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独特优势打造“五型农业”——关于阿城区现代农业发展思路定位的调研与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农业

壹足独特优势打遂材互型彩业胗

——关于阿城区现代农业发展思路定位的调研与思考

阿城成为哈尔滨最年轻的市辖区,自2006年撤市设区以来,凭借区划调整后所具有的“大城市、大农村”双重特征和独特的区位优势,在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坚持统筹城乡发展,不断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通过政府推动和市场引导,有效整合区域内的农业、旅游、人文及生态资源,按照多元化、立体型、超常规和互动性相结合的发展思路,努力打造以“五型农业”(即科技示范型农业、都市型农业、生态型农业、观光型农业、休闲型农业)为先导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农村“块状经济”。

一、“五型农业”的基本内涵和思路

(一)都市型农业。即:依托哈尔滨大都市生产要素的集聚和辐射效应,带动全区农业产业化,提升农村工业化,加快村镇城市化,以城市现代化支撑阿城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着力发展精品农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打造农业知名品牌,开发市场潜力大的优势农产品及其加工品。

(二)生态型农业。即:坚持以科学配置土地资源为出发点,遵循经济规律、自然规律和城镇化的客观规律,科学界定土地开发利用性质,把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和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有机结合起来,强化农业的生态功能。统筹考虑生态保护、经济布局和人口分布,

24农村财政与财务2013年第4期

口黄玉凡

合理进行规划,实现开发与保护、资源

与环境、经济与生态的有机统一。

(三)休闲型农业。即:结合哈尔

滨市民寻求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生活

方式,利用节假日到郊区去体验现代农

业风貌、体验农业耕作和进行垂钓、休

闲娱乐等现实需求,对全区农业科技示

范区、采摘园、垂钓园和林产品养殖区

等农业园进行分类、整合,逐渐把传统

农业园转变成兼有休闲和体验等多项功

能的现代农业园区。

(四)观光型农业。即:以长江南

路和301国道为轴,在金龙山、红星

湖、平山、玉泉和金源文化等“五大景

区”为联接的160公里黄金旅游环线,

依托自然优美的乡野风景、舒适怡人的

清新气候、环保生态的绿色空间,结合

周围的田园景观和民俗文化,构建融农

业与休闲观光于一体,积极发展为哈尔

滨大都市居民服务的旅游观光农业。

(五)科技示范型农业。即:以环

境优美、设施先进、技术领先、品种优

新、高效开放为特点,突出现代和谐农

业的发展方向,实行农科教、产学研相

结合,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

广力度;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

展,建立和完善新品种选育、引进、繁

殖、推广紧密衔接的现代种业体系;加

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实现农业科研成

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高农业设施科

技装备水平,积极推进农业数字化、信

息化、智能化建设。

二、建设“五型农业”的思

按照上述定位和内涵,“五型农

业”的总体发展格局和具体建设内容

是:以阿城区的地理、生态、人文、科

技等资源环境条件为基础,突出资源竞

争力、产业推动力、科技支撑力和文化

影响力思维坐标,将全区“五型农业”

的总体发展格局规划为“一带、三区、

六大基地”,即:由“一带”联通“三

区”和“六大基地”,实现资源、信

息、旅游和人流的产业循环。

(一)一带。即环160公里旅游风

光带。以长江南路和301国道为轴,把

金龙山、红星湖、平山、玉泉和金源文

化区等“五大景区”为联接的160公里

黄金旅游环线作为发展阿城区“五型农

业”的产业综合带,依托沿旅游环线带

9个乡镇(街道)、总面积1628平方公

里、30万亩耕地、1200平方公里林地

和水面的交通、土地、人文、生态、旅

游资源,依据因地制宜、空间连续、突

出特色和协调发展的原则,将环160公

里旅游风光带打造成“五型农业”竞相

发展的产业带、各类资源集聚释放的输

送带、农民致富增收的黄金带。

(二)三区。

1.农业科技示范区。一是建设农业

科技示范园区。依托东北农业大学、黑

龙江省农科院、哈尔滨市农科院等省内

院校,实行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加

大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力度。建设和培育一批体现农业高新技术水平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龙头企业,发挥示范带动作用。重点建设阿城区金源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阿城区花卉生产基地、哈尔滨龙山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新农村大棚蔬菜生产基地、阿什河金果蔬菜园等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和产业基地。

二是培育都市农业科技创新基地。以装备水平高、应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示范园区为载体,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和推广。重点在种子种苗、设施农业及配套技术、农产品精细加工、农业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农产品安全与标准化生产、农业环保等关键性技术的研究、引进和推广上取得突破。

三是健全农技推广网络。稳定基本队伍,创新运行机制,改进服务方式,为广大农户提供良好的综合服务。农技推广网络建设,尤其是乡镇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直接为广大农民提供公益性服务。

2.农业生态观光区。一是打造休闲体验型农业。结合哈尔滨市民寻求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生活方式,利用节假日到郊区去体验现代农业风貌、体验农业劳作和进行垂钓、休闲娱乐等现实需求,对全区农业科技示范区、采摘园、垂钓园和林产品养殖区等农园进行分类整合,逐渐把传统农业园转变成兼有休闲和体验等多项功能的现代农业园区。

二是放大“农家乐”休闲模式。依托景区风光,充分利用农民自家庭院、自产的农产品及周围的田园风光、自然景观,以低廉的价格吸引游客。以“认种”方式让城市居民委托农民代种或亲自种植花草、蔬菜、果树或经营家庭农艺,使消费者共同参与农业投资、生产、管理和营销。同时,大力发展农业观光农家乐、民俗文化农家乐、民居型农家乐、休闲娱乐农家乐、食宿接待农家乐、农事参与农家乐。

三是打造民俗风情观光。深入挖掘

金源文化内涵,以该区满族、朝鲜族等

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旅游

吸引物,充分突出农耕文化、乡土文化

和民俗文化特色,开发农耕展示、民间

技艺、时令民俗、节庆活动、民间歌舞

等休闲旅游活动,增加乡村旅游的文化

内涵。

3.特色绿色农业加工区。依托阿城

农产品加工基地、两大工业园区以及

301国道、长江南路两侧,引进国内外

大中型农产品加工项目,使阿城成为大

中型特色绿色农产品加工企业实施区域

品牌战略的生产基地;培育和扶持当地

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促进农产品深加

工,延长产业链;坚持发展、提高、整

合、聚集并重,本地资源和外地资源并

重,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

造,扩大加工能力,按照国际标准完善

产品质量体系,提高产品质量、档次,

打造品牌;着重发展蔬菜、瓜果等保

鲜、速冻、脱水加工和禽、肉类分割包

装、熟食制品及配送等产业;有重点地

发展有机粮食、水产品等精深加工。

(三)六大基地。

1.优质稻米生产基地。以双丰、阿

什河、料甸等乡镇(街道)为重点,打

造阿什河流域绿色水稻产业基地。保护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调优品种结构和区

域布局,基本稳定晚稻种植面积,主攻

提高单产和优化品质。到2015年,全

区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120万亩左右,

其中水稻40万亩。

2.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以杨树、

双丰、阿什河、料甸等乡镇(街道)为

重点,打造环哈尔滨蔬菜产业基地。积

极发展棚室菜、露地菜、窖贮菜、特色

菜种植,建设标准化蔬菜产业基地。按

照有机、绿色、无公害、高效益的标

准,重点建设6个以蔬菜为主的种植业

项目:2700亩的哈尔滨金农现代农业生

现代农业

态科技博览园、金源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300亩有机蔬菜基地;金果蔬菜园500

亩棚室蔬菜生产基地;哈尔滨龙山农业

公司300亩蔬菜苗木生产基地;新农村

150栋棚菜生产基地;南红生态农场

500亩温室蔬菜生产基地。到2015年,

全区蔬菜产业规模力争达到26万亩。

新建1500个蔬菜窖贮基地,建设日光

节能温室1000亩,钢拱架大棚3万亩,

发展露地蔬菜23万亩。全区蔬菜总产

量力争达到100万吨,蔬菜产业产值力

争实现40亿元,蔬菜产业带动农民人

均增收5000元。

3.瓜果生产基地。以红星、金龙山

两个乡镇为主,加强品质优、抗病力

强、市场适销的新品种引进、筛选,扩

大设施栽培,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在发

展产、供、销一体化中的龙头作用,进

一步打响品牌,扩大生产规模。到2015

年,全区两瓜种植面积达到2万亩左

右。

4.苗木、花卉生产基地。依托红

星、金龙山、玉泉、小岭、平山等山区

丰富的林木资源,瞄准哈尔滨大都市消

费前沿,调整优化树种结构,积极扩大

特色树种,加强市场营销,提高基地知

名度。到2015年,全区苗木、花卉生

产基地发展到3万亩以上,培育3—5个

有一定规模以经营花卉种苗和特色苗木

为主的园林企业。

5.优质水产养殖基地。大力发展优

质鱼类和加工鱼类产品养殖。加强水

库、鱼塘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广优质

高效养殖模式,提高优质鱼类和加工鱼

类产品养殖比重,发展水产品精深加

工,创立品牌。到2015年,全区水产

养殖面积达到9万亩,水产品总产量

9000吨,其中名特优水产品占60%,渔

业总产值8500万元,建设生态休闲观

光渔业景区5个。

6.生态养殖基地。引导畜牧业向集

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的模式发展,提升

农村财政与财务2013年第4期2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