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鲁士精神_法西斯主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_李世安

合集下载

近年来国内德国史研究

近年来国内德国史研究

近年来国内德国史研究作者:黄正柏, Huang Zhengbai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刊名:史学理论研究英文刊名:HISTORIOGRAPHY QUARTERLY年,卷(期):2006(2)被引用次数:1次1.丁建弘德国通史 20022.吴友法.黄正柏德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20003.吴友法.邢来顺当代德国 20014.马桂琪.黎家勇德国社会发展研究 20025.姚宝.过文英当代德国社会与文化 20026.王忠和新编德国王室史话 20037.李伯杰德国文化史 20028.邢来顺德国文化解读 20059.吴友法关于对德国历史进程发生影响的几个问题[期刊论文]-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4(03)10.景德祥在西方道路与东方道路之间--关于"德意志独特道路"的新思考[期刊论文]-史学理论研究 2003(04)11.张沛德意志特殊道路及其终结[期刊论文]-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4)12.徐健评德国史学界关于"特有道路"问题的争论[期刊论文]-国外社会科学 2001(02)13.任国强关于普鲁士历史评价的重新思考--对盟国管制委员会第46号令的驳正[期刊论文]-德国研究 2004(03)14.梁军西方外交传统与大国的崛起--以近代德国两度兴起为个案的考察[期刊论文]-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3)15.何奇松德国发动世界大战的文化诠释[期刊论文]-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1)16.刘新利基督教与德意志民族 200017.刘新利中世纪德意志人的民族自我意识[期刊论文]-文史哲 2002(02)18.任国强德国浪漫派与德意志民族意识的形成[期刊论文]-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3(03)19.陈锐马克思主义对德国民族性的思考[期刊论文]-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03(05)20.钱金飞中古晚期德意志市民与皇权结盟新论[期刊论文]-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4)21.雷雨田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特点及其意义[期刊论文]-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1)22.杨琳神秘主义与德意志宗教改革[期刊论文]-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2)23.林燕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对德意志民族特性的影响[期刊论文]-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1)24.张仁颖马丁·路德对德国文化的影响[期刊论文]-德国研究 2002(02)25.罗衡玲马丁·路德与犹太人问题[期刊论文]-世界历史 2003(03)26.金志霖试论马丁·路德与德国农民战争[期刊论文]-历史教学问题 2005(04)27.张匡娟试论马丁·路德中晚期的政治思想[期刊论文]-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04(05)28.张匡娟浅谈马丁·路德与德意志教育[期刊论文]-常州工学院学报 2004(03)29.施德军论马丁·路德对德国人工作观和职业观的影响[期刊论文]-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30.杨琳神秘主义与德意志的宗教改革[期刊论文]-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2)31.陈钦庄初论德国人文学者梅兰希顿[期刊论文]-世界历史 2003(05)32.陈钦庄.陈飞燕论梅兰希顿与德国宗教改革[期刊论文]-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05)33.刘明翰伊拉斯谟新论[期刊论文]-世界历史 2002(03)34.吴明海论康德教育思想及其民族文化渊源[期刊论文]-中央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04)35.韩震德国浪漫主义者对人的理解[期刊论文]-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2)36.谢素科18世纪德国与法国的文化冲突--兼论德国启蒙运动的民族特性[期刊论文]-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 2004(01)37.王亚平关于中世纪德意志"二期农奴制"的几个问题[期刊论文]-世界历史 2000(02)38.刘新利十七世纪巴伐里亚与山东的农业恢复措施[期刊论文]-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02)39.王亚平论普鲁士向资本主义过渡的道路[期刊论文]-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03)40.李工真普鲁士的启蒙运动[期刊论文]-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1(04)41.邢来顺德国工业化经济、社会史 200342.工业化过程中德国诸种利益集团的出现和各政党力量的消长[期刊论文]-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03)43.向工业社会转型中的德国婚姻和家庭形态[期刊论文]-世界历史 2001(01)44.德意志帝国时期妇女群体的崛起[期刊论文]-世界历史 2004(02)45.陆世澄德国文化与现代化 200046.曹英.赵士国论德意志关税同盟在德国工业化中的作用[期刊论文]-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1(02)47.杨春龙.仇海燕论德国现代化中容克领导权的确立[期刊论文]-史学月刊 2003(04)48.羊海飞.丁建弘浅谈德国统一与德国现代化[期刊论文]-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2(06)49.陈擢浅析德国现代化进程与特点[期刊论文]-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50.胡才珍论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德国在欧洲历史地位的巨变[期刊论文]-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1(05)51.冯超英.贾保维浅谈德国统一对德国近代城市化进程的影响[期刊论文]-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04)52.陈剑敏19世纪晚期德意志帝国的社会改革[期刊论文]-历史教学 2005(04)53.赵星铁德国社会立法起因探究[期刊论文]-历史教学问题 2004(04)54.孟钟捷现代性与社会政策改革--1890- 1933年间德国社会政策探析[期刊论文]-安徽史学 2004(05)55.罗衡林论普鲁士犹太人的解放[期刊论文]-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4(01)56.李世隆重温德国历史上的文化斗争[期刊论文]-德国研究 2005(01)57.李工真哥廷根大学的历史考察[期刊论文]-世界历史 2004(03)58.邢来顺.吴友法近代德国工业化过程中教育事业的发展[期刊论文]-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06)59.邢来顺十九世纪德国教育的发展趋势[期刊论文]-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01)60.陈洪捷在传统与现代之间:20世纪德国高等教育[期刊论文]-高等教育研究 2001(01)61.费迎晓.丁建弘洪堡与蔡元培教育思想比较研究[期刊论文]-世界历史 2004(04)62.邵灵侠文化碰撞: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德文化交流[期刊论文]-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05)63.邓安庆康德、黑格尔哲学的传播与中国二十世纪文化精神的养成[期刊论文]-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64.陈从阳相对稳定时期魏玛共和国的民主政治[期刊论文]-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4(03)65.杨和平魏玛共和民主的专制机理[期刊论文]-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01)66.陆梅魏玛共和国的灭亡和德国早期民主制的终结[期刊论文]-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3)67.阮一帆魏玛共和国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及其失败的原因探析[期刊论文]-德国研究 2004(04)68.王云飞从魏玛宪法看魏玛共和的体制性弊端[期刊论文]-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5(02)69.张永会政治的合法性和有效性探微--以魏玛共和国的衰亡为例[期刊论文]-党政干部论坛 2005(03)70.曹卫东德国的文化现代化性:以"保守主义革命"为例[期刊论文]-社会科学辑刊 2002(01)71.李工真德意志"历史学派"传统与纳粹主义[期刊论文]-世界历史 2002(04)72.德意志中间等级与纳粹主义 2000(06)73.纳粹经济纲领与德意志"经济改革派"[期刊论文]-历史研究 2001(04)74.德意志犹太人向巴勒斯坦的移居[期刊论文]-历史研究 2004(01)75.杨光早期纳粹宣传及其群体心理学分析[期刊论文]-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2)76.李宏毅析纳粹主义在德国恶性发展及失败的原因[期刊论文]-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03)77.马瑞映纳粹时期的妇女政策与妇女[期刊论文]-世界历史 2003(04)78.徐盐城论德国纳粹时期的妇女就业动员政策[期刊论文]-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3)79.刘志明论德国纳粹的青年基础[期刊论文]-广西社会科学 2005(06)80.王卫江论纳粹德国的农业政策和法令[期刊论文]-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4)81.陈煜骅纳粹德国在挪威的统治[期刊论文]-世界历史 2002(03)82.寒梅二战纳粹大屠杀原因剖析 2000(12)83.李工真纳粹德国流亡科学家的洲际转移[期刊论文]-历史研究 2005(04)84.郭保强法西斯:二十世纪的人类毒瘤--郑寅达教授访谈录[期刊论文]-探索与争鸣 2000(04)85.郑寅达法西斯兴起的体制机制性原因[期刊论文]-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7)86.解析法西斯的外在欺骗性 2005(06)87.李世安普鲁士精神、法西斯主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期刊论文]-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3)88.李云霞从德国民族主义形成特点看纳粹独裁统治的必然性[期刊论文]-邯郸学院学报 2005(01)89.仇海燕法西斯主义与极端民族主义[期刊论文]-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5)90.耿亮斯本格勒的历史理论与德国民族的历史悲剧[期刊论文]-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05(03)91.郭永胜从民族主义特征看德国法西斯主义与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区别[期刊论文]-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5)92.吴友法德国法西斯的兴起--第二次世界大战起源研究 200293.冯存诚正义之剑--全球追捕审判纳粹战犯纪实 200294.王琪反纳粹运动中的戈德勒团体及其对德国后希特勒时代的治国构想[期刊论文]-史学集刊 2003(02)95.傅宝真.周小粒查看详情 200396.吴友法.胡才珍浅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民主化的内因[期刊论文]-历史教学问题 2004(04)97.吴友法.胡才珍浅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民主化的内因[期刊论文]-历史教学问题 2002(01)98.胡笑冰德国西占区非纳粹化初探,(哲社版) 2005(02)100.赵世奎德国基本权利理论研究[期刊论文]-德国研究 2002(02)101.王铁军从新自由主义到第二条道路--全球化、社会关系和德国的政治变迁 2003(06)102.张文红并肩前进抑或分道扬镳--德国社民党与工会的关系 2002(03)103.王学东德国民主社会主义党的演变 2002(01)104.德国社会民主党的转型[期刊论文]-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2001(01)105.王军从民社党的走向看德国政党间"趋同"现象[期刊论文]-德国研究 2002(02)106.张世鹏从德国看欧洲政党政治制度的危机与改革前景[期刊论文]-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03(02)107.刘立群德国极右势力问题探究 2002(05)108.陈肖英战后德日认罪态度差异形成的外因分析[期刊论文]-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1) 109.李燕从地缘文化看德日两国对待二战态度之差异[期刊论文]-理论导刊 2003(09)110.王小娟德日两国反省战争罪责差异的文化诸因素比较[期刊论文]-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1) 111.印芝虹德国战后文学反思的使徒--走近伯尔与格拉斯[期刊论文]-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04(06)112.景德祥二战后德国反思纳粹历史的曲折历程 2005(07)113.德国为什么能忏悔 2005(10)114.孙立祥德日两国政要对侵略历史态度迥异的原因新探[期刊论文]-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4) 115.李乐曾战后对纳粹罪行的审判与德国反省历史的自觉意识[期刊论文]-德国研究 2005(02)116.张世鹏莱茵资本主义与全球化[期刊论文]-国际政治研究 2002(04)117.李振全试论莱茵模式的困境[期刊论文]-欧洲 2001(05)118.唐虹浅析德国福利国家的困境[期刊论文]-欧洲研究 2004(01)119.刘诚德国社会保障法律制度述评[期刊论文]-南京社会科学 2004(03)120.宋全成欧洲的移民问题与欧洲一体化--以德国为例[期刊论文]-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1) 121.简论德国移民的历史进程[期刊论文]-文史哲 2005(03)122.吴友法.邓红英从主张德国统一寻求民族分离--1949-1974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政策的演变[期刊论文]-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05)123.景德祥关于联邦德国第一代史学家的争论[期刊论文]-史学理论研究 2004(01)124.20世纪末联邦德国史学流派争议[期刊论文]-世界历史 2005(01)125.联邦德国社会史学派与文化史学派的争议[期刊论文]-史学理论研究 2005(03)126.王维江20世纪德国的汉学研究[期刊论文]-史林 2004(05)127.王飞麟1890-1894年间德国的远东政策的挑战与构想[期刊论文]-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3(05) 128.常县宾并非一次失去的机会--论1898-1901年英德结盟谈判[期刊论文]-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04) 129.陈从阳俾斯麦非洲殖民原因探析[期刊论文]-江汉论坛 2004(01)130.周丽军浅析俾斯麦对外殖民扩张的态度转变及其影响[期刊论文]-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5(01)131.唐庆德国威廉二世"世界政策"探源 2000(04)132.李乐曾胶州湾在德国"世界政策"中的地位和作用 2000(06)133.李伟德占胶澳和英占威海卫文化政策之比较[期刊论文]-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06) 134.孔刚德国的欧洲政策与三国干涉还辽[期刊论文]-安徽史学 2002(01)136.孙红国试析二十世纪二十一三十年代德国对华"工业外交"[期刊论文]-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2)137.王扬2003年10月德国史学术讨论会(武汉)的论文及其 狄克逊"访满"未遂事件试析[期刊论文]-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2)138.何兰政治游戏中的一张王牌--德国对伪满洲国政策的研究 2001139.房建昌纳粹德国与伪满洲国的交往 2000(02)140.夏忠敏试析德国在"陶德曼调停"中的亲日倾向[期刊论文]-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2) 141.陈仁霞德国召回在华军事顾问始末--中德日三角关系背景下的历史考察[期刊论文]-抗日战争研究 2004(02) 142.王春1928- 1938年德国驻华军事顾问团的地位与作用研究[期刊论文]-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2)143.纪乃旺德国与中国的抗日战备[期刊论文]-广西社会科学 2004(10)144.杨华文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法德缓和看斯特来斯曼的务实外交[期刊论文]-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5(04) 145.鲍秋媛斯特莱斯曼外交与魏玛共和国大国地位的恢复[期刊论文]-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5(04)146.程文进查看详情 2003147.连玉如新世界政治与德国外交政策--"新德国问题"探索 2003148.吴友法.梁瑞平论二战后阿登纳德法和解思想的产生及其意义[期刊论文]-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06)149.吴友法.张健德法合作与欧洲货币体系的建立[期刊论文]-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3(06)150.邢来顺德法关系的历史发展与欧洲联合[期刊论文]-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2(02)151.黄正柏统一前联邦德国对外政策的特点及其原因[期刊论文]-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6)152.李乐曾德波关系纵论--兼论历史问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期刊论文]-德国研究 2001(02)153.邸文.朱忠武中德关系和多边化趋势"国际学术讨论会(北京)的论文和发言 2001154.孙秀民统一后的德国对欧洲及世界的影响 2001155.萧汉森从德国反对美英对伊拉克战争看德美关系[期刊论文]-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05) 156.李乐曾伊拉克战争与德美关系危机[期刊论文]-德国研究 2003(03)157.蔡浩从德国对阿富汗和伊拉克问题的不同态度看德美外交的差异[期刊论文]-德国研究 2004(03)158.孙恪勤施罗德政府的欧盟政策[期刊论文]-现代国际关系 2001(12)159.孙晓青德国外交的新大西洋主义取向浅析[期刊论文]-现代国际关系 2003(12)160.刘立群德法的欧洲一体化目标之争评析[期刊论文]-德国研究 2001(03)161.李绘新试析德国当代外交的不确定性--以角色分析理论为视角[期刊论文]-现代国际关系 2004(01) 162.刘新华地缘政治、国际体系变迁与德国外交战略选择[期刊论文]-德国研究 2004(01)163.邢来顺论普鲁士统一德国的经济前提[期刊论文]-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01)164.王华1871年德国统一问题探析 2003(zk)165.张淑贤论俾斯麦在德国统一中的作用 2000(01)166.邢来顺19世纪德国统一运动的再思考--近代德国统一的三步曲[期刊论文]-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03)2005(01)168.邓红英论二战后阿登纳的德国统一政策[期刊论文]-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4(03)169.潘琪昌德国统一的历史经验 2000(12)170.王哲勃兰特"新东方政策"与德国重新统一[期刊论文]-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3) 171.周文京民族认同意识与国家统一--从两德的重新统一看民族认同对西德国家政策的影响 2000(04) 172.王英津两德复归统一模式之述评[期刊论文]-山东社会科学 2004(05)1.景德祥魏玛宪法二元制与希特勒的上台[期刊论文]-史学理论研究 2006(4)本文链接:/Periodical_scllyj200602016.aspx。

法西斯主义在欧洲的蔓延

法西斯主义在欧洲的蔓延

法西斯主义在欧洲的蔓延近代历史上,法西斯主义是欧洲一场沉重的阴影。

二十世纪初,法西斯主义迅速在欧洲大陆扩散,并在多个国家达到了鼎盛时期。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思想核心、政治体系以及影响等方面,探讨法西斯主义在欧洲的蔓延情况。

一、历史背景1.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第一次世界大战带给欧洲各国巨大的伤痛和经济困境。

战后,德国、意大利等国经济崩溃,社会动荡。

这为法西斯主义的兴起提供了土壤。

2. 社会危机、政治动荡经济衰退、贫困问题、社会不稳定等社会危机,以及政治体系的动荡,都使得民众对传统政府的不满情绪上升,法西斯主义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迅速兴起的。

二、思想核心1. 民族主义法西斯主义鼓吹强烈的民族主义,倡导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将个人、集体、民族融为一体。

2. 极权主义法西斯主义反对自由主义、民主主义,主张集权、军事化的国家机构,追求强力的领袖及其意志的统一指挥。

3. 社会达尔文主义法西斯主义强调社会的精英统治,认为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生存状态,强调弱肉强食,优胜劣汰。

三、政治体系1. 领袖崇拜法西斯主义以领袖崇拜作为核心,崇拜领袖为国家指引方向,追随领袖意志。

2. 单一党派统治法西斯主义国家中,通常只有一个党派,该党掌握绝对政治权力,其他政治势力被打压或禁止。

3. 军事化国家法西斯主义倡导军事化的国家,通过强化军队以确保国家安全,并将军事力量作为政治手段。

四、影响1. 战争法西斯主义的兴起导致了二战的爆发,给欧洲以及世界带来巨大的伤害和破坏。

2. 民主退步法西斯主义的兴起削弱了民主制度,造成了集权、独裁的政治格局。

3. 种族主义法西斯主义在排斥外来种族、追求纯种民族方面表现出极端的思想,导致歧视、迫害其他族群。

4. 对人权的践踏法西斯主义国家往往对言论自由、个人权利等基本人权进行限制和压制。

五、总结法西斯主义在欧洲的蔓延源于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思想核心以民族主义、极权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为主导。

其政治体系以领袖崇拜、单一党派统治和军事化国家为特点。

德国法西斯的崛起与二战策源地的形成

德国法西斯的崛起与二战策源地的形成

德国法西斯的崛起与二战策源地的形成
德国法西斯的兴起和二战策源地的形成是20世纪欧洲历史上极为重要
且深刻的事件。

在20世纪上半叶,德国法西斯主义以其极端的民族主义、
独裁统治和侵略扩张政策,对整个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法西斯主义的崛起
20世纪初,德国经历了一系列政治动荡和经济危机,社会秩序混乱,
人们普遍感到失望和挫折。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希特勒等法西斯主义者崛起。

他们以强硬的领导风格和民族主义思想,迅速获得了民众的支持。

德国法西斯主义通过宣扬对外扩张和对内镇压的政策,逐渐将德国带向极权主义的道路。

集中权力、种族主义和军国主义成为当时德国政府的核心特征,为后来的战争埋下了伏笔。

二战策源地的形成
德国法西斯的崛起直接导致了二战策源地的形成。

希特勒的侵略政策和对邻国的霸道行为,激起了欧洲其他国家的不满和恐慌。

1939年,希特勒
发动了对波兰的侵略,这一行动被认为是二战的开端。

二战策源地的形成并非一时冲动,而是由德国法西斯主义的长期蓄势和国际格局的复杂因素共同构成的。

二战爆发后,全球范围的战争爆发,给各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痛苦。

德国法西斯主义的崛起和二战策源地的形成是20世纪欧洲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它们对世界政治、经济和社会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这一时期的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警惕类似的极端主义思潮再次抬头。

历史是一面镜子,德国法西斯主义的崛起和二战策源地的形成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应该珍惜和平、珍惜民主,共同努力,防止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思考题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思考题

世界现代史复习资料(兔子)一、名词解释:共6个,每个5分,合计30分1、二月革命:俄国第二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因发生于1917年3月(俄历2月)而得名。

1914年一战的爆发,使得俄国经济濒临崩溃,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社会各种矛盾空前激化。

列宁提出了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口号。

1917年3月初,彼得格勒普梯洛夫工厂工人开始罢工。

10日,发展成为反对饥饿、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反对沙皇制度的政治总罢工,罢工人数达到25万人。

3月15日,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统治俄国长达300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彻底覆灭,结束了封建专制的统治,促进了俄国历史的发展。

这次运动促进了欧洲各国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反对本国反动政府,争取民主权利和民族解放的革命运动的高涨。

而且在革命后,俄国形成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农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2、《四月提纲》:1917年4月17日,列宁在塔夫利宫布尔什维克党代表大会上作了《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的报告,史称《四月提纲》。

列宁指出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基本完成应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

提出新建的国家政权形式应是苏维埃共和国,而不是议会制共和国。

还提出了“不给临时政府以任何支持”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

在经济方面提出,没收地主土地,实行土地、银行国有化,由工兵代表苏维埃对社会生产和分配实行监督。

《四月提纲》的提出为布尔什维克党提拱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和计划。

3、巴黎和会:1919年1月18日----6月28日,一战的战胜国和战败国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的和平会议。

共27国参加,苏俄未被邀请。

会议实际上是英国、法国、美国、日本、意大利帝国主义战胜国分配战争赃物,重新瓜分世界,策划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会议。

会议的最后结果是签订不平等的《凡尔赛和约》。

巴黎和会在协调一战参战战胜国家间的矛盾上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且无论是战胜国与战败国,还是在战胜国之间,还是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未彻底解决,都埋下了战争的种子。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5)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5)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2.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
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陷入历史上最深刻、最持久、最严重的的一次经济大危 机,其间资本主义各国工业生产剧烈下降,各国企业大批破产,失业人数激增,失业率高达30% 以上。此后,资本主义世界又出现了五年左右的持续萧条。
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4. 英法的绥靖政策
(1)含义:
绥靖政策是“衰落的英、法帝国主义,面临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挑战,为了保存 自己的既得利益,采取了一种以牺牲其他国家利益为手段换取与对手妥协的政策”。
——齐世荣主编《绥靖政策研究》
还有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经济危机使英法两国政局动荡,内阁更替频繁,很难指望政府在 法西斯进攻面前实行一种坚定和连续的外交政策。英法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苏联的本能仇恨, 对弱小国家的固有蔑视……在一个时期内,希特勒竭力造成一种似乎唯有共产国际、唯有苏 联才是德国敌人的假象,英法集团相信了这一点……
——《雅尔塔协定》
三、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1.战后国际秩序——雅尔塔体系
(2)内容: ⑤ 成立联合国:1945年10月24日
◇性质: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体现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政治秩序。
◇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加强国际合作, 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
◇原则:将制裁侵略的权力集中于安理会, 实行形成实质性事项的决议需要五个常任理事国 一致同意的“大国一致”原则。
卢森堡不战而亡 39天 征服法国
(1940.6.22)
◇ 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苏联 战场成为抵抗纳粹德国的主战场。
1940.7 空袭英国 1941.6 入侵苏联

2019-2020学年高中新教材人教版历史第二册课件:17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2019-2020学年高中新教材人教版历史第二册课件:17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知识点三 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1.雅尔塔体系 (1)含义: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的首脑相继 在开罗、德黑兰、_雅___尔__塔__和波茨坦召开会议,缔结了一系列条约 和协定,建立了以美、苏、英、中等战胜国为主导的战后国际秩序, 史称“_雅__尔__塔__体__系___”。
(2)内容 ①重新确定欧亚国家的版图,德国由美、苏、英、法分区占领, 日本由_美__国__单独占领。 ②日本领土限制在四个岛屿及若干小岛。 ③承认朝鲜最终独立。 ④审判战犯,肃清_法__西__斯__主___义_和军国主义。 ⑤对德、日、意的殖民地及国联的_委__任__统__治_地实行托管,原则 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 ⑥美、苏、英划分势力范围。 ⑦成立联合国。
特宣告: (1)各国政府保证运用其全部军事或经济力量反对这些政府正 在与之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附从者。 (2)各国政府保证与本宣言签署国政府合作,并且不同敌国缔结 单独的停战协定或和约。 凡在为战胜希特勒主义而进行的斗争中正在或可能提供物质 援助和贡献的其他国家均可签署本宣言。 ——《联合国手册》
论从史出——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的原因、特点及影响 (1)原因:①根本原因: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对人类的安全和民主 制度构成了威胁。②直接原因: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加速 了联盟的形成。 (2)特点:①是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组成的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 线。②是特殊的政治、经济、军事同盟。③联盟内部存在矛盾和斗 争,但合作始终是主流。 (3)影响:①改变了法西斯国家与被侵略国家的力量对比。②增 强了世界反法西斯的力量,鼓舞了世界反法西斯人民胜利的信心。 ③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进程。
材料二 1942 年元旦,正在对轴心国家作战的 26 个国家的代 表,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这个文件第一次正式使用了 “联合国”这个词,这是罗斯福总统所建议的。

法西斯考试题及答案

法西斯考试题及答案

法西斯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法西斯主义最早起源于哪个国家?A. 德国B. 意大利C. 日本D. 法国答案:B2. 墨索里尼是意大利法西斯党的创始人,他于何时成为意大利的独裁者?A. 1921年B. 1922年C. 1925年D. 1930年答案:B3. 纳粹德国的领导人是?A. 希特勒B. 墨索里尼C. 东条英机D. 弗朗哥答案:A4. 法西斯主义的核心理念是什么?A. 民主与自由B. 种族优越论C. 共产主义D. 无政府主义答案:B5. 二战期间,日本军国主义的代表人物是?A. 希特勒B. 东条英机C. 墨索里尼D. 弗朗哥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1. 以下哪些国家在二战期间实行了法西斯主义?A. 德国B. 意大利C. 日本D. 法国答案:ABC2. 法西斯主义的特点包括哪些?A. 极端民族主义B. 种族主义C. 独裁统治D. 民主制度答案:ABC三、判断题1. 法西斯主义是一种极端的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思想。

(对)2. 法西斯主义主张民主和自由。

(错)3. 墨索里尼是德国法西斯党的创始人。

(错)4. 法西斯主义在二战后彻底消失。

(错)四、简答题1. 简述法西斯主义的主要特征。

答案:法西斯主义的主要特征包括极端民族主义、种族主义、独裁统治和对外侵略扩张。

它强调国家至上,主张通过暴力和战争来实现国家的统一和扩张,同时对内实行严格的控制和压迫,剥夺人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2. 法西斯主义在二战中对世界的影响是什么?答案:法西斯主义在二战中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其次,法西斯主义的种族灭绝政策,特别是对犹太人的大屠杀,成为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

最后,法西斯主义的失败也促进了战后国际秩序的重建,特别是联合国的成立和人权保护的重视。

五、论述题1. 论述法西斯主义的起源和发展。

答案:法西斯主义起源于20世纪初的意大利,由贝尼托·墨索里尼创立。

高中政治必修第二次世界大战知识点

高中政治必修第二次世界大战知识点

高中政治必修第二次世界大战知识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相关内容的教学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课成的一个内容,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政治必修第二次世界大战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政治必修第二次世界大战知识点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1.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矛盾发展。

凡尔赛条约对德国的惩罚性规定,使战后德国民族主义复仇主义情绪蔓延,成为法西斯势力兴起的土壤。

战胜国之间也矛盾重重,意大利和日本不满已得利益,伺机重新瓜分世界;美日之间的矛盾不断发展。

还有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不同制度之间的矛盾。

2. 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对二战的爆发起了催化剂的作用。

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德、日建立法西斯专政,形成了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

3.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垄断资本对于利润的追求导致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竞争,随着各国实力对比的变化,急夺世界霸权的斗争日益激烈。

4. 英法推行缓靖政策。

二战前英法美推行的缓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扩张,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二、对绥靖政策的认识1. “缓靖政策”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前,以英法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对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所采取的姑息、退让、妥协、纵容的政策。

其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牺牲别国的利益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二是将祸水东引,牺牲苏联求得西欧无战事。

绥靖政策的实质是:以牺牲局部利益和弱小国家利益为代价,满足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欲望,尽可能把法西斯侵略矛头引向社会主义苏联,缓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2. 《慕尼黑协定》是大国强权政治的产物,是绥靖政策进一步发展的产物,是该政策达到顶峰的标志。

它严重地侵犯了捷克斯洛伐克的主权,助长了法西斯德国的嚣张气焰,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同时,这一协定的签订,也加深了苏联对英法的不信任,促使苏联与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推行祸水西指的自保政策。

三、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原因1. 日本是一个岛国,资源贫乏,国内市场狭小,这使日本垄断资产阶级向外谋求出路。

普鲁士精神、法西斯主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普鲁士精神、法西斯主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普鲁士精神、法西斯主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李世安【期刊名称】《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05(018)003【摘要】普鲁士精神混合了爱国主义、军国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沙文主义和种族主义等思想,是德国法西斯主义的历史根源.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于欧洲经济凋敝、人民失业、社会动乱,西欧人民对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感到失望,但又害怕俄国社会主义的传播,因此寻求一种新的思想.于是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法西斯主义有机可乘,迅速传播,成为欧洲的一种有影响的社会思潮.欧洲各主要国家都成立了法西斯政党,法西斯主义一时十分猖獗.而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充满危机、人民处于彷徨和绝望之中,求助于历史文化传统,包括神化、迷信普鲁士精神.希特勒把普鲁士精神发展为法西斯主义,在德国大行其道.而欧洲人民并没有认识到德国法西斯主义行将对世界和平造成的危害,对希特勒纳粹党领导的德国采取了绥靖政策.希特勒法西斯政权的崛起,使德国被压抑已久的、潜在的德国军国主义和民族沙文主义的能量被释放出来,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直接原因.【总页数】4页(P241-244)【作者】李世安【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北京,1008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152【相关文献】1.日本军事法西斯主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策源地 [J], 张劲松2.互动反馈教学中目标体系应用的教学实践——“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课例分析 [J], 姚晓菲;3.初探时空观念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培养——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一课为例 [J], 冯蕾;4.初探时空观念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培养——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一课为例 [J], 冯蕾5.日本军部法西斯主义统治的确立与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 [J], 朱月龙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世界近现代史研究试卷答案-东师

世界近现代史研究试卷答案-东师

世界近现代史研究试卷答案-东师第一篇:世界近现代史研究试卷答案-东师期末作业考核《世界近现代史研究》满分100分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罗伯斯庇尔: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雅各宾派的领袖。

代表中小资产阶级利益,领导了1793 年6月2日起义,以民主的方式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实行革命恐怖,全面限价,粉碎了国内外敌人的颠覆阴谋,将法国大革命推向最高峰。

后期当雅各宾派面临左右的威胁时,罗伯斯庇尔先后镇压了丹东派和埃贝尔派,动摇了政权的根基。

1794年的热月政变中被处死。

2.“十四点原则” :1918年1月8日,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了“十四点原则”,作为建立“世界和平的纲领”。

其主要内容包括废除秘密外交,实现公海航行自由和贸易自由,限制军备,恢复各国被占领土,实现民族自决,公正处理殖民地问题,建立国际联盟等。

该文件一方面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总纲领,但是在为美国利益服务的同时,这个方案还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向。

3.《道威斯计划》:1924年4月,针对战后德国赔款问题,道威斯委员会提出了《道威斯计划》。

其主要内容是:为了稳定德国的通货,实现预算平衡,由美英贷款给德国,第一批为8亿马克,其中美国提供55%,英国提供45%;暂不确定德国的赔款总额和支付年限,而要求德国在计划生效的第一年赔偿10亿马克,以后逐年增加,从第五年起,每年支付25亿马克;规定德国赔款的来源,50%来自关税收入和烟、酒、糖等间接消费税,26%来自铁路运输收入,其余来自工业利润;规定德国的国家预算、货币、对外支付以及交纳赔款等,均须受以赔偿事务总管为核心的外国代表的监督。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45分)1.结合史实说明雅各宾专政倾覆的原因。

答:雅各宾专政本质上是资产阶级专政,根本任务是为资产阶级谋利益,但由于形势所迫,不得不采取一系列非常性的措施,资产阶级暂时容忍了这一切。

随着国内外威胁的解除,临时性的措施应该解除,但雅各宾派没有适应形势的变化,使资产阶级再也无法容忍下去。

历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The 2nd World War) 经济危机 黑色星期四 ...

历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The 2nd World War) 经济危机 黑色星期四 ...

中文名: 贝尼托· 墨索里尼 外文名: Benito Mussolini 别名: 墨索里尼 国籍: 意大利 出生地: 意大利弗利省 出生日期: 1883年7月29日 逝世日期: 1945年4月28日 职业: 意大利王国首相(1922~1943) 信仰: 法西斯主义 主要成就: 创立法西斯主义
德意日走上法西斯道路 --日本
排忧政策 希特勒上台后,以集权 康斯威辛集中营 为特征,以扩张为目 标。政治上,确立一 党专制元首独裁,经 济上,推行“松财政, 紧货币”的政策,实 现全民就业和经济复 兴。同时纳粹政府强 化社会统治,推行 “排忧政策”。先后 杀害600余万犹太人!
犹太人
绥靖政策
1936---1937年间,德意日 三国缔结《反共产国际协 定》,携手构建“柏林-罗 马-东京轴心”。 面对纳粹的步步紧逼,英 法却奉行“绥靖政策”, 通过妥协退让达到求和的 目的,并试图祸水东引, 让德国进攻苏联。 1938年,英法默许德奥合 并,并通过《慕尼黑协定》
日本帝国主义 世界经济危机影响到了 日本,史称“昭和恐 慌”。 30年代初,日本政府通 过增加军费,扩大政 府开支的方式刺激经 济发展,虽缓解了经 济危机,却加强了军 国主义势力,1931年 九一八事件正是军方 法西斯力量增强的表 现。
九一八事变
德意日走上法西斯道路 --德国
希特勒上台与纳粹体 制 作为一战的战败国,德 国饱受各地赔款之苦, 民族复仇主义情绪恶 阿道夫· 希特勒,奥地利裔 性膨胀,希特勒利用 德国政治人物,1921年成 德国民众的民族主义 为纳粹党党魁,1933年被 情绪,于1933年上台 任命为德国总理;1934年 成为德国元首。第二次世 执政。
珍珠港 1940年,随着法国的败亡,日本 决定南下抢夺英法殖民地,建 立“大东亚共荣圈”。 1941年12月7日,日本舰队突袭美 国太平洋中最大的军事基地珍 珠港,美国损失惨重,太平洋 战阵爆发。珍珠港事件中,美 军伤亡3435人,4艘战列舰被击 沉,188架飞机被毁。日军仅损 失6艘潜艇,29架飞机,200人 受伤。 珍珠港受袭的晚上,英国首相丘吉 岛海战 1942年6月,美军以少胜多,在中途岛 大败日军,次年,美军占领瓜岛, 完全掌握了太平洋战争的主动权。 中途岛战争中,日军调集了最大的海 军主力,有8艘航母,11艘战列舰, 23艘巡洋舰,65艘驱逐舰,21艘潜 艇,700架舰载飞机。每句只有3艘 航母,23艘其他战舰,233架飞机, 兵力处于劣势,然而美军破译了日 军的密码,掌握了日军的动向,采 用突袭战术,以1艘航母,1艘驱逐 舰,147架飞机,307人的较小代价, 炸沉,日军4艘航母,1艘巡洋舰, 332架飞机,2000名日军。

20世纪第二次民族主义浪潮浅析

20世纪第二次民族主义浪潮浅析

20世纪第二次民族主义浪潮浅析民族主义是影响世界近现代历史进程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思潮和运动是伴随18—19 世纪末世界范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兴起的。

而伴随着20世纪发生的三个重大历史事件:一战,二战,冷战结束,也有着三次民主主义浪潮,对现代民族独立国家的建立有着重大意义。

得益于二战后世界文化思潮的多元化,促使众多的民主主义新思潮的诞生的第二次民主主义浪潮,出现在二战末期,一直延续到20世纪60、70年代,又一批殖民地国家和地区在继续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中取得了胜利,脱离了殖民地或附属国、半附属国地位,成为新兴民族国家。

标签:20世纪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是影响世界近现代历史进程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民族”、“民族国家”和“民族主义”是18、19世纪的产物。

英国历史学家埃里克·霍布斯鲍姆曾考证“国家”、“民族”等词汇最早是1884年才出现。

学术界一般认为,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最终形成较晚,是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后的拿破仑战争后形成的。

这时国家成为相同种族以及不同种族人们最大的归属和最后的归属,于是就出现一个名词——民族国家(Nation state),即是国家等于民族,民族等于国家。

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思潮和运动是伴随18—19 世纪末世界范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兴起的。

20民族主义浪潮出现在一战前后,东方民族主义兴起,多个殖民地国家摆脱了殖民主义统治。

第二次民族主义浪潮出现在二战末期,一直延续到20世纪60、70年代,又一批殖民地国家和地区在继续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中取得了胜利,脱离了殖民地或附属国、半附属国地位,成为新兴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启始了建立民族国家的新浪潮,肇因于战前出现的法西斯主义与纳粹主义,以及欧洲各殖民帝国于战后主张独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首的殖民主义体系开始瓦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亚非地区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广大殖民地人民争取摆脱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的斗争越来越高涨,在民族自决和联合国推动的非殖民化运动中,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以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为特征的政治民族主义运动形成全球性浪潮,这就是第二次民族主义浪潮。

世界现当代史历年试题及答案

世界现当代史历年试题及答案

现代部分包头师范学院学年第 一 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A 卷)院系 历史文化与管理学院 专业历史 级 考试科目 世界现代史任课教师签名: 院系负责人签名: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俄国二月革命推翻的反动政权是 A.罗曼诺夫王朝 B.哈布斯堡王朝 C.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D.斯图亚特王朝 2、和埃及“华夫脱运动”最相似的民族运动是A.朝鲜的"三一"运动B.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C.中国的五四运动D.土耳其的凯末尔革命 3、下列历史事件顺次的正确排列是 ①苏联的建立 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被放弃 ③苏联开始实施"三五"计划 ④《布列斯特和约》的签订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④②①③ D.④①②③4、下列有关新经济政策的内容表述,不正确的是A.实行固定的粮食税B.允许国内外资本家经营企业C.实行产品交换,后来允许自由贸易D.一切生活必需品均由国家分配5、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参与瓜分德国殖民地的国家是A.英国、法国、日本B.英国、法国、美国、日本C.英国、法国、美国D.英国、法国、美国、意大利、日本6、下列条约中涉及中国问题的是A.《色佛尔条约》B.《五国条约》C.《四国条约》D.《九国公约》7、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债权国变为债务国的国家有A.美、日B.法、日C.英、日D.英、法8、使德国1929年重新成为欧洲经济大国的重要原因是A."鲁尔危机"的出现B."道威斯计划"的推行C."杨格计划"的实施D."洛迦诺公约"的签订9、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是在A.田中内阁时期B.广田弘毅内阁时期C.近卫内阁时期D.东条英机内阁时期10、.20世纪30年代最早遭到法西斯侵略的国家是A.中国B.埃赛俄比亚C.西班牙D.波兰11、.20世纪30年代美国对待法西斯的侵略扩张的政策是A.推行"大棒"政策B.推行金元外交的政策C.主要推行"中立"政策D.主要推行坚决斗争的政策12、二战前西方国家推行绥靖政策的顶峰是A.纵容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B.对西班牙内战采取"不干涉"政策C."慕尼黑阴谋"D.坐视希特勒灭亡波兰13下列关于20世纪30年代各国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反法西斯战争的国家之一B.从总体上看各国的反法西斯斗争还缺乏强有力的国际支援和相互合作C.英法在这一时期推行绥靖政策,是造成各国反法西斯斗争困难或失败的因素D.美国在这一时期没有推行绥靖政策,只是持"中立"态度14、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是在A.德国突袭波兰后B.苏德战争爆发后C.太平洋战争爆发后D.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后15、二战中北非战场的转折点是A.斯大林格勒战役B.阿拉曼战役C.中途岛战役D.西西里登陆16、20世纪30年代,推行绥靖政策的主要国家是:A英国、法国B美国、日本C英国、日本D法国、德国17、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的相同措施是A实行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B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C实行国民经济的军事化D建立垄断资产阶级的独裁统治18、在巴黎和会上,美、英两国支持日本继承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而在华盛顿会议上又表示支持中国收回山东主权,造成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英国支持美国对华的“门户开放”政策B中国是国际联盟的成员国C中国人民反日斗争的高涨D日本在中国的扩张危及英、美的利益19、威尔逊认为“我们应当以资本供给全世界,而谁以资本供给全世界,谁就应当……管理全世界。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下册: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课件(97张)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下册: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课件(97张)

2.绥靖政策 绥靖政策是一种对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为代价,同侵 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慕尼黑阴谋将“绥靖”推向了顶峰。“绥靖”已成为 一种姑息养奸的做法。
【情境思考】 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日本的进出口贸易,1929年的外贸总额为43.6亿日元,1930 年降至30.1亿日元,1931年又降至23.8亿日元。进口额1931年比1929年下降44%, 出口额下降47%。1930年破产企业达823家,减资的有310家, 1931年3月,陷于破 产和停业状态的银行达58家。
诱导 因素
西方国家的绥靖政策则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助长了法西斯侵略扩张的嚣张气焰,加速了第二次世 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苏联的 政策
苏联在1939年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客观上导致祸水西引,也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的爆发
【历史解释】 ◆认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原因、特点及影响 1.原因: (1)根本原因: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对人类的安全和民主制度构成了威胁。 (2)直接原因: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加速了同盟的形成。 2.特点: (1)是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组成的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2)是特殊的政治、经济、军事同盟。 (3)同盟内部存在矛盾和斗争,但合作始终是主流。
在北非的英军为了配合苏军行动,
(2)各国政府保证与本宣言签署国政府合作,并且不同敌国缔结单独的停战协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在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代表顾维钧呼吁国际社会给予中国有效帮助,否则会“经受另一次世界大战”,说明中国政府仅靠自身力量无力阻挡日本的侵略,因
此顾维钧在国际会议上争取各国对华的同情与帮助,故C正确。 信任,法西斯势力迅速发展
定或和约。 批评列强对日的绥靖政策
1937年11月,中国代表顾维钧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目前远东和平的恢复与维护,要求其他与会各国采取道义上的、物资上的、财政和经济上的具体行动。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炼信息的能力。 凡在为战胜希特勒主义而进行的斗争中正在或可能提供物质援助和贡献的其他国家均可签署本宣言。 对于非程序事项或称实质性事项的决议表决,要求包括全体常任理事国在内的9个同意票,又称大国一致原则,即任何一个常任理事国都享有否决权。 ③属于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统治的斗争,与题意不符,排除带③的选项,故选C。 警示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 【选择性考试】 (15分钟·40分) 对于非程序事项或称实质性事项的决议表决,要求包括全体常任理事国在内的9个同意票,又称大国一致原则,即任何一个常任理事国都享有否决权。 (1)原因:①英、法等国经济和军事实力因第一次世界大战而大大削弱,不愿与法西斯国家正面交锋。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教案-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教案-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教案教学目标1、运用时空定位,梳理二战的基本史实,认识二战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2、通过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客观全面认识二战爆发的原因,同时理解合理公正的国际秩序对于国际和平的重要意义。

3、在分析战后新秩序中,引导学生关注现在国际秩序中存在的问题,并认识到创建人类命运共同的重要意义,达成家国情怀的养育。

教学重难点重点:二战后国际秩序的变动。

难点:二战爆发的原因、二战的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展示2020年9月2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以视频方式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的照片。

在这次视频会议中,习主席指出“世界上只有一个体系,就是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只有一套规则,就是以联合国宪章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

”并强调“各国互联互通,命运休戚与共。

要超越国家、民族、文化、意识形态界限,站在全人类高度,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通过这次会议,我们可以看出习主席高度重视合理的国际秩序的构建,并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于构建新型国际新秩序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意义。

对于国际新秩序的构建,中国何以能够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伟大的构想?让我们一起走进二战,从中寻找答案。

〔设计意图〕用时政新闻导入新课,一方面有助于帮助学生搭建沟通历史与现实的桥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历史充满时代气息,防止历史僵化陌生;另一方面,有益于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善于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学会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去认识和理解现实问题。

一、战火纷飞——略览战争概况(过渡)爱因斯坦曾说过“地球上的和平是一切事业中最伟大的事业”。

人类对于和平的追求从未停息过,然而在20世纪上半叶,人类却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如果说一战是绞肉机,那二战的规模和惨烈程度则更甚,给人类留下的教训也更深刻。

下面让我们一起回到那个时代,感受残酷的战争。

展示二战中的真实照片和相关数据,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这次战争规模之巨大、伤亡之惨重。

彰显反法西斯精神的历史经典: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嬗变

彰显反法西斯精神的历史经典: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嬗变

彰显反法西斯精神的历史经典: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嬗变二战期间,法西斯主义侵略战争给世界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

在这场战争中,以德国、日本、意大利为主的法西斯国家,残忍地屠杀了数百万无辜的人民。

国际社会不得不联合起来,举起正义的旗帜,共同对抗法西斯主义。

于是,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应运而生。

二战前夕,欧洲和其他国家的许多民主政府对于纳粹德国和法西斯主义的威胁显得毫无准备。

而纳粹德国则利用国内经济危机,以及领土失去、民族屈辱等精神刺激来贩卖民族情绪,掀起了恶性的德国民族主义浪潮。

1933年,希特勒成为德国总理,开始了他的纳粹霸权统治。

此时,许多国家被迫走向妥协,希望通过姑息和让步来维持和平。

然而,希特勒并未收敛,反而越来越嚣张。

他开始将目光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并于1939年9月1日发动了波兰战争。

此时,国际社会终于认识到,只有联合起来,才能对抗法西斯主义的侵略。

于是,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应运而生。

在最初的反法西斯联盟中,英国、法国、苏联等国与反法西斯战争密切相关的国家参加。

然而,由于外交政策上的分歧和难以调和的国别利益,联盟陷入了困境。

至1941年,德国发动巴巴罗萨行动进攻苏联后,苏联也参与了反法统一战线。

同年12月7日,日本袭击珍珠港,美国也正式加入了反法统一战线。

从此,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进入到一个新阶段,统一战线成员国之间的联结更加紧密和密切。

各国对于法西斯主义和纳粹德国的气愤和厌恶,以及对和平和自由的渴求,促使他们形成了紧密的反法西斯战线。

各国在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合作,共同对抗法西斯主义的侵略。

此时的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精神是无私、勇敢和牺牲。

在战争中,各国人民与士兵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奋斗,彼此之间的友谊和团结也得到了增强。

联盟最终打垮了法西斯国家,保卫了世界的和平和自由。

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胜利,对于全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统一战线成员国以一种自信的思想面对战争,这种思想精神在今天仍然存在和发挥着它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8卷第3期2005年7月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Yantai University(Philos ophy and Social Science)Vol.18 No.3Jul.,2005 特邀主持人语:今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60周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最残酷和规模最大的战争,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痛苦和深重的灾难,迫使世界人民进行反思,要更加珍惜和平。

虽然当今世界的潮流是和平与发展,但是只要资本主义存在,就必然会有战争。

人类应该通过努力,消除战争的隐患,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为此我们组织了这一组观点较为新颖的稿件,尝试从不同角度来谈这些问题。

文章中的观点可能有不成熟或偏颇之处,希望通过这些文章,引起人们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从而更好地总结经验教训,面向未来。

普鲁士精神、法西斯主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①李世安(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北京100872) [摘 要]普鲁士精神混合了爱国主义、军国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沙文主义和种族主义等思想,是德国法西斯主义的历史根源。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于欧洲经济凋敝、人民失业、社会动乱,西欧人民对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感到失望,但又害怕俄国社会主义的传播,因此寻求一种新的思想。

于是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法西斯主义有机可乘,迅速传播,成为欧洲的一种有影响的社会思潮。

欧洲各主要国家都成立了法西斯政党,法西斯主义一时十分猖獗。

而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充满危机、人民处于彷徨和绝望之中,求助于历史文化传统,包括神化、迷信普鲁士精神。

希特勒把普鲁士精神发展为法西斯主义,在德国大行其道。

而欧洲人民并没有认识到德国法西斯主义行将对世界和平造成的危害,对希特勒纳粹党领导的德国采取了绥靖政策。

希特勒法西斯政权的崛起,使德国被压抑已久的、潜在的德国军国主义和民族沙文主义的能量被释放出来,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直接原因。

[关键词]普鲁士精神;极端民族主义;法西斯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图分类号]K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3194(2005)0320241204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希特勒法西斯政权的崛起。

而德国法西斯主义的兴起,并不是孤立的,有国际和国内的原因,也有历史和现实的原因。

在这些原因中,普鲁士精神是一个最重要的因素。

希特勒继承了普鲁士精神,混合了军国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沙文主义、种族主义和各种反动社会思潮,把普鲁士精神发展为法西斯主义。

希特勒上台后,在法西斯主义的驱动下,撕毁凡尔赛条约,扩军备战,步步向外扩张,最后成为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

一、普鲁士精神 德国是一个充满军国主义和扩张主义的中欧大国。

德国的主要民族是日尔曼民族,有悠久的历史。

①[收稿日期]2005-05-20[作者简介]李世安(1948-),男,贵州贵阳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1138年,霍亨斯陶芬王朝开始统治德国,王朝的第二个皇帝巴巴洛萨腓特烈一世(1152-1190年)好大喜功,抱有统治“世界”的野心。

因此,他把德意志帝国称为“神圣罗马帝国”。

神圣罗马帝国向外侵略,侵占了意大利和西斯拉夫人的大片土地。

在十字军东征后,条顿骑士团又向东欧扩张,侵占了波兰等东欧国家的大片领土,使神圣罗马帝国的领土不断扩大。

然而神圣罗马帝国内部矛盾重重,到中世纪晚期,神圣罗马帝国开始衰落,分裂为许多邦国和骑士领地,各邦国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展开了争夺权力的斗争。

1648年三十年战争结束后,欧洲各国订立了《威斯特伐利亚条约》。

该条约结束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与诸侯之间长期争权夺利的斗争,确认了神圣罗马帝国的360个小邦国、一千多个骑士领地的主权。

此时,所谓罗马帝国,正如伏尔泰所说,“既不神圣,又不罗马,更非帝国”,只是一个地理概念。

在德意志的几百个邦国中,以奥地利和普鲁士最为强大。

不过到17-18世纪,德国仍然维持着神圣罗马帝国的称号,其领土包括除法国、西班牙和葡萄牙以外的西欧及东欧的一部分。

1806年,拿破仑打败普、奥军队,取消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称号。

但是拿破仑战争唤醒了德意志的民族主义,德意志人民要求结束国家的分裂局面,实现民族的统一。

围绕德国统一的问题,出现了以奥地利为领导进行统一的“大德意志派”和以普鲁士为领导的“小德意志派”。

两派进行了激烈的斗争,最后普鲁士经过王朝战争,打败了奥地利,统一了德国。

普鲁士的统治者霍亨索伦家族,其统辖领土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勃兰登堡,位于易北河和奥德河下游一带;而另一部分就是条顿骑士团从波兰手中夺取的“东普鲁士”。

后来这两部分领土合并,成为普鲁士王国。

普鲁士是靠军事扩张建立起来的,普鲁士精神是在普鲁士侵略扩张中建立的,因此普鲁士精神是一种充满侵略性的军国主义精神。

普鲁士精神带有狂热的奉献精神,其内容庞杂,包括热爱德国历史、热爱德国的土地、家园和德国的一切,以及歌颂军国主义等。

普鲁士精神是德国的农业社会和封建社会的产物,与英、法等国的人文自由主义传统格格不入。

但是普鲁士精神在德国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得到德国民众,特别是中、下层民众的赞同。

这是因为德国19世纪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工业化、城市化带来许多的社会问题,两极分化、阶级斗争激烈,人民不满日增。

于是许多人渴望回到前工业社会田园般的生活中去。

那种生活虽然不富裕,但却自得其乐。

这些人包括农民、小手工业者、店主、学生、教师、学者和作家等各种人物。

普鲁士精神带有强烈的种族主义传统,具有普鲁士精神的思想家鼓吹日尔曼种族优越论,宣扬日尔曼人优于其他东欧的民族,日尔曼民族有权统治其他民族,特别是有权统治低等的斯拉夫人和东欧人。

普鲁士精神充满反对犹太人的思想。

在欧洲,由于宗教原因,存在反对犹太人的传统。

从中世纪到现代,犹太人面临着暴力、排斥和驱逐。

16世纪,犹太人被迫居住在贫民区。

到19世纪,由于启蒙主义和法国革命的影响,犹太人在欧洲许多国家获得了法律上的平等地位,获得公民权。

没有土地的犹太人利用这种变化,在城市发展,他们很快成为企业家、银行家、律师、新闻记者、医生、科学家、学者和演员等。

这些富有的犹太人,使许多德国人得了“红眼病”。

其实,绝大多数欧洲犹太人都是农民、小贩和工人,都很穷,但是反犹分子只看见“富有的犹太人”,而看不见绝大多数犹太人是穷人这一基本事实。

“红眼病”使德国极端民族主义者更加仇视犹太人。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反犹主义达到高潮。

犹太人被看成异教徒、恶棍和阴谋家等,德国犹太人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

这时德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存在许多社会经济问题,特别是存在失业和贫富悬殊问题。

反犹主义者把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社会经济问题都归罪于犹太人。

而当大批贫穷的俄国犹太人拥入德国和奥地利后,日尔曼人的反犹情绪就更加激烈。

他们认为这些种族低劣的外国人闯入德国,不仅会夺走德国人的饭碗,而且他们的后代将降低德国人的素质。

因此应该驱逐犹太人、消灭犹太人。

这样,反犹的主要考虑,就从中世纪的宗教原因,变成近现代的社会经济原因,最后变为民族和种族的仇恨。

德国的普鲁士精神和反犹传统,为希特勒和法西斯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意识形态基础。

二、普鲁士精神发展为法西斯主义 欧洲民族主义的泛滥,助长了德国普鲁士精神的发展。

法国革命后,在拿破仑战争中,被拿破仑占领的各国进行了反抗,欧洲民族主义复苏。

德意志民族在抵抗拿破仑的侵略中,民族主义觉醒,要求国家统242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18卷一的呼声高涨。

但是在拿破仑帝国覆灭后,法国为了自己的利益,千方百计阻碍德国的统一。

在普法战争后,德国实现了统一。

但是普法战争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德法之间的矛盾,双方的领土之争和其他矛盾仍然继续着。

而且在普法战争后,为了巩固国家的统一,俾斯麦执行反对西方传统自由主义的政策,这种政策既封建又保守。

俾斯麦的政策更加强了德国的民族主义,特别是加强了传统的普鲁士精神,使之向极端民族主义方向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德国和法国的外交政策,是围绕着孤立对方、防范对方和打击对方来制定的。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形成的两大军事同盟,也是在法、德的特别努力下形成的。

因此德法矛盾,是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个重要原因。

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国家并没有找到解决战前欧洲矛盾的好办法,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德法之间的矛盾。

战后法国削弱德国的政策,加剧了法德矛盾。

德法领土之争,虽说是帝国主义国家的霸权之争,但它也是一种民族国家之间的领土、资源和发展问题之争,是非常现实的问题。

可怕的是,这种斗争具有民族主义的号召力,非常容易演变为战争。

德法之间潜在的战争危险,是欧洲战争的根源之一。

围绕这对主要矛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欧洲事实上形成了两个战争集团:以德国和德国控制的国家为一方;以英、法等国为一方。

德国咄咄逼人,而英法等国实行绥靖政策。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欧洲法西斯主义发展到了顶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思想混乱、经济凋敝、政局不稳、人民普遍担心俄国布尔什维克革命的传播。

而法西斯主义反对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原则,是一种新的理想主义思想。

法西斯主义要求结束阶级斗争,抛弃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

法西斯主义者认为,民主是没有效率的,需要专制。

法西斯主义求助于古代的民俗和对部落的忠诚、求助于神话和迷信。

这样,法西斯主义者得到了既不满意资本主义、又害怕社会主义的下层阶级的支持,吸引了大批群众。

于是在西班牙、葡萄牙、比利时和意大利出现了法西斯政权。

而在中欧和东欧新成立的国家中,除了捷克斯洛伐克外,也出现了各种形式的法西斯主义独裁政权。

在欧洲,法西斯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

而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陷入了危机之中,金融体系全面崩溃,种族、政治、宗教等方面的纠纷困扰着人民,人民感到苦闷和绝望。

许多人求助于德国古老的神话、迷信普鲁士精神。

在这种情况下,法西斯主义就有了滋生的土壤。

于是,希特勒普鲁士精神与沙文主义、排他主义、军国主义、扩张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和种族优劣主义等联系在一起,发展为法西斯主义。

希特勒在创造德国法西斯主义时,特别注意从民族主义入手,蛊惑人心,从普鲁士精神的角度宣传法西斯主义。

例如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中,从社会达尔文主义、领土扩张主义和军国主义的角度写道:“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它的任务是使他们的民族的繁殖和他们的土地的大小,能够有一种自然和适当的比例,而保证种族的生存。

”他在1928年口述的《第二本书》中讲到:“德意志民族自从历史地进入世界历史以来,就一直处于空间危机之中。

”[1](P169)希特勒还说,德国祖先获得的土地,是靠奋斗得来的,现在要扩张土地,也只有依靠武力,向东方,即东欧和苏联夺取“生存空间”。

为此,需要废除凡尔赛条约对德国军备限制的条款,占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失去的土地,夺回原属“德意志民族”的欧洲其他领土,并强占欧洲大陆和其他大陆的另外一些领土,“缔造一个大帝国,所有的德意志人都要包括进去,它要北起挪威,南至意大利北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