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重视《品德与社会》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重视《品德与社会》

小学时期是学生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是学生各种技能、掌握人类科学文化的最基本知识并为进一步学习打基础的时期。小学时期也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时期,通过学校的教育,学生逐渐建立起道德行为规范,逐渐养成道德行为习惯。“万丈高楼平地起”,小学时期的思想品德教育,提高道德认识,引导学生发展良好的道德行为,培养良好的道德习惯,对于学生今后世界观的养成,人生观的确立以及各方面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长期以来,我国的品德教育在内容上陷入教条化,在形式上强调说教式。教学内容僵化,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缺乏灵活性和变通性。教师的教学方式陷入极端的语言模仿式,忽略学生道德养成的活动性。这种教育不仅违背了学生道德观念形成的基本规律,而且使学生在此方面产生厌烦甚至恐惧心理。学生怀着这样的心理上课,最大的收获至多是一些干巴巴的理论和空洞的说教,对于内心的情感体验、态度、价值观等,很难形成在真正意义上的积极构建,。这样造成了学生在课堂上听到的和在实际中看到的不完全一样,他们说的和做的也不完全一致了(讲道理讲得头头是道,实际行动中大错小错不断)。“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们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

教育要回归生活,课程应重视生活的教育价值,其中特别关注的是学生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这是新课程改革追求的一个基本理念。“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这是2002年5月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所确立的一个基本理念。《标准》指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贴近儿童的生活是品德与社会课的基本要求,这是课程性质所决定,是提高课程有效性的需要。品德与社会课在我校三年级实行快一年了。我们惊喜地发现孩子们以极大的热情踊跃地投入到新课程的学习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品德与社会课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从审视自我到关注他人,从学会关爱家庭和学校到了解社会,从思索学习与生活中的“难题”到探究社会中纷繁复杂的是与非、对与错的道德标准......孩子们在积极的学习中开阔了眼界,丰富了

知识,陶冶了情操,锻炼了能力,更重要的是树立了正确的道德标准,并逐步地将各种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素养,进而转化为自觉的行动,实现了良好品德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构建,很好地实现了品德与社会课的教育目标和教育要求。

一、调查收集中,学会关爱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在众多亲人的宠爱之下,形成了以自我中心的评判意识。家长对独生子女寄以厚望,对于他们的学习更是倾注全部的精力,要求他们“只要把学习搞好就行”。孩子们在这样的要求下,生活就成了上学、回家、做作业、参加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和兴趣班。“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当他们把目光转向生活,并深入其中进行调查访问、收集资料时,丰富了生活的的阅历,感受到了生活中隐含的真情,激发他们生活的积极态度,引发了他们对生活中人、事、物的积极关注。例如:第一单元“温暖的家”中,孩子们在对自己的成长经历、父母的工作情况和家庭生活细节的调查,他们才真正体会到父母对子女爱的无私,爱的伟大,内心由然而生感激之情。引发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加地关爱、孝敬父母,热爱家庭,关心家庭生活。在第二单元“快乐的学校生活”中,孩子们通过对小伙伴、对老师工作、对学校集体生活方方面面的深入调查,体会到了友谊的珍贵、老师工作的辛苦、学校集体生活的快乐幸福,懂得了要关心同学、爱戴老师、关心集体,关注集体生活。同样,通过对社区中的人们、社区生活的调查,引发孩子们对弱者的关爱、对劳动者的崇敬、对社区生活的时时关注,为他们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

二、在思索与探究中,明确目标

《品德与生活教学指南》中指出:现代学校教育应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与儿童的生活境遇发生关联,理解儿童具体生活的每一形态,理解儿童面临的生活问题......作为三年纪的学生,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学会了观察、比较、思考,也产生了许多困惑。如果这些困惑得不到明确的、正确的解答,将影响孩子道德规范的确立,生活和学习目标的树立。教师可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引导孩子坦言内心的困惑,并尊重、认同他们的困惑,继而引导他们自主的思索、探究、讨论,从老师和同学的言行中去感悟是非与对错,明确对生活、学习的正确目标,激发生活的热情和学习的动力,从而发挥品德与社会课解货惑导行的作用。

三、在亲身体验中,陶冶情操

体验学习是一种基于学习者自身的活动,获得直接经验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我创设各种情景、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得到真实而深刻的体验,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道德要求的感悟,并陶冶了他们的情操。

四、在实际行动中,完善自我。

孩子们在品德与社会课上获得了情感体验,道德规范的认识和确立,必须引导他们在实际行动中用以规范自我,完善自我,进而养成习惯。在课前、课后,我为孩子们布置了与课文要求相关的活动任务。

五、在自主学习中,展示自我

在品德与社会课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活动中,孩子们的各种能力达到了充分的展示。例如在课前的调查活动中,孩子们自己确定调查内容,设计调查表,分工合作,大胆地到社区的各种场合,向不同年龄,不同工作的人进行调查。其中,他们的协调能力、语言的表达能力、交际能力、甚至创新能力等都达到了锻炼和展示。又如在交流汇报中,有的孩子通过语言来汇报,有的用表演的形式来汇报,有的派代表来汇报,有的分工合作一人说一方面地来汇报......孩子们在展示自我的同时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树立了自信,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各种学习活动。

总之,品德与社会课为孩子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探究、体验、感悟和逐渐成长的氛围,促进了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作为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师,面对这门新课程,应该认真地、深入地探索,才能上好每一节课,让每一位学生受到真实的感悟与感动,产生对道德规范的理解与认同,达到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养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