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方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方言——荆州话

1.荆州的地理位置及行政归属

荆州市,古称江陵,楚国故都,位于江汉平原腹地湖北省中南部,长江自西向东横贯全市,全长483公里,接近全省长江干线长度一半。荆州东连武汉、西接宜昌、南望湖南常德,北毗荆门、襄阳(原名襄樊)。总面积1.41万平方公里,其中平原湖区占78.7%,丘陵低山区占21.1%。城区下辖荆州区、沙市区及荆州开发区,规划建设有沙北新区及江南新区,其中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120平方公里,城区常住人口115万(2011年)。荆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国家优秀旅游城市、长江中游重要港口、鄂中南地区中心城市、华中重要的工业生产基地、“长江经济带钢腰”。

荆州市以平原地区为主体,海拔20—50米,相对高度在20米以下。丘陵主要分布于松滋市的老城、王家桥、斯家场和荆州区的川店、八岭、石首市桃花山等地,海拔100——500米,相对50——100米,低山主要分布于松滋市西南部,海拔500米左右。

荆州市河流交错、湖泊密布。全市有大小河流近百条,均属长江水系,主要有长江干流及其支流松滋河、虎渡河、藕池河、调弦河等。荆州湖泊众多,全市有千亩以上湖泊30多个.总面积8万公顷,其中洪湖为湖北省第一大湖,总面积3.5万公顷,长湖次之,总面积1.2万公顷。

荆州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能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水热同步与农业生产季一致的气候条件,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发育。

荆州市属于湖北省管辖。荆州市辖荆州区、沙市区2个市辖区,1个经济开发区,江陵、公安、监利3个县,代管洪湖、松滋、石首3个县级市。

2.荆州的方言归属及特点

荆州方言,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话题,为了便于表达,眼下暂时定义为中心城区的方言。这是因为,除中心城区之外,往西的太湖、马山、川店,朝北的纪南、庙湖、杨泗,向东的岑河、熊河、郝穴,往南的埠河、弥市等四处方言,皆各有差异。所谓中心城区,也就是通常所称“沙市”和“城里”,多年间已经形成一个“方言岛”,其语言在声腔、音调、咬字、达意方面,都与周边乡镇有所差异;而这种情况的形成,也正是由于历史原因在本地所造成的一种特定的区域文化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讲,“沙市”和“城里”这一带之所以会形成一个“方言岛”,是因为在古城范围内二者正好是一对呈双子星座形态所形成的居民住宅区。在以往的多年间,以中心城区而论,“城里”,往往偏重于为政治、教育中心,而“沙市”则偏重于为商贸、文化、经济中心,所以在许多表述中,说沙市是荆州的外港市镇。

汉语方言一般分为七大方言:官话方言、吴方言、湘方言、客家方言、赣方言、闽方言和粤方言。官话方言,又称北方方言;荆州方言,归属于北方方言,通常被认为在“西南官话区”之内。西南官话的涵盖范围,大体上包括鄂、湘、川、渝、滇、黔、桂等省的大部分县市。在20世纪以前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由于荆州位于荆襄古道与西南官道跟长江形成的大十字交通枢纽上,所以它的形成,有着十分鲜明的区域持征。

湖北荆沙地区, 地处江汉平原西端, 荆沙方言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三十年代中期, 赵元任等在武汉进行湖北方言调查时, 荆沙地区县市的方言调查, 被列在了调查行程的前面, 说明对该地区的重视。最近两年, 荆州地区所辖县市及沙市市出版了一批县、市志。这些志书, 都有专节记述荆沙方言的特点。可惜的是, 从三十年代至今, 探讨荆沙方言的著述, 基本上沿用赵氏只记述方音的办法, 或是列出一些方言词汇, 而对荆沙方言的语法现象, 往往避而不谈, 或以“与北京话差不多”、“与北京话大同小异”而一笔带过。其实, 荆沙方言的语法, 与普通话有许多不尽相同之处, 很值得作深入探讨。本论文拟就荆沙方言中较为特殊的语法现象进行综合归缚, 并就一些问题作粗略的探讨。

(1)荆沙方言中常用“个”作前缀。例如“个小坏蛋”、“个糊涂虫”、“个狗东西”,“个”作前缀时, 书面语中不用, 口语中, “个”读轻声, 略有“这个”义。不过, “个”的语义是多样的, 可表达不同的感情色彩。可表示亲切、亲近,也可表示厌恶的情感。’(2)荆沙方言中常用“子”作后缀。荆沙地区地处我国南北方交叉地带, “子”缀的使用,具有南方方言色彩。“子”缀十分丰富, 例如“猫子”、“老头子”、“老巴子”、“么子”、“等下子”等。与普通话相比, 荆沙方言的“子”缀,大大超过普通话名词子缀之范围, 很多名词在普通话中均不带“子”缀。并且有些话中的“子”也不再表示附加意义, 仅仅是个“词缀”形式而已。

(3)荆沙方言中常以“佬”、“鬼”作词缀, 词例不多, 但频率较高。例如“好哭佬”、“好吃佬”、“讨米佬”。“佬”、“鬼”作词缀时, 词义一般会有“轻蔑”意, 它们作为构词成分时, 随意性大。“老鬼”用法较为特别, 一般是上年纪的夫妻间, 妻在与第三者讲话时称自己丈夫为“老鬼”, 有时老年人互相戏谑时, 男性老年人被称作“老鬼”, 而年轻人将某上年纪男性、同事、邻里称“老鬼”时, 只在背后议论时使用, 略带轻蔑意, 但一般不含恶意。

(4)“A里(的)A里(的)”词语形式是荆沙方言中常用的动词重叠形式, 在句中主要作状语。例如“慌里慌里往回跑”、“爬里爬里追”、“汪里汪里哭”, “赶里赶里喊”、“转的转的看”、“偷的偷的瞄”。“A里(的)A里(的)”形式, 在运用时有生动感和形象感。

(5)“无+ 形容词+八+ 形容词”的格式,表示人或事物的状态达到非常的程度,如说“无大八大”即非常大(很大),“无黑白黑的”即非常黑。这个结构表示的程度也很强。其他如:无高(低/矮/重/轻/长/短/厚/薄/硬/软/远/淡/冷)八高(低/矮/重/轻/长/短/厚/薄/淡/冷)。据资料显示,别的方言中也有这样的格式,只是由于第三个音是轻声(较模糊)而转写成“不”(扬州、徐州),有的是“八”或“十”(长沙“无时八晏”或作“无晏十晏”即很迟)。

(6)荆州方言在表示对人或对物的某种处置,通常在句子里用介词“把”引出处置的对象,即受事者。再在句子末尾加“它”(没有具体意思,作为助词,表示祈使语气,)来强调。如:“把汤趁热喝了它”,这句话用标准用语说应该是“趁热把汤给喝了”,“等我把这几页看完它”,用标准用语应说成“等我看完这几页”,再如“你还不快把这些东西丢了它”,“想法子把这个人打发走它”,“我恨不得把他赶了它”,“你把渣滓倒了它”。由此可看出,在荆州方言的“把”字句中,修饰语提前放在宾语后面,动词前面,末尾还会加上没有具体意义的伪助词“它”,如前面提到的“把汤趁热喝了它”等。

荆州方言具有特色的句法结构还有很多,每一种的方言都是博大精深的,都有挖掘不尽的特殊之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方言确是在各地的人际交流上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纵使当今普通话越来越被个地区所推广,但方言作为各地独特的交际语是永远不可能被消灭的。

3.方言研究

(1)湖北荆州方言声韵调特点――《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马敏著/QK/83846B/201305/46005844.html (2)浅议荆州方言的演变――《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第11期黄晓南著/QK/89748X/200811/1003941756.html

(3)《荆楚方言语法研究》――长江大学文学院吴松著

(4)荆州方言动态助词的相关研究――2014年马敏著

/Article/CDMD-10511-1014236561.htm

(5)荆楚方言的文化透视――孟修祥著

/Article/CJFDTotal-JZSZ199603019.ht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