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囚绿记》教案苏教版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囚绿记》教案

教学目标:

1、从解读题目入手,理清作者的感情线索。

2、概括作者笔下绿的特点,理解绿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难点:理解绿的象征意义,感受优秀作品恒久的生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说文解字导入:

看到这个“囚”字,你想到了什么?

二、检查预习,积累字词:

陆蠡.(lǐ)瞥.见(piē)涸辙.(zhé)婆娑.(suō)移徙.(xǐ)

揠.苗助长(yà)猗.(yī )郁蕈.菌(xùn )囚系.(xì)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题目为《囚绿记》,“绿”是指什么?“囚绿”是怎么回事?作者为什么“囚绿”?

2.课文哪几段是直接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请用与“囚绿”形式相同的短语概括。

四、细读课文,品味情感:

1、找出文中直接描写常春藤的句子,品味作者笔下绿的特点。

2、作者因爱绿而囚绿,文中哪些语句写出他对绿友的爱之深?请你在文中圈点批注,并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感知作者,深化主题:

1、知人

何为“友”?

(投影)结合课文内及容写作背景,请探究“我”视常春藤为“绿友”的原因。

材料一: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烽烟四逼中的北平时值日寇入侵,作者是富有正义感的青年作家,国难当头,不能不愤怒忧虑烦恼,不能不生出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在

“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他怀念起一年前暂住北京时,窗外的一树常春藤。于是写下了《囚绿记》。

材料二: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作者陆蠡就是自告奋勇留在上海,在日本侵略势力的四面包围中坚持抗日文学活动。1942年4月13日他被日本兵抓捕,狱中审讯时,敌宪问:"你赞成南京政府吗?”陆蠡说,"不赞成!" 敌人又问:"日本人能否征服中国?”回答依然是:"绝不可能!"他宁死不屈,最后被刑审数月,惨遭杀害,仅34岁。

2、论世

联系作者简介,试从文中找出有关本文写作时代背景的句子。

引导学生探究“绿”的象征意义。

(象征)

常春藤————中国人

(物)(志)

3、归纳主题。

六、练笔:

请你根据课文对常春藤的描写,填写诗歌,以诗的语言表达对作者的敬意。

致常春藤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昔日的绿友。

(爱绿)

(囚绿)

从破碎的窗口,

我伸出了自私的双手。

让它作无声的歌唱,我那幽囚的绿友。

。 (释绿)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绿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