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是备受中国文学喜爱的意象
月的意象

一、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在恬淡闲适、乐观旷达的人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成了清幽雅致、悠闲自在的代名词。
在不少古诗词中,文人墨客常常以明月来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超脱旷达的情怀。
二、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在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者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或是寄托恋人间的苦苦相思,或是蕴含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
在众多的咏月古诗词中,这一类是最多的。
三、以月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的情怀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寄寓了文人墨客的身世感伤和流离之苦。
四、以月蕴涵时空的永恒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常常引发诗人们的哲理思考:明月亘古如斯,跨越时空,而相比之下,人生是多么的短暂和渺小。
在他们的诗歌中,月亮这一意象成了亘古不变的象征和世事变迁的永恒见证。
展开浩如烟海的诗卷,咏月诗词俯拾皆是,更不乏名篇佳作:或描绘其绰约妩媚的姿影,或抒发相思和离别之情,或感伤身世和流离之苦,或倾诉旷达潇洒之胸襟,或寄托济世报国之壮志,或是借以抒发对宇宙、社会人生的思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这一意象常常成了人类思想情感的载体,她的意蕴十分丰富。
在很多咏月诗歌中,诗人将月融于的内心思想情感之中,并使月与内心的思想情感互为辉映,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并将诗的文学品位、思想内涵与艺术造诣提升到一个极高的水平。
由于作者心境不同,在不同的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表现出的意蕴也往往不尽相同,体现出其意蕴的丰富性。
月亮这一意象在诗人们的心中有着多种不同的意蕴:幽美、自由、纯洁、美好、永恒、凄凉、悲惨、悲欢离合等等,无不表达。
月亮的不同意蕴,形成不同的审美意境,烘托出诗人们的不同情怀。
在这方面,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有所积累。
否则,就容易犯囫囵吞枣、生搬硬套的错误。
一、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在恬淡闲适、乐观旷达的人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成了清幽雅致、悠闲自在的代名词。
中国月亮文学的八大内涵

中国月亮文学的八大内涵中国月亮文学的八大内涵山爷/文人类居住着这个地球,分享着同一轮月亮,遥望夜空,朗月悬照,悠悠万古,长存不变,是永恒时空里的奇迹。
月亮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共生共存,难舍难分,人类在自身进化历程里,在不断认识和改造自然进程中,创造了灿烂的月亮文化。
中华民族是个爱美的民族,也是个爱月的群体,月盈月亏,引发了騷客文人多少美好的想象,月晴月阴,牵动了怨夫思妇几许复杂的情思。
先秦诗人吟唱“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陈风·月出》)女子的花容月貌;张九龄咏叹“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望月怀远》)男女的相思情态;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的切切思念;苏东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美好心愿;张若虚发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春江花月夜》)的哲理感怀;李商隐倾吐“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月夕》)的孤独悔恨,咏月赏桂的美诗妙词,不胜枚举。
虽众多诗词描写的是同一个物象——月亮,但其象征意义是有差异的。
可见,月亮这一意象在中国文化尤其是文学中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
一、月亮是阴柔之美的代表自古及今,明月朗照在人类广阔无垠的心灵空间,凝聚着一代代中国人的生命情感和审美情趣,永恒地悬挂在中国诗坛的上空,展示着独特的美感魅力,首先是由它自身的特质所决定的,这就是月亮的阴柔之美。
且以月亮与太阳比较。
不难发现,太阳晨现昏隐,月亮夜出昼没;一个光强温高,一个光弱温低;前者热烈而恣纵,后者温柔而内敛,一强一弱,一刚一柔,形成明显反差,这就让人们联想到自然与社会生活中两种不同类型的审美现象。
如自然,既有崇山峻岭的雄奇美,又有幽林曲洞的清雅美;既有海浪滔滔之壮阔美,又有浅溪潺潺之柔婉美;既有江天一色,荡漾空明之雄浑美,又有月明风清、碧天如洗之清丽美。
如人类,既有男性强壮有力的阳刚之美,又有女性软弱温和的阴柔之美。
月亮在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月亮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
它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优美的审美意境。
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它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
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
而月亮自己安定与静谧的情韵,创造出静与美的审美意境,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
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月亮成为永恒的象征。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
有人马上会想到与月亮相关的诗词:“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陈风·月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李商隐《月夕》)……关于写月的诗,不堪枚举。
这些诗词虽然写的是同一个物象——月亮,但是月亮在分歧的诗词中其象征意义是各不相同的。
月亮这一意象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是非常丰富的,关于它的诸多象征意义,已有许多人从文化原型、诗词鉴赏等角度作过许多分析,且成果斐然。
拙文则想以中国的古典诗词为基础,粗略谈谈中国古诗词中月亮意象的象征意义。
一、月亮是美的象征中华民族历来对月亮有着特殊的感情,月亮成为文学中典型意象和永恒的主题。
《诗经·陈风·月出》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即以月光映衬人物美,可见先秦时期人们已注意到了月之美。
到汉魏六朝,月更成为诗文歌赋的直接描写对象。
南朝周祗《月赋》形象地描述了月的美感:“气融洁而照远,质明润而贞虚,弱不废照,清不激污。
”月被赋予高远、润洁、柔和、清幽的审美内涵。
而当月与世间山水相结合,便会构成更加清美的景致。
谢庄《月赋》写道:“气霁地表,云敛天末,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菊散芳于山椒,雁流哀于江濑。
升秋质之悠悠,降澄辉之蔼蔼。
月亮意象词语

月亮意象词语月亮是一个广泛存在于文学、文化和宗教中的意象词语。
在不同的文化和地区,月亮都代表着不同的意义和象征。
在中国文化中,月亮与美好的诗意和浪漫的情感紧密相连。
在西方文化中,月亮则常常代表神秘、黑暗和不可知的未来。
下面是一些关于月亮意象词语的参考内容:1.月亮出现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各种诗歌、小说和戏剧中,代表了美好的感情和智慧。
《青玉案·元夕》是明代诗人辛弃疾的一首词。
其中有一句:“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形象地描绘了月亮的清辉和空灵之美。
2.月亮也出现在中国古代神话中。
月亮神话有着很多不同的版本和演绎,但都与人类生活、灵性信仰和人文情感息息相关。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月亮被认为有玄妙的力量,可以影响万物生灵。
月亮女神嫦娥的故事更是成为了中国文化中重要的传说之一。
3.尽管月亮常常伴随着浪漫和情感的象征,但在一些文化中,月亮也代表了黑暗和神秘的力量。
在这些文化中,月亮经常和黑暗、恐惧和死亡联系在一起。
在希腊神话中,月亮女神塞勒涅被描述为一个神秘、神秘和不可预测的存在。
她被认为是夜晚的主宰,在夜晚的黑暗中,在月光下,一切都变得不可预测和陌生。
4.在现代文学、电影和艺术中,月亮常常被用来表示时间的流逝或者代表着某种人文情感的象征。
在安德烈·布勒东的小说《月亮与六便士》中,月亮被用来表示主人公查尔斯·斯特林与自然和灵性之间的联系。
在电影《蝴蝶效应》中,主人公艾文认为可以通过替换遗憾的过去来解救他的爱人凯莉。
他站在月光下,期望触碰到月亮,与时间和命运交错,试图改变自己的命运。
月亮与中国人的文化情感

月亮与中国人的文化情感在中国文化中,月亮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自古以来,月亮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成为了中国人思考与表达情感的重要源泉。
月亮与中国人的文化情感紧密相连,形成了深厚的情感纽带。
首先,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团圆和家庭的温暖。
每年的中秋节,人们会走出家门,欣赏明亮的圆月。
作为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秋节是人们团聚和交流感情的绝佳机会。
人们常说“月到中秋分外明”,暗示着月亮的明亮寓意团圆、家庭的美好。
月亮似乎是家庭成员离散的纽带,让人们怀念远在他乡的亲人,表达对家人的深深思念之情。
其次,月亮也与中国的爱情和浪漫情怀紧密相连。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月亮是爱情的象征,被赞美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古人将月亮视为见证爱情誓言和承载情感的象征物。
因此,月亮成为了恋人们表达浓烈情感的背景景物,透过明亮的月光交流心灵,成为了追求浪漫的温馨场所。
此外,月亮也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启示人性的角色。
人们常使用“明月照大江”来形容大获成功或者有远大前程的人。
月亮的光芒照耀着大江,给予人们希望和动力。
这象征着月亮在中国人的心中是一种给予力量和启迪的存在。
无论是在艰难时刻还是为了激励自己追逐梦想,中国人常会抬头仰望着皓月,寄托自己的希望与向往。
最后,月亮在中国文化中也与诗词书画紧密联系。
古代文人墨客们常以描绘月亮作为他们的题材。
无论是李白的“静夜思”还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月亮都成为了他们寄托情感和抒发思绪的载体。
在中国绘画中,月亮也是一个常见的题材。
细腻的山水、月亮的曲线,都能给人带来思考人生和达到心灵平静的愉悦感。
总而言之,月亮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与中国人的情感紧密相连。
无论是团圆的温暖、爱情的浪漫、思考人生的启示,还是文人墨客们的诗词书画,月亮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既是中国人情感表达的重要媒介,也象征着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
月亮,见证着中国人的情感与文化传承。
古代诗歌中的月亮意象探析

古代诗歌中的月亮意象探析作者:苏胜全来源:《中学语文·教师版》2020年第01期月亮是中国古代诗人最为青睐的意象,几乎每个诗人都将它写入过诗词中,借以抒情言志,从而丰富了月亮的内涵与意蕴。
在这些诗歌里,月亮是相思的载体,寄寓了思妇、游子、戍卒的情思,月亮明亮、高洁,成了美好事物的的象征;月光凄冷却又柔和,营造了独特的情境;月亮亘古永存,成了历史的见证者。
总的来说,月亮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蕴大致上可分为四类,下面就这四个类型作简要阐述。
一、月亮是思情的载体在边塞、羁旅行役、闺怨等题材的诗歌中,月亮是思情的象征,寄寓了戍卒、游子、思妇的情思。
《诗经》中《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表现了青年男子对如明月一般的女子的深切思念;王昌龄《从军行·其二》“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表现了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表现了老病孤愁的离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这一类借月亮表达思情的诗歌以李白的《静夜思》名声最著影响最广。
《静夜思》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借此抒发了作者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情。
天上冷月孤悬,地上白霜一片,诗人客居他乡夜不能寐,对月思乡,感慨客况萧条,年华易逝。
《静夜思》内容单纯却又丰富,容易理解却又让人体味不尽,是古代诗词中借月抒怀的典范。
中国人读《静夜思》应该要读出些言外之韵,不能仅仅囿于文面。
读懂了《静夜思》,读懂了中国古典诗词中月亮意象最基本的内涵,也就读懂了中华文化中“望月而思”的民族心理。
“望月而思”成为我国固有的民族心理和文化传统与我国以农耕为基础的社会形态有关。
典型的农耕民族,有着强烈的重土观念和回归意识,在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基础上形成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规律。
人们追求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团圆,而夜晚则是农耕社会中人们劳作归来共享团圆的最好时光。
但事实上,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固守故土,永享天伦。
古代诗歌意象的解读——月亮篇

古代诗歌意象的解读——月亮《古代诗歌月亮意象的解读》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月亮是一个被广泛运用且具有丰富象征意义的意象。
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内涵,承载着诗人们的情感、思想和哲学思考。
一、月是美的象征月亮皎洁、明净、柔和、可亲,犹如一位温柔美丽且冰清玉洁的女性。
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已诗意地发现了月亮之美,《诗经·陈风·月出》中唱道:“月出皎兮,佼人僚兮”,以月光之美映衬人物之美。
周祗则赋予月以高远、润洁、柔和、清幽的审美内涵,形容其“气融洁而照远,质明润而贞虚,弱不废照,清不激污”。
谢庄将秋月的纯净之美与山水结合,“气霁地表,云敛天末,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菊散芳于山椒,雁流哀于江濑。
升秋质之悠悠,降澄辉之蔼蔼”,汇成更加清美的景致。
月亮朦胧柔和的清辉还能赋予山水景物独特的神韵,具有化景的作用。
如张先在《木兰花》中所写“中庭月色下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通过清明月色中飘过的无数淡若无痕的杨花,给人以朦胧的美感。
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不仅营造了清幽绝俗的氛围,让人感到月夜幽林之景空明澄净,弹琴长啸之人安闲自得,外景与内情融为一体。
诗中的“明月来相照”,既与“人不知”形成对照,又起到了点破暗夜的作用,体现出闲、静、淡、远的风格和优美的意境。
总之,在诗人笔下,月亮不管是烟月迷蒙的轻忧淡愁,还是皓月当空的雄浑高古,亦或是月光笼佳人的恬淡婉约的宁静,都是美的象征。
二、月是情的载体(一)寄托恋人相思之情男女相思离别、少妇闺阁之怨是古诗文中常见的主题,月夜往往是相思主题的背景。
《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中“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描绘了主人公独守空帏,在明月流光下的寂寞凄凉,引出她内心的无穷愁思。
曹植的“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徐陵的“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
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沈俭期的“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月意象分析

月”在中国文学中出现频率呈倍增长,至晚唐北宋达于巅峰。
“月”自从进入人的审美视野,便不断派生、衍播出含蕴不尽的象征喻指。
我们知道,月虽然只是自然界中一个纯客观的物象,但它却逐渐成为华夏之邦人化自然的组成部分,成为诗人某些特定情感的信息载体。
正是由于作者在创作时的处境情怀不同,从而导致了他们作品中“月”这一意象的不同思想内蕴,它们在规定的语境中,展示出了难尽言表的情感流程及其集中鲜明的价值取向。
他们借月来抒怀言志,因而望月思乡,望月怀人,望月感怀几乎成了诗词中的永恒主题。
下面从几个不同侧面归纳分析一下唐宋词中“月”这一意象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一)“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月本无情,人却有意。
月亮的阴晴圆缺,其实只是普普通通的自然现象,但它却映射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
在以月破状分离这一意象的词作中,又可细分为两小类:(1)送别之作中的“月”。
“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时的那种落没与惆怅的心情是无以言表的,面对即将离去的亲朋好友,只能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此时此刻的月亮也带有几分凄切伤感的色调。
诸如“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
”(牛希济《生查子》);“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斜照后,新月上西城”。
(张先《江南柳》);“望一川暝霭,雁声哀怨;半规凉月,人影参差。
”(周邦彦《风流子》)。
以上送别词中的诗句,具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点,即“月”的意象都并非“圆月”、“满月”,而是“残月”、“新月”。
对于这一点,我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是从自然科学角度分析,古人远行,多启程于黎明之前甚至夜半时分,此时月将西斜,月亮表现出来的特征便是残缺的、低垂的、朦胧的,因此,运用“残月”、“陇月”等意象是符合实际的,是真实的客观描写。
二是从词语意义的角度分析。
“残”与“缺”同意,“残月”即“缺月”,“残月”与“新月”都是不团圆的象征,所以,天边显现的一弯缺月,正是意取了分离,是离别之人心理情感生动而贴切的写照。
月亮的含义

月亮的含义月亮的含义的含义有哪些?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
它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优美的审美意境。
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它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
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
而月亮本身安宁与静谧的情韵,创造出静与美的审美意境,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
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月亮成为永恒的象征。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
有人马上会想到与月亮相关的诗词:“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陈风·月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李商隐《月夕》)……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
这些诗词虽然写的是同一个物象——月亮,但是月亮在不同的诗词中其象征意义是各不相同的。
月亮这一意象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是非常丰富的,关于它的诸多象征意义,已有许多人从文化原型、诗词鉴赏等角度作过许多分析,且成果斐然。
拙文则想以中国的古典诗词为基础,粗略谈谈中国古诗词中月亮意象的象征意义。
一、月亮是美的象征中华民族历来对月亮有着特殊的感情,月亮成为文学中典型意象和永恒的主题。
《诗经·陈风·月出》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即以月光映衬人物美,可见先秦时期人们已注意到了月之美。
到汉魏六朝,月更成为诗文歌赋的直接描写对象。
南朝周祗《月赋》形象地描述了月的美感:“气融洁而照远,质明润而贞虚,弱不废照,清不激污。
”月被赋予高远、润洁、柔和、清幽的审美内涵。
而当月与世间山水相结合,便会构成更加清美的景致。
谢庄《月赋》写道:“气霁地表,云敛天末,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菊散芳于山椒,雁流哀于江濑。
中外文学作品中的月亮意象比较研究

中外文学作品中的月亮意象比较研究摘要:〃月亮〃作为文学作品中的经典意象之一,因其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体现了特有的审美意蕴,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通过分析中外文学作品中的月亮意象,探讨中外文学作品中月亮意象相同及不同含义产生的历史文化原因,从当代的角度挖掘特定时期的历史文化,有助于丰富大学生的人文底蕴,提升文化自信,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自豪感。
关键词:月亮意象;文化传承;戏剧;诗词;小说一、背景所谓意象,〃意〃来源于创作者的精神层面,是对特定情境下的自然景物,即〃象〃的认知以及主观和内心产生的情感。
从文学层面来看,意象常被作家用于表达难以言传的生命感悟,意象的使用可以创造出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能够使平面的文字变得更加生动,从而增强读者的代入感口]。
文学作品中的经典意象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作为古今中外文学鉴赏中一种基本且重要的审美元素,对意象的分析重点在于对文学作品中客观环境和主观情感的关系进行分析解读[2]。
而月亮意象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都有一席之地,作家们对月亮意象的喜爰,几乎打破了时间和地缘因素的限制。
本文通过分析中外文学作品中的月亮意象,意在探讨中外文学作品中月亮意象不同含义产生的历史文化原因。
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中国古代诗词到近现代小说,月亮意象在每个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涵,我们将其繁荣的原因大致归为两点。
首先,月亮作为一种天文景观,对它的欣赏在中西方具有普遍性。
月亮其自身圆缺盈亏的特性使它本身就具有十分丰富的解读空间。
满月明亮,可以是寄托相思的载体;月亮遥远而高洁,使它成为美好事物的象征;月光柔和却清冷,为浪漫故事营造了独特的意境;月亮亘古不变,一方面使它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者,在失意者眼中,也为它平添了一份冷眼旁观的冷漠。
这些对月亮的解读被运用在特定的文学作品中,使月亮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
其次,是基于不同文化语境的原因,中国古代,月亮题材与意象的繁荣与文学发展密不可分,特别是山水文学、咏物文学等的发展,都为月亮题材与意象的繁荣起到了推动作用。
张爱玲《金锁记》中“月亮”意象的分析

张爱玲《金锁记》中“月亮”意象的分析对于月亮这一经典的意象,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都对其进行了塑造。
古人总是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月亮上。
残月和满月总能给人不同的感受。
深受中国传统文学影响的张爱玲,她一方面继承了中国文学传统的审美意识,同时她又是月亮意象的创新者。
她笔下的月亮是写不尽的悲凉。
欣赏张爱玲的月亮世界,可以更好的了解张爱玲的世界。
对张爱玲笔下的经典意象“月亮”进行研究,不仅有利于读者了解张爱玲个人创作的艺术个性。
下面,将从张爱玲最具“月亮”意象代表性的作品《金锁记》着手分析。
月光下的苍凉,苍凉是其时代的生活和历史的底色,张爱玲创造了现代小说史上的一个奇迹,其小说特点总不免一个悲凉的底子。
如同一个美丽而苍凉的手势,给人一种永久的回味和启发。
张爱玲在《金锁记》的开头说:“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三十年前的月亮,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应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纸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
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后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亮也不免带点凄凉。
”在这里月亮是一个“红黄的湿晕”是“一滴泪珠”,小说的开头,作者就给了读者一个感伤,凄凉的基调。
三十年前的月亮与三十年后的月亮是重叠起来的,有意识的给读者造成时间上的虚幻,营造一种孤寂苍凉的意境。
这样的月光给全文笼罩着一个凄凉的氛围。
全文的基调是苍凉的,暗示了故事中人物的悲剧命运。
意象与人物的命运息息相关,七巧,这个与与月亮有关的人在故事的一开始就注定了是一出悲剧。
小商人出身的曹七巧被迫嫁到富贵人家,可是面对她的残疾人丈夫,欲爱不能,而且在姜家备受歧视,结婚五年虽然有一对弱小的儿女,但她也从未享受过婚姻的幸福。
正如《金锁记》中所写,月亮是伴随着她的出场而出场,开头就用月亮引出全文。
其中写道“月亮照到姜公馆新娶的三奶奶的陪嫁丫头凤箫的枕边。
”在这里月亮也就见证了曹七巧一生的心灵变迁过程。
月儿弯弯照九州中秋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

月儿弯弯照九州中秋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我国古代文人雅士最喜爱的主题之一。
在中秋古诗词中,月亮被赋予了丰富的意象和情感,成为了文人墨客抒发思乡之情、赞美之词的重要元素。
这些古诗词通过形容月亮的姿态、光辉和寓意,表达出了对中秋节的热切期盼,以及对人生追求、爱情和友谊的思考。
本文将从月形、光华以及象征寓意三个方面,探讨月亮在中秋古诗词中的意象。
一、月形的意象古人常常把月亮的形状比喻为弯钩、薄片、银盘等,以突出月亮的柔美和纤细。
例如唐代文人张九龄的《感遇十二首·其一》中写到:“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诗中的“银烛秋光”指的是明亮的月光,而“冷画屏”则描绘出月亮的寒冷和幽雅。
通过这种比喻,不仅使诗中的场景更加生动,也突出了诗人对月亮纤弱的感受。
此外,月亮的形状也常与人的容貌、品行进行类比,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宋代文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他写道:“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诗中的“明月几时有”指的是古人对月亮的思念之情,而“眉头鬓上”则是对逝去岁月的回忆之语。
通过将月亮与人的变化和衰老相联系,苏轼把月亮的形态与人生的短暂联系在一起,表达出对时光流转的思考。
二、光华的意象古人对月亮的光华赞美常常使用光明、洁白、皎洁等词汇,以凸显其美丽和神秘。
元代文人关汉卿的《苏幕遮·燎沉香》中写到:“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诗中的“缓歌慢舞”和“羽衣曲”,以及后续的描述,展示了月亮光辉下的节日氛围和欢乐场景。
通过诗人细腻的描绘,读者仿佛能够看到在月光下,人们舞蹈的身影,感受到月亮光辉的洁白、明亮以及带来的欢乐。
同时,月亮的光华也常常与艺术和文学相联系,成为文人们寄托情感的对象。
明代文人文徵明的《月夜忆舍弟》中写到:“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月亮意象词语

月亮意象词语月亮作为一个自然现象,一直以来就有着丰富的意象和象征含义。
在文学、艺术、哲学等众多领域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和表达。
以下是针对月亮所具有的意象词语进行专业解读的相关内容。
1. 明月:明月是最经典的月亮意象词语,它代表着月亮的明亮、清晰和明朗。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明月被视为吉祥之物,被赋予了诗人的浪漫情怀。
因此,在诗歌中常出现“月明如水”,“皎洁明月”的描述。
2. 半月:半月代表着月亮的阴暗面。
在西方文化中,半月也被称为“残月”,这种形象象征着人生中的不完美和残缺。
3. 新月:新月代表着月亮变化的开始和新的希望的开始。
在伊斯兰教中,新月的出现被视为一个重要的信仰象征,同时在较早的人类文明中,新月也是一种吉祥符号。
4. 圆月:圆月意味着月亮的完整和圆满,被视为吉祥增福的象征。
在佛教中,圆月代表着菩提心和慈悲心。
而在法国文化中,圆月也是一种浪漫的爱情象征。
5. 昏月:昏月是指明亮度较暗的月亮,在音韵上和“混沌”同音,因此在古代诗文中常常被用来描述黑暗或混乱的情景。
6. 皓月:皓月意味着月亮的光芒强烈、耀眼、洁白,常常被用来形容明亮的月光下的优美景色。
在汉语中,“皓”一词本来是用来形容人的美貌,但后来也被用来形容月亮的亮度和洁白。
7. 朦胧月:朦胧月是指因天气原因而导致月亮模糊、模糊不清的情况。
这种情况下,月亮的光芒被云层所遮挡,只透出一些微弱的光芒,散发着一种神秘的意味。
8. 弯月:弯月是指与半月相似的月亮形状,但是比半月更弯曲。
弯月常被用来描述月亮变暗或者在云层中出现的情况。
在波斯文化中,弯月是一个重要的象征,被视为神秘、灵性和智慧的象征。
综上所述,月亮意象词语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都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
月亮作为一个自然现象,它的变化和形态,带给人类的不仅仅是美的感受,更多的是对我们灵魂深处的启示和思考。
月亮意象由此也成为了文学、艺术和哲学等领域中常用的意象和时代符号,它既是一个自然事物,更是一门文化宝库。
论文学作品中的月亮意象

论文学作品中的月亮意象在文学艺术作品中,文人们往往借助具体的外物,运用比兴的手法,表达情思、抒发志向。
月亮、荷花、柳竹、鸿雁……这些自然景物,通过文人们独特的视觉、感觉和想象,被丰富、深化为某种特定的意念,从而阐释“言外之意”的深层内涵。
由于月亮作为审美意象,具有其特有的鲜明丰富的美学意蕴。
所以月亮在中国历史文化和文学艺术中的地位十分显赫,成为文学作品中典型的意象和永恒的主题。
一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月亮是女性形象的化身,这是她最原始的审美意象。
月亮反映女性祟拜的生命意味,代表母系社会的静谧与和谐,反映着女性世界的失意与忧伤。
所以,便有了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美丽的神话传说。
作家们在表现女性的命运时,尤其喜爱采用月亮意象。
张爱玲的小说《倾城之恋》中,主人公流苏与柳原之间的“爱情狩猎”,是以他们对月亮的不同理解体现出来的。
柳原对流苏的爱建立在她是一个“真正的中国女人”上,一个贤德、顺从又为了爱义无返顾的东方女性,这是他心目中的月亮,也是男性世界的月亮。
如果说柳原让流苏望月是隐晦的暗示,那么,对流苏低头的赞美,则十分明显地表达了柳原的愿望。
然而,柳原心中的月――理想的女性,已经被“物”(藤花或玫瑰)挡住了,显示现实中的月――流苏不可能委身异性而不需要任何承诺。
柳原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在浅水湾、甲板上抗拒这种“月色”。
流苏心中的月是泪眼中“大而模糊”的,望月也是反观自身。
她的现实处境接近神话传说中奔月的嫦娥。
嫦娥本是后羿的妻子,偷服不死药而升天,无处可去,最后来到了月亮上的广寒宫。
这个凄美的故事赋予了后人许多想象,她往往被表现为幽怨的少妇,她虽然名列仙籍,却更像是被打入冷宫,为她的愚蠢和背叛受到处罚。
这种幽闭处境,可以说是中国几千年来女性地位的写照。
而流苏离开丈夫,为自己的娘家所不容,无路可走,在香港进行绝望的挣扎,与奔月的嫦娥一样彷徨无主,委身柳原后设想漫长的独居岁月,恰似月宫中寂寞的嫦娥,月亮显然无法引起她罗曼蒂克的情怀。
月意象分析

月”在中国文学中出现频率呈倍增长,至晚唐北宋达于巅峰。
“月”自从进入人的审美视野,便不断派生、衍播出含蕴不尽的象征喻指。
我们知道,月虽然只是自然界中一个纯客观的物象,但它却逐渐成为华夏之邦人化自然的组成部分,成为诗人某些特定情感的信息载体。
正是由于作者在创作时的处境情怀不同,从而导致了他们作品中“月"这一意象的不同思想内蕴,它们在规定的语境中,展示出了难尽言表的情感流程及其集中鲜明的价值取向。
他们借月来抒怀言志,因而望月思乡,望月怀人,望月感怀几乎成了诗词中的永恒主题。
下面从几个不同侧面归纳分析一下唐宋词中“月”这一意象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一)“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月本无情,人却有意。
月亮的阴晴圆缺,其实只是普普通通的自然现象,但它却映射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
在以月破状分离这一意象的词作中,又可细分为两小类:(1)送别之作中的“月”。
“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时的那种落没与惆怅的心情是无以言表的,面对即将离去的亲朋好友,只能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此时此刻的月亮也带有几分凄切伤感的色调。
诸如“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
”(牛希济《生查子》);“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斜照后,新月上西城”。
(张先《江南柳》);“望一川暝霭,雁声哀怨;半规凉月,人影参差。
”(周邦彦《风流子》)。
以上送别词中的诗句,具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点,即“月"的意象都并非“圆月”、“满月”,而是“残月”、“新月"。
对于这一点,我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是从自然科学角度分析,古人远行,多启程于黎明之前甚至夜半时分,此时月将西斜,月亮表现出来的特征便是残缺的、低垂的、朦胧的,因此,运用“残月”、“陇月"等意象是符合实际的,是真实的客观描写。
二是从词语意义的角度分析.“残"与“缺”同意,“残月”即“缺月”,“残月"与“新月”都是不团圆的象征,所以,天边显现的一弯缺月,正是意取了分离,是离别之人心理情感生动而贴切的写照。
李白诗词中的月亮意象

李白诗词中的月亮意象李白诗词中的月亮意象月亮是李白的诗魂,而李白的月亮诗又将中国的月亮文化推向成熟的巅峰。
月亮这一独特的意象,在李白的诗中使所要表达的各种感情被物化,加深了审美的愉悦,将抽象的主观情思寄托于具体的客观物象,使情思得到鲜明生动的表达。
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有很多,它们都各有自己的独特的象征意义和情感内涵,比如兰花代表高雅,梅花表现傲骨,杨柳寄寓离情或愁绪等等。
“月亮”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最典型的意象之一。
月亮本是自然界的一个纯客观的物体,但自从人类意识到它的存在,它便成为原始神话或传说的内容之一,如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吴刚伐桂。
由此可见,月亮这一物象早已进入了人的审美视野,当诗人将月亮作为寄寓诗人主观感情的载体后,“月亮”这一意象便有了复杂的思想内蕴,起到了一般词语难以替代的传情达意的作用。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在他塑造的众多意象中,月亮是他最爱的意象,在他留下的一千零五十首诗歌中,我们发现其中从不同角度写月、吟月、歌月、颂月的诗就有近四百首,占其诗歌总数的近三分之一,是迄今为止写月最多的诗人。
仅“月”的意象就出现了三百三十六次,还不算“玉盘”“玉轮”“玉环”“玉钩”“玉弓”“玉镜”“天镜”“明镜”“玉兔”“嫦娥”“蟾蜍”等等月亮的代称、别称,至于那些表现出时间的月则更不在统计之列了,不同氛围,不同地点,不同心境,诗人对月都有不同的描写,可以说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登峰造极的境地。
于丹说过:“李白这个人,心中的酝酿,明月光不只在床前,其实在他的心里,一个人只有在心里面有无限光芒的时候,才能留在外面。
李白的一生,明月相伴,美酒相随,所以明月是他最浅显的一个意向”。
因此,李白对“月”这个意象的完美运用,在他的一些诗作里是完全能够体现出来的。
以一首《古朗月行》为例,来浅析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
这首诗是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的,从中可以悟出李白自小便与明月结下不解之缘。
中国古典诗歌中月亮意象分析

论中国古典诗歌中月亮意象关键字:意象月亮李白杜甫“意象”是一种以语词为载体的修辞艺术的基本符号,它是语言表达中的一种文化情感的郁结,是作者经过审美经验的筛选,融入特定的“情感和意味”,用语言媒介呈现出来的并能够引起读者的心理画面和“文化”回忆的某种物象。
“月”这一意象经过无数文人长期锤炼,使其意蕴深厚,情感丰富,表现力极强。
纵观20世纪古典诗词中月亮意象的研究情况,可以发现,80年代以前基本上没有相关的论著;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后,古典诗词中的月亮意象受到了学术界越来越多的重视,研究性论文不断涌现,据笔者粗略统计,这二十多年来,发表的相关论文共有96篇。
80年代主要集中于对李白诗月亮意象的研究,成果较为单薄;90年代以后,李白、杜甫诗月亮意象仍是研究热点之一,与此同时,从古典诗词的整体出发,探讨月亮意象的象征意义和情感内涵,以及它成为古典诗词典型意象的原因的论文明显增多;也有不少论文对李白、杜甫以外其他诗人作品中的月亮意象进行了研究;还有的论著则采用了原型批评和比较分析等方法,对古典诗词中的月亮意象进行了全新的探究,使这一专题研究获得了进一步的深化。
月亮客观的美感特质吸引了诗人的审美目光。
从外形看,月亮呈现出“圆”和“曲”两种形状。
圆形给人造成的视觉印象是美满、丰盈;曲线则柔美、回旋。
在光色上,月亮或银白,或微黄,清新淡雅,光亮但不刺目,有着含蓄的光彩。
这些都暗合了中国人的审美感知世界。
月亮的原型特征决定了它在诗词艺术中的独特地位。
论者多是从神话、哲学等角度来探讨这一原因的。
例如祭月原型与诗的崇月情感模式《礼记·祭法》亦有载:“夜明,祭月也。
”郑樵注曰:“春秋传曰:…日月,星辰之神。
‟”由此可见人们是将月作为神来祭拜。
这是先民们在泛神的困境中,在生活处于一种无意义的喧哗与骚动的时刻,怀着一股不可遏抑的冲动去寻求隐喻和象征,寻求把人与自然、把生命和宇宙统一起来的那种原始力量的产物,月亮的存在宁静而永恒,成为诗人精神世界的神秘启示物,启豁着他们面向苍穹的“天问”意识。
月下独酌月的意象

月下独酌月的意象月下独酌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经典的场景和主题,其中“月”作为一个重要的意象,被广泛运用和描绘。
在月下独酌中,“月”的意象具有独特的意义和象征,它不仅仅是一个自然元素,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和情感表达。
“月”在月下独酌中代表着高雅、清高、孤独和寂寞。
这是一个非常具有文人气息的意象。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许多文人墨客常常在月下独酌,以表达自己内心的孤独和苦闷。
例如,唐代诗人李白在《月下独酌》一诗中,就通过描绘自己在月光下独自饮酒的场景,表达了自己孤独和寂寞的情感。
他的诗中写到:“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在这里,“月”被赋予了高雅、清高的精神象征,可以帮助文人墨客表达自己内心的孤独和苦闷,并寻求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和慰藉。
“月”在月下独酌中还代表着爱情和浪漫。
这个意象常常被用来描绘浪漫的场景和情感。
例如,在《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在一个月圆的夜晚,坐在花丛中饮酒谈心。
在这个场景中,“月”被用来渲染浪漫的氛围和情感。
同时,在古代文学中,“月”还常常被用来代表女性和女性的美貌,例如“月貌花容”、“如花似月”等词语,都是用来形容女性的美貌和柔弱的形象。
“月”在月下独酌中还代表着一种超脱和追求。
这个意象常常被用来表达人们对自由、超越和追求精神境界的向往。
例如,在唐代诗人李白的《将进酒》一诗中,他通过描绘自己在月光下饮酒的场景,表达了自己对自由和超越的追求。
他的诗中写到:“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在这里,“月”被赋予了一种超脱的精神象征,可以帮助人们表达对自由、超越和追求精神境界的向往。
“月”在月下独酌中还代表着一种思乡和思念之情。
这个意象常常被用来表达人们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亲人的眷恋之情。
例如,在唐代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一诗中,他通过描绘自己在月光下思念故乡的场景,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他的诗中写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在这里,“月”被赋予了一种思乡的精神象征,可以帮助人们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亲人的眷恋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积淀着浓厚的文化底蕴的月亮是备受中国文人青睐的典型意象之一,。
当经年不变的月光投洒到张爱玲身边的时候, 作为审美主体, 他自觉地对月亮这一审美客体做出能动反映, 达到情景相融, 从而使月亮成为张爱玲小说中别具韵味的意象。
一方面, 他在小说中借月抒情, 赋予了月亮多种文化象征意义。
另一方面,她在写法上以自己独特的心路历程和女性视角, 给予月亮以新的审美体验和艺术加工, 使小说中月亮意象超越传统, 散发出令人回味的现代气息。
在《多少恨》中,家庭女教师爱上了男主人,可她也她不能破坏女学生的幸福,抢走学生的父亲而伤害学生的病母,因此,她选择了逃离。
作品中写到女教师离别男主人的前夕,男主人明明想多留一会,可女教师还是坚决地送别了男主人。
这时出现了一个“月洞门”的意象:“镜子里也映着他。
她不能够多留他一会儿在这月洞门里。
那镜子不久就要如同月亮一般的荒凉了。
”那圆圆的月洞门,有着厚重的历史,由这里去看这段婚外情的故事,因此,这里出现的爱情不能圆满的怅恨,是历史的隐痛,无人可以排解。
同时,这也暗示读者,他们的爱情,并没有像这个圆圆的月洞门那样获得了圆满的结局。
反衬出这个故事的凄美动人。
作品用“月洞门”来分离一对相爱的人更增添了故事的感人性。
《金锁记》是一个关于发疯的故事,文中中的月亮也同样发疯了。
曹七巧变得疯疯癫癫以后,她的一对儿女的生活也受到了极大的破坏。
所以,出现在这样的氛围中的月亮是一个变形的蚀月形象,在七巧与长白躺在烟榻上烧大烟时,窗外挂着的那轮月亮,比室内的乌烟瘴气还要狰狞隔着玻璃窗望出去,影影绰绰乌云里有个月亮,一搭黑,一搭白,像个戏剧化的狰狞的脸谱。
一点,一点,月亮缓缓的从云里出来了,黑云底下透出一线炯炯的光,是面具底下的眼睛。
天是无底洞的深青色。
月亮是可怕的形象。
这与两个躺在烟榻上抽大烟的人置放在一起,是再恰当不过的了所以,作者通过对月亮的变形描写,达到了更为深刻地揭示人物心理的目的。
接着,就是在月亮的的照耀下,长白的妻子自杀而死了。
将月亮与死亡联系得紧象创造那天晚上的月亮比哪一天都好,】像是漆黑的天上一个白太阳。
太阳般的月亮之所以可怕因为这是反常是一种不祥之兆。
芝寿的死,虽然不是七巧直接造成的,但是由她领导的一对儿女及其言行所形成的外在压力与家庭氛围,却是杀害芝寿的真正元凶。
张爱玲借月亮意象的创新,将七巧的内在的阴暗与芝寿的内在的恐惧和盘托出,似乎是毫不费力的。
太阳般的月亮,在张爱玲这里不是美好的象征,而是变形,与疯狂相结合所以,在我们看来,张爱玲的月亮描写具有这样一种基本功能:通过月亮来表现人的情欲,暗示人的心理,并最终创造了荒凉的境界,让读者领略荒凉的美。
特别是她在描写蚀月时,表现月亮的奇异面,加入了更为充沛的情感内涵,创造了具有杀气的蓝月亮意象与照得人心发慌的太阳般月亮的意象,表现了某种荒诞的意念,达到了由月亮意象来观照人类存在的更深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