验,这种体验融情感与认知于一体,它不同于宗教而又有宗教那样的超越意识,具备丰厚的审美蕴涵。

中国古代美学主张将人的价值建构在人与自然的统一之上,这种统一又以审美体验为中介。

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也可以解决精神寄托问题,使人生获得审美超越。

④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还表现在它的自我教育意识。

人文思想不仅表现为人格的自我完善上,同时表现在运用这种成果对社会进行教育,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方面。

审美活动不仅是个体的经验,更主要的是一种社会性的文化创造与普及活动,是个体与群体、自由与功利的有机融合。

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

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

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中国传统美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的影响。

它集中体现了中国人对美的追求和独特的审美观念。

传统美学中融入了对社会伦理、人情世故、宇宙哲学的思考,以及对自然、艺术和人生的独到见解。

这些独特的特点,形成了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

一、自然观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中国传统美学中,对自然的理解和追求是其中的核心要素之一。

中国古代哲学家提倡与自然和谐相处,认为人应与自然和谐共生,而不是对抗或征服自然。

这种观念源于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即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和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在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常常能看到山水和鸟兽的画作,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抒发对自然之美的诗意表达。

这种描绘是对自然的赞美,也是对个体境界的表达。

二、“君子之交淡如水”的人际关系观中国传统美学强调人的内在修养和对人际关系的重视。

其中涉及到了对人情世故的真实性和虚伪性的区分。

中国古代文化注重修身养性,追求道德的高尚。

美学思想中的“君子之交淡如水”即强调淡泊名利,真诚而高尚的待人方式。

这一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学、戏剧以及绘画中都有所体现,人物关系的描绘往往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真挚。

三、“出淤泥而不染”的纯洁之美中国传统美学中,纯洁之美是一个重要的审美观念。

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国人追求内心之清以及品德之高尚。

这种纯洁以及品德的追求在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尤为明显。

通过表现清新、纯净的山水、花鸟等自然景物,人们能够感受到清丽纯洁之美。

中国传统绘画强调以笔触传递情感和意境,而不是过分追求外在的细腻表现,给人以心灵的净化和宁静。

四、“饮水思源”的感恩之美中国传统美学中,强调对祖国、先辈以及父母的感恩之情。

感激和回报是中国人思想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孝道是一种传统美学观念。

“饮水思源”是中国人的共同认知,即每个人都应当记得自己的根源,感恩于祖国、父母和前辈的培育。

这种感恩之美在中国传统文学、戏剧和绘画中有深入的体现。

人文底蕴深厚而美丽

人文底蕴深厚而美丽

人文底蕴深厚而美丽人类社会的进步离不开人文底蕴的积淀。

人文底蕴是指一个社会或一个民族在文化、历史、艺术、哲学等方面的积累和传承。

人文底蕴深厚而美丽,它以其丰富多彩的内涵贡献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人文底蕴的独特价值。

一、文化传统每个社会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这些传统是人文底蕴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传统可以是一种风俗习惯、一种节日庆典或者一种传统手艺等等。

比如中国的春节,这是中国人民传统的新年庆典,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习俗,象征着对新年的欢庆和美好祝愿。

而丝绸之路则代表了中国古代的商贸文化,这条古老的商道连接了不同民族和文化,使不同的文明在交流中相互融合、共同进步。

二、历史传承人文底蕴还包括了一个社会或一个民族所经历的历史。

历史是人类成长和发展的镜子,对于后世的人们而言,通过了解历史经验教训可以更好地把握现实和未来。

如古希腊的希腊神话和古罗马的罗马史,这些历史故事不仅具有娱乐性,更重要的是传递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对后世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三、艺术创作人文底蕴丰富而美丽的体现在于艺术创作。

艺术是人类审美情趣的产物,通过艺术作品人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情感表达和创作意图。

印象派画家莫奈的作品《睡莲》就是对自然美的诠释,他通过颜色和光线的运用,将水面上的莲花映射得异常美丽,给人以和谐宁静的感觉。

音乐家贝多芬的交响乐《第九交响曲》颂扬了人类的团结与和平,使人们在音乐的世界中感受到了爱与希望。

四、哲学思考人文底蕴还包含了哲学思考。

哲学是对人类存在和生活意义的思考与探索。

比如古代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的“认识自己”,他认为认识自己是对自我实现的基础,对个体的人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和“礼义”,在这种价值观下,人们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会道德规范,共同构建和谐的社会。

总结起来,人文底蕴是一个社会或一个民族所积累的文化、历史、艺术和哲学等方面的精华。

它承载着人类智慧和情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

中国文学的特点与风格

中国文学的特点与风格

中国文学的特点与风格中国文学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文学不仅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而且深受世界文坛的赞誉和关注。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中国文学的特点和风格。

一、丰富多彩的文学类型中国文学有着丰富多彩的类型,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

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诗歌是中国文学的一大特色,可以追溯到古代诗经的时期。

其以语言的美感和意境为主要表现手段,具有律动、押韵、意境深远等特征,表现了中国文化的内在精神和审美趣味。

散文是中国文学的另一特色,其以细腻的描写和深情的笔触为主要特点,其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可以是游记、随笔、小品等,其内容也可以涵盖社会生活、人生哲理等。

小说是中国文学中的又一重要部分,其涵盖了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常常描绘着帝王将相、宫廷斗争、百姓生活和情感世界等,是中国文学中最受欢迎的类型。

二、讲究言文并重的特点中国文学的写作讲究言文并重,即要注重语言的美感和意境的表达。

中国古代文人注重音韵美和修辞味,常以字字珠玑、文情并茂的形式升华文字的韵味和意境,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审美追求和情感世界。

同时,中国文学也强调含蓄和委婉,以“间接表达”为宗旨,更加注重意境的营造和读者的猜测,以引起读者的思考和情感共鸣。

三、注重传统美学和文化底蕴中国文学在表现形式和内容上都非常注重传统美学和文化底蕴,穿插着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故事、民俗传说等元素,体现出中国文学的深厚根基和独特魅力。

中国古代文学以儒家思想为主要思想体系,在它的影响下,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悠久历史和深厚传统。

如庄子的玄学思想、屈原的爱国主义情怀、杜甫的人生哲学等,其思想和文学价值一直被广泛传承和推崇。

四、强调人文关怀和情感共鸣中国文学的人文关怀是其独特的表现形式之一。

在中国文学中,人的生命和命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作家通过对生命和命运的描绘和探讨,展现出中国文学的人文关怀。

中国文学也注重情感共鸣,以感性表达和思想深刻为主要特点,让读者在阅读中体验到人生的苦痛和欢乐,以满足人的情感需求。

中国传统的人文底蕴

中国传统的人文底蕴

中国传统的人文底蕴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厚文化底蕴的国家,具有着独特而深远的人文底蕴。

这种传统的人文底蕴深深地根植于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以及各个方面的生活方式,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承继中国传统的人文底蕴体现在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与承继上。

中国人民对于中华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情感和崇敬之心,认识到传统文化对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无论是儒家思想的尊卑礼义、道家思想的自然和谐,还是佛家思想的慈悲与智慧,这些思想和价值观在中国社会中都有广泛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人们依然信奉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这也成为维系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文化艺术的繁荣与传承中国传统的人文底蕴还体现在文化艺术的繁荣与传承上。

中国拥有悠久的文化传统,传统的文学、戏曲、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应运而生,并通过历代的艺术家、文人的创作和传承,得以延续至今。

例如经典的四大名著《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和《三国演义》,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国际上都享有盛誉,成为了中国传统人文底蕴的重要代表。

同时,中国传统的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也源远流长。

绘画艺术以山水画、花鸟画等为代表,以其细腻独特的表现方式赢得了世界的赞誉。

音乐和舞蹈以古筝、京剧、民族舞等形式表现出丰富多样的中国文化,成为了世界文化交流的桥梁。

三、礼仪文化的传统与发扬中国传统的人文底蕴还体现在礼仪文化的传统与发扬上。

中国人注重礼仪,尊崇礼仪传统,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传统礼仪文化以尊卑有序、和谐相处为核心,通过教育和家庭的传承,已经根植于中国人的生活中。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遵循着礼仪的规范,尊重他人、注重社交礼仪,表达情感时注重分寸、注重谦和。

这种礼仪传统不仅在国内的社会交往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成为了中国外交交往中的重要特点之一。

中国的礼仪文化给世界各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增进了国与国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好交往。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千年的文化底蕴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千年的文化底蕴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千年的文化底蕴中国古代灿烂辉煌的文化传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千年。

这个拥有悠久历史的东方古国,凭借其丰富的文化底蕴,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明古国。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代代传承,在今天的社会仍然发挥着深远的影响力。

本文将以不同领域的文化经典作为切入点,探讨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一、文学经典的璀璨光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以其深邃的思想和卓越的艺术表现力享誉世界。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记录了古代人民的生活、情感和民情民俗。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它生动地描绘了一个贾府的兴衰故事,展现了封建社会的阴暗和人性的复杂。

这些文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文化瑰宝,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它们传承着中国古代智慧和美学观念,深深影响了后世文人的文学创作,成为人们心中永恒的经典。

二、哲学经典的智慧启迪中国古代哲学家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和思考,孕育出了丰富的哲学经典。

《论语》是记录了孔子及其门徒言行的经典著作,它包含了丰富的宝贵思想和伦理道德观。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代表作,阐述了道德、道家哲学和政治智慧。

这些哲学经典带给人们的不仅是对生活和世界的思考,更是一种智慧的启迪和人生的指导。

它们在世界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影响着世界各国的哲学思考和文化发展。

三、艺术经典的审美价值中国古代艺术精品源远流长,呈现出多元化的审美魅力。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以山水画、人物画等著名,充分展现了中国人对大自然和人文的热爱和追求。

中国古代建筑以长城、故宫等代表性建筑物闻名于世,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建筑技艺。

这些艺术经典不仅仅是艺术品,更是一种文化和审美的象征,传达出中国古代文化的美学价值观。

它们在世界范围内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和欣赏价值。

四、传统礼仪的中华精髓中国古代礼仪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华民族的精髓所在。

中国人礼仪之邦的传统广泛涵盖社交、婚丧嫁娶、宴请、与朋友往来等方方面面。

中国古代的礼仪文化强调尊重和和谐,注重人际关系的处理和习俗的遵循,体现了中国人的谦逊和包容,赋予了中国人民独特的气质和品格。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观与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观与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观与人文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凝聚了几千年的智慧和思考。

在这个世界上,中国文化以其独特的审美观和人文精神而闻名。

审美观是指人们对美的认知和追求,而人文精神则是指关注人类尊严、价值和意义的思想传统。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观与人文精神,并探讨其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观强调内外兼修,即追求外在的美与内在的美的统一。

这一观念可以追溯到古代儒家学说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个人的美德与道德品质被认为是美的体现。

一个人的外在美只有建立在内在美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持久。

这种审美观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对品德和道德的重视,强调了一个人的修养和品行对于美的追求的重要性。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观还强调与自然的和谐。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常常通过山水诗、画等艺术形式来表达对自然的赞美和追求。

他们认为自然是美的源泉,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这种审美观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崇敬和敬畏之情,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密关系。

在当代社会,这种审美观仍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推动了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责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被视为一个整体的一部分,强调个体的价值和尊严。

这种人文精神体现在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中,强调了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应该遵循的规范和道德准则。

这种精神也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学中,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亲情。

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的亲情、友情和爱情等情感关系,展示了人与人之间的深厚情感和互助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还强调对知识和智慧的追求。

在中国古代,读书人常被视为社会的精英,他们通过学习和修养来提升自己的人格和智慧。

这种精神体现在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中,强调了知识和才能对于人的成长和社会地位的重要性。

这种精神也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学问和学术的推崇,中国古代的文化名人常常被视为学问的楷模和榜样。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观与人文精神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
中国传统美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哲学思想与文艺思想于一体,有着丰富多样的形态,映射出中华民族心灵的方方面面。

中国传统美学的生生不息,是因为其中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它以人为中心,将人与自然,人与审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因此,研究传统美学,就不能不研究它与人文的内在关系。

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首先体现在对于人生解放和人生意义的不懈追寻中。

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生命、以和为美的民族。

审美活动作为人的个体生命意义的体认,在特定年代往往获得直接的表现。

相对于哲学的理性思辨与伦理的实践,审美活动通过“吟咏情性”,使人的生命冲动在美的王国中得到升华,精神获取自由,意义得到形而上的超越。

这一点,在魏晋南北朝表现得最为明显。

汉魏以来,中国社会陷入空前的动乱分裂之中,然而人们并没有放弃对于黑暗的抗争和理想人格的追求。

当时,在各种哲学思潮展开对于天道人事重新思考的同时,审美活动也成为人们重铸精神人格的创造活动,以人为本的文化观念融入美学思想之中。

著名哲学史家汤用彤先生对之有过精辟的论述:“魏晋人生观之新型,其期望在超世之理想,其向往为精神之境界,其追求者为玄远之绝对,而遗资生之相对。

从哲理上说,所在意欲探求玄远之世界,脱离尘世之苦海,探得生存之奥妙。

”当时虽然佛教活动开始兴盛,然而在现实人生痛苦的解脱,精神人格重构方面,审美活动显然更具有人文意蕴,更能契合人生需要。

当时的美学著述辉煌灿烂,泽溉后世,正是这种文化精神的结晶。

中国传统美学人文底蕴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能够代替宗教意义上的人文关怀,独立承载民族文化心理的安顿。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和奋斗中,形成了乐观向上的人生观,“生生之谓易”、“乐天知命而不忧”,便是这种心理的表征。

不管这里面有多少消极的成份,但是这种文化心理却使得中国人在遭遇危厄与痛苦时,能够在审美活动中获得解脱。

钱钟书先生曾在《诗可以怨》一文中指出,六朝人认为审美具有止痛安神的作用。

“长歌可以当哭,远望可以当归”,是中国传统美学看待人生与审美关系时的基本价值观念。

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渗透着中华民族对自然和人生的体验,这种体验融情感与认知于一体,它不同于宗教而又有宗教那样的超越意识,具备丰厚的审美蕴涵。

西方的哲学或者是以认知为特点,或者是以超验的宗教世界为指归,这两种境界都是以主客体的分裂为特征;中国古代的哲学和美学则主张将人的价值建构在人与自然的统一之上,这种统一又以审美体验为中介。

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也可以解决精神寄托问题,使人生获得审美超越。

近代蔡元培先生提出的以美育代宗教说,也是深鉴于中华民族的文化特点而倡言的。

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还表现在它的自我教育意识。

人文思想不仅表现为人格的自我完善上,同时表现在运用这种成果来对社会进行教育,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方面。

审美活动不仅是个体的经验,更主要的是一种社会性的文化创造与普及活动,是个体与群体、自由与功利的有机融合。

《周易》认为,刚柔交错、文质兼备是自然现象,而人类的文明却要止以其分,从容中道,即“文明以止”。

它表明人类文明与自然天文既有一致之处,又有鲜明的区别。

其精髓在于突出了人文与天人的联系,强调人类要顺从自然之道来施行教育,主动地“化成天下”。

这表明了中华文化很早就确立了将人类置于宇宙一体中去考察,以自我化成的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的“人文”含义是指用人类的文明成果来教化人民,由自然形态的人走向文明形态的人。

这亦是人文关怀的重要方面。

先秦时儒家强调“六艺之教”,道家重视“行不言之教”(老子语),后来如《淮南子》与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则兼融儒道,将自然之教与人为之教调和起来,用以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生品味。

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通过这种教育思想与具体实施,体现出特有的对人的关怀。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形成,本身就是人文精神的成果。

它源自美学思想人物内心深处的人文关怀,表现为对特定年代文化危机的忧患,对再造审美理想的责任感。

从中国传统美学的发展来看,美学人物首先是充满人文忧患意识的思想家,他们往往站在时代的前列与人生的尖峰上来考察审美现象,回应文化建设中出现的严峻问题,建构自己的美学理论。

比如春秋以来,随着宗法制度向封建制度的嬗变,儒道法墨诸家围绕对礼乐文明的评价,以及由此而来的天道人性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鸣,对真善美问题作了不同的回答。

儒家的中和为美与道家乘物游心的价值观念,既是伦理价值的判断,也是审美价值的尺度。

人文意识与美学理论的高度统一,是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传统。

中国传统美学这种注重人生与艺术的统一,追求个体与社会统一的精神品味,成为后来中国传统美学向前发展的动力。

中国传统美学由于具备深厚的人文底蕴,因而是中华民族精神世界与文化心理的突出表现。

它在形态上具有黑格尔在《美学》中所提出的暂时性与永恒性两方面的因素。

所谓暂时性是指它的历史具体性,这些特定时代的观念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而一些永恒的人文底蕴,比如追求人生的审美化,人与自然的统一等等,这些精神性的东西不但不会消逝,而且随着朝代的发展而生生不息,融入到民族文化与精神世界之中。

“五四”之后,中国传统美学的生命力得到继承与发扬。

近代美学的兴起与演变与近代中国启蒙思想相伴,它既受西方启蒙学说的影响,同时也是对中国传统美学精神价值的承传与改造,涌现出梁启超、鲁迅、王国维以及宗白华、朱光潜等美学大师。

他们将美学建设与塑造健康人格的时代重任结合起来,其立人精神与美学理论融为一体。

刚健向上,厚德载物,自强不息……中国文化的这些基本价值观念,在传统美学中以人格境界显示出来,使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与精神价值在现代社会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