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思政教育的模式研究

合集下载

互联网环境下的高校潜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互联网环境下的高校潜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智库时代·98·智库社团 互联网环境下的高校潜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黄云霞 梁瀚元(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广东湛江 524000)摘要:本文将从互联网与潜在思政教育的概念与内涵属性出发,结合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殊性,通过论述利用互联网开展高校潜在思政教育的优势,剖析现有教育模式中的现状及其影响,提出针对性的措施建议,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互联网;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609(2018)23-0098-002当代,网络传播的媒介特性与互联网的广泛普及都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崭新要求,如何在互联网环境中开展潜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已势在必行。

美国社会学家杰克逊(1968)率先提出了“隐性课程”概念[1],引发了潜在课程理论研究的热潮。

其主要着眼于社会关系、生存经验和内化教育的范畴,这些为潜在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宝贵经验与借鉴。

在我国,刘梅(2000)在国内最早提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并进行系统阐述[2];王艳秋(2008)[3]与白显良(2013)[4]则分别从教学实践层面与理论构建层面对潜在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剖析。

总结前人研究成果我国现阶段的相关研究多以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为主,虽然整合了研究资源,但缺乏有效的话语转换,基于互联网环境的系统性常态化潜在思政教育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

一、概念概述在网络舆情控制实践过程中,仅仅依赖在网络流量入口进行舆论管控,如在百度、微博、各大门户网站上进行关键词屏蔽,杜绝目标负面信息的传播的效果并不明显,因为自媒体产业的发展已经实现咨询传播渠道去中心化,区块链技术的成熟加快弱化了传统流量入口管控力度,当前互联网环境呈现以下特点:一是信息传播呈现高度互动性,网络用户参与资讯产品创作,已经是互联网商业模式黄金法则;二是信息传播呈现高度发散性,当今供以孕育自媒体生存的平台琳琅满目,定制化信息更受到用户的欢迎;三是信息传播渠道与个体需求的契合性,传播辐射的资讯,必定与介质直接存在某种共鸣,才能借助用户的需求动力进行二次传播。

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摘要:迈入新时代,高校展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时代价值,即能够提供更丰富教学内容、打造更多元教学场景、创造个性化教学形式。

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仍面临内容供给并不完整、表现形式仍显单一与话语传播受限的问题。

针对于此,提出增强教育内容供给,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创新网络教育形式,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优化师资队伍建设,聚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供重要参照。

关键词:网络媒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平台;网络空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教学人员利用微信、抖音等新兴媒介打造虚拟学习空间,对大学生展开思想道德教育、价值引领的一个践行过程。

在数字技术快速迭代升级背景下,新媒体媒介不断涌现,已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教学方式,也对大学生学习、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一情势下,网络空间逐步成为大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

值得注意的是,在新时代教育环境持续变化的场景下,高校需要关注时代变迁机遇,深入考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能面临的挑战,主动通过网络阵地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从而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任务。

1.高校展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价值1.1提供更丰富教学内容在数字技术支持下,大众阅读习惯俨然得到了很大改变,这对信息内容数量、质量提出了更严格要求。

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以内容为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同样如此。

新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工作人员不仅要突出教学内容理论性与价值性,还应凭借自身感染力促使大学生能够更好地体验课程内容。

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工作者展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通过网络平台获取多元化思想政治信息,从而丰富教学内容、提升课程吸引力,满足大学生多元化学习需求。

1.2打造更多元教学场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通过先进媒体媒介,突破教室空间不足、教学时间有限等困境,拓展思政教育课堂教学场景,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了解相关知识,更好地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价值。

网络思政教育调研报告

网络思政教育调研报告

网络思政教育调研报告《网络思政教育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当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同时也成为了传播思想和意识形态的渠道。

在这样的背景下,网络思政教育成为了重要的工作内容,其必要性和紧迫性也不断凸显出来。

二、调研目的本次调研的主要目的在于全面了解网络思政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加强网络思政教育提供参考和指导。

三、调研方法采用了问卷调研和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法。

以问卷调研的形式,对不同群体进行了网络思政教育需求和满意度的调查,并结合实地走访,深入了解了网络思政教育的具体开展情况。

四、调研结果1. 对网络思政教育的需求程度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受访者对网络思政教育的需求程度较高,认为网络思政教育是当前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渠道。

2. 网络思政教育的开展情况在实地走访中发现,虽然各个单位和组织都在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工作,但是普遍存在着内容单一、形式陈旧的问题,无法满足广大群众的需求。

3. 存在的问题和挑战调研结果显示,网络思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需要不断创新和更新,同时还需要注意防止一些失实、虚假信息对网络思政教育的干扰和破坏。

五、建议和对策1. 加强网络思政教育内容的更新和丰富化,采取多样化的形式,吸引更多人参与。

2. 强化网络思政教育的监管和治理,确保其严肃性和真实性,防止不良信息的传播。

3. 完善网络思政教育的评估机制,及时收集用户的反馈意见和建议,不断提高网络思政教育的质量。

六、结论网络思政教育是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开展的意义和效果不可忽视。

而在实际工作中,也需要不断总结和完善经验,以期更好地服务于广大群众的思想政治需求。

“互联网+”背景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以成本会计为例

“互联网+”背景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以成本会计为例

公关论坛“互联网+”背景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以成本会计为例文/陈晨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领域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以“互联网+”背景下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为研究主题,以《成本会计》课程为例进行了深入探讨。

通过对现有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改革方案,如引入在线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等。

同时,结合相关研究和实践经验,总结了“互联网+”背景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有效性。

本研究对于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并为其他课程的改革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思想政治;成本会计;教学研究引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

“互联网+”是指将互联网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

在这个背景下,教育领域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成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互联网+”时代背景介绍“互联网+”时代的特点是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和个性化。

这些特点对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课程思政教学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

其次,课程思政教学需要适应网络化的特点,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

再次,课程思政教学需要借助智能化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最后,课程思政教学需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实现因材施教[1]。

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新时代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重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课程质量。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有助于提高课程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性,使课程更加符合学生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和审美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思路3篇.pdf

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思路3篇.pdf

第一篇 一、网络对大学生教育环境的影响 (一)学习过程中信息传播的方式发生改变。

由于互联网的广泛运用,信息传播速度飞快,几乎没有地域限制,信息的时效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网络知识的更新周期缩短,由此而促进了对当代大学生的素质培养和创新精神的开拓,在对大学生教育的过程中改变了信息传播的途径和方式,对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二)教育方式发生改变。

多媒体技术以及互联网网络的拓展,导致了对大学生教育的方式逐步改变,且出现了较为新颖会计的教育模式:远程教育网络。

远程教育网络则主要是将学校和家庭联系起来,所形成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

(三)大学生日常生活方式改变。

网络已经成为现在大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而网络消费也逐渐成为大学生主要消费渠道之一。

围绕大学生主要的学习和生活工具主要包括:网络搜取信息、通信、下载、聊天、玩游戏以及购物这六大方面,而这往往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

(四)大学生就业的创业方式改变。

网络的应用范围广泛则推动了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选择自主创业的方式,相比以往传统的就业模式则发生千变万化的改变,现在的大学生通过网络渠道掌握了较为先进的信息和创业资源,且网络平台对大学生的要求更注重的是头脑和技术能力,而不仅仅在于文凭的高低,所以网络平台提供了他们较多的创业方式。

二、大学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缺乏主动性和针对性。

在党中央的重视下新世纪以来,大部分大学都纷纷建立校园网,落实“数字校园”的规模建设,但由于我国的大学生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起步较晚,由于各种原因而导致了学校的网络质量不高、建设技术的水平参差不齐,在全面发展中缺乏一定的主动性和针对性,在初级阶段往往不能及时帮助师生解惑,并不能跟上社会网络的步伐。

(二)大学生的参与度不高,缺乏积极性。

由于学校和社会的网络监视严重滞后,导致学校的网络信息虽然丰富多彩、资源浩如烟海,但是很难控制网络中的不健康信息的存在,甚至包括了涉及淫秽、反动、奢靡生活的无限推崇的有害内容,这往往误导了学生形成不正当的行为、形成消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产生了不小的负面影响,从而滋生了学生的不安定心理因素、追求享乐的不上进心里,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大学生的参与度不高,缺乏一定的学习积极性。

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194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新时期背景下,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网络信息开始全面发展,这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而言,既是一种机遇,自然也存在着一定的挑战。

传统化的教育模式正在进入转型阶段,并对改革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进行综合性阐述,而教师也要主动迎合当下的教学需求,将重点放在思政教育、日常管理和学风建设等方面,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完善思政教育工作。

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互联网时代下,网络技术为思政教育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平台,教师的工作也逐渐从单一转向多元化,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增多。

对此,受互联网的影响,多媒体技术、微课、慕课等资源开始被教师广泛应用,而微博、微信等交流平台某种程度上也改变了现阶段思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为高校教师教学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并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的参与欲望。

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策略教学理念的创新。

思政工作者应该充分利用移动新媒体平台,建设一些主题鲜明且内容丰富的教育平台,提高网络媒体的运用能力,并借助新媒体平台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思政教育工作。

再者,教师积极利用新媒体开展微博账号、微信公众号等,并与学生建议一种长期且有效的互动模式,纵向发展,向学生推动一些正能量的教育信息。

另一方面,及时面对学生群体,倾听和了解学生内心真实的想法,解决现阶段大学生面临的就业问题、心理问题等。

主要注意的是,运用互联网开展思政教育的时候,教师要以平等的姿态主动和学生交流与探讨,及时解决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此外,教师可以经常浏览学生比较喜欢的网站,及时掌握学生关心的话题,并利用互联网拉近师生的距离,因为在同个空间容易建立彼此的亲切感,使得这种喜闻乐见的教育模式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教学方式的创新。

高校思政教育要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采用网络教育和课堂学习模式相互结合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做出针对性引导。

“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分析

“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分析

“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分析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主要途径之一。

尤其是在高校教育中,网络已成为重要的学习和交流平台。

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被视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如何利用互联网这一工具加强和改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三全育人”是中国高等教育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即全面育人、全过程育人、全员育人,旨在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素质人才。

而网络作为这一时代的主流媒体,影响着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

因此,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需要借助这一媒体,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培养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

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目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学生在网上获取各种信息时容易迷失方向,无法正确理解和把握信息的真假、正确性和合理性。

其次,网络上存在大量低俗、虚假和不良信息,容易引导学生形成消极的思想观念和不良行为习惯。

再者,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使得教育效果不够明显。

三、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针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和挑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升教育效果。

1.建立健全网络文化建设体系。

加强对高校网络文化的引导和管理,倡导积极向上、健康向善的网络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同时,加大网络安全意识教育力度,保护学生的个人信息和网络隐私。

2.构建多元化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通过制作和推广网络音视频、微课程和数字阅读等多种形式的素材,向学生传递正确的思想和价值观。

同时,利用社交媒体和在线平台建设良好的互动机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3.拓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渠道。

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现有线下教育相结合,通过线上线下互动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得到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

同时,建设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平台,提供全面系统的学习资源和教育服务。

“互联网 +”视域下高职院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互联网 +”视域下高职院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109作者简介:邵雅黎(1990— ),女,汉族,安徽滁州人,硕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安徽省职业与成人教育学会2019年度教育科研规划课题项目:大数据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研究——以滁州市高职院校为例(项目编号:Azcj148);2019年度滁州城市职业学院院级质量工程重点项目:“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9jyxm05);2020年安徽省高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20jyxm1316)。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大的局限性,并没有让网络成为自己的主站阵营。

本文将着重分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弊端,并且就此从思想政治建设队伍、思想政治建设内容与平台等方面进行探究。

一、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形式(一)学校官方主题教育网站主题教育网站是在近几年互联网时代兴起后,各大高校将互联网的新技术与各科教学之间相联系的一种途径方式。

主要是在学校官方网站里设计链接发布一些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学科内容与信息资源。

这对于学生的学习思想政治是有很大帮助的。

在学校官方网站里发布向政治教育类学科内容是安全且具有权威性的。

学生在课后可以利用主题教育网站查看当堂课所学的内容,或者回顾之前所学的知识;但是利用学校官方主题教育网站的方式有具有局限性。

学校的教育网站主要是面向教职工开放,学生的参与度不高。

近些年新媒体软件的诞生,学生可以通过其他的途径进行学习资源的查找。

(二)注重网络社交群体分享当前的网络社群可分为微信与QQ的群组、百度贴吧和各大APP视频网站下的评论区。

这些都可以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交流的平台,这些社交方式具有很强的活跃性和交流性。

最充分的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按照学生的关注热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话题。

但是社交群也有局限性。

大多社交群体仅仅是在班级内部或者社团内部开展,很难做到学校统一进行。

短视频时代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分析与研究

短视频时代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分析与研究

短视频时代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分析与研究摘要: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短视频的横空出世引领了新一轮的网络风向变革,短视频的内容丰富多样、变幻莫测、传播速度快,很多人受到短视频的影响,大学生也不例外,不少的大学生都沉迷于刷短视频。

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应该把短视频优点利用起来,创新思政的教育工作。

关键词:短视频思政教育一、短视频时代下高校思政教育的现状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短视频APP受到各个年龄段用户的追捧和喜爱。

大学生有大量的碎片化时间以及较高的信息接受程度和主动性,毋庸置疑是短视频APP的主力用户。

短视频的迅速发展犹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短视频的风靡使得高校学生接触了更多碎片化的消息,学生能不能正确理性的看待这些社会热点问题呢?在网络信息风暴的袭击下,“网络暴力”也不容忽略,三观不正道德败坏的热点新闻的不断传播,影响着学生们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另一方面,短视频的不断发展,使人们在短视频中就能学到很多原本在高校课程中才有的内容,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垄断”方式。

学习的对象不再局限于高校的学生,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短视频的方式来获取自己想要学习的内容。

比起传统高校的课程来说,短视频学习的便捷性、随时随地性也显得更加具有优势。

冗杂多样的短视频内容对正处于教学关键的高校学生产生极大的冲击,高校应该根据相关情况做出对应的措施,做好学生的思政教育。

二、短视频给高校思政教育带来的影响(一)挑战1.高校学生未涉足社会,对信息的鉴别能力不强短视频的风格五花八门,信息质量参差不齐。

由于有些学生涉世未深,处于极易受到影响的阶段,容易被网络上的内容牵着鼻子走。

而短视频的传播速度快,误导性的内容也层出不穷比如表演恶俗、浮夸内容、传播不良、触碰法律底线等信息,不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

甚至在好奇心旺盛的驱动下,会不由自主的模仿视频里的高危动作,造成不可挽回的悲剧。

有些短视频内容刺激且低俗,抓人眼球,在大学生心理认知不完全的情况下,对内容的优劣难以做出判断,价值观逐渐被模糊了边缘。

网络教学思政实践报告(3篇)

网络教学思政实践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教学已经成为我国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网络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报告将从网络教学思政实践的意义、实施策略、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网络教学思政实践的意义1. 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教学思政实践有助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责任感。

2.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网络教学思政实践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在新时代背景下,网络教学思政实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我国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

二、网络教学思政实践的实施策略1. 创设思政教育情境在网络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课程内容创设思政教育情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政教育。

例如,在讲解历史课程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人物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 整合思政教育资源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整合思政教育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例如,利用网络平台展示优秀事迹、英雄人物等,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3. 强化思政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思政教育素养,加强教师对网络教学思政实践的认识,培养一支具备思政教育能力的教师队伍。

4. 创新网络教学思政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技术、网络互动等手段,提高网络教学思政实践的效果。

例如,开展线上讨论、案例分析等,让学生在互动中提高思政素养。

5. 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思政教育。

例如,在经济学课程中,引导学生关注民生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网络教学思政实践存在的问题1. 思政教育资源不足网络教学思政实践过程中,部分教师缺乏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难以满足教学需求。

2. 教学方法单一部分教师网络教学思政实践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创新,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数据环境下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大数据环境下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大数据环境下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高校的教育模式发生了深刻变革。

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作为一种新兴教育方式,具备便捷、快速、广泛传播等特点,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资源和知识资讯。

然而,在大数据环境下,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本文将探讨大数据环境下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1.信息泛滥,质量难保证在大数据环境下,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获取大量的信息,但信息的泛滥也给网络思政教育带来了问题。

大量的信息并不一定都是准确、可信的,学生难以分辨信息的真伪,容易被误导和误解。

同时,有些信息可能涉及政治敏感内容,容易引发社会舆论和政治风险。

2.学生参与度不高虽然网络思政教育具有便捷性和广泛性,但由于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容易分心,导致他们对网络思政教育的参与度不高。

学生可能花大量时间浏览社交媒体和其他娱乐内容,而忽视了对思政教育的重视与认同。

3.缺乏有效的互动和讨论网络思政教育的教学方式主要以视频、文字、图片等形式呈现,学生缺乏与老师和同学的直接互动和讨论。

这样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对思政教育的参与感和归属感不强。

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容易陷入信息的被动接收状态,缺乏思辨和批判意识。

二、解决对策1.加强信息筛选与监管针对信息泛滥和质量难保证的问题,高校应加强对网络思政教育内容的筛选,确保教育资源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建立健全的信息监管制度,提供正规渠道和平台,以确保所提供的信息安全可靠。

2.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参与度高校应以学生为中心,创新网络思政教育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参与度。

例如,利用互动式视频教学、在线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同时,可以通过设计有针对性的学习任务和项目,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索。

3.加强互动和讨论环节为了提高学生的思辨和批判意识,网络思政教育应注重互动和讨论环节。

思政课实践教学研究课题(3篇)

思政课实践教学研究课题(3篇)

第1篇一、课题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成为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实践教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互联网+”背景下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创新路径,以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二、研究目的1. 分析“互联网+”背景下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特点和规律,为实践教学提供理论依据。

2. 探索“互联网+”背景下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有效模式,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

3. 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提供有益借鉴,推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研究内容1. “互联网+”背景下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特点(1)教学资源丰富:互联网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

(2)教学手段多样化:借助互联网技术,思政课实践教学可以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3)互动性强:互联网平台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互动空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个性化教学: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需求,开展个性化实践教学。

2. “互联网+”背景下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探索(1)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2)项目式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为载体,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翻转课堂模式:将传统的教学过程颠倒过来,先学后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互联网+”背景下思政课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构建(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如参与度、合作能力等。

(2)结果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成果,如论文、作品等。

(3)自我评价: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提高自我评价能力。

“互联网+”时代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方法优化

“互联网+”时代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方法优化

“互联网+”时代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方法优化周旭枫在当前高校中,辅导员和思政课程教师肩负着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重任,是思政教育的主体,通过思政教育工作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让学生在今后的人生发展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互联网+”时代下,辅导员要对自身的工作职责进行梳理,精确定位,通过互联网与思政教学工作的融合,实现有效的思政教育工作,通过不断的方法优化,提高思政工作的实效性。

引言:在高校中,辅导员作为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人,对学生的思想状况有着最为深刻的把握,因此对于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当前互联网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对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应当不断进行创新,使其更加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形势和高校学生的需求。

1互联网加时代背景下辅导员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必要性1.1“互联网+”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互联网提供了海量的信息资源,相较于传统媒体,互联网提供的信息资源更加完善,数据更新的速度更快,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利用互联网检索更加快捷更为准确。

因此,丰富的海量信息能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学内容和素材,为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奠定了基础。

其次,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更加便捷,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下,辅导员通常会和学生采取面对面沟通的方式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况,由于辅导员一人要面临数量庞大的学生群体,其思政教育工作效率难以提高,依托互联网和信息技术,辅导员能够和学生进行及时沟通,更为准确的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进行有效的引导。

最后,互联网能够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政教育工作,不仅仅是辅导员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更是各教育主体在教学过程中都要进行的工作。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依托互联网平台能够有效实现思政教育工作内容和方法的共享,这种资源共享为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内容,和更为具体的方法,为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也为辅导员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更多的灵感。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的再思考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的再思考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的再思考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思潮的转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需要进行再思考和重构,以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求。

本文将从“互联网+”时代的特点、高校思政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建议。

一、“互联网+”时代的特点“互联网+”时代是指以互联网为技术基础,以信息化为驱动力,以多元化为特征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人们的交流和互动方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为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选择。

在这个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不仅需要关注传统的教育方式,更需要紧跟时代潮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创新思政教育工作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高校思政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不足。

思政教育工作在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教学方法上存在局限性。

传统的思政教育往往呈现出单一的传授思想,缺乏互动和趣味性。

思政教育工作在学生中的影响力有待加强。

由于信息传播的快速和多变,学生对于传统的思政教育课程表现出浓厚的抵抗情绪,很难吸引学生的积极参与。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脱节现象。

互联网时代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面对新的社会需求与挑战,需要不断调整和更新内容和方式。

三、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再思考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需要进行再思考。

高校思政教育应当立足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需求,注重提高课程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采用多元化、互动性强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应当注重加强与社会的对接,关注社会热点和新趋势,将社会现实问题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表达观点,参与社会实践。

互联网背景下“微思政”教学模式探究——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

互联网背景下“微思政”教学模式探究——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

FEBRUARY,2021/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Forum“微思政”,广义上指的是思政微课,是在素质教育环境下衍生的一门课程,或者说是一个教学方向。

从微观视角上看,“微思政”是一种即时渗透的思想政治教育,看上去比较随机,实际上是专门设计的,思政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心理等多种方面。

与传统思政教育相比,“微思政”提高了学生的道德体验,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和目标。

尤其是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学内容更加广泛,方式更加新颖,为“微思政”教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一、互联网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微思政”教学的影响(一)丰富教学内容当前社会背景下,互联网早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与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工作方式,同时也影响着社会中的各个领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一直以来都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固化且单一,并且教学内容相对单调,局限于教材中的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迷茫,对很多历史事件既不了解又不清楚,根本无法达到“微思政”的教学要求[1]。

在互联网应用背景下,教学内容得以丰富,基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实效性以及便利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内容也得到了相应的拓展。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去获取教学相关或者自己感兴趣的有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信息,以此丰富教学内容,为“微思政”的教学渗透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契机。

(二)拓展教学渠道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体现,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掌握着教学主动权,再加上课时以及教学时间的限制,使得课堂教学无法获得好的效果,“微思政”教学更是无处渗透[2]。

在互联网背景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堂教学渠道得到了拓展,教师和学生可以面对同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彼此之间的课堂地位也变得平等,有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升,同时使得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朝着多元化和立体化方向发展,实现了静态教学向动态教学的转换。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方式方法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方式方法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方式方法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一个热门的话题,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如何开展?本文将从方式方法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开展方式1. 优化教育资源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搭建思政教育资源库,整合在线课程、在线阅读、网络讲座、数字图书馆等各种优质资源,为师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

通过互联网平台,高校可以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将优质的思政教育资源覆盖到更多的师生群体中。

2. 创新教学方法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可以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集中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辅助。

利用网络直播、微课、在线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将思政教育融入到学生日常生活之中,提高教学的活跃性和趣味性,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拓展宣传渠道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微信、微博、抖音等各种新媒体平台,拓展思政教育的宣传渠道。

通过新媒体平台,高校可以及时发布最新的思政教育政策、活动信息,丰富多彩的思政教育内容,增加思政教育的曝光度和影响力,提高师生对思政教育工作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4. 建设在线学习社区高校可以建立思政教育在线学习社区,通过社区平台搭建师生互动交流的桥梁,开展网络讨论、主题沙龙等活动,鼓励师生在网络社区上就思政教育话题展开深入交流和讨论,增进学生对思政学科的认识和理解,提升其主动参与思政教育的积极性。

1. 强化网络教学高校可以组织思政教育学科的师资力量,开发线上思政教育课程,建设思政教育网络平台,通过网络教学缩小课程资源不均衡,提高教学的覆盖面和灵活性。

高校还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工具开展线上作业、考试和评估,建立完善的网络教学管理体系,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率和规范性。

高校思政教育在互联网+背景下,应该注重创新教学内容,结合时事热点和学生实际需求,引导学生积极关注国家政策、社会现实,提高他们的思政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1. 引言1.1 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面临着信息泛滥、虚假信息冲击、学生消费主义思潮、网络平台冲击等诸多挑战。

互联网的普及带来了信息泛滥的挑战。

各种信息和观点在网上随意传播,学生容易受到片面或不实信息的影响,增加了思政教育的难度和复杂性。

虚假信息也可能对思政教育造成冲击,影响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和思想观念。

学生消费主义思潮的兴起也对思政教育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在互联网时代,学生更容易受到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追求物质享受和外在表象,而忽视内心修养和思想品德的培养。

这也给思政教育带来了挑战。

网络平台的兴起对传统教育形式造成了冲击。

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已经不再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学习需求,需要高校思政教育管理者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与时俱进,更好地引导学生。

对于以上挑战,高校应该积极探索思政教育新模式,加强网络舆论引导,提升师资队伍素质,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以更好地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思政教育工作。

只有不断适应新的挑战和变化,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才能更好地发展和壮大。

2. 正文2.1 互联网普及带来的信息泛滥挑战互联网的普及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信息泛滥的挑战。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获取变得异常容易,任何人都可以使用互联网发布信息,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成为一个难以确保的难题。

高校思政教育也受到了这一挑战的影响。

信息泛滥使得学生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

在互联网上,各种观点、言论层出不穷,有些信息可能包含虚假、不准确的内容,如果学生缺乏辨别能力,很容易受到误导,影响其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

这对高校思政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信息意识,提高信息辨别能力。

信息泛滥也使得思政教育在传播上面临更大的挑战。

传统的思政教育方式过于单一,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12思想政治教育“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微时代”的概述及主要特征“微时代”是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微媒体”的普及而形成的时代,主要以微博、微信、微视频、微小说、微公益等网络微型媒体为支撑,传播内容碎片精简,传播速度瞬时高效,传播主体多元互动。

“微时代”的到来,使用“微媒体”的主体具有大众性。

4G网络的普及,到现如今5G基站的筹建,5G手机进入市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愈发智能讯捷,互联网企业抓住契机研发移动终端和软件。

近年来四大运营商提速降费,流量费用降低,致使人手一台移动手机就能实现社交、娱乐、支付、购物等一系列微活动。

“微时代”的到来,使用“微媒体”的传播的内容显现碎片化。

21世纪科技和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不同人群面临着来自社会的压力层次不穷,赶时间及不耐烦的心理愈发显现,人们愈发青睐于简洁明了的快阅读和浅阅读。

因此,“微媒体”设置的一些功能恰好迎合了人们热衷短、频、快的心理,例如微信聊天一分钟的语音限制、写微博18张图片上限等。

在“微时代”背景下,信息传播媒体主要有微信为载体而衍生出的小程序、公众号、朋友圈等;微博为载体派生的热搜、故事、超话等;微视频为载体衍生出的各类短视频软件,如微视、抖音短视频、快手、火山小视频等。

“微载体”多样化,给予了人们选择的空间。

随着4G网络系统的普及,5G通信技术的试点,网络覆盖范围越发广阔、信息发布转载的速度愈加快速。

新的“微媒体”的不断研发,已有的“微媒体”日渐完善,方便了人们对于信息的接收和处理、转载和评论,发表和互动,使得信息的传播越发时效化。

“微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思想政治教育者威严性受到挑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方式受到冲击。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在特定的教育环境下进行的,教育主客体之间主次分明,教师作为教育主体具有权威性,教育客体由于学识、经验不足林嘉丽(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西省南昌市 330022)摘 要: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微信、微博、微视频、微公益等微型网络媒体不断的普及,促使社会进入微时代。

“互联网+精准思政”背景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政教育探析

“互联网+精准思政”背景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政教育探析

“互联网+精准思政”背景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政教育探析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精准扶贫和精准思政已成为当下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在这一思想引领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政教育也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这一现象进行探析,探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互联网+精准思政背景下的思政教育,以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互联网+精准思政的背景互联网+精准扶贫是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通过精准的政策和措施,对贫困地区和家庭进行精准帮扶,以实现脱贫致富、促进社会发展的目标。

而精准思政,则是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教育、宣传和思想引导等方式,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推动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政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这些学生因家庭经济状况不佳,往往面临心理、思想和学业等多方面的困难。

互联网+精准思政的理念将为他们的思政教育提供更多的关怀和帮助。

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政教育现状目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政教育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由于信息不对称和资源分配不均衡,这些学生往往无法及时获得到位帮助和关怀。

一些学校在思政教育中的政策和措施也存在一些不足,无法真正满足这些学生的实际需求。

在互联网+精准思政的背景下,针对这些问题,高校应该在思政教育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和创新。

通过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搭建相关平台和渠道,及时了解这些学生的需求和困难,以便为他们提供更加精准的帮助和支持。

学校也需要积极探索适合这些学生的思政教育方式和路径,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在互联网+精准思政的背景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政教育需要进行改革与创新。

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建立信息平台和数据库,了解和分析这些学生的具体情况和需求,以制定精准的帮扶措施。

学校也可以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和培训,引导这些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帮助他们提高思想境界和价值追求。

高校还可以通过建立志愿者团队和社会实践基地,让这些学生参与到社会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中去,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互联网+”背景下思政教育的模式研究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互联网+”时代下的高校思想政治育人环境也在网络社会的冲击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种以“互联网+”时代为基础形成的全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开展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指明了方向。

文章主要是就“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标签:“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引言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迅速来临,高校育人环境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无法满足“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求。

而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态的出现,不仅满足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要求,同时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紧密融合,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高校“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要素
就目前而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改革过程中采取的“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主要是由教育主客体、资源集、数据库、分析端等几方面组成。

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必须仅仅的围绕将学生培养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目标,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同时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把关的力度,制作并筛选出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集,然后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相关资源的传播,达到促进自身综合素质有效提升的目的。

分析端通过对受教育者的思想状况与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进行全面的分析与研究,为教育者做出的科学合理的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持。

就目前而言,各个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主要有学校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哲学社会科学教师以及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咨询师等。

教育对象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中心,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通过网页、APP或者其他智能终端就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安排教育和学习的内容,而其所有的行为数据最终都会通过智能终端输入和记录,最后在分析端形成可视化、量化的思想状况的报告,为教育者所作出的决策提供参考。

在“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教育者与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平等的交流与互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效率的提升具有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数据库作为高校“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技术核心,其主要肩负着数据信息的采集、整理、存储、反馈显示等重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不仅要在数据库中输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资源,同时还应加强与校内其他信息系统共享关联的力度,用户只需要自主输入和交互输入实时采集的数据信息,确保数据信息的完整、规范,就可以将受教育者的思想行为轨迹准确的反映出来。

分析端是“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运行的关键,由于其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与决策的重要因素,所以在数据信息采集完成后,必须由分析端进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才能将学生
的实时思想动态真实的反映出来。

2、高校“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具体实施
2.1建立强有力的队伍保障。

“互联网+”时代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基础知识提出了相对较高的要求。

同时还要求教师必须熟练的掌握互联网信息技术,才能确保高校“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

另外,为了有效的应对“互联网+”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产生的冲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不仅要学网、懂网、用网,同时还应促进自身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素质等各方面能力的全面提升,才能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2.2技术支持和数据管理机制要加以完善。

高校“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以互联网技术和理念为基础建立的。

所以高校在實施“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时,必须建立完善的校园网络基础设施,才能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另外,高校在设计互联网时代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时,必须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进行全面的分析,同时逐步的细化技术设计和实施方案,严格的按照要求进行相关数据的采集、处理、分析以及应用,才能将大数据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2.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之间的更新换代。

“互联网+”时代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和改革,并不是为了取代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而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以及青年大学生思想变化特点的需要,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工作思路,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与科学化水平的稳步提升,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虽然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互联网+”时代的冲击下,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但是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所以为了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高校必须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技术的优势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加强两者的协同性,才能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2.4建立畅通快捷的信息反馈机制。

高校“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而是需要通过不断的升级与创新,同时根据互联网时代发展的要求建立畅通的信息快速反馈机制,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进行全面的追踪,才能及时的发现其中的不足之处,以便于及时的进行改进和调整。

假如,高校在开展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没有大量数据信息的支持或者信息更新不及时的话,不仅无法满足受教育者所提出的要求,同时也不利于引导和服务工作的开展。

另外,高校在利用信息反馈机制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进行评估时,必须同时兼顾长期和短期教育效果,才能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真实,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决策的改进提供准
确的数据支持。

结束语
总之,“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不仅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所以为了促进“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率的有效提升,高校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网上与网下、课内与课外紧密融合,全方位、全过程的教育工程来落实,才能从根本上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 钱利.互联网+”视域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研究[J].高考,2017,24:8.
[2] 何平月.“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创新模式发展研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2003:100-101.
[3] 张检.“互联网+”模式下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J].知音励志,2017,05: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