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尊水平与主观幸福感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自尊水平与主观幸福感研究
【摘要】目的:分析大学生自尊和主观幸福感现状,探讨大学生自尊水平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以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益的帮助。
方法:应用自尊量表(SES)和总体幸福感量表(GWB),对2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运用SSPS16.0软件对所采集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1)自尊水平在性别、地域、是否是独生子女以及不同年级等维度上,均未表现出统计学差异。
由此证明,大学生自尊水平不受性别、地域、是否是独生子女以及年级不同的影响。
(2)主观幸福感总体水平在性别、地域、是否是独生子女以及不同年级等维度上,均未表现出统计学差异。
由此证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总体水平不受性别、地域、是否是独生子女以及年级不同的影响。
(3)自尊水平与主观幸福感总体和主观幸福感中的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精力、忧郁或快乐心境以及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四个分维度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4)本研究样本中,男生总体幸福感水平接近全国常模水平,女生幸福感水平显著高于全国常模水平。
结论:(1)大学生自尊水平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2)自尊对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问卷调查,自尊,主观幸福感
1. 引言
1.1 有关大学生自尊的研究
1.1.1自尊的概念
自尊(Self- esteem)也称为自尊心或者自尊感,是个体自我系统重要的核心成分之一,它不仅与个体的心理健康具有直接关系,而且对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有广泛的影响。
在英语中“Self- esteem”这个词的来源是拉丁语“aestimare”,是指个体对自身价值的估计。
目前,由于能被普遍认同的定义尚不明确,所以,国内外学者对自尊的定义也有很多,每个定义都是研究者依据自身对自尊的理解和认识来界定的。
到现在为止,国内外研究者对自尊的定义有以下具有代表性的几种:
美国的心理学家詹姆斯(1890)是最初为自尊下定义的学者,他在他的《心理学原理》中,提出了著名的自尊公式:自尊=成功/抱负水平。
[1] 他指出,个人对自身价值的评价取决于个人的实际成就与内在潜能的比值,由此可见,一个人的自尊水平不只是由表面的成功与失败决定的,自身的抱负水平也起到决定作用,个人可以通过降低抱负水平或者增加成功成就来提高自尊。
[2]
库伯史密斯于1967年在著作《自尊的前提》中指出,自尊是指,个体对自身所持有的一种肯定或者否定的态度,这种态度表明个体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capable)、重要的(significant)、成功的(successful)、有价值的(worthy)。
由此可见,自尊就是一种个人价值的判断标准,它表达了个体对自身所持有的态度。
美国心理学家布兰登在1994年出版的《自尊的六大支柱》中对自尊的界定是,人们在应对生活的基本挑战时的自信体验和坚信自己具有幸福生活的权利的意志,它对人们的生活具有本质的促进作用。
国内心理学家也从各自的观点出发做出了对自尊的界定。
朱智贤(1989)认为,自尊是对社会评价和个人的自尊需要的关系的反映。
[3]顾明远(1990)认为,自尊是以自我意象和对自身的社会价值的理解为基础,对个体值得尊重程度或对其重要性作出的评价。
[4]荆其诚(1991)认为,自尊是个体自我感觉的一种方式,是一种胜任愉快,值得受人敬重的自我概念。
[5]林崇德(1995)则认为,自尊是自我意识中具有评价意义的成分,是与自尊需要相联系的、对自我的态度体验,也是心理健康重要的指标之一。
[6]
以上多种对自尊的定义仅仅只是一部分,然而,这些定义虽各有侧重,但都表明:自尊是一种包含着个体对自我认知的价值判断,是个体对自身价值和作用所作出的整体的情感评价和体验。
[7]
1.1.2我国大学生自尊的研究现状
长久以来,对自尊的研究一直是心理学家们感兴趣的研究领域之一。
当然,正处于青年中期的大学生,也成为重要的研究群体。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迅速,具有明显的独立性,争强好胜的心理十分突出。
他们对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以及自己的社会地位日益关注,他们渴望得到良好的社会评价,享有一定的声誉,并且表现出强烈的自尊需要。
大学生的自尊水平与其心理健康密切相关,因此,关注大学生的自尊成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课题。
近三十年来,我国许许多多的学者都对大学生自尊进行了研究,并且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结论。
如西南师范大学黄希庭教授等人称自尊为“自我价值感”并确定了其结构维度,编制了《青少年学生自我价值感量表》并运用到对大学生自尊的研究中。
[8]
近年来,各种各样关于大学生自尊的研究课题被提出,有很多学者对大学生自尊的整体情况作出调查研究。
如清华大学李虹教授( 2003)对北京市的三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了自尊调查,提出约80%的大学生表现为高自尊,约20%表现为为低自尊。
[9]随着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日益关注,人们对大学生的自尊也日益关注和重视,我国关于大学生自尊的研究也会日益增多。
[10]
1.2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
1.2.1主观幸福感的概念
主观幸福感是个体根据自定的标准,对自己的生活质量的总的评价,是反映在某一环境中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参数。
[11]大多数心理学家都从人的主观精神层面探讨幸福,这种个体主观感受到的幸福感被称作主观幸福感。
对于主观幸福感的定义,也因为学者研究的角度不同而不同。
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外界的标准而界定的幸福,该标准认为,幸福是建立在观察者的价值标准之上的,而不是观察者的自我判断;第二类是以内在的情绪体验来界定的幸福,该标准认为,幸福等于各种积极和消极情绪的简单相加;第三类是以个体的自我评价来界定的幸福,该标准认为,幸福是个体依据自己的界定标准标准,对其生活质量进行的整体的评价。
[12]
Diener(1984)对主观幸福感的定义被心理学界普遍认同,即:主观幸福感,是个人依据自身制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进行的整体性的评价。
该定义不但符合人们对主观幸福感的一般理解,而且也得到了大量实证研究的支持。
由此可以看出,主观幸福感所具有的三个特点:主观性,指对其评定的标准为行为者本人的内定标准;稳定性,指即使对其的评定会受到情绪状态和情景的影响,但经研究证实,它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值;整体性,指主观幸福感是一种包括对情感反应的评估和认知判断的综合评价,也就是正、负性情感以及生活满意度这三个维度。
[13]
1.2.2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现状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大致始自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我国学者在80年代中后期进入该研究领域。
然而,直到90年代中后期,我国关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才逐渐展开,且目前关于主观幸福感的测评都是采用自评量表进行。
从现今的研究成果来看,我国关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概念,理论,测量等的文献综述。
[14]
通过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我们不难发现,研究者关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主要有两种研究方向:一种是沿着生活质量角度展开的,另一种是沿着心理健康角度展开的。
[14]总而言之,国内外关于主观幸福感方面的研究,已然进入到不同的群体中,已经进入更深层的研究层面。
并且,随着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日益关注,人们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也日益关注和重视,我国关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也将会日益增多。
1.3自尊水平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关系
自尊和主观幸福感都表示一个总体评价变量,主观幸福感是个体对自身生活的总体的判断,自尊则是个体对个体本身的总体的判断。
自尊和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着纷繁的关系,许多前人研究表明,个体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相关。
多数研究结果偏向于,自尊水平与主观幸福感正相关,但即使得到大量证实,还是不能说明这种相关具有普遍性。
[15]比如,外国学者迪尼就发现,在集体主义文化环境中,这种相关就不具有普遍性。
以巴基斯坦地区人们为被试的萨黑尔的研究结果就表明,自尊与主观幸福感没有相关关系。
同样的,我国学者也对自尊和幸福感的关系问题做出了研究,结论也不尽相同,其原因可能是受测人群不同而导致结论不同。
本文则以大学生为受测对象,研究大学生的自尊水平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2.对象与方法
2. 1研究对象
以高校学生作为目标人群,采用整体随机抽样,选取天津市多所高校不同年级的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2份,有效回收率91%。
其中,男生82人(占45.1%),女生100人(占54.9%);独生子女55人(30.2%),非独生子女127人(69.8%);大一年级41人(22.5%),大二年级19人(10.5%),大三年级59人(32.4%),大四年级63人(34.6%);从小生活在城镇的有76人(41.8%),生活在乡村的有106人(58.2%)。
被试年龄在18到25岁之间。
2. 2研究工具
2.2.1自尊量表
采用Rosenberg在1965年编写的自尊量表(简称SES),最初是设计用来评定青少年关于自我价值与自我接纳的总体感受。
整个量表由10个条目组成,每个条目由受试者直接报告这些描述,是否符合他们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感受。
计分法是四级评分,1表示非常符合,2表示符合,3表示不符合,4很不符合。
其中3、5、9、10题为反向计分,需换算后再与其余六题相加,得出最终分数。
最初样本,来自美国纽约州随机选出的5024名中学生。
总分范围是10-40分,分值越高,自尊程度越高。
研究表明,此量表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指标,它简明、易于评分,是对积极或消极感受的直接估计,已被广泛应用。
2.2.2总体幸福感量表
由Fazio在1977年编制的总体幸福感量表(GWB),是为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制订的一种用来评价受试幸福感的定式型测查工具。
1996年国内学者段建华对该量表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版本题目数为18题。
其中1、3、6、7、9、11、13、15、16题为反向计分,需换算后再与其余九题相加,得出最终分数。
该量表分为六个因子,分别是: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对应的是6、11题;对健康的担心对应的是10、15题;精力对应的是1、9、14、17题;忧郁或愉快的心境所对应的是4、12、18题;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对应的是3、7、13题;松弛和紧张对应的是2、5、8、16题。
分量表与总量表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56-0.88,重测信度系数为0.85。
全国常模得分,男性为75分,女性为71分,得分越高,主观幸福感也就越强烈。
2. 3取样过程
在高校图书馆随机发放问卷,所有问卷当场填写,完成后及时收回。
2. 4数据处理
对所有数据进行编码,输入计算机,采用社会性统计分析软件SPSS 16.0对数据进
行分析,利用该软件对数据进行了t检验、F检验、相关分析。
第三章研究结果
3. 1大学生自尊现状描述
3.1.1大学生自尊量表总体得分情况
大学生自尊量表得分情况分析见表3-1
表3-1大学生自尊量表得分的描述分析
自尊量表N 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分标准差182 40 23 30.67 3.858 表3-1说明了大学生自尊量表得分情况,包括平均分、标准差、最大值和最小值。
从表中可以看出,大学生自尊总体平均分为30.67士0.390,其中最小值为23,最大值为40. 3.1.2大学生自尊量表得分在人口统计学上的差异
不同性别、地域、是否独生子女、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的自尊量表得分情况见表3-2 。
表3-2 大学生自尊量表得分在人口统计学上的差异性检验
N 均数标准差方差性齐检验
F Sig 独立样本T检验t Sig
性别 1.524 0.220 1.035 0.303
男82 31.11 4.222
女100 30.30 3.517
地域 2.215 0.140 -0.934 0.352
城镇76 30.24 4.253
乡村106 30.98 3.553
是否独生0.164 0.686 -0.125 0.901
是55 30.60 3.900
否127 30.71 3.867
年级 1.150 0.333
大一41 29.41 4.102
大二19 31.20 3.425
大三59 30.72 3.846
大四63 31.29 3.794
注:*p<0.05, **p<0.01
表3-2显示:在性别、地域、是否独生、不同年级维度上,自尊水平没有表现出统计学差异,这正说明大学生的自尊受性别、地域、是否独生子女、不同年级的影响不大。
3. 2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现状描述
3.2.1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量表总体得分状况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量表,由六个维度构成,分别是: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对健康的担心、精力、忧郁或愉快心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松弛和紧张。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以及各维度得分情况分析,见表3-3。
表3-3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以及各维度得分情况分析
N=182 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分标准差
对生活的满足和
兴趣
10 3 6.71 1.699
对健康的担心14 2 7.66 2.720
精力27 7 18.66 3.940
忧郁或愉快心境22 5 15.93 3.244
对情感和行为的15 8 12.19 1.865
控制
松弛和紧张21 4 15.08 3.239
总量表103 53 76.24 10.621 表3-3说明了大学生在主观幸福感量表以及各维度上的得分情况,包括总量表以及各维度的平均分、标准差、最大值和最小值。
从表中可以看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总体平均分为76.24士10.621,其中最小值为53,最大值为103。
3.2.2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量表得分在人口统计学上的差异
不同性别、地域、是否是独生子女及不同年级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总体得分情况,见表3-4。
表3-4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总分在人口统计学上的差异性检验
N 均数标准差方差性齐检验
F Sig 独立样本T检验t Sig
性别 1.345 0.249 0.019 0.985
男82 76.27 11.773
女100 76.23 9.651
地域0.653 0.421 -0.616 0.539
城镇76 75.46 10.421
乡村106 76.81 10.819
是否独生 1.396 0.240 -0.480 0.632
是55 75.47 11.918
否127 76.59 10.072
年级0.681 0.566
大一41 73.95 9.095
大二19 79.50 7.721
大三59 76.84 11.008
大四63 76.21 11.908
注:*p<0.05, **p<0.01
表3-4显示:在性别、地域、是否是独生子女以及不同年级的维度上的主观幸福感总体水平,未表现出统计学差异,这正说明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总的来说不受性别、地域、是否是独生子女以及年级不同的影响。
3. 2. 3大学生总体幸福感量表得分与常模样本的比较。
总体幸福感量表(GWB)的全国常模得分,男性为75分,女性为71分,得分越高,主观幸福感越强烈。
本研究样本中,男生的平均总分为76.27分,女生的平均总分为76.23分。
如此可见,男生略高于全国常模,与全国水平接近;女生则显著高于全国常模。
3. 3自尊水平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分析
3.3.1自尊水平与主观幸福感量表得分的相关分析
为了了解自尊水平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我们分别对自尊量表总得分与总体幸福感量表总得分以及总体幸福感量表的六个因子得分,进行了皮尔逊积差相关分析,结果见表3-5。
表3-5 自尊与主观幸福感量表以及六个因子得分的相关分析
主观幸福感对生活的
满足和兴
趣对健康的
担心
精力忧郁或愉
快心境
对情感和
行为的控
制
松弛和紧
张
自尊0.509** 0.461** -0.136 0.563** 0.463** 0.341** 0.195
表3-5结果显示,自尊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此外,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的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精力、忧郁或愉快心境以及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四个分维度之间存在着显著正相关关系。
4.讨论
4.1大学生自尊情况的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性别在大学生自尊水平上并未表现出显著差异,这说明,大学生自尊水平不受性别因素的影响。
此结论与国内学者钱铭怡、王建平等的研究结果一致。
国外研究者Mwamwenda也同样得出自尊在男生和女生中并没有显著差别这一结论。
大学生自尊水平在性别条件上未表现出统计学差异的原因尚不能明确,但存在很多相关说法:首先,虽然社会普遍在传统观念、性别模式、角色期待、成功机遇、能力素质等方面存在男女间的差异甚至不平等,但在社会文化赋予男性更多获取自尊机会的同时,他们也承受着自尊受损的更大的压力和挑战;而相对于男性而言,虽然因为社会文化观念的限制和束缚使得女性获取自尊的机遇相对有限,但女性所面对的压力、冲突和所要承担的责任也相对要少很多。
这可能是大学生自尊水平在性别因素上不存在显著差异的其中一个原因。
其次,现代社会已经进步到一个新的层次,男女接受平等的教育,知识赋予大学生平等的尊严。
本研究的统计分析表明,大学生的自尊水平不受大学生从小所生活的区域所影响,城乡差异并不明显。
这一结论与国内学者刘峰的研究结果一致。
其中的原因有可能是:首先,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经济的飞速发展,城乡差距越来越小,生活水平各方面的差异也不大,所以导乡大学生的自尊水平在成长地域因素上的差异不大;此外,虽然来自乡村的大学生在社会资源享有方面与来自城镇的大学生多少是有差距的,但因为来自乡村的大学生大多更能吃苦,意志力更加顽强,学习也更加优秀,在面对来自社会的各种压力时更加有经验,所以,致使城乡大学生在自尊水平上没有显著差异;另外,因为来自乡村的大学生不想在来自成镇的大学生面前显得过于弱小,所以会表现得比内心更自信、更强大,以示自己与城镇大学生的平等;综合以上原因,导致大学生自尊水平在成长地域上没有显著差异。
研究结果还说明,大学生自尊水平在是否是独生子女这一因素上也不存在显著差异。
这一结论与国内学者刘峰的研究结果同样是一致的。
事实证明,是否是独生子女在生活、学习和工作方面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所以,是否是独生子女对大学生自尊水平的影响并不是很大。
本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自尊水平在不同年级这一因素上并没有显著差异,但这一观点与学者刘峰的观点并不一致,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与样本有关。
但不可否认的是,当今各大高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都是十分重视的,大学生自我检测和自我调节的能力都是日益增强的,所以当代大学生在面对压力和挑战时的能力也是日益增强,这也许是原因之一。
4.2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情况分析
本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性别因素上并无显著差异。
目前,有关于性别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的研究结论有很多:其中,徐维东的研究结果就说明男性的主观幸福感高于女性;Eagly等人的研究结果则表明,女性的主观幸福感比男性更高;而郑雪的结论则表明,男女性在主观幸福感并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本研究结果与郑雪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可能由于被试选取的因素或者是测试工具的不同,造成研究结果的差异。
此外,在本研究中,男生的主观幸福感略高于女生,纵观当今社会女性仍旧稍显弱势,在生活、工作等方面面临的情况可能较男性而言更加复杂,所以可能是导致男生的主观幸福感略高于女性的原因。
本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在大学生成长地域上的差异并不显著。
郑日昌曾得出结论表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成长地域上存在显著差异,来自城市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比来自乡村的大学生更高。
但何瑛等人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在大学生成长地域
上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与本研究结论一致。
本研究结果还表明,是否是独生子女在主观幸福感水平上的差异并不显著。
曾有前人研究得出结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主观幸福感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当然,独生子女会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关注,所以主观幸福感会高于非独生子女。
但袁小帆的研究结论在主观幸福感总分以及六个分维度上,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均不存在显著差异,此结论与本研究结论一致。
本研究表明,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在不同年级上并没有显著差异。
但从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大一年级的主观幸福感水平,较之大二、大三、大四年级略微偏低,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大一年级学生是刚刚进入大学生活的,离家或者脱离原先生活环境,甚至改变生活习惯,都会使大一学生产生不适,所以主观幸福感偏低。
研究结果还显示,大二年级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是四个年级中最高的,这可能是因为,大二年级不但过了大一的适应期,与大三大四相比,也少了考研、工作这些压力,所以,造成大二年级主观幸福感最高的结果。
关于主观幸福感在以上几个因素上均为表现出显著差异的原因分析是,主观幸福感是评价个人心理状态的综合指标,具有广泛的影响因素,而不论是性别、地域、是否独生子女以及年级的不同都只是单一的影响因素,所以导致本实验的结果;此外,由于测量主观幸福感的工具与方法均有不同,加之被试的选择标准的不同也该是导致不同研究结论的原因。
4.3自尊水平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分析
本研究结果表明,自尊水平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也就是,低自尊者相对的主观幸福感较低,高自尊者主观幸福感较高。
这一结论是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的。
如定义所说,自尊概括的是个体最自身的总的判断,而主观幸福感是个体对自身生活的一个总的判断。
自尊是个体在实际的生活实践中获得的积极的情感体验。
高自尊者,多以积极的视角面对生活,他们具有较高的自信,充分相信自身的能力,所以主观幸福感较高;而低自尊者,则多以消极的视角分析事物,遇事也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容易产生消极情绪体验,导致主观幸福感较低。
此外,研究结果还表明,大学生自尊水平不但与总体的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正相关,同时也与主观幸福感中的四个分维度存在着显著正相关。
分别是: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精力、忧郁或快乐心境、对感情和行为的控制。
不难看出,这四个维度都与情感体验相关联,一个人拥有积极的情感体验,才会以精力充沛的面貌面对生活,这样的人容易感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容易持久保持着快乐心境,更拥有高度自我监测和调控的能力。
相对以上四个维度而言,主观幸福感中其他两个维度:对健康的担心、松弛和紧张,则具有太多的不稳定性。
比如在一个月内受测者大病一场或是面对巨大的生活事件的压力,都会导致这两项维度的得分偏低,可以说跟自身相对稳定的自尊水平并无直接关系。
5.结论
5.1研究结论
经过本次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大学生自尊水平与主观幸福感水平在性别、地域、是否是独生子女以及不同年级等维度上,均为表现出显著差异。
(2)大学生自尊水平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
(3)自尊对主观幸福感具有正想预测作用。
5.2不足与展望
(1)由于受测者均为天津市几所高校的学生,是否能代表其他地区的大学生的情况还有待继续考证。
(2)影响大学生自尊水平与主观幸福感水平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除了本研究所涉及的标量外,还存在更多变量,与自尊和主观幸福感存在更多的关系,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的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