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市商业银行开拓小额信贷市场的可行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0-01-18
浅谈城市商业银行开拓小额信贷市场的可行性
廖雯雯,任鹏宇
(中央财经大学
中国经济与管理研究院,北京
100081)
[摘要]城市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产物,它是在城市信用合作社的基础上组建的城市性股份制商业银行。
由于先天不足,城市商业银行从诞生之日起就伴随着资产质量差、业务功能不全、历史包袱重、内控制度薄弱,产品和服务的同质化现象愈加严重等问题。为了在这个市场夹缝中求得生存,就必须摆脱传统商业银行理念的束缚,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重新定位市场,充分利用自身高效灵活的机制优势和地缘优势、人缘优势以及经营成本优势,以中小企业、居民为目标客户群,积极培育优质的客户群体,服务地方经济,提供个性化的零售服务,以谋求良好的经营绩效,获取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小额信贷;可行性[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B
第2010年第3期(总第346期)
商业经济
SHANGYE JINGJI
No.3,2010Total No.346
[文章编号]1009-6043
(2010)03-0061-0220世纪60年代,孟加拉的默罕默德。尤努斯教授开始了小额信贷的尝试,创办了广为世界各国学习借鉴的“乡村银行”。90年代初,中国社会科学院借鉴尤努斯模式,创办“扶贫合作社”,自此以后,小额信贷逐渐在中国兴起。近20年以来,小额信贷的理论和实践都经历了各个阶段,对于小额信贷的商业化可持续发展成为关注热点。
与此同时,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也正面临同业竞争激烈,生存环境狭小,被“边缘化”的问题。如何利用好自身特色,发展特色金融服务,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实现更利于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战略转移,成为其重要考虑。
城市商业银行开拓小额信贷市场,可以成为解决以上两个难题的有效途径,以下就城市商业银行开拓小额信贷市场的可行性做一个简要的分析。
一、小额信贷的概念及其发展现状
对于小额信贷,国内的理解并未统一,国际上与之相对应的词语有两个,一个为Microfinance ,是微型金融服务的概念,主要是指针对中低收入群体提供的金融服务;另一个为M icrocredit ,是指为中低收入群体提供的信贷服务。因此,一般来说,小额信贷,是指为低收入阶层(包括贫困户)提供贷款和存款服务,贷款一般只能用于生产目的而非消费,通常具有额度小、期限短、分期还款,无担保或具有灵活多样的担保形式、市场利率水平、贷款成员的自我组织等特征。
自199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将孟加拉国尤努斯的“乡村银行”引入中国,创办“扶贫社”以来,小额信贷在中国已经发展了近20年,初步形成了三种运行模式:其一
是由政府主导的扶贫基金开展的小额信贷;其二是由国际捐赠等方式形成的民间小额信贷组织;其三是由农信社等正规金融机构提供的小额信贷。2004年至2009年,中央政府连续6年的“一号文件”都强调要在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支持小额信贷的发展,为国内小额信贷业的发展奠定了政策基础,创造了宽松的环境。小额信贷在中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和进步,但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其中为贫困人口提供金融服务与机构自身可持续发展就是小额信贷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的目标,也成为主要的难题。世界银行扶贫协商小组CGAP 认为,合适的机构提供高质量小额信贷需要遵循四个基本原则:第一,提供长期的金融服务,或称持久性;第二,服务于大量的客户,或称规模;第三,服务于穷人,或称服务的深度;第四,实现财务自负盈亏。然而,据世界银行扶贫协商小组CGAP 的统计,
目前世界上存在上万家小额信贷机构,而这上万家机构中,仅有1%是不依赖捐赠而独立运行的,且这l %当中,仅有63个小额信贷机构有持续盈利纪录。可见,小额信贷的持续性和盈利性问题比较突出。
当前状况下,如何使具有公益性质的小额信贷得以可持续发展成为理论和实践的热点。为了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近些年,小额信贷机构的运作正变得越来越商业化。在国外,不仅非政府组织(NGO)和非银行金融中介正致力于转变为持证银行或获允吸收公众储蓄,而且大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也注意到小额信贷能够给他们带来业务上的多元化。同样,在我国,很多金融机构,如信用社也在努力重新成为提供一系列区域金融服务的领先者,而被誉为国内第五大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也已经
61--
开始瞄准了小额信贷市场。小额信贷公司也终于获准开办,跻身金融行业。一些学者将商业化作为进一步为低收入阶层和微小企业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的必经之路,只有商业化可持续发展的小额信贷机构才能服务更多的低收入阶层。从城市商业银行的视角出发,可以得到很好的启示。
二、城市商业银行开拓小额信贷市场的可行性
1.开拓小额信贷符合城市商业银行自身的战略市场定位
城市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产物,它是在城市信用合作社的基础上组建的城市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由于先天不足,城市商业银行从诞生之日起就伴随着一系列问题,如资产质量差、业务功能不全、历史包袱重、内控制度薄弱,产品和服务的同质化现象愈加严重等。相对于拥有雄厚资金实力和信贷技术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必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市场空间异常狭窄。
为了在这个市场夹缝中求得生存,就必须摆脱传统商业银行理念的束缚,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重新定位市场,充分利用自身高效灵活的机制优势和地缘优势、人缘优势以及经营成本优势,以中小企业、居民为目标客户群,积极培育优质的客户群体,服务地方经济,提供个性化的零售服务,以谋求良好的经营绩效,获取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城市商业银行开拓小额信贷业务即非常符合以上要求。
2.小额信贷市场的巨大需求孕育了无限的商机
据世界银行估计,占全球人口70%左右的穷人的信贷需求有70%以上没有得到满足。中国有20%左右的低收入人群,其中一半左右为贫困人口,目前能够从信用社和小额信贷机构获得信贷服务的低收入农户不超过1500万,而且这些已经从信用社和小额信贷机构获得贷款机会的用户的信贷需求,因各种原因也不能得到完全的满足。如果以5500万低收入农户、其中1500万已经能够从现有机构获得信贷服务、剩下的户每户需要1000元计算,全国的小额信贷产品的需求量就达到400亿,约50亿美元。国外学者M uth(2000)估计,中国贫困农户对信贷资金的需求大概有56亿美元左右。如果把城镇微小企业也考虑进去,小额信贷的需求规模将极为可观,市场空间巨大。
3.城市商业银行开拓小额信贷业务相对其他机构的优势
根据何广文、杜晓山等2009年编著的《中国小额信贷行业评估报告》,目前,中国小额信贷供给体系有五个层次:第一是民间自发产生和存在的自由借贷、地下钱庄、合会等;第二是项目小额信贷;第三是小额信贷公司;第四是微小型银行性金融机构,如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第五是传统意义上的商业银行小额信贷。城市商业银行属于第五种。以上五个层次构成小额信贷供给的多元化体系,互为补充,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同业竞争。与其他几类供给机构相比,城市商业银行在法律地位、资金实力、网点覆盖面、商业化发展等方面具有优势。与大银行相比,城市商业银行虽然在收集和处理公开信息上居于劣势,但由于其地域性和社区性特征,他们可以通过长期与中小企业、微型企业、个体工商户等保持密切的近距离接触来获得各种信息不对称的、非公开的、很难量化、检验和进行组织的职级传递的“软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来评估贷款风险和收益的平衡关系,对其施以有效的管理。因而,中小银行在向信息不透明的中低收入群体发放关系型贷款上拥有优势。
经济多元化要求金融服务多元化,不同规模的企业要求有相对应的金融机构存在。城市商业银行应该与国有大银行在业务上形成互补,共同促进多元化经济的发展。“大银行——
—大额贷款、小银行——
—小额信贷”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经济资源的最优配置,达到最佳的共生结构。
三、小结
城市商业银行开拓小额贷款市场,对于小额信贷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城市商业银行自身的战略发展,增加其在传统信贷业务中的利润,都是非常关键的。这既可以实现自身的盈利,有效地发挥自身优势,在竞争中寻找到适合自身发展,同时,也可以推动小额信贷市场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有利于帮困助贫,是一件于己于人于国都大有裨益的事情。
实例方面,浙江泰隆商业银行、哈尔滨银行、包商银行等城市商业银行,走在了开拓小额信贷业务的前列,业绩平稳优良。例如,哈尔滨银行小额贷款的实践也说明了小额信贷在盈利性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哈尔滨银行的三家提供农贷的经办行在开办农贷业务之前均处于亏损的边缘,而开办小额农贷之后,三个经办行均实现了盈利,年平均盈利均在5000万元以上。目前,哈行小额贷款业务已成为该行新的利润增长点,其小额贷款资产是该行的优质资产,小额贷款业务的盈利能力已经显现。截至2008年末,小额信贷余额已经占到哈行贷款总额的40%以上,小额信贷利息收入已经占到全部贷款利息收入的50%以上。
现实中,率先开拓小额信贷业务的城市商业银行也尝到了“吃螃蟹”的创业艰辛和收获甘甜,从理论和实践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城市银行在开拓小额贷款市场有明显的必要性和优势,具有现实可行性。
[参考文献]
[1]杜晓山,刘文璞,任常青,孙同全.小额信贷:中小商业银
行拓展市场空间的方向——
—以哈尔滨银行战略转型为小额信贷银行为例[J].三农经济,2009(5):74-80
[2]徐信忠,张格.中小企业融资:现状、争议与共识[J].商业
研究,2007(3):143-149
[责任编辑:董润萍]
商业经济第2010年第3期SHANGYE JINGJI No.3,2010 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