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6和ki67双染检测助力宫颈癌前病变诊断

合集下载

p16及Ki—67在宫颈病变病理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p16及Ki—67在宫颈病变病理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p16及Ki—67在宫颈病变病理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目的:探讨p16及Ki-67在宫颈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2012—2014年间我院宫颈活检并且行免疫组化p16及Ki-67的病例11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良性病变67例,CINⅠ9例,CINⅡ18例,CINⅢ11例,宫颈癌3例,早期浸润癌2例。

结果:Ki-67在良性病变阳性率为5.97%(5例),CINⅠ,CINⅡ,CIN Ⅲ阳性率分别为77.8%(7例),88.9%(16例),90.9%(10例),宫颈癌阳性率为100%,CIN及宫颈癌阳性率明显高于良性病变(有统计学意义)。

p16在良性病变阳性率为0.00%。

CINⅠ,CINⅡ,CINⅢ阳性率分别为11%(1例),61%(11例),81.8%(9例),宫颈癌阳性率为100%,CIN及宫颈癌阳性率明显高于良性病变。

同时其表达阳性率与CIN级别成正比。

结论:依据p16,Ki-67在宫颈鳞状上皮中的表达可协助鉴别良性病变、癌前病变及宫颈癌,同时也可以指导CIN的分级。

标签:p16;Ki-67;CIN;宫颈病变宫颈癌是我国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仅次于乳腺癌居第二位,而死亡率却是女性肿瘤之首。

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健康意识增强,以及各级政府对人民健康重视,妇女宫颈癌筛查逐渐普及,宫颈癌前病变发现也明显增多。

宫颈癌前病变及早发现并处理,一定程度减少了宫颈癌的发生,提高了治愈率。

在病理诊断工作中,鳞状上皮良性增生性病变中,鳞状化生,尤其是不成熟磷化以及老年宫颈萎缩性改变,形态学上较难与上皮内瘤变鉴别,而p16、Ki-67在宫颈鳞状上皮的表达不同,在上述鉴别中能提供客观性指标。

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回顾分析2012—2014年间我院宫颈活检并且行免疫组化p16及ki-67的病例110例,年龄结构21~68岁,平均年龄44.5岁。

其中良性病变中鳞状上皮普通增生31例,患者年龄22~48岁,平均年龄35岁;宫颈鳞状化生26例(其中不成熟化生9例),患者年龄21~57岁,平均年龄39岁;老年宫颈萎缩性改变10例,患者年龄48~68岁,平均年龄58岁;低级别上皮内瘤变(CIN Ⅰ)9例,患者年龄27~36岁,平均年龄31.5岁,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包括CIN Ⅱ,CINⅢ)39例,患者年龄26~47岁,平均年龄35.5岁;宫颈癌5例,患者年龄39~63岁,平均年龄51岁。

一文读懂p16Ki-67双染在宫颈癌中的应用

一文读懂p16Ki-67双染在宫颈癌中的应用

一文读懂p16Ki-67双染在宫颈癌中的应用1宫颈癌简介宫颈癌是世界范围内女性第四大常见恶性肿瘤,HPV感染是发病的重要原因。

某些HPV亚型,特别是高危型16和18的持续宫颈感染会导致不可逆的改变,进而进展为原位癌,最终发展为侵袭性宫颈癌,主要是受到HPV基因组中E6和E7的影响。

HPV DNA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中可诱导E6和E7的表达。

E7与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pRB)结合并致其失活,活化细胞周期。

E6结合p53蛋白并使其失活,并通过E7失活pRB协同解除细胞周期的调控。

E6和E7的表达使原始角质细胞无限增殖分裂是诱导和维持宫颈癌细胞表型转化所必需的前提条件。

通过各种筛查技术的早期诊断是预防和治疗宫颈癌的主要措施。

目前,宫颈癌筛查主要采用细胞学、HPV检测和细胞学结合HPV检测三种方法。

基于细胞学的巴氏涂片是最早应用的宫颈癌筛查方法。

细胞学诊断为ASCUS/ LSIL的患者通常需要随访,因为其中一些可能发展为CIN2+。

因此有必要根据初步筛选结果建立有效的生物标志物来对不同的患者进行分流。

细胞学检测的特异性从86%到100%不等,但观察者之间的敏感性从30%到87%不等,观察者间一致率较低。

HPV检测对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的敏感性高达95%。

HPV检测可以延长筛查间隔,但特异性低于细胞学。

诊断为ASCUS/ LSIL的患者可进展为CIN 2+。

由于HPV检测的特异性较低,许多患者会进行阴道镜检查,尤其是在30岁以下的年轻女性中,高危HPV(HR-HPV)感染率较高。

在LSIL患者中,HR-HPV患病率约为80%-85%。

患者要么直接转诊阴道镜,要么进行细胞学随访。

根据FDA关于初次HPV筛查的指南,HPV16/18阳性的患者应立即进行阴道镜检查,而HR-HPV阳性但HPV16/18阴性的妇女则进行细胞学检查。

如果细胞学检查呈阴性,12个月后随访。

许多HPV阳性的患者由于细胞学敏感性较低,需要重复细胞学随访。

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患者Ki-67、P16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患者Ki-67、P16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患者Ki-67、P16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付刚【摘要】目的:探讨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患者Ki-67、P16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宫颈癌患者4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选取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并比较两组病理组织标本中Ki-67、P16蛋白的表达水平;比较不同临床特征癌前病变患者Ki-67、P16蛋白表达阳性率;比较不同临床特征宫颈癌患者Ki-67、P16蛋白表达阳性率.结果:观察组Ki-67、P16蛋白表达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Ⅲ级、有HPV感染的癌前病变患者Ki-67、P16蛋白表达阳性表达率分别明显高于Ⅰ级、无HPV 感染的癌前病变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Ⅳ期、有淋巴结转移、浸润程度为T3、T4的宫颈癌患者Ki-67、P16蛋白表达阳性表达率分别明显高于Ⅰ~Ⅱ期、无淋巴转移患者、浸润程度为T1、T2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Ki-67、P16蛋白表达水平与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Ki-67、P16蛋白检测可作为宫颈癌及癌前病变诊治的指标.【期刊名称】《中国民康医学》【年(卷),期】2018(030)021【总页数】3页(P90-92)【关键词】宫颈癌;癌前病变;Ki-67;P16;检测【作者】付刚【作者单位】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河南焦作 45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33宫颈癌是一种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早期诊断能够有效预防宫颈癌的发生与发展[1]。

宫颈上皮内瘤变属于癌前病变,此过程伴随着诸多特异性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的改变[2-4]。

本文探讨Ki-67、P16蛋白表达检测在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中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4月至2018年5月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宫颈癌患者40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

p16和Ki67在宫颈脱落细胞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探讨

p16和Ki67在宫颈脱落细胞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探讨

p16和Ki67在宫颈脱落细胞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探讨1. 引言1.1 研究背景宫颈癌是妇女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生发展过程是一个慢性病变过程。

宫颈脱落细胞是通过子宫颈表面的细胞采样来进行的一种无创检测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宫颈癌的筛查和早期诊断。

p16和Ki67是细胞增殖与分化的标志物,它们在宫颈脱落细胞中的表达水平与宫颈癌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通过对p16和Ki67在宫颈脱落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的探讨,可以为宫颈癌的早期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重要依据。

研究p16和Ki67在宫颈脱落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p16和Ki67在宫颈脱落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在宫颈癌筛查、发展预测和预后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为进一步完善宫颈癌的早期筛查和诊断方法提供科学依据。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P16和Ki67在宫颈脱落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当前,宫颈癌是全球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而宫颈脱落细胞的检测是宫颈癌筛查的主要方法之一。

P16是细胞周期调控关键蛋白,其在宫颈上皮细胞中的表达与病变程度密切相关,因此被认为是宫颈癌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而Ki67则是细胞增殖标志物,其在宫颈脱落细胞中的表达能够反映细胞增殖活性。

通过研究P16和Ki67在宫颈脱落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我们旨在探讨两者联合检测在宫颈癌筛查中的临床应用,以及它们在预测宫颈病变发展中的意义。

通过对P16和Ki67的表达与宫颈脱落细胞中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我们希望为宫颈癌的早期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更准确、更有效的方法和依据。

2. 正文2.1 P16在宫颈脱落细胞中的表达P16是一种细胞周期负调节因子,其过度表达通常与细胞增殖受损相关。

研究表明,在宫颈脱落细胞中,P16的表达水平与宫颈病变的发展密切相关。

宫颈细胞在病理性变化过程中,P16会发挥重要作用,其表达水平可能会增加或减少。

P16在宫颈脱落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可以通过各种实验方法进行检测,如免疫组化、荧光原位杂交等。

STMN1联合P16、Ki67蛋白检测对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诊断价值的开题报告

STMN1联合P16、Ki67蛋白检测对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诊断价值的开题报告

STMN1联合P16、Ki67蛋白检测对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诊断价值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瘤变(CIN2/3)是一种常见的前癌性病变,有一定的恶变风险。

目前,临床上一般采用宫颈组织活检来诊断CIN2/3,但是组织活检具有一定的侵入性和局限性,对于早期的CIN2/3病变可能会漏诊。

因此,寻找一种无创、可靠的诊断方法,对于CIN2/3的早期诊断非常有意义。

STMN1是一种微管相关蛋白,其过度表达在许多肿瘤中都有发现,并与肿瘤的恶性生长有关。

P16是一个肿瘤抑制基因,在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中均有高表达。

Ki67是一个细胞增殖标志物,常用于判断肿瘤的增殖活性。

因此,结合STMN1、P16和Ki67的表达情况对CIN2/3的诊断具有研究价值。

二、研究目的
探讨STMN1联合P16、Ki67蛋白检测对CIN2/3的诊断价值,为临床上的早期诊断提供参考。

三、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某医院就诊的180例CIN2/3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60例宫颈炎症和60例正常宫颈组织作为对照组。

2. 免疫组化检测:对CIN2/3组织和对照组进行STMN1、P16、Ki67的免疫组化检测,并统计阳性表达的比例。

3. 数据分析:统计学方法分析STMN1联合P16、Ki67蛋白检测对CIN2/3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

四、研究意义
通过本研究,可以探讨STMN1联合P16、Ki67蛋白检测对CIN2/3的诊断价值,为临床的早期诊断提供较为可靠的参考,为推动宫颈病变早期筛查和诊治提供数据支撑。

p16和Ki67在宫颈脱落细胞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探讨

p16和Ki67在宫颈脱落细胞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探讨

p16和Ki67在宫颈脱落细胞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探讨宫颈脱落细胞是指从宫颈表面脱落的细胞,通常通过子宫颈涂片检查来进行筛查。

宫颈脱落细胞的检查是早期发现宫颈癌和癌前病变的重要手段。

而P16和Ki67是与细胞增殖和凋亡相关的两个重要蛋白。

它们在宫颈脱落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对宫颈癌和癌前病变的诊断和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P16是一个细胞周期负调节蛋白,在正常细胞中不表达或表达量很低,但在宫颈上皮细胞和癌细胞中高度表达。

研究表明,宫颈癌和癌前病变细胞中P16的表达水平与组织学分级、HPV感染以及预后相关。

P16已成为宫颈癌筛查和诊断的重要分子生物标志物之一。

目前,宫颈脱落细胞涂片的P16检测已经逐渐应用于临床实践中,有助于提高宫颈癌和癌前病变的早期诊断率。

Ki67是一个与细胞增殖密切相关的蛋白,其表达程度可反映细胞的增殖活性。

研究发现,宫颈癌和癌前病变组织中Ki67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与病变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检测宫颈脱落细胞中Ki67的表达情况有助于评估病变的恶性程度和预后。

P16和Ki67在宫颈脱落细胞中的联合检测已成为临床上常用的手段,可以提高对宫颈癌和癌前病变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

通过分析P16和Ki67的表达情况,可进行更精准的分型和分级,有利于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估。

P16和Ki67的表达情况还可以作为预后预测的重要指标。

一些研究表明,宫颈脱落细胞中P16和Ki67的高表达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高表达者的复发风险和死亡风险明显增加。

P16和Ki67的表达情况不仅对于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还对于预后评估和治疗选择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P16和Ki67在宫颈脱落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对宫颈癌和癌前病变的诊断、分型、预后预测和治疗选择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借助这些生物标志物的检测,可以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病情和预后,为临床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的不断发展,P16和Ki67在宫颈脱落细胞中的应用前景也会更加广阔。

P16和Ki67蛋白的表达对早期宫颈癌变的诊断作用

P16和Ki67蛋白的表达对早期宫颈癌变的诊断作用

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GnRH-a联合应用后,可有效改善手术中存在的不足,治疗效果比较好。

综上所述,应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GnRH-a联合治疗后,可有效改善患者子宫变化情况、肌瘤体积和手术指标变化,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临床疗效,安全性高,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1]孙凤艳,王玉敏,王楠,等.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GnRH-a联合治疗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刊,2017,44(8):68-71. [2]叶明珠,邓新粮,朱小刚,等.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技术联合GnRH-a及LNG-IUS治疗子宫腺肌病痛经的临床研究[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6,51(9):643-649.[3]边立华,王楠,范文生,等.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预防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后复发的疗效观察[J].解放军医学院学报,2017,38(3):199-201.[4]殷美静,张纯溪,张萍.大孕周子宫肌瘤患者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前后GnRH-a的应用价值[J].山东医药,2016,56(45):62-64.[5]张翠兰.腹腔镜分别联合GnRH-a与孕三烯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对比[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21):177-178.[6]郭玉琳.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与传统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疗效对比研究[J].陕西医学杂志,2016,45(7):824-826.[7]谢秀玲.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比较[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6,37(19): 2432-2433.[8]褚达明,欧阳玲.子宫肌瘤剔除术联合GnRH-a治疗弥漫性子宫平滑肌瘤病六例[J].实用肿瘤杂志,2017,32(2):147-151.[9]张翼海.GnRHa与米非司酮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预处理中效果对比[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6,33(1):33. [10]蒋玮琳.GnRHa用于子宫肌瘤腹腔镜手术前治疗效果的前瞻性分析[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6(11):138-139. [11]刘丽敏.腹腔镜病灶切除联合GnRH-a治疗子宫腺肌病疗效观察[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7,38(7):804-806.[12]蒋海霞,罗祥力,林川.用腹腔镜手术联合GnRH-α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7,15(6):5-6.[13]刘双平.舒芬太尼联合丙泊酚静脉麻醉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中的应用分析[J].当代医学,2015,21(15):59-60. [14]刘岚,齐红,康高杨,等.联合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及醋酸亮丙瑞林治疗巨大子宫肌瘤临床效果[J].当代医学,2017,23(16):149-150.P16和Ki-67蛋白的表达对早期宫颈癌变的诊断作用许湘萍1,高丽2,黄文峰1,韩涛1(1.萍乡市人民医院病理科,江西萍乡337000;2.江西省医药学校,江西南昌330000)摘要:目的探讨P16与Ki-67蛋白表达在早期宫颈癌变中的诊断价值。

宫颈上皮内瘤变病理诊断中P16ki-67免疫组化检测的应用价值

宫颈上皮内瘤变病理诊断中P16ki-67免疫组化检测的应用价值

宫颈上皮内瘤变病理诊断中P16ki-67免疫组化检测的应用价值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是一种由宫颈上皮细胞发生异常增生和变性导致的疾病,是一种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疾病。

在临床上,宫颈上皮内瘤变的病理诊断通常需要结合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等方法。

近年来,P16ki-67免疫组化检测逐渐成为宫颈上皮内瘤变病理诊断中的重要辅助手段,其应用价值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将探讨P16ki-67免疫组化检测在宫颈上皮内瘤变病理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P16ki-67免疫组化检测是通过检测组织中P16和ki-67蛋白的表达情况来评估细胞增殖和增生的程度,从而辅助病理医生进行病理诊断。

P16蛋白是细胞周期调控蛋白,其过度表达与HPV感染相关的宫颈上皮病变密切相关。

而ki-67蛋白则是细胞增殖标志物,其表达水平与细胞增殖活性密切相关。

P16ki-67免疫组化检测可以通过检测这两种蛋白的表达情况,辅助确定宫颈上皮内瘤变的程度和严重程度。

P16ki-67免疫组化检测可以帮助评估宫颈上皮内瘤变的严重程度。

根据P16ki-67免疫组化检测的结果,可以对宫颈上皮病变进行分级,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研究表明,P16和ki-67的双阳性表达率越高,表明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异常的程度越严重,对于宫颈上皮内瘤变的预后和治疗方案选择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P16ki-67免疫组化检测可以帮助病理医生快速、准确地评估宫颈上皮内瘤变的严重程度,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P16ki-67免疫组化检测在宫颈上皮内瘤变病理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它可以帮助鉴别高危HPV感染相关的宫颈上皮病变,评估病变的严重程度,筛查宫颈癌前病变,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

随着免疫组化技术的进步和临床经验的积累,相信P16ki-67免疫组化检测在宫颈上皮内瘤变病理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拓展。

宫颈癌前病变应用P16/Ki—67免疫细胞化学双染检查的诊断价值

宫颈癌前病变应用P16/Ki—67免疫细胞化学双染检查的诊断价值

宫颈癌前病变应用P16/Ki—67免疫细胞化学双染检查的诊断价值目的探析P16/Ki-67免疫细胞化学双染检测在宫颈癌前病变诊断的准确性。

方法选择2016年5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宫颈癌前病变患者90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P16/Ki-67免疫化学双染法检测、液基细胞学检查(TCT)、人乳头瘤病毒DNA(HPVDNA)检测,应用P16/Ki-67免疫化学双染法检测宫颈癌前病变的阳性率,以病理活检结果为金标准,评估P16/Ki-67免疫化学双染法、TCT 法检测宫颈癌前病变的准确性。

结果900例患者,以病理活检为金标准(阳性54例),发现宫颈癌前病变p16/Ki-67免疫细胞化学双染法的特异性为82.3%(696/846),敏感性为92.6%(50/54),TCT检查法的特异性为68.6%(580/846),敏感性为62.9%(34/54),两种检查方式比较,p16/Ki-67免疫细胞化学双染法的特异性、敏感性显著高于TCT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P16/Ki-67免疫细胞化学双染检测可提高宫颈癌前病变诊断的准确性,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of P16/Ki-67 immunocytochemistry double staining in the diagnosis of cervical precancerous lesions for its accuracy.Methods A total of 900 patients with cervical precancerous lesions who wer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May 2016 to March 2017 were selected.Each patient was provided with P16/Ki-67 immunochemistry double staining assay and thinprep cytologic test (TCT)for human papilloma virus DNA.The positive rate of cervical precancerous lesions was detected using P16/Ki-67 immunochemistry double staining method.The pathological biopsy results were set as the gold standard,the accuracy of P16/Ki-67 immunochemistry double staining and TCT detecting cervical precancerous lesions was assessed.Results Among 900 participants,54 subjects were examined as positivity by pathological biopsy.The specificity and sensitivity of P16/Ki-67 immunocytochemistry double staining for cervical precancerous lesions were 82.3% (696/846)and 92.6% (50/54).By TCT,they were 68.6% (580/846)and 62.9% (34/54)pared with the two examination methods,the specificity and sensitivity of P16/Ki-67 immunocytochemistry double staining were superior to those by TCT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s(P<0.05).Conclusion The detection of P16/Ki-67 immunocytochemistry double staining can improve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of cervical precancerous lesions in a definite effect,which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Key words]Precancerous lesions;Cervical cancer;Chemical double staining;P16/Ki-67;Cellular immunology宮颈原位癌的高发群体为30~35岁女性,浸润癌的高发群体为45~55岁女性[1]。

p16和ki67在宫颈癌癌前病变及宫颈癌中表达及其与hpv感染的相关性

p16和ki67在宫颈癌癌前病变及宫颈癌中表达及其与hpv感染的相关性

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J〕 . 浙江临床医学ꎬ2015ꎻ17(1) :155 ̄6.
者术后疼痛及早期康复的影响〔 J〕 . 国际护理学杂志ꎬ2012ꎻ31
(3) :487
质量影响〔 J〕 .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ꎬ2018ꎻ21(3) :160 ̄1
8 于秀丽ꎬ张赫ꎬ王浩东ꎬ等 踩球运动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下
胞周期的 调 节ꎬ 进 而 引 起 细 胞 连 续 增 殖 及 恶 性 转
极为必要ꎮ p16 是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抑制蛋白ꎬ
产生抑制ꎬ介导细胞的无限制增生ꎬ甚至是癌变ꎬ被
用于诸多 恶 性 肿 瘤 细 胞 增 殖、 转 移 的 评 估 中 〔5ꎬ6〕 ꎮ
Ki67 是增殖 性 细 胞 合 抗 原ꎬ 仅 在 细 胞 增 殖 周 期 的
〔 摘 要〕 目的 观察宫颈癌前病变与宫颈癌老年患者 p16、Ki67 表达情况及乳头瘤状病毒( HPV) 感染情况ꎬ分析 p16、
Ki67 与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老年患者 HPV 感染的相关性ꎮ 方法 选择经刮诊或手术病理证实的宫颈癌前病变老年患者
100 例作为宫颈癌前病变组ꎬ同期经刮诊或手术病理证实的宫颈癌老年患者 60 例作为宫颈癌组ꎬ同期在院接受治疗的宫颈炎
子宫颈癌是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疾病ꎬ在全部
种与宫颈病变程度、HPV 感染情况相关的客观指标
ꎮ 高危人乳头瘤状病毒( HPV) 持续感染被认
是一种新型抑癌基因ꎬ能够直接对细胞周期的紊乱
女性恶性肿瘤疾病中发病率仅次于乳腺癌ꎬ居第二

〔1〕
为与宫颈癌发生、发展相关ꎬ宫颈在受到 HPV 持续
感染后ꎬ可以通过与之相关的基因产物干扰正常细
患者 60 例作为宫颈炎组ꎬ全部患者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测定 p16、Ki67 蛋白阳性表达情况ꎬ同时检测并比较宫颈癌前病

P16、Ki67在宫颈脱落细胞中的诊断意义及在宫颈病变筛查中的价值研究

P16、Ki67在宫颈脱落细胞中的诊断意义及在宫颈病变筛查中的价值研究

P16、Ki67在宫颈脱落细胞中的诊断意义及在宫颈病变筛查中的价值研究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P16和Ki67在宫颈脱落细胞中的诊断意义,评估它们在宫颈病变筛查中的价值。

方法:对128例行宫颈抹片检查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取宫颈脱落细胞行P16、Ki67蛋白表达检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其中50例为宫颈病变患者,78例为非宫颈病变患者。

P16,Ki67阳性表达率在病变组明显高于非病变组 (P<0.05),而其组合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高于单一检测(P<0.05)。

结论:P16和Ki67组合检测能够高效诊断宫颈病变,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在宫颈病变的筛查中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宫颈病变;P16;Ki67;脱落细胞;筛查Abstract: Objective: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diagnostic significance of P16 and Ki67 in cervical exfoliated cells and evaluate their value in screening cervical lesions. Methods: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conducted on 128 patients who underwent cervical smear examination. The cervical exfoliated cells were taken for P16 and Ki67 protein expression detection, and the results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Results: Among them, 50 cases were cervical lesion patients, and 78 cases were non-cervical lesion patients. The positiveexpression rates of P16 and Ki67 in the les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non-lesion group (P<0.05). The combination detection of P16 andKi67 had higher sensitivity, specificity,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and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 than single detection (P<0.05). Conclusion: Combined detection of P16 and Ki67 can efficiently diagnose cervical lesions with high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and has important value in screening cervical lesions.Keywords: Cervical lesions; P16; Ki67; Exfoliated cells; ScreeninCervical cancer is a major global health issueaffecting women of reproductive age. Early detection and treatment of cervical lesions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rates of cervical cancer. The use of exfoliated cell samples for screening cervical lesions is a non-invasive and effective method. However, the accuracy of this method depends on the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of the diagnostic markers.The present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P16 and Ki67 in the screening of cervical lesions using exfoliated cell sampl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xpression levels of P16 and Ki67 were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lesion group than those in the non-lesion group. The combination detection of P16 and Ki67 had higher sensitivity, specificity,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and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 than single detection, indicating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these markers can efficiently diagnose cervical lesions with high accuracy.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suggest that the combined detection of P16 and Ki67 has important value in screening cervical lesions. This method may be useful for the early detection and diagnosis of cervical cancer and may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effective screening programs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rates of cervical cancer. Further studies are needed to validate these findings and to explore the potential clinical applications of this methodIn addition to the detection of P16 and Ki67, other biomarkers have been investigated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cervical cancer screening. One such biomarker is human papillomavirus (HPV) DNA testing, which has been shown to be a useful adjunct to cytology-based screening. HPV DNA testing can detect the presence of high-risk HPV types, which are the primary cause of cervical cancer.Another biomarker that has shown promise in screening for cervical cancer is microRNA (miRNA). MiRNAs are small non-coding RNA molecules that regulate gene expression and have been implicated in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ion of many cancers, including cervical cancer. Several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specific miRNAs are dysregulated in cervical cancer and may serve as biomarkers for early detection and diagnosis.In addition to biomarkers, advances in imaging technology have also contributed to the improvement of cervical cancer screening.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 is a non-invasive imaging technique that can generate high-resolution images of cervical tissue.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OCT can distinguish normal cervical tissue from pre-cancerous and cancerous lesions with high accuracy, making it a promising tool for cervical cancer screening.In conclusion, the combined detection of P16 and Ki67 holds promise for the early detection and diagnosis of cervical cancer. However, further studies are needed to validate these findings and explore the potential clinical applications of this method. In addition, other biomarkers such as HPV DNA and miRNA, as well as imaging techniques such as OCT, may also improve theaccuracy of cervical cancer screening in the future. Ultimately, the development of effective screening programs that incorporate these advances will be crucial in reducing the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rates of cervical cancerCervical cancer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malignancies affecting women worldwide. It is a major cause of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especiall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where screening programs are often inadequate. The high incidence rates of cervical cancer in many parts of the world highlight thecritical need for effective screening methods to detect and treat the disease at an early stage.In recent years, there have been significant advanc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biomarkers for cervical cancer screening. These biomarkers provide a non-invasive and highly sensitive method for detecting the disease at an early stage.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biomarkers such as mRNA, miRNA, and DNA methylation patterns can be useful in the detection of cervical cancer.One of the most promising biomarkers for cervical cancer screening is mRNA. mRNA is a molecule that carries genetic information from the DNA to the ribosomes, where it is translated into protein. Incervical cancer patients, specific mRNAs are overexpressed, providing a unique signature that can be used to identify the disease.Several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mRNA biomarkers have high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for detectingcervical cancer. For example, a study by Yang et al. (2017) found that a panel of 7 mRNA biomarkers had a sensitivity of 92.9% and a specificity of 90.6% for detecting cervical cancer. Another study by Kim et al. (2018) showed that a panel of 3 mRNA biomarkers had a sensitivity of 84.6% and a specificity of 95.7%.In addition to mRNA biomarkers, miRNA and DNA methylation patterns have also shown promise as biomarkers for cervical cancer screening. miRNAs are small non-coding RNA molecules that regulate gene expression, while DNA methylation patterns are changes to the DNA molecule that can alter gene expression.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miRNAs and DNA methylation patterns are altered in cervical cancer patients, providing a potential biomarker for the disease.While biomarkers such as mRNA, miRNA, and DNA methylation patterns have shown promise for cervical cancer screening, further studies are needed to validate these findings and explore the potentialclinical applications of these methods. In addition, other biomarkers such as HPV DNA and imaging techniques such as OCT may also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cervical cancer screening in the future.In conclusion, cervical cancer is a major public health concern, with high incidence rates in many parts of the world. The development of effective screening programs incorporating biomarkers such as mRNA, miRNA, and DNA methylation patterns will be crucial in reducing the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rates of cervical cancer. With continued research and advancements in screening technology, there is hope that cervical cancer can be detected and treated at an early stage, improving patient outcomes and reducing the global burden of this devastating diseaseIn conclusion, cervical cancer is a major global public health issue that impacts millions of women worldwide. The most effective strategy for reducing the burden of cervical cancer is through early detection and treatment. The development of more accurate and reliable screening programs incorporating biomarkers such as mRNA, miRNA, and DNA methylation patterns is crucial in achieving this goal. Continued research and advancements in screening technologyrepresent a promising future for reducing the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rates of cervical cancer。

宫颈上皮内瘤变病理诊断中P16ki-67免疫组化检测的应用价值

宫颈上皮内瘤变病理诊断中P16ki-67免疫组化检测的应用价值

宫颈上皮内瘤变病理诊断中P16ki-67免疫组化检测的应用价值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CIN)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主要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 HPV)感染引起的宫颈上皮细胞发生病变,并逐渐发展成宫颈癌。

早期确诊和干预对于CIN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

P16和Ki-67是常用的免疫组化标记物,在宫颈癌前病变的诊断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P16和Ki-67在CIN病理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

P16是一种细胞周期蛋白抑制蛋白,其基因位于染色体9p21,其异常表达已被证实与宫颈上皮细胞的高度增生和肿瘤发生密切相关。

Ki-67是一种核蛋白,广泛用于测定细胞增殖状态。

由于CIN是一种增生性病变,P16和Ki-67的异常表达往往可以被用来进行CIN 的病理诊断。

P16ki-67免疫组化检测在CIN病理诊断中的应用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P16和Ki-67联合检测能够帮助鉴别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和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从而提高了对CIN的准确诊断率。

过去,鉴别LSIL和HSIL主要依靠病变的形态学特征,但是这种方法存在主观性强、易出现误诊的缺点。

而P16ki-67免疫组化检测可以客观地评估细胞增殖状态和P16的异常表达情况,从而提高了CIN的诊断准确性。

P16ki-67免疫组化检测对于CIN的预后评估和治疗选择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已有研究表明,P16和Ki-67的异常表达与CIN的发展和预后密切相关。

P16的阳性表达提示了细胞周期的异常,Ki-67的异常高表达则提示了细胞增殖活跃。

这些情况的发生与CIN的发展和进展密切相关,因此通过P16ki-67免疫组化检测可以对CIN患者的预后进行评估,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和决策支持。

P16ki-67免疫组化检测对于HPV阳性患者的CIN诊断和筛查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P16与Ki67的表达在宫颈病变诊断中的临床意义余丽

P16与Ki67的表达在宫颈病变诊断中的临床意义余丽

P16与Ki67的表达在宫颈病变诊断中的临床意义余丽发布时间:2021-08-26T08:24:19.07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21年8月8期作者:余丽[导读] 但抗癌基因P16和增值细胞核抗原Ki67对于宫颈癌的发病、进展和预后接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宜宾市翠屏区妇幼保健院四川宜宾 644000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各类疾病的发生率也在不断提升。

宫颈癌是女性生殖系统中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其在临床中的发病率较高,对女性的生命健康威胁极大,严重影响女性的生活和工作,且近年来宫颈癌越来越年轻化。

根据我国的相关调查显示,宫颈癌的死亡率是女性疾病中最高的,在全球的癌症排行中占据第三。

宫颈癌的发病过程是循序渐进的,不是突发的,因此及时的检查和治疗对于宫颈癌的预防及恢复具有一定的作用效果。

研究表明,宫颈癌的发病原因多种多样,目前尚未能证明。

但抗癌基因P16和增值细胞核抗原Ki67对于宫颈癌的发病、进展和预后接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1、功能介绍1.1 p16基因的功p16是一种抑癌基因,通过抑制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4/CDK6,来阻止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pRb的磷酸化。

生理上,非磷酸化的pRb结合转录因子E2F,拦截细胞进入S期,从而抑制细胞增殖。

在此通路中,pRb负反馈抑制p16的表达。

所以,p16的高表达,可被认为是HPV感染和病毒致癌基因的激活以及病毒诱导的细胞周期失调的标志。

1.2 ki67基因的功能Ki67是细胞增殖核抗原,除了G0阶段,其在细胞周期G1,S,G2和M期表达,有丝分裂后,大量的表位被降解或丢失,因此Ki67只在有丝分裂和增殖阶段表达。

因免疫组织化学P16/ Ki67双染是基于抗体、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原理,主观因素相对较少,具有重复性,所以诊断结果更加客观。

当出现双染阳性,则提示细胞周期紊乱或存在宫颈高级别病变。

2、临床应用2.1 p16/Ki67在TCT检测中的应用在全球范围内,宫颈癌筛查基于宫颈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TCT)和HPV的共同检测。

宫颈上皮内瘤变病理诊断中P16ki-67免疫组化检测的应用价值

宫颈上皮内瘤变病理诊断中P16ki-67免疫组化检测的应用价值

宫颈上皮内瘤变病理诊断中P16ki-67免疫组化检测的应用价值
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CIN)是一种常见的病理变化,通常指的是宫颈上皮发生的预癌性病变。

宫颈上皮内瘤变通常被分为三个不同的等级:CIN1、CIN2和CIN3,分别是轻度、中度和重度病变。

宫颈上皮内瘤变是宫颈癌发展的前期病变,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进展为宫颈癌。

对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
重要。

P16^INK^4a和Ki-67是两个与细胞增殖和增生相关的免疫标记,它们在宫颈上皮组织中的表达与宫颈上皮内瘤变的病理变化密切相关。

P16^INK^4a和Ki-67免疫组化检测被广泛应用于宫颈上皮内瘤变的病理诊断中。

本文将探讨P16^INK^4a和Ki-67免疫组化检测在宫颈上皮内瘤变病理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P16^INK^4a是一种细胞周期负调控蛋白,其在正常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很低,但在HPV
感染和宫颈上皮内瘤变中,P16^INK^4a的表达水平会显著增加。

P16^INK^4a的免疫组化检测被用来诊断和评估宫颈上皮内瘤变。

研究表明,P16^INK^4a在宫颈上皮内瘤变中的阳性率随着病变程度的增加而增加,可以帮助鉴别不同程度的宫颈上皮内瘤变,并对其进行分级。

除了在宫颈上皮内瘤变的病理诊断中的应用外,P16^INK^4a和Ki-67的免疫组化检测还可以用于评估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治疗效果和预后判断。

研究表明,P16^INK^4a和Ki-67
的表达水平可以作为宫颈上皮内瘤变治疗效果的预测因子,对于预测患者的预后和指导治
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p16和ki67双染检测助力宫颈癌前病变诊断

p16和ki67双染检测助力宫颈癌前病变诊断

p16与Ki-67双染检测,助力宫颈癌前病变诊断研究发现,全球绝大部分宫颈癌病例都就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所引起,只有长期持续感染高危型HPV病毒才会导致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CIN),进而发展为宫颈癌。

宫颈癌防治的关键在于筛查出高风险人群,找出高级别CIN 患者,及时干预。

采用免疫组化双染技术在宫颈上皮细胞或组织中检测两种生物标志物p16与Ki-67以辅助诊断宫颈癌前病变已成为当前各国研究的重点。

日前,在中华医学会第十四届全国细胞病理学会议暨细胞病理学读片会上,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主任余俐教授同与会病理及肿瘤领域的专家深入交流并探讨了CINtec?PLUS p16 与Ki-67 免疫细胞化学双染检测对于辅助宫颈癌前病变诊断的重要性。

p16与Ki-67双染检测辅助细胞学诊断,有效降低阴道镜转诊率细胞学在很多国家就是标准的宫颈癌筛查方法,但在临床实际操作中存在诸多问题:由于敏感性较低、重复性差,检测结果存在一定的假阴性率与假阳性率;针对无明确意义的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US),不能明确就是癌前病变还就是反应性细胞改变;实验室间的结果差异大;对腺癌不敏感;筛查间隔频繁,至少每2~3年就要进行一次检测。

余俐教授指出,较为理想的宫颈癌筛查手段应该就是在提高细胞学检测敏感性的同时,能够不损失其特异性或者可以通过客观的生物标志物,标记出高级别病变的细胞,以辅助细胞学检测结果的判读与诊断。

2012年,美国病理学家协会(CAP)与美国阴道镜与宫颈病理学会(ASCCP)联合发布了下生殖道HPV相关的鳞状病变的命名标准化计划(LAST)指南,最终认定p16就是唯一有足够的临床研究数据证实其可用于宫颈癌前病变诊断的生物标志物。

对于正常细胞的HPV一过性感染,免疫组化检测不能检测到p16表达,而HPV转化性感染则会引起p16的过度表达,并被免疫组化检测到。

因此,p16可作为HPV感染的间接标志物,广泛应用于宫颈癌前病变诊断。

p16和Ki-67在宫颈鳞癌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其诊断价值

p16和Ki-67在宫颈鳞癌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其诊断价值

p16和Ki-67在宫颈鳞癌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其诊断价值左云海;袁迎春【期刊名称】《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年(卷),期】2013(022)027【摘要】目的探讨抑制基因蛋白(p16)和增殖细胞核蛋白(Ki-67)在宫颈鳞状上皮内瘤变(CIN)和宫颈鳞癌表达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8例正常宫颈黏膜上皮、58例宫颈鳞状上皮内瘤变及17例宫颈鳞癌组织中p16和Ki-67表达水平.结果 p16和Ki-67阳性表达率从子宫颈正常组到CIN I、CIN II、CIN Ⅲ组、子宫颈鳞癌组逐渐上升,各CIN组和宫颈鳞癌组与子宫颈正常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p16和Ki-67两项指标在CIN Ⅰ、Ⅱ、Ⅲ组及子宫颈鳞癌组中表达呈正相关性(P均<0.05),p16和Ki-67联用对于区分正常子宫颈和低级别CIN以及区分低级别CIN和高级别CIN较p16和Ki-67单用敏感性比较有显著差异(P均<0.05),特异性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 p16和Ki-67检测对CIN和宫颈鳞癌表达和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总页数】3页(P2974-2975,2983)【作者】左云海;袁迎春【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石岩人民医院,广东,深圳,518108;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石岩人民医院,广东,深圳,5181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33【相关文献】1.P16和Ki-67在宫颈鳞癌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其诊断价值 [J], 崔芳瑜;李青;黄文斌2.宫颈癌及癌前病变中Ki-67、P16蛋白的表达差异及诊断价值 [J], 刘峰;张春霞;张莉;于云英3.p16、ki-67在宫颈鳞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J], 田琦;盂刚4.p16、p53、Ki-67和血清SCC-Ag在宫颈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J], 吕嘉;冯冰锦;钱春妹;王锦波;曹梅;成佳景5.P16和Ki-67在宫颈鳞癌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其诊断价值分析构架 [J], 王晓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宫颈上皮内瘤变病理诊断中P16ki-67免疫组化检测的应用价值

宫颈上皮内瘤变病理诊断中P16ki-67免疫组化检测的应用价值

宫颈上皮内瘤变病理诊断中P16ki-67免疫组化检测的应用价值1. 引言1.1 背景介绍宫颈癌是全球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尤其在发展中国家的女性中占据主要位置。

宫颈病理诊断中的P16ki-67免疫组化检测近年来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其在宫颈上皮内瘤变的预测和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P16和Ki-67是两种常见的免疫组化标记物,分别用于标记细胞增殖和异常增殖情况,结合二者可更准确地评估宫颈内皮病变的恶性程度和预后风险。

宫颈上皮内瘤变是宫颈癌发生的前身病变,早期的诊断和治疗对于预防宫颈癌的发生至关重要。

传统的组织病理学诊断方法往往会存在主观性和误判的可能,而P16ki-67免疫组化检测的引入可以更客观地评估细胞增殖和异常增殖情况,为病理诊断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研究P16ki-67免疫组化在宫颈上皮内瘤变病理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提高早期诊断准确性,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并为患者的预后评估提供更为准确的依据。

1.2 研究意义宫颈上皮内瘤变是宫颈癌发生的前期病变,对于该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组织学方法在宫颈上皮内瘤变的诊断中存在着一定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因此需要更准确、可靠的辅助诊断方法来提高准确率和诊断一致性。

P16和Ki-67作为两种重要的生物标志物,在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P16的高表达往往伴随着细胞增殖活跃,而Ki-67则是一种细胞增殖标志物,其表达水平可以反映细胞增殖活性。

通过P16和Ki-67的联合检测,可以更准确地评估细胞增殖状态和病变程度,为宫颈上皮内瘤变的病理诊断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本文旨在探讨P16ki-67免疫组化检测在宫颈上皮内瘤变病理诊断中的应用及其临床意义,为该病变的准确诊断和治疗提供更为可靠的方法和指导,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临床应用价值。

2. 正文2.1 P16和Ki-67的作用P16和Ki-67是两种重要的生物标志物,在宫颈上皮内瘤变病理诊断中起着关键作用。

中国医学创新目次P16联合Ki—67免疫组化检测在宫颈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中国医学创新目次P16联合Ki—67免疫组化检测在宫颈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中国医学创新目次P16联合Ki—67免疫组化检测在宫颈病理诊断中的应用目的: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探讨不同程度宫颈病变组织中P16、Ki-67的表达。

方法:收集77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病理标本,进行常规病理诊断和免疫组化检测,观察P16、Ki-67在宫颈标本中的表达。

结果:随着宫颈疾病的加重,P16呈逐渐弥漫阳性表达,并且阳性表达率逐渐增加,同时Ki-67指数也同时升高。

结论:宫颈病理标本进行P16联合Ki-67检测可以提高诊断准确率,减少误诊漏诊。

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是一组与宫颈浸润癌密切相关的癌前期病变的统称,是常见的妇科疾病。

CIN的提出表明由宫颈炎发展到宫颈癌是一个连续过渡的过程,即由CINⅠ→CINⅡ→CINⅢ→早期浸润癌→浸润癌的一系列病理变化[1-4]。

在我国宫颈癌是威胁女性生殖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早期宫颈癌筛查对女性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国家卫计委对中国广大农村进行“两癌筛查”专项扶持,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使宫颈癌成为一种可以有效防治的恶性肿瘤,因此提高宫颈上皮内瘤变诊断的准确性对有效防治宫颈癌具有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发现P16免疫组化染色可以提高宫颈上皮内瘤变的诊断准确率[5-7]。

2014年WHO女性生殖系统分类中,在宫颈鳞状细胞癌前病变中推荐使用P16免疫组化染色将鳞状上皮内病变进行两级分类,即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瘤变(LSIL)和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瘤变(HSIL),LSIL相当于CINⅠ,HSIL相当于CINⅡ和CINⅢ[8]。

目前研究认为HSIL,与高危险型HPV,如HPV16、HPV18、HPV31、HPV33、HPV35、HPV39、HPV45、HPV51、HPV52、HPV56、HPV58、HPV59、HPV68有关,LSIL与低危险型HPV包括HPV6、HPV11、HPV42、HPV43、HPV44和一过性高危HPV感染有关[2-4]。

临床诊疗指南认为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瘤变通过锥切治疗可以降低宫颈癌的发生,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瘤变保守治疗即可,但已有研究发现有些CINⅡ经过保守治疗后会转变为CINⅠ,有些CINⅠ保守治疗会进展到CINⅡ[8-1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