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新生心理状况分析及对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一新生心理状况分析及对策

【摘要】高等教育已由传统的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愈来愈多。由于社会、家庭、学校、个人等原因,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本文针对大一新生出现最多的几种心理状况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与思考,并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希冀能对大一新生的教育工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大一新生;心理;教育;引导

高等教育已由传统的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接受高等教育的人也愈来愈多。由于社会、家庭、学校、个人等原因,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作为一名高校老师,笔者能明显地感觉到学生们的心理困惑,为此,笔者曾对昭通学院自己所授班级的学生进行了一次调查。此次调查以问卷形式进行,问卷的问题是:你进入大学的第一年感受到哪些压力,试举例说明?问卷发放131份,收回131份。通过统计与归纳,以下五种情况是学生反映最多的:1)对新环境不适应;2)害怕交流;3)缺乏朋友,感受不到班级的团结与合作;4)学习生活枯燥,课外时间太多,不知怎样打发时间;5)感到失落、迷茫,对未来无明确的目标。

结合前辈的经验与自身的工作实践,笔者针对大一新生的以上五种心理状况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与思考,并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希冀能对大一新生的教育工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1 对新环境不适应

有82名同学(占总数的62.5%)表示对新环境不适应,包括对天气的不适应、对饮食的不适应、对环境感到陌生等。

这类状况主要出现新生刚入校的前一两个月,很多老师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自然就适应了新环境,不需我们去做什么。对此,笔者不这么认为。笔者认为,我们不能忽略这个问题,因为大一新生的心理还不成熟,承受力有限,如果我们不及时帮助他们,他们可能会对大学望而生畏,产生一种极端排斥的心理,即使后来自己适应了,也会有一种对大学的不满情绪。对此,笔者在第一次班会就向全班同学介绍昭通的地理及气候,并叮嘱他们一定要加紧备好御寒的床上用品及衣物,因为昭通四季并不分明,早晚温差大,“一雨便成冬”,而且风沙出奇地大,要随时注意防寒。其次,还向学生介绍昭通的饮食习惯,希望他们能入乡随俗。另外,笔者还特意请班上的几位本地学生作向导,希望能通过他们的帮助让大家尽快熟悉昭通。

通过以上努力,笔者发现,班上同学较其他班同学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要强,而且,遇上事情也愿意与老师和同学沟通,因为他们能在一个陌生的地方感受到关爱,感到不孤独,从而喜欢自己的大学生活。

2 害怕交流

有71名同学(占总数的54.1%)表示自己害怕交流,有的是因为听不懂对方说话,有的是因为民族习惯不同,有的是因为彼此观念有出入,有的是出于害羞,还有的是因为自卑。

对于听不懂对方说话的情况,笔者倡导大家都说普通话,很多同学不好意思说,笔者是教现代汉语的,笔者答应他们,定在半年之内教会大家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大大增强了同学们说普通话的信心。大学里有很多少数民族学生,他们有自己民族的文化习惯,笔者首先把班上同学的民族情况了解清楚,再向全班同学介绍,并号召大家互相尊重彼此的饮食习惯、民族风俗,减少摩擦。对于因观念不同而止于交流的,笔者引导他们学会宽容,学会接纳,因为这个社会是个多元制的社会,我们不一定能全盘接受异己文化,但一定要学会理解与尊重,只有这样,将来才能适应复杂的社会。对于因害羞或自卑而不敢交流的同学,笔者通过观察,找到他们的闪光点,用他们的闪光点去鼓励他们,并建议他们多学习一些交往技巧,增强他们主动交流的自信心。

3 缺乏朋友,感受不到班级的团结与合作

有80名同学(占总数的61%)表示中学同学之间关系单纯,大学同学人际关系复杂,真心朋友难求,而且,班级像一堆散沙,感受不到班级的团结与合作,找不到集体的归宿感。

其实,不止是大一新生,我们每一位成年人都会有这种体会,就是“人越成长越孤单”。中学时的我们,走读于学校与家庭之间,大家都拥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学习,考上理想的大学!到了大学,同学之间的目标各有不同,大家的人生观、价值观在逐渐分化,知音确实难求,但,这并不等于大学里就找不到朋友。只要我们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保持上进心,怀着一颗热忱的心,就一定会交到真心的朋友。

另外,笔者认为,积极开展班级活动,不仅有助于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还有利于促进班级的团结与合作,增强班级的凝聚力。为此,笔者曾在班上组织“中秋暨迎新晚会”、“班级男女混打篮球赛”、“班级乒乓球、羽毛球单双打比赛”、“野炊”、“春游”等活动,而且,每次活动笔者都亲自参加,让学生感受到班主任是和他们生活在一起的,全班同学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通过这一系列的班级活动,同学们的交往逐渐变得频繁而密切了,班级气氛活跃不少,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和个人荣誉感都得到增强。

4 学习生活枯燥,课外时间太多,不知怎样打发时间

有68名同学(占总数的51.9%)表示学习生活枯燥,课外时间太多,不知怎样打发时间。

大一新生的首要任务是先适应环境,完成中学到大学的平稳过渡,所以大学一年级的课程安排相对比较轻松。但是,由于大一新生长期习惯了中学紧张的学

习生活,突然面对松懈的大学生活会一时不知所措。对此,我们应当引导他们认识到大学与中学的不同:1)中学的中心任务是学习,是为考大学而奋斗,大学的中心任务也是学习,但不完全是理论知识的学习,还涉及更多方面的学习,比如生活的自理自立、品性的培养、人际交往技巧的学习、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等等,大学的目标是为将来适应社会做好准备;2)中学学习倾向于“听课为主,自学为辅”,而大学学习倾向于“自学为主,听课为辅”;3)中学教育是手把手教育,有监督,是他律,而大学教育是粗放型教育,没有监督,要自律。当同学们明白了中学与大学的不同之后,自然就知道自己尚缺什么,从而合理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学会自学、自律与自控。

5 感到失落、迷茫,对未来无明确的目标

有56名同学(占总数的42.7%)表示自己感到失落、迷茫,对未来无明确的目标。有的表明不喜欢自己的专业;有的对学校所开设的课程不感兴趣;有的表示自己很想努力,但不知该怎么努力或朝哪个方向努力。

有的同学在中学是学校、老师、家长的宠儿,但进入人才济济的大学后他们就不再显眼,不再成为老师、同学的关注对象,地位的落差让他们感到沮丧、失落。有的同学因为心理不成熟,在填报志愿时缺乏主见,师长的参考意见最终成了他们的唯一选择,进校后才发现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太大,因而感到不适应,严重的甚至产生退学与转学的心理。有的同学因为习惯了中学的“被牵着走”的学习方法,没法适应大学里“自主性”学习方法,感到压抑。有的同学意识不到大学教育的本质,狭隘地排斥重在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公共课程。还有部分同学虽有进取意识,但因环境的制约,加之缺乏科学的职业发展指导,进入大学后,不知怎么努力或盲目努力,最后变得迷茫困惑。

对此,我们应当做好以下工作:1)引导大一新生正确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找出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摆正自己的位置,合理地制定自己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2)引导大一新生明白自己专业的目标与任务,明白专业课与公共课的内在联系,明白公共课对我们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的重要性;3)加强对大一新生的职业发展指导,将成功人士的职业生涯的实例传授给学生,启迪他们树立正确地择业观,从而给自己的大学生活确定一个明确性、阶段性、系统性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燕.谈高校新生的心理保健[J].镇江高等专科学报,2003,1:64-66.

[2]程贵林.浅谈大学新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其对策[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8,3:102-103,106.

[3]罗莉.大学新生不适应性及对策浅析[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56-58.

[4]丁巍,欧阳曙.大一新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浅析[J].高教研究,201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