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四个着力点 加快校本课程建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抓住四个着力点加快校本课程建设
所谓“校本课程”,是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开发和实施的适合本校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成学校教育教学所必需的课程体系。校本课程开发建设是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校和师生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校本课程建设要彰显学校办学特色这一实质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建设,根据学校自身特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目标,进行课程的编制、实施和评价,形成具有个性特色的课程结构,并在学校中加以实施。其实质是学校办学理念、学校文化的一种直接体现和实施。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原先强调的遵从和统一的课程指导原则被删除,取而代之的是多元主义和多样性原则,因此,校本课程开发建设要充分考虑当地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以具体学校和具体学生的独特性与差异性为出发点和归宿,根据不同的社区环境与课程资源、不同的办学模式和办学条件等构成校本课程建设不同的基础和出发点。学校开发建设校本课程要因地制宜,要体现独特性和个性化,形成符合本区域实际情况、师生欢迎的课程成果并应用于教育教学之中。反过来,通过开发实施独特的课程,又可以促进办学特色的形成,这是校本课程开发应然的选择与追求,既能够保证国家对基础教育的基本要求,又可以体现学校教育的独特性、针对性和多样性。
二、校本课程建设要围绕教育资源人本化这一中心
校本课程建设,从形式上看是“以校为本”,而隐藏背后的哲学理念却是“以人为本”。校本课程建设的立足点,是关注“人”的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标准对生活所蕴涵的教育价值和学生生活经验予以了相当的重视和关注,生活化的校本课程,是一种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它弥补了学科课程的不足(例如教学环境狭窄、脱离社会生活、忽视学生兴趣爱好等),使学生兴趣得到满足,特长得到发展。可以说,校本课程突出教育资源生活化,对于改革说教多于体验、灌输多于理解的教育现状,改变目前教学中脱离生活的状况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所以,校本课程的实施要突破“学校—教室—课本”三位一体的封闭状态,融入了社区、家庭等外在因素。处理好学校、社会和家庭三者之间的整体性协调,要积极倡导社会各界和家长的参与,学校要善于吸纳各界的多才多艺的人,让他们多为校本课程的开发献计献策。
三、校本课程建设要实现师生共成长这一目标
校本课程建设必须引领教师专业成长,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高。校本课程建设过程要更多地考虑教师的个性特点与专长,充分发挥教师在校本课程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开发实施的具体过程中教师必须以充分了解学生学习、生活经验为基
础,站在整个课程结构的高度,对教学有一个全面的、整体性的认识,提高自己驾驭课程的能力,从而做出一个符合学生实际的安排,使自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菜单提供者”、教学“组织者”、学生“引领者”的角色,并借此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校本课程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为学生成才而奠基”的理念,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找到一条有效的途径。不能简单地把校本课程建设当作学科必修课的延伸,而应着眼通过“生活能力”的相互砥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满足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提高自己能力的需要。
四、校本课程建设要处理好各种关系之间的矛盾
在加强校本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学校应当处理好三种关系: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之间的关系、教师专长与学生兴趣爱好之间的关系、课程实践与资源建设之间的关系。具体地说,一是要正确处理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关系,保持三者之间的连续性与均衡性,确保课程目标的一致性,确保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协调发展。二是要正确处理教师专长与学生兴趣爱好之间的关系,在教师专长与学生兴趣爱好之间找到平衡点,使得教师的专长和创造能够得到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兴趣和学生的个性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现。三是要处理好校本课程实践与资源建设二者之间的关系。资源建设的目的是为了课程实践,在课程实践过程中抓好资源建设,将这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对于学校校本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