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听听那冷雨》中的古典意蕴体味台湾乡愁美学中的文化归属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听听那冷雨》中的古典意蕴体味台湾乡愁美学中的文化归属感

作者:刘璇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06期

摘要:在离散的历史命运、孤岛的隔绝环境面前,对原乡文化的追寻自然而然成为台湾作家的时代使命。作为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余光中在离开大陆二十多年后,以台湾的雨勾起中国古典文化的情思,触动游子乡愁的敏感神经,创作了富含乡愁美学特质的散文《听听那冷雨》,借助一系列具有文化意味的古典表达和意象组合,对大陆故土作了一次深情回望。本文试图以《听听那冷雨》的古典意蕴为切入点,从土地和文化的深情眷恋、古典诗词意象的承衍、古典韵律的赓续三个方面体味余光中台湾乡愁美学中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归属感。

关键词:听听那冷雨;古典意蕴;乡愁美学;文化归属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6-0-01

在离散的历史命运、孤岛的隔绝环境面前,对原乡文化的追寻自然而然成为台湾作家的时代使命。作为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余光中在离开大陆二十多年后,创作了饱含乡愁气息的散文《听听那冷雨》,借助一系列具有文化意味的古典表达和意象组合,对大陆故土作了一次深情回望。他的乡愁,不仅流露着游子漂泊在外的游离感,孕育着思乡的千愁万绪,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的乡愁,是远离大陆后对中国古典文化隽永绵长的回味。从《听听那冷雨》中的古典意蕴而言,字里行间皆是乡愁美学古典意蕴磅礴的流溢,余光中对土地和文字的深情眷恋、对古典诗词意象的运用把握以及对古典韵律的敏锐感知皆传递了他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熟稔与热爱,酝酿着他对中国文化的归属感。

其乡愁美学的文化歸属感,首先蕴藏于对土地和文字这两个文化载体的深情眷恋中。这种乡愁美学的文化归属感,从《听听那冷雨》中粼粼千瓣的瓦上倾泻而下,“仿佛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在真切的触感中漾起对故土的记忆余温。余光中的文化乡愁,不是纸间片刻的驻留,而是对土地和文字这两个文化载体的深情眷恋。“杏花、烟雨、江南”[1]六个方块字经历了二十五年的流转,政权更迭,土地却未移改,植根于江南故土的文化丰碑更是岿然不动。此外,中式的韵律,配以古典的节奏,使这六个字的视觉美感毫不逊色于“rain”和“pluie”[2],反而葆有乡心不衰的文化力量。杏花微雨的熟悉光景与乡音亲切的记忆仓储暗契密合,流露了作者浓郁的乡愁味道。作者认为“美丽的中文不老”[3],这既是感时观物下乡愁美学的眷恋和颂叹,更饱含了对江南杏花烟雨精神原乡的文化寄托。

乡愁美学的文化归属感,其次依附在对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承衍中。“荡胸生层云”、“商略黄昏雨”[4]等古典诗词的直接引用,“杏花春雨”、“剑门细雨”、“渭城轻尘”[5]等古典意象的排列组合,看似是在观雨、听雨、嗅雨,实则是作者对古典文化的悠长回味,他从一开始便怀抱古典文化的婉约意蕴,将其酣畅淋漓地力透纸背。结尾“没有受故乡白雨的祝福”[6]运用典故,借用苏东坡古典意境中的“白雨”意象赋予了雨以乡愁的文化内涵,从古典诗词的意象中开展了对故土文化的探寻。

除了对文化内容的拳拳求索,《听听那冷雨》中乡愁美学的文化归属感还附着在对古典韵律的赓续上。“清清爽爽新新”、“轻轻重重轻轻”[7]化用李清照《声声慢》的平仄韵律,整齐流畅,极富古典诗词的音韵美感,看似是对冷雨情状的动态描摹,实则赋予了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古典文化传统自成一脉,为如泣如诉的乡愁注入了中国古典主义抒情的含蓄蕴藉,将思乡的愁绪寄托在凄婉哀凉的文化意境中,使情感有了文化上的归属。在作者的私人感知里,七十年代的台北只是一张黑白默片,“要听鸡叫,只有去诗经的韵里去找”[8],暗示了历史进程中大陆和台湾产生的文化隔阂,引发读者的联想,想到《诗经》中的“风雨凄凄,鸡鸣喈喈……风雨潇潇,鸡鸣胶胶”[9],低回婉转,韵脚和谐,流露了作者追本溯源的文化执迷,充满了游子文化回归的希冀。

台湾人的乡愁,是一种文化乡愁。在历史的沧桑更迭下,无常的命运让他们的漂泊和流亡充满了与中国传统文化断裂的伤感和无奈,成为他们孜孜不倦探寻文化归属感的动力。这种文化归属感,当他们与异域环境交叠碰撞便会显现出来,成为乡愁美学的文化内涵。《听听那冷雨》中的古典意蕴恰恰成为建构在原乡与愁思之间的文化纽带,展现了台湾乡愁美学中强烈的文化归属感。

注释:

[1]余光中.《听听那冷雨》[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3.29.

[2]余光中.《听听那冷雨》[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3.29.

[3]余光中.《听听那冷雨》[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3.29.

[4]余光中.《听听那冷雨》[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13.30.

[5]余光中.《听听那冷雨》[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3.29.

[6]余光中.《听听那冷雨》[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3.35.

[7]余光中.《听听那冷雨》[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3.30.

[8]余光中.《听听那冷雨》[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3.34.

[9]向熹.《诗经译注》[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3. 122.

参考文献:

[1]余光中.《听听那冷雨》[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3.

[2]向熹.《诗经译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