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油田三次采油技术进展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庆油田三次采油技术进展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
二OO八年七月
大庆油田自开发初期就提出了开展三次采油实验研究, 1965年在萨北地区开辟了三次采油提高采收率小井距矿场试验 基地。 40多年来,三次采油技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的发展,经历了探索、创新、实践、发展的曲折过程。先后开
展了聚合物驱、三元复合驱、泡沫复合驱、胶束/聚合物驱、 水气交替注入、热力采油、微生物采油等多项矿场试验,通过
采 收 率 提 高 值
(%)
10
大庆 油田
0
2 5 10 20 30 50 70 100 200 300
采 收 率 提 高 值
(%)
15
10
采 50 收 率 40
(%)
油田
5
30
0
0.2
0.4
0.6
0.8
原油粘度(厘泊)
变异系数,VK
评价指标、方法逐步完善
评价方法 逐步健全
常规手段
布氏粘度计等
稳定性\传导性
660
25.3 123 12.89
640
24.4 126 14.23
559
17.9 91 9.84
4、聚合物驱工业化推广应用
1995年开始了聚合物驱工业化应用
截至2007年:
工业化区块已达: 动用面积: 动用地质储量: 总井数: 累注聚合物干粉: 累积生产原油: 累计增油: 聚合物干粉用量: 区块产油: 41个 368.35 平方公里 7.734亿吨 8238口 76.13万吨 1.008亿吨 5995.3万吨 10.26万吨 926.7万吨
年 产 油
(万吨)
一次井
基础井
大庆油田产量构成
2007 时间(年)
目 录
一、大庆油田聚合物驱油技术 二、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油技术
一、大庆油田聚合物驱油技术
(一)聚合物驱油技术发展历程
大庆油田开发初期,就着手研究聚合物驱油提高 原油采收率技术,先后经历了室内研究、先导性矿场 试验、工业性矿场试验、工业化推广应用四个阶段
喇南一区聚合物驱试验区井位图
6-34 5-P3455 5-P342 5-P3425 5-35 6-J3555 5-P3555
北1-7-P25
7-P34 6-P3455 6-P342 6-P3425 7-35
注入井
6-P3555 6-P352 6-P3525
采出井
5-P352
生产井 注入井
5-36
5-P3525 6-36
高分子量聚合物前置段塞技术
通过在聚驱前加入分子量相对较高的高分子聚合物前置段塞, 可以有效地起到聚驱前调整吸水剖面、扩大波及体积的作用,从而 进一步提高聚合物驱采收率。
16
采 收 率 提 高 值 (%)
15 14 13 12 11 10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水驱采出程度
30 20 0.4
有 0.15 效 驱 动 0.1 压 力 0.05 梯 度 (MPa)
0 0 200 400
100
注 采 井 距 (m)
压力梯度
0 600 800 1000
渗透率(10-3μm2)
聚驱控制程度对聚驱效果的影响
聚合物驱注采井距工程设计图版
研究确定了不同类型油层的井网井距
7-36
西丁3-P7
针对先导性矿场试验 中井距小、中心井少的问 题, 1991 年在三个区块开 展大井距、多井组聚合物 驱油工业性矿场试验
试 验
区
北一断西 葡I1-4 3.13 632 五点法 250 25 36
喇南一区 葡I1-2 1.45 323 五点法 212 16 25
喇南二区 葡I1-2 2.09 449 行 列 300 9 26
单层试验区
注采井距(米) 开采层位 聚合物用量(mg/L•PV) 含水下降幅度 (%) 吨聚合物增油量 (吨) 提高采收率(%)
双层试验区
3、聚合物驱工业性矿场试验
北一断西聚合物驱试验区井位图
5-34
北1-4-P23 北1-丁5-P23 北1-丁5-P25 北1-丁6-P121 北1-6-P22 北1-6-P24 北1-7-P121 中1-25 中1-P28 西丁2-P6 西丁2-P103 西2-P5 北1-6-P28 北1-5-30 北1-丁4P25 北1-4-P24
明确了聚驱井网控制程度大于75%以上,中心井
区大于80%的技术界限
注采压差
0.2 23MPa 20MPa 300 17MPa 200 400
70
采 60 出 程 50 度 40 (%) 提高采收率 聚驱采出程度
10 8 6 4 2 0 0.6 0.8 1.0
聚驱控制程度(%) 采 收 率 提 高 值 (%)
大量研究和对比筛选,确定了聚合物驱和三元复合驱为主导技
术。 经过“八五”到“十五”期间的刻苦攻关、自主超前研究, 逐步走向成熟,聚合物驱油技术于1995年开始推广应用;三元 复合驱技术2007年进入工业化。
三次采油在油田高产稳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5529 5030 5150 5562 5600 5300 4495 4170
506 北2-6-50 502
501
505
503 504
试验区井位图
在小井距试验和聚合物驱油机理研究取得重要突 破的基础上, 1989年,开展了中区西部单、双层聚合 物驱先导性矿场试验,为工业性试验提供了实践依据
试 验 区 单层 106 葡I1-4 504 24.6 177 14.0 双层 106 萨II1-3 葡I1-4 491 20.7 151 11.6
南一区 东块
已注聚区块 空白水驱区块 二类注聚区块
三次采油已由一类油层向二、三类油层转变,一类 聚驱向聚驱后转变,聚驱向复合驱的转变
北部一类
南部一类油层
二类
三类
(二)聚合物驱集成配套技术 1、油藏工程技术
(1)三次采油数值模拟技术 在消化引进软件的基础上,结合油田实际需要,研制了
聚合物调驱数值模拟软件
•地质和油层发肓状况认识 •对水淹状况和剩余油分布 规律的认识
聚合物驱井网部署
•不同井距井网条件下聚驱 效果分析
注采井注采能力分析
•聚合物驱井网方案优化
方案实施要求
•日常生产资料的录取
聚合物驱注入参数的优选
•聚合物分子量的选择 •聚合物用量的选择 •聚合物溶液浓度的选择 •注入速度的选择
•日常管理
聚合物驱油方案设计
演变 模型
国外引进
“七五”初期
改进提高
“七五”“八五”
自主研发
2003-现在
VIP-UT/CHEM
模 型
POLYMER 模 型
POLYGEL 模 型
特点
计算速度慢稳定性差 IMPES解法 单一分子量聚合物驱
改进算法提高计算速度 顺序隐式解法 单一分子量聚合物驱
单一分子量聚合物驱 多种分子量聚合物驱 调剖 聚合物溶液弹性驱油
类型识别
常规聚合物 分子量、水解度等分子指标 理化性能 粘 度、不溶物等溶液指标 功能聚合物 特性指标 微观性能
抗盐粘度保留率 膜率粘损率 拉伸断裂时间 重均分子量及其分布 分子回旋半径及分布 三大粘度
剪切粘度 拉伸粘度 界面粘度
质量控制
品种优选
孔喉半径匹配关系
机理研究
粘弹性能
提高驱油效率能力
弹性指标
弹性模量
法向应力
传导性能
应用性能
压力梯度 滞留量 化学稳定性 剪切稳定性
注 入 参 数 优 化
稳定性能
工作粘度模拟
2、聚合物驱先导性矿场试验 小井距特高含水期注聚合物矿场试验
试验时间:1972年 井 网:四点法 井 距:75米 用量:240mg/L· PV 分子量:300—500万 浓度:1000mg/L 提高采收率5.1个百分点 油井含水由 99% 最低降到60.4%
预测预测含水
聚驱采出程度
聚驱含水
聚驱增加值
预测水驱采出程度
采 60 出 50 程 度 40 (%)
30 20
日产油量(吨)
0.2
0.4
0.6
0.8
1.0
注入孔隙体积倍数
注入孔隙体积倍数
试验区效果
试验区 北一断西 喇南一区 喇南二区
聚合物用量(mg/L•PV)
含水下降最大幅度 (%) 每吨聚合物增油量 (吨) 提高原油采收率(%)
渗 0.1 透 4 率 0.1
(达西2 ) 0.1 0 0.0 8 0.0 0 6
计算结果回归
实测堵塞
200 400 600 800 1000 1200
14
聚合物分子量(万)
采收率提高值与聚合物用量的关系
0.0 4 0.0 2 0.0 0
聚合物分子量与油层的匹配关系
③高分子量聚合物应用技术
通过开展聚合物性能以及与储层匹配关系研究,提出了应用高分 子量聚合物改善聚驱效果,高分子量聚合物具有更好的增粘性、更大 的残余阻力系数、更高的粘弹性。并形成了高分子前置聚合物段塞、 污水、清水配制高分子聚合物应用技术。
与国外商用软件对比,大庆油田聚合物驱模型实现了多 种分子量和弹性提高驱油效率的模拟
模型
大庆模型
(大庆油田)
物质运移过程
对流 弥散 扩散 对流 弥散 扩散 对流 对流 弥散 扩散 对流
聚合物驱
单一分子量 多种分子量
UTCHEM (德克萨斯大学) Eclipse
(斯伦贝谢公司)
单一分子量 单一分子量 单一分子量 单一分子量 两种分子量
STARS
(CMG公司)
VIP-Polymer
(兰德马克公司)
三次采油数值模拟软件应用情况
应用领域 应用方面
聚合物驱 三元复合驱 泡沫复合驱 调剖
机理研究 方案优化 跟踪调整 效果评价
(2)聚合物驱方案优化设计
油层描述及水淹特点
先高后低
先低后高
16 采 收 12 率 提 8 高 值 4 (%) 0 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高分子量聚合物用量比例(%)
聚合物分子量(万)
不同高分子量聚合物用量比例对驱油效果的影响
聚合物分子量与采收率提高值的关系
污水配制超高分子量聚合物驱技术 在聚合物驱工业化推广应用中,采用清水配制聚合物,出 现了清水供应难以满足需要和污水外排等问题,为此,开展了 污水配制超高分子量聚合物驱技术研究,在保证聚驱效果的前 提下解决了污水利用问题。
室内 研究
先导性 矿场 试验
工业性 矿场 试验
工业化 推广
1970年
1972年
1991年
1995年
1、聚合物驱室内实验研究 室内研究认为,大庆油田油藏条件适合聚合物 驱油,主要表现在:油层温度低、地层水矿化度低、 原油粘度和油层渗透率非均质性恰好处在聚驱效果最 佳的范围内
20
20
60
采收率增值 聚合物驱 水驱 大庆
SI
SII
二类油层井距 150~175m
SIII PI PII
一类油层井距 200~250m
G
三类油层井距 100~120m
图 例 一类油层 二类油层 三类油层 表外
②形成了以聚合物分子量、注入浓度、聚合物用量、 注入速度为主要内容的注入参数优化技术
用量的确定
0.1 8 0.1 6
分子量的选择
实测未堵塞
试验层位 面积(平方公里) 地质储量(万吨) 井 网 注采井距(米) 注入井(口) 采出井(口)
北一区断西聚驱工业性试验效果
聚合物驱效果对比曲线
100 80
中心井聚合物驱开采曲线
1000 800 600 400 200 0 0.0 0.2 0.4 0.6 0.8 1.0
70
综 合 含 水 (%)
90 80 70 60 50 40 0.0
100 90
94.2 93.8 93.2 93.6 93.2 87.3 92.6 90.5 82.4 87.9 78.7 84.5 80.8 76.2 74.7 70.2 64.4 68.1
对比区 试验区
74.2 70 68.3 65.2 71.4 74.7 71.9 68 75.6
•聚合物驱油、水井配产 配注方案
•聚合物驱油方案
聚合物驱开采指标预测结果
•地质模型的建立 •水驱开发效果预测 •聚合物驱开发效果预测
聚合物驱注采方式的确定
•注入段塞组合方式的确定 •深度调剖注入段塞的确定 •分层注聚井的确定
①建立了聚驱控制程度概念,优化了不同类型油层井 网井距
聚驱控制程度:在一定聚合物分子量条件下以聚合物溶 液可波及的油层孔隙体积占油层总孔隙 体积的百分比
厌氧工作平台 长管添砂模型
粘弹性评价
扩展、拉伸、 界面流变仪联用
分子识别
红外、 扫描电镜
微观形态 研究
GPC+多角激光
测试指标 逐步完善 应用范围 逐步扩大
11项理化 性能评价指标
应用性能 评价指标
新型聚合物 特性指标
中分子聚合物 清水配注
超高分聚合物 污水配注
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聚合物
中低渗透层 污水配注
聚 合 物 驱 室 内 评 价 技 术
V聚 η聚 = --------- 100% V总 V聚 = [(S聚i · H聚i · Φ)]
j=1 i=1 m n m n
S聚 H聚 η聚 = ------ -----S总 H总
考虑井网对油层的控制程度 考虑聚合物不可及孔隙体积
V总 = [(S总i · H总i · Φ)]
j=1 i=1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
二OO八年七月
大庆油田自开发初期就提出了开展三次采油实验研究, 1965年在萨北地区开辟了三次采油提高采收率小井距矿场试验 基地。 40多年来,三次采油技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的发展,经历了探索、创新、实践、发展的曲折过程。先后开
展了聚合物驱、三元复合驱、泡沫复合驱、胶束/聚合物驱、 水气交替注入、热力采油、微生物采油等多项矿场试验,通过
采 收 率 提 高 值
(%)
10
大庆 油田
0
2 5 10 20 30 50 70 100 200 300
采 收 率 提 高 值
(%)
15
10
采 50 收 率 40
(%)
油田
5
30
0
0.2
0.4
0.6
0.8
原油粘度(厘泊)
变异系数,VK
评价指标、方法逐步完善
评价方法 逐步健全
常规手段
布氏粘度计等
稳定性\传导性
660
25.3 123 12.89
640
24.4 126 14.23
559
17.9 91 9.84
4、聚合物驱工业化推广应用
1995年开始了聚合物驱工业化应用
截至2007年:
工业化区块已达: 动用面积: 动用地质储量: 总井数: 累注聚合物干粉: 累积生产原油: 累计增油: 聚合物干粉用量: 区块产油: 41个 368.35 平方公里 7.734亿吨 8238口 76.13万吨 1.008亿吨 5995.3万吨 10.26万吨 926.7万吨
年 产 油
(万吨)
一次井
基础井
大庆油田产量构成
2007 时间(年)
目 录
一、大庆油田聚合物驱油技术 二、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油技术
一、大庆油田聚合物驱油技术
(一)聚合物驱油技术发展历程
大庆油田开发初期,就着手研究聚合物驱油提高 原油采收率技术,先后经历了室内研究、先导性矿场 试验、工业性矿场试验、工业化推广应用四个阶段
喇南一区聚合物驱试验区井位图
6-34 5-P3455 5-P342 5-P3425 5-35 6-J3555 5-P3555
北1-7-P25
7-P34 6-P3455 6-P342 6-P3425 7-35
注入井
6-P3555 6-P352 6-P3525
采出井
5-P352
生产井 注入井
5-36
5-P3525 6-36
高分子量聚合物前置段塞技术
通过在聚驱前加入分子量相对较高的高分子聚合物前置段塞, 可以有效地起到聚驱前调整吸水剖面、扩大波及体积的作用,从而 进一步提高聚合物驱采收率。
16
采 收 率 提 高 值 (%)
15 14 13 12 11 10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水驱采出程度
30 20 0.4
有 0.15 效 驱 动 0.1 压 力 0.05 梯 度 (MPa)
0 0 200 400
100
注 采 井 距 (m)
压力梯度
0 600 800 1000
渗透率(10-3μm2)
聚驱控制程度对聚驱效果的影响
聚合物驱注采井距工程设计图版
研究确定了不同类型油层的井网井距
7-36
西丁3-P7
针对先导性矿场试验 中井距小、中心井少的问 题, 1991 年在三个区块开 展大井距、多井组聚合物 驱油工业性矿场试验
试 验
区
北一断西 葡I1-4 3.13 632 五点法 250 25 36
喇南一区 葡I1-2 1.45 323 五点法 212 16 25
喇南二区 葡I1-2 2.09 449 行 列 300 9 26
单层试验区
注采井距(米) 开采层位 聚合物用量(mg/L•PV) 含水下降幅度 (%) 吨聚合物增油量 (吨) 提高采收率(%)
双层试验区
3、聚合物驱工业性矿场试验
北一断西聚合物驱试验区井位图
5-34
北1-4-P23 北1-丁5-P23 北1-丁5-P25 北1-丁6-P121 北1-6-P22 北1-6-P24 北1-7-P121 中1-25 中1-P28 西丁2-P6 西丁2-P103 西2-P5 北1-6-P28 北1-5-30 北1-丁4P25 北1-4-P24
明确了聚驱井网控制程度大于75%以上,中心井
区大于80%的技术界限
注采压差
0.2 23MPa 20MPa 300 17MPa 200 400
70
采 60 出 程 50 度 40 (%) 提高采收率 聚驱采出程度
10 8 6 4 2 0 0.6 0.8 1.0
聚驱控制程度(%) 采 收 率 提 高 值 (%)
大量研究和对比筛选,确定了聚合物驱和三元复合驱为主导技
术。 经过“八五”到“十五”期间的刻苦攻关、自主超前研究, 逐步走向成熟,聚合物驱油技术于1995年开始推广应用;三元 复合驱技术2007年进入工业化。
三次采油在油田高产稳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5529 5030 5150 5562 5600 5300 4495 4170
506 北2-6-50 502
501
505
503 504
试验区井位图
在小井距试验和聚合物驱油机理研究取得重要突 破的基础上, 1989年,开展了中区西部单、双层聚合 物驱先导性矿场试验,为工业性试验提供了实践依据
试 验 区 单层 106 葡I1-4 504 24.6 177 14.0 双层 106 萨II1-3 葡I1-4 491 20.7 151 11.6
南一区 东块
已注聚区块 空白水驱区块 二类注聚区块
三次采油已由一类油层向二、三类油层转变,一类 聚驱向聚驱后转变,聚驱向复合驱的转变
北部一类
南部一类油层
二类
三类
(二)聚合物驱集成配套技术 1、油藏工程技术
(1)三次采油数值模拟技术 在消化引进软件的基础上,结合油田实际需要,研制了
聚合物调驱数值模拟软件
•地质和油层发肓状况认识 •对水淹状况和剩余油分布 规律的认识
聚合物驱井网部署
•不同井距井网条件下聚驱 效果分析
注采井注采能力分析
•聚合物驱井网方案优化
方案实施要求
•日常生产资料的录取
聚合物驱注入参数的优选
•聚合物分子量的选择 •聚合物用量的选择 •聚合物溶液浓度的选择 •注入速度的选择
•日常管理
聚合物驱油方案设计
演变 模型
国外引进
“七五”初期
改进提高
“七五”“八五”
自主研发
2003-现在
VIP-UT/CHEM
模 型
POLYMER 模 型
POLYGEL 模 型
特点
计算速度慢稳定性差 IMPES解法 单一分子量聚合物驱
改进算法提高计算速度 顺序隐式解法 单一分子量聚合物驱
单一分子量聚合物驱 多种分子量聚合物驱 调剖 聚合物溶液弹性驱油
类型识别
常规聚合物 分子量、水解度等分子指标 理化性能 粘 度、不溶物等溶液指标 功能聚合物 特性指标 微观性能
抗盐粘度保留率 膜率粘损率 拉伸断裂时间 重均分子量及其分布 分子回旋半径及分布 三大粘度
剪切粘度 拉伸粘度 界面粘度
质量控制
品种优选
孔喉半径匹配关系
机理研究
粘弹性能
提高驱油效率能力
弹性指标
弹性模量
法向应力
传导性能
应用性能
压力梯度 滞留量 化学稳定性 剪切稳定性
注 入 参 数 优 化
稳定性能
工作粘度模拟
2、聚合物驱先导性矿场试验 小井距特高含水期注聚合物矿场试验
试验时间:1972年 井 网:四点法 井 距:75米 用量:240mg/L· PV 分子量:300—500万 浓度:1000mg/L 提高采收率5.1个百分点 油井含水由 99% 最低降到60.4%
预测预测含水
聚驱采出程度
聚驱含水
聚驱增加值
预测水驱采出程度
采 60 出 50 程 度 40 (%)
30 20
日产油量(吨)
0.2
0.4
0.6
0.8
1.0
注入孔隙体积倍数
注入孔隙体积倍数
试验区效果
试验区 北一断西 喇南一区 喇南二区
聚合物用量(mg/L•PV)
含水下降最大幅度 (%) 每吨聚合物增油量 (吨) 提高原油采收率(%)
渗 0.1 透 4 率 0.1
(达西2 ) 0.1 0 0.0 8 0.0 0 6
计算结果回归
实测堵塞
200 400 600 800 1000 1200
14
聚合物分子量(万)
采收率提高值与聚合物用量的关系
0.0 4 0.0 2 0.0 0
聚合物分子量与油层的匹配关系
③高分子量聚合物应用技术
通过开展聚合物性能以及与储层匹配关系研究,提出了应用高分 子量聚合物改善聚驱效果,高分子量聚合物具有更好的增粘性、更大 的残余阻力系数、更高的粘弹性。并形成了高分子前置聚合物段塞、 污水、清水配制高分子聚合物应用技术。
与国外商用软件对比,大庆油田聚合物驱模型实现了多 种分子量和弹性提高驱油效率的模拟
模型
大庆模型
(大庆油田)
物质运移过程
对流 弥散 扩散 对流 弥散 扩散 对流 对流 弥散 扩散 对流
聚合物驱
单一分子量 多种分子量
UTCHEM (德克萨斯大学) Eclipse
(斯伦贝谢公司)
单一分子量 单一分子量 单一分子量 单一分子量 两种分子量
STARS
(CMG公司)
VIP-Polymer
(兰德马克公司)
三次采油数值模拟软件应用情况
应用领域 应用方面
聚合物驱 三元复合驱 泡沫复合驱 调剖
机理研究 方案优化 跟踪调整 效果评价
(2)聚合物驱方案优化设计
油层描述及水淹特点
先高后低
先低后高
16 采 收 12 率 提 8 高 值 4 (%) 0 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高分子量聚合物用量比例(%)
聚合物分子量(万)
不同高分子量聚合物用量比例对驱油效果的影响
聚合物分子量与采收率提高值的关系
污水配制超高分子量聚合物驱技术 在聚合物驱工业化推广应用中,采用清水配制聚合物,出 现了清水供应难以满足需要和污水外排等问题,为此,开展了 污水配制超高分子量聚合物驱技术研究,在保证聚驱效果的前 提下解决了污水利用问题。
室内 研究
先导性 矿场 试验
工业性 矿场 试验
工业化 推广
1970年
1972年
1991年
1995年
1、聚合物驱室内实验研究 室内研究认为,大庆油田油藏条件适合聚合物 驱油,主要表现在:油层温度低、地层水矿化度低、 原油粘度和油层渗透率非均质性恰好处在聚驱效果最 佳的范围内
20
20
60
采收率增值 聚合物驱 水驱 大庆
SI
SII
二类油层井距 150~175m
SIII PI PII
一类油层井距 200~250m
G
三类油层井距 100~120m
图 例 一类油层 二类油层 三类油层 表外
②形成了以聚合物分子量、注入浓度、聚合物用量、 注入速度为主要内容的注入参数优化技术
用量的确定
0.1 8 0.1 6
分子量的选择
实测未堵塞
试验层位 面积(平方公里) 地质储量(万吨) 井 网 注采井距(米) 注入井(口) 采出井(口)
北一区断西聚驱工业性试验效果
聚合物驱效果对比曲线
100 80
中心井聚合物驱开采曲线
1000 800 600 400 200 0 0.0 0.2 0.4 0.6 0.8 1.0
70
综 合 含 水 (%)
90 80 70 60 50 40 0.0
100 90
94.2 93.8 93.2 93.6 93.2 87.3 92.6 90.5 82.4 87.9 78.7 84.5 80.8 76.2 74.7 70.2 64.4 68.1
对比区 试验区
74.2 70 68.3 65.2 71.4 74.7 71.9 68 75.6
•聚合物驱油、水井配产 配注方案
•聚合物驱油方案
聚合物驱开采指标预测结果
•地质模型的建立 •水驱开发效果预测 •聚合物驱开发效果预测
聚合物驱注采方式的确定
•注入段塞组合方式的确定 •深度调剖注入段塞的确定 •分层注聚井的确定
①建立了聚驱控制程度概念,优化了不同类型油层井 网井距
聚驱控制程度:在一定聚合物分子量条件下以聚合物溶 液可波及的油层孔隙体积占油层总孔隙 体积的百分比
厌氧工作平台 长管添砂模型
粘弹性评价
扩展、拉伸、 界面流变仪联用
分子识别
红外、 扫描电镜
微观形态 研究
GPC+多角激光
测试指标 逐步完善 应用范围 逐步扩大
11项理化 性能评价指标
应用性能 评价指标
新型聚合物 特性指标
中分子聚合物 清水配注
超高分聚合物 污水配注
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聚合物
中低渗透层 污水配注
聚 合 物 驱 室 内 评 价 技 术
V聚 η聚 = --------- 100% V总 V聚 = [(S聚i · H聚i · Φ)]
j=1 i=1 m n m n
S聚 H聚 η聚 = ------ -----S总 H总
考虑井网对油层的控制程度 考虑聚合物不可及孔隙体积
V总 = [(S总i · H总i · Φ)]
j=1 i=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