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的概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级高二学科地理编稿老师吉小梅
课程标题自然灾害的概述
一校林卉二校黄楠审核许秋月
一、考点突破
1. 考试说明要求
列举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并结合实例简述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运用地图说明世界主要自然灾害的地域分布
运用资料说明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2. 考核目标与要求
结合实例说出自然灾害的涵义;列举出地球四个圈层中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水文灾害、生物灾害等主要类型;
运用资料,分析某种自然灾害并归纳其特点,比较分析不同时间同一自然灾害造成的不同程度的危害及同一次自然灾害在不同地区所造成的不同程度的危害。
结合人口与城市分布图、世界主要灾害分布图说出自然灾害世界性的两大分布地带,并归纳说明自然灾害的分布具有地域性。
结合资料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3. 每个考点常出现的题型和大体分值
从考核内容上看,自然灾害的危害及表现特点经常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但当谈及自然灾害的地域分布,尤其与必修教材相关知识联系时可以出现在综合题中。但整体分值不会太多。
二、重难点提示
重点:
1. 主要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特点、成因及分布规律和危害程度差异比较
2. 明确人类活动是导致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之一
难点:
1. 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机制、发生条件和地域分布规律
2. 理解如灾害链的形成等自然灾害的特点
3. 运用资料分析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发生及加剧灾情所起的作用,并分析对自然灾害的防治措施
一、自然灾害
1. 定义:
2. 其形成需具备两个条件:
(1)自然异变为诱因;指自然动力过程或自然环境的异常变化。
(2)承受灾害的客体:即人类生命财产以及赖以生存的资源与环境。
3. 自然灾害的分类
分类主要灾害
气象灾害热带气旋、干旱、寒潮、风沙、冰雹灾害、雪灾、雾灾、风灾、雷电、低温冷害、霜冻等
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火山、地面塌陷、地裂缝海水入侵、特殊岩土地质灾害等(以岩石圈自然地质作用为主导因素形成的灾害)
海洋灾害洪涝、风暴潮、海啸、海冰、赤潮
生物灾害病害、虫害、鼠害
4. 自然灾害的特点
(1)危害严重:造成人员、财产的巨大损失
(2)区域性强:特定的自然灾害往往发生在特定的区域内,如海啸发生在沿海、地震发生在板块交接处等。
(3)突发性和渐变性:突发性影响范围相对较小但破坏性较强;渐变性累积影响大,如土地荒漠化。
(4)链发性:一种自然灾害的方式,常会诱发其他自然灾害,如地震可以诱发滑坡、海啸。
(5)群发与群聚性:
5. 灾情大小的判断
灾情——是指因灾导致的生命、财产、资源损失的情况。
灾情大小衡量标准——人类社会和自然资源的损失,如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自然资源和环境破坏等。
6. 自然灾害的危害: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破坏。
二、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
1. 自然灾害带的概念
2. 主要的两大自然灾害带
灾害带主要的自然灾害
环太平洋沿岸几百千米宽的自然灾害带火山、地震、台风、海啸、风暴潮
北纬20—50°之间的环球自然灾害带水旱、风暴潮、台风、滑坡、泥石流
3. 世界各大洲主要的自然灾害
大洲自然灾害的特点
亚洲种类齐全,主要有地震、干旱、洪涝、台风、热浪、寒潮、沙漠化、水土流失等。灾害分布广泛,灾害损失巨大。其中中国、日本、印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等国灾害频繁
欧洲类型相对较少,低温灾害特别是雪灾比较严重
非洲类型较少,以旱灾为主,旱灾引发蝗虫灾害。由于人口压力过大,引起严重的土地退化、沙漠化现象。旱灾主要分布在热带草原地区。
北美洲类型齐全,地震、龙卷风、飓风、洪涝突出,损失严重。西海岸主要为地震、火山灾害;东、南部龙卷风、飓风灾害突出;中、南部洪涝灾害严重。
南美洲类型相对较少,以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灾害为主,集中分布在西海岸的智利、哥伦比亚、秘鲁等国。
大洋洲大陆内部气象灾害较多,岛屿多火山、地震灾害。
三、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1. 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自然变异和人为影响。人为自然灾害是指在一定自然环境背景下,由人类社会活动引起的自然变异所造成的灾害。把由人为影响所产生的、但却表现为自然态的灾害,称为人为自然灾害,如过量采伐森林引起的水土流失,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陷等。
2. 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
“缩小”:经济基础雄厚、政治稳定地区,有财力和物力防灾、灾时救援迅速、灾后恢复生产生活;“放大”:经济基础弱、时局动荡、人心不稳地区,减灾不力、防灾无措。人类进入,则“放大”灾情;人类迁出,则“缩小”灾情。
3. 人类合理利用土地对灾情有“
缩小”作用
人类合理利用土地,能够改善孕灾环境和受灾体条件,从而减少灾情损失。如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等工程措施,改善植被条件,减少水土流失、荒漠化、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强度,减少灾情的损失;退田还江湖,平垸行洪,不侵占行洪区(高风险区),避免了受灾的可能;改善作物种植结构,因地制宜发展作物,可减少灾情损失。
四、知识拓展
1. 从致灾因子和受灾体两个方面分析自然灾害带的成因:
灾害带
致灾因子
受灾体特性 环太平洋沿岸几百千米宽的自然灾害带 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多海啸 热带、副热带海域→台风→风暴潮
人口集中、经济发达地区
北纬20—50°之间的环球
自然灾害带
不同气候带的边缘→水旱灾害 近热带、副热带海洋→台风→风暴潮 地势高差大,地形复杂→山地地质灾害 位于中低纬度地带,人口稠密,经济密度大
2. “灾害”与“灾情”的区别:
灾情的严重程度与自然致灾因子的强度有密切关系,但并不是严格的对应关系。灾情是对自然灾害的社会属性的度量,因为灾情还受区域开发历史、区内抗灾防灾设施、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情况等多方面条件的制约。
一个地区自然致灾因子强度波动与灾情波动有明显差异的根本原因,如:干旱和旱灾的差别,干旱区与严重旱灾区不重合。
3. 自然灾害危害程度地域差异的形成原因
能力提升类
例1 下列现象属于自然灾害的是
A. 中生代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恐龙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