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文学中月亮意象比较

合集下载

19世纪欧洲小说的月亮意象

19世纪欧洲小说的月亮意象

19世纪欧洲小说的月亮意象——以《简·爱》和《红与黑》为例中西方之间由于地理、文化、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在描写月亮意象的时候存在着差异。

随着时代的不同,月亮所代表的含义也会有所不同。

那我就在这篇文章中以《简·爱》和《红与黑》为例谈谈19世纪欧洲小说的月亮意象。

夏洛蒂·勃朗特在《简·爱》使用了大量的月亮意象。

一些月亮的描写是为了烘托气氛,而在另一些月亮的描写中夏洛蒂赋予了它个性与生命,不再是地理意义上的,而成一个人。

相对而言,虽然司汤达在《红与黑》中使用了寥寥可数的几个月亮,但却带有特别的含义。

一、爱情的象征:月亮象征着美好的爱情。

《简•爱》里的月亮与简的爱情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每次简与罗切斯特的感情变换总少不了月亮的身影。

月亮见证了从简与罗切斯特第一次在森林里相遇的悸动,到罗切斯特向简表达自己的感情,并向她求婚的欣喜,以及简在成婚前一个月,简痴痴地等着罗切斯特回来的焦急,直到被告知罗切斯特婚姻真相时而决定离开时的绝望,“从我那儿远远就能听见大海像地震似的在沉闷地轰鸣,——乌云正在它的上空密布。

月亮在逐渐向波涛中沉落下去,又大又红,活像一颗滚烫的炮弹,——她向正在暴风雨骚扰中发抖的世界投下她血红的最后一瞥。

”罗切斯特有个仍然在世的妻子的事实如同晴天霹雳,即便简深爱着罗切斯特,却也不愿再留在他的身边。

月亮是简与罗切斯特之间爱情忠贞不渝的象征,他们之间的爱情不可以存在隐瞒和欺骗。

月亮不仅见证了简与罗切斯特之间的爱情,而且为他们之间的感情推波助澜。

他们之间感情的加深都伴随着月亮的出现。

“天色还没有全暗,月亮正在渐渐明亮起来,我可以把他看得很清楚。

”从“渐渐”中可以看出月亮似乎有人性一般,为简的爱情之路照亮。

月光让简清楚地观察到罗切斯特的外貌,“我几乎从来没有见过一个漂亮的青年人”,那是符合她的审美眼光的男子。

也简对罗切斯特有好感,甚至觉得罗切斯的厌烦好无理的态度让她更加自在。

中西诗歌中月亮意象的比较

中西诗歌中月亮意象的比较
界 的 象 征
其 是 动 物 的 主 宰 和英 勇 神 武 的形 象 。
来象征思 妇情操 的纯洁无 邪 , 忠 贞专一 。她 E t 夜 思念
丈夫 , 容 颜 日渐 憔 悴 下 去 , 宛如那 一轮 圆月 , 光 芒 日益
减少 , 变 成 了缺 月 。 吕本 中 的《 采 桑 子 》: “ 恨君不 似江
意 象作 为诗人传 达情感 或 思想 的载体 , 是 诗 歌 重
要 的组 成 部 分 。准 确 把 握 意 象 在 诗 歌 中 的 内 涵 , 有 助 于 深 刻 理 解 诗 歌 意 义 。在 中外 诗 歌 中 , 诗 人 对 月 亮 这
嫦 娥 在 偷 吃 了 西 王 母 赐 给 后 羿 的 不 死 药 后 ,飞 升 成 仙, 从 此独守 广寒宫 。

色 无纤尘 , 皎 皎 空 中孤 月 轮 。江 畔 何 人 初 见 月 , 江 月
何年初 照人 。 人生代 代无穷 已 , 江月年年 望相似 。 不 知 江月待何人 , 但 见长 江送流水 。” 江 月永 恒 , 人 生 却 短 暂 易逝 , 诗人 怎能不 感伤愤 慨呢?薛 耀在 《 相和歌辞 . 子夜 冬歌》 一诗 中写有 “ 借 问 月 中人 , 安 得 长 不 老 。” 吴
狄安 娜则 神圣 、 高贵、 自由 、 不 可侵犯 , 有 时 还 残 暴 凶
狠, 引 起 了人 们 的 赞 美 和 崇 拜 ; 月亮 的意 象反 映 了西
方人积极 开放 的心态和探 索进取 精神 , 是 西方人 审美
性 格 的反 映 。
界无 限辽 阔 , 却处 处可见月亮 的踪迹 。 张若 虚在《 春 江 花 月夜 》 中, 表 达 了 自 己对 宇 宙 和 人 生 的 思 索 : “ 江 天

中西方文学中的月亮意象的异同

中西方文学中的月亮意象的异同

中西方文学中的月亮意象的异同不一样的月亮:当李白遇上莎翁文/ 浦江客中秋节是少不了咏月的,从古到今,月亮在咱中国文化中是举足轻重的。

历代诗人笔下,出现了大量咏月明篇佳作,赋予月亮的美名、代称和雅号竟多达110多种。

中国的文人对月亮的赞美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文学作品中对月亮描写的词语散落在数不清的诗歌和文章之中,大多遣词优美,简直俯拾皆是,举不胜举。

据统计,在《唐诗三百首》中,月亮意象出现了90余次,超过日、星、云、风等自然意象。

尤其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在他现存的900多首诗里,咏月和咏及月的诗竟高达330首!李白是一个浪漫神奇的化身。

他的人生,他的作品,与充满浪漫色彩的月亮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他怀念童年之时,有“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的《古朗月行》;他表现游子浓浓思乡之情,有“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静夜思》;他表现征夫思妇眷念之情,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时平胡虏,良人罢远征”的《子夜吴歌》;他表现对友人思念之情,有“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至于李白描写超逸柔媚月色的诗篇,更是举不胜举。

李白笔下的月景洋溢着浪漫主义的神奇色彩,构织出的月光世界多姿多彩,美不胜收。

然而,与李白相隔将近八百多年的英国剧作家、诗人莎士比亚,在他不少描写月亮的作品,却有些“另类”,有些“亵渎神明”。

莎士比亚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有这样一句台词:罗密欧:“姑娘,凭着这一轮皎洁的月亮,它的银光涂染着这些果树的梢端,我发誓——”朱丽叶:“啊!不要指着月亮起誓,它的变化是无常的,每个月都有盈亏圆缺。

你要是指着它起誓,也许你的爱情也会像它一样无常。

”这样描写月亮,在中国人看来,简直是在亵渎神明了。

其实,如莎士比亚这样的对月描写,在西方文学作品中还有很多。

譬如雪莱诗歌《下弦月》中写道:“仿佛一位苍白、瘦削、垂危的少妇,/轻掩着朦胧的面纱,踉踉跄跄移步,/在她萎靡不振的头脑虚弱、迷惘、游移不定的神志引导下,踱出了闺房,/月亮升起在东方黝黑的天边,/形体不辨的白茫茫一片。

一样的美丽不一样的神韵——中西方月神之比较

一样的美丽不一样的神韵——中西方月神之比较

另外还有一些学者从事拜月信仰的主题研究。如从历代 官方行夕月祀典.到民间盖嫦娥神话原型与民间月神信 仰的何海根《月亮神话与中秋拜月的原始意涵》等。 以上这些学者的研究.都是嗣绕“嫦娥奔月”神话展开 的.本文将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对中国的月神与古希腊罗马神 话中的月神(以下简称西方月神)进行对比研究.分析蕴含在 这些东西方月亮女神形象身上相同与不同的故事及其美丽 与神韵。
近几年.国内学者对中国的月亮神话——“嫦娥奔月”有
不少研究成果。例如:甘庆祖先生从美学观点出发的《白马、
玉兔、素娥——试论中国文化的审美意蕴》。洪强先生借着嫦
娥奔月神话,强调男女平权.女性独立的《联系式与本位式的 冲突:“嫦娥奔月”故事的解读》,以及刘汉渡先生的《嫦娥奔 月神话的变形与原型解码》等。国外有台湾学者胡万川先 生《嫦娥奔月神话源流》就以嫦娥偷取不死之药为主题,延伸 至上古社会对“人为什磨会死”.“月亮为什麽不会死”提出疑
袁珂先生的<羿和嫦娥的故事>中同样强调了嫦娥这种 性格特征。羿射掉九日,除了人间七大害后,亲自端着自做的 肉膏供奉天帝帝俊,却被天帝惩罚贬下凡问。他向嫦娥诉说 自己的伤心和委屈,嫦娥不但不同情他,反而哭叫、吵闹自己 受到的连累。嫦娥的自私可见一般。随后.嫦娥又担心死后幽 都可怕,怂恿羿去西王母那里请“不死灵药”.羿经过千辛万 苦,跋山涉水带回灵药交给嫦娥,准备择El同吃。不料自私。 贪婪的嫦娥却趁他不在家鲍晚上.把足够两人吃的药一人独 自吞下。背叛羿奔向月宫。与以前不同的是.袁珂先生在他的 编辑中增加了嫦娥悔恨的性格特征。月宫出奇的冷清寂寞使 嫦娥灰心失望,她开始想家,想羿,后悔自己的作为。但已为 时太晚。 随着时代的变化,包容、大度的唐代人略过前嫌.对身居 中月宫的嫦娥个体处境发出深深的同情。李白和李商隐先后 对嫦娥发出了悲悯之声。李白说“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 与谁邻?”,李商隐说“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虽 然并没否认嫦娥的盗窃行为,但道德审判却不复存在.取而 代之的是一种将心比心感同身受的情感体验。 唐代诗人的浪漫怀想又激发了后世文人和民间想象对 嫦娥的正面理解。明朝小说《有夏志传》将嫦娥塑造成一个 “性巧而贞静好洁”、争取自由、勇敢反抗的形象:在清朝蒲松 龄的《嫦娥》(卷8)中,嫦娥被描写成一个忠贞而有仁义、庄重 而又善于搞笑.同时又有治家才能的狐仙。 古代和现代的民问想象还对奔月神话进行了改写。流传 最广的是。后羿暴虐无道,国无宁日,嫦娥惧其得不死药服后 长生,国人永世遭殃,遂冒死盗药服之,并奔往月宫,永远告 别烦嚣、战争、残杀、阴谋和罪孽的人间。于是嫦娥完全演变 为善良与爱的化身,她像月亮一样和平,恬静,安详地普照大 地.给人间的黑夜带来光明。嫦娥的早期的偷药行为或被赋 予合理的理由.或被更加高尚神圣、更加富有道德感的使命 救赎.变成了一个合道德化的正义之举。在传统的中秋习俗 中.嫦娥还被寄托了更大的伦理渴求,成了渴望家庭团圆的 象征。 原先《归藏》中的记载也许只是一种美丽的想象,随着时 代的变迁,嫦娥性格由模糊逐渐清晰,先是自私、贪婪、背叛 的偷盗者,随后变成寂寞、孤凄、无助的女神.又演化为一个 孤独寂寞却关注人间温情、家庭团圆的守护神.最终成为。纯 洁、善良与爱的化身,家庭团圆的象征。在人们的想象与历史 的演绎中,月神嫦娥的性格得到了脱胎换骨的改造。 (二)西方月神的性格分析 1、满月塞勒涅的性格与中国月神嫦娥的性格截然相反。 塞勒涅温柔、体贴,追求幸福的爱情,温暖的家庭,为此甘愿 放弃自己神界的生活而长住凡间。 塞勒涅在闲逛时发现了熟睡中的年轻的牧羊人恩底弥 翁.被他英俊相貌惊呆而爱慕他。为了能与恩底弥翁长相伴 随.塞勒涅亲自找到了宙斯。恳求他允许自己住在凡间并赐 予恩底弥翁永恒的青春与生命。为了能够在晚上更多地陪伴 自己的丈夫与孩子.塞勒涅与弯月阿尔忒弥斯及新月菲碧轮 流守夜。塞勒涅对爱情的执着.对家庭的责任,对爱人与孩子 的体贴与关爱让人感动。因而满月女神塞勒涅在西方则象征 着得婚姻的幸福美满与家庭生活的和谐稳定。 2、弯月之神阿尔忒弥斯阿尔忒弥斯犹如月亮般冷艳.

中西方关于月亮的神话故事

中西方关于月亮的神话故事

中西方关于月亮的神话故事月亮是一颗灿烂的明珠,它不仅在我们的夜空中照亮了黑暗,还承载着人类文化中的无数神话和传说。

中西方关于月亮的神话故事,既展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月亮的共同崇敬,也反映了各自对自然现象的不同理解和想象。

从古代中国的月兔传说到西方的阿波罗登月,月亮对于人类的意义在不同文化中有所差异。

中国的月亮神话可以追溯到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女嫦娥和吴刚。

据说,女嫦娥是瑶池仙境中的神仙,有一天她误吞了无死草而成了不朽之身。

为了逃避嫉妒心强的帝王的追杀,她飞向了月亮,成为了月宫中的仙女。

而吴刚则是个勤劳善良的人,为了惩罚他的懒散,玉帝责令他在月亮上砍伐桂树。

这些传说中的人物形象丰满,代表了中国文化中的理想质朴和崇高追求。

而在西方文化中的月亮神话,则更多与宗教、神话和探索精神联系在一起。

希腊神话中的阿尔忒弥斯(Artemis)是月亮和狩猎女神,她被称为“月球女神”。

在罗马神话中,月亮之神我们熟知的是丘比特之母——黛安娜(Diana)。

这些神话中的女神奉献了她们的力量,将美与神秘注入了月亮的形象。

同时,西方文化中也有许多探索月球的故事,最著名的就是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登月任务。

这次历史性的事件不仅揭开了月球的神秘面纱,也激发了人们进一步探索太空的渴望。

在中国和西方对月亮的神话故事中,我们能感受到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世界各地的文化通过自己独特的方式演绎着月亮的故事,这也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界的崇敬和对美的追求。

尽管这些故事有时藏有深意,但却让我们更加贴近自然,欣赏美丽的月光。

在大自然中,月亮以其独特的魅力影响着人类的情感和生活。

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的月亮神话,都与情爱大有关系。

诗人李白曾写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这两句诗道出了人们对月亮的情感投射。

月亮的圆缺,像循环的人生,给人以思考与启迪。

同时,月亮也在人们的爱情故事中扮演者重要角色。

西方文化中,月亮常常是爱神的伴侣,象征着浪漫与情感的交流。

非连续性文本《月亮在中外诗歌中的意象对比研究》阅读练习及答案(张家口2022学年高一下期末)

非连续性文本《月亮在中外诗歌中的意象对比研究》阅读练习及答案(张家口2022学年高一下期末)

河北省张家口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文人常常借助月亮来表达思念之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此词是中秋赏月遣怀之作,表达了苏轼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思念。

文人常常借助月亮来表达思乡之情。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以月光写相思,以秋霜写乡愁,一片月光,一方秋霜,象征了异乡人最凄凉的心境。

短短四句诗中,就出现了“月亮”和“月光”两个意象。

这首家喻户晓的《静夜思》,古往今来不知触动了多少漂泊在外的游子,勾起了那离乡别亲的愁绪和思乡念亲的乡泪。

诗人在借助月亮表达思念、思乡之情的同时,也偶尔用来表达男女之情,多半是夫妻之间的温情。

比如杜甫的《月夜》:“今夜廊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作者望月抒怀,离乱之痛和内心之忧熔于一炉,对月惆怅,忧叹愁思,以此来表达对远方妻子和儿女深切的挂念之情,以及对安定美好的幸福生活的期待和向往,情真意切,真挚动人。

与中国诗歌相对比,在西方的文化背景里,“月亮”在诗歌中常常用来描写浪漫唯美的爱情,或与爱情有关的美丽女性。

从文艺复兴到现在,在西方的文化里,月亮几乎总是和爱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影相随。

比如雪莱的《回声》,直接把月亮和爱情紧密联系在一起:“爱情有更真实的回声,比一切回声要更美妙,月亮周围闪着星星,笛声琴声,柔和的吉他声,反复地奏起爱情的曲调。

”诗人在该诗中将月亮与人类最温柔的情感——爱情相提并论,足见其浪漫的情怀和温柔的笔触。

为什么东方的“月亮”善于传达思念之情,西方的“月亮”常用于表达爱情呢?这背后有着深层次的文化原因。

中国历来受儒家思想影响深远,诗歌作为中国古代主要的文化艺术形式之一,除了抒情咏志、传承文化这个功能之外,还承载着“载道”的重任。

中国的诗歌如果单纯追求文化艺术上的“真”,仅仅用来抒发个人私密的情感和表达浪漫的情事,而忽略政治伦理教化作用,那这样的诗歌将得不到主流文化的认可。

论文 文学作品中月亮审美之剖析

论文 文学作品中月亮审美之剖析

摘要月亮在人类的文化中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

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当人们观赏挂在夜空中的月亮时,不仅仅把它看成是纯粹的天体,人们眼里的月亮,往往都带上了观赏者的情感色彩。

以月亮为源泉的神话传说和宗教信仰很多,月亮的象征也无处不在。

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月亮更是文人墨客喜爱的,能够借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和心理状态的物象。

他们常常在诗文中借月抒怀,赋予月亮不同的意象,形成了丰富绚丽的月亮文化。

然而,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月亮意象在中西方文化中既有相同之处又有明显的区别。

通过对东西方文学中月亮意象比较,感受东西方多元文化中月亮文学欣赏的快乐,加深对月亮文学意象的理解,总结出东西方文学中月亮意象的“同”和“异”,以期加深对中西方文化和文学作品的理解,同时避免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出现交际失误。

关键词:月亮,审美,剖析,西方,东方,相似性,差异性一、引言人类同住一个地球,人类共有一轮月亮,亿万年来人类在自身进化过程中,在不断改造和征服自然中,创造了灿烂的月亮文化。

从原始人关于月亮的种种神话,到当代人乘阿波罗登月揭开月球的面纱,月亮文学记录了人类认识自然的轨迹,承载了人类追求与自然和谐的幽思、离愁、欢乐与缠绵的精神经历。

同样一轮月亮,在古人与今人的文字里展现出认识上的不同;同样一轮月亮,在东方与西方文人笔下流露出各自内心对月亮感悟的差异。

在西方文化下“月亮”的意象则揭示出西方文化的本质特征及其文化根基。

西方文化环境下“月亮”意象的形成、发展与演变,是西方文化的一个缩影。

西方文化环境下的每一个月亮的原始意象的碎片都是人类精神和命运的一部分。

它包含了古往今来人们生活中重复上演的喜怒哀乐。

月亮意象灌注了我们民族悠远的心灵空间,凝聚了中华民族这个古老民族的生命意识和审美理想。

它是静思玄想式中国智慧的神秘启示物,更是恬静淡泊的的中国文学的艺术象征,它把人的意念带入无限的时空和深沉的历史人生思考中,贯穿于整部中国文在中国古典诗词里。

今夜月明人尽望—中英诗歌中“月亮”意象的主题意义

今夜月明人尽望—中英诗歌中“月亮”意象的主题意义

今夜月明人尽望—中英诗歌中“月亮”意象的主题意义摘要:月亮,作为中英诗歌中的常见意象之一,被古今中外的诗人们赋予了丰富的情感和意蕴。

本文对比了中英诗歌中“月亮”这一意象主题在抒情表达上的相似与不同之处,并从文化角度分析了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神话传说,审美倾向以及哲学思想三个原因。

关键词:月亮意象;中英诗歌;文化差异一、引言意象作为诗人传达情感或思想的载体,是诗歌重要的组成部分。

准确把握意象在诗歌中的内涵,有助于深刻理解诗歌意义。

在中英诗歌中,诗人对月亮这个意象情有独钟。

在他们的诗歌作品中,月亮这个意象承载着无限丰富的情感和意蕴。

中西诗歌中月亮意象虽有相似之处,但却表达着极为不同的情感和意蕴,体现了不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心理。

二、中英诗歌“月亮”意象表达的相似之处1.意象色彩,客观一致首先,月亮随着季节变换而形成的不同含义的月意象,在中英诗歌中都表达出一定相同的意义“,明月”“ 新月”都代表着“ 幸福”“祥和”;而“ 残月”“ 淡月”因其形状的残缺,色彩的黯淡而常被诗人赋予了“ 落寞”“孤单”的色彩。

2.以月喻人,寄托情怀另外,在中英诗歌中,“月”是一个常见的意象,它积淀了人类浓郁的情蕴。

在中西诗人的笔下,“月”被赋予的内涵在以月喻人,寄托情怀上有相通之处。

三、中英诗歌“月亮”意象表达的差异之处1.所表之情不同首先,中诗多表达一种悲伤离情和忧患意识,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

如《望月怀远》这首诗是诗人张九龄远离故乡,望着海上的明月,感发出了一种思念远人的情感。

在诗人的笔下,月亮带来的不是温馨,而是凄凉与离情。

《春江花月夜》一诗由景、情、理依次展开,写春江美景,以及面对江月产生的感慨,继而写到了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

“而英诗多以月烘托绝美爱情以及表达赞颂之情,与中诗不同,英诗表达的多是积极明快的色调。

诗人华兹华斯的《strange fits of passion have I known》是《露西组诗》之一,讲述了一次奇异的经历,骑马去露西住所路上所见的不同形态的月亮,以及周遭的景物变化,由此引起的一系列心理活动和情感表达。

东西方文学中月亮意象比较

东西方文学中月亮意象比较

“意象”之词源于中国,最早见于《周易·系辞上》:“子日:‘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日:‘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

①此时,“意”“象”尚未联用,“象”是用来表达意的,当“言”不能很好地表达他的“意”时,就设“象”来表达。

可见“象”是表意的一种很好的媒介。

其后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里第一次把意、象连用:“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

”②这里的意象主要是指一种内在主观情意与外在物象、情与景的融合,是一种“意”中之象,而且往往更偏重于意。

将意象看成是一种心理表象,是西方文艺理论家们对意象的理解。

西方文论中普遍使用意象(image)一词,是20世纪初的事。

“image”的词则源自拉丁语“imago”,“imago”是从古希腊语“eidolon”意译而来,原意为表象(representation)或是心的图像(mind picture)。

所谓表象,是我们过去所感知和经历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心理上的重现和回忆。

美国文艺理论家韦勒克和沃伦在其合著的《文学理论》一书中,主要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界定意象:“在心理学中,‘意象’一词表示有关过去的感受上、知觉上的经验在心中的重现或回忆,而这种重现和回忆未必一定是视觉上的。

”③这种从心理学意义上来理解意象的还有“意象派”诗人庞德,文艺理论家理查兹以及哲学家康德等人。

庞德说:“‘意象’不是一种图象式的重现,而是‘一种在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感情的复杂经验’,是一种‘各种不同的观念的联合’。

”③理查兹说:意象“是作为一个心理事件与感觉奇特结合”。

③综上所述,我们通常所说的意象就是融汇着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人类同住一个地球,共同拥有一轮明月,中西方民族的人们都喜欢欣赏月亮。

起初月亮只是自然界的一个客观物象,但由于文学的审美作用,它逐渐成为一个具有丰富思想内涵和情感色彩的文化载体,一个蕴涵丰富的艺术符号。

中外文学作品中的月亮意象比较研究

中外文学作品中的月亮意象比较研究

中外文学作品中的月亮意象比较研究摘要:〃月亮〃作为文学作品中的经典意象之一,因其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体现了特有的审美意蕴,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通过分析中外文学作品中的月亮意象,探讨中外文学作品中月亮意象相同及不同含义产生的历史文化原因,从当代的角度挖掘特定时期的历史文化,有助于丰富大学生的人文底蕴,提升文化自信,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自豪感。

关键词:月亮意象;文化传承;戏剧;诗词;小说一、背景所谓意象,〃意〃来源于创作者的精神层面,是对特定情境下的自然景物,即〃象〃的认知以及主观和内心产生的情感。

从文学层面来看,意象常被作家用于表达难以言传的生命感悟,意象的使用可以创造出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能够使平面的文字变得更加生动,从而增强读者的代入感口]。

文学作品中的经典意象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作为古今中外文学鉴赏中一种基本且重要的审美元素,对意象的分析重点在于对文学作品中客观环境和主观情感的关系进行分析解读[2]。

而月亮意象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都有一席之地,作家们对月亮意象的喜爰,几乎打破了时间和地缘因素的限制。

本文通过分析中外文学作品中的月亮意象,意在探讨中外文学作品中月亮意象不同含义产生的历史文化原因。

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中国古代诗词到近现代小说,月亮意象在每个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涵,我们将其繁荣的原因大致归为两点。

首先,月亮作为一种天文景观,对它的欣赏在中西方具有普遍性。

月亮其自身圆缺盈亏的特性使它本身就具有十分丰富的解读空间。

满月明亮,可以是寄托相思的载体;月亮遥远而高洁,使它成为美好事物的象征;月光柔和却清冷,为浪漫故事营造了独特的意境;月亮亘古不变,一方面使它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者,在失意者眼中,也为它平添了一份冷眼旁观的冷漠。

这些对月亮的解读被运用在特定的文学作品中,使月亮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

其次,是基于不同文化语境的原因,中国古代,月亮题材与意象的繁荣与文学发展密不可分,特别是山水文学、咏物文学等的发展,都为月亮题材与意象的繁荣起到了推动作用。

月亮意象从古典到现代的流变

月亮意象从古典到现代的流变

二、现代文学与电影中的月亮意 象
进入现代以后,月亮的意象在文学和电影中继续发展。在作家的笔下,月亮 常常被用来象征孤独、追求与生死。如巴金的《家》中,月光成为主人公觉新内 心孤独与无奈的象征。而在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中,月亮则寓意着人物 的命运与情感。同时,在中国电影中,月亮也经常出现于古装武侠片和浪漫爱情 片中,如《卧虎藏龙》、《花木兰》等影片中的月夜场景,为故事增色不少。
参考内容三
月亮,作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重要意象,自古以来就被诗人赋予了丰富而特 殊的象征意义。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西方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的引入,古典诗 词研究获得了新的视角和工具,月亮意象的研究也得以从新的角度展开。本次演 示将综述20世纪以来古典诗词月亮意象的研究状况。
一、20世纪初至中叶:月亮意象 的现代阐释
二、20世纪中叶至80年代:月亮 意象的社会文化批评
20世纪中叶至80年代,月亮意象的研究进一步深化,开始与社会文化背景相 结合。研究者们开始月亮意象背后的社会文化内涵,以及其反映的时代精神面貌。 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从社会批评、文化研究和心理学角度出发,深入探讨月亮意 象的象征意义和社会功能。
三、20世纪80年代至今:月亮意 象的多元批评视角
然而,尽管已有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对月亮意象的探索仍存在诸多未尽 之处。例如,对不同地域和文化中的月亮意象的比较研究尚显不足;对当代诗歌 中的月亮意象的创新研究还需深入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将有助于推动月亮意象研 究的进一步发展,丰富我们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理解和欣赏。
谢谢观看
பைடு நூலகம்
三、流变与
从明清到现代,家族小说经历了流变和。这种流变不仅体现在文学形式和表 现手法的变化上,更体现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的变化上。

东西方文学中月亮意象比较

东西方文学中月亮意象比较

“意象”之词源于中国,最早见于《周易·系辞上》:“子日:‘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日:‘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

①此时,“意”“象”尚未联用,“象”是用来表达意的,当“言”不能很好地表达他的“意”时,就设“象”来表达。

可见“象”是表意的一种很好的媒介。

其后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里第一次把意、象连用:“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

”②这里的意象主要是指一种内在主观情意与外在物象、情与景的融合,是一种“意”中之象,而且往往更偏重于意。

将意象看成是一种心理表象,是西方文艺理论家们对意象的理解。

西方文论中普遍使用意象(image)一词,是20世纪初的事。

“image”的词则源自拉丁语“imago”,“imago”是从古希腊语“eidolon”意译而来,原意为表象(representation)或是心的图像(mind picture)。

所谓表象,是我们过去所感知和经历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心理上的重现和回忆。

美国文艺理论家韦勒克和沃伦在其合著的《文学理论》一书中,主要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界定意象:“在心理学中,‘意象’一词表示有关过去的感受上、知觉上的经验在心中的重现或回忆,而这种重现和回忆未必一定是视觉上的。

”③这种从心理学意义上来理解意象的还有“意象派”诗人庞德,文艺理论家理查兹以及哲学家康德等人。

庞德说:“‘意象’不是一种图象式的重现,而是‘一种在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感情的复杂经验’,是一种‘各种不同的观念的联合’。

”③理查兹说:意象“是作为一个心理事件与感觉奇特结合”。

③综上所述,我们通常所说的意象就是融汇着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人类同住一个地球,共同拥有一轮明月,中西方民族的人们都喜欢欣赏月亮。

起初月亮只是自然界的一个客观物象,但由于文学的审美作用,它逐渐成为一个具有丰富思想内涵和情感色彩的文化载体,一个蕴涵丰富的艺术符号。

谈中外文学中的月亮形象

谈中外文学中的月亮形象

程。

我们可以看到,“五四”时代的女作家共同表现出对欲望话语的规避。

冰心以不涉及性爱题材作为回避方式,她的作品凭着对童心、自然、抽象的社会人生问题的表现而获得了一份清浅的纯净;冯沅君大胆的爱情宣言曾经使时人为之一震,然而,她是通过放逐男女主人公的性爱关系以保证爱情的神圣纯洁;凌叔华的一些篇章对女性的隐秘心理时有涉及,但是那表现得何其幽微轻淡而富于节制!庐隐的笔下开始出现有情有欲的女性主人公形象,然而她们对于未知的男性世界既有渴望,又充满逃避和厌憎。

“五四”女作家所体现出的这种共同规避倾向,并非由于女性天性怯弱,而是因为女性在文化中处于弱势,“五四”新道德松动了封建礼教对正常欲望的控制。

然而,对于女性来说,男性的欲望很可能就意味着一种威压或者损害,她们在心理上还不足以承受这种外在于己的陌生的力量。

到了!"年代的丁玲笔下的莎菲,我们会发现女性已经无须掩饰自己对于异性的欲望,一个“女子丰仪”的男人出现在莎菲的欲望视野中。

然而在丁玲这里,这无须疑惧、逃避的欲望却带来女主人公精神分裂式的痛楚。

在#"年代的苏青的作品中,欲望话语又发生了变化。

不同于庐隐的犹疑与躲闪,苏青直白地陈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通过对圣人古训的重新标点,完成的是传统的欲望主体与欲望对象位置的翻转。

这种对常识的冒犯,表露苏青对于欲望的态度:欲望应该得到坦然的直视和承认。

在《结婚十年》里,女主人公因得不到丈夫的爱抚而有这样一段独白:“女子是决不希求男子的尊敬的,而是想获得他的爱的!只要他肯喜欢她,……都能够使她增加自信,自信自己是青春、是美丽的。

但要是男子对她很尊敬呢?那可又不同了,尊敬有什么用呀!”这些表述揭示了苏青对女性欲望的大胆书写。

对于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男权中心话语的文学来说,苏青的出现是最富有颠覆意义的。

《结婚十年》在当年出版时,是一本畅销书。

在畅销一时的同时,也受到了一些非议和责难。

这是很不公正的。

月意象分析

月意象分析

月”在中国文学中出现频率呈倍增长,至晚唐北宋达于巅峰。

“月”自从进入人的审美视野,便不断派生、衍播出含蕴不尽的象征喻指。

我们知道,月虽然只是自然界中一个纯客观的物象,但它却逐渐成为华夏之邦人化自然的组成部分,成为诗人某些特定情感的信息载体。

正是由于作者在创作时的处境情怀不同,从而导致了他们作品中“月"这一意象的不同思想内蕴,它们在规定的语境中,展示出了难尽言表的情感流程及其集中鲜明的价值取向。

他们借月来抒怀言志,因而望月思乡,望月怀人,望月感怀几乎成了诗词中的永恒主题。

下面从几个不同侧面归纳分析一下唐宋词中“月”这一意象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一)“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月本无情,人却有意。

月亮的阴晴圆缺,其实只是普普通通的自然现象,但它却映射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

在以月破状分离这一意象的词作中,又可细分为两小类:(1)送别之作中的“月”。

“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时的那种落没与惆怅的心情是无以言表的,面对即将离去的亲朋好友,只能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此时此刻的月亮也带有几分凄切伤感的色调。

诸如“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

”(牛希济《生查子》);“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斜照后,新月上西城”。

(张先《江南柳》);“望一川暝霭,雁声哀怨;半规凉月,人影参差。

”(周邦彦《风流子》)。

以上送别词中的诗句,具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点,即“月"的意象都并非“圆月”、“满月”,而是“残月”、“新月"。

对于这一点,我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是从自然科学角度分析,古人远行,多启程于黎明之前甚至夜半时分,此时月将西斜,月亮表现出来的特征便是残缺的、低垂的、朦胧的,因此,运用“残月”、“陇月"等意象是符合实际的,是真实的客观描写。

二是从词语意义的角度分析.“残"与“缺”同意,“残月”即“缺月”,“残月"与“新月”都是不团圆的象征,所以,天边显现的一弯缺月,正是意取了分离,是离别之人心理情感生动而贴切的写照。

月亮意象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异同

月亮意象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异同

月亮意象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异同月亮作为自然界中的一个明显物体,在中西方文化中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象征。

它不仅是一个美丽的自然景观,更是文化和精神的象征。

在中西方文化中,月亮的形象和意义有着一定的差异和共通点。

首先,在中西方文化中,月亮都被视为女性的象征。

在中国文化中,月亮常被比喻为“嫦娥”、荆轲高抱明月,欲与嫦娥比肩之意,而在西方文化中,月亮则经常被比喻为女神,比如希腊神话中的阿耳忒弥斯(Artemis)和罗马神话中的黛安娜(Diana)。

这都体现了月亮在中西方文化中女性化的象征。

其次,在中国文化中,月亮被赋予了较为浪漫的意义。

月亮常被视为爱情和家庭的象征,甚至成为了夫妻之间的爱情纽带和恩爱情深的象征。

而在西方文化中,月亮则更多地被赋予了神秘和幻想的意义。

月亮在西方文学与艺术中常被视为神秘的力量和幻想的来源,代表着潜在的梦境和未知的世界。

此外,在古代文化中,月亮在中西方都被赋予了神秘的力量。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月亮被视为神灵的居所,象征着神秘的力量和宇宙的奥秘。

中华文化中还有许多关于月亮的神话传说,比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这些神话故事都将月亮描绘成了神秘和不可思议的存在。

而在西方古代文化中,月亮同样被赋予了神秘的力量。

希腊神话中的月神塞勒涅,罗马神话中的月亮女神黛安娜,都被赋予了神秘的能量和神秘的形象。

这些古代神话不仅形成了西方文化中对月亮神秘的象征,也影响着西方人对月亮的认知和理解。

然而尽管在东西方文化中月亮的形象和意义有着巨大的差异,但也有一些共通点。

比如,在中西文化中都认为月亮象征着孤独和宁静,无论是中国古诗中的“皓月清风夜,吟莺独自忙”还是西方文学中的“月光下的孤独”,都表达了对月亮静谧、孤独的情感。

同时,月亮在中西方文化中都被视为时间的象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农历是以月亮的周期作为基准,每个月圆之后又会渐行渐缺,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轮回。

而在西方文化中,月相也被用来表示时间和季节的变迁。

浅析文学作品中的月亮意象

浅析文学作品中的月亮意象

16神州文学浅析文学作品中的月亮意象朱天琪常州前黄高级中学摘要:在中西方文学作品中,月亮以其多种意义和丰富的感情色彩为作品增添了一种神秘意境和诗意的美好,而且已经成为了一个蕴含丰富的艺术符号,一个具有情感色彩和丰富思想内涵的文化载体,月亮在中国文学中是浪漫而美丽的,体现了一种神秘、宁静、孤独、思念,而在西方文学中月亮被赋予了更多的现实感。

关键词:文学作品;月亮;意象;相似性一、中国文学中的月亮意象(一)月亮是寂寥的意象月亮在许多中国失意文人的笔下代表着失意、寂寞、孤独、迷茫和哀愁,虽然月亮本身具有静谧和安宁的情韵,但是在这种安宁下产生了另一种情感,促使着许多文人凭借月亮将自己的忧愁和惆怅抒发出来,例如,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期盼;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寂寞等,无论是利用怎样的表达方式,都是对一种孤独、一种寂寞的衬托[1]。

月亮不仅仅存在于古代诗歌中,在中国的神话故事中也有许多内容涉及到了月亮,嫦娥奔月已经成为了失意情感的一种象征,此时的月亮被人们赋予了味道、冠上了温度,例如:寒月、冷月、孤月。

(二)月亮是思乡的意象在中国人心中,月亮代表着“祖国、故乡和家”,当人们在外漂泊思念家乡时,月亮就成为了人们精神上的寄托,缩短着时空的距离,牵系着相思的心灵,从而成为了人们思念家乡的见证。

诗人思念亲人、家乡的情思,常常通过月亮来表达。

圆月象征着家人团聚,即便中秋佳节不能够团聚,也要“千里共婵娟”。

月夜思乡是美丽的,美到让人静默不语,美到让人潸然泪下、美到让人难以名状,始终都透漏着美,虽然这种美是不同的,卢纶“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的壮美;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优美。

二、文学中的月亮意象(一)月亮是神秘的意象月亮在西方人笔下更加具有现实感,而且在西方文学中,月亮通常代表着孤独:在喧嚣散尽之后的夜晚,唯有一轮孤单的明月在夜空中遥望着大地。

通过阅读各种爱情作品,我们能够见到单恋的小伙子把心爱的人比作天上的明月,孤单的女子向月亮诉说自己的寂寞,同样的“可望而不可即”,而且正是由于这样的孤高也让月亮具备了一种神秘的力量。

东西方月亮意象的比较

东西方月亮意象的比较

杨怡200802240826 05级一班东西方月亮意象的比较摘要:月亮无论在东方文化中还是西方文化中都拥有丰富的意象,这些意象既有一些相同之处如都是阴性的,月亮的圆缺变化都蕴含着人生盛衰变化的哲理等。

但人们对于月亮的欣赏,又有各自的不同。

关键词:月亮、意象、比较一. 意象的中西差别意象是指“用语言来表现事物、行为、感情、思想、观念、心理状态以及感官或超感官的经验”。

我国古典诗学中的“意象”与西方文论中的“意象”,其概念从内涵到外延皆有区别。

因此,只有通过比较鉴别其异同,才能真正把握这一概念。

西方美学中,“意象”这一概念出现以前文论家们使用更多的是“想象”这一概念。

在英语中,“意象”在语义上与“想象”、“形象化”相近,指的是依靠人的各种感官对外界事物产生“感受上、知觉上的经验”,并以此“引起心中的重现和回忆”。

由此可见,西方诗学对“意象”的界定所强调的是想象。

中国传统文论家则极少强调意象的创造性,中国传统诗论宣扬的是一种“自然之道”:“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

自然之道也。

”这里的“自然之道”我们可以理解成儒家之“道”,也可以理解为老庄之“道”,无论是那一种,有一点是相同的,它们都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国古典诗词中所透出的就是这种东方哲学的气质。

比较中西文化中同一事物不同的意象有助于在翻译的过程中寻找合适的对等词,最大化地达到动态对等。

古往今来,月亮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都是被屡次提到的事物。

月亮这一意象在中西方文化中既有相同又有不同。

二. 阴性的、变化的月亮太阳是光明的,给人阳性的感觉,而光线柔弱的月亮自然是阴性的,在大多数的语言中,月亮都是阴性的。

如果要给月亮一个性别的话,那一定是女性。

在古希腊神话中太阳神阿波罗和月亮神阿尔忒弥斯是一对孪生兄妹。

在中国,月神又叫月光娘娘、太阴星主、月姑、月光菩萨等。

太阳是阳性的种种,例如父亲、丈夫、长子、长官以及自己最自信最有表现的外在才能。

中西方文学作品中月亮意象差异比较

中西方文学作品中月亮意象差异比较

中西方文学作品中月亮意象差异比较引言月亮作为一种意象,是许多作者――中西方所青睐的对象,或许是因为其本身所具有的一种朦胧感,而这种朦胧感是其自身所具备的――月光给人的感觉。

这种朦胧感在中西方文学作品中表现是不同的,在中国更多的是浪漫,而西方更多的是现实。

同一个意象截然不同的表达意思。

一、中国文学中特有的月亮意象(一)月亮是一种思念故乡与家人的独特意象中国人怀有一种“月亮情结”,是很多诗人在创作时都涉及的传统主题,所以在很大程度上这种情结蕴含着深刻的中国传统原始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月亮是“家、故乡和祖国”的代名词,每当人们浪迹天涯漂泊在外思念亲人之时,月亮便成为其精神寄托,牵系着相思的心灵,缩短着时空的距离,成为诗人乡愁最无言的见证。

诗人怀念家园、亲人的情思,常寄托于明月,真可谓“明月千里寄相思”。

圆月是家人团聚的象征,中秋佳节即使不能相聚也要“千里共婵娟”,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思故乡”是由“明月”而“故乡”的联想,是人们共同的心理体验,而无形的思家是一种典型情绪,作客他乡的人,思乡心切,总想望见家乡,于是登高远眺,尽管瞻望不到,但只要距离不是太远,总还是可以给自己的心情一种安慰。

但如果相隔千山万水,那纵使是“望尽天涯路”,也依然是“举头望明月”,因为这样倒能使千里外的他乡游子产生一点“望乡之情”。

此时此刻的月亮正成为游子与故乡亲人之间的中介,视线都交汇在月亮上,即便看不见彼此,但在心理上缩短了彼此间的地面距离,犹如来自故乡的乡人给游子以特别亲切之感一样,正如王维《杂诗》中所描述的那样:“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乡人不但带来了故乡的消息,而且还带来了游子所一直思念的家人身上的气息,比如乡音。

月夜思乡是美丽的,美到让人难以名状,美到让人潸然泪下,美到让人静默不语,自始至终都透露着一种美,尽管这种美是不同的:壮美、优美、凄美……如杜甫《月夜忆舍弟》――优美:“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中西有关月亮的诗词歌赋

中西有关月亮的诗词歌赋

中西有关月亮的诗词歌赋在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中,月亮一直是人们研究和欣赏的对象。

自古以来,诗词歌赋就成为了表达人们对月亮美好感受和情感的艺术形式。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西有关月亮的诗词歌赋,领略其中的文化韵味。

首先,我们来看中国古代的月亮诗词。

在中国文化中,月亮是人们心中的女神,代表着美好、纯洁和宁静。

在古诗中,月亮常常被用来表达思乡之情、怀人之意和失落感。

唐代诗人李白曾在《静夜思》中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通过床前明月的形象,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他乡漂泊,夜深人静之时,抬头望月,低头思故乡,心中充满了对家人的无限思念。

除了表达思乡之情,中国古代的月亮诗词也经常表现出对月亮本身的赞美。

月亮在诗词中往往被形容为圆润、皎洁、明亮,寓意着光明、美好和圣洁。

相比之下,在西方文化中,月亮则更多地被用来表达浪漫、诗意和母爱等情感。

在古希腊神话中,阿波罗是月亮女神,她代表着月亮的美丽、宁谧和神秘。

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月亮则经常被用来表达无辜、温柔和柔美的情感。

此外,在西方文化中,月亮还具有心理学上的意义。

人们常常将月亮与睡眠、情感和无意识联系在一起。

月亮的圆满、明亮和圆润形状,也被视为完美、完整和圆满的生活的象征。

此外,月亮还与基督教中与太阳相对的黑暗力量相对。

东西方文化的月亮诗词各具特色,都表达了人们对月亮的情感。

在阅读这些诗词时,我们可以体会到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感受到人类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创造力的无穷魅力。

总之,月亮在诗词歌赋中,是中西文化间共同的文化符号。

无论是中国古代的诗词,还是西方文化的神话,都在表达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人性的关怀以及彼此间文化差异的尊重和欣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象”之词源于中国,最早见于《周易·系辞上》:“子日:‘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日:‘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

①此时,“意”“象”尚未联用,“象”是用来表达意的,当“言”不能很好地表达他的“意”时,就设“象”来表达。

可见“象”是表意的一种很好的媒介。

其后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里第一次把意、象连用:“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

”②这里的意象主要是指一种内在主观情意与外在物象、情与景的融合,是一种“意”中之象,而且往往更偏重于意。

将意象看成是一种心理表象,是西方文艺理论家们对意象的理解。

西方文论中普遍使用意象(image)一词,是20世纪初的事。

“image”的词则源自拉丁语“imago”,“imago”是从古希腊语“eidolon”意译而来,原意为表象(representation)或是心的图像(mind picture)。

所谓表象,是我们过去所感知和经历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心理上的重现和回忆。

美国文艺理论家韦勒克和沃伦在其合著的《文学理论》一书中,主要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界定意象:“在心理学中,‘意象’一词表示有关过去的感受上、知觉上的经验在心中的重现或回忆,而这种重现和回忆未必一定是视觉上的。

”③这种从心理学意义上来理解意象的还有“意象派”诗人庞德,文艺理论家理查兹以及哲学家康德等人。

庞德说:“‘意象’不是一种图象式的重现,而是‘一种在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感情的复杂经验’,是一种‘各种不同的观念的联合’。

”③理查兹说:意象“是作为一个心理事件与感觉奇特结合”。

③综上所述,我们通常所说的意象就是融汇着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人类同住一个地球,共同拥有一轮明月,中西方民族的人们都喜欢欣赏月亮。

起初月亮只是自然界的一个客观物象,但由于文学的审美作用,它逐渐成为一个具有丰富思想内涵和情感色彩的文化载体,一个蕴涵丰富的艺术符号。

月亮作为这样一个意象负载着民族深刻的文化内蕴,在中西方文学中频繁出现,是一个常见的、具有重要作用的传统意象。

本文采用平行研究的方法,比较中西方文学中月亮意象的异同,并分析其成因,让人们对月亮意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有利于人们更①黄寿祺、张善文撰.周易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P 563.②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③[美] 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M].刘象愚、刑培明等译.三联书店1984,P201.好的解读中外文学作品中月亮意象的文化内涵,使人们对中外文化的差异有更深层次理解,促进文化的沟通.一、中方文学中月亮意象的相似性(一)、以月来象征人的美貌或美好的事物中西方文学名著中月亮常常被用作美丽、美女的代名词。

《诗经·陈风·月出》中写道:“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即以月光的美来映衬所爱之人的美貌。

自《诗经·月出》一曲唱出之后,这种抒情旋律便久唱不绝,在月下诗词里,有时月亮干脆就直接被比喻成佳人形象。

韦庄有“垆边人似月,皓婉凝霜雪”,苏轼谓“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娟娟到湖上,潋潋摇空碧”。

古代文学中也有大量以月亮来象征人的美貌的著名篇章。

如《儒林外史》第20回里描述辛小姐的美貌:“匡超人此时恍若亲见瑶宫仙子,月下嫦娥,那魂灵都飘到九霄云外去了。

”《红楼梦》第3回中林黛玉看见贾宝玉时用“面若中秋之月”来形容宝玉的容貌。

《金瓶梅》第24回中写西门庆家的女人:“月色之下,恍若仙娥,都是白绫袄儿,遍地金比甲,头上珠翠堆满,粉面朱唇。

”以月来象征人的美貌,不仅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出现,在西方文学作品中也有较为频繁的出现。

《爱的徒劳》中罗瑟琳说:“我的脸不过是一个月亮,而且是遮着乌云的。

”国王便称赞罗瑟琳的美丽说:“遮蔽这样的明月,那乌云也是幸福的! 皎洁的明月,和你的灿烂的众星啊,愿你们扫去浮云,把你们的光明照射在我们的眼波之上。

”①(卷2第254页)法国诗人波德莱尔也赞美道:“今夜月亮懒洋洋地进入梦乡,就像一个美女躺在坐垫上。

”(《月亮的哀愁》)(二)、以月来象征贞洁西方文学中常用月亮来象征贞洁或有不洁的寓意。

如赛勒美赞美月亮道:“她冰冷而贞洁,可以肯定还是个处女。

”②《奥瑟罗》中的主人公怀疑妻子的贞洁时说便说:“她的名誉本来跟狄安娜的容颜一样皎洁的,现在已经染上了污垢,像我自己的脸一样黑了。

” (卷9第345页)中国文学中杜甫的《月》:“斟酌妲娥寡,天寒耐九秋。

”是写月的贞洁。

元代施君美《幽闺怨》第39出中:①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 (朱生豪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P345.(此后引用该书译文时只在文中标出卷号和页码。

)②OscarWilde,Salome,Act I,Five Major Plays(New York:Airmont Publishing Company,1970).P297.“贞心一片如明月,映入清波到底圆。

”也写月的贞洁。

(三)、同时月亮在中西方月亮文学中都有着较多的孤独成分这可能与中国嫦娥奔月的故事和希腊月亮女神的神话故事都是表现孤独的主题有关。

在中国传统的民间故事里,月亮叫做“广寒宫”,是一座凄清的宫殿。

那里住着一个美丽的少女嫦娥,她因误食长生不老之药而飞入月宫与不停捣药的玉兔和不断砍桂树的吴刚为伴。

不死的愿望虽然实现了,但是嫦娥却并不快乐,她在月亮上很孤独和寂寞。

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诗感叹“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苍天夜夜心”,日日夜夜都是一样寂寞,你想追求永恒,就要付出孤独的代价。

关于借月抒发孤独情绪的中国文学代表,在小说中要数中国四大文学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了。

《红楼梦》中对月亮的意境有很精彩的描写,《红楼梦》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凹晶馆联诗悲寂寞”写湘云与黛玉二人一起赏月吟诗,对景感怀。

湘云的“寒塘渡鹤影”,黛玉对出“冷月葬花魂”。

而在缺乏中秋节这一特定文化内涵的西方文化中,月亮意象更是倾向于表现人类共同的情感---忧伤和孤独的主题。

西方诗歌中多有体现孤独主题的月亮诗篇,如英国诗人雪莱在《宇宙的飘泊者》中写道:“告诉我,月亮,你脸色苍白而发灰,在天路历程中始终无家可归,要在什么样的黑夜或白昼的深渊,你将寻到自己的安睡?”①拉美诗人卢贡内斯曾把月亮称为“白色的孤独。

哈代则在《当我动身去里昂乃斯》中写道:“当我动身去里昂乃斯,动身去百里之外的地方,月光点燃了我的孤独,树枝上挂满了白霜,当我动身去里昂乃斯,动身去百里之外的地方。

”可见,在西方诗歌中,沐浴着月光的孤独常常会是一种洁净的孤独。

虽然中国古典诗词中也有许多体现孤独主题的咏月诗作,但多与思乡有关,其孤独之中多了一份凄凉。

(四)、月亮的可望而不可得《爱的徒劳》中罗瑟琳告诉垂涎自己的国王:“愚妄的祈求者啊!你不要追寻镜里的空花,水中的明月;你应该请求一些更重要的事物。

”。

(卷2第255页)这是暗示国王的想法愚蠢,水中捞月都是徒劳。

这和东方文学中经常出现的镜花水月的寓意一样,镜花水月毕竟终成空。

如《红楼梦》第5回中有说,“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李白的《自梁园至敬亭山见会公,谈陵阳山水兼期同游,①吴笛译.雪莱抒情诗全集[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P301.因有此赠》:“相思如明月,可望不可攀。

”二、中西方文学中月亮意象的不同内涵(一)、中国文学中的月亮意象1、人与月亮合二为一人与月亮合二为一指的是作者借月亮来抒发情感,以达到主客观的统一,情景交融。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诗文中.美丽而神奇的月亮是一个经久不衰、反复被描绘的意象。

从《诗经》“月出皎兮,佼人僚兮”的美人迟暮,到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苍凉壮阔,再到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对人生的思考.月亮从此被披上了一层又一层的情感外衣,承载了越来越多人类的情感。

正如克兰默在《灯宴》(1916)的序言中谈到了月亮这个在中国诗坛上无所不在的象征:“月亮悬挂在中国旧诗坛的上空。

……(她)是人间戏剧美丽而苍白的观众,而她所知道的一切隐秘、激情和欢乐,迅速地崩溃或是慢慢地腐烂,……她把远隔千山万水的情侣思念联结起来。

”①2、月亮是文人失意时情感寄托之所在《淮南子·览冥训》中有这一样一段记载:“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

”经过历代诗人的反复吟咏,这一月亮的原始意象逐渐嬗变为失意的情感象征:文人们因为怀才不遇,仕途潦倒,便把这种失意的情感寄托于月,月亮反映着古代诗人骚客孤独与寂寞的心态,反映出失意者寻求慰藉与解脱的心态。

于是月亮在那些失意的文人笔下成为了孤月、冷月、寒月。

李商隐《无题》诗中有“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夜吟应觉月光寒”并不是月光真有冷暖之分,而是月亮构成了孤独与失意者的心像。

该类诗常表现诗人宦海浮沉,仕途坎坷,人生失意的感慨和嗟时伤悲的情怀。

诗中的月亮已成为士大夫们逃避现实苦难、超群拨俗的人格化身。

3、月亮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还是表时空永恒的意象时空合一思维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思维特点。

月亮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既是表时间的意象又可以是表空间的意象。

由于月亮意象具有惟一性、共享性,能够连接①[美]迈克尔·卡茨.艾米·洛威尔与东方[M].见张隆溪《比较文学译文集》184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相隔千里万里的人,也能够联系古今,是变时空合一思维的重要意象,往往揭示了深邃的宇宙生命之道,抒发了深沉的历史人生悲慨,传达出中国文化的悲剧意识。

如李白的“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把酒问月》)。

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姜夔的“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扬州慢》)。

张若虚的“江畔何人初照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春江花月夜》)元·耶律楚材的“我看长天汉家月,照人依旧轮明”(《过舍山和二韵》)。

这些诗篇所表达的情感虽不尽相同,但都是引月入诗,使得境界开阔,人生短暂的忧思被淡化、提纯,无声冷月超越了具体时空的限制,表现了深沉的历史之感。

李白的《月夜金陵怀古》“苍苍金陵月,空悬帝王州。

天文列宿在,霸业大江流。

渌水绝驰道,青松摧古丘。

台倾鸟鹊观.宫没凤凰楼。

别殿悲清暑.芳园罢乐游。

一闻歌玉树。

萧瑟后庭秋。

”诗人让明月与地理结缘.给它附上了丰富的人文历史背景.让“金陵月”成了阅尽沧桑的历史见证与人生的短暂、历史的变迁相观照,引出了诗人掩饰不住的思古幽情,抒发对宇宙永恒的羡慕与向往、对朝代兴亡的哀惜与伤感。

(二)、西方文学中月亮意象1、人与月亮的两分西方文学中出现的月亮多是独立的行动主体,即便与人亲密无间,但又是各自独立的,这充分体现了西方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