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城乡一体化理论探讨与思考_杨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摘要】文章通过介绍中外学者对城乡一体化理论的认识,综合已有的理论成果提出了自己对城乡一体化的思考,
为当前我国城乡一体化的推进提供理论参考。
【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理论;探讨;思考【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768(2005)09-0023-04【
收稿日期】2004-10-08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224页。②《
斯大林选集》,(下卷),第558页。③杨荣南:《
关于城乡一体化的几个问题》,城市规划,1997年第5期。【
作者简介】杨玲(1972-),女,四川南充人,重庆社会科学院城乡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城市经济。(重庆社会科学院城乡所,重庆400020)
一、国外学者对城乡一体化理论的探讨
(一)马恩列斯有关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论述
马克思指出,实现共产主义必须消灭城乡差别、工农差别、体脑力劳动之间的差别。他在1858年出版的《
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乡村城市化”这一理论。恩格斯是最早提出“城乡融合”概念的人。他在《共产主义原理》中说:“乡村农业人口的分散和大城市工业人口的集中只是工农业发展水平还不够高的表现”……“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及城乡的融
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①
恩格斯认为实现城乡融合就是:工人和农民之间阶级差别的消失,城市和乡村的对立消失,人口分布不均衡现象的消失以及大家共同享受福利。
斯大林认为:“这不是说,城市乡村之间对立的消灭,应当引导到‘大城市的毁灭’。不仅大城市不会毁灭,并且还要出现新的大城市,它们是文化最发达的中心,它们不仅是大工业的中心,而且是农产品加工和一切食品工业部门强大发展的中心。这种情况将促进全国文化的繁荣,将使城市和乡村有同等
的生活条件。”
②
由此可以看出,斯大林把“城市和乡村有同等的生活条件”作为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一个标志。
(二)现代学者的理论认识
在英文和法文的城市科学资料中,没有“城乡一体化”的词语,比较相近的是“城乡融合(和解)”(Urban-ruralcomposi-
tion)。其含意是指自2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的一些制造业从
原先的大都会向较小的村落或尚未工业化的地区转移,从而形成城市和乡村相混合的新型区域。
在城市学和城市规划学界,最早提出城乡一体化思想的是英国城市学家埃比尼泽·霍华德。他于1898年出版了《
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1902年再版时改名为《明日的田园城市》。
他在书中倡导“用城乡一体化的新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对立的旧社会结构形态”。他在序言中说:“
城市和乡村都各有其优点和相应缺点,城市和乡村必须成婚,这种愉快的结合将进发出新的希望,新的生活,新的文明。”霍华德认为应该建设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他称之为“田园城市”。田园城市实质上是城和乡的结合体,它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城市四周为农业用地所围绕。城市的规模必须加以限制,农业用地是保留的绿带,永远不得改作他用。
美国著名的城市学家刘易斯·芒福德(LewisMumford,
1895~1990)对霍华德的城乡一体化思想大加赞扬,说“霍华德把乡村和城市的改进作为一个统一的问题来处理,大大走在了时代的前列”。20世纪60年代,他明确指出:“
城与乡,不能截然分开;城与乡,同等重要;城与乡,应当有机结合在一起。”他主张建立许多新的城市中心,形成一个更大的区域统一体,通过以现有城市(但要大大的分散)为主体,把“区域统一体”的发展引向到许多平衡的社区里,就可以使区域整体发展,重建城乡之间的平衡,还有可能使全部居民在任何地方都享受到真正的城市生活的益处。
亨利·赖特及克拉仑斯·斯坦因提出“区域城市”的设想,即通过建立整体化的、清晰的区域交通网络,在交通轴交叉点形成城镇集聚,构成多中心城镇功能以及相对集中的空地系统。也有一些人认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将促进中心城市达到更高程度的经济与生态协调,从而使中心城市成为三、二、一产业空间上梯度布局,形成大、中、小城市群体在空间形态上呈区域化的特征,即区域城市(regionalcities)。③
加拿大学者麦基(T.G.McGee)基于对亚洲一些国家的研究提出了“Desakota”概念即城乡一体化区域。它是一种以区域为基础的城市化现象。这种建立在区域综合发展基础上的城市化形态,实质就是城乡之间的统筹协调和一体化发展。其主要特征是高强度、高频率的城乡之间的相互作用,混合的农业
国内外城乡一体化理论探讨与思考
杨玲
《生产力研究》No.9.2005
经济理论问题$
%
和非农业活动,淡化了的城乡差别。①
以上论述说明,马恩列斯和资本主义城市理论家对城乡一体化的理论认识是基本相同的,即城乡一体化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重建城乡平衡,使全部居民在任何地方都享受同等生活条件的城市发展的最高境界。
二、我国学者对城乡一体化理论的探讨
(一)城乡一体化的内涵与本质
明确提出“城乡一体化”的是我国的学者,它源于我国典型的“二元社会”格局,因而对城乡一体化的论述也就围绕着城、乡两个系统的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一体化进行展开。主要的看法有:社会学者认为城乡一体化是指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农村,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垒,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进生产力在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合理分布,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直至消灭城乡之间的基本差别,从而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经济学界通过分析经济发展规律,从城乡生产力合理布局角度出发,认为城乡一体化是现代经济中农业和工业联系日益增强的客观要求,是统一布局城乡经济,加强城乡之间的经济交流和合作,使城乡生产力优化分工、合理布局、协调发展,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从区域生态经济系统出发,有学者认为城乡一体化并不是城乡无差别的境界,而是一种区域生态群落的合理分布,城乡一体化应是城市没有制度上的堡垒,乡村没有政策上的栅栏,城乡一体化是“一种区域生态经济良性平衡系统的高境界”。又有学者从可持续发展和空间概念出发,认为城乡一体化是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持续协调发展的过程,主要包括城乡职能一体化和空间一体化等。②(二)城乡一体化研究领域
最初,受农工商联合发展的启示,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乡经济一体化,将城乡一体化作为一种手段来优化配置生产要素,以便确保城乡协调发展。在这样的基础上提出了城乡发展战略一体化、经济管理一体化、商品市场一体化、经济活动网络化、利益分配合理化等对策思路。其后,研究领域扩展到户籍管理、就业、教育等更为广泛的制度领域,对传统的城乡分割体制的改革进行探讨。目前学者们已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研究领域扩展到政治、经济、生态环境、文化、空间等各个方面,认为城市与乡村最终将成为一个互相依托、互相促进的统一体。③
(三)城乡一体化动力机制
有学者④认为现阶段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动力有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首先,内部动力是乡村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他认为乡村城市化是指乡村地域中传统社区向城市现代社区的逐步演变,使留在乡村的居民逐渐享受到现代城市文明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乡村的就业结构、人口居住地和居住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都发生改变,城市从乡村中产生。但是乡村城市化并不是城市的“全城化”,而是使乡村与城市居民在不同地方共享平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使乡村与城市协调发展。乡村人多地少、劳动力大量剩余是乡村城市化中来自乡村内部的推力,城乡收入分配、生活方式、生活质量的差异是乡村城市化中乡村外部的城市的拉力。在两种力的作用下,实现乡村城市化。乡村城市化是我国城乡一体化在乡村发展的主要动力。城市现代化是通过城市现代化建设,提高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力、吸引力、综合服务能力,使城市对乡村的带动能力增强,对区域内乡村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其次,外部动力是改革开放政策和外资的引进。认为改革开放有利于打破城乡分割壁垒,改革开放政策作为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外部动力将影响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始终。外资的引进则是解决城乡一体化发展资金不足问题的有效方式。
也有学者⑤认为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机制是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农村的发展不能单靠城市化的辐射(某种程度上会拉大城乡差距),也不能盲目推行农村工业化,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城乡一体化必须两头动,即依靠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的推进。
(四)城乡一体化实现模式
对城乡一体化的实现模式国内理论界主要有三种观点:1.城市主导型模式。学者的看法主要有:汤正刚认为“城区的经济辐射功能和‘市带县’的城市主导作用”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基本动力;上海《城乡一体化课题组》(1991)研究认为“实现城乡一体化,主导在城市”;石忆邵、何书金认为大城市的向心力和离心力是城乡一体化的动力。⑥这些学者的观点都强调城市的作用,把城市的作用放在主导地位,通过城市的辐射、吸引功能,依靠城市的优势带动周边农村的发展,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这种模式的实施方向是从上而下。
2.小城镇主导型模式。有学者⑦从小城镇出发,研究小城镇在解决农村就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发展小城镇是实现农村城市化的有效途径。主要观点是:城市的产生来自于农村集镇的发展,我国农村城市化不能抛开农业和农村。发展小城镇可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集聚乡镇企业,通过人口、经济要素的集中促进小城镇功能转变、规模扩大,缩小小城镇与城市的差别,而小城镇对农村发展的带动又缩小村与镇的差别,最终缩小城乡差别。此种模式以小城镇的发展为主导,通过小城镇与上(城市)下(农村)差距的缩小来实现城乡一体化。对大城市(都市区)而言,这种模式也可表现为郊区城市化模式,即通过郊区城市化来缩小城(市区)乡(郊区)差别,实现城乡一体化。该模式的实施方向总体来看是自下而上。
3.城乡结合统筹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也可称为区域城乡一体化模式,在大城市表现为都市区城乡一体化。提出这种理论的是胡必亮同志,他认为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必须将一
①③石忆邵:《城乡一体化理论与实践:回眸与评析》,城市规划汇刊,2003年第1期。
②⑥甑峰,黄朝永:《国内城乡一体化研究进展与思考》,城市研究,1999年第2期。
④杨荣南:《关于城乡一体化的几个问题》,城市规划,1997年第5期。
⑤甑峰:《城乡一体化理论及其规划探讨》,城市规划汇刊,1998年第6期。
⑦陈晓峰:《小城镇主导型的中国农村城市化模式》,城市发展研究,2000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