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境教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境教学
摘要: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要注重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成为有个性的、全面发展的、健全的人。

情境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主要论述了情境教学在阅读教学各个环节中的作用和实施方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情境教学
长期以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宛如一碗苦口的良药,让人爱恨交织。

不学,不能掌握知识;学,又实在无味。

如何寻找到一条光明大道,让学生喝下这剂良药又感觉不到苦呢?情境教学法无疑是有效的。

其中的“情境”可以在教学活动中起很大作用。

它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又感受到美;它架起了一座直观到抽象、感性到理性、教材到生活的桥梁;它解决的是学生认识过程中形象与抽象、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的关系和矛盾。

一、情境教学在阅读教学各个环节中的作用
1、创设情境导入课文,拉近阅读主体与文本的审美距离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首先要用生动优美的语言设计一个巧妙的导语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展示的境界,与作者的心灵相沟通,与文章的旨意相融合。

因此,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创设恰当的情境,把美的种子播进学生的心田。

2、进入情境激发情感,进入情感体验的境界
初中语文教材中大量文质兼美的作品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的主观烙印,凝聚着作者鲜明的爱憎,这就为情境教学的进行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如教材中展示了《藤野先生》中的师生情、《一面》中的战友情、《背影》中的父子情等,文章中包含的情境无一不在学生心中激起长久的情感的回荡,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3、凭借情境进行思考,进入理性分析阶段
创设情境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让学生在活泼、轻松的氛围中更好地接受新知识。

当学生进入某一情境中去,达到情感体验的境界,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在这一情境中进行理性思考,将感性的知识转化为抽象的理性的知识,对作品有自己的理解与评价。

教师还可以在情境中鼓励学生探究、合作、思考,发表自己个性化的见解。

4、再创情境留问题,激发探究欲望
一堂好的语文课,当下课铃声响起时,并不意味着内容也随之结束,也许是已习得的知识的延续,也许是新的学习的开始。

这就需要在课堂上再创情境,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继续对作品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从而将语文延伸到生活中去,让语文真正成为生活中的语文。

二、阅读教学中情境教学的实施方法
有人曾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把课教‘活’的关键就是要在课堂上创设一种令学生置身其中、流连忘返的情境,使学生的情感在不知不觉中随课文内容的波澜起伏而流动,产生一种欲罢不能的浓郁兴致。


如何设“境”?如何动“情”?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还是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依的。

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如生活展现情境、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表演体会情境及语言描述情境等。

这里重点介绍三种:
1、多媒体展示法
如在指导学生学习《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诗时,考虑到学生阅历的局限,
首先让学生观看首都亿万人民悼念总理的资料片,并将其定格在“十里长街送总理”这一画面上,再配以凄楚哀婉的解说词。

凝视着屏幕上首都群众悲痛欲绝的场面,学生们眼眶湿润了,在这样的气氛中再配以声情并茂的朗读,“周总理,我们想念你!”一声声呼唤,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对课堂教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音乐渲染法
对于一些重想象的文章,不妨使用另一种简单的方法,就是把音乐引入课堂。

教师在选择音乐时,要考虑到音乐所表现的内容、情感应与课文相符。

上课时恰
当地利用音乐对人的心灵的感召力,可以把学生引入课文的情境中去,可以愉悦
学生的心情,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渲染教学情境。

3、课本剧表演法
有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设置情境,吸引学生,对学生
学习起着感化作用、激励作用,但是学生还是处于被动状态。

那么,此时如何让
学生主动地融入课文内容,并体验其中的情境呢?编演课本剧无疑是最佳方法:
让学生去说作品中人物所说的话,做作品中人物所做的事,体验作品中人物的喜
怒哀乐。

这种方法不仅能让学生对课文中的内容,特别是人物的行为、心理有切
身的体验、深入的理解,而且还能锻炼想象能力、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更
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在洋溢着“情”与“境”的课堂中,教师将蕴藏在教材中的“滋养了人类文明几千
年的精华和经典挖掘、呈现给学生”,学生的“发展意识、责任意识、生命意识”在
美的浸润中渐渐苏醒、渐渐形成。

这样的课堂,我想应该是每一个语文教师终身
为之奋斗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秀伟《唤醒情感——情境体验教学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年。

2、杨九俊《语文教学艺术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