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与社会保障(对口本科)培养方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制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对口本科)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素质,掌握公共管理学和人力资源管理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通晓中外劳动和社会保障的理论与操作实务,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保障事业发展需要,毕业时能在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机构、医疗卫生机构、企业等单位从事社会保障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

1.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要求

1.1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劳动,遵纪守法。

1.2关爱社会,关心民众,有为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而奋斗的职业责任感。

1.3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社交能力。

1.4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优良作风、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5富有开拓创新精神,崇尚科学,坚持真理,勤奋踏实,追求卓越。

1.6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重视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和探索,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2.知识要求

2.1 掌握公共管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方法。

2.2掌握社会保障学的基本理论知识,熟悉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的具体业务内容。

2.3 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熟悉人力资源管理的业务流程。

2.4 了解一定的现代医学基本知识,掌握社会医疗保险的基本理论知识。

2.5 熟悉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

2.6 熟悉国际劳动与社会保障事业的历史与发展现状。

2.7 熟悉会计学基本知识。

2.8了解商业保险基本知识。

3.技能要求

3.1具有从事现代管理工作,尤其是公共部门基础管理工作所需的基本能力。

3.2具有从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管理服务等工作的基本能力。

3.3具有管理社会保障基金的基本能力,并能从事社会保险费用的征缴、管理、发放、监督等经办工作。

3.4具有在企事业单位从事招聘、培训、薪酬和绩效管理等人力资源管理基础性工作的技能。

3.5 具有从事会计和财务管理等工作的基本能力。

3.6具有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够熟练运用信息技术从事社会保障工作。

3.7具备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调查分析和实际操作的能力。

3.8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

3.9 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三、学制与学期安排、学位

学制: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标准学制4年,学习期间实行弹性学制,为3~6年。

学期安排:每学年设置2个教学学期,每个学期一般为20周,新生入学其中第一学期按15周安排教学(不含军训、入学教育2周),其余学期根据国家法定节假日的不同按17或18周安排教学。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学位

四、主干学科和核心课程

主干学科:公共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核心课程:管理学、公共管理学、社会保障概论、社会保险学、社会福利与社会救济、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医疗保险管理、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人力资源管理、薪酬管理、劳动关系、西方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社会学、会计学。

五、课程设置

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程134学分,选修课程20学分。必修课的理论总学时为1642学时,实验见习讨论和实践总学时为665学时,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为1:

0.40。

1.必修课

必修课分为五大课程群,即: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自然科学课程、管理学课程、经

济学课程、社会保障学课程。

1.1人文社会科学课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形势与政策、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国防教育(含军事理论)、就业指导与职业提高、体育、大学英语。

1.2自然科学课程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文化基础、医学概论、卫生统计学。

1.3管理学课程

管理学、公共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公共政策学、人力资源管理、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劳动关系、市场营销学、会计学、财务管理。

1.4经济学课程

西方经济学、劳动经济学、财政学。

1.5社会保障学课程

社会保障概论、社会保险学、社会保险经办实务、社会福利与社会救济、社会保障国际比较、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医疗保险管理、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社会学、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保险学原理。

2.选修课

共20学分(课程名称和学分详见附表)

选修课程分类:通识选修课6学分,限定选修课8学分、任意选修课6学分。

3.自修课

按规定修完每门课程可获得1学分,该学分可替代任意选修课程中的人文社科和艺术体育类课程学分,最多可以替代2个学分。

自修课程:逻辑学、韬略学(含六韬三略、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等内容)、文学(含中国通史、唐诗宋词、毛泽东诗词等内容)、书法(含硬笔书法练习与作品等内容)。

六、培养过程与培养模式

1.培养过程

学制4年,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2年,为基础学习阶段。此阶段主要学习思想道德修养、大学英语与体育、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医学基础等公共基础课程及专业基础课程。

第二阶段:2年,为专业学习阶段。此阶段主要学习专业课,其中0.5年为专业见习、实习及毕业论文。

2.培养模式

培养模式为学年学分制培养模式,学生按照教学进程表修读学年学分;在条件成熟时,向学分制过渡。

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指导,构建专业知识、管理能力、职业素质三个训练板块构成的动态能力培养系统,在教育过程中将产、学、研密切结合,逐步探索社会保障、人力资源管理与医学相互渗透融合,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劳动与社会保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3.培养体系与培养措施

3.1人文素质培养:通过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构建高水平的人文知识结构框架;通过加大人文社科类选修课资源库,进一步充实人文知识内容;通过第二课堂、人文素质教育讲座、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2自然科学素质培养:通过开设高等数学、计算机文化基础、医学概论等自然科学课程,为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奠定基础。

3.3专业技能培养:通过管理学、经济学、社会保障学和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良好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并具备较高的社会保障与人力资源管理相关工作技能。

3.4职业技能培养:通过会计学、统计学、市场营销学等应用型课程的开设,使学生掌握从事基础管理工作所需的基本技能。

3.5科学精神培养:开设“医学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医学文献检索、卫生统计学”等课程,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础知识;坚持本科生导师制,促进实践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使低年级大学生尽早参与科研和创新活动;指导学生撰写读书笔记、文献综述、课程论文、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通过论文写作,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参加教师科研项目、实验室开放课题等,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与创新精神。

3.6实践能力培养:通过校内实验室、校外实践基地和科技创新平台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充分利用校内实验教学资源,整合更新实验内容,创新实验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开设“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课程,使学生掌握开展社会调查的基本要领;创造条件使学生较早学生参加大学生科技实践创新活动,深入社区、医院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