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下思政教育工作的对策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互联网+”时代下思政教育工作的对策研究
在12月7日至8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习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互联网+”时代是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深度结合的时代,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无法回避的新环境,习总书记指出,政治工作过不了网络关就过不了时代关,必须研究把握信息网络时代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推动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这一重要指示,是着眼时代战略制高点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发展提出的要求。作为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与网络技术有机融合,全力打造“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新形态,以求与时代同步,产生最佳教育效益,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研究和落实方向。
一、在“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一)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受到影响
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是两个相伴而生的概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占据主体地位,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处于客体地位。而“互联网+”促成了新型师生关系角色地位的根本性改变,在信息渠道多元化的今天,环境的局限性被打破,面对广袤无垠的知识海洋,知识的获取模式更契合学生认知需求,教育主客体的概念逐渐模糊,地位趋于平等。
(二)消极的态度看待网络
在面临网络时代到来时,有许多思政教育工作者缺乏思想准备和深入的调查研究,只是强调危害性,片面的把网络当作德育工作的障碍,而没有认识到信息网络是代表现代先进生产力的科学技术手段,在行动上采取消极躲避的态度,在网络的思想意识斗争中处于被动地位。
(三)垃圾信息对大学生思想造成的腐蚀
大量信息垃圾在网络中的泛滥对大学生的思想造成严重侵蚀。思想信息、学术信息、娱乐信息、经济信息以及各种各样的黄色、暴力信息混杂在一起,使网络信息鱼龙混杂。据有关调查,一些不法组织利用网络宣传消极的、不良的思想观念,这对大学生的思想造成了严重侵蚀。
(四)互动模式的变化
“互联网+”时代,打破了传统课堂以老师为知识中心的呈现方式,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的互动模式由单向灌输转为双向互动。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将
视角从“求量”过渡为“求质”,即从注重受教育者能接受多少知识,转变为注重知识中如何汲取利于受教育者身心发展中有益的知识,注重学生的感官教化、思维养成、行为引导。
二、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在“互联网+”时代的对策分析
(一)抢占网络战场新阵地
一要守好阵地,不断增强开辟和占领网络阵地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从一味禁、堵、排斥中解放出来,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当好大学生意识形态阵地的守望者、捍卫者。二要把好主动权,牢牢把握网上斗争话语权,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传递正确思想观念以及价值观,让主流声音更加响亮、更能“网”住学生思想。三要打好主动仗,盯死反动言论、盯住噪音杂音,做到关键时刻不失语,让大学生感受到教育者的存在,在原则和是非问题上旗帜鲜明,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问题。
(二)提高学生的网络自律性
由于网络行为具有匿名性,行为者在网上发布和传递不正确的信息可以不承担责任,使得网上鱼龙混杂的信息逐渐增多。面对这种复杂的思想教育环境,要培養大学生的网络自律能力。这需要思政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利用好网络平台给学生传递正确的行为理念,更要结合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在线下面对面与学生深入交流引导。
(三)让思想插上网络的翅膀
“网络”与“思想”不对接,导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奏效。思想是媒体的内核,也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核。对于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用清新方式传递思想,积极适应网络运作模式和传播规律,有机植入时代元素和技术因素,将真理真实真情的力量融入视觉语言。
(四)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提高自身魅力
网络的沟通方式就要求教育者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传递者,更要求教育者具有过硬的业务素质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展现出在线教育不可取代传统教育的精神内核。教育影响力与教师个人魅力成正相关趋势,拥有感染力和亲和力的老师,在网络上与学生积极讨论,无形中扮演了意见领袖的角色,会吸引那些对教师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认同的学生。教师在教育领域越权威、人格魅力越大,乐于接受老师意见和对老师产生共鸣的学生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