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教学模式在“中国哲学史”课程中的运用.doc

合集下载

《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一、目的与任务1、目的中国哲学史是关于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一门理论和历史相结合的人文基础课。

学习中国哲学史,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著作,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和人文素质。

在今天,大学生只有了解和掌握中国哲学史,才能深刻领会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全面认识中国人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进而为祖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作出积极的贡献。

2、任务针对我院经济类、管理类等本科层次实际,本课程以专题形式,主要介绍和探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流派,包括先秦儒、道哲学、魏晋玄学与佛教哲学、宋明理学与心学等。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哲学思想中的天、气、道、理等基本概念,以及形神论、人性论等观点,引导学生从历史发展中加深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学会怎样做人的道理,为培养具有社会主义觉悟和人文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打下基础。

二、课程内容教学目的与要求:简要介绍中国哲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提高理论思维能力的迫切需要。

通过本章学习,要初步了解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对象、方法,明确学习中国哲学史的目的、要求。

教学建议:讲授导论时,要针对大学生的思想热点及关心的问题,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不要将历史与现实人为地隔裂。

教学目的与要求:天论和气论是中国古代哲学四大范畴之中的重点理论。

通过本章学习,可了解古代中国人对天、气的看法,系统地掌握天论和气论中的唯物主义及无神论的思想观点。

教学建议:讲授本章时,在天论部分,可以从当今时代要求提出问题,从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高度加以分析;在气论部分,要着重讲清唯物主义的思想方向。

1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主要介绍中国古代的人学和人性问题。

通过本章学习,要了解如何做人,如何当好人,如何搞好人事工作,管理好社会的荀子的人学;要看懂中国古代人性的善恶问题。

教学建议:讲授本章时,既要讲清中国古代哲学家做人的基本立场、观点,又要联系现实生活中教会学生怎样做人问题;既要讲清中国古代的人性论,又要针对现实,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水平。

《中国哲学史》讲义教案

《中国哲学史》讲义教案

一、教案概述二、第一章:先秦哲学1.1 教学目标了解先秦时期哲学思想的背景掌握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及其代表人物理解先秦哲学对后世的影响1.2 教学内容先秦时期的社会背景与文化特点孔子、孟子、荀子的儒家思想老子的道家思想墨子、墨家的墨家思想韩非子、李斯的法家思想先秦哲学的融合与发展三、第二章:汉唐哲学2.1 教学目标掌握汉唐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想与学派了解佛教、道教在汉唐时期的传播与影响理解汉唐哲学对中国哲学史的重要贡献2.2 教学内容汉唐时期的社会背景与文化特点董仲舒、公孙龙的儒家思想魏晋玄学与道教的关系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韩愈、柳宗元的儒学复兴运动汉唐哲学的演变与特点四、第三章:宋明理学3.1 教学目标掌握宋明理学的主要思想与代表人物了解心学、鹅湖之会等宋明理学的重要事件理解宋明理学对中国哲学史的影响3.2 教学内容宋明时期的社会背景与文化特点周敦颐、程颢、程颐的理学思想苏轼、苏辙的豪放派理学朱熹的格致之学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宋明理学的特点与影响五、第四章:清代哲学4.1 教学目标掌握清代的主要哲学思想与学派了解清代儒、道、佛三教的融合与发展理解清代哲学对中国哲学史的贡献4.2 教学内容清代的社会背景与文化特点黄宗羲、顾炎武的儒学复兴运动戴震、钱谦益的考据学派颜元、李塨的实学思想清代道教与佛教的传播与发展清代哲学的演变与特点六、第五章:近现代哲学5.1 教学目标掌握近现代中国的主要哲学思想与学派了解近现代社会变革与哲学发展的关系理解近现代哲学对中国哲学史的贡献5.2 教学内容近现代中国社会变革与哲学发展的背景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思想谭嗣同、章太炎的民主革命思想陈独秀、鲁迅的新文化运动胡适、陈寅恪的新儒家思想近现代哲学的特点与影响七、第六章:当代哲学6.1 教学目标掌握当代中国的主要哲学思想与学派了解当代社会变革与哲学发展的关系理解当代哲学对中国哲学史的贡献当代中国社会变革与哲学发展的背景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改革开放以来的思想解放与理论创新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与挑战当代哲学的特点与影响八、第七章:中国哲学与世界哲学7.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中的地位与影响掌握中外哲学的交流与碰撞理解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哲学的发展趋势7.2 教学内容中国哲学与世界哲学的关系中外哲学的交流与碰撞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哲学的融合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哲学的发展趋势当代中国哲学家的国际影响力九、第八章:中国哲学的方法与精神9.1 教学目标掌握中国哲学的研究方法与特点了解中国哲学的精神内涵与价值追求理解中国哲学在当代社会的意义与应用中国哲学的研究方法与特点中国哲学的精神内涵与价值追求中国哲学在当代社会的意义与应用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与互动哲学在个人成长与决策中的作用10.1 教学目标加深对中国哲学史的理解与认识激发学生对中国哲学的兴趣与研究热情10.2 教学内容回顾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发展脉络分析中国哲学在当代社会的作用与影响展望未来中国哲学的发展趋势与研究方向鼓励学生对中国哲学进行深入研究与探索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第一章:先秦哲学难点解析:先秦时期哲学思想的多元性以及各学派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融合。

中国哲学史教案本科生

中国哲学史教案本科生

中国哲学史教案本科生一、课程简介1.1 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哲学的历史发展脉络,掌握各个时期主要哲学流派及其代表人物的思想观点,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

1.2 适用对象本课程适用于本科阶段哲学专业或对中国哲学感兴趣的学生。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多元化教学方式,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中国哲学的核心观念。

二、教学内容2.1 先秦哲学2.1.1 儒家思想:孔子、孟子、荀子2.1.2 道家思想:老子、庄子、杨朱2.1.3 墨家思想:墨子2.1.4 法家思想:韩非子、李斯2.1.5 名家思想:惠施、公孙龙2.2 汉唐哲学2.2.1 汉代经学:董仲舒、何休2.2.2 玄学:王弼、郭象2.2.3 道教哲学:魏伯阳、葛洪2.2.4 佛教哲学:鳩摩羅什、玄奘2.3 宋明哲学2.3.1 程朱理学:程颢、程颐、朱熹2.3.2 陆王心学:陆九渊、王阳明2.3.3 浙东学派:叶适、陈亮2.3.4 道教哲学:周敦颐、邵雍2.4 近现代哲学2.4.1 康梁变法哲学:康有为、梁启超2.4.2 新文化运动哲学:胡适、陈独秀2.4.3 现代新儒家:梁漱溟、唐君毅2.4.4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马克思、恩格斯、李达三、教学安排3.1 课时安排共计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3.2 教学进度每周安排2课时,共计8周完成教学内容。

四、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通过提问、讨论、发言等方式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4.2 课后作业4.3 期末考试设置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论述题,全面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和思考能力。

五、参考教材5.1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著,人民出版社5.2 《中国哲学史大纲》,胡适著,上海古籍出版社5.3 《中国哲学史新编》,任继愈著,人民出版社六、教学内容6.1 清代哲学6.1.1 儒学复兴:黄宗羲、王夫之6.1.2 清代考据学:戴震、王念孙6.1.3 晚清理学:龚自珍、魏源6.2 近现代哲学(续)6.2.1 维新派哲学:谭嗣同、严复6.2.2 革命派哲学:孙中山、章炳麟6.2.3 新儒家哲学:牟宗三、唐君毅6.2.4 现代哲学多样化:梁漱溟、冯友兰七、教学安排7.1 课时安排根据前面的教学安排,共计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中国哲学史》专题教学探索

《中国哲学史》专题教学探索










































目 t

堂 窒
教材 的更 新 和发展 。
第 四 ,有 利 于 促 进 教 学 方 式 和 方 法 的 更 新, 提高教 师 的教和 学生学 的兴 趣 。俗话 说 , 兴 趣是 最好 的老 师 。教师 的教 如果一 直都 是沿 用 传 统 的教学 方 式和 方 法 , 而久 之 就 觉得 教 得 久 无味, 学生 的学也 会 因此而 无趣 , 听不 进去 。而 进行 专题 教 学 , 改长 期 以来 传 统 的教 学 方 式 一 和 方法 , 教 师 和 学 生来 说 都 新 鲜 , 而激 发 对 从 了教 师 和学 生 的活力 。 同时 , 题 教学 有 利 于 专
于 获 取 知识 , “ 什 么 ” 而 更 重要 的是 “ 即 学 , 怎样 学” “ ,为什么是这样学” ,能够 明白具有一定理 论 深度 的 问题 ,为今 后 在 实践 中创 造性 开 展工
作奠定基础 , 即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新时 期 本科 教学 也 越来 越提 倡研 究 型方 式 ,其 实质 就是 培养 学 生 的 自学 研 究 能力 。采 取专 题教 学 对 于学 生研 究 能力 的培 养是 极 为有 利 的。专 题 教 学 , 生 可 以从 《 国哲 学 史 》 学 中 中哲学 家 们 怎 样 继 承 又发 展 前 人 的思想 成 果 而 得 到 启 发 ; 从 教师的专题教学过程 中,学生可以获得进行科 研 工 作 的意识 、 法 和动 力 。对 于教 师来 说 , 方 要 上好专题教学课 , 必然会遇到许多难点 , 而其 中 有 些难 点 教 师是必 须 下苦 功才 能解 决 的 ,这 就 唤 起 了教 师 的科研 意 识 。 际上 , 师在整 理 专 实 教 题 教 学 内容 的 同时 ,也就 是在 提 高科 研能 力 和 科研水平 , 因为对专题教学内容的分析和综合 , 实际上就是做科研工作。 第 三 , 利于 教学 内容 的融会 贯通 与 完善 , 有 进 而促 进教 材 的完 善 和更 新 。在进 行 专题 教 学 的过程 中 ,需要 教 师 和学 生对 教学 内容 进 行分 析 和综 合 。这 种分 析 和综合 促 进 了教学 内容之 间的融会贯通 , 并在分析和综合过程中, 补缺与 修正错误 , 进而完善 了教学 内容 , 而教学 内容的 深化 完 善又 促进 了学 科 的发 展 ,从 而也 促 进 了

谈谈你对《中国哲学史》课程设置与改革的建议

谈谈你对《中国哲学史》课程设置与改革的建议

谈谈你对《中国哲学史》课程设置与改革的建议中国哲学史课程是中国高等院校本科哲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是一门“成智”且“成人”的极具传统意蕴的学科。

目前就国内而言,有哲学专业的高校不多,大部分高等院校的中国哲学史课程教学主要集中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里开设。

但在以实用性、功利性和针对性为特点的市场法则下,中国哲学史课程的“命运” 历经坎坷、屡遭冷落,其发展前景令人担忧。

所以不论是在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还是在课程内容设置、考核评价方式等方面都必须进行较为深入的“反思”及改革。

一、中国哲学史教学基本现状目前,中国哲学史课程在非哲学专业的本科教学形势不容乐观,虽然很多高等院校都开设有中国哲学史这门课程,但其教学成果远远没有达到老师的期望值和学科建设本身应该达到的高度。

中国哲学史课程教学所遇到的这种困窘与处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没有受到足够重视。

作为非哲学专业的本科院校,中国哲学史课程基本上都是以任意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且基本上集中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在一些办学资历不是很深,同时又相对缺乏哲学社会科学传统的高等院校,往往出现按照自己的师资力量及现有教师专业特点随意调整教学计划,任意安排哲学课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就哲学课程的开设而言也往往存在因人设课的情况。

其他专业要么只开设西方哲学史,要么就直接把哲学等同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而不包括儒道禅等中国的智慧[1]。

这导致了人们将哲学看做为政治,有时甚至是时事政治。

所以哲学在很多大学只是作为一个学科存在着,教师的教学是为了维持这个学科延续而不至于衰亡、绝种而为之,或者是为了保持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而存之罢了。

2、学生学习兴趣不浓。

中国大学的哲学专业设置过少,并非每个大学都设有哲学系,就是在仅有的几个哲学系里,几乎没有多少学生将哲学作为自己的第一一志愿,另外非哲学专业的学生也没有人将哲学作为第二专业选修。

大多数学生基本上都认为,哲学史的学习不但抽象乏味,晦涩难懂,而且都是几千年前古人的思想,难免与现实社会脱节。

提高“中国哲学史”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以贵州师范学院为例

提高“中国哲学史”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以贵州师范学院为例
率的方法。
堂氛 围的构想就存在着两种不 同的视角 。 首先 , 教 师是教学 活动 的主要开展者 , 同时也是 知识 的
传授者 。作为知识传授的主动方 , 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
就必须对课 堂教学活 动进 行精心 的设计 。有 了这种精心 的 设计 ,教师相应地会对 即将 开展的课堂教学活动 的氛围有 个合 理的预期, 一 般都会希望在 自己的课堂教学 中, 大多
a t t e mp t t o e x p l o r e t h e i mp r o v e me n t o f t h e c l a s s r o o m t e a c h i n g e f - i f c i e n c y o f” Hi s t o r y o f C h i n e s e P h i l o s o p h y ”f r o m he t p e r s p e c t i v e
何处理和应对就显得尤为重要 。 当教师对 课 堂教 学 的设 想 与实 际情况 存 在 出入 的时 候, 教师有时会本能地把责任推 给学生 , 认 为这种现象 的发 生 主要 是 由 于 学 生 的 学 习 态 度 不 端 正 造 成 的 ,是 学 校 的 整 体学风不佳 的结果。有了这种认 知之后 , 教师在不 良情绪引

关 键 词 中 哲 学 史 教 学 效 率 课 堂 氛 围
S e v e r a l Th o u g h t s o n I mp r o v i n g t h e Te a c h i n g Ef ic f i e n c y o f ’ 1 - I i s t o r y o f Ch in e s e Ph i l o s o p h y ” : A Ca s e S t u d y o n Gu i z h o u

中国哲学史实践教学(3篇)

中国哲学史实践教学(3篇)

第1篇一、引言中国哲学史是研究中国哲学思想发展演变的历史学科。

通过对中国哲学史的学习,可以了解我国古代哲学家的思想精髓,领略我国哲学文化的博大精深。

为了更好地掌握中国哲学史,本文将结合实践教学,探讨如何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提高学习效果。

二、实践教学的意义1. 深化对中国哲学史的理解通过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中国古代哲学家的思想境界,加深对中国哲学史的理解。

例如,参观古代哲学家墓碑、遗址等,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哲学家的生平和思想。

2.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实践过程中,学生需要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3. 提高学习兴趣实践教学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三、实践教学的内容1. 参观古代哲学家遗址、墓碑等组织学生参观古代哲学家遗址、墓碑等,如孔子庙、孟子庙、庄子墓等。

通过实地考察,让学生了解哲学家的生平和思想,感受古代哲学文化的魅力。

2. 参加学术讲座和研讨会邀请知名哲学家、学者举办学术讲座和研讨会,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学术前沿,拓宽视野。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自己的学术素养。

3. 撰写实践报告要求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撰写实践报告,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实践报告可以是参观心得、学术讲座笔记、研讨会感悟等。

4. 举办学术交流活动组织学生举办学术交流活动,如辩论赛、知识竞赛等。

通过这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实践教学的方法1. 实地考察法通过参观古代哲学家遗址、墓碑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国古代哲学文化,加深对中国哲学史的理解。

2. 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哲学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探讨,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小组讨论法将学生分成小组,围绕某一哲学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古代哲学家,通过角色扮演,感受古代哲学家的思想境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中国哲学史专题研究》教桉(研究生)

《中国哲学史专题研究》教桉(研究生)

教案目录《中国哲学史专题研究》教案(研究生) (1)绪论:学习和研究《中国哲学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一、哲学与哲学史的关系 (1)二、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关系 (4)三、‚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关系 (7)四、理论创新与方法革新的关系 (9)上篇中国古代哲学向近现代哲学的演进历程 (11)第一讲从有无、理气、道器之辩到对历史观问题的考察 (13)第二讲从天人之辩到对人的自由和理想问题的探讨 (16)第三讲从‚名实‛、‚言意‛之辩到对逻辑学、方法论问题的关注 (19)第四讲知行范畴从古代到近现代的演变 (21)下篇中国近现代哲学的逻辑发展 (24)第一讲胡适兼治中西哲学,使中国传统哲学研究范式发生现代转换 (25)第二讲熊十力坚守现代性理念,对传统哲学作出适应时代的调整 (31)第三讲梁漱溟的比较文化观,凸显了对中西文化的辩证审视 (39)第四讲冯友兰在方法论上会通中西,促进了中国哲学的现代化进程 (48)第五讲金岳霖融会东西方臹慧,构筑现代中国的形上学体系 (58)第六讲冯契的‚世界哲学‛思想,从胡适的哲学中受到启迪 (65)第七讲追问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重建中国哲学研究的新范式 (68)《中国哲学史专题研究》教案(研究生)绪论:学习和研究《中国哲学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一、哲学与哲学史的关系二、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关系三、‚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关系四、理论创新与方法革新的关系一、哲学与哲学史的关系1. 何谓哲学?什么是哲学的问题,不像什么是数学、什么是物理学、什么是化学等问题有比较明确的答案。

什么是哲学?有多少个哲学家就有多少个不同的答案。

我们知道,在中文里,‚哲学‛作为一个学科的名称,是从西文的Philosophie(philosophy)直接翻译过来的。

就‚哲学‛一词而言,其原初的意思即‚爱臹慧‛。

既然哲学是‚爱臹慧‛,那么,她首先是一种活动,其次才是一种学说。

作为一种‚活动‛,它是通过追求臹慧而使人变得有臹慧的精神活动;作为一种学说,它是通过追问臹慧的问题使人能够臹慧地生存的学说。

《中国哲学史》课程教学之我见

《中国哲学史》课程教学之我见

《中国哲学史》课程教学之我见
就《中国哲学史》这门课程教学来讲,我认为主要应把重点放在对传
统中国哲学文化的深入探索和阐释上。

首先,要把握传统中国哲学文化的核心内容。

中国传统哲学文化,其
主体思想是以“天人合一”思想为中心,从古至今,其核心思想一直
延续至今,可谓从古至今的思维脉络。

此外,还有关于道家、儒家、
佛家和法家等传统思想的内容。

版本上,中国传统哲学文化内容虽然
多样,但其基本思想仍是“天人合一”思想,而这一核心思想正是需
要在《中国哲学史》课程中正确把握的。

其次,要把握中国哲学文化的应用技巧。

传统中国哲学文化,其内容
不仅涉及思想探索,还涉及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因此,把握其中
一些实用技巧也是《中国哲学史》课程的重要内容,比如论证技巧、
语言实践技巧等。

这些都是帮助学生掌握传统中国哲学文化内容的重
要技能,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中国传统思想、思维体系和思维模式,对今后学习其他类型和形式的知识科学有很大帮助。

此外,还要注重传统中国哲学文化的时代属性。

中国传统哲学文化,
其思想性质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不同时期,其思想表现和发展方向也
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中国哲学史》课程教学中,不仅要注重介
绍各个时期的思想表述,更要注重对比不同时期的哲学思想发展历史,让学生对中国传统哲学文化的发展历史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总之,《中国哲学史》课程的教学重点应当放在深入阐释传统中国哲
学文化的中心思想、实用技巧及其时代属性等方面,以求让学生对传
统中国哲学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和理解,对今日人们理解中国哲学文化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中国哲学史》课程教学之我见

《中国哲学史》课程教学之我见

《中国哲学史》课程教学之我见中国哲学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思想和思考,而且也提供了博大精深的文化素材,为我们今天的社会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价值。

鉴于这一背景,本文旨在就如何有效地开展中国哲学史课程教学作出一些论述。

首先,在进行中国哲学史课程教学时,我们需要深刻理解其历史背景,建立起整个课程的时间脉络。

只有在对中国古代思想的历史背景有深入的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够真正把握其内涵,进而深入探讨其中的宝贵思想和内涵。

其次,在中国哲学史课程教学中,我们需要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把握时间节点,重新勾勒中国哲学史的时间格局和空间定位,了解中国哲学史上重要思想家之间的联系与差异。

此外,在中国哲学史课程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思想融会贯通的效果,通过语言表达、演示等多种方式,结合丰富的图片资料和文献资料,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古代思想家们的思想,以及各种思想之间的联系、分歧和对比。

此外,我们还可以加强学生对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思想贡献以及其与今天现实社会实践的联系。

其次,我们还可以借助新媒体技术,利用多媒体、视频、网络等手段,更好地表现出重要思想家的思想历程,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和反思,激发学生的思考活力,增加学生对中国古代思想家的鉴赏和认识能力。

最后,在中国哲学史课程教学中,我们还需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们多思考、多发言,让课堂充满活力,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加深入地学习、了解古代中国思想家们的思想,从而更好地发掘其中蕴藏的精神价值,为学生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综上所述,要开展中国哲学史课程教学,我们需要全面了解古代思想家们的思想,还要注重课程内容的有序安排,加强融会效果,利用新媒体,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以便为学生提供更深入的中国哲学史文化知识背景和丰富的思想审视能力。

专题教学法在中职哲学与人生课程中的运用

专题教学法在中职哲学与人生课程中的运用

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是中职学校德育课程中的核心课程,同时课程内容涉及到哲学理论,传统的课程教学感染力和引导认识相对枯燥,理论知识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能将这门课程的内容用既简练又通俗易懂的方法授于学生,是所有德育教师经常思考的问题。

珠海市卫生学校(以下简称“学校”)德育教研组开展了“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校本德育课程特色创新研究”课题的研究工作,从中创新性地提出了“专题教学法”。

1专题教学法的背景学校按国家规定开设了6门德育课程,在按要求开设足够课时的同时,又能体现专业特色。

但不足之处也十分明显,具体表现在:①德育课程交叉重叠的内容过多,不同课程的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向学生讲授同样内容的知识。

既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教学效果也不好。

甚至还有可能出现不同教师就同一内容讲授不同的观点,让学生无所适从。

②2013年版的4门核心课程职业道德与法律、职业生涯规划、经济政治与社会和哲学与人生虽然编写的很好,很符合“三贴近”原则,但在很多方面未能体现《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的要求,许多地方有待完善。

③根据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的要求,中职学校应当“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统领,在德育课程中融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科学设置教育教学内容”。

鉴于上述情况,学校德育教研组根据国家相关规定,结合学校实际,以如何全面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如何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德育课程教学中、如何全面落实礼行德育的“三贴近”(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等问题,开展了“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校本德育课程特色创新研究”课题的研究工作。

课题组和德育教研组从中职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经过分析和梳理,将哲学与人生等4门核心课程和校本《十礼百行》读本进行整合,在原统篇教材的基础上形成四大新模块,以“专题教学法”的形式编写了相应的专题教学指引。

中国哲学史中可用于中学思政课的教学方法

中国哲学史中可用于中学思政课的教学方法

我国哲学史是中学思政课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学习我国哲学史,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人文素养。

下面将向大家介绍在中学思政课中可用于教学的我国哲学史方法:一、以人物为主线,串联历史在教学我国哲学史的过程中,可以以哲学家为主线,通过讲述不同哲学家的思想和生平故事,来带领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

比如可以通过孔子、老子、庄子等哲学家的思想来串联我国古代哲学的发展,让学生在了解历史的也能深入理解不同哲学思想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二、以经典文献为教材,深入探讨思想在教学我国哲学史时,可以选取一些经典的哲学著作,如《庄子》、《老子》、《孟子》等作为教材,通过课堂讲解和讨论,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其中的哲学思想。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些经典文献进行阅读和分析,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三、结合历史事件,理解哲学思想的演变教学我国哲学史时,可以结合一些历史事件来展开教学,让学生通过了解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来理解哲学思想的演变和发展。

比如可以通过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和思想盛行来介绍儒家、道家、墨家等不同哲学流派的兴起,并引导学生分析其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四、开展哲学思想辨析,培养思辨能力在教学我国哲学史时,可以通过开展哲学思想的辨析和比较,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思维。

可以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哲学思想,如儒家的仁义道德、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非攻等,让学生进行辩论和讨论,从而帮助他们深入理解哲学思想的内涵和特点。

五、引导学生进行哲学思想的应用在教学我国哲学史时,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哲学思想进行应用,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儒家的仁义道德来进行社会实践,运用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来思考当代社会问题,从而使学生在学习哲学思想的也能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通过以上几种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哲学史,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人文素养,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在思政课中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谈谈《中国哲学史》教学

谈谈《中国哲学史》教学
师范 大 学 教 授 。
学的。我们是一个整体,有共同之 志,是为建设美好共产主
义 而 教 而 学 的 。否 则 ,就 是 志 异而 道 不 同 了 。“ 不 同 不相 道
为谋” ,志 同方能道合,志不 同又何以言道合呢?若没有道
合 之 可 言 ,名 日 向你 学 习 ,实 则 是 一 种 巧 妙 利 用 。做 学 问则
学史, 讲好优秀传统文化, 也实在太重要了。 所以有学者建议在高等院校所有 系科开设中国哲学课,了 解中华民族关于自 然
社会和思维的共 同本质 的认识 ,训练人们的理论 思维能力实在是太重要 太根本 了.恩格斯说 :“ 一个民族要站在 科学的最 高
峰 ,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而理论思维能力的锻炼 ,“ 除了学习以往的哲学,直到现在还没有别 的手段 .
第 3卷 第7 0 期
20 09年 7月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J u n l f n n Un v r i fS i n e a d E n e i g o r a o Hu a i e st o c e c n n e r y n
V_ -0 No 7 0 3 . l
生于 ( < 中国哲学史 中要学些什 么,掌握些什么 ,尤其与时 而前中要注意些什么,结合 自己对 中国哲学史》的学习,
大的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 敬畏你作出重大贡献。这是真 实的敬 ,真实 的畏 ,敬畏 你永远艰苦奋斗 ,一 往无前 。“ 积
土成 山,风雨兴焉 , 积水成 渊,蛟龙生焉 。后生要兴风雨 , 不积土成吗?后生要成蚊龙 , 不积水成 吗?在坐诸位 , 按理
滴水而 已。“ 山不让尘 川不辞盈”嘛 !“ 天下无粹 自之狐 ,
而有粹 自之 裘,取之众 自也 。 吕氏春秋 ・ 己> ”( 先 ) )一般说

大学二年级哲学教案中国哲学史与思想方法

大学二年级哲学教案中国哲学史与思想方法

大学二年级哲学教案中国哲学史与思想方法大学二年级哲学教案:中国哲学史与思想方法导论在大学二年级学习阶段,学生已初步了解了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对哲学思想有了基础的认识。

本教案旨在通过学习中国哲学史和思想方法,进一步拓展学生对哲学领域的理解和思辨能力。

一、教学目标1. 探索中国哲学史的发展脉络,理解主要哲学家及其思想的演变与影响;2. 分析比较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差异和联系,形成独立的思考能力;3.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提高对哲学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中国古代哲学起源与发展1.1 古代哲学的定义与特征1.2 易学与道家的思想体系1.3 儒家思想及其与其他学派的比较1.4 周易与阴阳五行的哲学思想1.5 思想方法的特点与应用第二章:中国中古哲学的发展2.1 道教思想与五方天师道2.2 理学与宋明理学的思想传统2.3 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的儒学思想2.4 南宋哲学家朱熹的思想贡献2.5 朱子学与杨学的理论与影响第三章:中国近代哲学的兴起与演进3.1 理学与宋明思想的衰退3.2 中国近代哲学的背景与思潮3.3 王阳明心学与新儒家思想3.4 康有为与梁启超的变法思想3.5 中国现代哲学的振兴与发展第四章:思想方法与哲学思维4.1 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的对比与融合4.2 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式4.3 阐释学与概念的理解与运用4.4 逻辑推理与论证的方法与实践4.5 哲学思辨与思维能力的培养三、教学方法3.1 课堂讨论与互动:通过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促进思想碰撞和交流,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思考能力。

3.2 分组研讨与报告: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研讨,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通过小组报告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表达能力。

3.3 视听材料与多媒体展示:利用音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展示中国哲学史重要人物和思想流派的发展历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3.4 阅读与写作:要求学生阅读相关哲学著作和文献,通过写作作业和论文,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武大中国哲学史教案

武大中国哲学史教案

武大中国哲学史教案第一篇:武大中国哲学史教案目录中国哲学史课教案节选之一导论中国哲学的特点与中国哲学史的研究第一节哲学与中国哲学第二节中国哲学的特点第三节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中国哲学史课教案节选之二第一编先秦时期的哲学发展第二章儒家、墨家与道家哲学的产生第一节孔子的哲学思想一、孔子的生平二、“为仁由己”的人文精神三、重视实践的理性态度四、“执两用中”的方法论第二节墨子的哲学思想一、墨子与墨家二、“兼以易别”的社会理想三、经验主义的认识论四、墨子思想的历史影响第三节老子的哲学思想一、老子其人与《老子》其书二、“道”的形上世界的开辟三、“反者道之动”的辩证矛盾观四、“小国寡民”的社会历史观五、“静观”、“玄览”的直觉认识论六、老子思想的历史影响中国哲学史课教案节选之三第二编汉唐时期的哲学发展第一章秦汉时期的哲学发展第一节秦汉之际的哲学思潮一、新道家思潮二、新法家思潮三、新儒家思潮四、思维模式的转变第二节董仲舒的哲学思想一、董仲舒其人其学及其著述二、“天人感应”理论三、“天道不变”思想四、董仲舒哲学的历史影响第三节王充的哲学思想一、王充其人其学及其著述二、反对“天人感应”的元气论三、坚持“实事疾妄”的认识论四、王充哲学中的矛盾中国哲学史课教案节选之四第三编宋明时期的哲学发展第三章张载的哲学思想第一节张载其人其学第二节气论:一、“太虚即气”的宇宙论二、“一物两体”的辩证法第三节性论:“天地之性”二、“天地之性”三、“气质之性” 第四节一、“性”与“知觉”知论:“太虚即气”与“一物两体” “气质之性”与“见闻之知”与“德性所知”二、“见闻之知”三、“德性所知”第五节人在宇宙中的位置中国哲学史课教案节选之五第四编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哲学第五章王夫之的哲学思想第一节王夫之:他的时代和他的精神第二节“太虚一实”的本体论一、“气”与“实”二、“气”与“理”三、“器”与“道”第三节“絪缊化生”的辩证法一、“絪缊”二、“一”与“两”三、“动”与“静”四、“变化日新”五、“乐观其反”与“趋时更新”第四节“理势相成”的历史观一、“古”与“今”二、“理”与“势”三、“天”与“人”第五节“能必副所”的认识论一、“己”与“物”三、“形”与“神”四、“格物”与“致知”五、“知”与“行”六、“实践”第六节王夫之的历史影响中国哲学史课教案节选之六第四编近代中国的哲学发展第四章新文化运动与中西古今哲学的融会第一节新文化运动中的哲学论争一、东西文化问题论战二、问题与主义论战三、科学与玄学论战第二节熊十力的“新唯识论”一、熊十力与“新唯识论”二、科学与哲学的划界三、“体用不二”四、“翕辟成变”五、“新唯识论”的意义第三节冯友兰的“新理学”一、冯友兰与“新理学”二、“真际”与“实际”三、“新理学”的基本结构四、人生境界论五、“新理学”的意义第四节金岳霖的“道论”一、金岳霖与“道论”二、“道是式-能”三、“无极而太极是为道”四、“道论”的忧患意识五、“道论”的意义中国哲学史课教案节选之一李维武撰写导论中国哲学的特点与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我们在这里所讲的“中国哲学史”,实际上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指在中国历史上所出现过的实际的哲学运动,另一层则是指哲学史家们通过对中国历史上的实际的哲学运动进行研究、反思与概括,而对这一运动所作的自己的叙述与书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教学模式在“中国哲学史”课程中的运

“中国哲学史”(以下简称“中哲”)课程在普通高校通常被作为选修课开设。

“中哲”课的目的在于使学习者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一个较完整的把握,为人格塑造和素养提高奠定文化和理论的积淀。

“中哲”课程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但由于课程抽象、生僻,对思维的逻辑性、思辨性要求较高,多涉及古文阅读,导致这门课程并不受欢迎。

同时,由于选修课学时限制,为了在短时间内完成课程教学任务,课堂以讲授为主,缺少与学生的讨论交流,使得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如何使“中哲”课程成为对大学生成长有帮助、学生真正喜爱的优秀课程,是任课教师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一、专题教学的特点
“专题教学”是指教师打破教材原有章、节、目的设置,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社会现实问题,有选择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形成若干专题进行深人讲授的教学方式。

专题教学改变传统照本宣科的教法,在问题意识的引导下,将理论知识与现实需要结合起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锻炼他们进行哲学式思考的能力,培养他们收集、阅读、分析资料的能力。

1.从教学内容上看,专题教学有利于知识的整合与集中。

“中哲”课程涉及范围广阔,内容庞杂。

同时,又因为选修课学时的限制,如果依据教材逐章进行讲授,各个时期、流派及代表人物都讲,容易导致每个问题都讲不透,学生学习如同走马观花,没有实际效果。

而专题教学则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通过设
置专题将相互关联的知识整合起来,突出教学重点o
2.从教学操作上看,专题教学符合选修课程的特点。

选修课是对基础课程内容的拓展与深化,是为扩大学生知识面、发展兴趣与爱好而设置的,具有专题性研究的特点。

在“中哲”课上使用专题教学,无疑契合了课程属性,使其在操作上更具可能性与必然性。

3.从教学效果上看,专题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的实际效果。

实行专题教学,可以在设计每一个专题时巧妙地把哲学理论与现实问题联系在一起。

这样,既可以赋予抽象的理论知识以更具体、更丰富的时政内容,又可以对现实问题从哲学的角度进行更深入和理性的分析,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教会他们运用哲学思维理解现实问题。

4.从教学特点上看,专题教学具有灵活性、开放性特征,能够充分发挥教师所长,做到教研相长。

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研究方向,围绕自己擅长的领域设置专题,也可以灵活地根据授课需要对专题做出调整和改变。

这一过程不但能增加备课新意,还能锻炼教师提炼教学内容、深化理论研究的能力,有效提高教师教研水平。

二、“中哲”课程专题教学模式设计
1.教学大纲设计。

我校开设的“中哲”课程共计32学时,在规定的学时内势必无法对所有知识点进行系统讲解。

因此,我们只选择基础性知识和代表性思想,以点带面,通过对重点知识的讲述将中国哲学的发展线索串联起来。

为此,我们创造性地将几部教材的内容进行整合,将教学大纲设计成“百家争鸣”、“三教并存”、“理学兴起”、“启蒙思想”、“中西论战”5部分,设计相应的15个子专题。

这会在保证课程体系完整性的同时,更加凸显
了教学的重点。

2.教学内容设计。

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设计,突出现实性和热点性。

传统哲学史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对经典文献进行解读,这对缺乏相关知识背景的学生,特别是非哲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是枯燥乏味、晦涩难懂的,这也背离了哲学的初衷。

哲学是思辨性的思维,是对现象、问题进行反思和批判,而不是对既有知识和观点做简单的重复、记诵。

所以,我们要打破教材刻板化、程式化的内容设置,让每一个专题围绕现实性或热点性问题展开,使学生不再是僵硬地接受某种固定的知识框架,而是带着问题去阅读更多的信息,并进行思考,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3.教学方法设计。

哲学课堂是一个真正需要教学相长的平台,其教学也必须通过更丰富、更灵活的方法来实现。

我们根据专题的需要,设计并尝试使用包括课堂辩论、读书会、案例分析、小
相关信息
试论情感语言节目主持人万峰、钟晓的语言特点基于园本课程开发背景下研究教师教育理念的形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护理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试析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学生价值观的引导试论高等职业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改革争议试论中职《外科护理学》的情境式教学试析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问题研究经济学和经济法基础课程融通教学小针刀治疗颈椎病疗效观察手术侧卧位适宜度的研究
等多种教学方法,受到学生的普遍好评,在提高课堂活跃性、调动学生学习参与性上,起到了切实的推动作用。

例如,在“百家争鸣”专题中,为了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儒家和墨家哲学思想的差异,我们设计出以“爱有无等差”为主题的课堂辩论。

多样
化的教学形式有助于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的单向性教学模式,有助于实现反转课堂,促进师生双向互动。

4.教学工具设计。

我们尝试在教学工具上创新,希望借助现代化工具,使“中哲”课变得更加新颖、生动。

在课堂教学上,除了传统的板书以外,多媒体教学是最重要的辅助手段。

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抬头率”,还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提供最丰富的感性背景材料,帮助学生获得对问题的直观性认识。

除此之外,我们还启用了微信教学平台,实现了教学“走下”课堂和教学日常化、时时化。

离开了课堂环境,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会更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问题更加个性化。

微信平台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还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师生间的互动。

5.课程考核体系设计。

“中哲”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其在对学生学习考核中使用闭卷考试,而死记硬脅是无法体现哲学对思维能力的要求的。

在设计课程考核这一环节时,我们摒弃了以结课考试论成败的传统办法,实施专题分次考核,将每次考核分数相加的结果作为最终课程成绩。

并且,分次考核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或布置作业,或进行小测验,或进行材料分析,或结合问题写。

这既可以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懈怠,也能够帮助教师全面掌握学生的学匀情况,从而对学生的学刁结果做出公正的评判。

三、中哲”课程实行专题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证明,专题教学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促进学生思维活跃性上具有独特优势。

同时,专题教学的学术性和专业性较之传统教法明显增强,对任课教师来讲,是促进其自身学术能力提高、激发研究热情的很好动力。

在实际操作中,
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注意。

1.对专题进行认真筛选,做到精益求精。

在内容的设置上,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有所取舍,着重把握中国哲学史的发展主线,把握好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主流思想、中国哲学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同时,专题的选择还应注重联系学生实际,多发掘学生感兴趣、有亲切感,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有所认识的话题。

此外,应注意对专题方向的把握,避免在专题内容上出现交叉和重复。

2.教师要自觉将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结合起来,做到教研相长。

专题教学要求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较高的教学能力外,还要具备开阔的眼界及高度概括和整理能力,以及敏锐的观察能力和独到的分析能力。

教师在备课时,不应约束于单一的教材中,要广泛收集资料,特别是那些新观点、新知识,将专题讲得深刻,讲得到位,讲得灵活。

另外,教师还应积极掌握现代工具,在提高教学能力的同时,注重教学的艺术性。

3.建立课程长效机制,尤其要重视对过程的控制和后期效果的反馈。

传统的教学模式养成教师“到点上课,下课走人”的习惯,课上讲完相应内容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

但在实施专题教学后,学生对专题内容的兴趣会持续,这就需要在师生之间搭建一个可以随时互动的平台,方便教师引导学生学习。

同时,学生可以借助这一平台对教学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便教师在日后的课程实践中不断地充实和完善。

4.教研室应积极创造良好的硬件设施,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满足教师备课、研究的需要。

专题教学除了需要教师投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外,还需要一个良好的教研环境做支撑。

院系、教研室应在教学资源上给予充分保障,除了有集体备课和研讨的场地,
坯应提供包括图书资料、报刊杂志、电子工具等硬件条件。

四、“中哲”课程实行专题教学的几点思考
首先,尝试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中哲”课程的资源整合,最大化地将优势资源充实到专题教学中。

专题主讲教师不应局限于本学院内部,按照内容的设计和需要,可以从院外聘请学术深厚、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某一专题的讲课任务,实现跨院系合作,整合全.校优势资源,提升专题水平。

其次,尝试将“中哲”课程的教学工作融入校人文素质基地的建设中。

借助学校影响,从校外聘请“中哲”领域有较高水平的专家、学者开办讲座,或是与学校其他职能部门合作,举办灵活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提高“中哲”课程在大学中的教育地位,在这个意义上扭转对“中哲”课程庸俗、狭溢的实用主义观点,真正发挥其在成智成人上的功能。

总之,在“中哲”课程中实行专题教学,需要组织者精心设计、认真准备,重视沟通和弓丨导。

但仍应注意的是,不论教学方式如何改革,都应紧紧围绕教书育人这一核心。

教育的目的是要让知识进入学生头脑,使学生通过学习最终实现知识与修养、书本与实践相统一的成才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