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分类检索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昆虫分类学
§1 昆虫分类的基本原理
自然界中的昆虫种类繁多,要正确地识别它们,就必须根据其形态特征、地理分布、生物学特性、生态要求等加以分析归纳,找出其亲缘关系进行系统分类。

昆虫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形成了彼此间有亲缘关系和历史渊源的大小不同的自然类群。

所以,昆虫分类的任务除鉴别种类和确定名称外,还要研究昆虫种的渊源及系统发生,以探讨物种的起源、种群的形成、分布、进化与变异以及整个昆虫区系的形成、发展与演替,建立符合客观的分类系统。

在鉴定昆虫种类时,通常须按分类系统,依次(由高到低)鉴别所属阶元,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正确鉴定昆虫种类,对害虫防治和益虫的利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因为在种类繁多的昆虫中,种间差异有时是极其细微的,若稍有疏忽,就会造成失误。

此外,昆虫分类还是植物检疫、昆虫资源与区系调查、天敌昆虫的引进与利用等研究的重要基础。

一、分类的阶元:门、纲、目、科、属、种,另外还有亚门、亚纲、亚目、亚科、亚
种、总目、总科、族、亚族。

现以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Meyen)为例,表示昆虫的分类地位和阶元如下:
界(Kingdom):动物界(Animalia)
门(Phylum):节肢动门(Arthropoda)
纲(Class):昆虫纲(Insecta)
亚纲(Subclass):有翅亚纲(Pterygota)
目(Order):直翅目(Orthoptera)
亚目(Suborder):蝗亚目(Locustodea)
总科(superfamily):蝗总科(Locustoidea)
科(Family):蝗科(Locustidae)
亚科(Subfamily):蝗亚科(Locustinae)
属(Genus):飞蝗属(Locusta)
种(Species):飞蝗(migratoria)
亚种(Subspecies):东亚飞蝗(manilensis)
二、昆虫的命名和命名法规
1、学名(scientific name):用拉丁文或拉丁化的文字组成的动物名称和分类单元。

双名法(binominal nomenclature):属名、种名、命名人的姓氏或缩写,如:家蚕的命名为Bombyx mori Linne。

三名法(trinominal nomenclature):属名、种名、亚种名、命名人的姓氏或缩写,如:东亚飞蝗Lon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Meyen)。

重新组合:种错置在其他属中,更正后,原命名人的姓加括号,更正人置于后或不写。

如三化螟Tryporyza incertula(Walker),即是由原来的Schoenobius属移到了Tryporyza属的。

一种昆虫经科学工作者第1次作为新种公开发表以后,既确定为科学上发现的新种,如果没有特殊理由,不能随意更改其学名。

一种昆虫只能有一个学名,凡后人将该种昆虫定为别的学名的,按国际动物命名法规的规定,应作为“异名”(synonym)而不被采用。

同样一个学名,只能用于一种昆虫,如果用作为另一种昆虫(或动物)的名称,就成为“同名”(homonym),也不为科学界所承认。

无论是异名还是同名,后入都有权修订。

因此,科学上采用最早发表的学名,这叫做“优先权”。

优先权的最早有效期公认从林奈的《自然系统》(Systema Naturae)第十版出版的时间(即1758年1月1日)开始。

学名的写法:学名的第一个字母及人名的第一个字母要大写;排版时学名要斜体,命名人须正体;抄写时学名下要划一横线,以示与其它文字的区别。

昆虫学名中的属名,在前面已经被提到的情况下,可以略写。

例如上述的菜粉蝶东方亚种即可写作P.rapae crucivora。

2、模式标本
在发表新种时,第1次用于描述和记载新种所用的标本,叫做模式标本(type)。

在一批同种的新种标本中,选出的其中1个最为典型的标本,称为正模(holotype);另选出的1个与正模不同性别的标本,称为配模(allotype);而同时所参考的其余同种标本,统称为副模(paratype)。

模式标本是建立一个新种的物质根据,通过模式标本可以提供鉴定昆虫种类的参考标准。

在鉴定种类的过程中,如对原记载发生疑问,或记载不详尽时,若能核对模式标本,可避免误定。

因此,模式标本必须妥为保存,以供长期参考使用。

在发表新种时,必须指明模式标本存放地点,以供需要时进行查对。

模式标本是科学上的宝贵财富。

各级分类阶元都应有其模式,建立一个新属,必须同时指明据以建立该新属的一个模式种的名称。

同样,建立一个新科须同时指明其模式属。

3、分类检索表
分类检索表(identification key)是鉴定昆虫种类的工具,它广泛应用于各分类阶元的鉴定。

检索表的编制是用对比分析和归纳的方法,从不同阶元(目、科、属或种)的特征中选出比较重要、突出、明显而稳定的特征,根据它们之间的相互绝对性状,作成简短的条文,按一定的格式排列而成。

检索表的运用和编制,是昆虫分类工作重要的基础,学习和研究昆虫分类,必须熟练掌握检索表的制作和使用。

检索表的形式,常用的有双项式、单项式(连续式)和包孕式(退格式)三种,其中以前两种最为常见。

现以弹尾目、缨尾目、直翅目、鞘翅目、半翅目和同翅目等6目昆虫为例,说明检索表的制作方法。

制作双项式检索表如下:
1.无翅.......................................... (2)
有翅................................................ (3)
2.腹末有跳器………………………………… …弹尾目
腹末有1条中层丝和1对尾须…………… ……缨尾目
3.口器咀嚼式....................................... (4)
口器刺吸式....................................... (5)
4.前翅皮质,后翅膜质;后足跳跃式,或前足开掘式……………… ………… … …… ……… ……直翅目
前翅鞘翅,后翅膜质………………………… …鞘翅目
5.前翅为半鞘翅,后翅膜质;喙着生于头部前端……………………………………………………半翅目
前后翅均膜质,或前翅略加厚;喙着生于头部腹面后端……………… ……………… ……………… 同翅目
双项式检索表的特点是,每一天包含两项对应的特征,所鉴定的对象符合哪一项,就按哪一项所指示的条数继续向下检索, 直至检索到其名称为止,总条数为所含种类数减1.制作单项式检索表如下:1(4) 无翅
2(3) 腹末有跳器……………………… ……………弹尾目
3(2) 腹末有1条中层丝和1对尾须…………………缨尾目
4(1) 有翅
5(8) 口器咀嚼式
6(7) 前翅皮质,后翅膜质;后足跳跃式或前足开掘式…直翅目
7(6) 前翅鞘翅,后翅膜质……… ……………………… 鞘翅目
8(5) 口器刺吸式
9(10) 前翅为半鞘翅,后翅膜质;喙着生于头部前端…半翅目
10(9) 前后翅均膜质,或前翅略加厚;喙着生于头部腹面后端……… ……………………… …………………… … 同翅目
单项式检索表的特点是,每一条仅含一项,与其后所指示的特征向对应,所鉴定的对象若符合,就继续向下检索, 若不符合,就检索其后号中的序号.总条数为所含种类数2倍减。

第二节昆虫纲的分类系统
昆虫纲一般分为30余目,各专家有不同分法,但绝大多数相同。

目以上的分类依据:变态类型、翅的对数和有无、翅的质地、口器类型、单眼的有无和数目、足的类型、腹部的附器等。

科和科以下的分类主要依据是翅的形状、脉相、骨板状、刚毛排列方式等。

近缘种的分类主要依据是♂外生殖器。

昆虫纲分无翅亚纲、有翅亚纲、共30余目。

无翅亚纲Apterygota:原始无翅,无变态或变态极微,成虫具腹部附器,有成对针形附肢或突泡。

包括4个目:原、弹、双、缨尾目。

有翅亚纲Pterygota:有翅或后生无翅,有变态,成虫无腹部附器。

包括29个目。

§2 与林业有关的主要目及其分类概述
一、直翅目Orthoptera
中至大型昆虫。

口器咀嚼式,触角多为丝状,前翅革质、直而狭长,后翅膜质。

停息是折褶于前翅之下。

后足一般发达善跳跃,蝼蛄则后足不发达,前足特化为开掘足,渐变态。

如蝗虫、蟋蟀、蝼蛄等。

(一) 头部
多数种类为下口式,少数穴居种类为前口式。

上颚发达,强大而坚硬。

复眼大而突出,单眼一般2—3个,无翅种类缺单眼。

多数种类触角丝状,有的长于身体,有的较短;少数种类触角为剑状或棒状。

(二) 胸部
前胸特别发达,背板呈马鞍形,中、后胸愈合。

前翅覆翅;后翅膜质,折扇状纵褶于前翅下。

有些种类的翅退化成鳞片状。

有的前翅较宽,雄性在肘—臀脉区特化成发音构造,两前翅相互磨擦发音(如螽斯、蟋蟀、蝼蛄等)。

前足特化成开掘足(如蝼蛄),或后足形成跳跃足(如蝗虫、蟋蟀、螽斯)。

(三) 腹部
腹部一般ll节,具尾须l对,短而不分节或长丝状。

雌虫产卵器一般很发达,仅蝼蛄等无特化的产卵器。

多数种类雄虫常具发音器,以前后翅相互磨擦发音(音锉和刮器),或以后足腿节内侧的音齿与前翅相互磨擦发音。

能发音的种类常具听器,螽斯、蟋蟀、蝼蛄等的听器位于前足胫节基部,或显露,或呈狭缝形;蝗虫类的听器位于腹部第1节的两侧,近似月牙形。

(四)生物学特性:
渐变态。

卵生,雌虫产卵于土内或土表,有的产在植物组织内。

螽斯、蟋蟀等的卵为散产,蝗虫则多产于卵囊内。

卵囊是雌虫附腺的分泌物硬化而成,常杂有土粒等。

本目昆虫多数为植食性,少数为肉食性,如螽斯科的一些种。

本目分三个亚目,12个总科和26个科,全世界已知近3万种,中国已知1000余种。

很多种类是农业上的重要害虫。

1、蝗科Acrididae:触角短,一般丝状。

三对足跗节式3—3—3。

多数种类具翅两对,雄虫能以后足腿节摩擦前翅而发音,雌虫听器在第一腹节两侧,如东亚飞蝗。

2、螽斯科Tettigouridae:触角至少与身体等长,跗节式4—4—4,听器在前足胫节上,产卵器刀状或剑状。

如绿螽斯。

3、蝼蛄科Grhllotapidae:触角短,跗节式3—3—3,前足为开掘足。

听器在前足胫节上。

前翅短,后翅似褶,产卵器不外露,如华北蝼蛄。

4、蟋蟀科Gryllidae:触角比身体长,后足适于跳跃,跗节式3—3—3,产卵器细长。

听器在前足胫节上,如大蟋蟀。

二、缨翅目Thysanoptera
本目昆虫通称蓟马,微小种类,一般体长只有1-2mm,触角6-10节,口器为锉吸式,翅膜质狭长,翅脉退化,翅缘具密而长的缨状缘毛。

跗节1-2节,有1-2爪,足端生一可突出的端泡,如烟蓟马、桑蓟马。

三、半翅目Hemiptera
通称蝽象,体小至中型,大都扁平,触角丝状,3-5节,单眼2个或无,口器刺吸式,从头的前方向向后伸出。

前胸大型,中胸小盾片发达,前翅基部加厚或革质,端部膜质,称为半鞘翅。

身体腹面常有臭腺。

(一)头部
头部多呈三角形或五角形,口器刺吸式,后口式,喙管通常3—4节,喙基部从头的前方伸出(与同翅目不同)。

触角4—5节,多为丝状。

复眼发达;单眼2个。

少数种类无单眼。

(二)胸部
前胸背板发达,通常呈六角形;有的呈长颈状,两侧突出成角状。

中胸小盾片发达,通常呈三角形,或有半圆形与舌形者,有的种类特别发达,可将整个腹部盖住。

通常有翅两对,前翅基部加厚成革质,端部为膜质,故称为半鞘翅。

革质部又常分为革片、爪片、缘片和楔片;膜质部分称为膜片,后翅膜质。

跗节3节,偶有2节或l节者,具2爪。

多数种类有臭腺,中、后胸各具气门l对。

(三)腹部
腹部通常10节。

无尾须。

第l一8节的腹侧面各具气门1对,水生种类或具呼吸管。

雌性生殖孔开口于第8腹节,产卵器由两对产卵瓣组成,缺第3产卵瓣。

(四)生物学特征
卵单粒或成块,产于寄主体表、组织内或土中,负子蝽将卵产在雄虫体背。

多数种类1年发生1代,以成虫越冬,少数种类1年发生多代。

以卵越冬。

变态为渐变态。

本目绝大多数为植食性昆虫,但猎蝽、姬猎蝽、花蝽等科为肉食性,是一类重要的害虫天敌。

1、盲蝽科Miridae:触角4节,无单眼,喙4节,前翅分为革片、爪片、锲片及膜质部,在膜质部有1-2个翅室,其余翅脉消失。

2、猎蝽科Reduriidae:中至大型,喙坚强,仅3节,其基部不紧贴头下,弯曲成弧形,触角4节或4节以上。

跗节常3节,缺爪间突。

3、网蝽科Tingidae:小型种类,体扁,缺单眼。

触角4节,第3节最长,第4节膨大。

喙4节。

背板向后延伸盖住小盾片,前胸背板及前翅全部呈网状花纹。

跗节2节。

如梨网蝽。

4、蝽科Pentatomidae:小至大型,触角5节,少数4节,通常有2单眼,喙4节,小盾片通常呈三角形,较大,至少超过爪片的长度。

跗节2-3节,膜区上有许多纵脉,多从一基横脉分出。

5、缘蝽科Coreidae:体狭长,两侧缘平行。

触角4节,喙4节,中胸小盾片小,
前翅膜区上从一基横脉上分出多条分叉的脉。

6、猎蝽科Reduriidae:体中型,触角4节,喙3节基部弯曲。

膜片基部有2个翅室,伸出两条纵脉。

均肉食性,捕食害虫。

7、长蝽科Lygaeoidea:小至中形,体狭长。

触角4节,着生在头部侧下方。

喙4节,有单眼。

前翅革质区无楔片,膜质区仅具4—5条简单的纵脉。

足跗节3节。

大多数种类植食性。

四、同翅目Homoptera
体微小至中型,触角刚毛状或丝状,口器质地一致,同为膜质或革质,休止时呈屋脊状盖于体背,也有无翅的。

除粉虱雄虫经蛹期外,均为渐变态。

同翅目一般分为2个亚目:
头喙亚目:喙着生在头的后方,着生点在前足基节之前
胸喙亚目 :喙着生在前足基节之间。

我国目前多采用5个亚目的分类系统(周尧,1964,1980),其中蝉亚目相当于头喙亚目,其余4个亚目都是胸喙亚目分出来的。

(一) 头部
口器刺吸式,喙基部自头部后下方或近前足基节间伸出,喙3—4节,少数种类喙短,仅1或2节(蚧) 。

触角刚毛状,或丝状。

复眼发达或退化,有翅种类有单眼2或3个,无翅种类缺单眼。

(二) 胸部
前胸背板形状变异较大,角蝉前胸背板向后延长或形成各种形状的角状突起。

中胸发达,前翅质地相同,膜质或革质,后翅膜质。

有长翅型和短翅型(飞虱),有无翅型和有翅型(蚜虫),雌虫无翅、雄虫有翅(蚧)。

翅脉变异较大,翅脉发达(如蝉),或翅脉简化(蚜虫、粉虱、木虱、雄蚧等)。

胸足一般较发达,有些种类后足胫节具刺或距,善跳。

跗节2或3节,偶有l节或退化者。

(三) 腹部
腹部常见8一ll节。

有些种类基部两侧具发音器(如蝉),有的在某些腹节上具有瘤突腹管及蜡腺等。

产卵器通常较发达,并可将卵产于植物组织内;有的无特化的产卵器。

(四)生物学
渐变态,少数种类为过渐变态(粉虱和雄蚧)。

繁殖力强,多数种类年发生世代多。

雌虫产卵部位因种类不同,用产卵器切裂寄主植物,产卵其中或卵产于寄主表面。

有两性生殖、孤雌生殖及有性与无性交替生殖等。

卵生或卵胎生。

几乎全部为植食性种类,被害处呈黄白色斑点或刺激植物畸形生长,形成虫瘿。

有些种类如叶蝉、飞虱、蚜虫等,还能传播多种植物病毒病,造成更大的间接为害。

蚧和蚜虫等排泄“蜜露”,可导致煤烟病,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

具蜡腺的种类,可分泌蜡粉、蜡丝于虫体背面,或形成介壳,以保护虫体,给药剂防治带来一定困难。

有的飞虱有远距离迁飞的习性,以扩大分布和为害。

1、蝉科Cicadidae:体中至大型,复眼大,单眼3个,排列呈三角形,触角短,7节,刚毛
状,前后翅均为膜质,刺吸式口器。

2、叶蝉科Cicadellidae:体小至中型,单眼2个,触角短鬃状,足跗节3节,胫节有刺两列。

3、木虱科Psyllidae:体细小,形似蝉,触角常10节,末节具刚毛2根,单眼3个,跗节2接,善跳跃,翅膜质透明。

如梨木虱。

4、粉虱科Aleyrodida e:成虫体纤弱而小。

体及翅上常有粉状物,触角7节,跗节2节,喙3节。

翅纤弱而较宽阔,,翅脉简单,具1-2纵脉。

5、蚜科Aphididae:体细小,柔软,触角长,通常6节,第3-6节基部常有圆形或椭圆形的感觉圈,跗节2节,多数蚜虫腹部第6节背面有一对“腹管”。

6、蚧科Coccidae:体小,雌雄异形。

雄虫体长形,触角长,念珠状,单眼很多,头侧和背腹面都有,口器退化不取食,跗节1节,有1对前翅,翅脉简单,后翅特化为小钩状,雌虫一般圆形或椭圆形无翅,有发达的细长口针,初龄若虫能活动可分散或传播,一般蜕皮1-2次后即丧失触角和足,固定不动并分泌蜡质介壳。

卵产于雌虫的体后腹下、介壳下或蜡质囊内。

五、鞘翅目Coleoptera
本目是昆虫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目,通称“甲虫”,体壁坚硬,前翅特化成角质,称鞘翅,后翅膜质,静止时折叠于前翅下,口器咀嚼式,全变态。

(一)头部
头壳坚硬,头式一般为前口式或下口式。

象甲类的额与头顶向前极度延伸,形成象鼻状的“喙”,口器生于喙端。

触角有丝状、棒状、锯齿状、彬齿状、念珠状、鳃叶状和膝状等,一般11节,少数1—6节。

复眼通常发达,圆形、椭圆形或肾形,有的退化或消失,多无单眼。

上唇发达,有的隐藏于唇基下或消失,上颚多发达。

(二)胸部
前胸发达,能活动,前胸背板自成一骨片,背板与侧板间在肉食亚目中有明显的缝分开,而多食亚目则两者愈合 (背侧沟的有无) 。

前胸腹板为一骨片,其上有1对前足基节窝,该基节窝后缘若被骨片环绕,即称为“闭式”,反之则称为“开式”,此特征常用于分类。

中、后胸愈合,中胸小盾片三角形,常露出鞘翅基部之间,中、后胸背板的其余部分为鞘翅所覆盖。

中、后胸基节窝的形式,也常作为分类依据。

前翅由于角质化,后翅膜质,是飞翔的主要器官。

3对足跗节的数目按前、中、后足顺序排列,称为跗节式,通常是分类的重要特征。

如5—5—5则表示前、中、后足跗节均为5节;5—5—4则表示前、中足跗节为5节,后足为4节等。

跗节的着生情况通常有两类,一种是跗节5节时,第4跗节甚小并隐于第3跗节之间,称为隐5节或伪4节;另一种是跗节4节时,第3跗节甚小并隐于第2跗节中间,则称为隐4节或伪3节。

(三)腹部
腹部变化较大,一般10节,可见腹板通常为5—8节。

雌虫腹部末端数节变细而延长,形成可伸缩的伪产卵器。

雄性外生殖器也多不外露,而是缩在第9或第10腹板之间。

幼虫,头部发达,口器咀嚼式,无腹足,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体型一般分为蠋型、蛴螬型和象甲型等3种基本类型。

蠋型幼虫体表坚硬,体形扁长;胸足发达,触角和口器发达,腹末有能活动的尾须;行动非常活泼,营自由生活。

属该类型的主要有肉食亚目、隐翅甲类的幼虫及芫菁科的第1龄幼虫。

蛴螬型幼虫身体柔软,肥大而弯曲成“C”形;胸足4节,行动迟缓;具触角,口器发达,无尾须;生活于隐蔽和阴暗的场所。

金龟甲类的幼虫属此种类型。

象甲型幼虫身体柔软,粗圆,弓弯;触角退化,无尾须;胸足退化或完全消失。

如象甲类的幼虫等。

(四)生物学特性
完全变态。

但有部分种类如芫菁科、步甲科、隐翅甲科、豆象科等均具有复变态,即幼虫各龄出现多种不同形态。

雌虫产卵于土表、土下、洞隙中或植物上。

幼虫一般3龄或4龄。

成虫多具假死性。

成、幼虫有腐食性、粪食性、尸食性、植食性、捕食性和寄生性等。

本目种类多,食性复杂,有肉食性,植食性等。

一般将本目分为二亚目:
肉食亚目Adephaga:腹部第1腹板被后足基节窝所分割,左右各为三角形的一块,中间不相连。

多食亚目Po1yptlaga:腹部第1腹板完整,中间不被后足基节窝所分割开。

1、步甲科Carabidae:体小型至大型,体色暗黑或具有金属光泽。

头前口式,比胸部狭。

触角丝状11节,跗式5-5-5。

2、虎甲科Cicindelidae:俗称“引路虫”。

体长形,有鲜艳的色斑及金属光泽;下口式,比胸部略宽。

触角丝状,着生于额区复眼之间,触角间距小于上唇宽度。

复眼大而突出。

上颚很发达,长大弯曲而有齿。

后翅发达,善飞,白天活动,常静伏地面或低飞捕食小虫。

3、龙虱科Dytiscidae:小至大形,体椭圆形,扁平而光滑,有光泽。

头阔,与前胸紧密嵌合。

触角丝状,11节。

后翅发达。

后足特化为游泳足。

雄虫前足为抱握足。

水生,肉食性,多以水生昆虫为食料,大形种类可加害鱼苗。

常见种类如黄缘龙虱。

4、水龟虫科Hydrophilidae:小至大形,外形似龙虱。

但背部隆起更显著;触角短,6—9节,端部锤状;下颚须长,线状,与触角等长或更长;中胸腹板有1条长的中脊突。

成虫和幼虫多数腐食性,少数捕食水生动物。

有些种类有为害水稻的记载。

5.隐翅甲科Staphilinidae:小至中形,体长形,两侧几乎平行,腹部末端尖。

头大,前口式。

触角10或11节,少数9节,丝状或棒状。

跗节5节,前足跗节有时减少1—2节。

鞘翅极短,腹部大部分裸露。

腹部可见腹板6—7节。

多为腐食性,有的为捕食性。

6、叩头虫科Buprestidae:小型至大形甲虫,触角锯齿状,前胸腹板后缘中央有一强大的突起向后延伸于中胸腹板的深凹窝之中,能弹跳;前胸背板后角明显后突,前胸与中胸衔接不紧密,能上下活动。

跗节5-5-5式。

幼虫通称金针虫,体细长,体壁光滑坚韧,头和末节特别坚硬,生活在土中,取食植物的根、块茎和地下的种子,是重要的地下害虫。

7、吉丁甲科Buprestidae:体形与叩头甲相似,但前胸后侧角无刺,前胸与鞘翅相接处不凹入,前胸腹板突扁平状,嵌入中胸腹板,不能活动。

体常有鲜艳的金属光泽。

触角锯齿状。

幼虫俗称“串皮虫”,体细长,前胸常扁平而膨大,无足,腹部9节,柔软,在树木的形成层中串成曲折的隧道,取食为害,是果树和林木的重要害虫。

8、瓢虫科Coccinellidae:小或中型昆虫,体背隆起呈半球形或半卵形,翅鞘上常有红、黄、黑等斑纹。

头小,一部分隐藏于前胸背板下,下颚须最后一节呈斧状。

跗节隐4节。

9、叶甲科Chrysomelidae:成虫外形呈卵形或长形。

触角丝状,或末端稍膨大,11节,长不及体长之半,跗节隐5节。

10、天牛科Cerambycidae:中至大形,体狭长,触角11-12节,鞭状,通常与体等长或长过身体。

复眼肾形,围绕于触角基部。

跗节隐5节。

11、金龟子科Scarabaeidae:体中至大型,触角鳃叶状,前足有开掘作用,跗式5-5-5,腹部末端露于翅外。

幼虫称蛴螬,体白色,体成“C”形,胸足发达无腹足,如铜绿金龟子。

12、花金龟科Cetoniidae:身体扁宽,体色美丽。

上唇退化或膜质。

鞘翅外缘凹入,中胸腹板有圆形向前的突出物。

鞘翅前阔后狭,背面常有2条强直纵肋,后胸后侧片及后足基节侧端于背面可见。

成虫白天活动,常钻入花朵取食,故有“花潜”之称。

常见的有白星花金龟。

13、丽金龟科Rutelidae:体色蓝、绿、褐、黄、赤等,具金属光泽。

足的爪不对称,尤其是后爪更为明显。

鞘翅往往有膜质的边缘。

腹部前3对气门位于侧膜上,后3对气门位于腹板上。

幼虫肛门多为横裂状。

多食性,常危害森林、果树。

常见的有铜绿金龟子等。

14、芫菁科Meloidae:成虫体圆筒形,有细颈,鞘翅软弱,端部不合拢。

黑色、绿色或棕黄色,跗式5-5-4。

复变态。

成虫吃植物的花、叶,最常见的为豆芫菁,绿芫菁。

关节处能分泌黄色毒液,皮肤接触后能起水泡。

中医学上以斑蝥、小斑蝥干燥虫体入药,夏、秋二季捕捉,闷死或烫死,晒干。

性寒、味辛,外用攻毒蚀疮;内服破血消结,主治血积瘀块、疯狗咬伤等症。

但有大毒,内服微量,宜慎用。

15、象甲科Curculionidae:微小至大型,头部延伸成喙,喙长过于宽,口器位于喙的前端,触角大多呈膝状弯曲,末端萨那节成锤状,跗式5-5-5。

16、小蠹科Scolytidae:小型甲虫,是象甲的近缘科。

喙短而宽,很不发达。

体小卵形或圆筒形,触角曲膝壮,端部膨大组成紧密的球状,胫节外侧有齿列,或其端齿延伸成1弯突。

六、鳞翅目Lepidoptera
本目包括所有的蝶类和蛾类,它的主要特征是:身体、翅均被鳞片,翅上有斑纹和横线。

触角有丝状、羽状、棒状等,口器虹吸式,下颚外叶延伸成喙,如钟表发条状,完全变态。

(一) 头部
略呈球形或半球形。

触角多节,呈丝状、棒状、栉齿状(羽状)等。

口器除小翅蛾等少数低等蛾类保留有上颚和下颚外,绝大多数种类为典型的虹吸式口器。

下颚须发达或退化,下唇仅保留3节的下唇须,两下颚外颚叶延长而合并形成的虹吸管(喙管) 。

眼发达,单眼通常2个,位于复眼后方,但也有一些种类(蝶类、尺蛾等)无单眼。

(二) 胸部
胸部发达,各胸节趋于愈合。

前胸在低等蛾类中较发达,而高等蛾类一般较退化,呈颈状。

中胸甚大,后胸背板小。

足细长,跗节5节,以第1节最长,爪1对。

(三) 腹部
腹部呈圆筒形或纺锤形,10节。

雌虫腹部形成伪产卵器。

某些低等蛾类仅第9腹节有一生殖孔,称为单孔类;大部分种类第8腹节有一交配孔,第9腹节有一产卵孔,称为双孔类。

(四)生物学特性
成虫取食花蜜。

但吸果夜蛾类成
虫能刺破果实;吸食果汁,导致落果,
成为柑桔、桃、李、梨等果树的重要
害虫。

蛾类常有趋光性。

幼虫绝大多
数植食性,是害虫。

少数种类为捕食
性,捕食蚜虫或介壳虫等,如食蚜灰
蝶是甘蔗绵蚜的天敌。

常见的资源昆
虫有家蚕、柞蚕、蓖麻蚕等。

虫草蝙
蝠蛾幼虫被真菌寄生而形成的冬虫夏
草,是名贵的中草药。

幼虫多足型,咀嚼式口器,胸足
3对,一般5对腹足,位于第3-6节及第10节上。

腹足端部具趾钩。

趾为此目幼虫特有,其排列有各种形式,有1排的称单行,2排的称双行,3排或多于3排的为多行。

一排中长度相等的称单序;二种长度的称双序,3种长度为3序。

趾钩的排列成环形、缺环、伪环、中带、二横带等。

趾钩的形状是分科的重要特征。

幼虫体上的刚毛,是分类主要的依据。

幼虫的斑纹、线条有固定的功能名称。

蝶类和蛾类区别:蝶类:白天活动;触角端部膨大成棒状。

前后翅无特殊联结构造,飞翔时以后翅扩大的角区直接贴在前翅下。

休息时翅直立在身体的背面。

蛾类:一般夜间活动;触角丝状,栉状或羽状,前后翅有连锁结构。

翅在休息是伸展在身体两侧,或放置于腹部上面。

蝶类
1、眼蝶科Satyridae
翅上多眼状斑,反面更明显。

翅基有粗壮脉。

2、凤蝶科Papilionidae
多为大形和色彩鲜艳的蝴蝶。

翅三角形,后翅外缘呈波状或有一燕尾状突起。

底色黄色(极少数白色)或绿色而有黑色斑纹,或黑色而有蓝、绿、红的色斑。

前翅R脉分5支,在中室下与A脉基部问有一小横脉相连,后翅A脉仅1条,肩部有1钩状小脉。

幼虫体光滑无毛,后胸隆起最高,前胸背中央有1可翻缩的分泌腺(香腺),“Y”形或“V”形,红色或黄色,受惊扰时翻出体外。

趾钩双序或3序,中带式。

主要为害芸香科、樟科、伞形花科等植物。

如柑桔风蝶
3、蛱蝶科Nymphalidae
中形或大形,翅面有各种鲜艳的色斑。

雌、雄蝶前足都很退化,雄蝶跗节1节,雌蝶跗节4~5节。

翅色鲜明,前翅R脉分5支,A脉1条。

后翅A脉2条。

幼虫通常色深,头部常有突起或棘刺,体上常有成对的棘刺,趾钩中带式,多为3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